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优秀文案
人教版七年级的历史优质教案4篇
人教版七年级的历史优质教案4篇人教版七年级的历史优质教案1【课程标准】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了解夏、商的更替。
【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
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
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
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
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谈话导入新课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导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始于何时吗?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
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
这在历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
本目理论性强,又缺乏相应的历史物证,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认真听讲。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②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醒学生注意“奴隶“两个字。
③为什么把禹开始这个政权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
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1、商朝的建立:过渡。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小字的问题“说说夏桀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你认为成汤灭夏的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2、商朝的迁都:原因、情况、影响。
最新-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优秀12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优秀12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篇一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元谋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和发现的历史意义。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体质特征、发现的意义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和了解我国境内其他古人类遗址。
2.过程与方法(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北京人。
难点:理解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
第一部分内容与第二、三部分内容是包含关系,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递进关系,先介绍北京人的发现,再阐述北京人的特征和发现北京人的意义。
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全国大多数省市。
事实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左右。
我国早期人类遗址中最的就是北京人遗址。
北京人的发现内容丰富,大量的遗骨、石器和用火遗迹,证明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图片等。
学生:自学教材。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s教师活动E学生活动6设计意图b导入新课H展示女娲抟土造人、亚当与上帝、古猿人的图片,问题:1.人类是怎么产生的?2.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谁?-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回答问题。
初一历史人教版教案通用5篇
初一历史人教版教案通用5篇初一历史人教版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
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回纥、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
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
教学重点:唐朝与土蕃的关系教学难点:1、对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观点的理解教学方法讲述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诵有关文成公主的配乐诗,由此导入新课。
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平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
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弄清楚唐朝主要边疆民族的名称与分布。
(一)、唐朝与土蕃的关系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吐蕃东临中国,西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
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
(显示吐蕃的政权和经济)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
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人教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5篇)
人教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5篇)人教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
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
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出示材料:[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
”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5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1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
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
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阅读课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代与地域?”考察:“作为科学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教师小结。
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
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旧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观察书上的石器,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获取食物?依据是什么?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7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7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7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1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开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消费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进步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通过考虑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才能;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才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消费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巧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才能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p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展了表达: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
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构造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
而且,如今的学生对于农具的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良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导入:回忆唐太宗和武那么天的统治。
一、开元之治出示材料:后人评论唐玄宗说:“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是怎样做的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1)任用贤才(由学生讲“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故事)(2)重视吏治(3)崇尚节省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通过图片说明唐朝农业消费情况)(1)农耕技术的开展:育秧移植栽培(2)茶叶消费的开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良:曲辕犁、筒车(重点讲解)出示“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提问:比拟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拟,分析^p 出曲辕犁的特点) 出示筒车图片,分析^p 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4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4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篇1[知识与能力]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两汉经营西域[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授课过程]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第17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三、讲授新课:(1)张骞出使西域: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2)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3)班超经营西域: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四、小结。
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五、作业附:板书设计一、张骞出使西域: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篇2一.课前导学(一)认清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2.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12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12篇)七年级历史教案 1【课程标准】了解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识记周武王灭商、西周的建立与结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文史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能力,以及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心向背决定战争的结果,客观历史地认识分封制的作用,认识到正确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调整统治正确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而分封制实行的必要与其得以维系的缘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看过电视《封神榜》吗?谁来说说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导入。
注意引导学生神话作品与历史的差别是非常大的。
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艺作品二、西周的建立1、周族的发展:简要讲述。
2、周灭商:抽学生来讲周灭商的牧野之战,并要求学生概括出一个相关的成语来。
并谈一谈这一战的胜败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3、西周的’建立:学生一起说西周的建立时间与建立者。
教师运用书上的地图说明西周的来历。
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让学生通过分析认识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败的最关键性的因素。
观察地图、识读地图三、分封制1、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以后,抽一学生来主持:对其余的学生进行提问。
由学生来主持,热情很高参与积极可能的问题: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么人?主要有哪些诸候国?分别在哪条大河流域?诸候与周王之间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义务?起了什么作用?你认为分封制能长期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吗?2、学生或教师进行归纳整理。
有关分封制利与弊的分析,为以后春秋的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四、西周的结束点出西周末年,由于各种矛盾交织,决定了西周灭亡的必然命运。
最终在周幽王在位时的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镐京而统治结束。
要求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时灭亡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原因,训练概括能力五、小结全课:学生来小结全课的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优秀8篇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教案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优秀8篇初一历史教案模板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及其影响。
2、通过讨论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本课内容。
2、通过对比现实考试制度,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教育现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巨大进步,是隋唐兴盛的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2、通过了解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也是中国发展具有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教学难点:科举制的影响三、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首先以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思考:1、为什么唐玄宗统治前期称为“开元盛世”?为什么会出现盛世景象?提出思考问题,由此导入新课:除了唐玄宗积极进取治理国家之外,还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奠定的基础。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善于用人。
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是怎样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二)新课教学环节1: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在同学认真看书后,请一个同学来说说。
大家想一想: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好吗?老师:隋文帝统治时他也和你们认为一样,为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巩固他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他决定进行改革。
他是不是一下就想出了科举制度这个办法?(老师解说)科举制度的“雏形”到“创立”和“完善”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环节2: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老师出示概括制表并解释)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开始分科考正式设置进士科扩充国学的规模殿试/武举的开始多次亲自面试雏形创立完善(老师简介)环节3:科举制的影响:小组讨论:科举制的影响老师: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角度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
初中初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5篇
初中初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5篇初中初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横向联系指导学生编制表格,归纳本课知识;纵向联系,归类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明朝科技成就的认识,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但不固步自封的民族情怀,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难点是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解释课题:课题“时代特点”的涵义是指明朝初期在世界上还居于地位,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清朝时,发展已停滞下来,逐渐地落伍了。
2、过渡讲解,置疑:这时仍于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为什么说这时我国科技发展已停滞下来?学了本课就会知晓。
二、新课教学(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学生阅读121-122页导入框,本目课文,插图,资料等,作读书标记,并进行小组活动,思考回答:1、紫禁城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建筑?(放多媒体北京紫禁城),学生作答。
它是明成祖营建的,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地方,其中的宫殿楼阁金碧辉煌,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强调紫禁城又被称为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
2、长城,指导学生在122页地图上标出明长城的东西两端。
(嘉峪关、鸭绿江)3、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什么不同?A:建筑材料--秦朝以土筑为主,明朝的东段用砖、石。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文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优秀文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过程,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的时间范围:远古时代至清朝末年。
2. 重点内容: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教学素材:历史书籍、纪录片、图片、地图等。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历史书籍,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史料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史料进行推理和判断,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历史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团队协作等。
4. 历史知识测试:定期进行历史知识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介绍中国古代史的时间范围和内容,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 第二课时:学习三皇五帝时期的历史,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3. 第三课时:学习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4. 第四课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了解诸侯争霸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5. 第五课时:学习秦汉时期的历史,掌握秦始皇统一六国和汉朝的兴衰。
六、教学内容1. 第五课时: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了解三国鼎立和南北朝的更替。
2. 第六课时:学习隋唐时期的历史,掌握隋朝和唐朝的繁荣与衰落。
3. 第七课时:学习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了解五代十国的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文案
一、教案概述二、第一章:鸦片战争与中国人民的反抗1. 重点知识: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林则徐、关天培、陈化成等民族英雄的事迹。
2. 难点知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
3. 教学方法:讲述、讨论、图片展示。
4. 教学步骤:(1)引入新课:展示林则徐禁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的原因。
(2)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及影响。
(3)介绍民族英雄关天培、陈化成的事迹。
(4)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5. 教学评价:检查学生对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了解学生对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理解。
三、第二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 重点知识:辛亥革命的过程、结果及影响;孙中山的事迹。
2. 难点知识: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3. 教学方法:讲述、讨论、图片展示。
4. 教学步骤:(1)引入新课:展示孙中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原因。
(2)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结果及影响。
(3)介绍孙中山的事迹。
(4)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 教学评价:检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了解学生对孙中山的理解。
四、第三章:五四运动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1. 重点知识:五四运动的过程、结果及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
2. 难点知识:理解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3. 教学方法:讲述、讨论、图片展示。
4. 教学步骤:(1)引入新课:展示五四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五四运动的原因。
(2)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结果及影响。
(3)分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
(4)讨论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
5. 教学评价:检查学生对五四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
五、第四章:国共合作与国民大革命的兴起1. 重点知识: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及影响;国民大革命的特点。
2. 难点知识:理解国共合作的重要性;国民大革命的评价。
3. 教学方法:讲述、讨论、图片展示。
初中历史教研文案(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我校特举办本次初中历史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活动主题以“传承历史,启迪未来”为主题,探讨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策略,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三、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认识,明确教学目标。
2. 深入研究初中历史教材,掌握教材的特点和教学重点。
3. 探索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 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四、活动时间2022年X月X日(星期X)下午2:00-5:00五、活动地点学校会议室六、活动内容1. 开幕式(1)主持人介绍活动背景和目的;(2)校领导致辞,对本次教研活动表示祝贺,并对教师提出期望;(3)宣布活动议程。
2. 专题讲座(1)邀请知名历史教育专家作专题讲座,主题为“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策略”;(2)专家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剖析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为教师提供教学指导。
3. 课例展示(1)选取我校优秀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展示内容为初中历史课程中的经典课例;(2)课后进行评课,邀请专家和教师共同探讨课例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4. 分组研讨(1)将参会教师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研讨:a. 如何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b.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c. 如何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2)各小组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享研讨成果。
5. 总结与反思(1)专家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对教师们的表现给予肯定;(2)教师代表进行发言,分享教学心得和体会;(3)校领导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对教师提出建议和期望。
七、活动要求1. 请参会教师提前15分钟到场,做好签到工作;2. 请参会教师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做好笔记;3. 请各小组在研讨环节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探讨问题;4. 请参会教师对本次活动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文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优秀文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为基础,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十五个章节的内容。
每个章节包含了知识要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作业设计等环节。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更迭1. 知识要点:夏朝的建立与灭亡商朝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建立与发展2. 教学难点:夏商西周的更迭原因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制度3.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4. 教学过程:导入:讲解夏商西周的更迭背景新课:讲述夏朝、商朝、西周的建立与灭亡过程课堂讨论:分析夏商西周更迭的原因总结:概括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制度5. 作业设计:绘制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时间轴三、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1. 知识要点: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的主要事迹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2. 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策略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3.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4. 教学过程:导入:回顾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背景新课:讲述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争霸过程课堂讨论:比较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策略总结:概括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及其影响5. 作业设计:制作春秋战国时期争霸示意图四、第三章:秦朝的统一与灭亡1. 知识要点:秦朝的统一过程秦始皇的主要事迹秦朝的灭亡原因2. 教学难点: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的灭亡原因3. 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法4. 教学过程:导入: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新课:讲述秦朝的统一过程与秦始皇的主要事迹课堂讨论:分析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总结:探讨秦朝灭亡的原因5. 作业设计:绘制秦朝统一示意图五、第四章:汉朝的建立与巩固1. 知识要点:汉朝的建立过程汉武帝的主要事迹汉朝的巩固措施2. 教学难点:汉朝的建立背景汉武帝的改革举措3. 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分析法4. 教学过程:导入:回顾秦朝灭亡的历史背景新课:讲述汉朝的建立过程与汉武帝的主要事迹课堂讨论:分析汉武帝的改革举措总结:概括汉朝的巩固措施5. 作业设计:绘制汉朝建立示意图六、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1. 知识要点:三国鼎立与魏蜀吴的兴衰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过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2. 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形成与破裂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3.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4. 教学过程:导入:回顾汉朝的灭亡背景新课:讲述三国鼎立与魏蜀吴的兴衰过程课堂讨论:比较三国鼎立的形成与破裂原因总结:概括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情况5. 作业设计:绘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示意图七、第六章: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开通1. 知识要点:隋朝的统一过程隋炀帝与大运河的开通隋朝的灭亡原因2. 教学难点:隋朝的统一背景大运河的意义与影响3. 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法4. 教学过程:导入:回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过程新课:讲述隋朝的统一过程与隋炀帝的主要事迹课堂讨论:分析大运河的开通意义及其影响总结:探讨隋朝灭亡的原因5. 作业设计:绘制隋朝统一示意图八、第七章:唐朝的繁荣与衰落1. 知识要点:唐朝的繁荣表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主要事迹唐朝的衰落原因2. 教学难点:唐朝的繁荣背后的原因唐朝衰落的原因分析3.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4. 教学过程:导入:回顾隋朝的灭亡背景新课:讲述唐朝的繁荣表现与主要皇帝的事迹课堂讨论:分析唐朝繁荣背后的原因总结:探讨唐朝衰落的原因5. 作业设计:绘制唐朝繁荣与衰落示意图九、第八章:五代十国的分裂与统一1. 知识要点: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宋朝的政治制度2. 教学难点:五代十国的分裂原因宋朝的统一策略3.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4. 教学过程:导入:回顾唐朝的衰落背景新课:讲述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宋朝的建立过程课堂讨论:比较五代十国与宋朝的统一策略总结:概括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5. 作业设计:绘制五代十国与宋朝分裂与统一示意图十、第九章:辽宋夏金元的并立与统一1. 知识要点:辽宋夏金元的并立局面成吉思汗与蒙古帝国的建立元朝的统一与统治2. 教学难点:辽宋夏金元的并立原因蒙古帝国的扩张与统一3. 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法4. 教学过程:导入:回顾五代十国的分裂背景新课:讲述辽宋夏金元的并立局面与蒙古帝国的建立过程课堂讨论:分析蒙古帝国的扩张与统一策略总结:概括元朝的统一与统治特点5. 作业设计:绘制辽宋夏金元并立与统一示意图十一、第十章:明清帝国的兴衰1. 知识要点:明朝的建立与灭亡清朝的建立与灭亡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2. 教学难点:明朝与清朝的灭亡原因明清时期的社会矛盾与改革3.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4. 教学过程:导入:回顾辽宋夏金元的并立与统一背景新课:讲述明朝的建立与灭亡过程课堂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总结:概括清朝的建立与灭亡过程5. 作业设计:绘制明清帝国兴衰示意图十二、第十一章:近代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1. 知识要点: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天津条约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中国人民的反抗运动(如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2. 教学难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与影响中国人民反抗运动的性质与意义3.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4. 教学过程:导入:回顾明清帝国的兴衰背景新课:讲述近代列强的侵略过程与中国人民的反抗运动课堂讨论:比较不同反抗运动的性质与影响总结:探讨列强侵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5. 作业设计:绘制近代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示意图十三、第十二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 知识要点: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成果中华民国的建立与政治制度辛亥革命的影响与评价2.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成功原因与意义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特点3. 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法4. 教学过程:导入:回顾近代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的背景新课: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成果课堂讨论: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原因与意义总结:概括中华民国的建立与政治制度特点5. 作业设计:绘制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示意图十四、第十三章: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 知识要点:国民党的成立与革命斗争国共合作的形成与破裂国民革命的过程与成果2. 教学难点:国共合作的意义与影响国民革命的成功与不足3.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4. 教学过程:导入:回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背景新课:讲述国民党的成立与革命斗争课堂讨论:分析国共合作的形成与破裂原因总结:概括国民革命的过程与成果5. 作业设计:绘制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示意图十五、第十四章: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1. 知识要点:抗日战争的爆发与过程解放战争的爆发与过程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影响与评价2. 教学难点: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与意义解放战争的结果与影响3. 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法4. 教学过程:导入:回顾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背景新课:讲述抗日战争的爆发与过程课堂讨论:分析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与意义总结:概括解放战争的爆发与过程5. 作业设计:绘制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示意图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为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优秀文案,共包含十五个章节。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文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优秀文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历史的起源和发展脉络;(2)掌握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影响;(3)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2)运用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古代史1. 原始社会: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2. 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3. 封建社会: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
第二章:中国近代史1. 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2.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北京条约》;3.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马关条约》;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5. 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三章:中国现代史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的成立;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等;3.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4. 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等。
第四章:世界古代史1. 古代埃及:金字塔、法老;2. 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奥林匹克运动会;3. 古代罗马:罗马法、斗兽场等。
第五章:世界近代史1. 文艺复兴: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2. 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麦哲伦等;3.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权利法案》;4. 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宣言》;5. 法国大革命:法国《人权宣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影响;2. 教学难点:对历史事件背景、原因、发展过程的深入理解;对历史人物功过评价的客观分析。
四、教学方法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历史思维能力;3. 史料分析:运用史料,深入剖析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4.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历史场景,增强课堂趣味性。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文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优秀文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过程,掌握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认识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杰出人物和重要文化遗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历史问题的原因和影响。
(2)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历史概述1. 课程内容:(1)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过程。
(2)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
2.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过程。
(2)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1. 课程内容:(1)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
(2)夏商周时期的杰出人物。
2. 教学重点:(1)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
(2)夏商周时期的杰出人物。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营造直观、生动的学习氛围。
2.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单元:2课时第二单元:3课时六、教学内容:第三单元:春秋战国时期1. 课程内容:(1)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
2. 教学重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
七、教学内容:第四单元:秦汉时期1. 课程内容:(1)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
(3)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关于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6篇
关于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6篇学校历史教案人教版篇1一、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时间及实质、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新航路的开拓:哥伦布、达伽马、迪亚士、麦哲伦。
2.力量培育:本课的关键是让同学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及突出表现。
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文艺作品的分析,初步领悟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培育透过现象看事物本质的力量。
新航路开拓的过程,就是西欧人在地理上取得重大发觉的过程,它使世界结束了彼此孤立的状态,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头了。
新航路的开拓者,既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又具有超乎寻常的士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使同学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实质和进步作用有所了解,还应熟悉到“肯定的文化是肯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赐予宏大影响和作用于肯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而坚决自己乐观投身先进文化事业的信念。
要求同学结合开拓新航路的动机和取得的成果,结合开拓新航路的后果进行思索,培育同学正确评价历史大事的力量。
通过中国四大创造对世界经济进展的贡献,郑和远航等史实的穿插对比叙述,对同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同学民族骄傲感。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重点:文艺复兴的重要代表人物。
新航路开拓的经过。
难点: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及其阶级实质。
对开拓新航路作出恰当评价。
三、讲授新课【导入新课】引导同学回顾14世纪~16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然后指出:这时欧洲发生巨大变化的又一个标志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消失。
由此引入新课。
提问:什么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意大利?一、文艺复兴14世纪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产生了最初的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随着自身力气的增加,而提出一系列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主见;14世纪的意大利是一个需要巨人的时代……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在意大利进展起来,所以与它相适应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潮也首先消失在意大利。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大利的进展,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进展资本主义经济,需要文化科学学问,他们渴求摆脱教会对于人的生活和思想束缚。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优秀文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优秀文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初中历史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优秀文案一教学目标武王伐纣的经过、性质;西周的分封制、等级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状况;国人_,共和行政,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
通过学习武王伐纣这一战争的原因和经过,让学生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对武王伐纣原因、经过、性质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理论。
同时使学生了解历史朝代的演变和更迭;通过对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学习,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之所以迅速发展,是成千上万的奴隶的辛勤劳动所换来的。
从而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正确的史观。
教学建议知识分析商朝最后的商纣王倒行逆施,引起人民的反对,周武王起兵伐纣,建立周朝。
从此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
教法建议难点突破:指导学生阅读等级制度并且用图示法将其内容描绘出来,教会学生通过简单图表概括理解复杂内容的方法.重点突破:指导学生回答“为什么武王伐纣是正义之举”教会学生使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析问题。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通过西周建立和商朝、西周灭亡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朝代更迭并能将其放置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去考察,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朝代变迁的原因。
武王伐纣武王伐纣是重点。
因为正是通过这场战争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
讲清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商的灭亡和周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是另一个重点。
因为这种制度正是西周奴隶制进一步发展在政治上的表现。
而且这种制度对于后世影响很大。
分封制分封制是本课难点。
分封的原因,诸侯国的建立以及同周天子的关系相对复杂,而且学生接触较少,不易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教学难点:分封制教法设计:因为本课相关资料较多,可让学生事先预习,以学生讨论分析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优秀5篇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优秀5篇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篇一一、案例标题:《好歌曲大家唱---改革开放30周年》学科:初中历史年级: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活动课二、案例内容:好歌曲大家唱---改革开放30周年(一)、设计指导思想: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进行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材分析:本节活动课让学生深刻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1.十一届三中全会。
2、改革开放后的祖国建设成就。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改革开放后的历史事实,也感受到生活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欣赏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及改革开放后成就的图片,引出为改革开放喝彩。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③、通过纪念改革开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更深切的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了解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联系时事热点导入新课。
②、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问题的层层铺垫、推进,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通过师生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
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的出发点: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
②通过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和民族自豪感,并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艰辛与辉煌成就,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更深切的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
(五)、教法学法①、通过好歌曲导入新课。
②分析归纳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重视民生的措施。
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六)、媒体选择:视频、图片等。
(七)、教学程序1、情景再现: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其他视频、图片引出课题:好歌曲大家唱---改革开放30周年2、教师:出示十七届三中全会图片介绍: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优秀文案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优秀文案一教学目标武王伐纣的经过、性质;西周的分封制、等级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状况;国人_,共和行政,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
通过学习武王伐纣这一战争的原因和经过,让学生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对武王伐纣原因、经过、性质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理论。
同时使学生了解历史朝代的演变和更迭;通过对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学习,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之所以迅速发展,是成千上万的奴隶的辛勤劳动所换来的。
从而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正确的史观。
教学建议知识分析商朝最后的商纣王倒行逆施,引起人民的反对,周武王起兵伐纣,建立周朝。
从此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
教法建议难点突破:指导学生阅读等级制度并且用图示法将其内容描绘出来,教会学生通过简单图表概括理解复杂内容的方法.重点突破:指导学生回答“为什么武王伐纣是正义之举”?教会学生使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析问题。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通过西周建立和商朝、西周灭亡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朝代更迭并能将其放置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去考察,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朝代变迁的原因。
武王伐纣武王伐纣是重点。
因为正是通过这场战争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
讲清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商的灭亡和周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是另一个重点。
因为这种制度正是西周奴隶制进一步发展在政治上的表现。
而且这种制度对于后世影响很大。
分封制分封制是本课难点。
分封的原因,诸侯国的建立以及同周天子的关系相对复杂,而且学生接触较少,不易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教学难点:分封制教法设计:因为本课相关资料较多,可让学生事先预习,以学生讨论分析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课堂教学设计:一、武王伐纣1、纣王的_建议教师让学生回忆夏桀的_,使学生理解凡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违背人民意志实施_的统治者最终都会遭到人民的反对的。
2、周国的强盛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周国强大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周的发展、强大是周人经过艰苦奋斗,和特别是重视人才的而得来的。
3、武王伐纣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武王伐纣的故事,同时引导学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商汤灭夏桀的原因,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周胜商败的原因?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①商纣王的_,使商朝统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断反抗和阵前倒戈。
②周武王顺应民心,联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纣,解除了商纣对奴隶和平民的残暴统治,有利于历史的进步。
③是否顺应民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重要标准。
)一、西周政治、经济的发展1、周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区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
建议教师给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基础。
2、分封制和等级制让学生带着[周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诸侯?它们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问题阅读教材并加以讨论:学生能够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奴隶主的政权。
周朝对建国功臣、亲属和先世的后代等进行分封。
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是:周天子是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即听王令,纳王贡,随王征,见王面)。
其效果是:西周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奴隶制经济的发展⑴农业的进一步发展⑵手工业的发展结合夏商农业和手工业状况,请同学比较并概述一下西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有什么特点。
在学习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后,教师应结合教材指出西周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广大奴隶和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对奴隶的压迫和剥削之上的。
(介绍《诗经》中《硕鼠》、《伐檀》)二、国人_和西周灭亡1.国人_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周厉王的_并解释"国人"、"防民之口甚于防?quot;等名词后,可让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
在介绍完"共和行政"后,师生一起讨论"国人_"对西周的影响。
2.西周灭亡让学生讲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3.东周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建议教师结合西周、东周具体名称和地理位置,再次向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基础。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优秀文案二教学目标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的起迄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衰微;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与城濮之战;战国时期的起迄年代;“战国七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
通过学生对齐国强大、称霸的过程的学习,让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从而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的具体分析,使学生逐渐理解诸侯争霸的作用,认识诸侯争霸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虽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具有加速统一步伐、促进民族融洽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齐国、晋国称霸的原因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诸侯国得以强大的根本原因。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学重点: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齐桓公称霸: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其称霸的背景、手段和活动教材中介绍的比较详细,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其称霸过程的分析,了解到诸侯争霸的实质认识到齐桓公称霸的根本原因是改革,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
诸侯称霸的历史作用:这是本课的落脚点,学好它对于后面历史学习作了铺垫。
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作用,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是难点。
从战争的性质看,"春秋无义战",其实质是奴隶主贵族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丁深重的灾难.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争霸战争中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区域性统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丁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它客观上使华夏族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这些问题相对比较抽象,理论难度又比较大,而且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对于初一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析争霸战争的实质和结果,要明白这个问题比较困难。
教学方法: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地位分析: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本课是这段大变革时期在政治上的表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地位十分重要。
学好本课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的变迁,可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为以后要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果学生不能够比较深入地理解本课,对于以后历的动荡时期学习不利。
教法建议:关于"春秋五霸"。
教师应指导学生回忆上几节课所学的知识,提出夏、商、西周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并引导学生回答出三个朝代在我国历先后是奴隶社会的确立和繁荣时期,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771年。
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西周过了是东周。
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那么为什么要把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呢?从而导入新课。
关于"齐桓公称霸"。
建议教师首先从诸侯争霸的背景讲起,出示有关西、东周的直接管辖的土地、人口、兵力、财力、物力等对比图。
使学生通过对比明白,此时周王室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已经严重削弱,因而周王室与诸侯的关系发生了完全相反的变化。
就是说,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这成为诸侯争霸的背景原因。
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霸主--诸侯首领。
这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实质。
在这种情况下,诸侯纷起,先后出现了五位霸主,历称?quot;春秋五霸"。
在讲到齐桓公称霸的条件和活动时,建议教师提问学生:假如你是一个诸侯国的国王,为了成为霸主,你会如何做呢?然后在学生答案中,找到相关内容,再让学生先阅读教材有关内容,使学生明白齐桓公能够首先称霸,雄厚的实力、有利的条件,提供了可能性;任用人才和进行改革是根本原因。
葵丘会盟是称霸的标志。
关于"诸侯争霸的历史作用"因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初一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建议教师以战争的后果为基点,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总结的方式。
在讲授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由历史现象到历史实质的提炼过程。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是难点。
教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教学过程:教师首先复习提问在前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哪个朝代?这些朝代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怎样?在学生能回答正确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并导入新课。
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西周过了是东周。
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一、东周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春秋五霸1、诸侯争霸的实质教师首先出示有关西、东周变化的对照表。
名称土地兵力财力物力人口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西周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的地位。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东周东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辖的土地有方约600里的土地,往后越来越少。
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
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
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兵源减少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分析,对东周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东周初年,王室力量削弱,天子和诸侯的地位变化的理解。
在学生看对照表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诸侯争霸的实质是什么?估计学生能够说出表面原因,但是对深层次的原因概括不清,教师应进一步指出: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诸侯争霸的热闹场面一场接一场地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