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检验操作规程G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https://img.taocdn.com/s3/m/6fe0dc2e9e3143323868936f.png)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精装大16开198元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4月简介为了加强临床检验工作管理,保证临床检验质量,1990年,我们委托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编写了《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供全国临床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在实践工作中使用。
随着检验医学的不断发展,原规程已不能满足临床检验工作的需要,因此,1996年,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对《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了修订,于1997年1月出版了《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
规程出版十余年来,对于促进我国检验医学的发展、提高临床检验质量、为临床医疗提供科学诊疗依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引入到医学领域和临床实验室,检验项目、检验方法不断更新和发展,检验医学在临床医疗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并不断加强,对检验医学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比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临床实验室工作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已成为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及临床实验室的共同目标。
为此,卫生部于2006年2月下发了《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并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和“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中,都着重强调了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根据新形势下医学科学发展和医疗卫生管理工作的需要,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对《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进行了修订,以更好地适应临床检验工作的需要,适应临床检验为临床诊疗服务的需要,适应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的需要。
相信《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的出版,对进一步提高临床检验质量、更好地为临床工作服务、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录第一篇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第一章临床实验室管理概论第一节临床实验室的定义、作用和功能第二节临床实验室管理特性第三节临床实验室管理过程第四节临床实验室管理的政府行为第五节临床实验室认可第六节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概论第七节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第八节质量管理文件编写第二章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要素第一节分析前质量保证第二节临床实验室检测系统、溯源及不确定度第三节临床检验方法评价第四节质量控制基础第五节室内质量控制第六节室间质量评价第七节分析后质量保证第二篇临床血液学检验第一章临床血液一般检验第一节血液标本采集及处理一、静脉采血法二、毛细血管采血法三、抗凝剂的选用四、血涂片制备五、血涂片染色第二节血红蛋白测定一、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测定法二、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SLS—Hb)测定法……第三篇临床体液检验第四篇临床化学检验第五篇临床免疫学检验第六篇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第七篇临床核酸和基因检验附录一临床化学实验室基础附录二计量单位表联系人:林雨订书单(回执)。
血液检测方法的确认(血站技术操作规程)
![血液检测方法的确认(血站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3d94481b9ec3d5bbfc0a746a.png)
血液检测方法的确认1 总则本附录讨论了血站血液检测实验室采用一项新的检测方法,或更换现有检测方法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通常血液检测方法包括完成检测必需的仪器、试剂、校准品、试验程序组合。
检测方法必须由实验室选择。
必须按照生产商的说明书进行操作,确保检测结果符合实验室的要求。
血站对献血者及其捐献的血液进行强制性血液检测,包括输血相关感染病原学标志物检测、血型血清学检测和酶学检测。
方法学包括ELISA法、凝集法、速率法等,以及用于献血者采血前检查的快速诊断试验。
由于以上方法学原理的不同,方法确认的原则也不同。
依据当今国际公认的一些法规和指南,本附录提供了血站血液检测实验室常规使用的检测方法确认的原则和步骤,诣在提高血液检测实验室对检测方法确认的一致性和效率,确保检测方法变化的过程得到有效控制。
帮助用户满足文件和法规的要求。
2 范围为血站血液检测实验室检测方法确认提供方案。
实验室需选择国家批准的符合国家要求的仪器、试剂盒或检测方法。
在新方法投入常规使用报告检测结果之前,需要就检测方法在实验室的使用性能进行确认。
不建议实验室对生产商提供的检测方法进行自行改动,如果确实需要修改,应与生产商合作进行新检测方法性能的评价测试,以确认修改后的系统在实验室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需确认的对象包括:实验室首次引入的检测方法,如实验室从未使用过的试剂、仪器等。
实验室首次将某项目引入现用检测方法,如HBsAg项目由A仪器检测改为由B仪器检测。
若多台仪器(相同品牌和型号)检测同一个项目,应对每一台仪器的性能进行确认比较。
3 输血相关感染标志物检测方法的确认以下内容适用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确认。
快速诊断试验和确证试验等定性方法的确认可参照本章节内容。
3.1 确认的一般要求3.1.1 试验操作的培训开始确认新的检测方法之前,操作人员应当有充分的时间熟悉新系统,确定关键的操作步骤。
生产商应提供试剂或仪器的操作说明,试验原理,规格,试验步骤,局限性,质量控制和健康安全信息。
血常规操作规程
![血常规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cdac0837b7360b4c2e3f6487.png)
血常规检验一、【检验方法】:CD—1700 血细胞分析仪二、【原理及意义】:(一)Hb1、原理:红细胞被溶血素溶解,释放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被SLS的亲水性的烷基部分所改变,由亚铁血红蛋白形态转变为高铁血红蛋白形态,形成SLS-Hb的正铁血红蛋白化合物,在555nm处有吸收峰,通过仪器内部的比色系统比色,可以测定Hb的浓度。
该方法利用了氧化血红蛋白法和氰化血红蛋白法的优点。
一方面,SLS-Hb法具有和氧化血红蛋白法一样的检测快速、无毒性成分的优点;另一方面也具有氰化血红蛋白法检测结果精确、重复性好的特点。
(二)RBC、MCV、MCH、MCHC、HCT、RDW-CV、RDW-SD1、原理:血液被稀释液稀释后,细胞一个一个通过狭缝,狭缝内外是有直流电的电解质环境,当细胞通过时会引起瞬时的电位变化,形成电脉冲,电脉冲的个数反应细胞的个数,大小反应细胞的大小。
细胞体积在一定范围内划为红细胞;在某个范围划为血小板。
同时通过仪器内部的数据分析系统换算出MCV、MCH、MCHC、Hct和统计学处理得出RDW-CV、RDW-SD 分析数据。
(三)WBC计数、及其分类1、原理(电阻检测法):仪器吸取样本,用一定量的试剂和稀释液稀释后,让白细胞一个个依次通过计数池的微孔,利用细胞通过微孔时瞬间的电阻变化产生脉冲电流而计数。
脉冲信号经放大、甄别后,微机处理数据得到其体积分布直方图。
淋巴细胞群为:35-90fl中间细胞群为:90-160fl粒细胞群为:160-300fl三、【试剂品牌】:1、稀释液:Sandem 氯化钠6.38g/L硼酸1.0g/L四硼酸钠0.2g/LEDTA-2K 0.2g/L2、Hb溶血素:SULFOLYSER(SLS-200A)月桂洗硫酸钠 1.7g/L3、清洗液:SANDEM CELLCLEANSTACCLEANER-SYS次氯酸盐 5%4、抗凝剂: KEDTA·2HO(1.5-2.2mg每毫升血液)四、【仪器】:CD—1700 血细胞分析仪五、【操作步骤】:㈠开机:1.插上电源,打开CD—1700 血细胞分析仪电源开关2.仪器进入自动检测系统,自动检测各系统参数,同时测定本底参数。
血液学检验质量管理的标准操作程序
![血液学检验质量管理的标准操作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d58b6014f78a6529647d538a.png)
SOP_05-3 血液学检验质量管理的标准操作程序一、目的:确保仪器正常运转与结果的准确性,严格检验质量标准,为临床提供及时、可靠的结果报告。
二、适用范围:血液常规与网织红细胞检验项目的质控。
三、工作人员:检验科授权工作人员。
四、操作步骤:血液学检验是最为普遍的检验项目,全面质量管理是保证良好的检验质量的重要手段。
1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1.1 人员培训:(1).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血液学专业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掌握仪器的原理、基本结构和标准操作程序;了解仪器各项测定参数的意义和影响因素,以及哪些参数是测定结果,哪些是计算结果;掌握仪器的校准、日常维护和室内质量控制等内容;定期参加各级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质控培训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2).专业主管负责规划及落实本专业的发展计划及质量方针,制定本专业的质量手册,组织编写各检验项目的操作手册及仪器操作手册(包括室内质控措施及要求),经常检查执行情况,积极参加各级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量评价活动。
1.2 实验室设置:实验室布局合理、清洁整齐,具有与本室开展的检验项目相适应的仪器和设备。
血细胞分析仪应安放于无磁场干扰、无阳光直射、无震动的台面上,室内温度控制在20~25℃,相对湿度小于80%。
1.3 血细胞分析仪的质量控制:血细胞分析仪的质量控制包括仪器的评价、校准、比对、维护及使用等,应建立仪器质控的标准操作程序(SOP),SOP中应写明操作目的、适用范围、所用仪器或器材、环境要求、详细的操作步骤等内容,应有完整的与SOP相对应的仪器使用和维护记录、仪器使用状态标识。
1.3.1.仪器评价:实验室在血细胞分析仪安装后,应对仪器的主要技术性能参数进行评价,ICSH已公布对血液分析仪的评价方法,但尚未公布统一的评价指标。
目前应与仪器说明书作核对,各项指标要达到仪器的出厂要求。
评价的主要内容有:①精密度:分批内与批间精密度。
②携带污染率:为了解前一高值标本对其后低值标本测定结果影响程度的指标。
临床血液和体液检验标准化操作规程
![临床血液和体液检验标准化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bbd07b1d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41.png)
临床血液和体液检验标准化操作规程一、前言临床血液和体液检验是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医学诊断、治疗和监测疾病进展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确保检验质量和结果的准确性,必须遵循标准化操作规程。
二、实验室环境实验室环境应符合以下标准:1. 原则上应为独立房间,远离噪声、振动和磁场干扰;2. 应保持干净、整洁、通风、防尘、无霉菌和无异味;3. 应保持恒温、恒湿和恒光条件,光照强度应符合医学检验的要求;4. 实验室内应有普通、灌注和生化废水处理设施,以及供电、通风、清洁、安全和紧急应变设施;5. 应在实验室内设置相应的标识和标准操作流程,保持实验室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三、设备和试剂1. 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医学检验仪器和设备,具备稳定性、精确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等基本要求;2. 实验室应设置常用试剂和标准试剂库,以及统一的试剂批号和有效期管理系统;3. 应购买符合国家标准的在线检测和诊断系统、质控材料和参考物质进行质证、质控和质量保证;4. 应尽量避免使用过期、污染和损坏的试剂和设备;5. 应制定试剂和设备的使用及维护管理制度,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和试剂质量稳定。
四、样品采集和标本管理1. 应使用无齿采血针、无菌无毒采血管、一次性注射器和其他符合质量标准的采样工具,确保采样无创或微创,采集量足够;2. 样品采集前应充分告知患者采样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尊重患者的权利和隐私;3. 应妥善处理常规物理化学指标的标本,如血液、尿液、粪便、脑脊液、胸水、腹水等;4. 应了解和控制不同标本类型的采集时点、采集方法和保存条件,严格执行样品采集、转运和储存的质量控制规范;5. 应建立标本管理系统,确保标本质量的跟踪、定位、记录和归档,避免交叉污染和误判;6. 应设立样本处理区,避免影响其他检测结果。
五、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1. 应定期参加外部质量评价和内部质量控制,保证质量控制的全面性和有效性;2. 应建立全员参与的质量控制培训制度,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促进质量保障体系的持续改进;3. 应认真阅读检测原理、检测范围、限值范围、标准方法和质量控制要求等说明书和规范,了解检验实验室的质量保证要求;4. 应规范化原始记录、操作记录和质量控制记录,完善标本信息登记表和故障处理记录,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5. 应及时处理不符合质量控制标准的检测结果,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血液培养标准操作规程
![血液培养标准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7b091f2531126edb6f1a101d.png)
10临床意义
3.3标本拒收
3.3.1血培养瓶破裂或明显污染。
3.3.2培养瓶标识与检验申请单不符。
3.3.3用过期培养瓶采集标本,采血量不足等。
3.3.4对不合格标本,应及时通知采集人员重新留取标本。
3.4标本保存
采集标本后立即送检,不能及时送检的可室温放置,切勿放冰箱。冬季血培养瓶在送检过程应采取一定的保暖措施。
4试剂、仪器
4.1革兰氏染液、氧化酶试剂、3%触酶、血琼脂平板、巧克力平板、沙保罗平板及相关生化试剂等。
4.2恒星BC-60血液细菌培养仪、恒星HX-21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成人血培养瓶,厌氧血培养瓶、儿童血培养瓶、恒星细菌鉴定药敏分析试剂板。
4.3接种针、接种环、红外灭菌器、显微镜、电热恒温箱、CO2恒温培养箱、生物安全柜等。
4.4试剂有效期和使用参照试剂说明书。
5细菌鉴定及药敏质控
参见《微生物组内质量的控制程序》。
6检验步骤
接收标本后,立即对标本进行编号登记。门诊病人登记联系方式
6.1自动化培养
6.1.1置全自动血培养仪中。当标本有细菌生长时,仪器发出阳性报警,应立即用无菌注射器抽取瓶内培养液作直接涂片格兰染色,镜检,将结果向临床医生报告,同时转种血琼脂平板,并进行直接药敏试验,置35℃、5%CO2培养箱培养18-24h。若涂片为酵母样真菌时转接沙保罗培养基。从琼脂平板挑去菌落进行涂片染色及触酶和氧化酶实验。根据初步分出的菌属选不同的鉴定及药敏卡片上机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
8.4传染病(伤寒沙门菌)报院感科及医务科。
8.5传染病菌株保存(伤寒沙门菌)交疾病控制中心复核
血培养操作规程
![血培养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876e97cd84254b35eefd3478.png)
血培养检测规范化操作(世上最全基本操作流程)2016-08-22来源:南方检验医学网阅读: 1291次【字号:大中小】导读:一、血培养检测采血指征:对入院的危重患者未进行系统性抗生素治疗前,应及时进行血液培养,患者出现以下体征时可作为采集血培养的重要指征: 1.发热(38℃)或低温(36℃)。
2.寒战。
3.白细胞增多(1010 9/L,特别有核左移未成熟的或带状的白细胞一、血培养检测采血指征:对入院的危重患者未进行系统性抗生素治疗前,应及时进行血液培养,患者出现以下体征时可作为采集血培养的重要指征:1.发热(≥38℃)或低温(≤36℃)。
2.寒战。
3.白细胞增多(>10×10 9/L,特别有“核左移”未成熟的或带状的白细胞增多。
4.粒细胞减少(成熟的多核白细胞<1×10 9/L)。
5.血小板减少。
6.皮肤粘膜出血。
7.昏迷。
8.多器官衰竭。
或同时具备上述几种体征时应采血培养。
在评估可疑新生儿败血症时,除发热或低烧外,很少培养出细菌,应该补充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肺炎链球菌与流感嗜血杆菌菌血症的患儿(特别是2岁以下的幼儿)一般多见于门诊,常伴有明显发热(≥38.5℃)和白细胞增多(≥20×109/L)。
老年菌血症患者,可能不发热或不低热,如伴有身体不适,肌痛或中风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指征。
血培养检测皮肤消毒程序:血培养为防止皮肤寄生菌污染,可使用消毒剂(碘酊或碘伏)对皮肤进行严格仔细的消毒处理,最大限度地减低皮肤污染。
感染性心内膜炎,特别是心脏瓣膜修复术的感染,可能由皮肤寄生的微生物引起(例如:表皮葡萄球菌或棒杆菌属)。
因此,在采集过程中血培养的污染一定要减小至最低程度。
用做培养的血液均不应该在静脉或动脉的导管中抽取,除非静脉穿刺无法得到血液或用来评价与导管感染相关性指标。
如果抽取了导管血,也应同时在其他部位穿刺获取非导管内静脉血液进行血培养。
皮肤消毒严格按以下步骤进行:1.首先用70%酒精擦拭静脉穿刺部位待30秒钟以上。
血液粘度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血液粘度测定标准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4d2df83cf78a6529657d5308.png)
血液粘度测定标准操作规程1 检验申请临床医生根据需要提出检验申请,项目为血液粘度测定。
2 标本采集与处理2.1标本采集2.1.1常规静脉采血约4-5ml,肝素抗凝真空采血管,轻轻混匀,避免红细胞破坏,及时送检。
2.1.2检验申请单和血标本试管标上统一且唯一的标识符。
2.1.3急诊标本采集后,在检验申请单上填写标本采集时间。
2.1.4标本采集后与检验申请单一起及时运送至检验科。
专人负责标本的接收并记录标本的状态,对不合格标本予以拒收。
2.1.5下列标本为不合格标本2.1.5.1标本量不足:少于4ml的全血。
2.1.5.2严重溶血、严重浑浊的标本。
2.1.5.3无法确认标本与申请单对应关系的。
2.1.5.4其他如标识涂改、标本试管破裂等。
2.1.5.5 抽血后室温放置超过4h以上的标本。
2.1.5.6静脉滴注大剂量液体后立即在同一侧静脉抽血的标本。
2.1.5.7 从静脉留置针中抽血时,没有弃掉初始部分血液的标本。
2.2标本保存2.2.1标本保存时间:放置室温4h内完成测定。
2.3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2.3.1采血前使受检者保持平静、松弛,一般不需空腹。
2.3.2规定采集肝素抗凝血标本。
3、方法原理在半径为R的圆形平板上设置一个大角度的圆锥,将血液置于圆锥与平板的空隙,当圆锥以一定角速度旋转时,血液由于粘性而产生阻力,根据牛顿粘性定律:一个已知切变率的切变场中,测定剪切率r下所产生的切应力τ大小,然后按下式计算血液的表观粘度μ。
μ=τ/ r4、试剂及其他用品准备4.1试剂:血流变仪冲洗液,冲洗液配制剂,由北京世帝科学仪器公司出品。
4.2试剂盒保存:保存于2-8℃,至标签的失效期,启封使用的试剂置仪器试剂仓冰箱内稳定30 天。
任何颜色变化或浑浊度增加表明试剂已变质,不能继续使用。
4.3试剂盒准备:用20ml冲洗液,冲洗液配制剂一袋,加蒸馏水配成1000ml溶液。
5 校准品与校准模式5.1根据质控情况来确定是否校准。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细则第四版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细则第四版](https://img.taocdn.com/s3/m/35de407e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17.png)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细则第四版引言全国临床检验操作细则第四版是对前三版的重要更新和完善,旨在为临床检验工作者提供更加规范、科学的操作指南。
本细则结合了国内外临床检验的最新发展,吸收了众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临床检验的操作流程、方法和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目录1. 总论1.1 临床检验概述1.2 临床检验的操作原则1.3 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2. 血液学检验2.1 血常规检验2.2 血型鉴定2.3 血栓与止血检验3. 尿液检验3.1 尿常规检验3.2 尿沉渣检查3.3 尿液生化检验4. 粪便检验4.1 粪便常规检验4.2 粪便病原体检验5. 生化检验5.1 常规生化检验5.2 特殊生化检验6. 免疫学检验6.1 血清免疫学检验6.2 细胞免疫学检验7. 微生物学检验7.1 细菌检验7.2 病毒检验7.3 真菌检验8. 分子生物学检验8.1 核酸检测8.2 基因检测9. 临床检验常用设备与试剂9.1 设备的选择与使用9.2 试剂的配制与使用10. 临床检验的法律法规与伦理规范10.1 法律法规10.2 伦理规范内容详述1. 总论1.1 临床检验概述- 定义:临床检验是指应用生物学、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等方法对患者的血液、尿液、粪便、组织等样本进行检测,以诊断和监测疾病的一种方法。
- 临床检验的重要性:为临床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1.2 临床检验的操作原则- 标准化:按照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进行操作。
- 规范化:遵循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安全性:注意生物安全和实验室安全,防止交叉感染。
1.3 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 室内质量控制:采用质控品、对照品进行检测,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室外质量控制:参加国家和地方的质控活动,与他人结果进行比对。
2. 血液学检验2.1 血常规检验- 标本采集:抗凝血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 检测方法: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等。
2.2 血型鉴定- 标本采集:全血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操作规程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b06ecb246bec0975f465e2db.png)
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操作规程1.目的为规范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鉴定的技术操作,保证检查结果准确和临床输血安全、有效,依据《输血实验室管理程序》有关条款的要求制定本规程。
2.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本院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的筛查。
3.职责输血科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负责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的筛选和鉴定,但只对所筛选或鉴定的标本负责。
4.相关文件试剂采购、保存和使用管理程序设备采购、使用管理程序消毒与清洁管理程序标本采集、运输、保存和报废管理程序5.相关记录仪器设备的采购、使用和维护记录仪器的温度记录恒温水温箱的换水和消毒记录消毒液的配置记录清洁消毒记录试剂采购、使用记录标本交接和报废记录6.实验原理采用盐水介质法、凝聚胺法或抗球蛋白法等试验使受检者血清(血浆)与筛选红细胞反应,检测受检者血清(血浆)中是否存在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红细胞不规则抗体阳性者进一步与谱红细胞反应,根据反应格局鉴定抗体特异性。
7.仪器设备和检测环境7.1.仪器设备等:玻璃试管(75X12mm)、玻片、记号笔、一次性塑料滴管、显微镜、交叉配血专用离心机、试管架、恒温水温箱、试剂保存冰箱、标本保存冰箱。
7.2. 检测环境:室温应控制在18~27℃,湿度应保持在30~70%。
8.试剂①生理盐水、凝聚胺试剂、直接抗人球蛋白试剂(抗IgG,C3d),均为有合格证件的正品。
②市售O型筛选红细胞:为三支以上不同人份的3%筛选红细胞,均为有合格证件的正品。
或自制O型筛选红细胞:选择已确认ABO血型为O型的健康者,采集EDTAK2抗凝血标本离心,取少许红细胞置于试管中,用生理盐水离心洗涤3次得压积红细胞[3400转/分钟(1000g),每次离心1分钟,离心后将上清液全部倒出],再取30µl游离红细胞加入到标记为Ⅰ号的试管中,然后加入1ml生理盐水混匀,即得Ⅰ号O型3%的筛选红细胞;依同样方法分别制备不同人份的Ⅱ号和Ⅲ号O型3%的筛选红细胞。
9.血标本的处理将受检者血标本离心分离出血清(血浆)和压积红细胞,血清(血浆)备用;再吸取30µl 压积红细胞中的游离红细胞,加入1ml生理盐水中,混匀配成3%的自身对照红细胞悬液备用。
医院检验中心血常规检验操作规程
![医院检验中心血常规检验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b7347e1b3968011ca300912b.png)
医院检验中心血常规检验操作规程(1)标本用EDTA-K20.2ul抗凝静脉血1ml,门诊病人在CD-1700仪器上做三分类测定,住院病人在COULTERHMX仪器上做五分类测定。
(2)试剂及仪器COULTER HMX五分类血球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质控用COULTER 4C PLUS全血质控品,COULTER HMX五分类血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质控用COULTER 5C 全血质控品。
(血液细胞自动化分析仪介绍)(3)操作1)门诊:a)收到血常规标本后,查看核对检验项目,立即编号,放混匀器上混匀3分钟。
b)如有血型立即用玻片法和试管法测定血型,输入电脑。
c)血标本在ABBOT CD-1700上检测,结果入库。
d)对于中间细胞比较多的应当手工涂片染色分类,对于血小板等图形不好或结果异常较大的应手工复查。
e)结果核对后,在半小时内报告。
2)病房:a)采集血常规标本后,立即编号,试管加盖后放于专用试管架上放入HMX上自动混匀,b)如有血型用玻片法和试管法测定血型,输入电脑。
c)血标本在COULTER HMX上机检测,结果入库。
d)对于分类图形不好的结果应当手工涂片染色分类,对于血小板等结果图形不好或结果异常较大的应手工复查。
(复查条件)e)结果核对后,签发报告单。
如果急诊则电话报告,有血型的话,通知病房来拿报告单。
(血液项目)(4)项目(5)特殊规定在检验血常规时,科室所有工作人员及同志如发现以下样本结果过高可过低,务必作登记,复查和及时报告,以备查询。
1.血红蛋白低于100g/L.2.白细胞低于3000/ul.3.血小板低于8万/ul.4.发现白细胞分类异常图形时.5.发现其中一项过高时,或是临床指定要镜检时. (6)临床意义(6.1)WBC计数参考范围4-10 × 109/L1、增加(l)生理性:初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期、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及极度恐惧与疼痛等。
(2)病理性:大部分化脓性细菌所引起的炎症、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急性出血、组织损伤、手术创伤后、白血病等。
血液及骨髓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血液及骨髓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508f8d4cde80d4d8d05a4f28.png)
血液及骨髓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规范血液及骨髓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血液及骨髓。
3.标本3.1标本类型血液及骨髓。
3.2 标本采集3.2.1 采血时间抗菌药物治疗前,发热初期或高峰时抽血。
3.2.2 采血频率对怀疑菌血症的成年病人,推荐同时在不同部位采集2-3套(每套包括一瓶需氧瓶,一瓶厌氧瓶或者两套需氧瓶),对感染性心内膜炎和真菌血症则应多次采血;婴幼儿病人,推荐同时在不同部位采集2套,可不做厌氧培养。
3.2.3 采血量以培养基的1/10为宜,成人一次采血5-10ml,婴幼儿为1-2ml。
3.2.4 骨髓标本用骨髓穿刺针从髂骨采集。
3.3 标本拒收标准3.3.1 血培养瓶破裂或有明显污染。
3.3.2 血培养瓶标识与化验申请单不符。
3.3.3 用过期的培养瓶采集标本、采血量不足等。
3.3.4 对于不合格标本,应及时通知采集人员重新留取标本。
3.3.5 标本保存采集标本后立即送到实验室,不能及时送检可置室温,切勿放入冰箱。
冬季血培养瓶在送检过程应采取一定的保暖措施。
4.试剂、仪器4.1 革兰染液、氧化酶试剂、3%触酶、血琼脂平板、巧克力平板、麦糠凯平板、相关生化试剂等。
4.2 BACT/ALERT 3D 或BACTEC9000全自动血培养系统、鉴定系统。
成人需氧培养瓶、厌氧培养瓶、儿童培养瓶、革兰阴性菌鉴定卡(GNI+)、革兰阴性菌药敏卡(GNS)、革兰阳性菌鉴定卡(GPI)、革兰阳性菌药敏卡(GBS)、真菌鉴定卡(TBC)、药敏纸片、TTB板条等。
4.3 接种针、接种环、电热灼烧器、显微镜、孵育箱、co2培养箱等。
4.4 试剂的有效期和使用参照试剂说明书。
5. 细菌鉴定和药敏质控。
参见《质量管理程序》6. 检验步骤接收标本后,立即对标本进行编号、登记。
门诊病人要同时登记住址,联系电话等病人信息。
6.1 自动化培养将血培养瓶置全自动血培养仪中。
当标本有菌生长时,仪器发出阳性报警,应立即用无菌注射器抽取瓶内培养液作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将结果向临床医师报告,同时转种血琼脂平板,麦糠凯平板或加做巧克力平板,并进行直接药敏试验,置35°C、5%CO2培养箱培养18-24小时。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c54d5ef7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83.png)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 引言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是为了规范和统一全国范围内临床检验工作而制定的。
本规程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的临床检验科室,旨在保证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一致性,以确保科学有效地指导临床医疗工作。
2. 术语和定义•临床检验:包括临床化验、临床微生物学和临床免疫学等检验项目。
•检验样本:指进行临床检验的生物体组织、液体或其他物质。
3. 检验样本采集3.1 采集前准备在进行检验样本采集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明确检验项目和样本的要求。
2.准备所需的样本采集器具和试剂。
3.对样本采集器具和仪器进行消毒和洗净。
4.培训采样人员,确保其熟悉样本采集操作规程。
3.2 采集过程1.对被采集者进行告知和取得同意。
2.手部消毒。
3.采集样本,注意遵循相应规范,避免污染。
4.标注样本的相关信息,如姓名、年龄、采集时间等。
5.确保采集完毕后,样本的储存和运输符合标准要求。
3.3 常见问题和应对措施•采集不足:应重新采集样本。
•样本污染:应避免接触外界物质,重新采集样本。
•采集错误:应及时纠正并记录错误原因。
•采集困难:应尽可能选择其他适合的采样方法。
4. 临床检验操作本章节主要介绍常见的临床检验操作方法。
4.1 血液检验•血液常规检验: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等指标的测定方法。
•血涂片检查:用于观察血细胞形态和染色体畸变。
•凝血功能检测:通过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等指标,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4.2 尿液检验•尿常规检验:包括尿液pH值、比重、蛋白质和糖等指标的测定方法。
•尿液沉渣检查:观察尿液中的各种颗粒物和细胞。
4.3 生化检验•肝功能检测: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的测定方法。
•肾功能检测:包括血清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的测定方法。
•血脂检测: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的测定方法。
4.4 微生物学检验•细菌培养和鉴定:通过培养细菌并进行鉴定,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通过培养菌株,并与抗生素进行敏感性试验,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临床血液学检验操作规程G
![临床血液学检验操作规程G](https://img.taocdn.com/s3/m/8a49bba15a8102d276a22fc4.png)
1.2.3.7 异常红细胞检查 (1) 大小异常 正常红细胞大小一致,直径为 6~9 um,在各种贫血时,红细胞可出现大小不 一,凡直径> 10 um 者称大细胞,> 15 um 者称巨红细胞,常见于巨幼细胞性 贫血、肝脏疾病等;直径< 6 um 者称小细胞,多见于缺铁性贫血病。 (2) 形态异常 1) 球形红细胞 红细胞直径通常< 6 um,厚度增加,通常> 2.6 um,因而红细胞呈小圆球
(3) 取上述均匀的血小板悬液 1 滴,注入血球计数板的计数池内。 (4) 静置 10~15 min,使血小板下沉。 (5) 用高倍镜计数中央 1 个大方格( 400 个小格)内血小板,乘以 0.2×109 即为每
升血液内血小板数。 (在相差显微镜或暗视野显微镜下进行血小板计数,效果
4
更佳) (6) 参考值: 100~300× 109/ L
1.2.3.6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
(1) 基本操作 1) 按常法制成薄血片 ,自然干燥后,用甲醇固定 3 min。
2) 碱性亚甲基蓝染液 1~2 min,水洗、待干。
3) 油镜下检查 1000 个红细胞中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数,以百分率报告。 (2) 参考值:< 0.01%(< 100/ 106 红细胞)
1.2.3.8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 在外周血象中, 除了各类白血病幼稚细胞外, 通常能见到一些细胞形态上的异常 变化。
(1) 中性粒细胞 1) 核象变化:反映中性粒细胞的成熟程度,正常血象中有少量杆状核细胞出 现,它与分叶核细胞之间的比值约占 1: 13。 A. 核左移:是指杆状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感染 .如晚幼粒、中幼粒等细胞 增多为核左移,多见于类白细胞病反应或白血病。 再生性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的核左移,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如大叶性肺炎等。 退行性左移——白细胞总数不增高或减低的核左移,常见于严重感染, 机体低抗力低下时,如伤寒伴感染中毒性休克的败血症等。 B. 核右移:是指不仅分叶核粒细胞增多, 且分叶过多、 常见 4 叶、5 叶(正 常时多分 3 叶),这是造血功能衰退或造血物质缺乏的表现。常见于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和使用抗代谢药物后。此外,疾病进行时突然 出现核象右移,表示预后不良。 2) 毒性变化: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各种重金属或药物中毒、大面积烧伤等 症时,中性粒细胞可出现形态变异。 A. 细胞大小不均:为骨髓内幼稚粒细胞发生不规则和分裂增殖所致。 B. 毒性颗粒:胞浆中部分或全部颗粒变粗,着色深,颗粒的分布及大小
血液及骨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操作规程SOP微-001
![血液及骨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操作规程SOP微-001](https://img.taocdn.com/s3/m/f77cbb7925c52cc58bd6be14.png)
单位及实验室名称项目汉源县人民医院检验科血液及骨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操作编号:LAB/SOP/HY/微-001日期:2010年5月3日版本:第一版,第0次修订第1页,共3页一、【标本采集】1.血液采集:(1)以无菌方法采血,采出的血液标本立即注入适当的液体增菌培养基内,迅速轻摇,使之充分混匀,以防止凝固。
(2)采血量:增菌液与血液标本比例为5-10:1,成人一次采血8-10ml,婴幼儿1-5ml。
2.骨髓标本:(1)采集部位及时间:一般用骨髓穿刺针从髂骨采集骨髓标本,最好在用药前,发热患者要在发热初期或高热期采集标本。
(2)标本采集要严格无菌操作,增菌与运送同血液标本。
二、【检验方法】1.培养:标本接种于肉汤增菌液后,立即置35℃孵箱内孵育,每天观察培养液内有无混浊、沉淀菌膜、色素颜色变化等。
肉汤出现变化怀疑菌种混浊革兰氏阴性杆菌均匀混浊,有绿色荧光绿脓杆菌上面澄清,下面沉淀链球菌自下而上溶血现象溶血性链球菌肉栋样凝固葡萄球菌表面有灰白菌膜枯草杆菌或类白喉杆菌2.检验:对有细菌生长迹象的血培养瓶应及时做如下检验(1)以无菌操作挑取培养物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一旦有细菌生长可向临床作初步报告。
(2)同时转种于血平板或其它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
(3)根据菌落特征及菌体染色镜检形态,进行常规生化反应,同时做药敏试验。
三、【检验程序】血液、骨髓↓增菌培养(需氧及厌氧)↓————————————————————————————↓↓↓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直接药敏试验∣↓(35℃ 4-6小时)初步报告↓↓↓需氧培养及CO2环境培养厌氧培养(血平板等分离培养基)(血琼脂平板和巧克力平板)∣——————————菌落观察—————————∣↓↓↓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纯培养↓———————————————————↓↓血清学检查→确定报告←生化反应试验、药敏试验四、【结果报告】1.根据增菌液培养结果直接直接涂片、染色、镜检确属致病菌时可向临床做初步报告,最后根据细菌鉴定结果及药敏试验及时向临床报告。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修订版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修订版](https://img.taocdn.com/s3/m/6e9086b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b3.png)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修订版一、前言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修订版,是在第四版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临床检验领域的最新技术、方法和经验,进行的一次全面的修订。
本修订版旨在进一步规范临床检验操作,提高检验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实验室检测结果。
二、修订内容1. 总则:对临床检验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更新,增加了检验质量控制、生物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2. 血液学检验:更新了血液学检验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包括血常规、血型鉴定、血栓与止血检测等。
3. 生物化学检验:涵盖了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等常规生物化学检验项目,并对检验方法、仪器操作、结果解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
4. 免疫学检验:介绍了免疫学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检测、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等。
5. 微生物学检验:更新了微生物学检验的操作流程,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体的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等。
6. 分子生物学检验:涵盖了分子生物学检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应用领域,包括聚合酶链反应、基因芯片、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等。
7. 尿液检验:对尿液检验的标准化操作流程进行了更新,包括一般性状检测、化学检测、微生物学检测等。
8. 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检验:介绍了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激素测定、肿瘤标志物检测等。
9. 其他检验:包括遗传性疾病检验、感染性疾病检验、肿瘤检验等,涵盖了临床检验的各个领域。
三、实施日期本修订版自2023起实施。
四、附录附录中包括了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的相关表格、检验项目代码、参考范围等实用信息。
---以上就是《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修订版》的详细内容。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疑问,请随时提出。
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临床检验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de24c8bac850ad02df804173.png)
.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一节临床血液学检验血常规检查【标本】抗凝静脉血〔有些仪器也可用末梢血〕。
【方法】血液细胞自动分析仪测定法。
【试剂】血液细胞自动分析仪配套试剂。
【操作】详见自己实验室血液细胞自动分析仪使用手册。
【附注】1. 血常规包括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积、血小板计数等工程。
这些工程亦有相应的手工方法,详见有关资料。
.2. 半自动及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从设计上均要求用抗凝静脉血。
其优点为:〔1〕静脉血能正确地反映病人实际情况,重复性好;〔2〕利于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3〕解决了采血盘的穿插感染问题等。
3. 血细胞计数应用EDTA·K2:为抗凝剂〔EDTA·K2·2H2O1.5~2.2mg可抗凝1ml血〕。
4. 贮血容器应选用有盖塑料管。
抗凝血采集后在室温中贮存应不超过6h;如需制作血涂片应在2h完成。
5. 测定前必须将EDTA·K2抗凝血充分混匀。
6. 血细胞分析仪测定最适温度为18~22℃,低于15℃或高于30℃,均可使细胞体积发生改变,影响各参数的结果。
7. 血细胞分析仪用于白细胞分类只能当作一种过筛手段,当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任何一项有明显升高或降低;白细胞分类出现异常结果〔中间细胞群百分率≥8.0%〕;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任何一个直方图出现异常图形等情况,须用显微镜检查及分类。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标本】末梢血或抗凝静脉血。
【方法】.直接计数法。
【试剂】1. Hinkelmann液;2. 乙醇-伊红稀释液;3. 伊红-丙酮稀释液。
【操作】1.小试管中加稀释液0.38ml。
2.常法取末梢血20ul,参加管混匀,待红细胞溶解后两侧充池。
3.静置3~5min,用低倍镜〔必要时用高倍镜〕镜下计数10个大方格嗜酸性粒细胞数。
总数×20×106=嗜酸性粒细胞/L。
【附注】1. 血液稀释后应于1h计数完毕。
血清葡萄糖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血清葡萄糖测定标准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cbe6adf8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e5.png)
⾎清葡萄糖测定标准操作规程葡萄糖测定标准操作规程1 检验申请单独检验项⽬申请:空腹⾎清葡萄糖测定(缩写GLU),餐后2h葡萄糖测定,各种体液葡萄糖测定;组合项⽬申请:葡萄糖耐量试验(缩写OGTT)。
临床医⽣根据需要提出检验申请。
2 标本采集与处理2.1标本采集2.1.1常规静脉采⾎约2 ml,不抗凝,置普通试管中。
或采⽤含分离胶的真空采⾎管。
2.1.2检验申请单和⾎标本试管标上统⼀且唯⼀的标识符。
2.1.3急诊标本采集后,在检验申请单上填写标本采集时间。
2.1.4标本采集后与检验申请单⼀起及时运送⾄检验科。
专⼈负责标本的接收并记录标本的状态,对不合格标本予以拒收。
2.1.5下列标本为不合格标本2.1.5.1标本量不⾜:少于0.3ml的全⾎标本,或少于0.1ml的⾎清或⾎浆。
2.1.5.2对反应吸光度有⼲扰的标本,包括严重溶⾎、严重浑浊的标本。
2.1.5.3⽆法确认标本与申请单对应关系的。
2.1.5.4抽⾎后室温放置超过4h以上的标本。
2.1.5.5静脉滴注⼤剂量维⽣素C后⽴即抽⾎的标本。
2.1.5.6其他如标识涂改、标本试管破裂等。
2.2标本保存2.2.1接收标本后在30min内将标本离⼼分离出⾎清,并及时将⾎清与⾎球分离。
2.2.2标本保存时间:不抗凝⾎标本如⾎清未与⾎块分开,共存同⼀试管中,室温(15~25℃)下⾎清葡萄糖很不稳定,普通冰箱中(2~8℃)稳定1天。
加氟化钠的⾎液标本室温(15~25℃)下稳定4h。
2.2.3已完成测试的标本保持完整的识别号,单独分离出⾎清后,密闭置4~8℃冰箱内保存7天。
2.3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2.3.1采⾎前使受检者保持平静、松弛和空腹状态。
检查空腹⾎清葡萄糖的须在禁⾷12h以上早晨抽⾎。
2.3.2餐后2h葡萄糖检查,受检者于餐后2h准时抽⾎。
2.3.3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查的⾎液标本,在服⽤75克葡萄糖后,分别于0.5h、1h、2h及3h准时抽⾎。
2.3.4为了避免葡萄糖被酵解,单独测定葡萄糖时,⾎标本可氟化钠-草酸钾抗凝,氟化钠⽤量为1.5mg/m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淄博万杰肿瘤医院检验科临床血液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修订记录21. 血液一般检验1.1 适用范围适用于检验科血液常规检验操作。
1.2 基本操作规程1.2.1 血液标本采集1.2.1.1 末稍血标本采集:采血部位:成人以左手无名指为宜,婴幼儿通常自拇指或足跟两侧采血。
(1)轻轻按摩采血部位,使其自然充血。
用75%酒精棉球消毒局部皮肤,待干。
(2)紧捏刺血部位,用一次性无菌刺血针穿刺取血。
动作应迅速,深度约2~3 mm,(3)稍加挤压,以血液能流出为宜。
用干棉球擦去第一滴血,按需要依次采血。
(4)采血完毕,用消毒干棉球压住伤口止血片刻。
(5)参考:叶应妩等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第1页..19971.2.1.1 静脉血标本采集:静脉血标本采集主要由申请检验科室的护士完成(参见相应操作规程)。
真空(负压)采血技术已经成为欧美国家血液采集技术标准,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鼓励在全国推广真空(负压)采血技术。
1.2.2 血液常规检验标本接收和标本采集(1)血常规检验采用EDTA-K抗凝的静脉血或末梢血标本。
1)2血常规检验应尽量采用静脉血标本;对特殊患者(如新生儿、必须为治疗2)保留静脉血管的肿瘤患者等),可以采用末梢血标本。
检验人员在接收临床血常规检验标本时,应对送检标本和检验申请单进行3)认真核查,并对不合格标本和不合格检验申请单作相应处理。
基本操作步骤(2)对检验申请单和标本管作对应编号;1)将血标本充分混匀;2)按照《COULTER-JT血细胞分析仪操作规程》上机检测、打印结果。
3)结果分析和报告(3)检验人员应参照血常规检验参考值指标和临床诊断审核检验结果。
如发现1)与临床诊断不符的检验结果,或有以下异常结果,应对标本进行复查:A.血红蛋白低于100 g/L或高于180 g/L99/L(新生儿例外)L或高于20×10B.白细胞低于3.0×10/99/10L ××10/L或高于45080C.血小板低于D.白细胞分类比例异常,且与临床诊断不符急诊血常规检验应在标本送达后半小时内发出检验报告。
2)手工法血细胞分析1.2.331.2.3.1 白细胞计数取小试管一支,加白细胞稀释液0.38 ml。
(1)用微量吸管准确吸取末稍血20 ul,擦去管尖外部余血,将吸管插入试管中稀释(2)液底部,轻轻将血放出,并吸取上层清液反复嗽洗吸管二次,最后用手摇动试管混合。
充池,静置2~3 min,待白细胞下沉后,用低倍镜计数四角4个大方格内的白(3)细胞数。
50×10 (4)参考值:(5)21(第二版..1994~5应3℃保温促干以免细3~滴,使其迅速盖滴,轻轻摇动玻片或对准血片吹气,10个白细胞,成~5%~70%~5%~1%~40%~8%5~19971.2.3.3 血小板计数取清洁试管,加入血小板(草酸铵法)稀释液0.38 ml。
(1)准确吸取毛细管血20 ul,擦去管尖附着血液,置于血小板稀释液内,立即充分(2)混匀,待完全溶血后,再次混匀1 min。
取上述均匀的血小板悬液1滴,注入血球计数板的计数池内。
(3)静置10~15 min,使血小板下沉。
(4)9用高倍镜计数中央1个大方格(400个小格)内血小板,乘以0.2×10 即为每(5)(在相差显微镜或暗视野显微镜下进行血小板计数,效果升血液内血小板数。
.4更佳)9参考值:100~300×10/L(6)(参考《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第页..)(1997)221.2.3.4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操作(1)1)小试管中加Hinkelmann液或乙醇-伊红稀释液0.38 ml。
2)常法取末稍20 ul,加入管内混匀,待红细胞溶解后两侧充池。
10个大方格内嗜酸1.2.3.7 异常红细胞检查大小异常(1)正常红细胞大小一致,直径为6~9 um,在各种贫血时,红细胞可出现大小不一,凡直径>10 um者称大细胞,>15 um者称巨红细胞,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肝脏疾病等;直径<6 um者称小细胞,多见于缺铁性贫血病。
形态异常(2)1)球形红细胞,因而红细胞呈小圆球um2.6 ,厚度增加,通常>um6 红细胞直径通常<5形,细胞中心区血红蛋白含量较正常红细胞多,常见于下列疾病:A.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B.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C.异常血红蛋白病(HbS及HbC病等)2)椭圆形红细胞红细胞呈椭圆形,横径缩短,长径增大,有时可呈畸形。
正常人血液中也可见到,但最多不超过15%。
这种红细胞增多见于:A.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一般要高于25%~50%才有诊断价值。
B.大细胞性贫血,可达到25%。
C.其他各类贫血都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3)靶形红细胞比正常红细胞扁薄,中心有少许血红蛋白,部分可与周围的血红蛋白连接,边缘部染色深,故呈靶状。
主要见于:A.地中海贫血;B.严重缺铁性贫血;C.一些血红蛋白病(血红蛋白C、D、E、S病);D.肝病、脾切除后阻塞性黄疸等。
4)镰形红细胞细胞狭长似镰刀,也可呈麦粒状或冬青叶样。
主要见于遗传性镰形红细胞增多症。
5)口形红细胞红细胞淡染区呈裂口状狭孔。
正常<4%。
增高见于:A.口形红细胞增多症;B.急性乙醇中毒。
6)棘形红细胞棘形红细胞是一种带刺状的红细胞,刺呈针刺状或尖刺状,见于:A.棘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血浆β-脂蛋白缺乏症),可高达70%~80%。
B.严厉重肝病或制片不当。
7)皱缩红细胞红细胞表面有圆形棘样突起,可见于干燥太慢的血片,也可见一于急性铅中毒,尿中毒症等病人的血片上。
8)锯齿细胞也称刺毛细胞,形态和皱缩细胞相似。
主要见于尿毒症、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9)裂片细胞指红细胞碎片,包括盔形红细胞等,多见于DIC、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心原溶血性贫血等红细胞破碎综合征。
其他也见于化学中毒、肾功能不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染色异常(3)1)着色过浅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多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其他血红蛋白病。
着色过深2).6中心淡染区不见,着色过深,多见于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及大细胞性贫血患者。
3)嗜多色性红细胞红细胞染成灰蓝色、灰红色、淡灰色,较正常红细胞稍大。
这是一种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多染性物质是核糖体,随着细胞的成熟而逐渐消失,主要见增生性贫血。
结构异常(4)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用亚甲基蓝染色,成熟红细胞胞浆内有散在的深蓝色嗜碱性颗粒,外周血中有点彩红细胞增多,表示贫血时骨髓再生旺盛或有紊乱现象。
某些重金属中毒时,可大量出现。
2)卡波环成熟红细胞浆内有染成紫红色的细线状环,呈圆形或8字形,可能是残留核模所致,见于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铅中毒等。
3)豪-周小体的核碎块成熟红细胞中含有紫红色圆形小体,大小不等,数量不一,可能是残留的核染色质微粒。
见于增生性贫血、脾切除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等。
4)有核红细胞正常人血片中不见,溶血性贫血、急慢性白细胞病、红白血病、髓外造血及严厉重缺氧等常见到。
(参考《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第页..))17~18(19971.2.3.8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在外周血象中,除了各类白血病幼稚细胞外,通常能见到一些细胞形态上的异常变化。
中性粒细胞(1)1)核象变化:反映中性粒细胞的成熟程度,正常血象中有少量杆状核细胞出现,它与分叶核细胞之间的比值约占1:13。
A.核左移:是指杆状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感染.如晚幼粒、中幼粒等细胞增多为核左移,多见于类白细胞病反应或白血病。
再生性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的核左移,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如大叶性肺炎等。
退行性左移——白细胞总数不增高或减低的核左移,常见于严重感染,机体低抗力低下时,如伤寒伴感染中毒性休克的败血症等。
B.核右移:是指不仅分叶核粒细胞增多,且分叶过多、常见4叶、5叶(正常时多分3叶),这是造血功能衰退或造血物质缺乏的表现。
常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和使用抗代谢药物后。
此外,疾病进行时突然出现核象右移,表示预后不良。
2)毒性变化: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各种重金属或药物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症时,中性粒细胞可出现形态变异。
A.细胞大小不均:为骨髓内幼稚粒细胞发生不规则和分裂增殖所致。
毒性颗粒:胞浆中部分或全部颗粒变粗,着色深,颗粒的分布及大小 B.7不等,可能为中性颗粒成熟过程中发生变性所致。
C.空泡:可在胞浆或核中出现,常为多个。
被认为是细胞脂肪变性后末能着色所致。
D.Dohle体:胞浆内出现嗜碱性点、线、梨形或云雾状物质,可能为核浆发育不平衡所致,为细胞严重毒性变的表现。
E.核棘突:胞核有各种形态的芽状突出,临床意义尚不明确,可能中毒、癌转移、严重的放射损伤等有关。
3)退行性变:表现为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
胞核可呈固缩、肿胀、破碎、溶解等变化,退行变可以细胞衰老死亡的表现。
第二6~199血细胞分析仪操作规抗凝静脉血(如:抗凝0.4 m+静脉+静脉2.4 m”刻度处,将管直立于血沉架上,室温中静置1520(第二版11997血小板检查(血小板计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测定);(1)D-二聚体测定;(2)3P试验(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时间试验)(3)PT(凝血酶原时间)(4)AP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5)Fib(纤维蛋白原)(6)INR(国际标准比值)(7)项合称“出凝血四项”检验)(4)~(7) (以上第83.2 标本要求血小板检查采用EDTA-K抗凝的静脉血或末梢血标本;其他出凝血检验采用3.2.123.2%(109 mmol/L)枸橼酸钠按1:9比例抗凝的静脉血标本(0.2 ml 3.2%枸橼酸钠+ 1.8 ml静脉血)。
标本应在采血后半小时内送检(条件许可时应尽量在实验室采集),采血时应 3.2.2一针见血,应避免止血带压迫时间太长引起血浆成份改变,标本运送过程应减少机械振动,以免引起溶血(应鼓励全院临床科室采用真空采血管和配套使用一次性采血针)。
部分治疗药物可能会导致出凝血试验结果异常,对于正接收药物治疗(如肝素3.2.3溶栓治疗)的患者,临床医师在申请检验时应在检验申请单上注明临床诊断及治疗现状。
溶血的标本(抽血不顺利等原因造成)、血球压积明显异常的标本(如从患者 3.2.4输液管抽取的血标本等)、血浆成份发生明显改变的标本(如血透患者的血标本、乳糜血标本等)以及标本量太少或抽血后放置时间太长(如超过2小时)的血液标本,不适合作出凝血检验。
检验人员应按照《医学检验工作制度》的要求,对送检标本和检验申请单进行 3.2.5核收。
3.3 出凝血检验基本操作规程3.3.1 血小板检查(血小板计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测定)3.3.8 出凝血四项检验(Sysmex CA 100凝血仪测定)3.3.8.1 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Sysmex CA100半自动凝血仪进行出凝血三项(APTT、PT、Fib、)的检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