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的理论基础_吴品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陈竹君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
在这片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孕育了5 6个民族,各个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组成了繁花似锦的祖国大家庭。
各族人民勤劳勇敢,在历史的长河中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正足这些文化内涵,将各族人民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各族人民为了祖国的富强而共同努力。
民族文化足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是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是民族凝聚力之所在。
任何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繁衍生息,,都离不开特有的文化符号。
直到今天这些民族文化依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每年的春节、传统的戏剧、深厚的中医文化、精湛的民族舞蹈,形态各异的民俗礼仪、各式曲艺、皮影、剪纸、绘画等等,这些形形色色的民间传统无不蕴藏着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基因,它们共同构成我们民族世代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的一部分。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共同书写出东方文明的壮丽诗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人类社会伴随共生的记忆方式、文化生活方式、知识传承传播方式,它是人民群众用心灵和双手创造的民族民间文化财富,是人类丰富多彩生活的重要表达方式。
档案馆作为人类记忆的保存中心,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局限,长期以来对于发生在广大人民生活群众中的非文字文化传统知识没有足够的重视,且由于保存方式、技术手段的限制,也无法记录、保存、传播这类知识。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冲击.农耕文明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正在逐渐削弱,有些地区甚至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已经消失,民众的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一些依靠口传心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以保定老调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以保定老调为例高一博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一些靠口传心授的文化遗产正在消失,许多技艺也濒临灭亡,大量具有重要价值的实物与文献资料丢失或被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实活动的记录,具有原始记录性,也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档案的本质属性,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借鉴了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
本文以保定老调为例,从档案学视角出发,运用档案学的基本原理,借鉴档案工作中的收集、整理、鉴定、编研、利用等各项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有效保护。
一、老调概况老调又名老调梆子,是河北省具有悠久历史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距今已有约二、三百年的历史。
保定老调的唱腔质朴激越,雄浑宽厚,给人一种深沉凝重、气势恢宏的感觉,具有典型的中国北方那种忠肠烈骨、慷慨悲壮的民族特质,其表演自然流畅、亲切朴实,举手投足间都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1958年,邓小平就有“保定有宝,老掉不老”评语。
老调艺术的健康发展,对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娱乐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的趋势,保定老调继承人数量减少,观众群体萎缩,且保定老调剧目生产创新性不够,演出团体经费不足,难以吸引观众。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以档案学的视角,运用档案学原理,将老调文化无形化为有形,利用档案式保护的方法进行有效保护。
二、老调档案管理的内容参照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概念,以科学分类为基础,结合保定老调的基础材料、特点和自然形成规律,将保定老调的档案分为项目本体档案、传承保护研究档案和申遗档案三类。
1.项目本体档案项目本体档案即作品本身的文字记录、图表、照片、录音录像、光盘实物等。
保定老调艺术的项目本体档案归档范围包括老调的历史背景、发展概况、分布情况、创作材料及其唱腔、板式、曲牌、行当、曲谱、剧本、化妆等所有载体形式的档案资料。
谈档案馆如何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谈档案馆如何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读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它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非物质性或无形性、活态性或动态性、传承性或延续性等特点,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二、档案馆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记录历史一般来讲,地方档案馆保存着大量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记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档案资料,特别是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尚保存着诸多完好的非物质文化信息。
很多特殊载体的档案,如剪纸、刺绣、皮影、面塑、纸扎、布贴、香包、印染等等,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
由此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档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档案馆的文化功能日益凸现。
档案馆在保存历史史料的同时,辅之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的文化信息,不仅是对馆藏的丰富与发展,而且也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进而实现对历史的全面记录。
三、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1、为申遗提供全面、完整的相关资料和鉴定凭证。
第一,档案馆可利用馆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调出第一手材料,为项目的申报提供大量翔实有力的佐证。
第二,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性、动态性、传承性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改变。
在申遗中,就可能出现大量无考证的记录,档案馆馆藏档案的原始记录就可为申报材料提供真实性鉴定。
2、建立、保存申遗过程中形成的档案。
抢救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分析
抢救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多样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每个民族的独特标志,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传统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各种原因,包括社会变迁、现代化的影响以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忽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和衰退的威胁。
抢救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今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抢救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基础、实践方法和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保护策略。
一、抢救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基础抢救性保护,顾名思义即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失的情况下,采取紧急措施进行保护。
抢救性保护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多样性保护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财富,是各自文明的独特标志。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维护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各国文化的共存和共荣。
2.文化传承的责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历史遗产,更是需要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
作为后人,我们有责任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使其得以永久保存。
3.文化可持续发展理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
以上理论基础为抢救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导着我们在实践中抢救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1.调查与登记。
抢救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步是调查和登记,即对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包括历史渊源、传承人员、传承方式等,以便为后续保护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2.开展保护项目。
根据调查和登记结果,制定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
包括资金支持、人才培养、设施建设等,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3.传承人员培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传承人员的支持和传承。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作者:赵燕丽来源:《办公室业务·上半月》2019年第01期【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承载着人类文化的宝贵记忆,是祖辈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财富,也是重要的档案资源。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方法中,档案化保护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
本文从档案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几点对策,以期有助于更好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工作。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为保护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地记录和收集整理而形成的对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
如文书档案、电子档案、音像档案及实物档案。
简单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物化的档案形式保存起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的必要性(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其自身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加之现代化、工业化的冲击和商品化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失去适合的生存土壤和社会环境,与此同时,非遗传承人也呈现老龄化趋势,非遗技艺“后继乏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为非遗申报提供依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第十条规定,申报者必须提交申请报告、项目申报书、保护计划、其他有助于说明申报项目的必要材料等。
丰富、真实的非遗档案在申报过程中能够发挥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和凭证作用,为申报成功创造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具有文化和经济双重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着形成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具有极大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随着近几年国家各项非遗保护措施的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为带动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素。
论档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利用
论档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利用【摘要】本文综合档案管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档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介绍档案管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然后分析档案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以及档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途径。
接着探讨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和挑战,并强调档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
最后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强调在档案管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推动。
本文旨在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促进档案管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入发展与合作。
【关键词】关键词:档案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重要性、挑战、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论文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档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变得愈发重要。
而档案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分析档案管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探讨档案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探讨档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途径,并剖析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和挑战。
通过对档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档案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凸显档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探讨未来研究方向,并为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提供实践指导与帮助。
1.2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独特的文化认同和历史记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消失的风险。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作为重要的手段和工具,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目前,关于档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研究还相对不足。
本研究旨在探讨档案管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为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源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隐性价值 ,如果 可以将它转化为文化
( 三 )档 案 资 源 开发 利 用应 该 注 意 的 问题
产 品 或 者 其 他 相 关 产 品 ,带 来 的 经 济 收 益 可 以用 于 非 物 质 文 然 后 再 进 行 分 类 、整 理 、记 录 ,丰 富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档 案 资 化 遗 产 档 案 资源 的保 护 与 开 发 工 作 ,构 成 一 个 良性 循 环 。 源 的数 据 库 。 三、非物质文化 遗产 档案资 源开发的有效 方式和 第 二 ,档 案 与遗 产 有效 结合 。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档 案 资 源
第一 , 注重基础 。 首先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 收集 ,
原 则
与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相结 合 ,做好 对 档 案 资 源 的 宣 传 ,加 大 档 案资 源 开 发 利 用 的 空 间 范 围 。 第 一 ,实现对非 物质 文化遗产档案 资源 的商业利用 。其 第三 ,技术与档案资源 的有效结合 。使用 网络平 台对非 本 质就是发掘档案资源的潜 在价值 ,一方 面是档案资 源本 身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档 案 资 源 进 行 展 示 和 有 效 传 播 。 的价值 ;另一 方面是 档案 资源对非 物质 文化 遗产利 用 的价 第 四 ,制 定 发 展 战 略 。对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资 源 制 定 相 关 值。 的开发战略 ,实现资源 的合理利 用。
( 一 )档案 资 源 开 发 的 有 效 方 式
顺应市场需求 ,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产品 。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 文明的传承 ,注重档案资源开发 徽州为例 ,徽州徽墨 的制造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 中存 在 的 问题 ,做 好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档 案 资 源 的保 护 与 开发 通过对其档案资源 的开发 ,实现 了对传统墨 的生产 ,比如青 工 作 ,有 效 促 进 非 物质 文化 遗 产 资 源 档 案 的发 展 。 墨 、朱 砂 墨 以及 水 卷 墨等 ,此 外 ,根 据 市 场 的需 求 ,徽 墨 实 现工艺 品的生产 ,主要用 于欣赏与收藏 ,将各种艺术形态用 参考 文献 : 于 对 墨 锭 的改 造 ,提 高 徽 墨 的审 美 价 值 并 赢 得 市 场 的青 睐 。 【 1 ] 李 姗 姗 ,赵 跃 . 基 于 关 联 数 据 的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档 第 二 ,制 定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档 案 资 源 开 发 与 保 护 工 作 的 案 资 源 开 发 【 『 】 . 中 国档 案 ,2 0 1 6 , ( 0 6 ) : 7 1 — 7 3 . 相关法律 法规。非物 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 开发 与保护过程 【 2 ] 张 继 ,徐 呜 凤 . 论 非物质 文化遗产 的档案 式保护 U 】 . 中存在很 多问题 ,一是开发的主体 ,包括公益性 开发 主体 和 兰 台世 界 ,2 0 1 0 , ( 1 8 ) : 5 0 - 5 1 . , 商 业性 开发主体 ;二 是开发方 式 ,即对 非物 质文化遗产档 案 【 3 】 覃 美娟 . 浅论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档 案 式保 护 U 】 . 档 案 资 源 的 实 体 开 发 和 含 义 开 发 等 。这 就需 要 有 一 个 全 国统 一 标 管 理 ,2 0 0 7 , ( 0 5 ) : 3 0 — 3 1 .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研究作者:赵泽华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04期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的文明,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变得愈加重要;本文将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研究过程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中途分类号:J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94-0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相比于文化遗产有着较大程度的区别。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捉摸主要是由于其自身的非物质性和载体的活态流变性,也因此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阻碍。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存的保护方法从总体上来说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而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的提出,有利于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强化物质的载体、规范保护过程、扩大接受的范围以及增强保障的真实性。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档案保护是在新型保护领域上的探索,而对于档案学来讲,也给档案理论以及档案事业带来全新的挑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其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业品和文化场所;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总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等。
其自身具有的特点如下。
(一)社会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性是指非物质自始至终都不可能脱离人类社会,起自身的形成过程到以后的存在以及传承都是在人类社会的基础上加以实现,因而能够从某些方面体现出人类社会的创造力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大程度上以来人们的各项实践活动,它起源于人们的生活,并扎根于人们的活动中进而不断发展,最终才有了各民族所独有的民族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研究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地理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其保护工作面临着很多挑战。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归纳整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探讨了其价值、意义和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研究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人类口述或实践的方式传承下来的技能、表演、传统、仪式、节日等非物质文化元素,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档案是指记录和保存信息的载体,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
档案化保护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电子化,并整理成档案的过程,以便更好地保存和传承。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的价值和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其一,档案化可以更好地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离散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档案化的方式进行收集和整理,提高信息的保存和传承效率。
其二,档案化可以方便后代学习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化和电子化的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容易被后代学习和研究,保证其传统技艺和知识的延续。
其三,档案化可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价值,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档案化的方式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可以提升其知名度和价值,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发展。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的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在实践中面临着一些困境。
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其档案化工作面临挑战。
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有特点,其档案化工作必须考虑到这些差异性,并制定相应的档案化方案。
其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所需的技术和设备的投入较大。
档案化工作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支持,如数字化设备、数据库管理系统等,但这些设备的投入成本较高,且维护和管理也需要相应的人力和物力。
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
2018-10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学科园地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金艳萍(宁波市北仑区文化馆海晨业余艺术团,浙江宁波315806)摘要:非遗档案做为无形文化的一种物质依托,具有悠久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和其他价值,对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就非遗档案的文化保护功能、价值和作用、现状以及如何有效利用和开发进行了探讨,使非遗档案实现自身的利用价值,发挥保护知识的功能,营造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达到保护和传承非遗的目的。
关键词:非遗档案;作用;现状;开发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30-0264-01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文化保护功能、价值和作用1.档案为无形文化遗产提供物质依托和传承媒介。
一方面,非遗档案做为无形文化的一种物质依托,辅助实现文化意蕴的表达与传递。
这部分档案是无形文化对外展示的载体,且因为有了这样一种物化实体的传达,才使得文化更易于被人们所认同。
另一方面,非遗档案做为文化的记录,是承载文化信息的重要媒介,它使得文化信息得到更快捷的传递,扩大了文化的影响范围,推动了文化的认同与传播。
例如口头文学、社会风俗礼仪、表演艺术等珍贵的档案资料,尤其是那些已经消失或者正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显得具体起来。
即使已经没有了传承人,它们曾经灿烂过的足迹也不会在人类文明史中就此湮没,仍然有据可查。
2.档案为非遗和文化文明史的研究提供珍贵资料。
档案内容的原始性、真实性、丰富性决定了其对于非遗和文化文明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是最稳定、最可靠也是最易长久保存和流传的珍贵资料。
档案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基石,同样,非遗档案做为人类无形文化活动的反映和记录,它是研究非遗的基础性材料。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开发利用的现状1.非遗档案开发利用取得的成就。
自2001年以来,非遗保护工作已经逐渐上升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我国非遗保护已进入全面的、整体性的发展阶段。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档案保护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档案保护作者:王静来源:《神州·中旬刊》2020年第01期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精神宝库,自然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积淀,它的身上散发着内敛独特的专属民族文化气质为世人所折服。
就其中的档案保护而言,它更是因为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珍贵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的宝贵记录,本文主要是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档案保护工作在当前出现的形式化和线性化的弊端,从其概念、重要性等主要方面进行深入解析与探究,希望可以给我国的档案保护工作的改革与完善提供一点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措施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独有的文化气质和精神内涵积淀,这对于凝结人心和社会和谐有序发展都具有深渊影响和重大现世意义,文化的体现不仅仅是浩如烟海的著作累积,也在于非物质文化形式的世代记录与传承,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档案记录而言,它更因为其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成为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积淀的外在标志和国家历史有据可查的重要渠道,所以它的保护工作更是应该在与时俱进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查缺补漏,这样才可以保证其在妥善管理与保护中得到最完美的呈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档案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实在性,大致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或群体,或个人,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形成的稳定的依托各种实践、表演、表现体系、知识架构、传统手工艺等外在表现形式创造的智慧文明成果。
档案保护正好就是针对保护一切珍贵脆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提出的概念,它是借助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方式方法来记录、保护、固定和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不至于频临失传和免受不必要的损坏。
二、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档案保护的重要意义(一)理论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档案保护可以保留一定的属于国家的特有文化空间,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文化的作用,文化不仅仅具有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社会的安定人心的作用,也可以让这个国家凭借特色文化魅力在世界民族之林永屹不倒。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文/山东师范大学 赵燕丽【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承载着人类文化的宝贵记忆,是祖辈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财富,也是重要的档案资源。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方法中,档案化保护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
本文从档案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几点对策,以期有助于更好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工作。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为保护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地记录和收集整理而形成的对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
如文书档案、电子档案、音像档案及实物档案。
简单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物化的档案形式保存起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的必要性(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其自身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加之现代化、工业化的冲击和商品化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失去适合的生存土壤和社会环境,与此同时,非遗传承人也呈现老龄化趋势,非遗技艺“后继乏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为非遗申报提供依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第十条规定,申报者必须提交申请报告、项目申报书、保护计划、其他有助于说明申报项目的必要材料等。
丰富、真实的非遗档案在申报过程中能够发挥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和凭证作用,为申报成功创造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具有文化和经济双重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着形成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具有极大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随着近几年国家各项非遗保护措施的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为带动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素。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
生命力 的一种保护模式。
1 . 必须保证各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作环节都发挥充分 的作用 。( ) 1建档与整理 档案 的基础性作用。 建档本身并不能实现非遗的保护和抢救 , 因为 非遗是活生态的 ,一旦从社会 中消失 ,对它的保护本身就是失败
合理 的体现在把相关 的知识和信息用档案 的方式固定下来 ,即通 过文字、 图表 、 录音录像 等形式记录保存起来 , 从而使非物质文化
研究 、 宣传普及 , 从而产生的对非物质文化生存环境改善 , 提高其
之所以成为档案 , 不是因为物质载体有什么价值 , 而在于其记 录的
信息和知识的价值性 。 所以不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档案 , 其共 同的指向都是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 ,也许这样 的原因把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保护和档案联系起来 ,档案式保护的重点也就似乎合情
出现并不能说就实现 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 , 人们不禁会 问,
存在于档案之中而消失于社会生活的习俗我们还可以称之为非 物 质文化遗产吗? 有的学者主张档案馆加强对 申遗 资料 的整理和归档 ,或者是 对档案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研究 ,但我们也很难把这种 活动单独归结为非物质文化的档案式保护 ,虽然这种活动与非物 质文化 的保护有着蛛丝马迹的关 系,它对非物质文化的生存状态 也没有直接地改变。那么档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在什 么地方 , 我们如何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呢? 如果我们 不换个思维去看待这个问题 ,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特点极
中去 ,继而改善非物质文化存在的软环境。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在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中明确指 出, “ 所谓 保护” , 就是“ 指采取
措施, 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 档案式保护模 式必须是基于 生命力的保护 , 脱离了对 生命力的保护 , 档案式保护就失去了存在 的合理 l 生。 二、 如何实现档案式保护 基于以上的探讨 ,我们可 以给档案式保护下一个相对比较合 理的定义 , 简单而言 , 就是基于档案而产生 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其保护原则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其保护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一种文化历史的重要记录,它们不仅是保护、传承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实物证明,而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媒介。
对其进行保护和保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性工作。
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与古现代文物、陶瓷等传统文物、文化艺术作品近乎不可替代的文化历史证据,对文化历史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重要意义。
其次,档案馆应当注重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营造。
档案馆可以根据时代特点,以不同形式,如屏幕显示、数字档案、软件等形式,收集、整理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并建立系统、完善的档案治理体系,其目的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好好收集、保存和传播下去。
另外,档案馆还应当建立培训制度,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体系。
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保存的力度,必须建立一套可操作起来的体系,这主要是为了把传统文化保护好,包括建立考古鉴定体系、护理体系和保存体系等。
其次,要规范档案研究工作,制定出具体的规范,如完善资料采集技术标准,改进各种文員聘任方法,编制专业人才库等。
最后,档案馆要开展讲解等文化教育活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公众意识,促进老一代的传承,并有助于广大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原则应该具体化和系统化,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首先,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保存和保护机制。
要根据档案的特点,采取技术措施和相关措施,既加强技术保护,又强化管理保障,并加强对属地负责人及相关文物部门的教育;其次,要进行可持续社会发展。
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社会功能,让其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社会服务;最后,应营造积极的文化环境。
要介绍、普及文化知识,并开展专业调查、学术研讨、技术改造,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工作主要是要坚持以保护文化遗产和发掘传统文化的原则为纲,以“在保护、研究、开发得到和谐”为主要思路,采取各种形式的技术指导和管理措施,做好档案的可持续管理和发展,以确保档案在被发现/恢复/展示等基本功能的同时,以营造良好文化环境,乐于接纳传统文化、传播新特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深入发展。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管理研究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管理研究作者:李琼来源:《卷宗》2020年第06期摘要:档案式管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
现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仍是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亟需得到解决。
这就使得档案式管理的应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首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阐释,进而分析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管理方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管理;保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现代文明正在不断地冲击着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分散性、民间性、地域性的特征,这就使得很多文化遗产濒临消失,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局面。
不少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实物出现严重的损毁。
这种严峻的现象,不得不引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重视。
1 非物质文化遗的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存在形式以物质以外的其他形式组成,并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历经数代人所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多种形式,如表演艺术、民间活动、传统节日、传统工艺等[1]。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来划分,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传统的民间文化遗产,如传统工艺、表演艺术等。
第二类为一种特定的文化活动,其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比如我国的传统节日以及一些民俗活动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种动态的文化,代表了人们发展的历程,凝结了人类的智慧。
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了人类的精神和技艺,具有很强的活态性。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也有别于其他的文化遗产。
非遗档案式管理的工作主体有很多,如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这些主体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其对非遗的弘扬与宣传作用,似乎并不那么突出[2]。
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体系
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千百年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发展而传承下来的,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基因和认同,维系着民族存续和发展。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要克服无所作为,即听凭珍贵遗产像生物物种一样自然消亡,也要防止过度开发,即片面地将文化遗产当作文化或旅游资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改头换面,随意包装,以迎合某种经济目的或商业目的,从而扭曲了文化遗产的本真和价值。
我国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传统文学、民俗、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中医药共十大类别,根据十大类别的不同特点分别进行普查、甄选、评审、归档,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国家级、省级、巿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按照各自不同的对象制定保护规划,进行针对性的分类保护。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一)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又称口头文学,主要是指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创作。
它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史诗、歌谣、民间笑话、民间谚语、谜语等。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头文学,一般具有历史、文化、语言等多方面价值,通过群体或个人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在一个地区或一个群体中广泛流传,并有深远的影响。
(二)传统戏剧中国是戏曲大国,由于方言和曲乐的不同,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声腔和剧种,声腔如昆腔、高腔、梆子、皮黄、弦索,剧种如京剧、粤剧、晋剧、川剧、豫剧、河北梆子、秦腔等数百种,无论在唱腔、表演、剧目方面,还是在历史、影响力方面,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其中,昆曲、藏戏、粵剧、京剧、皮影戏等已经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传统美术传统美术是民间各种视觉与造型艺术的总称,大致可划分为三类。
一是绘画类,如年画、唐卡、衡水内画、纳西族东巴画等;二是雕塑类,如曲阳石雕、东阳木雕、岫岩玉雕、阜新玛瑠雕、乐清黄杨木雕、金石篆刻等;三是工艺类,如灯彩、剪纸、苏绣、缂丝、竹编、风筝、玩具等。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作者:龚斌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0年第09期【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遗留,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对人类文化进行实践以及创新而呈现出来的,不仅需要在人类历史的记录中对其进行留存,在现代社会中更加需要有效地做好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及传承工作,以此对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进行不断的丰富及延展工作。
目前,我国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虽然已经有许多关于保护的理论研究的开展,但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讲,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思考【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目前,现代文明正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不断的改变。
从我国的角度来说,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对人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人们逐渐开始忽略传统文化,有些人甚至开始对其进行破坏。
只有通过自身正确的理解和不断的实践,才能够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一定的保护。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分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了对文化遗产的分类工作,即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个名词叫作无形文化遗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先提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
什么才是真正的非物质文化呢?这一问题在联合国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得到了很好的回答。
正确地说,非物质文化是一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是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非物质文化通过公约得到了分类,主要有:(1)在对其进行表述和流传时,通过口头的形式,这对传播交流的语言进行了涵盖;(2)丰富多样的肢体表演所展现出来的艺术;(3)各种风俗习惯、礼仪等在不同民族之间的表现;(4)人们对实践进行总结得出的各种知识,其中包含了自然界和宇宙;(5)对各种活动能够进行总结获得的手工艺技能等。
“非遗”档案式保护的国际法立法探析
“非遗”档案式保护的国际法立法探析作者:张继来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张继(潍坊学院法学院,山东潍坊 261061)摘要:档案式保护是国际法规定的“非遗”保护模式,以提高“非遗”生命力为宗旨。
“非遗”档案化是保护的前提和基础,有关科研、教育、宣传是保护主要内容,鼓励社会广泛参与是保护实现方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国际立法中图分类号:D9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4074(2010)06�0114�04山东省2009年文化厅资助课题(2009070)张继(1971-),男,山东临朐人,法学硕士,潍坊学院法学院副教授。
作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记忆的重要表现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无形性、多样性、活态性、动态性、地域性等特点,在汹涌澎湃的全球化、城市化、现代化、市场化的冲击下,生存、延续、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和挑战。
国家“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蕴含了对这种威胁和挑战的深刻认识,但是如何保护和发展仍然是理论和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保护分为两种,一种是提高其生存力来加以保护;另一种保护是制度上的保护,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的特色,决定了保护模式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法律保护制度建构的多样性,同时也说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复杂性。
目前学界开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问题。
笔者试图对档案式的国际立法进行探析,为我国档案式保护的有关制度建设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持。
一、档案式保护是最基本国际法律保护模式档案式保护是国际法确立的保护模式,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才逐渐形成的,但通过档案保护模式给与其保护却是国际法立法者一贯的态度。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十七届会议于在巴黎通过的《关于在国家一级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建议》(后文简称为《建议1》)指出:“各成员国应根据各国的适当条件,在其尚无此类组织的领土上设立一个或多个专门的公共行政部门,负责有效地执行以下各项职能:制订和实施各种旨在保护、保存和展示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并使其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积极因素的措施,并且先编纂一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清单,建立相关的档案资料服务机构”,该文件以国际法的名义规定了了档案及档案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
也评科技档案概念
也评科技档案概念
吴品才
【期刊名称】《浙江档案》
【年(卷),期】1993(0)3
【摘要】《浙江档案》1992年第3期刊登了张照余、王瑶合作撰写的《科技档案概念评析》一文(以下简称张文),本人读后感想颇多,虽然关于科技档案的概念与定义目前在档案界存在着不同看法,但如此公开地否定科技档案概念这还是第一次。
由于科技档案概念应否存在对目前的档案学理论研究,档案学学科设置,档案事业体制,档案机构设置,档案工作实践活动的开展等等都有直接的、重大的影响,因此结合该文,本人也想来评析一下科技档案概念。
【总页数】3页(P10-12)
【关键词】科技档案;档案工作实践;档案学理论;档案事业;档案实体分类;浙江档案;来源原则;文书档案;合作撰写;全宗理论
【作者】吴品才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历史系档案专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
【相关文献】
1.不可淡化我国的科技档案概念和科技档案管理研究 [J], 霍振礼;鲁梅君;乔永芝
2.美国为什么不存在科技档案和科技档案工作的专门概念 [J],
3.关于科技档案本体论若干问题的探讨(之一)——从"淡化科技档案概念"谈起 [J], 黄世喆
4.高校科技档案建设与管理的拓新之作——评《科学素养与科技档案读本》 [J], 向禹
5.论科技档案概念的产生及现实意义——“科技档案概念评析”质疑 [J], 王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档案学通讯2012年第5期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甚至消失较为普遍。
如戏剧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982年我国尚有394种,目前,还在舞台上演出的剧种只有100多种。
能为大家稍稍熟知的剧种则不到50种,20年消失了上百个剧种。
全国戏曲剧种流失的速度惊人,有的地区平均2-3年消失一个。
”这一现象已引起了全社会的相当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的理论基础吴品才储蕾(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档案系苏州215123)[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引起了全人类的共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可以有许多,其中之一便是档案化保护。
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它们分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档案的共同属性、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理论、文件横向运动理论、口述档案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等。
另外,当前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和部分保护措施事实上已涉及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问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理论基础[中图分类号]G270.7Abstract: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has caused the common humanity con -cern,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way can have many,one of which is archivalization protection.The author considers,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archivalization protection has its solid theoreti -cal foundation,they wer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archives of the common attributes,recessive knowledge theory,file undergoing lateral movement theory,oral archives theory,the records life cycle theo -ry,and so on.In addition,the current abou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some protection measures in fact already involv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archivalization pro -tection.Key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rchivalization;Theoretical foundation*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涉农信息资源开发服务研究”(批准号:06SJB870001)研究成果之一。
75DOI:10.16113/ki.daxtx.2012.05.023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1]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丰富多样世界文明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人们感受文化气息的一个精神家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11年2月25日,我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通过,并于2011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此非遗保护就从无章可循到有法可依,使得非遗及其传承人得到依法的保护。
无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十分重要,但怎样保护,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保护,怎样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持续稳定且全面、完整、真实的得到传承与保护,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笔者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可以有许多,其中之一便是档案化保护。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就是采用特定的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特定的方式记录在一定的载体上,从而形成物质化的档案,转而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可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首先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而我们认为这是有充足的理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充足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档案的共同属性档案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备查考的历史记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伴生物,是人类行为的真实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人类的各种历史实践中,也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类行为的真实再现。
同样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伴生物,二者在属性上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如原始性、真实性、历史性、价值性、文化性和社会性等,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档案化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为有形的物质的档案后,依然能够原生态地真实地反映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情形。
二、隐性知识显性化理论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两种类型。
显性知识是以文字、图表、公式、符号等加以表述的知识,容易被人们理解,在传递过程中也没有什么障碍。
隐性知识是蕴含在人们的行动中,表现为人们关于某种行动的认知、习惯、态度等,它是个性化的知识,不易传递。
而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则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化的四种类型和知识螺旋,以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促进隐形知识的顺利传递。
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四种类型即社会化阶段、外化阶段、组合阶段和内化阶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它存在于人们日常活动的习惯、风俗、礼仪、语言之中,强调的是精神的蕴含。
因此,从知识视角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隐性知识。
人们常说的祖传秘方、医药世家、家族工艺等,历史上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家族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对于那个家族来说,配方、工艺都是他们的隐性知识。
过去,他们是为了营生而不让这些配方、工艺外传,而在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今天,留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一项功在当代、造福后人的前瞻性工作。
隐性知识能够而且应该显性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持续、稳固的传承,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与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契合之处。
所以,隐性知识显性化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的一个理论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可以借鉴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式和途径来实施。
三、文件横向运动理论文件横向运动是指发生在横跨二个不同的且又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间的文件运动,多发生在科技文件中,科技文件的价值变化规律具有特殊性,许多半现行科技文件和非现行科技文件能够转化为现行科技文件。
也就是说科技文件在半现行期和非现行期,还能再次呈现出现行价值,指导现实科技活动的开展。
科技文件在半现行期表现出现行价值更为普遍,具体是指A科技活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半现行科技文件可以推动B科技活动的发展,在B科技活动中呈现出现行价值,成为B科技活动的现行文件。
例如,某一建筑物的图纸除了表现为凭证价值外,还可以用来指导其他相关建筑物的建造,表现出推动活动顺利进行的现行价值。
处在非现行期的科技文件虽早已进入非现行期,呈现科学的历史研究价值,但它亦可呈现出现行价值,如古代的宫廷菜谱,我们可以拿出来再次烹饪,重现古代的美味佳肴,让现在的人们能够亲身享受古代的美食风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促进了人们日常活动的有序开展。
各民族语言是人们之间交流的工具,风俗习惯是人们行为取向的显现,表演艺术是人们审美观的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之后,可以是人们行为确实发生的证据,对社会来说,也有着巨大的观赏价值和科学的历史研究价值。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用来推动与其形成活动类似的活动的开展。
例如,传统手工艺的形成,是为了推动匠人手工制作活动的开展,而此项工艺也可以用来推动其他匠人类似的手工制作活动的开展。
表演艺术是为了推动表演活动的顺利进行,但它也可以是后人表演学习的榜样,作为后人表演活动的推动力。
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也可以在后一阶段时表现出前一阶段所拥有的价值类型,这与文件横向运动这种特殊的运动类型是不谋而合的。
可见,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未来能持续不断地指导有关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而且必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
四、口述档案理论口述档案是国际档案界一个重要的档案学概念,国外许多国家都较为重视口述档案。
口述档案是指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而导致某一特定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后未能形成相应的档案,事后通过对事件当事人的访问,由当事人口述后而形成的关于此事件的各种记录,以尽力真实再现当时历史的事实。
如对抗日战争中幸存者的采访,其所口述出来的记录清晰地表达了当时的情况,加上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让人们更能体会到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与口述档案显然有着相通之处。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体或者个人的隐性知识,存在于他们的记忆、行为之中。
所谓“术业有专攻”,“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不是这一行的专家,只会觉得这个表演很精彩、这个工艺品很精致。
人们虽可以看到实实在在的表演、看到工艺制品,但在精彩、精致的背后隐藏的是表演者、匠人的艺术结晶。
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过程中,要访问表演者和匠人本身,记录他们对技艺、工艺的具体说明,对他们的表演、制作过程进行录像,这样才能显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貌。
口述档案虽然是事后形成档案,但它是事后补档案,而不是编造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同样如此,经历了人类社会实践的漫长岁月,而逐渐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后补制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口述档案能为国际档案界所接受和重视,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也一定能够为档案界所接受和重视,从而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五、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文件形成后如能运动至非现行期,那么,这样的文件便已成为非现行文件,能呈现出科学的历史文化价值,应该且值得进档案馆永久保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人类社会的不断洗礼而留存下来的,经鉴定具有极大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遗产,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后形成的档案应该发挥的是历史文化价值,它的用户群和服务对象是广大社会公众,即它所发挥的价值类型是第二价值,完全符合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中的非现行文件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