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
引文-补中益气汤详细解析
引文-补中益气汤详细解析《医学启源》:“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补中益气汤各组成及中药的功能与主治处方组成解析:一、黄芪味甘,性微温。
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
治自汗,盗汗,血痹,水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
炙用:补中益气。
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虚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
补虚。
小儿百病。
”《名医别录》:“主妇人子脏邪气,逐五脏间恶血。
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
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药性论》:“治发背。
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
生陇四者下补五脏。
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热。
”《日华子本草》:“黄芪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癥癖,治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
“白水芪,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功次黄芪;赤水芪,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芪治烦,排脓力微于黄芪,遇缺即倍用之。
”《医学启源》:“治虚劳自寒(寒一作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药。
”《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
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
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二、甘草味甘,性平。
归心、肺、脾、胃经。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用于脾一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本经》:“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名医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补中益气汤减肥
补中益气汤减肥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古老的中医药方,具有调和脾胃、益气健脾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肥胖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人都在寻找一种健康有效的减肥方法。
而补中益气汤,作为一种中医药方,也被一些人用来辅助减肥。
那么,补中益气汤减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首先,补中益气汤减肥的原理是什么呢?根据中医理论,肥胖的原因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调,导致体内湿气积聚,阻碍气血运行,从而形成肥胖。
而补中益气汤正是通过调和脾胃、益气健脾的作用,来改善脾胃功能,排除体内湿气,恢复气血畅通,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
其次,补中益气汤减肥的适用人群是哪些呢?一般来说,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血运行不畅、体内湿气较重导致肥胖的人群。
这些人群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体形肥胖、面色晦暗等症状。
对于这些人群,通过服用补中益气汤,可以改善脾胃功能,排除湿气,恢复气血畅通,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
再者,补中益气汤减肥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呢?首先,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因为中医药方并非人人适用,需要根据个体情况来调整剂量和用药方法。
其次,需要坚持使用,中医药方通常需要长期服用才能见到明显效果,不能操之过急。
最后,需要配合饮食调理和适量运动,单纯依靠中药是无法达到理想的减肥效果的,需要在饮食和运动上也做出相应的调整。
综上所述,补中益气汤减肥是一种通过调和脾胃、益气健脾的中医药方来改善肥胖人群体内湿气过重的问题,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
但是,使用补中益气汤减肥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需要长期坚持,配合饮食调理和适量运动,才能取得理想的减肥效果。
希望大家在减肥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减肥方法,健康减肥,远离肥胖的困扰。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组成]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18g)炙甘草各五分(9g)人参三分(6g)当归二分(3g)陈皮二分或三分(6g)升麻二分或三分(6g) 柴胡二分或三分(6g)白术三分(9g)[用法]上㕮咀,都作一服。
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或作丸剂,每服9g,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虚气陷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菱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方解]本方所主为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
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则中气下陷,升举无权,故见脱肛、子官下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因非实热,故热势不甚,表现为时发时止、手心热甚于手背,与外感发热有显著区别;气虚媵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
治当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人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寒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更增其补中益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药多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
诸药合用,可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气虚发热者亦借甘温益气而除之。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以芪、参、术草益气补中为主,配升麻、柴胡升粪下陷之清阳,是补中寓升;二是针对气虚发热的机理,通过补益中气而达到退热的目的,是甘温除热。
[临床运用]1.运用要点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临床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如蔓荆子、川学:头顶痛者,<加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如五味子、麦多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 (如木香、积完以理气解郁。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是中医著名的补药方剂,它看上去简单平和,却屡屡能起沉疴、消痼疾。
•补中益气汤,养胃又养头补中益气汤出自元代名医李东垣的《脾胃论》,由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当归、甘草、柴胡、升麻八味药材组成。
其中,黄苠、党参、甘草、柴胡、当归五味为先天艮卦的西北地区所产。
另外,升麻产于东三省,得后天艮卦之气;白术主产于浙江,那里是东方,为先天离火之地,即白术得先天离火之气;陈皮以南方所产的最好,南方是后天离火之地。
补中益气汤中用白术和陈皮,是为了补火以生土。
用《易经》理论分析,胃为艮土,所以,补中益气汤是调养人体胃系统的良方。
同时,黄芪、党参、甘草产于西北后天乾卦之地,在人体对应于头,这就意味着补中益气汤不仪能调养胃系统,还能保养人体的头,从而在治疗既与胃又与头有关的疾病时,疗效最好。
·得了鼻炎,请找补中益气汤哪些疾病同时与胃和头有关?这就很多了,比如说头晕伴呕叶,又比如说鼻炎。
头晕伴呕吐的情况很常见,可能是晕车等引起,也可能是脑炎等重症,这里暂不去说它,我们着重看一下鼻炎。
鼻炎虽然不是大病,但常常让我们痛苦不堪,鼻塞不通、头晕脑胀,整日里浑浑噩噩的,十分难受。
我自己也曾为鼻炎所苦,一直在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
有一则前辈留下的医案,说一个妇女患鼻炎后,医生给开了补中益气汤的方子,让她天天服用,几个月后还没有疗效,她就询问医生,医生说,继续服用。
她坚持下去,果然,又过了一段时间后,鼻炎彻底好了。
无独有偶,在《续名医类案》中也有一个例子:名医吴孚先给一个人治鼻炎,开了补中益气汤,那人喝了一百帖都不见效。
又找其他医生,先后用了白芷、防风、辛夷、川芎等药材,哪知鼻炎越来越厉害。
不得已他又回来找吴孚先,又喝了一百帖,最后就好了。
•“补中益气”从根本上说是“益胃气”李东垣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由于饥饱失常,那时老百姓的肖气大多备受损伤,所以他创制了补中益气汤来补益人体胃气,消除因胃气损伤而导致的种种疾患根源。
补中益气汤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补中益气汤,源自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
该方以黄芪、人参、炙甘草等为主要成分,具有补益中气、升阳举陷的功效,广泛应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气虚下陷等病症。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验证补中益气汤的药理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目的1. 验证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模型动物的治疗效果。
2. 探讨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模型动物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3. 分析补中益气汤的药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清洁级SD大鼠,体重180-220g,雌雄各半。
2. 药物:补中益气汤(由黄芪、人参、炙甘草、白术、当归身、陈皮、柴胡、升麻等组成,按临床常用剂量比例配伍)。
3. 试剂:胃蛋白酶、淀粉酶、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等。
4. 仪器:电子天平、离心机、酶标仪、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 建立脾胃气虚模型:采用强迫游泳法建立脾胃气虚大鼠模型,连续游泳30分钟,直至大鼠出现疲劳、无力、皮毛蓬松等症状。
2. 分组: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补中益气汤低剂量组、补中益气汤中剂量组、补中益气汤高剂量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
3. 给药: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按体重给予相应剂量的补中益气汤,连续给药14天。
4. 观察指标:(1)一般观察:观察大鼠的精神状态、活动能力、皮毛、饮食、二便等情况。
(2)血清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胃蛋白酶、淀粉酶水平。
(3)组织学观察:取大鼠胃、脾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
五、实验结果1. 一般观察:给药后,模型组大鼠精神萎靡、活动能力下降、皮毛蓬松、食欲不振、二便溏薄;补中益气汤各组大鼠症状逐渐减轻,活动能力增强,皮毛光亮,食欲好转。
2. 血清指标:模型组大鼠血清胃蛋白酶、淀粉酶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补中益气汤各组大鼠血清胃蛋白酶、淀粉酶水平均有所下降,其中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文章目录*一、补中益气汤概述*二、补中益气汤功能主治*三、补中益气汤服用方法*四、补中益气汤副作用*五、补中益气汤注意事项*六、补中益气汤药典记载补中益气汤概述1、定义补中益气汤,中医方剂名。
为补益剂,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
主治脾虚气陷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临床常用于治疗内脏下垂、慢性胃肠炎、慢性菌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脸下垂、麻痹性斜视等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2、别名补中益气汤。
3、组方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
4、制法上药哎咀,都作一服。
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即得。
5、性状液体,黄褐色,味甘甜。
补中益气汤功能主治1、功效作用本方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
主治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及气虚发热证,本方是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2、临床应用补中益气汤在临床应用范围甚广,如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的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也可加减应用。
补中益气汤服用方法1、适宜人群一般人群适用。
2、用法用量黄芪15g、人参(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
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加减: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
重新认识补中益气汤
重新认识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由黄芪、炙甘草各五分,人参、当归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术各三分组成,是李东垣创制的中医名方。
读《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可以看出,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脾胃之证,是“始得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主证是身热而烦,脉洪大而头痛。
临床表现和外感风寒之证相类同,需要认真辨认才能区别。
“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
”既然李东垣认为自汗会损人元气,那么接下来加人参来补益元气就很顺理成章了。
“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
”脾胃虚怎么会导致心火亢甚?中土气虚就会导致升降失调,心火就不能很好地下交肾水,没有肾水相配合的心火就不是正阳而是邪火,就成了游离之火,哪里虚就跑哪里去,现在是脾胃虚,所以就“乘其土位”,如果其他脏腑也虚的话,也会跑去虚的脏腑干扰而作乱。
“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躁热,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躁热作,须待坦衣露居,近寒凉处即已,或热极而汗出亦。
”可以看到,这里所说的也是后世医家一直在争议的“阴火”,其实是与阳火相对应,是一切不在正位的阳气,特别以心阳为主(心火者,阴火也)变成游离态的火,这种火在最初作乱的时候,“始得之”的时候,力量也很强大,“其脉洪大”,好像是白虎汤的实热证。
“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并大虚,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
”炙甘草的用法,原文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其实仅仅说甘草“补脾胃中元气”可能还是有点抬举甘草,甘草只有在与人参配合的时候,才会“补脾胃中元气”。
接着加当归身,是用来“和血脉”的,李东垣的“和血脉”是什么意思?原方后设的“四时用药加减法”当中有提到“若更烦乱,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五分或一钱)”。
由于气生血,气虚就会导致血涩不足,所以加当归来帮忙一下,所以就说“和血脉”。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组成] 黄芪18 人参8 炙甘草9 白术15 当归6 陈皮6 升麻6 柴胡6[功用]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胃气虚证。
证见饮食减少,体倦乏力,懒言,面色无华,大便稀溏,脉大而虚软。
2.气虚下陷。
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病人气短乏力,舌淡,脉虚。
3.气虚发热证。
证见身热,自汗,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现代应用] 现化常化裁运用于治疔体弱所致的眩晕、头痛、耳鸣、耳聋、视力模糊,以及慢性气管炎、子宫脱垂、脱肛、习惯性流产、崩漏、功能性低热等见有上述证候者。
[方解]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固表升阳;人参、炙甘草、白术益气健脾;当归补血和营;陈皮理气和胃;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全方使脾胃升降有序,气机畅顺,阳气不复郁闷,身热诸证得以消除。
[加减法]1.如果下陷甚者,加重人参用量为15克再加入山萸肉12克2.若少腹下坠或有痉挛表现者,重用升麻,用量为24克3.若腹中痛者,加入白芍10克延胡索8克4.若风湿相搏,全身疼痛,则加入防风12 羌活10 蒿本9 苍术12现代研究表明,本方之所以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通过补气升阳,使下陷的中气得以恢复,从而治疗脏器下陷),是因为它对肠管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增强子宫肌肉张力,抑制子宫运动,具有抗缺氧、增强体力、改善蛋白质代谢、抗贫血等作用,同时,还能提高免疫机能,降低肿瘤化疗的毒副作用。
随着现代药理学研究以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本方在治疗虚热感冒、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及气虚发热方面,疗效已经得到肯定。
如今,在一般的药房,我们都能买到补中益气汤的成药,例如补中益气丸。
有些时候,我们可以在本方的基础上,根据病情进行加减,例如,头痛者可酌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眩晕者,可酌加天麻;呕吐者,可酌加半夏、生姜;低血压者,可酌加麦冬、五味子;脏器下垂者,可酌加枳壳。
在本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后,它的适应症得到进一步扩大,可用来治疗低血压、流行性出血热、头痛、失眠、美尼尔氏综合征、眼睑下垂、慢性腹泻、女性尿道综合征、白带过多、产后尿潴留、产后及妇产科手术后尿失禁、前列腺增生、男性不育、术后发热、慢性低热以及化疗毒副反应等等。
方剂学:补益剂补中益气汤课件
功效与主治
功效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要用于调理 脾胃,改善消化功能,增强免疫力。
主治
主治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所致的腹泻 、食欲不振、身体乏力等症状,还可 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下垂等慢性疾 病。
方义分析
01
02
03
黄芪
具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 的功效,可增强机体免疫 力。
党参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可 改善消化功能。
THANKS
感谢观看
消化系统不适
部分人服用补中益气汤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 化系统不适症状。如出现此类症状,可适当调整用药剂量 或用药频次,如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
疲劳感
部分人服用补中益气汤后可能出现轻微疲劳感,通常属于 正常现象。如疲劳感持续加重或伴随其他不适症状,应及 时用优质的药材,以确保药效和安全性。同时,需注意 药材的保存方式,避免受潮、发霉等问题。
饮食配合
服用补中益气汤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 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建议保持清淡、易消化 的饮食,以促进药效的吸收。
不良反应与处理
过敏反应
部分人可能对补中益气汤中的某些药材成分过敏,出现皮 疹、瘙痒等症状。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产后调理
产妇在生产后常常出现气虚、血虚等症状,补中益气汤能够益气养血,促进产 后恢复,提高母乳质量。
其他科室应用
神经科
对于气虚所致的头晕、失眠、健忘等症状,补中益气汤可以起到安神益智、养心 补气的作用,改善神经系统功能。
男科
男性气虚所致的性功能障碍、腰膝酸软等症状,补中益气汤能够补肾益气、固本 培元,提高男性性功能和生育能力。
疗效评价
通过对照实验和临床观察等方法,对补中益气汤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方剂对于多种慢性疾病的疗效 确切,且安全性高。
孙思邈千金方
孙思邈千金方背景介绍孙思邈(581年-682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和医学家,被称为“医圣”。
他精通中医药学,并且在众多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疗法。
在他的著作中,收录了很多千金方,这些方剂被后人广泛应用,对中医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孙思邈千金方之一:补中益气汤方剂组成•黄耆15g•白术10g•当归12g•白芍10g•炙甘草6g•大枣5枚•生姜3片适应症脾胃虚弱、气虚乏力、心悸气短、口干舌燥等症状。
方剂用法将上述药物洗净,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分成2-3次服用。
方剂功效补中益气汤是补益中气的经典方剂,具有健脾养胃、益气养血的功效。
可以增强体质,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方剂注意事项•孕妇和体质虚寒者慎用。
•忌食过于油腻和刺激性的食物。
•服用期间应避免大量饮酒和过度疲劳。
孙思邈千金方之二:逍遥散方剂组成•羌活10g•牛蒡子15g•川乌10g•炙甘草6g适应症风寒湿痹、关节疼痛、肩颈痛、腰背痛等症状。
方剂用法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细末,每次取5g,用温水冲服。
方剂功效逍遥散是一种理气活血的方剂,具有温通经络、舒筋活血的功效。
可以缓解风湿湿痹引起的各种关节疼痛,改善腰背痛等问题,促进气血循环,消除疼痛。
方剂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和低血压患者慎用。
•忌食辛辣和油腻食物。
•建议在饭后服用。
结语孙思邈千金方是中医药历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方剂,其中补中益气汤和逍遥散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药方。
补中益气汤可以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逍遥散可以缓解风湿湿痹引起的关节疼痛。
然而,使用任何中药方剂前,最好咨询医生,避免不适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补中益气汤医方解释
补中益气汤医方解释功能:升阳补中出典:东垣方组成:柴胡、升麻、甘草、陈皮、当归、白朮、黄耆、人参、姜枣煎。
(8)主治:(1)治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
(2)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1],或气虚不能摄血。
或疟痢脾虚,久不能愈。
(3)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2]。
制服法:姜枣煎。
方义:足太阴阳明药(1)肺者气之本,黄耆:补肺固表为君(86-2)。
(2)脾者肺之本[4]。
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和中泻火为臣[5]。
(东垣曰:参耆甘草,泻火之圣药。
盖烦劳则虚而生热。
得甘温以补元气,而虚热自退,故亦谓之泻。
)(3)白朮:燥湿强脾。
(4)当归:和血养阴为佐[6]。
(5)升麻:以升阳明清气[7]。
(6)柴胡:以升少阳清气[8],阳升则万物生,清升则阴浊降。
(7)加陈皮者:以通利其气[9]。
(8)生姜:辛温,大枣甘温,用以和营卫,开腠理,致津液诸虚不足。
(9)先建其中。
中者何?脾胃是也[10]。
加减法:(1)如血不足:加当归。
(2)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味。
(3)肺热欬嗽:去人参。
(4)嗌干:加葛根[3]。
(86)(5)头痛:加蔓荆子;甚痛加川芎。
(6)脑痛:加蒿本、细辛。
(7)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
(检核-82-2)(8)有痰:加半夏、生姜。
(9)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
(10)腹胀:加枳实、厚朴、木香、砂仁。
(11)腹痛:加白芍、甘草。
(12)热痛:加黄连。
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
(13)咽痛:加桔梗。
(14)有寒:加肉桂。
(15)湿胜:加苍朮。
(16)阴火:加黄柏、知母。
(17)阴虚:去升柴,加熟地、山茱、山药。
(18)大便秘:加酒煨大黄。
(19)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麦冬、五味;秋加麻黄、黄苓;冬:加不去根节麻黄(特考-84);天寒:加干姜。
(20)泄泻:去当归,加茯苓、苍朮、益智。
加减方:(1)调中益气汤:除当归、白朮,加木香、苍朮(香主→挑中一妻)。
补中益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补中益气汤的功效与作用补中益气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汤剂,以黄耆、黄精、白术、陈皮、党参等为主要药材,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
下面将详细介绍补中益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一、补气养血补中益气汤主要以黄耆、黄精、白术为主药,这些药材具有益气养血的作用。
黄耆具有补气养血、益脾胃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气血不足导致的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黄精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具有益气养血、补精神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贫血、神经衰弱等病症。
白术具有益气健脾、除湿止泻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气虚体弱、脾胃失调导致的肠胃不适等症状。
二、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汤中的党参、陈皮等药材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
党参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多糖类物质,可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复,起到健脾益胃的作用。
陈皮具有理气导滞、消食化滞的功效,能够改善脾胃功能,帮助消化吸收,促进食欲,使体内气血恢复平衡。
三、提高免疫力补中益气汤中的药材如党参、黄精等富含多种氨基酸和多糖类物质,这些物质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抵抗力,有效预防感冒、疲劳等病症的发生。
此外,补中益气汤还含有枸杞子等药材,能够提高机体的抗氧化活性,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的侵害,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四、调节情绪、改善睡眠补中益气汤中的黄耆、黄精等药材具有安神、抗抑郁的作用,能够调节情绪,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
此外,补中益气汤还含有当归、白芍等药材,这些药材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血液循环,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五、延缓衰老、抗疲劳补中益气汤中的黄精、黄耆等药材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物质具有滋养肌肤、延缓衰老的作用,能够使皮肤光滑有弹性,延缓衰老的过程。
此外,补中益气汤还可以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对抗自由基的损伤,从而抗疲劳,提升体力和精力。
总结起来,补中益气汤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胃、提高免疫力、调节情绪、改善睡眠、延缓衰老、抗疲劳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正因如此,补中益气汤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气血不足、脾胃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情绪不稳、睡眠质量差、肌肤干燥无光泽等问题的治疗。
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
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中药方剂歌诀 - 补中益气汤方歌补中益气汤,滋阴潜阳更;丹参黄耆甘草汤,草木相伤施为真。
【方剂组成】当归,黄耆,白术,甘草。
【方剂功效】补中益气汤主要功效在于滋阴补阳、益气健脾。
适宜于气虚弱阳、脾胃虚弱及阴虚有实证的患者。
常用于治疗脾虚引起的脘腹胀满、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方剂用法用量】每日2剂,一剂分两次服用。
【方剂主治病症】1.脘腹胀满:常见脾胃虚弱的表现,这是补中益气汤的主要适应症之一。
2.食欲不振:补中益气汤可以增强脾胃功能,提高食欲。
3.乏力:气虚弱阳的标志性症状之一,该方剂能够补气益阳,帮助缓解乏力症状。
4.盗汗:阴虚有实证患者常见的病症,补中益气汤可以滋阴潜阳,减轻盗汗症状。
5.心悸:脾胃虚弱、阳气不足时容易出现心悸症状,该方剂可用于改善心悸。
【方剂方歌】中医汤剂方歌的编写旨在帮助学习方剂记忆,以下是补中益气汤的方歌:当归,黄耆,白术,甘草。
滋阴、潜阳更,草木相伤施为真。
愈丹参,养胃气,白术健脾功更齐;甘草调和百草力,滋阴益阳功不亏。
此方治胃脘气郁症,补中益气心自宁;脾虚失血和乏力,本方食欲必增长。
寒少气逸虚火旺,此方火气可以平;脾胃要补要和缓,如此脘腹胀特轻。
人中自守火不失,行气建脾草木之真;脾胃气虚不发胖,补中益气岂有因。
舒肝降火胃自和,阴虚实证帝王金;滋阴潜阳方胜处,盗汗心悸俱减轻。
此方治疗的病症多,补中益气也延年;学医之人莫要忘,中药方剂功效全。
【方剂总结】补中益气汤是一款非常常用的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胀满、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通过滋阴潜阳、补充气血,调和脾胃功能,该方剂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情。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还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具体用药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补中益气汤体现的治则治法
补中益气汤体现的治则治法补中益气汤是一个中医方剂名,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属于补益方剂。
补中益气汤用药以甘温为主,主要由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等组成,主治功效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临床上主要用于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等脾虚气陷证及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等气虚发热证,有时两个病证同时出现,现代运用于重症肌无力、久泻、久痢、脱肛、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等疾病。
内热炽盛、阴虚内热者忌用。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组成】黄芪24g 人参15g 白术10g 炙甘草6g 陈皮9g 当归10g 升麻6g 柴胡6g 【用法】水煎服。
若作蜜丸,宜加大剂量。
【主治】1.气虚不荣饮食减少,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动则心悸,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嫩,脉象缓弱,寸脉尤甚。
2.气虚不固形寒怯冷,体常自汗,易感外邪。
3.气虚不摄肌衄,尿血,便血,血崩;久泻,久痢,尿频,尿失禁;乳汁自出,溺后精出。
4.气虚不举脘腹坠胀,阴挺,脱肛。
5.气陷不升常觉气往下坠或气不接续;眩晕,头昏,耳鸣,目黯。
6.气郁不达发热,汗出,口渴。
【证析】此方所治一切证候,均属中气不足,少阳三焦卫气失充,清阳下陷机理。
反映了气虚不荣、气虚不固、气虚不摄、气虚不举、气陷不升、气郁不达六类证象。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阴阳升降之轴。
饮食劳倦,脾胃受伤,生化不及,谷气有亏,于是声低息短,少气懒言,无气以动,动则心悸气喘诸证见矣。
中气不足,卫气随之亦虚,表不固,于是畏寒怯冷,自汗头痛诸证见矣。
气有统摄津血作用,中气不足,气不摄血,血从窍隧而出,则便血、崩漏;气不摄津,阴津下溜,则久泻、久痢、尿频、尿失禁;气不摄精,精华外泄,则乳汁自出,溺后精出等证见矣。
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无力升举,则脏器下垂而阴挺、脱肛等证见矣。
清阳下陷,阳气不能上头,血不上濡,清空失养,则目眩、耳鸣诸证见矣。
补中益气汤的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汤的功能主治一、补中益气汤的药方组成补中益气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由以下药物组成: - 黄耆: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肺的功效。
- 白朮:具有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的作用。
- 桂枝:能够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 干姜:有温肺化饮、理中止呕等作用。
- 甘草:能调和药物功效,缓解药物的副作用。
二、补中益气汤的功能补中益气汤具有以下功能: 1. 补益中气:补中益气汤主要是通过黄耆和白朮等药物的功效,补益中气,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力,对疲劳、乏力等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
2. 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汤中的白朮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能够改善胃肠功能,增加食欲,加速消化吸收,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3. 温通经络:桂枝在补中益气汤中的作用是温通经络,活血化瘀。
它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寒凉症状,还可以舒缓关节疼痛,改善身体的运动能力。
4. 缓解胸闷:补中益气汤中的干姜具有温肺化饮、理中止呕的作用,对于胸闷、咳嗽、咳痰等症状有明显缓解作用。
5. 调和药物功效:甘草在补中益气汤中的作用是调和药物功效,缓解药物的副作用,增强药物的药效。
三、补中益气汤的主治病症补中益气汤适用于以下主治病症: - 气虚乏力:体虚乏力、乏力无力、神疲乏力等。
- 食欲不振: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功能不良等。
- 寒凉症状:寒凉体质、手脚冰凉、腰膝酸软等。
- 胸闷咳嗽:胸闷、咳嗽、咳痰等症状。
- 气虚引起的其他病症:如盗汗、心悸、失眠等症状。
四、使用补中益气汤的注意事项用药前应该咨询医生,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剂量。
同时,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 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 对本方成分过敏者禁用,如对黄耆、白朮等过敏的患者。
3. 服药期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4. 有明显的心脏病、高血压或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5. 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补中益气汤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在中医临床上应用广泛,其具有补益气血、健脾益胃等功能,对气虚乏力、食欲不振、寒凉症状等有明显的疗效。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李东垣老人创补中益气汤,其在《内外伤辨惑论》中,就立方本旨云:本方治“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并说:“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
”东垣并论及了四时用药加减法,很值得玩味、仿效,临床确有实用价值。
本方以黄芪为君,参、草为臣,白术补脾,当归补血,陈皮理气,均为佐药;又用升麻、柴胡为使,引黄芪、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而实表。
总之,补中益气汤功用,乃为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主治身热有汗、头痛恶寒、懒言、食不知味、渴喜热饮、四肢倦怠、不耐劳作、动辄气喘、脱肛、胞宫下坠等一切清阳下陷之证,脉可见虚软或浮大无力。
明代薛己继承李氏之学,对于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证,更达到娴熟境界,从其医案可见。
《薛氏医案》曾载:“余素性爱坐观书,久则倦怠,必服补中益气加麦冬、五味、酒炒黑黄柏少许,方觉精神清安,否则夜间少寐,足内酸热,若再良久不寐,腿内亦热,且兼腿内筋似有抽缩意,致两腿左右频移,辗转不安,必至倦极方寐,此劳伤元气阴火乘虚下注。
丁酉五十一岁,齿缝中有如物塞,作胀不安,甚则口舌有如疮然,日晡益甚,若睡良久,或服前药始安。
至辛丑时五十有五,昼间齿缝中作胀,服补中益气一剂,夜间得寐。
至壬寅有内艰之变,日间虽服前剂,夜间齿缝作胀,每至午前诸齿并肢体方得稍健,午后仍胀。
观此可知,血气日衰。
”足见薛己对补中益气汤的应用,有很深刻的体验。
病案一:内伤发热平某,男,37岁。
素体虚弱,肝胃不和。
十月中旬某日,突然发生吐血,咳嗽。
伴见午后发热,饮食衰减,周身倦怠无力,二便尚调,其脉虚数,舌质淡,苔薄白。
初用“加味救肺汤”,服二剂后咯血虽止,转增腹痛,泄泻,烦悸,脘闷,不欲食,午后发热达39℃,脉仍虚数。
辨为虚劳腹痛,用小建中汤建中气,缓里急,服药后腹痛果愈。
但仍发热不退,周身无力,头晕少气,不思饮食,腹泻不止,脉象同前。
此“阴火上乘土位”,清浊失调之变,乃用东垣补中益气汤,另加生甘草6克以泻心包之热。
补中益气汤方证
补中益气汤方证是指使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疾病时所表现出的证候,主要症状包括乏力、气短、自汗、面色萎黄等。
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益气升阳、固表止汗等功效,适用于气虚证患者。
补中益气汤主要由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以及升麻、柴胡等中药组成。
方中的黄芪和人参能够大补元气,白术、甘草能够健脾益气,当归养血和血,升麻、柴胡能够升阳举陷。
这些药物组合在一起,能够起到补益脾胃、益气升阳的作用,对于气虚引起的各种症状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补中益气汤适用于气虚证患者,主要表现为乏力、气短、自汗、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状。
同时,患者在活动后容易感到心悸气短,容易感冒,且感冒后咳嗽无力,语言低微,稍微活动就会感到疲惫不堪。
女性患者还可能出现月经量少色淡、经闭等症状。
补中益气汤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煎煮中药,每天服用一剂,具体药物用量可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
同时,在饮食方面也要注意调整,可以适当食用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如山药、大枣、桂圆、牛肉等。
总的来说,补中益气汤方证是使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疾病时所表现出的证候,主要症状包括乏力、气短、自汗等。
通过了解补中益气汤的功效和适用范围,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该方剂治疗气虚证患者。
在使用该方剂时,可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药物用量和煎煮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
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
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
胃的功效。
它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乏力倦怠等症状。
下面我们将介绍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及其药材组成。
首先,补中益气汤的主要药材包括黄芪、白术、茯苓、甘草。
其中,黄芪具有补气养血、益气固表的作用,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白术具有健脾和胃、止泻固表的功效,可以帮助消化和吸收营养;茯苓具有健脾利湿、安神益智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
甘草具有和中健脾、解毒止痛的功效,可以调和药物的作用。
其次,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为,黄芪15克,白术9克,茯苓
9克,甘草6克。
将这些药材按照比例配制后,煎煮成汤剂,即可
服用。
在服用时,可以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适当调整药材的用量,
但总体上要遵循医生的建议。
此外,补中益气汤还可以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配伍,如配合人参、党参等药材,以增强补气益气的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配伍药材
时要遵循“四气调和、五味平衡”的原则,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补中益气汤的服用方法为每日一剂,分2次服用,早晚空腹时服用效果更佳。
在服用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清淡食物,有助于药物的吸收和疗效的发挥。
总之,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具有较好疗效的中药方剂,但在使用时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不可随意更改药材的用量和配伍,以免影响疗效。
同时,还应该注意饮食调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加速康复。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为大家对补中益气汤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如有需要,可咨询医生或中医师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由黄芪、人参、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八种药物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
原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久泻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等各种疾病,临床运用较广泛,使用恰当,每收捷效,现举例如下。
后人在原治基础上经过反复实践探索,不断将本方的临床适用范围加以扩展,使其成为至今仍为中医临床广泛使用的名方之一。
六、头痛1.患者,男,38岁。
左前额痛已4年,时轻时重,缠绵不愈。
尤以眉额部为甚,屡治不愈;平时特别容易感冒,且每因感冒后则上述病情加重;多伴有鼻塞流涕等症,剧时鼻涕有腥味,有时还带血,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额窦炎”。
刻诊:头额胀痛,鼻塞,流黄鼻涕,食欲不振,体虚乏力,动则多汗,汗出恶风,以手指压患者眼眶上角时头痛加剧,并牵连枕骨周围疼,瘦高体型,面白少华,舌质淡胖,舌边齿龈明显,苔薄黄,脉细。
证属:气虚头痛。
治宜:益气升清,祛风清热。
补中益气汤加减。
方药:党参15g,白术10g,黄芪30g,当归10g,陈皮10g,升麻10g,柴胡10g,炙甘草10g,川芎10g,蔓荆子12g。
二诊:服药6剂,头痛已减,精神好转。
宗原方,再服4剂,头痛大减,未见发作,仍以上方为丸常服,以巩固疗效。
2.林某,女,50岁。
5年来,反复头部隐痛,病势悠悠,午后尤甚,时作时止,遇劳则复发或加剧。
此次因半个月前干家务后,出现头痛且晕,汗出畏风,神疲乏力。
平素胃纳差,食少无味。
察其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弱。
头颅彩超及脑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
血压90/60mmHg。
诊断为头风。
证属脾胃虚弱,脑髓脉络失荣。
治拟补脾益气养:陈皮6g,白芷12g,天麻10g,大枣10g,甘草5g,水煎服。
服上方5剂后,头痛头晕减轻,精神及胃口日见进步;有效不更方,再进15剂告愈,追访半年头风未再发。
[温惠贤等.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举隅.湖南中医杂志,1999~15(2);40-41] +按:通过辨证分析,此例患者显系体弱卫虚,易受外邪侵袭,引发额窦宿疾。
辨属肺脾气虚而致清阳不升,卫阳不固,风热浊邪,闭塞上窍。
予以补气扶正升阳、祛风清热通窍法,方以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为主,益气升阳、固卫祛邪;辅以蒲公英、黄芩、白芷、辛夷,清热散浊、疏风通窍。
方药皆针对患者的病因病机,有的放矢、标本兼顾,故疗效显著。
此外,对于久病体虚易感患者,近期治愈后,多易复发,我早年即受已故名医蒲辅周先生经验的启发,以扶正固本为主,用小剂煮散久服的方法治疗,假以时日,从量的渐积,达到质的改变,效法之,往往久病顽疾得以痊愈。
七、眩晕1.敬某,女,23岁,职工家属。
其脾胃素弱,纳呆。
1991年4月26日顺产一男婴,当晚解小便后,突然昏倒于床上,医以为失血性休克,立即给予补液及对症抢救,约4分钟即清醒如常人。
2天后自行下床排便,大便微干燥用力努挣,便溺后又倒于地上,其夫急呼人将其抬于床上,余闻声而至,见其面色苍白,气息微弱,手足厥冷,未经处理又渐苏醒。
患者述便溺完后,即觉头晕,天旋地转,随即眼前一片昏暗,之后却一无所知。
发病时无口吐涎沫,醒后无偏瘫、失语之后遗症。
治拟补中益气,养血固肾:黄芪、潞党参各30g,当归身,白术,炙甘草、升麻、桑螵蛸、肉苁蓉、熟地黄、制首乌各15g,橘皮、柴胡各6s。
服药2剂,溺便后仍感头晕,但未见倒地。
守方继服5剂,食欲增进,溺便后无异常感觉。
[邱明国.补中益气汤加味在妇科临床应用举隅.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6;17(2):32 34]眩晕某女,38岁。
患者因“眩晕伴气短乏力2年余,加重 2周”于2009年7月8日来诊。
主要症见:头晕目眩,如立舟中,四肢无力,神疲,不思饮食,大便稀软,经少色淡,舌淡苔白,脉虚细无力。
辨证为脾胃气虚,清阳少升。
治宜益气补脾,养血升阳。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30g,白术25g,陈皮10g,党参20g,升麻5g,柴胡5g,当归15g,白芍10g,炙甘草10g,龙眼肉15g。
连服7剂后病情好转,精神转佳,继服7剂后诸症悉除。
后服用补中益气丸1个月,以巩固疗效,随访2年未复发。
按:张景岳认为“眩晕之证,虚者占其八九”、“无虚不作眩”,并认为“上虚”主要是“阳中之阳虚”,应补气为先。
本例患者乃由于气虚升举无力,且生血不足所致。
补中益气汤方中加龙眼肉健脾养血;柴胡、升麻升阳举陷,引血上行于脑;诸药共奏益气补脾、养血升阳之功效。
胸痹1.苏某。
女,64岁,工人。
因胸闷胸痛反复发作10余年,于1994年8月16日来诊。
自诉:患冠心病已10余年,经常服用复方丹参片等药物,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近1周来因劳累而诱发,现胸前区闷痛不适,头晕,心悸气短,出汗,神疲乏力,纳少,舌也有瘀点,脉细涩无力。
查血压112/82.5mmHg,心率76次/分,律齐,无杂音。
心电图检查示,心肌缺血型劳损。
胆固醇7.8mmol/L三酰甘油2.4mm01/L。
证属气虚血瘀,治宜益气行瘀,方用补中益气汤化裁:黄芪30g,党参15g,当归15g,白术12g,陈皮10g,丹参30g,瓜蒌12g,桃仁10g,川芎10g,赤芍10g,红花6g,炙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
5剂尽,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等症减轻。
以原方调治月余,渚症消失,复查心电图大致正常。
[朱仪风.补中益气汤治疗血证经验.湖南中医杂志,1997~13(4):35]2.汤某某,男,40岁,工人。
1988年7月20日初诊。
自诉:因工作劳累,自觉心慌不安,食少,乏力,头晕,失眠4天,加剧1大。
刻诊: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而缓(每分钟58次)。
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
证屑心脾两虚,血不养心。
治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拟归脾汤,服药5剂,失眠有所减轻,但白天精神不振,欲睡而不能入睡,余症同前;细察病机当以劳倦内伤,脾虚为本,改用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升阳,其服法是早餐前、午睡后各服补中益气丸10g;午睡前、晚上睡前各服归脾丸10g,以补血养心安神。
如此服药4d,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复查心电图正常。
[贺罗生.扑中益气汤临床新用体会.湖南中医杂志,3994;(2):17—18]胸痹患者,男,54岁,2000年4月25日就诊。
胸闷、心前区疼痛2年余,加重3天。
诊见心悸,面黄消瘦,纳减神疲,便意频繁,肛门重坠,舌淡苔薄,脉细涩。
心电图示:(1)窦性心律;(2)轴心左偏;(3)左前分支传导阻滞;(4)T波改变。
脉证合参,属肺脾气虚,心脉瘀阻之证,治以补中益气汤加味。
处方:黄芪30g,党参15g,当归10g,白术12g,升麻6g,柴胡6g,炙甘草15g,丹参15g,香附子15g。
另取红参、三七各3g研末,每日分3次吞服。
服药6剂,诸证悉除,心电图正常,再嘱服红参、三七善其后。
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患者平素思虑劳倦,脾胃受损,脾虚气陷,宗气生成不足,无以贯心脉行气血,气虚血涩,则心脉瘀滞。
补中益气汤加红参具有补益中气,升阳举陷之功,并配以三七粉、丹参、香附子行气活血,止痛。
切中病机,故获显效。
冠心病心肌缺血。
乔某,男,73岁,2007年3月15日就诊,患者因心悸、胸闷活动后气促,间歇性心前区疼痛,与劳累有关。
伴头昏、乏力、自汗、四肢欠温、纳谷不香、食后腹胀。
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弱。
证为胸痹,系心脾气虚、心脉瘀阻。
治宜补脾益气,行活血化瘀,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30g、西洋参10g,升麻、柴胡各59、当归159、白术109、炙甘草10g、丹参30g、桂心6g、田七10g、(研粉冲服)山楂209、瓜壳20g、大枣10g,1日1剂,水煎温服,药进5剂,心悸、胸闷大减,效不更方,继服10剂,诸症悉除。
按:患者年老体弱、脾肾虚衰、导致心气不足、气不行血,心血瘀阻而致诸症,治以补中益气汤,补气活血,配:丹参、三七活血化瘀,瓜壳宽胸理气,山楂消食导滞,桂心温通心脉,诸药合用,补虚去实、气血相调、气帅血行、瘀血自化,收事半功倍之效。
心律失常张某.女.34,工人。
1988年1月14日初诊。
主诉:心悸气短5个月,患者由于5个月前因劳累过度而致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少眠、食少纳呆。
近日自觉诸症加重,邀宋诊治。
查体: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脉促。
心率92次/分,律不整,可闻及频发期前收缩15~18次/分,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Ⅱ级吹风样杂音。
心电图:频发室早,形成二联律。
此乃中气不足,脾气亏虚,心神失养所致。
治以补益中气,养心安神定悸。
方药:人参10g,黄芪20g,炙甘草20g,白术10g,陈皮15g,当归20g,升麻10g,柴胡10g,五味子15g。
水煎服。
二诊:服12剂后,心悸等症明显好转,听诊可闻及期前收缩1~3次/分,复查心电图,偶发室早。
继服前方10剂,诸症消失,心电图正常。
嘱其继服补中益气丸巩固疗效。
[张波.补中益气汤新用举隅.吉林中医药,1994;(6):37]胃下垂患者,男,52岁,2000年5月13日初诊:患胃脘痛2年余,上腹部胀满疼痛,食后加重,平卧减轻,口淡纳少,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钡餐透视检查提示:浅表性胃炎、胃下垂。
证属脾胃虚弱,气虚下陷,治拟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药用: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0g,升麻10g,柴胡10g,陈皮10g,当归10g,炙甘草6g,枳壳10g,炙鸡内金15g,鲜生姜三片,水煎服,每日1剂。
5月20日复诊:上方连服6剂后,胃脘痛减轻,食欲有加,原方继服6剂后改服补中益气丸每次10粒,每日3次,连服3个月,钡餐透视康复如常人。
随访2年未复发。
按:胃下垂多由饮食不节,饥饱无度而损伤脾胃,或素体虚弱,或病后营养不良损伤脾胃引起,脾胃受损则脾气不足,进而气虚下陷,升举之职无力,胃无依托而下垂。
西医认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瘦长型人缺乏体育锻炼;营养不良,瘦型人全身肌肉不发达;经产妇腹壁肌肉松弛;久病不愈,消瘦,肌肉无力;暴饮暴食后剧烈运动。
胃下垂在中、老年多见。
治疗时一味升提则壅滞,若仅用疏理则胃气会更加虚陷,故应脾胃同治,升降并调。
补中益气汤为中气下陷,脾胃气虚而设,且有温中而不伤阴,甘补而无呆滞之妙。
术后发热例2,男,65岁,2006年4月25日初诊。
行混合痔术后3日,体温一直在38℃左右,应用抗生素未见好转,自觉头晕、神疲、懒言、自汗,动则更甚,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肛门检查未见脓肿及创口感染。
辨证为气虚卫阳不固,营阴不守,营卫失调所致。
予补中益气汤加味:人参40g,生黄芪50g,生白术30g,当归、柴胡、陈皮、升麻各20g,牡蛎、桂枝各10g。
水煎服,日1剂。
4剂后体温降至37.2℃,守方再进3剂,体温恢复正常。
按:发热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症状,一般性的发热通常在进行常规西医药治疗后能得到控制,但对于反复发作且又无明显原因的气虚发热,使用常规西医疗法常常难以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