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运用总结

合集下载

运用补中益气汤经验

运用补中益气汤经验

补中益气汤治验补中益气汤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所创,原为主治脾胃气虚发热的代表方剂。

病由脾胃中气不足而起,治疗当补益脾胃元阳之气,升阳举陷,恢复脾升胃降的正常生理功能。

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即为四君子汤之意,补中健脾,益气和胃,大补脾胃元阳之虚。

黄芪补气于外,扶助卫气向内以固中气;党参补气于内,鼓舞中气而向外以驱邪,散敛相配,攻守结合,更添“脾之正药”(陈修园语)白术,药中“国老”甘草,而成峻补中气之祖剂。

脾胃后天之气得补,则肾中先天之气自当徐徐而生。

且又加入柴胡、升麻升提肝脾之气,以助下陷之清阳上升,而达上逆之浊阴自降之功,肝脾得升,肺胃自降,人体气机自然流通周身而无碍滞。

另外方中佐以当归身,入于血分,与以上气分之药相伍,而有补血和营,调和气血之效;陈皮理气,防止补药太多壅滞气机。

田淑霄深谙东垣之旨,临床常以脾胃立论,活用补中益气汤治疗遗尿、癃闭、产后发热、乳泣、乳痈、阴吹、崩漏等等各种病症,皆能得心应手。

虚人感冒:曹某,女,25岁。

2013年10初诊,自述经常感冒,今日又感冒,自觉发热、恶寒,有时寒热交替出现,鼻塞、流涕、背部发凉、食欲减退、经常失眠,腹泻,经期加重。

舌淡,苔薄白,脉重按无力。

治以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10克,炒白术10克,陈皮8克,升麻6克,柴胡8克,党参10克,当归身10克,甘草6克,苏叶10克,荆芥10克,板蓝根20克,牛蒡子10克,桔梗10克,黄芩8克。

3服,水煎服。

3服之后诸症减,再服3服而愈。

体会:患者平素体质较弱,脾胃中气禀赋不足,土不生金,肺气亦虚,卫表不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而容易感受风寒之邪而发感冒。

《素问》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此患者经常腹泻即为脾之清阳下陷所致,流涕则为浊阴上逆所生。

背部发凉,脾胃元阳不足;恶寒发热,乃为风寒外束,肺卫气虚,邪正相搏而致。

田淑霄认为凡见此种脉无力的虚人感冒皆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屡用屡效。

产后汗出:牛某,女,38岁。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失眠46例总结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失眠46例总结
饮食 , 口干 无 味 , 便 溏 , 质 淡 暗 、 胖 , 白根 部 微 腻 。 大 舌 体 苔 中 医辨 证 : 虚 湿 阻 。处 方 : 夏 1 , 皮 1 , 菖 蒲 脾 半 0g 陈 0g 石
1 , 5 党参 1 , g 0g 白术 1 , 2g 茯苓 1 , 5g 炒麦芽 1 , 5g 仙鹤草 3 , 0g佛手 1 , 5 枳壳 1 , g 5 莪术 1 , g 5 香附 1 , 良姜 1 。 g 5 高 g 5 g









补 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失眠 4 总结 6例
冯景涛, 胡彦军 ( 临洮县 中医院 , 甘肃 临洮 7 0 0 35 ) O

要 目的: 观察补 中益 气汤加 减治疗 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补中益 气汤加解后使用补 中益气丸善后 。 结果: 5 明显好转 , 例无效 , 效率 9. % 结论 : 中益气汤加 减可延长 睡 4例 1 有 78。 补 眠时间, 改善睡眠质量 。
再 寐 , 有 时 寐 时醒 者 , 亦 严重 者 则 整 夜 不 能 入 睡 。 笔 者 自
的一种病症 。 失眠症状轻重不一, 有寐而易醒 , 有醒后不能
19 9 9年 7月至 2 0 0 5年 8月运 用补 中益 气汤 为主方 加减
3 运脾汤临床运用举例 案 1 孟某 , 6 岁 ,0 6年 6月 1 女, 3 2 0 3日就诊 。 自觉 胃脘
不舒 , 嗝 , 躁 易 怒 , 便不 爽 , 淡 苔 薄 , 打 烦 大 舌 脉沉 细 。 中 医 辨证 : 虚 肝 旺 。 处 方 : 参 1 , 脾 党 5g 白术 1 , 苓 1 , 5 茯 g 0g 石

补中益气汤临床用方要旨

补中益气汤临床用方要旨
睑晨起 轻度 下垂 , 体倦 乏力 , 头晕 , 腰 膝酸软 。舌 质红 ,

养肺 , 充 皮毛 而 固表 实 卫 , 通 达 内外 , 为 君药 。黄芪 剂 量 宜大 , 成人 一般 剂量 宜在 3 0 g以上 , 对 于 中气 下 陷 患
苔薄 , 脉沉 细略数 。首 诊后 , 邓 老 拟 方 如下 : 黄芪 6 0 g , 五爪 龙 3 0 g , 党参 3 0 g , 升麻 l O g , 陈皮 6 g , 当归 尾 l O g ,
要: 为提 高补 中益 气汤 的临床 用方效 果 , 从 补 中益 气 汤的 配伍 特 点入 手 , 通过 对 补 中益 气汤相 关理
论 文献和 , 临床研 究 资料综 合分析 , 为提 高补 中益 气汤 临床 用方 水 平提供 指 导 。认 为 补 中益 气汤在 治 疗
气虚 下 陷证 时要 准 确把握 黄 芪与 陈皮 的用量 关 系 ; 甘 温 除热 时 , 要把 握其 主 治证 阴 火特征 。
疗 重症肌 无力 , 他认 脾 主肌 肉 四肢 , 脾气 虚 , 中气 下陷 , 可 导致肌 肉四肢无 力 , 其 临 床 用方 就 充 分 体 现 了补 中 益气汤 这一 用量特 点 。
慢性肝炎 、 子宫脱垂 、 胎 动不安 、 月经过多等属脾 胃气 虚 或 中气 下 陷者 。本方 在 临床使 用过程 中要 把握 其 主
者 可 以用 至 6 0 g , 甚至 1 2 0 g 。方 中陈 皮理 气 和 中 , 调 畅 中焦气 机 , 以助升 阳 之效 , 又 于 补 气 之 中佐 以行 气 , 使
补 而不滞 。但 陈皮 行 气 , 易 耗 气 伤气 , 用量宜小 , 成 人
论》 , 由黄芪 、 甘草 、 人参、 当归、 橘皮 、 升麻 、 柴胡 、 白术

补中益气汤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国医大师经方分享

补中益气汤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国医大师经方分享

补中益气汤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国医大师经方分享导读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功能升阳益气,调补脾胃。

主治因脾胃气虚所致的表热自汗,心烦口渴,头痛恶寒,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饮食无味,脉虚弱或洪大等症。

笔者运用此方,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今列举所治如下。

补中益气汤的妙用(一)治疗顽固性呃逆黄某,女,53岁,住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

患呃逆3年多,只有睡着后呃声才止。

3年多来在广州历求中、西医及针灸、理疗均难收效。

1989年2月,余应聘广州海军医院门诊时来求治。

见患者身体消痩,行动无力,上到二楼诊病就气喘吁吁,呃声连连,不能遏止。

余诊其脉沉细四至,寸不应指。

证为中气下陷,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故呃声连连以求自救。

投补中益气汤加味治之。

处方:柴胡15克,升麻10克,生黄芪100克,红参12克(切片),炒白术20克,当归15克,陈皮12克,炒内金15克(打末),焦山楂15克,大红枣10个,生姜10克(打碎)。

7剂,水煎服。

患者服完7剂后,呃止过半,体力、精神、饮食亦较诊前好得多。

共服上方30余剂,呃止体健。

1991年11月,与患者相遇,见其红光满面,身体健康。

呃逆之因,多系胃气上逆所致,有寒呃、热呃、痰呃、瘀呃、气呃、虚呃6种。

该患者呃逆3年有作,气血大伤,饮食乏味,久则属虚。

证为脾胃虚寒,气虚下陷,故用补中益气汤治之而愈。

(二)调节月经过多症状月经过多症,中医称为崩漏,一般分为血热、气虚、阴虚和瘀血等类型。

反复崩漏日久不愈必然导致气虚血亏、阴阳两伤。

不论其兼证挟热、挟瘀,抑或阴虚、气虚,只要历时较久、多方治疗难以收效者,在治疗上均应以补气升提为要,次及其他,诸如补气清热、补气强阴、补气化瘀,多能应手奏效。

李某,女,45岁,干部。

两年多来,经血量多,夹杂紫黑色瘀块,10日后服止血药方渐止,屡经中西医治疗收效甚少,有时虽暂时止一个月而下个月又复如故,有时半个月或20日就来一次,每次来均需10日之久。

1979年8月17日求治。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运用心得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运用心得

上述病症,病各不同.症状各异,均以补中益气汤为主 方加减治疗,且收敛满意.其原因就在于病机同属中气不 足,清阳不升所致。由于个体的差异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 现。但气共症均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脉沉弱或缓弱 无力等中气不足之症,故可选用同一方治疗,此即祖国医学 “异病同治”的含义。
(收稿日期:2010-09-10)
70/50 mm Hg。证属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复因汗出伤津所
当归10 g,升麻5 g,炒白芍15 g,阿胶10 g,杜仲炭15 g,海 螵蛸20 g,山药20 g。艾炭lO g,炮姜10 g,炙甘草10 g,陈 皮10 g。服3剂后经血渐止.余症消失而愈。 本患者人流术后。失于调养。伤及元气,致脾气受伤,中 气下陷兼肾气不足,冲任不固,经血失于统摄。用补中益气 汤加山药。炮姜益气健脾升阳。炒白芍、阿胶、杜仲炭、艾炭、 海螵蛸,固冲止血。待血止后,脾肾双补以固冲任。脾肾健, 冲任固则经水自调。 5讨 论
2眩 晕
患者女.30岁,1991年7月20日初诊自述患低血压症 已3年余,血压在75~90/50~60 mm Hg之间,每年夏季 加重。平素自觉头晕眼花,身疲乏力,神疲欲卧,气短懒言, 白昼尤甚,不耐劳作,食少便溏,服用生脉饮,人参归脾丸等 药及西药治疗,均效果不佳。近日由于天气炎热。上症加 重,并汗出较多,自觉神疲乏力,头晕眼花,直立后尤甚,心 悸气短懒言口干微渴,舌淡苔薄白少津。脉沉细无力,血压 Nhomakorabea多

患者男.13岁。学生.1992年7月10日初诊,患者1年 前冒雨后,自觉因倦无力、嗜睡,并逐渐加重。甚至发展到进 食时睡着不醒,上课时伏桌即睡,不能自控而中途退学。患 儿发育尚可,自觉周身乏力,食欲欠佳,余无不适感觉.舌淡 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缓无力.经做脑电图及化验检查,均未 见阳性体征。

补中益气汤实验报告(3篇)

补中益气汤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补中益气汤,源自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

该方以黄芪、人参、炙甘草等为主要成分,具有补益中气、升阳举陷的功效,广泛应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气虚下陷等病症。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验证补中益气汤的药理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目的1. 验证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模型动物的治疗效果。

2. 探讨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模型动物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3. 分析补中益气汤的药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清洁级SD大鼠,体重180-220g,雌雄各半。

2. 药物:补中益气汤(由黄芪、人参、炙甘草、白术、当归身、陈皮、柴胡、升麻等组成,按临床常用剂量比例配伍)。

3. 试剂:胃蛋白酶、淀粉酶、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等。

4. 仪器:电子天平、离心机、酶标仪、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 建立脾胃气虚模型:采用强迫游泳法建立脾胃气虚大鼠模型,连续游泳30分钟,直至大鼠出现疲劳、无力、皮毛蓬松等症状。

2. 分组: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补中益气汤低剂量组、补中益气汤中剂量组、补中益气汤高剂量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

3. 给药: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按体重给予相应剂量的补中益气汤,连续给药14天。

4. 观察指标:(1)一般观察:观察大鼠的精神状态、活动能力、皮毛、饮食、二便等情况。

(2)血清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胃蛋白酶、淀粉酶水平。

(3)组织学观察:取大鼠胃、脾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

五、实验结果1. 一般观察:给药后,模型组大鼠精神萎靡、活动能力下降、皮毛蓬松、食欲不振、二便溏薄;补中益气汤各组大鼠症状逐渐减轻,活动能力增强,皮毛光亮,食欲好转。

2. 血清指标:模型组大鼠血清胃蛋白酶、淀粉酶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补中益气汤各组大鼠血清胃蛋白酶、淀粉酶水平均有所下降,其中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补中益气汤的组成、方歌、功用、主治、配伍意义及应用

补中益气汤的组成、方歌、功用、主治、配伍意义及应用

补中益气汤的组成、方歌、功用、主治、配伍意义及应用
补中益气汤的组成、方歌、功用、主治、配伍意义及应用:
1、组成:黄芪、人参、甘草(炙)、白术、当归、橘皮、升麻、柴胡。

2、方歌: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3、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4、主治:
(1 )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5、配伍意义:本方治证系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

治宜补益脾胃中气,升阳举陷。

方中重用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

臣以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以增强黄芪补益中气之功。

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药。

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升阳、甘温除热之功(四君子、补中益气、参苓白术之别)。

6、应用:
(1)辨证要点: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

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2)使用注意: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补中益气汤详解

补中益气汤详解

补中益气汤详解组成: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炙甘草、当归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义:本证多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

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见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溏;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脱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

方中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故为君药。

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药。

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

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使。

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李东垣当时创立此方主要用于气虚发热证。

他在《脾胃论》中对气虚发热的病机以及治法论述颇详:“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

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

”李东垣认为患者发热是由于气虚,阴火上乘土位所致,也就是说热自内起。

后世医家扩大了此方的使用范围,主要用于以下三个方面:1)内伤兼外感证魏玉璜云:“补中益气汤,为东垣治内伤外感第一方。

后人读其书者,鲜不奉为金科玉律。

”营卫之气皆由中焦谷气所化,因为脾胃虚弱,必然所化营卫之气不足,导致卫外不固,外邪容易入侵而发热,形成内伤兼外感证。

对于这种内伤兼外感证,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最宜。

张景岳云:“补中益气汤,凡劳倦伤脾,中气不足,以致外感发热者宜此。

”又云:“凡因辛苦劳倦而病者,多有患头痛发热恶寒,或骨腿酸疼,或微渴,或无汗,或自汗,脉虽浮大而无力,亦多紧数,此劳力感寒之证,即东垣云内伤证也,宜补中益气汤。

”秦伯未云:“也有上午潮热,下午热退,或饥饱劳倦,中气损伤,营血亦虚,身热心烦,懒言体困,脉大无力,属气虚范围。

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心得

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心得

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心得嘿,同行们或者对中医感兴趣的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我在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补中益气汤啊,那可是中医方剂里的一个经典之作。

从我的经验来看,它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很多病症的治疗之门呢。

我刚接触这个方剂的时候,说实话,并没有太深刻的理解。

只是照着书上的病症范围去使用,什么脾胃气虚啦,中气下陷之类的。

但是呢,随着临床经验越来越多,我发现这个方子可远远不止这么简单。

比如说,在治疗一些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患者时,我一开始有些犹豫要不要用补中益气汤。

毕竟传统上好像没有直接把这个方子和慢性疲劳综合征联系起来。

可是呢,当我仔细辨证后发现,这些患者大多存在着脾胃气虚的症状,像食欲不振、精神疲倦,而且脉象也显示出中气不足。

于是我大胆地用了补中益气汤,结果还真的有效果!这让我意识到,中医的方剂运用不能太死板,要根据具体的症状灵活辨证。

在写关于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的医案或者总结经验的时候,我觉得一定要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写清楚。

你想啊,如果只是简单地说用了这个方子,病人好了,那别人看了能有啥收获呢?就像我刚刚说的慢性疲劳综合征那个例子,我要是只写“用补中益气汤治好了一个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这多没意思呀。

我得把我怎么想到要用这个方子的,病人有哪些症状符合这个方子的证型,都写出来才行。

这才是真正有用的经验分享呢,你们说是不是?还有啊,补中益气汤在配伍加减方面也大有学问。

有时候,一味药的加减可能就会让整个方子的功效产生很大的变化。

我记得有一次,遇到一个患者,除了有脾胃气虚的症状外,还有明显的失眠症状。

我就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了些炒酸枣仁。

哎,这一加效果就更好了。

这就说明我们在运用这个经典方剂的时候,要根据患者的具体兼症进行合理的配伍加减。

这一点真的很重要啊!我在写这方面内容的时候,通常会先把基本的方剂组成和主治病症简单提一下,然后重点放在自己的临床实例和用药思路上。

这样的结构真的很常见,也非常有效,几乎每篇文章我都会用这个技巧。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运用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运用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运用“补中益气汤”出于《脾胃论》,为李东垣所创。

李氏处于金元异族入侵时代,战乱频繁,天灾人祸交集,名不聊生,饥寒交迫,故患脾胃虚弱病者殊多。

李氏根据长期医疗实践观察,创《脾胃论》学说,得出“胃土为本”之结论,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活人无算,对祖国医学贡献甚巨。

补中益气汤:炙黄芪、人参、柴胡、当归、炙甘草、升麻、姜枣。

水煎服。

主治:虚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或气虚不能摄血,或疟痢脾虚,久而不愈。

凡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脉虚或脉洪大而虚者皆宜之。

方中黄芪固卫气而实腠理;人参培忠儿补元气;甘草补脾和中;三味合用,非但补益中气,且能除虚烦、解虚热;白术健脾;陈皮理气;当归和血养阴;升、柴引清阳;姜、枣调和荣卫。

以甘温之品,配升清之味,乃补气升阳安中之主剂,治脾胃虚弱之良方也。

余临床常用本方,然病有所偏胜,益见其效。

兹分述如下。

一、关于内科1.食滞人有脾胃素虚,偶尔饮食过量,以致积滞不行,肚腹胀满,甚有痛感,时而暧气吞酸,精神不振,余于本方加山楂、麦芽、谷芽、焦楂,消补兼施,使中气振奋,食滞内消,积宿自行也。

2.大便燥结若因中气匮乏而不能转运者,其证气息不足,面黄口和,脉微弱(与阳明燥结不同)。

余于本方加胡麻仁、火麻仁,使中气足,转运有力,更稍佐滑润之品,则其结便自开。

若见下焦虚寒,手足冰冷、脉微者,则加附子、肉桂,即可温而润之。

3.头痛若症见头痛,面色苍白,短气,昼轻夜重,遇寒益甚,时自汗,形体倦怠,不欲食,脉微弱者,此中气匮乏,清阳不能上荣,浊气不能下行故也。

余多用本方加蔓荆子、薄荷、生姜、茯苓治之。

盖本方补益脾胃,脾胃温和自能摄食以生气血,得升柴引清气上行;蔓荆、薄荷上清头目;茯苓导湿下走,故有补中气、升清阳、降浊阴之功,治气虚头痛甚效。

4.虚劳凡四肢无力、腰困背酸,面色苍白,步履困难,脉虚者,乃脾肾两虚也。

余用本方加鹿茸、枸杞、山萸、补骨脂、杜仲,助阳滋阴,病自能除也。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补中益气汤来自于《脾胃论》,它是由黄芪、人参、甘草、升麻、柴胡、白术、当归、陈皮、生姜、大枣组成。

其中黄芪补气固表为主,人参益气补脾为辅,白术健脾,当归补血和血,陈皮理气为佐,升麻、柴胡以升清阳之气为引,全方合而共奏补脾胃、益气升阳之效,笔者在临床上灵活用此方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显著,在此仅举2例,报告如下。

1 产后癃闭患者,女,26岁。

因“娩后3日小便不通”于2000年2月21日初诊。

3天前患者在医院产一足月女婴,因产妇本身体质较差,生产时宫缩乏力,体力消耗比较大,产后出血量亦比较大,因此分娩后膀胱麻痹,小便无法排出,当时医院采用热敷、穴位药物封闭等措施,但小便依然不通,所以只得采取保留导尿的方法。

患者体质消瘦,面容倦怠,面色苍白,语声低怯,不思饮食,自汗,大便数日未行,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中医辨证:气虚下陷,血虚津亏。

治宜:升举中气,补气养血。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15g,党参20g,当归36g,白术6g,陈皮6g,防风10g,升麻3g,柴胡6g,益母草24g,桃仁6g,甘草3g,每日1剂,连服3天,服完2剂后,大小便可以自解。

体会:“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

此癃闭是由于素体气虚所引起。

气虚,推动无力,而致水液停留,形成癃闭。

此处,施以补中益气汤借之扶助人体正气,增强气的温煦推动能力,此外加益母草收缩子宫,并兼有利尿作用;加防风与黄芪、白术组成玉屏风散,起固表作用。

2 面神经麻痹患者,男,48岁。

患者因“面神经麻痹1周”于2005年6月20日初诊。

患者曾在村医疗站服用西药治疗,疗效不显。

患者形体瘦小,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倦怠少言,左侧面部肌肉平坦呆滞,口鼻歪向健侧,眼睑不能闭拢,流泪不能自控,鼻唇沟平坦。

当时采用针灸治疗:取百会、风池、翳风、印堂、攒竹、太阳、下关、颊车透地仓、承浆、外关、双侧合谷、双侧足三里。

1周后患者恢复不理想,自觉疲乏无力,头晕眼花,左侧面部麻木,感觉迟钝,舌质淡,苔白,脉细。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气之补中益气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气之补中益气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气之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珍。

组成:黄芪、甘草(炙)各1.5克、人参(去芦)0.9克、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0.6克、橘皮(不去白)0.6~0.9克、升麻0.6~0.9克、柴胡0.6~0.9克、白术0.9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为使。

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自复其位。

补中益气汤,既是常用方,又是代表方。

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卷中。

从病机来看,它脾虚气陷,这个概念是李东垣用升阳举陷治疗脾虚气陷,是他建立的。

当然后世的张景岳到张锡纯在他的基础上,都相应制定了一些方,像那个举元煎、升陷汤,一般都承认了补中益气汤是在治疗脾虚气陷上,是一个开创,在甘温除热法方面,治法上也是个开创奠基,这当中他建立的一个“阴火”的理论,很多人很重视在研究,但到现在没有统一。

所以学习这个方主要是从病机、治法的角度来理解它,临床的主治和这个方的组成,直到现在还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

比如“阴火”,李东垣的书里“阴火”说的很多,他几本书里到处说到阴火,用它来解释“气虚发热”,一共说了四十多个地方,阴火,肝火也有,胃火也有,肾火也有,他都叫阴火。

所以这个方讲的话,重点是在一个它的主治证候一个病机分析,主治、临床运用涉及到哪些方面?它治法里边,升阳举陷这种治法的特点和它运用方法。

主证,脾虚气陷证。

因为气的功能当中,五大功能,其中有固摄功能,气陷,本质上是一种不固摄,体表,表气不固,气不能固摄自汗,那和这种,比如说气机下陷以后形成那个泄泻,下陷我们升举,体表失固,我们固摄。

从力量上、从作用的特点上,实际上和气的五大功能中间一个固摄功能都有联系。

补中益气汤运用总结

补中益气汤运用总结

补中益⽓汤运⽤总结补中益⽓汤运⽤总结有⼀患者,咳嗽,屡请诸医诊治,经久不愈。

观其⽅,初起曾⽤疏表宣肺,散寒清解;继⽤降⽓化痰,抑肝⽌嗽,或健脾蠲饮,温中⽌咳;⼜⽤养阴润燥,敛肺固⾦,效皆罔然。

逐⽤补中益⽓汤(党参12克,黄芪12克,⽩术9克,陈⽪4.5克,当归6克,炙升⿇、蜜柴胡各4.5克,⽢草6克,⼤枣3枚,⽣姜2⽚)加麦冬12克、五味⼦6克、罂粟壳9克,两剂。

是⽇,煎服⼀剂,⾄晚间服第⼆煎后,夜间竟安然⼊寐。

次⽇⼆剂服完,咳嗽顿失。

机理:⽼⼈家久咳⽓怯,痰少稀薄,夜间尤甚,每有微汗。

此证咳久,肺脾⽓虚,阴液耗伤。

益⽓伍⽢寒,少佐敛肺之⽶壳,标本兼顾嘛。

补中益⽓汤是李东垣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经旨⽽订出的以⽢温为主的补剂。

本⽅以黄芪为君,参、草为⾂,⽩术补脾,当归补⾎,陈⽪理⽓,均为佐药;⼜⽤升⿇、柴胡为使,引黄芪、⽢草⽢温之⽓味上升,能补卫⽓⽽实表。

总之,补中益⽓汤功⽤,乃为调补脾胃、升阳益⽓,主治⾝热有汗、头痛恶寒、懒⾔、⾷不知味、渴喜热饮、四肢倦怠、不耐劳作、动辄⽓喘、脱肛、胞宫下坠等⼀切清阳下陷之证,脉可见虚软或浮⼤⽆⼒。

后世对补中益⽓汤的应⽤,有了⼴泛的开拓,⼤凡正虚为主,或兼挟实邪或不兼,均可以本⽅加减化裁,取得很好的疗效。

现仅就部分补中益⽓汤加味的应⽤,叙述如下:补中益⽓汤加羌活、防风、蔓荆⼦、川芎,专治内伤发热,或⾥虚不⾜兼有外寒者。

证见发热,间作不休,微汗,⾄颈⽽还,⼝不知⾕味,可⽤补中益⽓汤加羌活、防风;头痛甚者加蔓荆⼦、川芎。

如伴有泄泻⽽热不退,可加附⼦。

此⾥虚不⾜,若反⽤汗下则贻误病机。

补中益⽓汤加⼲姜、五味⼦,治内伤久咳⽽不愈,可见潮热、微汗、咳嗽痰稀,不思饮⾷。

是为⽓虚痰饮,不必理痰治嗽,正⽓⾜病⾃除。

补中益⽓汤加麦冬、五味⼦。

主治脾肺⽓虚,或⼼肺⽓阴两亏之畏寒、肢体怠倦、痰涎⾃出、⼼悸等症。

本⽅有⽣脉散合补中益⽓汤之义。

如前所述,⽅师治疗⽓虚阴耗久咳案,此后余每遇此等证屡⽤屡效。

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心得

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心得

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心得
更新日期:2010-03-02 点击: 马成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内科疾病;外科疾病;眼科疾病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杲《脾胃论》,有两种用法:一是用于饮食劳倦所伤引起“始为热中”的证候;二是脾胃受病日久者,“从权立加减法”治之。笔者以为运用本方首先要熟悉立方之论,东垣注重后天,强调人以脾胃元气为本。心肺肝肾生理上依赖脾胃之后天,病理上多相互影响。以“始为热中”为例,东垣认为脾胃气虚,清气下陷则下焦阴火上乘,脾胃虚不能养护肺而失生金之能,阴火刑肺则出现“热中”诸症。在脾胃肺肾的病理环节中,脾胃元气不足是其根源,所以立甘温建中以除虚热的办法来澄本清原。此种立意与《伤寒论》“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虽有表证,亦不可汗,当先建中,兼调荣卫。标本缓急先后得宜的治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临床各科疾病,出现脾胃气弱、清阳不升,或中气下陷之病机者,均可按照异病同治的原则,用本方从权立加减法治之。现将笔者运用本方心得存录于后。
1 内科疾病
1.1 气虚外感证 多有发热、头痛,时有怕冷,或咳嗽胸闷,痰白量少,伴气短懒言,肢倦乏力,面白,纳差,舌淡,脉虚无力。用本方治气虚外感属权宜之法,应因病、因人权衡用量,可选加款冬花、半夏、苏叶、神曲、川芎、蔓荆子等。老慢支患者中,属脾肺气虚,时时外感发热,舌不红,口不渴,痰不粘黄者,可用此法调治。
3 眼科疾病(青风内障)
证见头晕头痛,眼胀,视物昏花,每因劳累诸症明显,舌淡苔白。病在肝脾,属气血不足,清阳不升,可用此方补气血、升清阳。用量遵东垣之法,贵在轻扬,同时可选加炒白芍、川芎、甘松等醒脾理肝之品。一般用于疾病早期,或病情相对稳定而无舌红等内热之证者。
综上所述,多种慢性病出现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或中气下陷者,均可选本方加减治疗。阴虚及有内热者不宜用。临床应根据病证斟酌药量,凡气虚外感发热,或中气下陷者,柴胡、升麻量宜大;气虚较重或中气下陷,一般情况差者,补益药量宜大;夹外邪,或清阳不升,一般情况尚可者,补益药量宜轻。汤剂或丸剂的选择宜审标本先后缓急而行之。

补中益气汤之临床运用及名家经验

补中益气汤之临床运用及名家经验

补中益气汤之临床运用及名家经验补中益气汤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18g)甘草(炙)五分(9g)人参(去芦)三分(6g)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二分(3g)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3~6g)升麻二分或三分(3~6g)柴胡二分或三分(3~6g)白术三分(9g)上件药咬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临病斟酌水盏大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上药研粗散,用水300ml,煎至150ml,煎2次过滤合汁,分3次空腹温服,每日1剂)。

补中益气汤所昭示的以黄芪、人参、白术、甘草等补气药配伍升麻、柴胡升阳举陷之品的组方结构,对后世补气升阳法的运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凡治疗气虚清阳不升证候之方,多宗补中益气汤立意或由该方加减衍化而成。

张介宾治疗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之证的举元煎,即由上述六药组成;张锡纯用治胸中大气下陷的升陷汤,亦仿补中益气汤之义,重用黄芪配伍升麻、柴胡以升大气之陷,再合知母之凉润以制黄芪之温,配桔梗以载药上达胸中。

对于气虚下陷之疾,无论病状如何,张氏予该方加减治之,皆可获效。

补中益气汤奠定了中虚气陷证候治疗的基本大法和组方的基本形式,现代运用尤多,凡属中气不足,中气下陷或气虚发热之证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如《中医妇科治疗学》以本方去甘草加乌贼骨、茜草炭治疗气虚下陷,不能摄血之崩中、漏下,其特点在于标本同治,在补益中气的基础上,重用温性收涩的乌贼骨达60g,配茜草炭功专止血,针对出血之标急,与补中益气汤共奏益气摄血、收涩止血效果。

《中医妇科治疗学》还用补中益气汤去当归加半夏,治带下兼头晕效显。

焦树德教授以本方重用人参(或以党参10~15g代替)再加茯苓、枳壳(15~30g)治疗脾失健运,中焦清阳下陷而导致的胃下垂、子宫脱垂(症见身体软弱、面色萎黄,腹部下坠感,饭后腹胀等)每获良效。

邓铁涛教授主持的国家“七五”攻关项目-重症肌无力中医辨证论治研究,其研制的强力健脾饮等方剂,用药乃是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用五爪龙、千斤拔、牛大力、紫河车等。

学习补中益气汤气血双补的心得 一

学习补中益气汤气血双补的心得                                                       一

2.脾者肺之本,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和中泻火为臣。

3.白术燥湿强脾,当归和血养阴为佐。

4.升麻-以升阳明清气;柴胡-以升少阳清气==阳升则万物生,清升则阴浊降。

加陈皮者-以通利其气。

5.生姜-辛温;大枣甘温==用以和营?,开腠理,致津液诸虚不足。

补中益气汤中的药物加减1.除当归、白术,加木香、苍术-名调中益气汤,治脾胃不调,胸满肢倦,食少短
2.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调中益气汤,治气虚多汗,余治同前。

3.加苍术倍分,半夏﹑黄芩各三分-名参术益胃汤,治内伤劳倦,燥热短气,口渴
无味,大便溏黄。

4.去白术,加草蔻、神曲、半夏、黄柏-名升阳顺气汤,治欱食劳倦所伤,满闷短
气,不思食,不知味,时恶寒。

5.加炒芩、神曲-名益胃升阳汤,治妇人经水不调,或脱血后食少水泻。

6.加黄柏、生地-名补中益气加黄柏生地汤,治阴火乘阳发热昼甚,自汗短气,口
渴无味。

7.加白芍、细辛、川芎、蔓荆-名顺气和中汤,治清阳不升,头痛恶风,脉弦微细。

8.加羌活、防风、细辛、川芎-名调荣养?汤,治劳力伤寒,体热,恶寒,微渴,汗
出,身痛,脉浮无力。

煎服法:姜三斤,枣二枚,煎。

《内外伤辨惑论》
补中益气汤
【来源】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卷中。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使我掌握了补中益气汤方药的组成用量和比值的重要性,正确运用方药的加减,在临床中合理使用。

2012年二月。

补中益气汤体现的治则治法

补中益气汤体现的治则治法

补中益气汤体现的治则治法补中益气汤是一个中医方剂名,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属于补益方剂。

补中益气汤用药以甘温为主,主要由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等组成,主治功效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临床上主要用于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等脾虚气陷证及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等气虚发热证,有时两个病证同时出现,现代运用于重症肌无力、久泻、久痢、脱肛、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等疾病。

内热炽盛、阴虚内热者忌用。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组成】黄芪24g 人参15g 白术10g 炙甘草6g 陈皮9g 当归10g 升麻6g 柴胡6g 【用法】水煎服。

若作蜜丸,宜加大剂量。

【主治】1.气虚不荣饮食减少,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动则心悸,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嫩,脉象缓弱,寸脉尤甚。

2.气虚不固形寒怯冷,体常自汗,易感外邪。

3.气虚不摄肌衄,尿血,便血,血崩;久泻,久痢,尿频,尿失禁;乳汁自出,溺后精出。

4.气虚不举脘腹坠胀,阴挺,脱肛。

5.气陷不升常觉气往下坠或气不接续;眩晕,头昏,耳鸣,目黯。

6.气郁不达发热,汗出,口渴。

【证析】此方所治一切证候,均属中气不足,少阳三焦卫气失充,清阳下陷机理。

反映了气虚不荣、气虚不固、气虚不摄、气虚不举、气陷不升、气郁不达六类证象。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阴阳升降之轴。

饮食劳倦,脾胃受伤,生化不及,谷气有亏,于是声低息短,少气懒言,无气以动,动则心悸气喘诸证见矣。

中气不足,卫气随之亦虚,表不固,于是畏寒怯冷,自汗头痛诸证见矣。

气有统摄津血作用,中气不足,气不摄血,血从窍隧而出,则便血、崩漏;气不摄津,阴津下溜,则久泻、久痢、尿频、尿失禁;气不摄精,精华外泄,则乳汁自出,溺后精出等证见矣。

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无力升举,则脏器下垂而阴挺、脱肛等证见矣。

清阳下陷,阳气不能上头,血不上濡,清空失养,则目眩、耳鸣诸证见矣。

[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浅析

[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浅析

[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浅析[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浅析篇一 : 补中益气汤浅析补中益气汤是治疗脾胃病的经典方,由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杲所创。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

他从师于易州张元素,在深入研究《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著作基础上,接受了其师“养胃气”的家法和“师古方,裁新方”的革新思想,结合自己多的临年床实践经验,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编撰《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等著作,充实了脾胃学说理论,创立了调理脾胃的有效方药,被称为“补土派”之鼻祖。

后世医家对此予以很高的评价,朱震亨盛赞李氏学说:“医之为书,至是始备医之为道,至是始明。

”叶天士也说:“脾胃之论,莫详于东垣”。

1.方源补中益气汤首见于《内外伤辨惑论。

卷中?饮食劳倦论》,又见于《脾胃论。

卷中。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内外伤辨惑论》云:“黄芪甘草人参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白术上件叨且,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祖,早饭后温服。

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轻重治之” 。

本方是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不升之证而设,根据《素问。

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下者举之”的治疗原则而设,调补脾胃而立。

东垣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

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

2.方解东垣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气机升降之枢,特别是生长与升发是脾胃气机升降的关键,只有谷气上升,脾气升发,元气充沛,才能抵抗病邪侵袭。

针对脾胃气虚、清阳下陷脾胃内伤病理提出了“补中、升阳”的制方原则,补中益气汤充分体现了东垣的学术思想。

其一、“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上喘气短,人参以补之。

……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并大虚,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经云:‘急者缓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中益气汤与丸药的配合应用:
凡饮食劳倦,夜寐难成或心烦者,可配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丸。
凡饮食劳倦、思虑伤心脾者,可配归脾丸、人参养荣丸。
凡中气不足、纳谷少思或口漾清水者,可配香砂六君丸。
凡中气不足,脾胃虚寒,食后腹胀者,可配附子理中丸。
补中益气汤运用总结
有一患者,咳嗽,屡请诸医诊治,经久不愈。观其方,初起曾用疏表宣肺,散寒清解;继用降气化痰,抑肝止嗽,或健脾蠲饮,温中止咳;又用养阴润燥,敛肺固金,效皆罔然。逐用补中益气汤(党参12克,黄芪12克,白术9克,陈皮4.5克,当归6克,炙升麻、蜜柴胡各4.5克,甘草6克,大枣3枚,生姜2片)加麦冬12克、五味子6克、罂粟壳9克,两剂。是日,煎服一剂,至晚间服第二煎后,夜间竟安然入寐。次日二剂服完,咳嗽顿失。机理:老人家久咳气怯,痰少稀薄,夜间尤甚,每有微汗。此证咳久,肺脾气虚,阴液耗伤。益气伍甘寒,少佐敛肺之米壳,标本兼顾嘛。
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蔓荆子、川芎,专治内伤发热,或里虚不足兼有外寒者。证见发热,间作不休,微汗,至颈而还,口不知谷味,可用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头痛甚者加蔓荆子、川芎。如伴有泄泻而热不退,可加附子。此里虚不足,若反用汗下则贻误病机。
补中益气汤加干姜、五味子,治内伤久咳而不愈,可见潮热、微汗、咳嗽痰稀,不思饮食。是为气虚痰饮,不必理痰治嗽,正气足病自除。
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主治脾肺气虚,或心肺气阴两亏之畏寒、肢体怠倦、痰涎自出、心悸等症。本方有生脉等证屡用屡效。
补中益气汤加半夏、茯苓。可治气虚臂痛、体软痰涎、头目晕重、身如虫行的脾气不升、气血不能营之证。
补中益气汤倍加参、芪、主治元气下陷。
补中益气汤加半夏、木香,主治胸痛,腹痛,左关脉弦之脾虚肝乘证。
补中益气汤加附子、人参,主治形寒肢冷、心悸、自汗、脉浮大按之弱或沉细结代等阳气虚寒证。
补中益气汤加柴胡、黄柏、山栀、茯苓、木通,主治小便淋沥、气虚、膀胱湿热未清之证。
凡中气不足,气病无力排解而便结者,可配六味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
凡气虚肾弱,腰腿痿废者,可配健步虎潜丸。
凡脾虚肝旺,可配左金丸。
凡脾胃亏损,停食痢疾,可配香连丸。
凡脾气素弱、月事不调者,可配逍遥丸等。
李东垣老人创补中益气汤,其在《内外伤辨惑论》中,就立方本旨云:本方治“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并说:“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东垣并论及了四时用药加减法,很值得玩味、仿效,临床确有实用价值。明代薛己继承李氏之学,对于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证,更达到娴熟境界,从其医案可见。《薛氏医案》曾载:“余素性爱坐观书,久则倦怠,必服补中益气加麦冬、五味、酒炒黑黄柏少许,方觉精神清安,否则夜间少寐,足内酸热,若再良久不寐,腿内亦热,且兼腿内筋似有抽缩意,致两腿左右频移,辗转不安,必至倦极方寐,此劳伤元气阴火乘虚下注。丁酉五十一岁,齿缝中有如物塞,作胀不安,甚则口舌有如疮然,日晡益甚,若睡良久,或服前药始安。至辛丑时五十有五,昼间齿缝中作胀,服补中益气一剂,夜间得寐。至壬寅有内艰之变,日间虽服前剂,夜间齿缝作胀,每至午前诸齿并肢体方得稍健,午后仍胀。观此可知,血气日衰。”足见薛己对补中益气汤的应用,有很深刻的体验。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经旨而订出的以甘温为主的补剂。本方以黄芪为君,参、草为臣,白术补脾,当归补血,陈皮理气,均为佐药;又用升麻、柴胡为使,引黄芪、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而实表。总之,补中益气汤功用,乃为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主治身热有汗、头痛恶寒、懒言、食不知味、渴喜热饮、四肢倦怠、不耐劳作、动辄气喘、脱肛、胞宫下坠等一切清阳下陷之证,脉可见虚软或浮大无力。后世对补中益气汤的应用,有了广泛的开拓,大凡正虚为主,或兼挟实邪或不兼,均可以本方加减化裁,取得很好的疗效。现仅就部分补中益气汤加味的应用,叙述如下:
补中益气汤加山栀。此以补中益气汤补气除阴火,加山栀以清三焦之火。主治劳伤中气,怒动肝火,证见气怯腹胀、口苦心烦或口舌生疮等症。
补中益气汤加黄柏。李东垣有因饮食劳倦,口干嗌干者加葛根,伴有肾水亏乏者加黄柏以救肾水,泻阴中伏火之治。又或烦扰不止加生地黄以补肾水。余治中气陷,肾下垂血尿或慢性肾盂炎久治不愈者,有一定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