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书愤五首其一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书愤拼音版原文翻译意思

高中语文  书愤拼音版原文翻译意思

书愤五首其一翻译、赏析、拼音版注音与阅读答案全文(原文):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五首其一全文翻译(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书愤五首其一字词句解释(意思):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

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

陆游入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

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

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

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书愤》原文和赏析及理解性默写

《书愤》原文和赏析及理解性默写

古诗词第二首书愤五首·其一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注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2018级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组制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全诗除了巧用典故,还巧作对比,一处是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自己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愿望无法实现;二处是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三处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

陆游《书愤》鉴赏《书愤》译文及赏析答案

陆游《书愤》鉴赏《书愤》译文及赏析答案

陆游《书愤》鉴赏《书愤》译文及赏析答案《书愤》是由陆游所创作的,诗的开头写的是年青时的认识和志向。

“哪知世事艰”,即不知道世事的艰难。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书愤》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书愤》宋代: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书愤》注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书愤》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书愤原文及翻译

书愤原文及翻译

书愤原文及翻译
书愤原文及翻译
《书愤》是陆游创作的五首七言律诗,其中第一首是作者的经典作品之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书愤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书愤原文及翻译
书愤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陆游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全文翻译: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书愤对照翻译: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书愤·其一》古诗词鉴赏

《书愤·其一》古诗词鉴赏

《书愤·其一》古诗词鉴赏《书愤五首·其一》古诗词鉴赏古诗原文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译文翻译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注释解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创作背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书愤》全诗及翻译赏析

《书愤》全诗及翻译赏析

《书愤》全诗及翻译赏析作品原文书愤⑴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⑵,中原北望气如山⑶。

楼船夜雪瓜洲渡⑷,铁马秋风大散关⑸。

塞上长城空自许⑹,镜中衰鬓已先斑⑺。

出师一表真名世⑻,千载谁堪伯仲间⑼!作品注释⑴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⑵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⑶“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⑷“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

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⑸“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

陆游人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

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

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

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⑹“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⑺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⑻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⑼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书愤》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读

《书愤》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读

《书愤》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读原文:书愤陆游〔宋代〕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守城大将檀道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恢复都城已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注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邗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书愤五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书愤五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书愤五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书愤五首·其一》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书愤五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书愤五首·其一宋代: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五首·其一》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书愤五首·其一》注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

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

陆游《书愤》原⽂翻译及赏析陆游《书愤》原⽂翻译及赏析 《书愤》是南宋诗⼈陆游创作的⼀⾸七⾔律诗。

全诗紧扣住⼀“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概括了⾃⼰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活情景,全诗紧扣住⼀“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下⾯为⼤家带来了陆游《书愤》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参考! 原⽂: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如⼭。

楼船雪夜⽠洲渡,铁马秋风⼤散关。

塞上长城空⾃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 年轻时哪⾥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侵占的中原⽓概有如⾼⼭。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的战舰在雪夜⾥⼤破⾦兵于⽠州渡⼝,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败⾦兵于⼤散关。

我⽩⽩地⾃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的头发早已花⽩。

《出师表》这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注释: ⑴书愤:书写⾃⼰的愤恨之情。

书,写。

⑵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业屡遭破坏。

⑶“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的豪迈⽓概坚定如⼭。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

⽓,⽓概。

⑷“楼船”句:此时作者三⼗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

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的愿望化为泡影。

楼船,指采⽯之战中宋军使⽤的车船,⼜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组⼈的脚⼒踩踏前⾏。

车船在宋代盛极⼀时。

因这种战船⾼⼤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⑸“铁马”句:孝宗乾道⼋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

陆游⼈其军幕,并任⼲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

其间,他曾亲临⼤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

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

收复故⼟的愿望⼜⼀次落空。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的西部边界。

《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

《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

《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中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

诗人抒发了自己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赏析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

“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

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

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

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

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

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

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

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

书愤五首·其一 陆游诗意赏析

书愤五首·其一 陆游诗意赏析

书愤·其一陆游诗意赏析书愤五首·其一陆游诗意赏析导语:书愤这首诗是陆游万年的作品,表现了它的豪情壮志和爱国之情,以及壮志未酬的悲愤,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文学网网小编为您整理的书愤的诗意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书愤五首·其一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相比!注释①书愤:抒发义愤。

书:写。

②早岁:早年,年轻时。

③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州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军击退。

第二年,宋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关。

楼船,高大的战船。

瓜州,在今江苏邗江南大运河入长江处,为江防要地。

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军事重地。

[1]⑤塞上长城: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

“塞上长城”是用南朝宋文帝冤杀大将檀道济,檀在死前怒斥“乃坏汝万里长城”的典故。

这里作者用作自比,现比喻收边御敌的将领。

⑥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在蜀汉建兴五年(227)三月出兵伐魏前所作《出师表》。

⑦衰(shuāi)鬓:苍老的鬓发。

⑧空自许:白白地自许⑨堪:能够。

⑩伯仲间:意为可以相提并论。

伯仲,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11.楼船:战舰。

12.名世:名传后世艺术特色诗的开头写的是年青时的认识和志向。

“哪知世事艰”,即不知道世事的艰难。

事实上要恢复中原,就会受到投降派的阻饶、破坏。

《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

《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

陆游《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翻译: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大有气魄。

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

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

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

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

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

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

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陆游《书愤》全诗翻译及赏析

陆游《书愤》全诗翻译及赏析

陆游《书愤》全诗翻译及赏析陆游《书愤》全诗翻译及赏析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陆游《书愤》全诗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赏析《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书愤-陆游原文翻译及赏析

书愤-陆游原文翻译及赏析

书愤-陆游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书愤-陆游原文翻译及赏析书愤-陆游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书愤陆游〔宋代〕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书愤五首赏析

陆游书愤五首赏析

陆游书愤五首赏析
《书愤》乃是南宋文学家陆游的绝代佳作,共有五首,其中前三首被称为“九日书愤”,后二首前后呼应成“十日书愤”。

其诗意深远,内容揭示了他对书文之不务实、无行动力的强烈不满。

首先,第一首《书愤(一)》,以优美动人的语言叙述了他对书文的失望,在陆游看来,它既不能减轻农民的负担,也不能为国家出现重要的变化,故而颇有怨言:“思止该孤冷,难以助百姓,何必恪尽,无力改天地。


第二首《书愤(二)》,则延续了第一首诗意,针对书文的沉闷无味提出强烈的反对,称这种乏味琐碎的读物“竟使谢公人,争世认无聊”。

此外,他更一再强调,仅仅赚得学识,“徒增虚荣者,无益幽谷中”,如果要求事业有所成就,也许需要另辟新路:“谁知垂师行,新途择当兴。


接着是第三首《书愤(三)》,这首诗更加激烈,陆游把对贵族阶级所发出的牢骚说得淋漓尽致,表白了自己力不能及的憧憬:“秉烛儒士夜,溢写学士嗔;掷金候臣晨,逐朝王侯眷。

”最后,也暗示了出路在哪里:“但知健心举,奋翅翱游飞,兴来神仙道,崇去羽觞欢。


紧接着的是《书愤(四)》,收尾之作。

陆游刻意把自己的思想落地生根,期望能开辟新的道路,否则神仙也是“无益多情客”:“松锁垂佩天,峻想雪泥深;若待空禁吏,谁知失安身。


最后一首《书愤(五)》,将前四首诗进行有机结合,表现出陆游自身的思想进化,抛弃原有琐碎无味的书本,投身新的拓荒之路,真正到处探索形式多变的世界。

“努力更有谋,营垒把西东,方拓求变通,亮见无边空。


总的来说,《书愤》可堪称陆游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之作,在反映他对书文的失望的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己思想上的转型,令人叹为观止。

陆游《书愤》原文、注释、赏析

陆游《书愤》原文、注释、赏析

陆游《书愤》原文、注释、赏析陆游《书愤》原文、注释、赏析《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陆游《书愤》原文、注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陆游《书愤》原文、注释、赏析篇1作品原文书愤⑴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⑵,中原北望气如山⑶。

楼船夜雪瓜洲渡⑷,铁马秋风大散关⑸。

塞上长城空自许⑹,镜中衰鬓已先斑⑺。

出师一表真名世⑻,千载谁堪伯仲间⑼!作品注释⑴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⑵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⑶“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⑷“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

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⑸“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

陆游人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

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

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

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⑹“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⑺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⑻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书愤五首其一翻译赏析
《书愤五首其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陆游。

其古诗全文如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前言】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五首七言律诗,其中第一首是作者的经典作品之一。

该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已六十二,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遂成此组诗。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

【注释】
书愤:抒发义愤。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塞上长城: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

“塞上长城”是用南朝宋文帝冤杀大将檀道济,檀在死前怒斥“乃坏汝万里长城”的典故。

这里作者用作自比,现比喻收边御敌的将领。

空自许:白白地自许。

衰鬓:苍老的鬓发。

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在蜀汉建兴五年(227)三月出兵伐魏前所作《出师表》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间:意为可以相提并论。

这里问谁能与诸葛亮比肩并称,其实是感叹无人主持北伐。

【翻译】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Org/b/2984htm,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鉴赏】
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

中两联属对工稳,
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

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干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

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
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

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

亦用典明志。

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

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

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