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标准的编写要求及管理规定汇编
大学学院课程标准制订与执行管理办法
XXXXXX学院课程标准制订与执行管理办法(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为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特制订《XXXXXX学院课程标准制订与执行管理办法》。
第二条课程标准是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开展教学活动、教材、组织教学质量评价、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课程标准的制定与修订第三条课程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由教务处组织各二级学院(系、部)以及相关部门依据学校相关文件完成,每门课程标准制定的责任部门为专业人才培养培养方案中的开课部门。
第四条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的课程(含独立开设的实践课程)都必须制定课程标准,无课程标准的课程不能开课。
第五条制定后的课程标准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附件,并与人才培养方案一并提交论证,经审定后用于指导教师的相关教学活动。
第六条课程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由各二级学院(系、部)以及相关部门负责落实到教研室或课程团队,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来制定与修订。
教研室或课程团队必须明确课程标准的负责人,负责人原则上应该是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学位的讲师课程标准制定与修订的负责人协同企业技术人员以团队的形式完成课程标准的制定与修订。
第七条课程标准的制定应该根据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以及工作实际内容来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根据生源实际来确定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及考核方式,并按照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课程资源的建设。
第八条按照“集体讨论、编写初稿、审议修订”的程序,各二级学院(系、部)以及相关部门组织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教研室主任、课程标准编写负责人等对课程标准的初稿进行集体审议,研究解决课程目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实践性、课程与课程之间是否存在重复与交叉等问题,提出初审意见后,由负责人对初稿进行修订,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经部门审核批准后,报教务处备案。
大学课程标准的编写要求及管理规定
贵州民族大学课程标准的编写要求及管理规定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教学的性质、地位、目标、内容框架、考核方式、提出教学建议与评价要求的规范性文件,是组织教学、选用教材教参、评价与考核的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课程标准具有很强的目标指向作用与标准作用。
它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指南,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与标准。
课程标准不但应该指导教师的“教”,而且应该指导学生的“学”。
认真执行课程标准有利于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是加强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课程标准应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本门课程培养功能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课程内容应反映本课程在专业教育上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前景相适应。
2、课程标准应按照国家及有关部委、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或专业提出的规范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充分表达我校的课程特色。
3、课程标准应切合高等教育教学实际。
明确有关先修课程基础,考虑后续课程需求。
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与教学评价等环节,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优化课程教学设计。
4、课程标准应紧跟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表达教学改革成果,适当反映学科的前沿成果,为学生个性培养、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基本信息、目标与任务、内容与要求、实施与建议、单元设计等四个部分。
1、课程基本信息主要包括课程名称、课程代码、开课学院、课程性质、学分(理论与实践)、学时(理论与实践)、先修课程、后续课程、适用专业等内容。
2、课程的目标与任务目标与任务是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顶层设计问题,包括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两部分内容。
(1)课程总体目标总体目标是对学生课程学习预期结果的综合概括,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课程的具体表达。
要表达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的预期结果。
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和管理办法
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课程标准是实施专业培养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教学指导文件,是配置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
为加强课程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服从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课程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和素质培养,防止片面强调本课程的学科系统性、完整性;既要满足“岗位人”、“职业人”的需要,又要考虑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国际人”的要求。
2.公共课、基础课既要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又要体现高等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
基础课可进行模块化或融合式课程改革,有些内容模块可归到专业核心课程结合工作任务进行一体化教学;课程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开展自主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3.专业课程应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对接职业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专业核心课程开发要进行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突破知识技能取向,通过与企业工作过程对接的教学过程,学生掌握实际工作的过程和方法,自我构建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发展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4.要充分考虑本课程的教学资源条件,处理好教学的先进性与可行性的关系。
要创造条件加大校内外生产性(或仿真生产)实训比例;切实在顶岗实习中体现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保证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的学习成为一个整体。
5.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现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适应自身基础和智能特点发展个性。
课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培养合作共事能力,增强自信。
基础课程要适应学生需要组织分级教学,给学生以更大的选择性。
课程标准编制及管理办法
课程标准编制及管理办法为规范课程建设,确保学生学习成效持续改善,不断提升专业建设内涵及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专业与课程建设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课程标准内涵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专业领域内所属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和能做到什么程度的界定和表述,反映了学校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
课程标准通常包括了几种具有内在关联的标准,主要有内容标准(划定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规定学生在该学习领域应达到的水平)。
二、课程标准编制依据(一)在重构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编制课程标准。
各专业应该对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进行系统化、整体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通过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职业行动领域、划分学习领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具体确定专业课程体系门类和具体课程。
(二)在分析职业主要岗位要求的基础上编制课程标准。
各专业要对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主要岗位进行调研和分析,主要包括:主要岗位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的具体要求和典型工作任务是如何被完成的。
三、课程标准编制格式与要求(一)课程标准要素与要求课程标准必须包含课程的管理信息,对课程的要求、规范等。
1.课程名称本课程确定的标准名称。
对于职业核心课程,课程名称与该项典型工作任务相同。
2.课程代码按照学校规定的编码规则对本课程进行编码。
3.适用专业指明该课程适用于何专业。
4.参考学时规定本课程的参考学时(含复习、考核评价学时)5.参考学分理论课、理实一体化课程按照每18学时为1学分确定课程学分;纯实践课程按照每周1学分确定课程学分。
6.课程性质与作用描述课程是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中的哪类课程,以及该课程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何种支持。
7.课程描述(职业行动领域、学习目标、工作与学习内容)该要素只针对职业核心课程,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描述。
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原则及管理办法 核心课建设标准
辽宁某某职业学院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原则及管理办法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依据教育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形成为重点而确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标准,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制订,对于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制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一)体现职业性原则课程标准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要求进行编写,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编写,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岗位性要求,不能只凭编写人的主观想象,或只依据某一教材进行编写,更不能将教材的目录作为课程标准的内容提纲。
(二)突出能力原则以能力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组织教学、以能力形成为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以企业认可的能力指标体系评价学习成果。
突出能力就是要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教学内容,要将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着眼于探索建立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三)可学习性原则“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以学生的现有经验为起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求。
(四)规范性原则课程标准的文字表达要规范,技术要求和术语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力求文字严谨、术语规范、简明扼要,公共基础课等有特殊要求的课程可对统一格式进行调整。
(五)可操作性原则课程标准的各项内容和要求应清晰明确,尽可能具体化、可度量、可检验,便于任课教师参照执行。
(六)创新性原则打破传统职业教育的约束,构建适合现代职教理念的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体职业生涯的需求。
二、课程标准的制订程序1.课程标准的制(修)定由课程所属系(部)负责,在教研室主任或课程负责人主持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讨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贯彻学校制订课程标准的各项原则和具体要求,准确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提出课程标准编写的基本思路;安排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负责执笔起草。
2024年学院课表管理规定范文(二篇)
2024年学院课表管理规定范文为确保学院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维护教学秩序的稳定性,强化教学管理,特制定此规定。
其主要内容如下:1、课表编排须遵循专业教学计划和学科教学大纲,确保课程的学期安排、学时数及教学环节与之相符。
如需调整,需提前一学期书面申请,经教务处批准后方可执行。
2、课表编排应统一管理各类教学课程,以提升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
需考虑课程性质,遵循教学规律,合理分配,避免学生负担不均。
3、课表编排需考虑教室、实验室等教学资源,力求资源利用最大化和优化。
适合合班的课程应适度集中,以节约教学资源。
4、确定后的课表,未经教务处批准,不得擅自调整。
5、课表类型包括学院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和教师课程表,由教务处和各系部分别负责制定和发放。
6、每学期前两周不办理调课,以确保教学秩序。
任课教师调课需提前申请,填写调课申请单,经教研室、系部、教务处批准后方可调整。
未经批准的私自调课将被视为教学事故。
7、教师因急病或特殊情况无法上课,应及时通知系部,系部应采取相应措施并通知学生,事后补办调课手续。
教师无法上课时,系部应安排代课或申请临时停课,确保课程的完整性。
8、节假日或全校性活动的调课由学院办公室统一通知。
9、本规定自修订之日起实施,由教务处负责解释,原有相关规定同时失效。
2024年学院课表管理规定范文(二)为确保学院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维护教学秩序的稳定性,强化教学管理,特制定此规定。
其主要内容如下:1、课表编排须遵循专业教学计划和学科教学大纲,确保课程的学期安排、学时数及教学环节与之相符。
如需调整,需提前一学期书面申请,经教务处批准后方可执行。
2、课表编排应统一管理各类教学课程,以提升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
需考虑课程性质,遵循教学规律,合理分配,避免学生负担不均。
3、课表编排需考虑教室、实验室等教学资源,力求资源利用最大化和优化。
适合合班的课程应适度集中,以节约教学资源。
4、确定后的课表,未经教务处批准,不得擅自调整。
学校课程管理规定范文(三篇)
学校课程管理规定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学校的课程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学校的课程管理应遵循“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注重学生的兴趣与特长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第三条学校应设立课程管理委员会,负责课程的设置、调整与评估工作。
第四条学校应制定课程计划,明确每学期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
第五条学校应定期开展课程评估工作,评估课程的实施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
第二章课程设置与调整第六条学校应结合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校的课程设置方案。
第七条学校的课程设置应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
第八条必修课程是指学校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设置的学科课程,学生必须按照学校规定的学时要求进行学习。
第九条选修课程是指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置的学科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
第十条学校应定期审核课程设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第三章教师配备与培训第十一条学校应根据课程的需要,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要求教师具备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
第十二条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第十三条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估,对教学质量较低的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或调整。
第十四条学校应定期开展教师交流和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第四章课程教材与资料第十五条学校应选择符合学校教学特点和学生需求的教材,确保教材的质量与适用性。
第十六条学校应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料,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
第十七条学校应注重教学资源的共享与更新,定期评估和改进教学资源的质量。
第五章课程实施与管理第十八条学校应建立健全的课程实施与管理体系,确保课程的有效开展。
第十九条学校应设置课程负责人,负责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协调工作。
第二十条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和学习成果的评价与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第二十一条学校应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大学课程标准编制基本要求
大学课程标准编制基本要求在大学教育中,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重要载体。
为了确保大学课程的质量和一致性,制定课程标准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大学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要求。
一、目标与定位在编制大学课程标准时,首先要明确课程的目标与定位。
课程目标应准确、明确地描述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要求。
课程定位则是指课程在整个专业或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大纲与核心概念编制大学课程标准时,教学大纲是基础性文件。
教学大纲应包含该课程的基本信息,如课程名称、学时安排、学分分配等。
同时,教学大纲还应列明该课程的核心概念,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课程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概念。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大学课程标准还需要明确课程的内容和要求。
课程内容应包括所涵盖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等。
在设计课程要求时,应注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此外,还应制定课程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以便帮助学生自我评估和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资源与支持大学课程的实施需要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支持。
编制课程标准时,应充分考虑教材、教学设备、实验室和师资等方面的支持保障。
教材选取要符合课程要求,教学设备要能够满足师生的教学需求,实验室和师资要与课程内容相匹配。
五、评价方式与标准大学课程标准还需明确课程评价方式与标准。
评价方式应多样化,既能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能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
评价标准应客观、公正,并与学习目标和课程要求相一致。
六、动态更新与改进大学课程标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发展和学科进步的需求,需要不断进行更新与改进。
编制课程标准时,应留有一定的余地,便于随时调整和改良。
总结:编制大学课程标准是确保教学质量和一致性的重要步骤。
在制定大学课程标准时,需明确课程目标与定位,制定教学大纲与核心概念,明确课程内容与要求,提供教学资源与支持,明确评价方式与标准,同时保持动态更新与改进。
高校教学管理规定: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管理规定
高校教学管理规定: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管理规定
大学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管理规定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旨在规范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和监督,保障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要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
素质的综合培养,合理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2.课程设置应体现学科特点,突出学科优势,注重学科交叉融合,为学生提
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
3.必修课应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为学生后续学习和
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4.选修课应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满足学生兴
趣爱好和职业发展的需求。
二、教学计划制定
1.教学计划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制定,明确各学期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2.教学计划应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和配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3.教学计划应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个性化需求,合理安排实践环节和课外辅
导。
4.教学计划应明确考试方式、成绩评定和学分分配等要求,确保教学质量监
控的有效性。
三、教学计划实施
1.教师应在授课前认真备课,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质量。
2.学生应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参加课堂讨论、课外实践
和学术活动。
3.。
大学编制课程标准和实践大纲的指导意见
大学编制课程标准和实践大纲的指导意见为贯彻落实学院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教师全员课改计划”,创新课程体系和改课程教学内容,整体优化课程教学过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制订本指导意见。
一、编制课程标准(一)课程标准的基本内涵。
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提出课程实施建议和课程考核要求的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教材选编、课程考核与评价的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内涵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1、系统规范原则。
按照教育部学科(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和课程提出的规范要求,着眼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切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际,确立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统筹选取与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与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评价形式,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等。
2、适用应用原则。
课程内容的知识深度、能力要求的范围、专业素养的结构,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专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要。
教学安排、教学设计与运用,表现出较明显的应用性、行业性。
统筹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在保持理论体系相对完整、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把知识应用环节浸入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3、能力发展原则。
紧跟区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组织和设计与之相匹配的课程单元,将原课程内容进行增册并取、归类整合,形成清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从理论教学环节到实践教学环节,都要强调学生的实际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依据1、学科发展依据。
根据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发展动态,改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明确课程考核形式与评价办法。
2、行业需求依据。
根据教育部学科(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和课程规范要求,结合行业资格认定标准和职业能力发展的需求,以及本科后继续教育的要求,确定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要求的课程内容。
XX大学课程设置与课程管理规定
XX大学课程设置与课程管理规定教发(20XX) 1号为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保证教学任务落实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特制定本规定。
一、课程信息的规范性1、课程信息包括:课程名称(中、英文名称)、课程代码、课程属性(必修、选修)、学分、学时(理论教学学时、上机学时、实验学时)、考核方式等。
2、课程信息的规范化:培养计划、教学大纲、课程简介、课表、学生成绩表等教学资料和管理文件中,同一课程的信息须完全一致。
3、不同内容、不同教学要求、选用不同教材的同一类课程,采用同一课程名称,但须用序列号加以区别(如:电工学A、电工学B)。
要避免同一类课程以不同的课程名称来区别不同内容或不同教学要求,避免以使用教材名称的不同来区别同一类课程等现象。
4、课程信息的认定工作由课程归口管理部门与教务处共同审定,一经审定后,录入教务管理系统,任何个人不得自创或随意更改课程信息。
如确需更改,需经教务处和课程归口管理部门重新审定同意后,方可修改。
二、课程设置1、应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设置课程。
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加强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与整合,明确所设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并据此编写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
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要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即在考虑本课程系统性的同时' 注意到与前后课程内容的衔接,在考虑本课程基本教学内容的同时,耍注意反映与本课程相关的近代科学技术的进展与新成果。
2、课程设置的变更由学院提出变更理由和变更情况的具体报告,经由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审批同意,报教务处审核批准后,方可变更。
三、课程归属与管理1、为提高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课程实行归口管理。
2、课程管理由归属学院或部门实施。
课程管理的内容包括:课程建设、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估、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师任课资格的认定等。
3、课程归属的原则(1)全校性的公共基础课程、部份开课面较大的学科基础课程,由教务处委托归口的学院进行管理,此类课程归属受委托的归口学院。
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原则及管理办法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原则及管理办法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依据教育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形成为重点,而确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标准,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制订,对于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制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课程设计要遵循就业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服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整体优化的要求,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更新。
2.课程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
制订课程标准的总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确定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防止脱离培养目标片面强调本课程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
公共课、基础课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一是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二是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
根据专业整体改革思路,可以设置为模块式或融合式学科课程,也可改为学习领域的课程,既要满足“岗位人”、“职业人”的需要,又要考虑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的要求。
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实用性:针对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选择实用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针对性专业学习过程。
部分专业课程应建设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或项目课程,主动自我构建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发展职业能力。
3.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内容排序遵循职业性原则,从职业工作(或项目)出发来选择课程内容并安排教学顺序,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建立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大学教学大纲编制规范与要求
大学教学大纲编制规范与要求一、教学大纲的基本涵义教学大纲是根据培养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是各门课程进行教学活动和学习考核的主要依据,培养方案中的每门课程(含理论课、实验课、课程设计、实习、毕业环节)都须有相应的教学大纲。
二、教学大纲的编制原则1.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明确该门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中的作用,明确每门课程及教学环节在培养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符合时代要求,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
应在课程内容更新上有所突破,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力求在课程教学中贯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思想,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注重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和组合。
制订课程(环节)教学大纲要服从课程结构、知识体系及教学安排的整体需要,防止单纯追求部体系的完善。
应立足教育教学全过程,明确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明确该门课程(环节)与其它课程(环节)内容上的相互衔接以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与遗漏。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对学生基本技能培养和训练。
尤其是实践性环节,及含实验(实践)学时的理论课程均应有相应明确的要求,实验课程要减少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要求每门有实验的课程至少要有一个综合性、设计性或研究创新性实验。
5.积极引导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的改,促进知识考核为主逐步向能力考核为主转变,促进结果评价为主逐步向进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转变,促进教学目标导向逐步向学习目标导向转变。
三、教学大纲的管理1.每门课程及教学环节均须在培养方案修订后,组织相应教学小组或任课教师制定教学大纲。
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均须严格执行教学大纲。
2.教学大纲由各课程所在学院组织编制,应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或教师小组编写初稿,课程所在教研室集体讨论修订。
同一课程学时数不同,应编制不同的教学大纲,或在一份教学大纲中明确不同学时数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大学学院教案编写与管理办法
《大学学院教案编写与管理办法》一、教案编写的基本要求1.1 教案的定义与作用1.2 教案编写的基本原则1.3 教案结构与内容要求1.4 教案编写的格式与规范1.5 教案编写的注意事项二、教案设计的核心要素2.1 教学目标的确立2.2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2.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2.4 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2.5 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三、教案编写的流程与步骤3.1 教学分析与准备3.2 教学设计与编写3.3 教案审核与修改3.4 教案实施与反馈3.5 教案更新与完善四、教案管理的规范与要求4.1 教案管理的意义与目标4.2 教案提交与审核的流程4.3 教案保存与查阅的规范4.4 教案修订与更新的要求4.5 教案评价与激励机制五、教案编写与管理的持续改进5.1 教案编写与管理的现状分析5.2 教案编写与管理的改进策略5.3 教案编写与管理的未来趋势5.4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案编写5.5 教案编写与管理的创新实践六、教案编写与教学资源的整合6.1 教学资源的概念与分类6.2 教案编写中教学资源的作用6.3 教学资源的整合策略6.4 教案编写中教学资源的利用6.5 教学资源的更新与维护七、现代教育技术在教案编写中的应用7.1 现代教育技术概述7.2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案编写中的优势7.3 现代教育技术工具的选择与使用7.4 教案编写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案例7.5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注意事项八、教案编写与教学评价的融合8.1 教学评价的定义与作用8.2 教案编写中教学评价的设计原则8.3 教学评价方法的选择与应用8.4 教学评价在教案编写中的整合策略8.5 教学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反馈九、教案编写与教师专业发展9.1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案编写的关系9.2 教案编写中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分析9.3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教案编写的融合9.4 教案编写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策略9.5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案编写案例分享十、教案编写与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教育信息化对教案编写的影响10.2 教育改革与教案编写的创新发展10.3 教案编写与管理的国际化趋势10.4 教案编写中跨界合作的探索10.5 教案编写与管理的未来发展展望十一、教案编写中的创新与实践11.1 教案编写中创新的重要性11.2 创新教案的构思与设计11.3 创新教案实践的策略与方法11.4 教案编写中创新实践的案例分析11.5 创新教案实践的反思与总结十二、教案编写中的学生参与与互动12.1 学生参与教案编写的意义12.2 教案编写中学生的角色与任务12.3 学生互动的教案编写策略12.4 教案编写中学生参与与互动的案例分析12.5 学生参与教案编写的效果评估与反馈十三、教案编写中的跨学科整合13.1 跨学科整合的概念与意义13.2 教案编写中跨学科整合的策略与方法13.3 跨学科教案编写的实践案例13.4 跨学科教案编写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13.5 跨学科教案编写的效果评估与反思十四、教案编写中的文化敏感性与包容性14.1 文化敏感性与包容性的重要性14.2 教案编写中文化敏感性与包容性的实践策略14.3 文化差异在教案编写中的处理方法14.4 教案编写中文化敏感性与包容性的案例分析14.5 文化敏感性与包容性教案编写的反思与总结十五、教案编写与管理的最佳实践案例分析15.1 教案编写与管理最佳实践案例的选择标准15.2 教案编写与管理最佳实践案例的详细分析15.3 教案编写与管理最佳实践案例的启示与借鉴15.4 教案编写与管理最佳实践案例的推广与应用15.5 教案编写与管理最佳实践案例的持续改进与创新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大学学院教案编写与管理办法》,包括教案编写的基本要求、设计的核心要素、编写流程与步骤、管理规范与要求、持续改进,以及教案编写与教学资源的整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学评价的融合、教师专业发展、未来发展趋势、创新与实践、学生参与与互动、跨学科整合、文化敏感性与包容性等方面。
课程标准编制规范
课程标准制定规范课程标准是执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整合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进行课程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要依据。
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学院决定对各类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全面制定与修订。
一、制定与修订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1.课程标准要体现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精神及高职教育特色,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和先进性。
2.课程标准要符合时代要求。
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来的“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3.课程标准要力求贯彻知识、技能、素质协调发展的思想,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工学结合、任务导向、项目教学、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方向。
4、课程标准在内容的选择上,以工作过程性知识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为辅;以经验和策略知识为主,以事实、概念和论证知识为辅。
关注“怎么做”和“做什么”而不是“为什么”;关注工作过程的构成要素而不是知识的构成要素;关注知识的运用而不是知识的储存。
(二)基本原则1.课程标准要准确地贯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都要服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要求,相同课程在不同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按各自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所区别。
2.课程标准要体现高职教学改革精神,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3.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
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重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有机结合。
4.在课程内容上坚持实用性与科学性的前提下,要体现学院的改革思路和办学特色。
课程标准编制与管理规定
课程标准编制与管理规定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评价和考核等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为做好编制专业课程标准工作,特制订本规定。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准确把握课程定位,科学制定课程标准,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促进五年制高职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二、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
要着眼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切合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实际,确立素质、知识与能力”三位一体〃课程教学目标,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科学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实现课程教学的最优化设计。
2.发展性原则。
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充分体现课程改革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实用性原则。
课程内容必须符合企业相应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与国家和行业职业标准相结合,反映本课程对学生素质、知识与能力等专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导向性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三、编制课程标准的依据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规定确定本课程任务、课程性质、定位和目标要求。
2.依据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找准职业岗位的工种、工序、工艺等技术核心能力;通过教学分析,确定本课程标准内容和评价建议。
3.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的基本要求,实行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评价办法。
四、编制课程标准的程序1.专题调研。
根据本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开展行业企业岗位工种、工序、项目技术所需的职业素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调研,形成课程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资料。
2021年XX大学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原则及管理办法
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原则及管理办法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是依据高职课程的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对教育教学应达到的指标所做的具体描述,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制订,对于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性文件,为教学双方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制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循设计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
课程设计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服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整体优化的要求,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更新。
2.课程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
制订课程标准的总依据是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要防止脱离培养目标片面强调本课程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
公共课、基础课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一是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二是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
3.重点专业应选取3-5门专业核心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建立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其余课程可根据专业整体改革思路,做到课程内容模块化、项目化,开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或其他教学模式改革,突出教学过程的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既要满足“岗位人”、“职业人”的需要,又要考虑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的要求。
Xx大学课程标准编写与管理暂行规定
Xx大学课程标准编写与管理暂行规定
课程标准是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课程的性质、设计思路、目标、内容框架和课程实施建议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开发教材、组织教学、检验教学效果和评估课程建设的基本依据,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为做好课程标准的编制工作,特制订本暂行规定。
一、课程标准的制定
(一)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列的课程均须制定符合规定的课程标准,无课程标准的课程不能开课。
(二)课程标准由各系(部)组织所属教研室编写,教研室可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或教师小组编写课程标准初稿,交教研室集体讨论确定,系(部)审核后,报教务处批准。
(三)鉴于规范性要求,课程标准的格式及内容应与本规定第二项中要求的格式统一,力求文字严谨、意义明确扼要、名词术语规范。
(四)课程标准制定要符合时代要求,要突出体现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思想的转变,要符合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五)课程标准制定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的要求,从本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及作用的角度,确定课程教学目标、选择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教学环节,并注意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以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和遗漏。
(六)重点课程的课程标准应在课程内容更新与知识、技能拓宽上有所突破,在课程的教学环节设计上有所创新,力求在课程教学中贯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思想,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及格式
(一)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概述、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等四个部分。
(二)课程标准的格式
宁德师范学院《×××》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民族大学课程标准的编写要求及管理规定
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教学的性质、地位、目标、内容框架、考核方式、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要求的规范性文件,是组织教学、选用教材教参、评价和考核的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课程标准具有很强的目标指向作用和标准作用。
它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指南,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和标准。
课程标准不但应该指导教师的“教”,而且应该指导学生的“学”。
认真执行课程标准有利于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是加强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1、课程标准应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本门课程培养功能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课程内容应反映本课程在专业教育上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前景相适应。
2、课程标准应按照国家及有关部委、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或专业提出的规范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充分体现我校的课程特色。
3、课程标准应切合高等教育教学实际。
明确有关先修课程基础,考虑后续课程需求。
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
环节,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优化课程教学设计。
4、课程标准应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学改革成果,适当反映学科的前沿成果,为学生个性培养、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基本信息、目标和任务、内容和要求、实施和建议、单元设计等四个部分。
1、课程基本信息
主要包括课程名称、课程代码、开课学院、课程性质、学分(理论与实践)、学时(理论与实践)、先修课程、后续课程、适用专业等内容。
2、课程的目标和任务
目标和任务是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顶层设计问题,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部分内容。
(1)课程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对学生课程学习预期结果的综合概括,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课程的具体体现。
要体现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的预期结果。
(2)课程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可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进行说明。
描述要具体明确,尽量不要使用“知道”、“了解”“懂得”、“熟悉”之类的动词,否则,所描述的课程目标就会非常模糊,建议采用“能或会+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
课程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明确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留有一定的空间。
3、课程内容和要求
主要阐述学生通过每个固定学时教学内容的学习应实现的具体学习目标。
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应尽可能用清晰的、便于理解及可操作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
在编写中既要考虑课程各部分内容的相对独立,又要形成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
4、课程实施和建议
主要阐述课程教学的方法手段、评价方式、教学条件特殊要求、教材教参选取及推荐、教师素质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训设备配置等建议。
(1)教学方法和手段
说明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课程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与检查者,根据课程特点说明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使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建议采用形式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式、项目式、讨论式等。
(2)评价方式
课程的考核评价应结合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强化学习过程,体现多元评价方法,如调研报告、项目设计、知识竞赛、综合作品展示、情景模拟等。
重视教学过程评价,增加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情感的考核,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创新实践。
(3)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包括教材的选用、网络资源建设、信息化建设等。
教材选用应符合本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重点选择适合的校企合作教材。
(4)教学条件特殊要求
阐述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师资条件、校内外实训(实验)条件的特殊要求。
三、制定课程标准的工作程序及管理规定
1、教务处应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批准后组织各系部编制各专业的课程标准,原则上各学院应在开课前按如下程序的要求组织编制各课程的标准。
(1)由各系组织相关专业负责人以及课程负责人编写课程标准;
(2)各学院组织课程标准审核专家小组进行审核;
(3)各学院将审核合格的课程标准报教务处备案,经学校批准后执行;
(4)公共选修课的课程标准由开设课程教师所在学院的课程标准评审专家小组进行审核。
2、课程标准是学校的基本文件,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依据,为了保证课程教学的严肃性、连续性、稳定性,课程标准一经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改动。
3、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或工作任务的发展变化需要对课程教学标准进行调整时,各任课教师可向所在系提出申请,系批准后,经教务处审批备案后方可执行。
4、课程教学标准由教务处统一印发执行。
5、任课教师应认真阅读、研究课程标准,严格执行课程标准。
通过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对课程标准进行修改与完善,从而促进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全体学生了解所学课程的课程标准,学校在检查教学质量时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附件:贵州民族大学课程标准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