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女工变大师,这个非遗绣娘了不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岗女工变大师,这个“非遗绣娘”了不起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成都女歌手李宇春一曲《锦绣》,唱出了千年蜀绣的唯美风采。而另一位成都奇女子,则“绣”出了世界高度:本是下岗女工的她,蜀绣作品两次被收进人民大会堂,2016年百度首页上的“七夕”LOGO也出自她手;她创办的蜀绣公司年盈利上千万,产品远销欧美。在传承“非遗”的同时,她也将众多待业青年、下岗人员打造成了“金领工匠”。
学艺两年,作品走进人民大会堂
孟德芝是四川成都人,1961年出生于一个刺绣世家,但家人并没有刻意培养她对蜀绣的兴趣。1978年参加高考时,一心想当老师的孟德芝报了师范院校,却名落孙山。
第二年,18岁的她顶替母亲进入成都蜀绣厂,开启了为期两年的学徒时光。因之前并没有在家中专业学习过蜀绣针法,所以进厂后,孟德芝需要下一番苦功。作为年纪轻轻的绣娘,一开始就喜欢刺绣的着实不多,她们拜师学艺后,全靠老师傅一手调教。师傅肖福兴告诉孟德芝:“人这一生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花了时间,就得对得住这碗饭。”她记住了老师的这句话。
刚开始学习蜀绣时,手被绣花针扎破是常事。当时条件艰苦,没有空调和暖气,炎炎夏天,汗珠很容易滴到绣布上,孟德芝她们必须绣上几针就用毛巾擦一把脸;寒冬季节,双手又会被冻得僵硬麻木,捏不住绣花针。冷得受不了时,孟德芝就用装了开水的玻璃瓶暖暖手,再一针一线地绣下去……
一幅好的蜀绣作品,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也非常考验耐心。比如配色,要从上万种颜色的丝线中配出最好的色彩效果。不同的作品,还要运用不同的针法。蜀绣有晕针、铺针、滚针、沙针等122种针法,组合多变。想学习蜀绣中最难的绝技“双面异色异形绣”,就要熟练掌握上百?N针法!刚进刺绣厂的孟德芝没有什么特别,唯一让工厂前辈印象深刻的,就是这个小姑娘“刻苦、勤奋,一心扑在蜀绣上”。当时孟德芝的想法很简单:好好学会这门技艺,将来指望它养家糊口。
“那时候有很多外国人到成都蜀绣厂参观,拿着外汇直接买绣品,除了被面、装饰品,也有屏风、挂架,每种商品都畅销。”孟德芝说,她独自绣成的第一幅作品《茶花》,当时还在新学员中获得了一等奖,她用几块钱奖金,买了花生瓜子请师傅们吃。
虽然学徒生涯充满种种艰辛,但因为没有像别人那样轻易地放弃,一路坚持下来的孟德芝,年纪轻轻就成为了绣厂
的骨干。
1980年,孟德芝参与绣制了巨幅蜀绣《芙蓉鲤鱼》,这幅作品采用的绣制手法,正是蜀绣中最为精绝的双面异色异形绣。为了这幅大型作品,孟德芝经常熬夜加班,下班后时常感到双手疼痛,双眼模糊……但令她和同事们感到振奋的是,《芙蓉鲤鱼》最终通过验收,被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
下岗经商后重做“绣娘”
到了上世纪90年代,蜀绣开始走下坡路,耗费心力的精美绣品,一时间竟没了销路,于是很多人离开了蜀绣厂。在生活的压力下,孟德芝也下海经商,通过朋友在成都荷花池批发市场找了一个摊位,干起了批发牛仔裤的生意。
尽管一脚踏进了“商海”,她却还是割舍不下蜀绣,难以丢弃每天在绣布上飞针走线的习惯,于是每天晚上回到家,孟德芝仍会埋头绣制新作品。
正当生意日渐兴旺时,当年的成都蜀绣厂厂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郝淑萍找到孟德芝,劝她回厂继续做绣工。思前想后,放不下蜀绣的孟德芝把荷花池的铺面关了,回厂继续当起了“绣娘”。
但因经营不善,加上人工刺绣受廉价工业品的冲击,苦苦支撑到2005年,成都蜀绣厂倒闭了,厂领导和所有员工全部被买断工龄。四川唯一的蜀绣厂关了门,原本担任厂工
会主席的孟德芝,一夜之间也成了下岗工人。
在她的记忆中,那是她接触蜀绣以来最艰难的岁月,许多同事就此彻底放弃了蜀绣。然而家中面临失业的不仅是孟德芝,她的丈夫也随后下岗。那一年,孟德芝的孩子刚考上大学,巨大的经济压力一下压在了她的肩头。
为了找到出路,孟德芝冷静地分析了自己的求职方向,年过不惑的人很难再在其他行业从头开始,于是她决定继续做蜀绣。2005年底,44岁的孟德芝租下一间小门面,招收愿意学习蜀绣的学生。
“开始只有两个20多岁的年轻人来学,学费500元包教会。我的门店每月还要交220元房租,所以收入微薄。”孟德芝说,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听说成都市金牛区在扶持文化创业项目,就拿着自己的作品向有关部门四处推介。机关大门进不去,她就在大门外苦苦守候一位位相关领导,炎炎烈日下,有时一等就是大半天。看了孟德芝技艺精绝的蜀绣作品,并得知其绣品早已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后,区政府扶持她成立了一家蜀绣工作室。
2006年6月,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开幕,孟德芝和学生在现场绣制作品《太阳神鸟》,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并与各地客商签订了第一批大订单。
第二年,在招商部的邀请下,孟德芝将工作室搬到了一个巨大的玻璃房中,16位绣工连续工作7个月,绣制出一幅
面积55平方米的老成都地图,首次拉近了蜀绣和普通老百姓的距离。
精湛的技艺,加上政府的支持和游客的喜爱,使孟德芝的工作室“鸟枪换炮”变成蜀绣公司,并很快发展起来。不少以前蜀绣厂的老同事也纷纷加入进来,重新拿起绣针干起了老本行。
从当初没有一分钱积蓄,到后来买车买房开公司,孟德芝的人生轨迹因蜀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重在传承,年赚千万不满足
在努力做大公司的同时,孟德芝从未忽视对蜀绣技艺的传承。作为四大名绣之一的蜀绣,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孟德芝曾撰文广招弟子,慕名来学的人很多,有的是一时的热情,有的是为了挣钱。但蜀绣是一门传统的手工技艺,初学者是不可能以此为生的。“一般学两年,可以挣少量的钱;学五年,才可以勉强维持生活。我们公司现在能真正出好作品的,其实还是以前有着几十年绣龄的老蜀绣厂的绣工。”由于辛苦、枯燥,又挣不到钱,孟德芝前前后后招收的近90个学生中,最终坚持下来的仅有10人。无奈之际,孟德芝又想到与职业院校联合,开设蜀绣课程,以此让更多人掌握这门技术。课程不仅仅是蜀绣,还有绘画、礼仪等相关知识,以拓宽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面。于是,仅有高中学历的孟德芝,凭借数十年磨一“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