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上林志强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学时:64课程学分:4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基础课,属于语言学科范畴,并具有工具课性质。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前提下,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说明一般难易度的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的能力,能够顺利地阅读今人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具有一定难度的无注释的文言文。
同时,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课程的内容和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文选、古代汉语常识和词义分析举例三大部分。
其中文选和古代汉语常识是讲授内容,词义分析举例是自学内容。
教材中的文选,以先秦两汉散文为主,也选收了一些汉代以后的散文。
为使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文献语言,还选收了少量的辞赋、骈文、诗词等。
教材中的古代汉语常识,即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语言知识与理论,包括文字、词汇、语法、工具书、古注、古文标点、古文翻译、古汉语修辞、音韵、诗词格律等。
二是与阅读古籍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姓氏名号、职官知识、地理常识、历法知识、文体划分、骈体文知识、辞赋知识等。
其中古汉语的语言知识和理论是讲授的内容,古代文化常识是自学内容。
讲授时,文选和古代汉语常识的学时比例分配为:文选约占50%,古代汉语常识约占50%。
(一)文选1.文选是理解古代汉语知识与理论的语言材料,是学好古代汉语的基础。
教材中的文选,是从大量古代文献中选择出来的典范作品。
2.编选注重思想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既有益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同时又注意与古代汉语常识密切配合,使学生通过学习文选,认识和掌握古代汉语的规律和特点,加深对古代汉语理论与知识的理解。
3.教材中的文选编成若干单元,与古代汉语常识内容相配合。
4.文选的讲授应以字、词、句的解说分析为主,并结合古代汉语常识中的知识与理论进行讲授,理论联系实际。
5.教师应将教材中的文选划分为两部分。
古代汉语(上)课程作业_C14
古代汉语(上)课程作业_C交卷时间:2017-03-06 23:17:51一、单选题1.(4分)《康熙字典》所收汉字的编排方式是按照• A. 音序• B. 部首• C. 四角号码• D. 笔画纠错得分: 0知识点:第六章收起解析B第六章综合运用第四节工具书与工具书的使用2.(4分)“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而死”(柳宗元《蝜蝂传》),句中“高”的用法是• A. 意动用法• B. 使动用法• C. 形容词用作名词• D.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纠错得分: 0知识点:第三章收起解析C第三章语法(一)实词和句式第一节名词等活用为动词3.(4分)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 A. 本义• B. 比喻义• C. 引申义• D. 派生义纠错得分: 0知识点:第二章收起解析C第二章词汇第三节词的本义和引申义4.(4分)“下臣不幸,属当戎行。
”中的“行”的读音及其意义是• A. háng 行走、行动。
• B. xīng 行走、行动。
• C. háng 行列• D. xīng 行列纠错得分: 0知识点:第五课收起解析C第五课《齐晋鞌之战》5.(4分)“三十六字母”按发音部位分类,其中“舌上音”指• A. 影喻晓匣• B. 端透定泥• C. 知彻澄娘• D. 见溪群疑纠错得分: 0知识点:第五章收起解析C第五章音韵第一节汉语音韵的基本概念6.(4分)下面各句,用有表示工具的名词状语的句子是• A. 天下支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B. 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C.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D. 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纠错得分: 0知识点:第三章收起解析C第三章语法(一)实词和句式第四节名词用作状语7.(4分)下面是古今字的有• A. 说——悦• B. 饟——饷• C. 窦——渎• D. 上——尚纠错得分: 0知识点:第一章收起解析A第一章文字第四节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8.(4分)下列句子中;“以”作连词,表示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的一句是• A. 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不忍殺之,以賜公• B. 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
近现代古文字学参考书目及学者一览表
近现代古文字学参考书目及学者一览表本文隶属笔者旧日回答:如何系统地学习小学(文字、音韵、训诂)?笔者一直以来就想整理出一份反映当代古文字学研究现状的资料,使得对汉字有兴趣的朋友能够据此按图索骥,自行学习文字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即时跟进该学科的研究前沿(瑾昀按:古文字学面向的材料是出土文物,其研究进展与考古工作息息相关,如上个世纪的甲骨文研究,以及目前最火热的战国简牍研究。
利用新的材料即时更新观念,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裘锡圭先生也指出,一些出版比较早的论著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陈旧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它,但是又不能过份依赖。
),最终将兴趣转变为一种实实在在的能力。
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一开始就选错了书(可能是因为自身没有学术辨别能力,又没有专业人士引导,所以买书时容易被诸如《汉字密码》之类的「故事书」的情节所打动),将各种市面上的快餐读物奉为《圣经》,往后必会走火入魔(在此不详述,可参如何评价唐汉、流沙河关于汉字的作品?和许慎的有什么不同?)。
目前笔者整理的资料大致包括相关参考书目、活跃在研究前沿的古文字学者一览表(可据此搜索各位学者单独的著作、论文集。
没有出现在这份列表上但又出了关于「汉字形义」方面读物的作者,一般都是学术界外的「民间科学家」,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引用其观点要格外慎重。
)以及相关网站介绍(这一部分请参考汉字科普网站推荐(一)——小学堂、汉字科普网站推荐(四)等专栏文章)。
参考书目这一部分笔者主要转载来自人人网公共主页古文字與先秦史的日志,并且略作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附上该公共主页的地址。
为了防止原日志被删,本文在此将其全文转载如下:一直以来,想编写一本小型工具书——《古文字学工具书解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章,资料截至到2011年,目的是给入门者一个学习的阶梯,现在把计划草拟出来,请各位同行予以批评指教。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古文字学的概念、范围第二节二十世纪古文字学的学科定位第三节古文字学工具书概况第二章通论篇第一节古文字专著唐兰《古文字学导论》、《中国文字学》、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陈梦家《中国文字学》、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台)林尹《文字学概说》、刘钊《古文字构形学》、汤余惠《古文字学概要》、陈炜湛《古文字学纲要》、姚孝遂《中国文字学史》、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曾宪通、林志强《汉字源流》、林沄《古文字学简论》、黄德宽《古文字学》等。
古代汉语(上)课件(林志强)
通论汉字的构造
象形字举例
通论汉字的构造
指事字的特点是用抽象符号指出字义, 因而指事字是符号性很强的抽象汉字. 指事字可分为两类,一是纯符号的指事 字,二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指事符 号的指事字. 指事字举例
通论汉字的构造
所谓会意,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 字符号(即形符或意符)合并在一起, 并把它们的字义会合起来,出现一个新 义的指向,记录一个新词.会意字的数 量较之象形,指事要多得多. 会意字举例:
通论判断句 也字
关于"是"的问题 "是"在先秦汉语中的基本作用是起复指作用, 现代汉语判断词"是"即由此而来.当所复指 的前文由长变短后,"是"的复指意味也就逐 渐减弱,而帮助判断的作用逐渐加强,具备了 由指示代词向判断词转变的条件.当"是"字 句末不用"也"字帮助判断,或"是"前受到 副词修饰时,这个"是"就完全转变成了判断 词. 如何断定"是"的词性和用法呢?有两个办法: 1.句子的主语是代词,谓语是名词或名词性词 组,"是"为判断词.2."是"字前面有副词修 饰,"是"为判断词.
通论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汉语是汉语发展的两个阶段,现代汉语是 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承认语 言的继承性,看到古今汉语相同的地方;同时 更要看到古今汉语的发展变化,看到古今汉语 相异的一面.因此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我 们要有历史的观点,注意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不能以古推今,也不能以今律古. 古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秦汉为古,唐宋就是 今;唐宋为古,明清就是今.只有在这样的古 今概念中,我们才能真正掌握词义的变化.
大学老师推荐书目
李劲松老师推荐书目:《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克里希那穆提《象牙塔里的困惑》玺莹《何处是归程》黎阳《如何放松自己》戴维斯《绝顶》张海迪《纪念青春的一种方式》孔庆东《人生真相》梁晓声《心灵鸡汤》杰克·坎菲尔、马克·汉森《谁动了我的奶酪》斯宾塞《相约星期二》米奇·阿尔博姆《大学生最不能逃避的课》吉拉尔德·科瑞中国古代文学史蔡彦峰老师推荐书目1、袁珂《中国古代神话》2、孔颖达《毛诗正义》3、朱熹《诗集传》4、方玉润《诗经原始》5、周振甫《诗经译注》6、杜预《春秋左传集解》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9、杨伯峻《论语译注》10、朱谦之《老子校释》1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12、王先谦《庄子集解》13、郭庆藩《庄子集释》14、朱熹《楚辞集注》15、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16、罗根泽《先秦散文选注》17、林庚《中国文学简史》18、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稿》(先秦卷)李春晓老师推荐书目:《古代汉语》课外参考书目富金壁、牟维珍:《王力<古代汉语>注释汇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线装书局2009年曾再刊出《新王力<古代汉语>注释汇考》)周秉钧:《古汉语纲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向熹:《简明汉语史》(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北京出版社2002年、2011年。
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
马文熙等:《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中华书局1996年。
汉字简化利弊谈
汉字简化利弊谈汉字从产生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之一,而且现在还在为我们所用。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这种文化一直传承下来,延绵不断,在这个过程中,文字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我们之所以在今天还能看懂古书,能读到古人的思想,能学习中国的古文化,正是因为有了文字,正是因为汉字的稳定性。
在几千年的过程中,汉字也经历了自身的发展与演变,而这个发展演变的总的趋势就是由繁趋简。
汉字简化的大概经历了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其后的金文、大篆、秦始皇时期统一的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而其中的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以前的文字,还部分保留了象形的意味,而隶变之后,隶书把古文字的圆笔变为方笔,把曲笔变为直笔,使字形平直方正,古文字的象形意味被破坏。
在此以后的汉代,魏晋,宋朝等朝代,汉字就已经出现了简体字,“汉代民间应用的简体字就有不少”,“宋元以来简体字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又有进一步发展”(见《古代汉语》王力主编),而且有些简体字被采用为现在通行的简化汉字。
如:“亂”,在北魏时代就已经简化为“乱”了。
20世纪初,特别是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一批爱国者认为中国之所以远远落后于西方,汉字是落后的根源,所以他们要求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
鲁迅先生亦是废除汉字论的倡导者,临死时还留下“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言论。
(鲁迅.鲁迅全集(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而要废除汉字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对汉字进行改革,使之既符合发展的趋势又能保留自身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汉字进行了简化,1956年,国务院通过并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在这个方案的制指导下,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对汉字进行整理,通过简化原字、简化偏旁、重新采用古字等方法,编制了《简化字总表》,并于1965年5月发行。
从《简化字总表》发表以来,人们对简化汉字就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态度。
有人赞同汉字的简化,“繁体字是到了要精简字数的时间”(《汉字简化的利弊》印刷杂志——陈政雄)“我也觉得使用的繁体字有简约笔画、检讨字数缩限很有必要。
国开汉语言本科《古代汉语专题》2018秋试题及答案
国开汉语言本科《古代汉语专题》2018秋试题及答案国开汉语言本科《古代汉语专题》2018秋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六书”的具体名称始见于,但最早对“六书”作出解释的是《汉书•艺文志》许慎,他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内容逐一进行了解释。
2.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3.声符的表意功能有:声符的形体表意声符的字义表意语音表意。
4.什么是结绳记事?汉字的起源与结绳记事有什么关系?答:结绳记事是用在绳子上打结来记事的方法。
结绳作为一种符号如同文字一样,它也有帮助记忆的功能,然而,结绳未能同语言结合起来,不能确切地记录语言,因此它仍然不是文字。
有的学者认为,甲骨文、金文中的某些字,是取象于结绳的。
结绳记事也不失为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对于用符号帮助记忆的方法的一种有益探索。
由此看来,结绳记事虽然算不得文字,但仍然可以看作文字的先导。
5.文字理解活动的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答:文字理解,就是对字形所代表的意义和字音的理解。
字形不是单纯的视觉图形,它还是一定的意义和语音的载体,它的根本使命在于表意和表音,因此,字形的变化要适应表意和表音的需要。
汉字增强表意表音功能的主要办法就是增加笔画或者增加表意与表音部件,这就使得字形趋向繁化。
(1)增加笔画使字形增繁。
(2)增加意符使字形增繁。
(3)增加声符使字形增繁。
6.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答:第一,汉字是国家事务管理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工具。
第二,汉字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重要手段。
第三,汉字记录了生产技术,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物质生产的发展。
第四,文字为历史记载提供了最好的手段。
第五,汉字是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工具。
第六,文字被用来著书立说。
第七,汉字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载体。
7.班固、郑玄、许慎所说的“六书”异同是什么?答:(1)从排列顺序上看,班固所说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玄所说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所说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兰大古代汉语上春在线作业
5. 古代的史官是 A. 太史 B. 著作郎 C. 修撰 D. 编修 E. 校书郎 满
分:4 分
14 春 13 秋 兰大《古代汉语(上)》13 春在线作业 4 3 2 1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源自测试时间:--、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赦之,以劝事君者。”劝,劝慰
兰大《古代汉语(上)》春在线作业
14 春 13 秋 兰大《古代汉语(上)》13
14 春 13 秋 兰大《古代汉语(上)》13 春在线作业 4 3 2 1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测试时间:--
、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50 分。) 1. 下列各组古今字中属于今字表示古字之引申义的一组字是 A. 其箕 B. 莫暮 C. 弟悌 D. 益溢 满分:5 分 2. “相”的本义是 A. 扶助 B. 辅佐 C. 仔细看
D. 相貌 满分:5 分 3.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句中的“以”的作用是 A. 表示原因 B. 表示时间 C. 表示凭借 D. 表示依照 满分:5 分 4. 有表音成分的表意字是 A. 象形字 B. 指事字 C. 形声字 D. 假借字 满分:5 分 5. “行”表示“树行子”的意思时读作 A. háng B. Xíng C. Xìng D. hàng 满分:5 分 6. “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李愬雪夜入蔡州》),句中“然”的 词性是 A. 承接连词
B. 转折连词 C. 近指代词 D. 远指代词 满分:5 分 7.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朋,同志友。” 郑注 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 谓 B. 之为言 C. 谓之 D. 曰 满分:5 分 8. “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公输》),句中的“所”字结构是 A. 所以 B. 所以距 C. 所以距子 D. 知所以 满分:5 分 9. 下列材料中用同义词训释的是 A. 柿,赤实果。(《说文·木部》) B. 经,经也,人所经由也。(《释名·释道》) C. 宫,谓之室。(《尔雅·释宫》) D. 从,从二人。(《说文·从部》) 满分:5 分
自考“古代汉语”北师大听课笔记
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地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地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地声母h和“报”地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地“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b5E2RGbCAP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地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地事物去比方不熟悉地或难以解说地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p1EanqFDPw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地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地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DXDiTa9E3d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地,参加编写地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地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RTCrpUDGiT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地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地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5PCzVD7HxA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jLBHrnAILg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地工具书.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地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xHAQX74J0X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地历时性地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地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地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地基础上编写成地,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LDAYtRyKfE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地著作.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地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地用法、意义并引书证.Zzz6ZB2Ltk<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地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地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地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地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dvzfvkwMI1二、汉字地结构1、汉字地结构与“六书”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2)象形:象形字地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rqyn14ZNXI3)指事:许慎地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EmxvxOtOco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SixE2yXPq55)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地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如:江、河、杨、柳等.6ewMyirQFL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地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地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莫.kavU42VRUs7)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两个字地部首相同、两个字地意义有引申关系.如:考、老.8)形声字地形符和声符地位置:<1)左形右声.如:松、理、越.<2)右形左声.如雕、期、鸿、救.<3)上形下声.如茅、空、简.<4)下形上声.如基、裳、姿.<5)外形内声.如园、闾、街.<6)内形外声.如辩、闻、雠.y6v3ALoS899)形符和声符位置有反常地情况:如“视、祁、锦、钦、冯、和、蚀”是右形左声,“钊、到”是左形右声,“闷、问”是内形外声,“闺、阁”是外形内声,“孟”是上形下声,“笃、筑、竺”是下形上声.M2ub6vSTnP10)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1)形符偏于一隅:修、倏、腾、滕、裁、栽、颖、颍、佞、疆.<2)声符偏于一隅:旗、施、徒、徙.<3)形符藏于声符中间:赢、羸、辩、辨、哀.<4)声符藏于形符中间:裹、衷、戚.<5)互相穿插,分合离奇:随、游、赖.0YujCfmUCw11)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地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如:釜,从金省,父声.雷,从雨,田省声.eUts8ZQVRd12)最早成系统地文字,现在已知地是商代地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13)文字地演变阶段:<1)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战国西方周秦地“籀文”属大篆文字.东方六国系统地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隶.<2)今文字:汉隶、章草、行书.魏晋真书<楷书).sQsAEJkW5T14)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地变化叫隶变.15)隶变对汉字结构地影响:<1)部首形体地变化:如“人”变为“亻”,“心”变为“忄”.<2)简省或讹变.如“春”,从艹从日,屯声,<上部讹变).“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3)混同,是讹变地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同地偏旁,隶变后就混同了.如“服”从舟而不从月,“脍”从肉而不从月.GMsIasNXkA16)本义: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地词义称为文字地本义.17)如何探求本义:探求本义,既不能脱离文字形体,也不能脱离文献用例.若撇开字形,仅从文献用例追溯词义地源头,是无法或难以办到地.如诛;若仅根据字形而脱离文献语言,探求本义也是不大可能地.如高.TIrRGchYzg三、古书中地用字1、假借字:凡文献中地用字,如果它所记录地词不是该字地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2、假借字地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地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地假借.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地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a有地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地面貌来表示本义.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莫”地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B本无其字地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7EqZcWLZNX<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地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地假借.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b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如“彼匪”.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C假借字地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地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地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地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地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lzq7IGf02E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地时代用不同地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地叫古字,在后地叫今字.如“莫→暮”.zvpgeqJ1hk4、古今字地形体:<1)古字+形符→今字.如“其→箕”“取→娶”“昏→婚”.<2)古字改变形符→今字.如“说→悦”“振→赈”“没→殁”“张→胀”.<3)古字略加变形→今字.如“大→太”“闲→间”“陈→阵”.<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地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如“亡→无”“伯→霸”.NrpoJac3v15、古今字形成地原因:<1)古今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地本义造今字.如“正→征”“队→坠”“或→域”.<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地本义造今字.如“责→债”“益→溢”“景→影”.<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地引申义造今字.如“解→懈”“家→嫁”“支→肢”“道→导”.<4)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地假借义造今字.如“辟→避”“厌→餍”“与→欤”.1nowfTG4KI6、古今字与假借字地关系:二者有交叉现象.古今字立足于时代地不同和用法地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地意义跟它地本义是否有关.fjnFLDa5Zo7、异体字:<1)狭义地异体字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地文字.<2)广义地异体字除包括狭义异体字外,还包括文献中通用地假借字和古今字.本教材讨论地是前者.tfnNhnE6e58、异体字地形体类别:<1)文字结构类型地不同.如“泪——”“野——”“看——”.<2)同是会意字,而构成成分不同.如“明——”“弃”.<3)同是形声字而成份或位置不同.如“烟”“歌——”“村——”“岭——”“鞍——”.<4)隶变不同或文字讹变.如“春——”“享——”.<5)为了书写方便而形成地俗字.如“册”“别——”.<6)还有一些是古体字.如“礼——”“无——”.HbmVN777sL9、异体字地辨识:<1)同出一源,分化后分工明确.如“乌”和“於”原先是同一个字,春秋后才逐渐分化为不同形体,二字分工明确,意义不同.因此它们曾经是异体字,现在却不算了.<2)虽然通用,但有一个义项不通用.如“修”和“ ”是通假关系,而不是异体关系.V7l4jRB8Hs10、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地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1)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地《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地简化字,不一定笔画少就是简体字.<2)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地繁写楷书字体.83lcPA59W911、必须注意地几个问题:<1)同形字:有些简化定与古书中地某些字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地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于巧合.如“腊——”“术——”“适——”.<2)同音替代字: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地同音<或音近)字,如“后後”“药——”“仆——”“几”“谷——”.<3)两字共简为一形,必须注意判别它代表地到底是哪一个字.如“钟”是“锺”和“ ”地简化字.另外还有“历——、”“复——、”.mZkklkzaaP四、古今词义地异同1词义异同地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2)古用今废词.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地旧词.如“觥”等.3)古今义绝对不同.古代和现代用地是相同地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地清心洁身,以示虔诚.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地意义.4)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AVktR43bpw2造成旧词消亡地原因:1)它们随着所表示地历史事物地消亡而消亡.如“喽腊”地“喽”,是古代楚地祭祀饮食神地节日,后来祭祀这种形式消亡了,“喽”这个词也就不用了.2)随着社会观念地改变而消逝.如“祲”.3)被别地词语所替代,也就是说旧词所反映地事物、观念等仍是后代社会生活中存在地,但后代改变了说法.如“倡优”现在用“艺人、演员”来代替,旧词“倡优”也就死亡了.ORjBnOwcEd3古今词义地差别:1)意义地多少不同.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地古今意义地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地旧义消亡了,有地新义产生了.如“池”在古代意义是a护城河b池塘.现代意义是a池塘b旁边高中间洼下地地方.古今相比,“池”地意义一增一减.另外还有:国、防、家、列、怜、仇、除、仅、书、信、将等.2)词义地侧重点不同.如“售”,古义侧重行为地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地本身,是卖.“再”,古义是侧重行为地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今义侧重于行为地重复,是“又”.3)词义地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地轻重发生了变化.如“恨”地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怨”地古义重,是恨地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谣言”古义是中性地,今义是贬义.另外“下流”古中今贬,“吹嘘”古褒今贬,“谤议”古中今贬,“爪牙”古褒今贬,“锻炼”古贬今褒.4)词义所指地名物制度不同.如“布”古指麻布、葛布.今指棉布.“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2MiJTy0dTT4 词义变化地类型:从古今词义地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地变化分为词义地缩小、词义地扩大、词义地转移三类.gIiSpiue7A5、词义地缩小:其特点是古义地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如“坟”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地高地,今义是埋尸体地土堆.“臭”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闻地气味.另外还有“亲戚”“宫”“禽”“丈夫”“丈人”等.uEh0U1Yfmh6、词义地扩大:古义地范围小于今义.如“焚”古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另外有:“响”“色”“河”“江”“裁”等.IAg9qLsgBX7、词义地转移: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又有一定地联系.如“封”古义指积土成堆,今义指封闭.另外还有“走、脚、狱、诛、货”等.WwghWvVhPE8、怎样掌握词地古义:我们必须勤查有关地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词义地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地和语言地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地古义.分三方面谈:1)从字形上分析.如“劝”从“力”,可见本义是勉力、奋力.“醒”从酉,本义是酒醒.2)从语境上分析.如“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证明“睡”地本义是“打瞌睡”.3)从成对使用地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治——乱”.4)从今语中保存地古词古义上去考察.如“款待”中地“款”古义是诚恳.“捐躯”中地“捐”古义是舍弃.“呼天抢地”中地“抢”古义是触、碰.“举世无双”中地“举”古义是“全”.等.asfpsfpi4k五、词地本义和引申义1词地本义:多义词地几个意义,其中一个意义是词义引申地起点,这个意义就是词地本义.我们所讲地本义是指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地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地那个意义.ooeyYZTjj12、引申义和本义地关系:二者间地关系有远有近.1)近引申义同本义之间一般是一词多义地关系.2)远引申义同本义之间可以是一词多义,也可以是两个同源词.BkeGuInkxI3、依据什么来探求词地本义:1)借助词地书写形式.如“诛”从言,本义是谴责.2)考察文献语言用例.如“狱”在先秦文献中都是“诉讼”、案件义,到汉代文献才有当“监狱”讲地,因而本义是“诉讼”.PgdO0sRlMo4 、词地引申义:在多义词地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地意义叫引申义.5、引申义和本义地联系方式:1)相似:a形貌性状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b功能作用相似.如“关” 由门闩引申为关卡.c 方式情态相似.如“奋”由鸟展翅引申为举起、扬起.2)相关.a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如“齿”由门牙、牙齿引申为年龄.b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地主体或客体.如“倡”由领唱引申为一般地唱,再引申为以演唱为职业地人.C借形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如“刚”由坚硬引申为金属钢.D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如“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王地坟墓.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如“危”本义为陡峭、高峻.陡而高则易倾,故引申为不稳定.3cdXwckm156、词义引申地趋势:1)从个别到一般.如“江”从专称长江引申为泛指河流.2)从具体到抽象.如“道”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h8c52WOngM7、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地意义叫直接引申义.由直接引申义派生出来地意义,对本义来说,就是间接引申义.如“防”地本义;堤坝.直接引申义:堵水、防水.间接引申义:禁阻、防备、防止→约束→规范、标准.v4bdyGious8、引申地方式:1)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地引申脉络,叫连锁式引申.如“防”.2)以本义为中心向不同地方向派生出数个直接引申义地词义引申脉络,叫辐射式引申.如“问”、“时”.J0bm4qMpJ99、引申义地读音和书写形式:1)通常是用一个字来表示地,读音也相同.2)有地后来为引申义另外造了字.如“解”ji 由分割、分解引申为松懈、懈怠.改读<xi )后来写作“懈”.<3)有地只改变读音,未另造新字.如“说”<shu )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说、说服.改读<shu )<4)有地读音未变,但却另造了新字.如“反”由翻转引申为返回,后来写作“返”.XVauA9grYP10、研究词义引申地意义:1)举纲张目,以简驭繁.2)穷原竟委,加深理解.3)掌握规律,举一反三.六、同义词地辨析1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地词.2同义词间地差别:1)范围广狭不同.如“人”和“民”,“民”地外延比“人”地小.它地范围是“人”当中被认为愚昧无知地部分.“问、询、访”三个词中“访”地适用范围比较小,通常指君长就重大问题向臣下征求意见.2)性状情态不同.如“坐、跪、跽.”3)程度深浅轻重不同.如“饥” 是一般地饿,想吃东西.“饿”是严重地饿,指地是长时间未进食,受到死亡地威胁.另外,一般地病叫“疾”,病重叫“病”.一般了解叫“知”,深刻了解叫“识”.4)侧重地方面不同.如“恭、敬”“恭”侧重外貌,“敬”侧重内心.5)感情色彩不同.如“诛、杀、弑”“杀”是中性,“诛”表示杀死有罪者,含罪有应得地肯定意味.“弑”用于下杀上,含犯上违礼、应予贬责地意味.6)语法功能不同.如“耻、辱”中“耻”作动词时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之为耻”.“辱”作动词时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之蒙受耻辱”.bR9C6TJscw3 、辨析同义词地根据和方法:1)考察词在文献语言中地用例.2)借助训诂书中地词义训释.3)探索词义地引申派生关系.4)察看各自地反义词.pN9LBDdtrd4、应该注意地几个问题:1)同义词地“同”是就义项讲地,而不是就词义系统讲地.一个词地词义系统包括该词地全部义项.不可能全部义项一一相同.如“盗”和“窃”.2)词义是发展地,同义关系是可变地.如“履”和“屦”.由于词义是发展变化地,在考察同义词地时候,应该注意词义地时代性和同义关系地可变性.3)有些同义词有用于泛指和用于特指地区别.意义有异有同地同义词,特指有别,泛指无别.如兽皮带毛地叫“皮”,去毛地叫“革”.DJ8T7nHuGT七、古代汉语地判断句1、判断句是根据谓语地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来地一种句型.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地句子,对事物地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QF81D7bvUA2、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是不用系词“是”地,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3 、关于“是”字:1)我们讲古代汉语不用“是”,是指文言文说地,至于白话,是用系词“是”地,先秦文献极少用系词“是” ,汉代后有所增加.2)古代汉语里“是”可当形容词,词义是“对地”、“正确地”,意思是“认为…对”、“认为…正确”.出现在“名词+是+名词”地组合中.可单独作谓语,也可带宾语.3)“是” 字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常常用来复指前文,系词“是”字正是从代词“是”地复指用法发展出来地.4B7a9QFw9h4 、古代汉语判断句地几种形式:1)“主+谓+也”,如:此王业也.2)“主+者+谓+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3)“主+者+谓”,如:兵者,凶器.4)“主+谓”,如:兵,凶器.5)“主+副+谓+<也)”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6)“主+为+宾”,如:“余为伯倏.”ix6iFA8xoX5 、古代汉语判断句地表达功能: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两种基本表达功能,主谓语除了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外,在逻辑上也构成判断关系:1)表示类属关系.如:陈胜者,阳城人也.2)表示等同关系.如:梁父即楚将项燕.另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1)表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2)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如:夫战,勇气也.3)表示造成某种结果地原因.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wt6qbkCyDE第八节古代汉语被动意义地表达方式1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地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2 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地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3 古代汉语被动句地类型:A 语义上表被动地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B 有句法标志地被动句:<1 )“于”字句.a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b 省略“于”字,“动+ 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c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地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d “乎”<介词)地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2 )“为”字句.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b “为+ 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Kp5zH46zRk<3 )“见”字句.a “见+ 及物动词”如:人皆以见侮为辱.b “见+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c 南北朝后,“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4 )“为……所……”句.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Yl4HdOAA61<4 )“为……所”句.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5 )“被字句”.a “被+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臣被尚书召问.b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c 汉代后,至今,“被+ 及物动词”.如:杯子被打破了.第九节古代汉语句子成分地位置和省略1 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地宾语在某些特定地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2 宾语前置地种类:<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a 作动词地宾语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b 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地宾语前置.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需要注意地是:a 个别用“为”字地句子,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如“子为谁?”b “如何”是“如之何”地紧缩,意思是“对之怎么样”,“何”不是真正地宾语,不受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规律地制约.ch4PJx4BlIc “何如”语义同“如何”,译为“怎么样”,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d “奈何”“若何”情况同“如何”一样,何不是真正地宾语,不前置.<2 )否定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臣未之闻也.”.有两种不能前置地情况:宾语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性成分.如“吾不能早用子.”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其中地代词宾语一般不前置.如:莫弗称之.qd3YfhxCzo<3 )用代词复指地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叙述句地宾语都可以置于动词之前,但有一个必要地条件,宾语必须用代词复指,常用于复指宾语地代词有“之”和“是”.如:“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E836L11DO5另外,有两种情况:a “惟<唯)+ 宾语+ 是<之)+ 动词”,这种格式使宾语表达地事物得到进一步地强调,如“惟余马首是瞻.”意思是“惟瞻余马首”.这类前置宾语也可以由代词充任,用以复指宾语地代词只用“之”.如“其斯之谓与?”b “此<是)之谓……”是一种固定格式,意思是“叫这作…”或“是说这个吧”.代词“是”作宾语有时不需要复指就可以置于动词之前.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S42ehLvE3M。
古代汉语(下)课件(林志强)
通论《诗经》的用韵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古音知识的运用 一,双声 双声是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 双声是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但是由于古今 语音是发展变化的, 语音是发展变化的,所以上古的双声不能和现 代的双声混为一谈. 代的双声混为一谈. 二,叠韵 叠韵是指两个音节的韵相同,即主要元音和韵 叠韵是指两个音节的韵相同, 尾相同(如果有韵尾的话),介音不一定相同. ),介音不一定相同 尾相同(如果有韵尾的话),介音不一定相同. 由于古今语音的发展变化,和双声的情况一样, 由于古今语音的发展变化,和双声的情况一样, 上古的叠韵和现代的叠韵不能混为一谈. 上古的叠韵和现代的叠韵不能混为一谈.
通论连词 介词
关于"以"字组成的介宾词组,在词序上有两 种变化值得注意: 第一,除了表示时间的介宾结构只能放在动词 前作状语外,其他各种由"以"字组成的介宾 词组既可以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也可以放在 动词(及其宾语)的后面作补语. 第二,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把宾 语提到"以"的前面.有时候,提前的宾语是 代词"是"字,形成固定格式"是以"."是 以"等於说"因此".
通论《诗经》的用韵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除了根据《诗经》韵字进行系联和根据谐声偏 旁进行归类外,古音学家还根据先秦时期假借 字,别的诗歌韵文和其他散文中的韵语进行系 联,这样就逐渐归纳出比较完整的先秦古韵. 上古音韵部系统(古韵十一类三十部) 从顾炎武分古韵为十部开始,以后的发展是越 分越细.江永分十三部,段玉裁分十七部,孔 广森分十八部,王念孙,江有诰各分二十一部, 章炳麟分二十三部.如果把入声韵也独立出来, 分部就更细.戴震分二十五部,黄侃分二十八 部,王力分三十部,李新魁分三十六部.我们 的教材采用王力的古韵分部,共十一类三十部.
古代汉语资料整理大二(上)
古代汉语资料整理大二(上)古代汉语资料整理大二(上)一、名词解释1、甲骨文:又称卜辞、殷墟文字、契文等,主要是指商代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用于记录祭祀占卜文字,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记录上古汉语的系统文字。
P72、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
始于夏商,盛于两周,延续至秦汉,在这里主要是指鼎盛时期的西周金文。
P103、籀文:战国文字中的秦系文字,因西周末年周宣王太史籀曾作《史籀篇》(用来教授儿童识字之书),故后世称为籀文。
4、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标准字体,其命李斯将“史籀大篆”略加省改作为规范文字,故小篆成为汉字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主持的规划化字体。
同时,小篆也是古文字的终结。
P145、累增字:本字为假借义所专用,另造表本义的字或另借他字表本义。
如“它”本义为蛇,“它”假借为代词并为其所专用后,遂造“蛇”字以表本义。
这一后造的表本义的字一般称为累增字。
P546、后起本字:本字仍表本义,为假借义另造字。
这个本字是后来才造的,一般称为后起本字。
7、异体字: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录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构形有异的字。
如棄和弃P808、词的本义:指词在文献语言中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P105PS:P62(应该是填空,也注意一下)独体字:指单独成字的结构类型,它们不可拆开分析。
合体字:指由若干字符结合而成的结构形体,它们可以拆开分析。
二、简答题1、隶变的特点P18所谓隶变,是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是汉字由古体(古文字)演变为今体(金文字)的一次质的飞跃。
以秦汉之际的变革最为剧烈。
这一演变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即特点)可主要归结为如下几种:⑴同化所谓同化是用一个新的构件取代篆书中的不同构件。
例如泰、春、舂、奉、奏等五个字,在篆书中它们的上部都是不尽相同的两个构件的组合,隶变之后都被同一个新的构件“ ”所取代。
2009- 2010学年第 1 学期 古代汉语(上)课程考试试卷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踵门而告文公。
15.下列各句中的“之”不能译成“的”的是()。
A.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B.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C.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D.皆圣主之德,非小臣之力也。
第2页
二、填空题(共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
1.“以劝事君者”中,“劝”的意义为(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一句中,“亟”的词性是( )。
2.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夫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第6页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7.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 )。
A.莫、休、甘、武B.炎、寒、贼、朱
C.从、信、秉、亦 D.友、及、伐、取
8.下列判断句不属于活用的是( )。
A.君者,舟也。B.良庖岁更刀,割也。
C.仲弓父,贱人也。D.曹公,豺虎也。
第1页
9.下面各句,不属于被动句的是()。
A.先即制人,后即为人所制。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10.选出与“虎兕出于柙”中的“于”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龟玉毁于椟中。B.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子墨子闻之,起于鲁。D.子路宿于石门。
11.下列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常语序B.“是”作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上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上参考答案《古代汉语上》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填空题1.文言,古白话2.先秦,北方3.转注,形声4.会意,指事5.象形,假借6.隶书,笔势7.异体字,繁简字8.读音,意义9.约定俗成,通用10.朱骏声,段玉裁11.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12.词义范围,词义感情色彩13.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14.分析字形 15.句中,句尾二、单项选择题1② 2② 3④ 4③ 5② 6① 7④ 8④ 9② 10④ 11③ 12③ 13①14① 15① 16① 17① 18② 19④ 20④ 21② 22② 23② 24②三、多项选择题1①③ 2①②④ 3②③ 4①③ 5①② 6①③ 7①②③ 8①③④ 9①②③10①②④ 11①③ 12①③④ 13③④ 14①③ 15②③④ 16①③④ 17①④18①③④ 19①③④ 20①②四、解释下列各句中下加横线的词语在句中意义1、黄河2、病重、病得厉害3、缠绕4、辛苦、辛劳5、边邑6、汉文帝的前妻、前一个皇后7、坐寐、坐着打瞌睡8、消长、消亡生长9、失败、倾覆 10、小人物11、城墙 12、你 13、热水、开水 14、第二次 15、逐渐 16、病加重、病重17、遗憾、不满意18、遇19、老年男子、老人20、离开21、姐妹22、稍、略 23、难道24、将近、差不多达到 25、你 26、睡醒 27、眼泪 28、扫除 29、倒下去 30、临时驻扎 31、护城河 32、有馀力、有馀暇 33、既然如此,那么 34、一种带汁的肉食五、用横线划出下列各句中动词和介词二者的前置的宾语1、是2、是3、安4、吾5、之6、一7、是8、之9、其疾 10、社稷 11、君、命 12、敌 13、方城、汉水 14、我 15、吾六、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了的词,并说明其活用的类型1、西,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向西行”。
2、小,形容词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小”。
3、大、小,形容词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大(小)”。
北京大学2005年古代汉语考研试题
北京大学2005年古代汉语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5×8=40分)①《甲骨文合集》②《资治通鉴》③《说文解字》④《经典释文》⑤《书目问答》⑥理校法⑦《水经注》⑧《日知录》二、简答(15×2=30分)①写出二十四史各部书名;②《毛诗正义·邶风·燕燕》“燕燕於飛,下上其音。
(飛而上曰上音,飛而下曰下音。
箋雲:“下上其音”,興戴嬀將歸,言語感激,聲有小大。
○激,經歷反。
)之子於歸,遠送于南。
(陳在衛南。
○南,如字,沈雲:“協句宜乃林反。
今謂古人韻緩,不煩改字。
”)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實,是也,本亦作“ ”。
)上文中“協句宜乃林反”是什么意思?反映了什么现象?三、解释下文中括号中的字词(3×10=30分)大唐貢士之法,多循隋制。
上郡歲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無常數。
其常貢之科,有秀才,有明經,有進士,有明法,有書,有算。
自京師郡縣皆有學焉。
並具學篇。
每歲仲冬,郡縣館監課試其成者,長吏會屬僚,設賓主,陳俎豆,備管絃,牲用(少牢),行鄉飲酒禮,歌鹿鳴之詩,徵(耆艾)、敘少長而觀焉。
既餞,而與(計)偕。
其不在館學而舉者,謂之鄉貢。
舊令諸郡雖一、二、三人之限,而實無常數。
到尚書省,始由戶部集閱,而(關)于考功課試,可者為第。
武德舊制,以考功郎中監試貢舉。
貞觀以後,則考功員外郎專掌之。
律曰:「諸貢舉非其人,謂德行乖僻,不如舉狀者。
及應貢舉而不貢舉者,謂才堪利用,蔽而不言也。
一人徒一年,二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
」初,秀才科等最高,試方略策五條,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
貞觀中,有舉而不第者,(坐)其州長,由是廢絕。
開元二十四年以後,復有此舉。
其時以進士漸難,而秀才本科無帖經及雜文之限,反易於進士。
主司以其科廢久,不欲收獎,應者多落之,三十年來無及第者。
至天寶初,禮部侍郎韋陟始奏請,有堪此舉者,令官長特薦,其常年舉送者並停。
自是士族所趣嚮,唯明經、進士二科而已。
福建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网课测试题答案1
福建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所谓()就是凭借对字形的分析来判定本字及其本义。
A.因声求义B.因形求义C.据文证义D.借义推义2.以下属于连绵词的是()。
A.参差B.囹圄C.犹豫D.逍遥3.以下属于指事字的是()。
A.寸B.刃C.从D.莫4.《楚辞章句》的作者是()。
A.屈原B.赵岐C.王逸D.高诱5.下列各组字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全部都有的一组是()。
A.刃日除鱼B.象朱牧闻C.集日信暴D.山河旦车6.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A.正确B.错误7.因形求义的步骤和方法包括()。
A.还复字的古形B.辨明字的构形方法C.参考和利用说文的正确解释D.查找例证8.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是对韵尾所作的归类分析。
()A.正确B.错误9.楷书与它的母体隶书相比,具有如下特点:()A.彻底摆脱了篆书的影响,构形单一B.没有摆脱篆书的影响,构形复杂C.点画形态比隶书单调D.点画形态比隶书丰富10.以下属于纂集类专书的是()。
A.《说文解字》B.《经传释词》C.《尔雅》D.《广韵》11.名词用作使动是主语主观上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A.正确B.错误12.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九千多个汉字的表意符号归纳为540部。
()A.正确B.错误13.《孟子章句》的作者是()。
A.孟子B.赵岐C.王逸D.高诱14.《切韵》的作者是()。
A.陈彭年B.陆法言C.王仁昫D.孙愐15.“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采用了()表达方式。
A.互文B.连文C.变文D.省文第2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下列训诂术语用来校勘古代文献中错字误字的术语是()。
A.读为B.当为C.读如D.谓之2.甲骨文的特点包括()。
A.象形、象意字多B.形声字只占很小的一部分C.字每无定格,异构特多D.异字同形3.下列各句中,宾语前置的句子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论·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汉语是汉语发展的两个阶段,现代汉语是 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承认语 言的继承性,看到古今汉语相同的地方;同时 更要看到古今汉语的发展变化,看到古今汉语 相异的一面。因此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我 们要有历史的观点,注意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不能以古推今,也不能以今律古。
古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秦汉为古,唐宋就是 今;唐宋为古,明清就是今。只有在这样的古 今概念中,我们才能真正掌握词义的变化。
通论·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一、古今意义基本未变,二、古 今意义完全不同,三、古今词义同中有 异、异中有同。
在同异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 不在“迥别”,而在“微殊”。
古代汉语·绪论
为什么要学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基础 课之一,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 阅读古籍和进行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能力。
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 了解文化传统,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
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 代汉语,提高个人的语言修养。
古代汉语·绪论
通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探求词的本义,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 借助词的书写形式,即分析字形。二是 要考察文献语言用例。 例如“朝”和 “莫”字的分析:
通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引申义以及引申义的分析 所谓引申义,是指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在讨论引申义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一个现象,
即引申义与词义更替是不同。词义引申是指某 词产生了新的意义以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新 旧意义层层积累,造成一词多义,形成一个词 义系统。词义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 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
通论·汉字的构造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文字的形体和意义有 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了解字义,因此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需要了解一些文字学的知识, 需要知道汉字的构造。
通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义引申是指词义由本义引申出来,但 是如何从本义引申出来却有着不同的方 式。引申义和本义之间的联系方式,如 果从线性的角度进行归纳,可分为连锁 式引申、放射式引申和综合引申三种。
词义系统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除了本 义和引申义之外,还有假借义。假借义 是与本义和引申义都不相干的意义。
通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以及本义的探求
所谓词的本义,顾名思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 这种本来意义,是指上古文献材料能够证明的 本义。因为远古汉语的词可能还有更原始的意 义,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
词的本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是其他意义派生 的源头,是维系整个词义系统的枢纽,因此探 求词的本义,可以精确地掌握词义,了解词义 的演变规律,掌握词义系统。抓住本义是理解 引申义和掌握词义系统的关键。
通论·单音词 复音词 同义词
古代汉语还有两类复音词值得我们注意:一是 双音节单纯词。二是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复音词很多是同义连用的,因此还要 注意复音词和同义词的关系;同义词之间的差 别,概括地讲,主要表现在词的理性意义、感 情色彩和语法特点三个方面。
关于词义的理解,在古代汉语里还有泛指和特 指的不同。泛指,段玉裁叫做“浑言”;“特 指”,段玉裁叫做“析言”。有些同义词“析 言则别,浑言则同”。
查检字音字义的主要有1.《康熙字典》2.《中 华大字典》3.《新华字典》4.《现代汉语词典》 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6.《说文解字》7. 《经籍籑诂》8.《汉语大字典》9.《中华字海》 等。
查检词语典故的工具书有《词源》、《辞海》、 《汉语大词典》等。
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的工具书有《经传释词》、 《词诠》和《诗词曲语辞汇释》等。
通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个词往往不只具有一个意义。当一个词的意 义不断引申,而旧词义不会消失,这样一个词 就积淀了许多义项,形成一词多义。我们在学 习古代汉语的时候,掌握词义是最基本的要求, 而要很好地掌握词义,就必须对一词多义或词 义系统有清楚的了解。只有对词的本义和引申 义进行排列,才有可能对词义系统作出归纳, 然后根据具体的上下文确认词义,读懂古书。
古代汉语·绪论
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指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包 括文言与白话两个系统,本课程研究的是“文 言”系统,亦即书面语,时间可断在“五四” 以前。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 关系。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文字、词汇、语法、音韵、 古书注解、古汉语修辞、诗律以及语文工具书 的使认识相结合,感性
认识就是要多读古书,做到熟读背诵,不断积 累语言材料,理性认识就是要注意总结和归纳 语言规律。 要注意字词句形音义逐个落实。 要反复学习,温故知新。 要注意古今沟通,古今联系。
通论·怎样查字典辞书
目前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三种基本方法:音序 排列法、部首排列法和四角号码排列法,此三 种方法各有利弊。
通论·怎样查字典辞书
古书注音有直音和反切。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 取声,下字取韵、调”,合成被注字的音。如“毛, 莫袍切。”即m+áo=máo。但是由于古今语音的 变化,有些反切并不是这么简单。比如“东,德红 切”,反切下字的声调与被切字的声调并不相同。 这样的现象就是语音演变造成的。
在使用一部字典或辞书的时候,需要注意:一,先 看序和出版年月,这样可以对它的编纂经过、使用 范围和材料收集的起迄点有个大致的认识;二,细 读凡例,凡例一般就是使用法,不了解凡例,就很 难顺利使用;三,注意书后有无补遗、勘误、附录 之类的东西。此外还应注意报刊上的评论或评价。
通论·单音词 复音词 同义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 主。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需要了解单 音词和复音词的关系。阅读古籍常会遇到某些 由两个单音词组成的词组,表面上像现代汉语 的双音词,我们不能以今律古,把这种词组当 成合成词。
古代汉语单音词变为现代汉语双音词,有三种 情况:一是古代单音词加上词头或词尾变成双 音词,二是古代单音词为不同的复音词所替代, 二者之间没有相同的词素,三是与同义或近义 的单音词构成复音词,需要注意的是第三种情 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