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的诊断
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订本标准。
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疟疾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适用于各级各类防疫和医疗卫生机构对疟疾的诊断和处理。
二、诊断原则根据疟区住宿史,发病时有定期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脾肿大等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结果,予以诊断。
三、诊断标准1、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或有输血史。
2、间歇性定时发作,每天、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
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
发作多次可出现脾肿大和贫血。
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
3、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者。
4、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阳性。
5、血涂片查见疟原虫。
其种类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1)疑似病例:具备1与2。
(2)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或4。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5。
四、治疗1、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治疗成人量磷酸氯喹2g 3日分服(第1日1g、第2、3日各0.5g),加磷酸伯氨喹316.8mg 8日分服(每日39.6mg)。
2、恶性疟治疗(1)对磷酸氯喹未产生抗性地区恶性疟治疗成人量氯喹2g 3日分服(第1日1g,第2、3日各0.5g),加磷酸伯氨喹316.8mg 8日分服,每日39.6mg。
(2)对磷酸氯喹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恶性疟治疗任选以下方案之一:a、哌喹1.5g 3日分服,加磷酸伯氨喹79.2 mg(6片)或118.8mg (9片)2日或3日分服。
b、咯萘啶1.2g加磺胺多辛1.0g 2日分服,加磷酸伯氨喹79.2 mg(6片)或118.8mg (9片)2日或3日分服。
c、咯萘啶0.8~1.0g加磺胺多辛1.0~1.5g加乙胺嘧啶50~75mg,均2日分服。
d、青蒿琥酯钠600mg 5日分服(第1日100mg×2次,第2~5日每日50mg×2次),加磷酸伯氨喹118.8mg(9片) 3日分服。
疟疾的诊断与防治【54页】
•
活动性Ⅰ级
活动性Ⅱ级
疟疾监测主要内容
• 流动人口疟疾管理:当地居民外出回归
外来流动人口
• 蚊情监测: 密度或叮人率
人血指数和媒介能量 对杀虫剂敏感性
薄血膜虫体形态完整,结构清晰,容 易辩认。但虫数少,容易漏诊; 厚血膜疟原虫较集中,易于检查,但 疟原虫形态不典型,鉴别困难。
实验诊断
• 血清学检查:IFA法检测特异性抗体,辅助 诊断和流行病调查时应用。
• 快速检测:澳卡、Dipstick、ParaSight-F 等。
• DNA探针和PCR方法需进一步简化、完善
• 适用于镜检或实验室技术质量难以保
证、亟待确定疟疾流行范围、疟疾呈 低度传播、需避免药物滥用以减少抗 性发展的地区。
• 局限性:用此法难以检出尚处于潜伏
期或血中仅含成熟配子体的恶性疟原 虫。
3.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诊断 方法
• 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300000 399 64
中国疟疾发病情况(千例)
600
500
1985-2000年
Number of malaria cases reported
400
300
200
100
0 85 87 89 91 93 95 97 99
无疟 发病率 < 1/ 万 发病率 >1/万 发病率> 10/万 发病率>100/万
3. 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通过基因扩增,检测疟 原虫某特异片段的DNA序列,从而大大提高检 测 的 敏 感 性 和 特 异 性 , 如 探 针 技 术 和 PCR- ELISA等。
1. 以显微镜镜检为基础的方法
疟疾的诊断与治疗
1、典型疟疾 呈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 时有寒颤、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 大和贫血。
2、不典型疟疾 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 规律。
3、重症疟疾 昏迷、重度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肺水肿或急性呼 吸窘迫综合征、低血糖症、循环衰竭或休克、代谢性 酸中毒等。
• 疟疾的诊断 • 疟疾的治疗 • 抗疟药使用原则和治疗方案 • 重症疟疾的诊断与治疗
一、疟疾的诊断
• 基本原则: • 早期诊断,规范治疗 • 标准: • 疟疾病人在发生症状的24小时内接受正确、经济、、规
范的治疗。 • 好处:
–治愈病人 –防止病情恶化 –减少传播
一、疟疾的诊断标准
(一)流行病学史
• 曾于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有夜间停留史;
• 近二周内有输血史。
• (母亲有疟疾感染史)
• 疟疾流行区:主要分布在非洲、加勒比海地 区、中美、南美、东亚、东南亚、中东、南 亚次大陆、南太平洋地区和东欧等。我国有 24个省具备疟疾传播条件,目前仅云南中缅 边境和西藏林芝地区有一定感染风险。
一、疟疾的诊断标准
•
蒸馏水
1000 ml
• 贮备液Ⅱ 1/15M磷酸二氢钾 (KH2PO4 )溶液
•
KH2PO4 9.07 g
•
蒸馏水
1000 ml
(2)缓冲液的配制
PH M/15 Na2HPO4 M/15 KH2PO4
DW
(ml)
(ml)
6.8
49
51
7.0
63
37
7.1
68
32
7.2
73
27
7.4
81
疟疾诊断标准
疟疾的传播方式
疟疾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按 蚊在叮咬疟疾病人后,再叮咬健 康人时,就会将疟原虫传染给健
康人。
传播媒介主要为按蚊属的某些种 类,如亚洲虎蚊、非洲蚊子等。
在某些地区,输血和母婴传播也 是疟疾的传播途径。
疟疾的症状和体征
疟疾的典型症状包括周期性发热、头痛、寒战、出汗等, 通常在发作后数小时或数天内自行消退。
严重疟疾可导致昏迷、休克甚至死亡,尤其是儿童和孕 妇。
疟疾发作时可能出现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 肌肉疼痛等。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02
疟疾的诊断方法
显微镜检查
总结词
显微镜检查是一种传统的疟疾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血液样本中疟原虫的形态和数量来判断是否感染疟疾。
详细描述
显微镜检查通常采用薄血膜涂片法,将患者的血液涂抹在玻璃片上,干燥后用显微镜观察。医生可以根据疟原虫 的形态特征,如大小、形状、染色深浅等,以及其在红细胞内的寄生部位来判断是否感染疟疾。显微镜检查具有 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优点,但准确度相对较低,容易漏诊和误诊。
03
疟疾的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标准
01
02
03
临床表现
疟疾患者通常会出现寒战、 高热、大量出汗等症状, 并伴有头痛、乏力、厌食 等症状。
流行病学史
患者应具备在疟疾流行地 区旅行的历史或与疟疾患 者有过接触史。
体检
医生会检查患者的体温、 脉搏、呼吸等体征,以及 肝脾肿大等异常表现。
实验室诊断标准
血涂片检查
分子生物学诊断
总结词
分子生物学诊断是一种基于DNA检测的 疟疾诊断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
VS
详细描述
分子生物学诊断通常采用PCR(聚合酶链 式反应)技术检测患者血液中疟原虫的 DNA。通过设计特定的引物和探针,能够 特异性地扩增疟原虫的基因片段,从而判 断是否感染疟疾。分子生物学诊断具有高 灵敏度和特异性的优点,能够检测出极低 浓度的疟原虫DNA,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可 能性。但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需要专业的 实验室设备和人员,且成本相对较高。
疟疾的诊断和治疗
疟疾的诊断和治疗一、疟疾概述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该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尤其以亚非地区为高发区。
该病的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寒战、恶心、呕吐等,并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
因此,疟疾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二、疟疾的诊断常规的疟原虫诊断方法包括血液涂片法、血红蛋白盖屑法、引物扩增法等。
1.血液涂片法血液涂片法是一种直接检测疟原虫的方法,其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因此常被应用于基层医疗机构。
该方法仅适用于血液中疟疾特异性的镜检。
血液涂片法的敏感度与特异度较低,可能会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
2.血红蛋白盖屑法血红蛋白盖屑法是通过制取患者血液中血红蛋白的盖屑,进行热凝集试验来检测疟原虫的方法。
该方法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得出初步结果,但因为检测的是血红蛋白盖屑中的疟原虫结晶,因此也可能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
3.引物扩增法引物扩增法是一种高度敏感和特异的疟原虫检测方法,能够检测低至 5 疟原虫/ml 的浓度。
该方法可通过多重引物扩增-实时荧光定量 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或寡核苷酸微芯片技术实现。
引物扩增法有较高的检测效率,但因为需要分离DNA,因此操作较为复杂。
三、疟疾的治疗疟疾的治疗依据疟疾的类型、患病程度以及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进行选择。
1. 氯喹和羟氯喹(4-氨基喹啉)氯喹和羟氯喹是目前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可用于治疗恶性疟和间日疟,并常与其他抗疟药物合用。
两种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疟原虫代谢途径的酵素活性,使其不能正常进行生存和分裂繁殖。
2. 阿莫洛芬阿莫洛芬是一种新型的抗疟药物,其抗疟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疟原虫的代谢途径和蛋白质合成途径来发挥。
阿莫洛芬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口服吸收性,适用于恶性疟和间日疟的治疗。
3. 青蒿素类药物青蒿素类药物是目前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之一,其具有较快的抗疟效果和良好的耐药性。
青蒿素类药物主要通过氧化反应作用于疟原虫代谢途径,引起其死亡。
疟疾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一般采用口服给药,成人总量 1.5g,分3次服,连用2天。服药 后24~48小时血中浓度达到高峰 ,可迅速控制症状。
青蒿素类药物及治疗方案
青蒿素
是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一种过氧桥结 构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具有高效 、速效、低毒的特点。
治疗方案
青蒿素类药物可口服、肌肉注射或静 脉注射。具体剂量和疗程根据病情和 医生建议而定。
评估指标
02
包括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
。
注意事项
03
随访期间,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再次感染;如出
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心理干预在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缓解焦虑情绪
疟疾患者常因病情反复、治疗周期长而产生焦虑情绪。心理干预 可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增强治疗信心。
改善睡眠质量
蚊虫驱除与灭杀方法
室内滞留喷洒
使用杀虫剂对室内墙壁、天花板 等蚊虫栖息地进行喷洒,降低蚊
虫密度。
蚊帐使用
在疟疾高发地区,提倡使用经杀虫 剂处理的蚊帐,有效减少蚊虫叮咬 。
室外环境整治
清除积水、杂草等蚊虫孳生地,降 低蚊虫数量。
加强个人防护意识
避免暴露
尽量减少在蚊虫活动高峰 时段(黄昏和黎明)外出 ,避免暴露于蚊虫环境中 。
穿着防护
外出时尽量穿着长袖衣服 、长裤和袜子,减少皮肤 暴露面积。
使用防蚊用品
涂抹驱蚊剂、使用驱蚊手 环等防蚊用品,降低蚊虫 叮咬风险。
05
并发症处理及康复期管理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处理原则
贫血
疟疾患者常出现贫血,严重时可 危及生命。治疗原则包括补充铁 剂、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
料,必要时输血治疗。
疟疾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疟疾的临床诊断及治疗2012-03-24 09:02 来源:爱爱医我要评论(热)[导读]常见有间日疟和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后者数量很少。
主要通过感染蚊虫的叮咬,在疟疾流行区有通过输血传播的,疟疾一般认为带虫免疫,具有株的特异性,抗体有一定的保护力,但作用不强。
(一)临床表现1.间日疟典型的发作为每48h一个周期,所以是隔天常见有间日疟和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后者数量很少。
主要通过感染蚊虫的叮咬,在疟疾流行区有通过输血传播的,疟疾一般认为带虫免疫,具有株的特异性,抗体有一定的保护力,但作用不强。
(一)临床表现1.间日疟典型的发作为每48h一个周期,所以是隔天发热一次,如有双重间日疟感染也可天天发热。
可分寒战、发热及多汗三期,寒战期时全身颤抖,面色苍白,唇指发绀,盖棉被也感不暖;历2h开始发热,体温可达40~41℃,面红,口渴,气短,心跳快,病重者可有抽搐、昏迷;经4~6h体温急剧自动下降,大汗淋漓,症状缓解,自觉舒服,乏力入睡。
两次发热间歇期完全正常,如不经治疗,第一周症状较重,以后逐渐减轻,经6~8周的反覆发作多自行缓解。
体检可有黄疸,贫血,肝、脾肿大。
2.恶性疟发热的周期不规则,症状多种多样,可有黄疸合并肝功能不正常,而误诊肝炎;亦可有严重溶血,黄疸,尿呈酱油色,有颗粒管型,血尿素氮升高,发生黑尿热。
严重的恶性疟常表现为脑型疟,可有抽搐,昏迷,脑膜刺激症状,病死率较高,体检亦有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等。
(二)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偏低,涂片可见在红细胞中的疟原虫滋养体。
(三)诊断根据去过疟疾流行区,有典型的发冷、发热、出汗症状,肝、脾肿大,白细胞低,血涂片有疟原虫滋养体,可以诊断。
恶性疟需要和肝炎、脑炎等鉴别,黑尿热除了上述症状外,常有用抗疟药物治疗史,有助诊断。
(四)治疗1.抗疟药物①奎宁由于毒性大现已少用,仅用在耐药的恶性疟。
疟疾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疟疾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一、疟疾的概述疟疾是一种虫媒性传染病,即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一般具有两种感染途径:1、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2、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可以分为四种: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我国主要常见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的出现比较少,有也少见于国外的一些输入型病例。
疟疾在中医里还有“正疟”、“温疟”之称,它在夏秋两季的发病率较高,对于体质较弱的人群例如儿童等感染几率更大。
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该病都比较盛行,在这些人群受感染的几率会大幅度提升。
其主要表现有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其中较为严重的是由恶性疟原虫致病的重症疟疾,其病死率高、风险大。
但经我国大规模地防治,近年疟疾发病率已大为降低.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讲,疟疾传染源分为疟疾病人及无症状感染者,即病人和无症状的血中有配子体的人是疟疾的传染源。
疟疾的传播媒介为按蚊,共200种左右,但传疟者并不多,只有吸人血、对疟原虫易感、群体的数量大、生活期较长、子孢子可在其体内发育成熟的蚊种才可成为媒介。
疟疾的传播方式有:被有传染性的按蚊叮咬(数量居多)、经胎盘的先天性感染、输血、麻醉药成瘾的人打麻醉针时针头或注射器消毒不良等传染(较少见)。
所有人群均易感,感染疟原虫后可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即:1.当地人由于早年多患过疟疾,均获得相当程度的免疫力。
2.外地人由于无免疫力,进入全疟区后,不被感染者极少。
3.疟区的婴儿,降生后一个月内,由于受来自母体的抗体保护,一个月后,疟疾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很高。
二、疟疾的临床表现疟疾的临床表现分为五个时期,分别为:潜伏期、畏寒期、高热期、出汗期、间歇期。
潜伏期是指从被蚊叮咬、孢子体进入人体到第一次疟疾发作从而表现出现临床症状时的阶段。
这阶段包括了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疟原虫在体内占据红细胞进行大量繁殖。
疟疾的诊断与治疗2014
• 婴幼儿疟疾
婴幼儿疟疾起病常呈渐进型,主要表现为行为迟钝 、厌食、呕吐;绝大部分发热,但热型不规则; 畏寒多余寒战,约有半数出现高热后出汗,病程 较长,易于发展成重症疟疾,特别是脑型疟。
• 机场疟疾
机场疟疾是指由飞机(其他交通工具)将具有感 染性的按蚊由疟疾流行区携带至无疟区机场(车 站、码头等),患者在这些场所及其附近被蚊媒 叮刺致使疟疾发作。由于患者一般无免疫力,故 病情常趋严重,以恶性疟为多见。
(四)鉴别诊断
• 临床表现不甚典型的患者,需以发热为主 要症状的其他疾病相鉴别
•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1常在各类季节发病,并有明显的突发性和 群体性; 1.2发热伴咳嗽、咳痰或无痰、有鼻塞和流涕 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1.3.多次血涂片镜检疟原虫均呈阴性。
•
2.伤寒 : 在部分恶性疟患者中,脉象相对缓慢,与 热型不成比例,易与伤寒混淆。伤寒热型常 呈稽留热,血清肥达氏反应阳性,且抗体滴 度渐次增高,且血涂片镜检疟原虫阴性。 • 3.登革热 起病急骤,体温迅速上升,有畏寒,但少 有寒颤,热型呈双峰型,常伴有剧烈头痛及 骨、关节、肌肉疼痛尤以大关节如腰、髋膝 等处为著。由于其发病季节和流行地区与疟 疾交叉,应注意与疟疾相鉴别。
疟疾的特殊临床表现
1.疟疾性肾炎
• 疟疾性肾炎是有疟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肾 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上沉积而引起的一种变 态反应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寒战、发 热、腰部胀痛、高血压、水肿、蛋白尿、血 尿或管型尿等,在周围血片中常可发现疟原 虫,对病人进行抗疟治疗对症处理,上述症 状多可逐渐消失,预后良好。此外,有少数 疟疾病人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为少 尿,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等。
4.疟疾性肝炎
• 疟疾性肝炎起病缓慢,多有不规则的低 热或中等热,可持续数天,起病很少有 恶心、呕吐及腹泻,无厌油现象或很轻 。多数病人有肝区疼痛和肝脾肿大,部 分病人有皮肤和巩膜黄染,常在发病后 几天内出现,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 病人有肝功能异常。在临床上常被误诊 为病毒性肝炎,本病经抗疟治疗后肝功 能在短期内可恢复正常。
疟疾诊断的标准
疟疾诊断的标准
疟疾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寄生虫病。
1.临床症状诊断:间歇性定时发作上述临床症状,恶性疟为每日或隔日发作1次,间日疟为隔日发作1次。
发作多次的患者出现脾肿大和贫血,重症病人可出现昏迷。
2.病原诊断:发热病人从耳垂取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玻片上涂制厚血膜,用吉氏染液染色,显微镜油镜检查见疟原虫。
这是目前最简单而可靠的诊断方法。
3.血清学诊断: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查疟疾抗体,抗体阳性者说明曾患过疟疾。
06疟疾的诊断
五、疟疾的诊断
病原学诊断:
血涂片吉氏或瑞氏染色法:
•取外周血制成厚、薄血膜,经吉氏或瑞氏液染色后光镜检查疟原虫。
采血时间:
•恶性疟:发作时、查环状体,发作数小时后因晚期滋养体寄生虫的红细胞滞留下皮下脂肪及内脏微血管中,不易查见。
•间日疟和三日疟:发作后10h内,太久后原虫数量要下降。
厚血膜涂片:从指尖取三大滴血,然后用涂片在盖玻片上涂成一个圆,待风干后放到自来水下溶血。
疟原虫变形,且红细胞已溶,鉴别有困难,但虫体集中,易发现。
薄血膜涂片:从指尖取一滴血,用推片推成舌状,待风干后用Giemsa染液染色。
原虫形态结构完整,清晰,可辩认原虫的种类和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适用于临床诊断,但虫数较少易漏检。
免疫学检查:
1.查抗原
可诊断现症病人和带虫者。
血中有疟原虫时才能查出其抗原,一旦治愈,抗原在短期内即行消失。
2.查抗体
适用于多次寒热发作又未查明原因者。
原虫血症后1周可查出抗体,故早期无诊断价值。
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间接免疫荧光,间接血凝试验,ELISA,目前应用得最广的Rapid diagnostic test(RDT)试纸条诊断。
3.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疟原虫DNA扩增和特异性探针杂交等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
如PCR技术,可以用检测DNA的方法,DNA探针诊断的技术等等。
疟疾诊断原则
疟疾诊断原则根据疟区住宿史,发病时有定期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脾肿大等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结果,予以诊断。
诊断标准1.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或有输血史。
2.间歇性定时发作,每天、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
发作多次可出现脾肿大和贫血。
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详见重症疟疾)。
3.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者。
4.间接荧光抗体实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阳性。
5.血涂片查见疟原虫。
其种类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疑似病例:具备1与2。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或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5。
按查见的疟原虫种类,分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按照以上标准,只有血检查见疟原虫,在诊断判定上才能写为确诊疟疾,不然,只能写为疑似疟疾或临床诊断疟疾。
诊断方法1.血涂片检查吉氏液染色--光学显微镜(油镜)检查:同时涂制薄血膜和圆形厚血膜,薄血膜须用甲醇固定,用吉氏染色液(Giemsa stain)进行染色。
吉氏染液用pH7.0-7.2的水配成3%的稀释液,可将血片插入染色缸内染色,或用滴管将稀释液滴在厚、薄血膜上,染色30min,若需快速染色,可在2ml水中加吉氏染液3滴,染色6min 。
对临床诊断为脑型疟者,宜用快速染色法,以便能尽快获得确诊依据。
现症患者至少检查100个厚血膜视野,带虫者应查完整个厚血膜,未发现疟原虫才判为阴性。
薄血膜可用于原虫形态鉴定。
以薄血膜中平均每100个红细胞中的原虫数,或厚血膜中平均每100个白细胞范围内的原虫数,推算每微升血中的原虫密度。
染色血片中的原虫核呈红色,胞浆呈兰色。
除环状体外,其他各期均可查见褐色的疟色素。
除恶性疟病例外,均可查见各期疟原虫。
一般恶性疟病例,仅查见环状体,或可见配子体。
但脑型疟病例,不仅原虫密度高,查见的环状体比一般的粗大,而且可查见大滋养体和裂殖体,疟色素呈黑褐色,这些特点对明确诊断很有帮助。
疟疾诊断的三条标准
疟疾诊断的三条标准
疟疾诊断的三条标准是:症状、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史。
1. 症状:疟疾的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乏力和恶心等。
疟疾症状可能会周期性地出现和消失,与感染者的疟原虫感染周期有关。
2. 实验室检查:疟疾的确诊需要通过显微镜下观察血液标本来检测疟原虫的存在。
目前常用的方法是血涂片染色法和快速诊断试纸法。
血涂片染色法是将血液标本涂于玻璃片上,用染色剂染色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疟原虫的形态和数量。
快速诊断试纸法使用抗原抗体反应来检测疟原虫。
3. 流行病学史:疟疾的诊断还需要考虑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包括旅行史和居住地点。
疟疾主要存在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等。
因此,如果有旅行史或居住在这些地区,并且出现了疟疾的症状,就需要考虑疟疾的可能性。
疟疾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疟疾的检查方法有哪些依据WHO的标准,实验室诊断是疟疾病例确诊的基础。
一、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2周内有输血史),发病时有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脾大等体征,以及实验室结果,予以诊断。
二、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和全国疟疾专家咨询委员会所制定的疟疾诊断标准,凡符合以下任何一点即为疟疾:血液中查见有疟原虫;临床症状典型;抗疟药物治疗有效。
三、临床诊断要点1、病人每日发热。
2、多数病例在发热前有时间长短不一的寒战或畏寒。
3、体温短时迅速上升,持续数小时后很快下降,然后有不同程度的出汗。
4、发作有定时性,发热与无热期交迭,出现且有规律。
5、间歇期除疲劳无力和略感不适外,一般感觉良好。
6、发热多见于中午前后和下午,夜间发作者较少。
7、有溶血性贫血症状,其程度与发作次数呈正相关。
8、脾肿大,其程度与病程相关,部分病例同时见肝肿大。
9、临床症状一次比一次严重,经多次发作后,又渐次减轻,有“自愈”的趋势(未见有此类病例)。
四、实验室诊断1、Dipstick方法: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应用Dipstick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恶性疟原虫能够合成、分泌一种稳定的水溶性抗原-富组蛋白Ⅱ(histidine rich proteinⅡ,HRP Ⅱ),以其制备的单克隆抗体滴于免疫层析条上,经过吸附、洗涤与显色,检测血中富组蛋白Ⅱ的存在。
据国外比较Dip-stick及其他几种方法的报道,Dipstick方法诊断疟疾的敏感性(84。
2%~93。
9%)和特异性(81。
1%~99。
5%)均较高;且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稳定、易学的特点,适用于镜检或实验室技术质量难以保证、及待确定疟疾的流行范围、疟疾呈低度传播、需避免药物滥用以减少抗性发展的地区。
必须指出的是,应用Dipstick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用此法难以检出尚处于潜伏期或血中仅含有成熟配子体的恶性疟原虫。
2、PCR检测:目前公认,在各种疟疾检测方法中,PCR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最高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疟疾的定义
疟疾的定义: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经按蚊传播的 寄生虫病,临床表现以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和脾大、 贫血为特征。包括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四种。
二、疟疾的诊断
疟疾诊断是疟疾控制的基础,只有及时、准确地对疟疾病 例作出诊断,才能对疟疾病例进行及时、正确、规范的治疗。
另外还有疑似疟疾的诊断病例:(具备1、2与3或4) (1)患者有原因不明发热症状(体温超过 37.5℃); (2)有生活或去过疫区(或输血)史; (3)未能进行实验室病原学检查或检查结果阴性; (4)采用抗疟药试治但不能证实或排除试治有效。
流行病学疟疾病例分类
1、原发病例:
(1)临床诊断为疟疾病例 (临床、实验室或 试治) (2)无既往疟疾史 2、复发病例: (1)临床已诊断为疟疾病例 (临床、实验室或试治) (2)有既往疟疾史(当年或去年)
3.登革热 起病急骤,体温迅速上升,有畏寒,但少有寒颤,热 型呈双峰型,常伴有剧烈头痛及骨、关节、肌肉疼痛尤以 大关节如腰、髋膝等处为著。由于其发病季节和流行地区 与疟疾交叉,应注意与疟疾相鉴别。
4.败血症:因高热伴寒战,大汗和头疼,部分患者甚至出 现谵妄、昏迷等症状,易于脑型疟混淆。惟本病的发热无 规律,常可在一天内波动数次,临床体检可查见炎症的原 发灶或感染原因。血培养可发现病原体,以化脓性细菌多 见,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和嗜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但血涂 片镜检疟原虫始终阴性。
另外还应与血吸虫病、黑热病、钩端螺 旋体病、回归热等发热疾病相鉴别。
实验室诊断
疟疾病例的实验室诊断包括: 1、 疟疾病原学诊断技术 (1)病原学诊断(显微镜血片检查) (2)病原免疫学诊断(快速免疫诊断试条) (3)病原基因检测(PCR)
2、疟疾抗体诊断技术 (IFA)
实验室诊断
1.病原学诊断
镜检疟原虫:血检疟原虫迄今仍是确诊疟疾最可靠的方 法。恶性疟原虫在周围血液中仅见环状体和配子体(不发 热时一般查不到疟原虫),间日疟无论在发作期或间歇期 均可见到原虫。因此,选择适当血检时机非常重要。总之, 凡是疟疾,最终定能查到疟原虫,不存在没有疟原虫的疟 疾。
实验室诊断
2.免疫学诊断: (1)循环抗原的检测:快速免疫诊断试条 a. 快速免疫诊断试条的应用范围 :与显微镜检查疟原虫方 法相似,主要用于疟疾病人的临床实验室诊断及居民带虫 调查。 b.快速免疫诊断试条的优、缺点 :优点是方便、快速、简 单、不需要仪器设备和有经验的检验人员。缺点是价格偏 高,检测敏感度常不如显微镜厚血膜检查。
实验室诊断
2)与常规的疟原虫显微镜血片检查和新发展的疟疾快速免疫诊断 试条检测不同,疟原虫基因检测技术在疟疾监测中主要用于某 些特殊目的要求的检测。 特殊病例样本的检测: a.大批量低原虫密度样本的检测(居民带虫调查);
b.混合感染样本的检测(混合流行区疟疾病例的确诊)
特殊目的疟疾病例的检测 a.抗药性恶性疟的检测;依据WFra bibliotekO的标准,实验室
诊断是疟疾病例确诊的基础。
(一)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 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 2 周内 有输血史),发病时有周期性发冷、发 热、出汗等临床症状,脾大等体征,以 及实验室结果,予以诊断。
(二)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和全国疟疾专家咨询委员会所制定的疟疾诊断 标准,凡符合以下任何一点即为疟疾:
实验室诊断
c.IFAT在疟疾血清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测定和比较不同疟区疟疾的流行水平或传播强度; 了解和比较不同人群近阶段感染疟疾的情况; 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 d.原理: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
实验室诊断
3.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诊断):PCR和DNA探针已应用 与疟疾的诊断 疟原虫基因检测(PCR) (1)疟原虫基因检测技术与常规的疟原虫显微镜血片检查和 新发展的疟疾快速免疫诊断试条相比,疟原虫基因检测技 术有其特殊的技术特点。 ①具有高度的检测敏感性 :疟原虫基因检测敏感性显著高 于疟原虫显微镜血片检查和快速免疫诊断试条。 ②具有高度的检测特异性: 疟原虫基因检测特异性也显著 高于疟原虫显微镜血片检查和快速免疫诊断试条。 ③需要较高的实验条件和技术: 疟原虫基因检测需要符合 标准的实验室,专门的PCR仪和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
实验室诊断
(2)循环抗体的检测:疟疾抗体诊断技术(IFA) a.间接荧光抗体检测疟疾抗体的意义 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是疟疾血清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技术之 一;主要研究人群的疟疾抗体水平及其变化,以及这些变 化与疟疾传播、防治措施之间的关系。 b.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优、缺点: 优点是结果可以通过个体或人群的特异性抗体水平的检测, 了解特定人群或地区的疟疾流行强度,适合于大样本的检 测。 缺点是需要荧光显微镜,荧光结果判定存在一定主观因素。
3、输入病例: (1)临床诊断为疟疾病例(临床、实验室或试治) (2)有流行病学证据证明非当地感染,但在当地发病 (外地人员当地发病或当地人员外地感染当地发病) 4、输入继发病例:
(1)临床诊断为疟疾病例(临床、实验室或试治) (2)有流行病学证据证明感染与输入病例的传播有关 (当地有传播媒介存在;有明确的与输入病例接触史;发病时间与输入 病例接触有流行病学联系)
b. 疟疾流行区传染源的追踪调查
疟疾病例分类
参照国家《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89),可 将临床疟疾病例分为3类: 1、临床诊断病例:患者有发热症状(体温超过37.5℃) 且热型具有典型的疟疾周期性发作特征; 2、镜检确诊病例:患者有发热症状(体温超过37.5℃), 病原学检查(显微镜血涂片检查)结果阳性; 3、试治有效病例:患者有发热症状(体温超过37.5℃), 采用抗疟药试治并证实有效。
(四)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不甚典型的患者,需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其他疾 病相鉴别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1常在各类季节发病,并有明显的突发性和群体性; 1.2发热伴咳嗽、咳痰或无痰、有鼻塞和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 症状; 1.3.多次血涂片镜检疟原虫均呈阴性。
2.伤寒 :
在部分恶性疟患者中,脉象相对缓慢,与热型不成比 例,易与伤寒混淆。惟伤寒热型常呈稽留热,血清肥达氏 反应阳性,且抗体滴度渐次增高,且血涂片镜检疟原虫阴 性。
血液中查见有疟原虫;
临床症状典型; 抗疟药物治疗有效。
(三)临床诊断要点:
1.病人对为每日发热。 2.多数病例在发热前有时间长短不一的寒战或畏寒。 3.体温短时迅速上升,持续数小时后很快下降,然后有不同程 度的出汗。 4.发作有定时性,发热与无热期交迭,出现且有规律。 5.间歇期除疲劳无力和略感不适外,一般感觉良好。 6.发热多见于中午前后和下午,夜间发作者较少。 7.有溶血性贫血症状,其程度与发作次数呈正相关。 8.脾肿大,其程度与病程相关,部分病例同时见肝肿大.。 9.临床症状一次比一次严重,经多次发作后,又渐 次减轻,有“自愈”的趋势(未见有此类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