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的理论基础_吴品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档案学通讯2012年第5期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甚至消失较为普遍。如戏剧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982年我国尚有394种,目前,还在舞台上演出的剧种只有100多种。能为大家稍稍熟知的剧种则不到50种,20年消失了上百个剧种。全国戏曲剧种流失的速度惊人,有的地区平均2-3年消
失一个。”这一现象已引起了全社会的相当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的理论基础
吴品才
储蕾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档案系苏州
215123)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引起了全人类的共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可以有
许多,其中之一便是档案化保护。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它们分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档案的共同属性、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理论、文件横向运动理论、口述档案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等。另外,当前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和部分保护措施事实上已涉及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问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270.7
Abstract: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has caused the common humanity con -cern,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way can have many,one of which is archivalization protection.The author considers,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archivalization protection has its solid theoreti -cal foundation,they wer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archives of the common attributes,recessive knowledge theory,file undergoing lateral movement theory,oral archives theory,the records life cycle theo -ry,and so on.In addition,the current abou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some protection measures in fact already involv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archivalization pro -tection.
Key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rchivalization;Theoretical foundation
*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涉农信息资源开发服务研
究”(批准号:06SJB870001)研究成果之一。
75
DOI:10.16113/ki.daxtx.2012.05.023
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1]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丰富多样世界文明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人们感受文化气息的一个精神家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11年2月25日,我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通过,并于2011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此非遗保护就从无章可循到有法可依,使得非遗及其传承人得到依法的保护。
无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十分重要,但怎样保护,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保护,怎样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持续稳定且全面、完整、真实的得到传承与保护,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可以有许多,其中之一便是档案化保护。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就是采用特定的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特定的方式记录在一定的载体上,从而形成物质化的档案,转而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首先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而我们认为这是有充足的理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充足的理论基础主要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档案的共同属性
档案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备查考的历史记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伴生物,是人类行为的真实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人类的各种历史实践中,也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类行为的真实再现。同样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伴生物,二者在属性上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如原始性、真实性、历史性、价值性、文化性和社会性等,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档案化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为有形的物质的档案后,依然能够原生态地真实地反映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情形。
二、隐性知识显性化理论
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两种类型。显性知识是以文字、图表、公式、符号等加以表述的知识,容易被人们理解,在传递过程中也没有什么障碍。隐性知识是蕴含在人们的行动中,表现为人们关于某种行动的认知、习惯、态度等,它是个性化的知识,不易传递。而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则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化的四种类型和知识螺旋,以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促进隐形知识的顺利传递。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四种类型即社会化阶段、外化阶段、组合阶段和内化阶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它存在于人们日常活动的习惯、风俗、礼仪、语言之中,强调的是精神的蕴含。因此,从知识视角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隐性知识。人们常说的祖传秘方、医药世家、家族工艺等,历史上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家族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对于那个家族来说,配方、工艺都是他们的隐性知识。过去,他们是为了营生而不让这些配方、工艺外传,而在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今天,留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一项功在当代、造福后人的前瞻性工作。
隐性知识能够而且应该显性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持续、稳固的传承,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与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契合之处。所以,隐性知识显性化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的一个理论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可以借鉴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式和途径来实施。
三、文件横向运动理论
文件横向运动是指发生在横跨二个不同的且又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间的文件运动,多发生在科技文件中,科技文件的价值变化规律具有特殊性,许多半现行科技文件和非现行科技文件能够转化为现行科技文件。也就是说科技文件在半现行期和非现行期,还能再次呈现出现行价值,指导现实科技活动的开展。科技文件在半现行期表现出现行价值更为普遍,具体是指A科技活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半现行科技文件可以推动B科技活动的发展,在B科技活动中呈现出现行价值,成为B科技活动的现行文件。例如,某一建筑物的图纸除了表现为凭证价值外,还可以用来指导其他相关建筑物的建造,表现出推动活动顺利进行的现行价值。处在非现行期的科技文件虽早已进入非现行期,呈现科学的历史研究价值,但它亦可呈现出现行价值,如古代的宫廷菜谱,我们可以拿出来再次烹饪,重现古代的美味佳肴,让现在的人们能够亲身享受古代的美食风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促进了人们日常活动的有序开展。各民族语言是人们之间交流的工具,风俗习惯是人们行为取向的显现,表演艺术是人们审美观的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之后,可以是人们行为确实发生的证据,对社会来说,也有着巨大的观赏价值和科学的历史研究价值。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用来推动与其形成活动类似的活动的开展。例如,传统手工艺的形成,是为了推动匠人手工制作活动的开展,而此项工艺也可以用来推动其他匠人类似的手工制作活动的开展。表演艺术是为了推动表演活动的顺利进行,但它也可以是后人表演学习的榜样,作为后人表演活动的推动力。
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也可以在后一阶段时表现出前一阶段所拥有的价值类型,这与文件横向运动这种特殊的运动类型是不谋而合的。可见,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未来能持续不断地指导有关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