经济地理复习要点(2009)
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第一章1.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内涵。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简述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除了教材上介绍的之外,还有哪些?为什么?)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贫富差距、城乡二元结构全球化和地方经济发展、经济活动主题的区位与空间格局、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分析原因,从具体到抽象,如:可持续发展符合经济发展的公平和效率,目前环境问题较为严重balabala)4.区位: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指区位所具有的属性或资质5.交通网密度: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
6.区位因子:即工业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从工业区位论角度讲,也即是在某特定地点生产某产品比在别的地点生产能够降低费用的可能性。
7.区位条件:指属性所具有的属性或性质。
原料指数:等于局地原料8.原料指数:局地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原料指数(M>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原料指数(M)<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原料指数(M)=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或消费地9.中心地及中心地等级中心地是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中心地等级:10.中心性: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区域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中心性可用下式来表示:C=B1-B2,式中,C为中心地的中心性,B1为中心地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B2为中心地为自身提供的商品和服务量。
从上式可知,中心性是指中心地为其周围区域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8. 试述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征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2、国内最古老的经济地理文献是:《山海经》和《禹贡》。
3、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三个变化):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十分迅速,成果大量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分析所依据的文献并不局限于经济地理学家的成果。
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兼顾内部经济效果何如企业的外部经济问题,更多的关注经济活动的全球化。
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经济地理学研究加速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当今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多为各种研究尺度、各种类型的企业组织研究方法、各种研究思维方法兼蓄并存。
4、★学科体系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地理学具有如下分支学科。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
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
在总结各部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部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用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包括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信息业经济地理学。
(四)公司(企业)地理学公司地理学是研究公司空间结构、空间行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公司地理学一词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领域包括公司增长的空间研究,公司的空间结构,公司与环境的关系,公司活动与区域发展等。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形成与展的历史:1760年俄国罗蒙诺索夫首次提出;1882年德国葛茨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标志了此学科的形成。
2、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
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思维方式的变化。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1、区位:主要是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3、区位条件:是区位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4、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5、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影响、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技术与知识…。
6、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2)、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7、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第三是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最后是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8、交通网连结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和比较。
计算公式如下:β=E/V(β为交通网的连结度;E为边的数量;V为顶点的数量)9、通达度: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以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通达指数指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如下式:A i=∑D ij (求和i从1到n;A i为顶点i 在网络中的通达度;D ij为顶点i到j的最短距离)10、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计算方式如下:D=∑∑D ij(求和i从1到n,j从1到n)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重要)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与目的(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1、理论前提(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
1.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2.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3.经济地理学的影响因素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及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五个方面。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地、水资源等;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技术等;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法律等;社会因素包括人口、劳动力等;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
4.经济地理学的空间组织
5.经济地理学的全球化研究
6.经济地理学的方法和工具
在复习经济地理学时,可以结合这些要点进行学习和总结。
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掌握影响经济活动的因素和空间组织形式。
关注全球化研究和经济地理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应用,同时也需要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等关键工具的使用。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例分析相结合,加深对经济地理学的理解和认识。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简答):①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②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③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④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⑤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重点看;论述题)1、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2、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3、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4、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简答):①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②“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③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④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5、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会计算):①交通网连结度:贝塔指数β=边的数量E/顶点数量V ;②通达度:通达指数i A (顶点i 在网络中的通达度)=∑=n i ij D 1(顶点i 到顶点j 的最短距离);分散指数D=∑∑==n i n j ij D11。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1、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的理论前提:①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②杜能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
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区位:经济活动的空间位置,包括自然区位和经济区位。
2、区域: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3、需求门槛: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需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
4、等级扩张:等级扩散是指沿着某种等级结构由上至下地扩散。
等级扩张常按市场规模,从最大的市场区开始进入,然后一级级向下扩展。
5、接触性扩张:接触扩散即从发源地开始,向外由近及远地扩散,在空间上呈现距离衰减接触性扩张是最常见的企业空间扩张形式,呈现出由公司所在地向外的扩展。
6、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7、关联产业: 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8、潜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9、增长极: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
10、中心商品:中心商品(包括服务)是在少数地点生产和供应、而在多数地点消费的商品;如一个商店可以为很多人提供商品,一个电影院可以为很多人提供服务。
11、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重要性,可用一个公式来表示:C=B1-B2 即中心地供给的中心商品总量减去其自身的购买量;也就是为周围地区的服务量。
12、范围经济:指由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13、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14、技术: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时使用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知识、经验,具体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方法、工艺流程等所谓的硬技术,以及生产技能、管理方法与经验等软技术。
15、经济梯度:指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差异。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篇: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资料五、名词解释(196-220)产业结构:所谓产业结构,主要是指生产要素载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
极化作用: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最大,具有稳定而广泛的资源来源、产品市场的产业,往往是依靠区域优势发展起来的。
主导产业:是指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与其他产业的关联作用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产业。
经济地理位置:实质上即是一地理实体(国家、地区、城市或企业等)在国内外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
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人类利用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并按照人类的社会经济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整体。
农业区位论: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首先提出,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品位:指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单位含量,以%、g/t、g/?、g/L等表示,为衡量矿石质量的最重要指标。
工业区:是以一个或几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含联合企业)为骨干,由若干大中小型组成的工业企业群。
工业地带:由重要交通干线(沿海、沿江、铁路、高速公路等)联结起来的若干工业地区和工业枢纽形成的带状工业地域结构系统,是最高层次的工业地域结构类型。
原料指数:是指需要运输的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和制成品总重量之比,即: 原料指数=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交通运输业:凭借运输工具和交通设施专门从事人和货物的移动,以期获得经济报酬的行业,叫做交通运输业。
运输联系:在社会、经济、自然诸要素综合作用下,区域间通过交通运输设施进行客货交流所产生的相互联系与作用。
(完整word版)《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总结资料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一、概念辨析(6X6'=36’)⑴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P209)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型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⑵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P219)产业集聚:众多同类产业的企业或者相关产业的企业在某一地区的集中与聚合。
产业集群: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的地理集中,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高级阶段。
⑶区位与区位因子(P34、P37)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⑷需求门槛与门槛人口(P45)需求门槛: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即所谓的需求门槛。
门槛人口: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⑸区域分工与区域合作(P241、P245)区域分工:区域分工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一种形式。
由于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条件和基础方面的差异 , 因此,在资源和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 , 各个区域在经济交往中就必然要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
区域合作:区域合作是与区域分工相伴而产生的,是不同区域之间出于各自发展利益的需要,在区域分工的基础上,通过优势互补、优势共享或优势叠加等寻求的合作.⑹中心地与中心性(P93)中心地: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⑺区域经济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P173—174)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区位因素)指影响区位主体分部的原因1.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1)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而导致的生产条件不同(2)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区位主体)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2.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生产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元素。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1)土地是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区位的基本影响因子之一。
(2)对经济区位影响较大的是土地因子的经济属性。
(3)不同的经济活动,土地因子对其区位的影响程度不同。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原材料是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工业生产)(2)原材料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从而对经济区位产生影响(3)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是经济活动动力基础(2)能源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性,使能源因子成为影响经济区位选择的主要因子之一(3)由于常规(不可再生)能源的强污染性,更多的国家一方面致力于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进行强污染企业的国际转移(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固定资本的地域差异是大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2)金融资本的流动、地区金融资本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企业区位的选择,影响产业布局。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重点)(1)劳动力质和量在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劳动成本的地域差异,进而影响企业区位的选择并成为劳动力移动的动因(发达国家小,发展中国家较大)。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笔记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一) 史志描述1.时期:17世纪以前。
2.主要特点(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3) 对经济地理知识的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3.代表性著作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 斯特拉波的《地理学》。
(二)商业地理研究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1.概念的提出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了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1.区位研究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位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研究(1)区域科学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2)其他区域研究代表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同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额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3.全球化研究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2016—2017忻州师范学院《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1.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经济地理学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区域尺度从最初的微观,转换到中观、宏观。
①20世纪上半叶,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农场、工厂、商业点)的微观分析;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更加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③20世纪50年代以后,与区域科学相比,该类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④尤其是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区域尺度的研究日益升温。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从单体企业区位,到多分部企业区位,再到跨国企业、全国企业区位,企业组织的尺度在不断变化着。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从规范分析到实证主义,到行为主义分析,再到结构主义、文化转向,经济地理学的思维方法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3.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4.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研究。
(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5.区位:某事物占有的场所区位理论:人类活动所占区域的理论6.在选择工业区位时的主要的区位条件: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7.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区位因子分为运费、劳动力和集聚、分散因子。
8.区位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自然环境2.市场环境3.产业环境4.政策环境(要素投入: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技术要素)9.定价制度a.距离比例运价:距离增加一倍,则运费增加一倍,一般现实中不采用这种定价制度;b.区段运价:目前很多交通部门采用的定价制度,区段内运价相同,公车地铁,经济活动在各运价区段的端点最为有利;c.远距离递减运价:为许多卡车、铁路、船舶、航空交通采用的定价制度。
经济地理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一、解释概念1、经济地理学,研究地理学体系中逐步成熟的独立分支,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2、地域性,又称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根本特性,也是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无论是自然地理学或是经济地理学,他所研究的自然现象或经济现象都必然与一定的地表空间相结合,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表空间上,即落实到地域上,这就是地域性。
3、产业结构,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它和产业分类有着密切关系,产业分类是研究产业结构的基础。
4、产业布局,是产业结构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任何社会经济活动总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或地点,不同的产业部门具有不同的分布形态,不同的区域又具有不同的产业结构,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产业结构也各不相同,因而产业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同的分布形态5、主导产业,是指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与其他产业的关联作用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力的产业。
一般附加价值高,技术水平先进,潜在的市场扩张能力强,对其他产业具有牵动作用。
6、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最大、具有稳定而广泛的资源来源产品市场的产业,一般是靠区域优势发展起来的。
7、工业枢纽,是由若干个工业区和众多的工业点组成的。
工业区是以一个或几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含联合企业)为骨干,由若干个大中小型组成的工业企业群体。
城市工业区一般是选在城市的有利地理位置建设发展起来的一种工业地域类型。
工业点是由一个或为数不多的小型工业企业所组成,是工业布局地域类型的“基层细胞”,工业点由于其主体工业的所在地及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农村工业点和城镇工业点两大部分。
8、工业地带,顾名思义是由重要的交通干线联结起来的若干工业地区和工业枢纽形成的带状工业地域结构系统,这是最高层次的工业结构地域类型。
经济地理复习重点.doc
经济必考1、区位:主要指菜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2、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3、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4、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5、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來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6、扩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7、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8、门槛人口:是指某种屮心职能在屮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止常利润的最低人口,也即某屮心职能在屮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
9、产品周期理论:死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10、主导产业: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11、关联产业:是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冇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按照与主导产业的联系方式,可把关联产业分成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和侧向联系产业。
12、潜导产业:潜导产业是指当而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來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13、增长极:是指貝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心。
14、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5、、•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对于该研究对象可进行如下阐述:(1)机构及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概念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概念:1. 城市区位型工业及其特点概念:不需要大量土地和建筑但收益回报很高的工 业,如服装、出版、印刷工业。
特点:其空间收益随着距 离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急剧下降。
2连结度:表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
B 越大,说明交 通网络越发达。
3■通达度: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
A i i 点到其他点的距离的总和,越大,说明不同顶点间移动更难。
(比较的是网络内部的顶点)n A D (D j 为顶点i 到顶点j 的最短距离)(j=1改为i=1)iijjm 4■分散指数: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D 表示各顶点到其他顶 点的距离的总和,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比较的是不 同的网络间的通达性)5■供应园商: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指围绕某一使多种原材料的组装企业而形成的为该企业提供零部件供应商的聚集区。
供应商园的出现表明:现代经济活动区位已经不是以前那样被动接近原材料地,而是通过重新组织原材料地来达到现代社会生产的及时性、 可靠性与灵活性的要求。
P406•能源的分类: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
2、 产业部门与重大建设项目的区位研究。
3、 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
4、 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
5、 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6、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7、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公司(企业)区位决策与空间扩张研究。
度) =E =边的数量/顶点的数量 V(B 表示交通网连结 城韦审右M 城市询感S12-;减十—立土丄乂貫广盘士空|可羊卡 V望—莊J 可再生罷源(如水能) (非再生能慷(如煤巔「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卿如太阳能.凤能,生物质能) (非再生能源(如核聚变燃科・油页岩,油砂)'煤制話一冼煤」焦炭”煤气二我能源*石油制品一肓油,煤油■柴油F 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电力」氢能*余热」沼气 > 蒸气等L I7、交通的三个基本要素: 交通网(交通线)、交通流、地域。
09年高考地理必备考点详解(7)
09年高考地理必备考点详解(七)70.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概念:指人类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即:自然性和有用性)。
在协调人类与陆地环境组成的庞杂系统平衡中起核心作用。
人类主要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环境发生关系的。
·陆地资源分类:根据自然资源的性质,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⑴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①自然资源总量虽大,但人类可利用的部分有限;②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自然资源数量有限;③在一定经济技术水平下,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和范围有限。
⑵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
∵随着科技进步和发展,人们改善生产条件、发挥生产潜力、提高资源利用率、扩大资源利用领域和范围,使自然资源发挥更大作用。
⑶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表现在:可再生资源(土地、水、生物)受水热条件的影响,分布具有明显地带性;矿产资源分布受地质作用的制约。
⑷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资源与环境分不开。
一种资源或资源整体发生变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
案例:热带雨林的破环。
∴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因地制宜、全面评估、综合平衡、防止或减小破坏,促使环境正常发展。
70.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知识扩展】——能源资源:·概念:为人类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动力的自然资源·能源分类⑴按能源开发利用的状况分类:①常规能源:大规模广泛应用,利用技术比较成熟的能源资源,如:矿物能(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等。
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占主要地位。
②新能源:目前技术水平所限,未被广泛应用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等。
⑵按能源的形成和来源分类:①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生物能、水能、风能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试述跨国公司投资及国别选择的原因(注重相关理论的阐释)。
2、结合中国实例,分析跨国公司跨国投资微观区位选择特点。
3、试述跨国公司总部区位要求与特征。
4、简述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过程特点与区位特征。
5、试述跨国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
4、评价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问题。
5、简述商业店铺选择具体点位时所需要考虑的因素。
(五)
1、简述企业增长的动因。
2、简述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
3、试述企业空间增长过程及阶段特征。
4、试述企业空间扩张规律及其在中国的实用性。
5、试述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
6、比较分析企业空间演变的四个模式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六)产品周期理论;折衷理论;组织链
二、思考、论述题
(一)
1、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内涵是什么?欧美学者与前苏联学者的主要看法?对我国经济地理学术界产生影响的主要时期?
2、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二)
1、简述区位与位置、区域的主要区别
2、简述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区别。
3、简述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4、简述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5、简述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6、简述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7、简述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8、试述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从市场规模、市场战略、市场特性等角度)。
9、试述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0、试述衡量交通网结构状况的主要指标。
(三)
1、简述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
2、评价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
3、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4、简述微薄的运费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和集聚指向论。
5、评价韦伯工业区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论的意义。
(四)
1、中心地的等级特点。
2、简述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
3、简述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中在市场原则、交通原则与行政原则上所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主要特点及适合的条件。
经济地理复习要点
一、概念题
(一)规范性分析;结构主义地理学
(二)区位主体;区位理论;区位条件;区位因子;地理可进入性
(三)地租曲线;一般因子;特殊因子;区位重量;综合等费用线;劳动费指数;劳动系数;加工系数
(四)中心地;中心性;商品服务范围;门槛值;经济距离
(五)最佳规模;范围经济;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多样化;接触扩散;等级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