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单元 剪纸中的数学

合集下载

五四制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剪纸中的数学1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设计

五四制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剪纸中的数学1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设计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四年级下册)》93~95页。

[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学会找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猜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学会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

4.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边长为1~7厘米的小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思师:同学们,我们学校最近开展了一次剪纸比赛,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剪纸作品,请欣赏。

观察这些美丽的剪纸,它们都是用什么形状的彩纸剪出来的?预设:正方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剪纸的第一步是裁纸,裁纸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是裁纸小组的同学,他们在裁纸的过程中就遇到了一些问题。

课件演示(见图1)。

图1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预设1:这张纸长24厘米,宽18厘米。

预设2: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1:要想剪完后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呢?预设2: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几厘米呢?(板书问题: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呢?最长是几厘米呢?)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呢?最长是几厘米呢?”“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什么是“整厘米”?“剪完后没有剩余”是什么意思?预设: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整数,比如1厘米、2厘米……都是整厘米。

把长方形剪成小正方形,正好剪完,不多余。

《剪纸中的数学》教学课件第3课时

《剪纸中的数学》教学课件第3课时

《剪纸中的数学》教学课件第3课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并能够识别和创造轴对称的剪纸作品。

2.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展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学生能够将对称的数学概念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将轴对称的概念具体化,并通过剪纸活动使之直观化。

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剪纸作品的实物或图片。

2. 学具:彩纸、剪刀、直尺、圆规等剪纸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展示一些传统的剪纸艺术作品,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的共同特点。

揭示主题:剪纸中的数学——轴对称。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轴对称的定义,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现象。

3. 动手实践(20分钟)分发彩纸和工具,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剪纸创作。

引导学生通过折叠和剪裁,创作出轴对称的剪纸作品。

4.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具体的剪纸例题,讲解如何利用轴对称性质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尝试解决几个与轴对称相关的数学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学生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体验。

教师点评,强调轴对称图形的关键特征。

六、板书设计1. 《剪纸中的数学》——轴对称2. 定义:轴对称图形的定义3. 性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4. 应用:生活中的轴对称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幅具有轴对称特点的剪纸作品,并解释其轴对称性质。

2. 答案示例:在剪纸作品中标明对称轴,说明图形的对称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并在剪纸实践中运用。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寻找更多生活中的轴对称例子,并将数学知识与艺术创作结合起来,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将轴对称的概念具体化,并通过剪纸活动使之直观化。

剪纸中的数学问题

剪纸中的数学问题

剪纸中的数学问题剪纸中的数学问题教学内容:剪纸中发现的数学问题教学目的:1、学生从剪纸中发现并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2、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发展。

3、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4、在小组学习中建立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发现并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找平面图形中的对称轴。

教具、学具:剪刀、彩纸、平面几何图形、课件教学过程:一、剪一剪1、将一张纸对折,然后发挥你的想象,剪出一个图案来。

2、学生动手剪后展示作品。

3、提问:观察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你发现了什么,4、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组内交流。

5、反馈。

强调:对折、完全重合(板书)你能不能给这样的图形取个名字,6、小结:通常,我们把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侧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在黑板上标出一个图形的对称轴。

)板书: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二、说一说师:指着展示的图形提问:它的对称轴在哪,你能画出来吗,在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轴对称图形,(黑板、窗户、裤子……数字、字母、汉字)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三、折一折, 数一数师: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呢,请小组合作折一折并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后反馈。

教师用课件演示学生的反馈意见。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 (条)四、做一做摆一个轴对称的姿势。

五、小小设计师请你运用今天学习到的知识,在作业纸上为我们学校设计一个轴对称的花坛平面设计图。

剪纸中的数学知识

剪纸中的数学知识

剪纸中的数学知识剪纸艺术中的数学魔力:一场视觉与逻辑的交汇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剪纸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将几何形状、线条流动和色彩斑斓的图案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富有深度的艺术形式。

而在这看似简单的艺术创作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它们共同构建了剪纸艺术的内在结构和美学韵律。

首先,剪纸的基本元素——图形,本身就是数学的基础。

无论是圆形、方形、三角形,还是更为复杂的多边形,都是几何学中的基本形状。

在剪纸过程中,艺术家们巧妙地运用这些几何形状,通过组合和变形,创造出各种生动的形象,如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

这些图形的构成遵循了对称、比例和角度等数学原则,使剪纸作品在视觉上具有平衡和谐之美。

其次,剪纸的线条运用也蕴含着数学的智慧。

剪纸的线条流畅且富有节奏感,它们的转折、弯曲、延伸都遵循着曲线理论。

例如,艺术家们常常使用黄金分割比例来设计线条,这种比例在自然界和艺术作品中都具有极高的美感,使得剪纸作品看起来既自然又和谐。

此外,剪纸中的折痕也是线性的体现,每一道折痕都预示着下一步的切割方向,这需要精确的空间感知和计算能力。

再者,剪纸中的图案布局和排列也涉及到数学的排列组合和模式识别。

比如,对称图案的制作,就是一种对称群的运用,它涉及到轴对称、中心对称和旋转对称等不同类型的对称性。

艺术家们通过巧妙地排列和组合不同的图形,形成复杂的图案,这种模式识别和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数学抽象思维的一种锻炼。

另外,剪纸艺术中的动态效果,如折叠、剪切和展开的过程,也与拓扑学密切相关。

拓扑学研究的是空间形态的不变性,即使形状改变,但如果其基本性质如孔洞数量和连接关系保持不变,那么这两个形状就被认为是拓扑同构的。

剪纸中的折叠和剪切过程,实际上就是在进行拓扑变换,保持了形状的基本特性,从而创造出新的视觉效果。

最后,剪纸艺术的发展和传承也离不开数学的助力。

例如,通过数学模型,可以分析和预测剪纸作品的稳定性和强度,帮助艺术家们更好地选择材料和设计结构。

部编五年级数学《剪纸中的数学问题》吴楠教案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北京

部编五年级数学《剪纸中的数学问题》吴楠教案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北京

《剪纸中的数学问题》东风小学吴楠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北京版)9册第98页教学目标:1.在观察、想象、操作、分析、推理等活动中逐步发现并掌握分数加法计算中的规律;进一步理解借助几何直观探索规律的方法。

2.经历寻找特征、合作探究、交流表达、想象推理、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积累化繁为简、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活动经验。

3.在活动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发展学生借助直观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经历尝试计算、动手操作、逐步观察、想象、分析、推理、发现、归纳、应用规律的过程,积累用几何直观探索规律的活动经验。

教学难点: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

教学过程:课前热身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1.提出问题。

小明在学习时遇到了点困惑:2.分析问题。

3.寻找特征。

观察这个分数加法算式,你发现这个算式的特征了吗?(板书:观察)4.确定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交流观察结果的过程,体会全面观察的思想在生活实际和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探究生活和数学的好奇心;在尝试计算中质疑通分计算的简洁性,产生探索规律的心理需要;分析寻找具体问题是否存在特征,初步感悟存在特征的算式是否存在特定的规律;体会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对于探索规律的重要性。

】二、由形到数,初步感知。

1.研究。

2.研究。

【设计意图:利用不同材料研究的过程,感悟直观的图形便于观察抽象算式的结果,初步发现“1-剩余”计算方法的简洁;由研究简单算式到复杂算式,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分享、交流习惯,渗透团队合作的意识。

】三、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自主探究。

2.发现规律。

小结:这样的分数连加,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和恰好与1相差最后的分数。

分母与最小的分数单位相等,分子比分母小1。

3.总结方法。

【设计意图:借助不同的算式分析不同算式,逐步归纳出规律;进一步感悟直观的图形使抽象的数变得具体。

五四制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剪纸中的数学3-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教案设计

五四制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剪纸中的数学3-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教案设计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四年级下册)》103~104页。

[教学目标]1.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解题策略,体验算法多样化。

利用对比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3.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提高类比推理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及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能熟练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能准确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剪纸小组的同学们剪了不同种类的剪纸图案,让我们欣赏一下他们的作品。

每个小组的作品各有特色,栩栩如生,非常逼真。

请大家仔细观察信息图(见图1)中的统计表,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预设1:王芳的作品占第一小组总数的151。

预设2:王芳与李军的作品数量加起来还没有刘虎的多。

……师:大家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一些可以用加减混合运算来解决的问题吗? 预设1:王芳和杨华的作品比李军多占第一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预设2:第二小组作品中,其他类作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设计意图】要让学生仔细阅读统计表中的相关信息,培养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分析数学信息的能力,在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言,适时地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一)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师:同学们所提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温馨提示:1.请试着列出算式。

2.根据算式的特点给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分类。

3.先思考一下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跟同位说一说。

然后再算一算。

4.比较一下算法或思路,说出你最喜欢的算法或思路。

5.尝试总结一下同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年级下册数学备课7单元分数加减法(一)

四年级下册数学备课7单元分数加减法(一)

单元备课教学过程复备生: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最长是6厘米。

(2)师:正方形的边长为什么不能是4厘米、5厘米、7厘米……?(3)师: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可见,只有用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才能将长方形摆满。

(4)师:那么1、2、3、6与24和18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说: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5)师:24的因数有哪些?18的因数呢?引导学生填写下图并重点思考: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24的因数 18的因数24和18共有的因数:1、2、3、6【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

】3.总结概括(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1、2、3、6是24和18共有的因数,6是公有因数中最大的一个。

(2)师总结: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24和18的公有的因数,也叫公因数;其中6是最大的,是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

(板书课题)(3)巩固练习:书31页自主练习1三、巩固练习1.师:我们已经找到了24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现在我们可以试着用你喜欢的方法找一找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生根据所学的方法,可以用集合图的形式,也可以用列举的方法。

2.全班进行交流展示列举法1:12的因数:1、2、3、4、6、12;18的因数:1、2、3、6、9、1812和18的公因数有:1、2、3、6;最大公因数是6列举法2:教学过程复备先找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找出18的因数12和18的公因数有:1、2、3、6;最大公因数是6。

3.师介绍:除了以上的方法还可以用短除法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2×3=6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先用12和18的公有的因数2去除,除得的商如果还有公因数就要继续除,注意每次除时都要用两个数的公有的因数去除,再用公因数3去除,一直除到公因数只有1为止。

五年级数学下册《剪纸中的数学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下册《剪纸中的数学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7.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设想
(1)针对重点,通过实际操作、观察讨论、讲解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2)针对难点,设计富有层次的剪纸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8.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程度、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等。同时,对学生的剪纸作品进行评价,从作品的美观程度、创意性、数学元素等方面给予肯定和建议。
设计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剪纸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5.小组合作,交流分享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共同完成剪纸作品。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学会分享和交流。
6.总结反馈,拓展延伸
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总结和反馈,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表扬。同时,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拓展到生活实际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利用剪纸这一载体,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剪纸中数学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4.设计富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逐步提高,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分组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剪纸作品。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3.知识讲解,巩固提升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和讲解,明确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性质和应用。同时,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剪纸中的数学》PPT课件4

《剪纸中的数学》PPT课件4

三、自主(zìzhǔ) 练习
3.用分数(fēnshù)表示各题的商,能化成带分数(fēnshù)的要化成带分数
(fēnshù)。
2
2 ÷9=
9
30 ÷19 =
1 1119
8 ÷11 =
8 11
13 ÷ 8 =
5 18
第十三页,共16页。
第十三页,编辑(biānjí)于星期五:十五点 四十一分。
三、自主(zìzhǔ)练 习
4.填一填。
( 1)
1=
( =
2)
(
=
3)
1
2
3
其他(qítā)的非零自然数也能化成分母是1、2、3…… 的假分数吗?
第十四页,共16页。
第十四页,编辑(biānjí)于星期五:十五点 四十一分。
三、自主(zìzhǔ) 练习
5.在括号(kuòhào)里填上合适的分数。
(1)一个(yī ɡè)正方形的周长是3分米,它的边长是( 3 )分米。 4
3÷5= ( 3)
( 5)
7÷8=
(
(
7)
8)
12
7 =( 12)÷( ) 7
第六页,共16页。
第六页,编辑(biānjí)于星期五:十五点 四十一 分。
二、合作(hézuò) 探索
你能把 假分数化成带9分数吗? 4
画图
计算(jì星期五:十五点 四十一分。
(2)小华15分钟走2千米,他平均每分钟走( )1千25米。 3
(3)把3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7段,每段长( )米7。
第十五页,共16页。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五点 四十一分。
三、自主(zìzhǔ) 练习
6.在 中a,a是非0的自然数, 7

剪纸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剪纸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课题:剪纸中的数学本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3、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5、体验学习探索的乐趣教学重点: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教学过程:上课!同学们好!请同学们看实物图片课件出示:你喜欢剪纸吗?你们会剪纸吗?今天,我们来解决剪纸活动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利用PPT展示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出示要求:合作实验,亲身体会。

问:把这张纸剪成正方形的纸,没有剩余,边长是几厘米?学生用学具摆摆看。

课件出示:我们把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开动脑筋行动吧!课件展示结果:板书课题课件出示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正方形的边长即是24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课件出示集合图观察集合图,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含义。

6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

课件出示:1学生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检查预习学案的情况课件出示因数练习题分组讨论:你有什么发现?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观察集合图(课件出示)课堂小测有数1至30,在18的因数上画“ ▲”,在30的因数上画“ ○”。

课件出示布置作业课件出示。

剪纸中的轴对称数学教学总结

剪纸中的轴对称数学教学总结

剪纸中的轴对称数学教学总结剪纸是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被誉为“中国第一门艺术”。

剪纸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大的作用。

本文将从剪纸中的轴对称思想为基础,总结讨论剪纸中的轴对称数学教学,为教师们提供参考。

一、剪纸中的轴对称概念剪纸中的轴对称是指结构保持一致,当将纸沿一条轴线分成左右两部分,并再沿原来的轴线对称地完成两部分纸的剪切,经过整理及拼接,形成的新的纸模型,此种形状受轴线对称的影响,因此也被称作轴对称。

剪纸中的轴对称分成水平、垂直、斜线三类对称。

(1)水平对称:即左右两边对称,镜像对称。

(2)垂直对称:即上下两边对称,镜像对称。

(3)斜线对称:即斜线两边对称,镜像对称。

二、剪纸中的轴对称数学教学文献调查表明,剪纸教学极大地丰富和强化了学生的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强化有关数学知识点的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1)通过剪纸教学,通过剪纸图形来学习轴对称,使学生从多角度、图像化的角度理解并形象地感受轴对称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剪纸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具有较强的积极性。

(2)通过实际剪纸实践,使学生能够在轴对称数学概念的剪纸图形中,学习和熟练运用角线、中线、垂线等平行和镜像对称的定义,同时,还能够学习如何用纸穿线段、圆形和多边形等,学习将剪纸拼接成流线型、对称型和曲线型等形状,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探究方式的剪纸教学,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参与创造”的良好学习状态,在实践剪纸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三、结论剪纸中的轴对称数学教学,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有效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

此外,教师也应该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和时代文化素质,使学生爱护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为掌握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四制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剪纸中的数学3-1 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教案设计

五四制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剪纸中的数学3-1 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教案设计

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四年级下册)》102页。

[教学目标]1.掌握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培养知识迁移、类比推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与简洁性。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4.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分母分数连加、减的意义与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欣赏了剪纸小组的同学精美的剪纸作品,现在他们的功夫可是更加了得,我们欣赏几幅他们的新作。

课件出示信息窗1的剪纸作品,学生欣赏。

师:请看剪纸小组的剪纸情况。

出示统计表。

师: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预设1:王芳、李军和刘虎同学的作品,一共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预设2:第二小组中其他类作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板书。

【设计意图】课始趣生是导课的追求,用同学们喜爱的民间艺术剪纸情境引入,增强了趣味性。

学生在分析信息的过程后提出了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加工信息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解决连加问题1.学生自主尝试解决,课件出示温馨提示:(1)“一共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2)你能尝试列式并计算吗? (3)你是怎么计算的?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开始探究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学生解决此题难度不大,估计会有两种解题思路。

一种是先算王芳和李军的作品一共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再与刘虎的作品占了几分之几相加;另一种思路是直接将三人的作品数相加。

2.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剪纸中的数学教案

剪纸中的数学教案

剪纸中的数学教案活动目标:1.认识镜像式对称图形。

2.以部分图形为依据辨认出整体图形。

重点难点:1.认识镜像式对称图形。

2.以部分图形为依据辨认出整体图形。

活动准备:1.《我的数学》第22页。

2.复印纸、剪刀、画笔。

活动过程:一、教师用剪刀剪出多个对称图形,请幼儿对比图形和对折纸上留下的图形。

1.首先把纸对折,从折线这里开始剪。

剪出来的图形是什么样子的?2.这些图形都是以对折线为中线,两边对称。

3.原来的`纸上留下的图形是这个对称图形的一半。

二、请幼儿打开《我的数学》至第22页,观察书中4个剪纸,找到正确的图形,同时看一看其他的图形可以怎样剪出来,用手里的剪刀和纸试一试。

三、请幼儿自己用画笔仿画出书中的图案,再用剪刀剪出来,将剪出的图形打开,并和原纸上留下的图形进行比对,找到两者的相关之处。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剪纸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活动目标:1、学习左右对称图案的剪纸,乐意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制作方法并大胆表现各事物形象。

2、对剪纸活动感兴趣,感知图案的对称美。

活动准备:各色手工纸、勾线笔、糨糊、白纸、剪刀、爱心制作示意图、欣赏范例图。

活动过程:一、出示爱心图案,感受其对称的特点。

1、师:今天老师剪了一个爱心图案,漂亮吗?你们知道我是怎样剪出来的吗?(根据幼儿回答的内容,请幼儿思考为什么要将手工纸一折二?)帮助幼儿理解对称的含义。

2、出示爱心制作过程的示意图,请幼儿观察,归纳为: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的制作过程。

师:在画的时候我们要想一想,它的一半图案又会是怎样的呢?二、请幼儿尝试剪爱心,将爱心贴在白纸上当成花儿。

针对小朋友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如爱心图案不能连接等问题。

三、运用已掌握的技能进行拓展。

1、请幼儿为花儿剪叶子。

2、教师出示小动物的图案(小猫、小狗)师:看到这么美丽的花儿,小猫、小狗也来了,还有什么小动物也会来呢?如果你有信心也来试试吧!3、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能够完成的图案进行制作。

《剪纸中的数学》数学教学PPT课件(6篇)

《剪纸中的数学》数学教学PPT课件(6篇)

这是一个8位数的电话号码: ABCDEFGH
这个电话号码满足以下条件:
A是32和24的最大公因数; 8
B是最小的合数:4
C是最小的质数:2
D是4和8的最大公因数:4
E是3的最小的倍数:3
F比任意两个非0自然数的最小公因数还要小:0
G是16和40的最大公因数 :8
H 是36和45的最大公因数:9
这个电话号码可能是(
18的倍数:18、3366、54、7272…… 12和18的公倍数:36、72…… 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36。
返回
二、合作探索
还可以用用短除法求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
2 12 18 36 9
23
…… 用公因数2去除 …… 用公因数3去除 …… 除到公因数只有1为止
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是: × × × = 36
6

3
(米)
10 10 10
答:还剩 3 米. 10
应用题。
(1)讲桌宽 6 米,长
10 3
比宽多 10 米。讲桌长多 少米?
本课小结
(1)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
分子相加减,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 最简分数,能化成整数的要化成整数。
剪纸中的学问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 剪完没有剩余
用边长是 1 厘米的正方形,正好
摆满,没有剩余。
18厘米 24厘米
用边长是 2 厘米的正方形,正好
摆满,没有剩余。
18厘米 24厘米
用边长是 3 厘米的正方形,正好
摆满,没有剩余。
18厘米 24厘米
用边长是 4 厘米的正方形,没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单元剪纸中的数学
----分数加减法
一、教学内容
1、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约分,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3、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4、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重点: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二、教材地位
学生已经理解掌握了因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此基础上学习本单元知识,它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及分数乘除法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学会找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10以内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会计算同分
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加减混合运算,能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积累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

3、体验学习乐趣,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四、教材编写特点
1、素材的选取广泛现实。

2、优化知识结构,使数学学习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重视直观操作在探索活动中的应用。

五、教学建议
1、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拼摆图形等活动,直观的理解和探索概念
的涵义,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
数,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注意引导学生将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4、重视类比、比较,明晰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七单元达标
姓名:-------- 级别-----------
一、填空
1、数A和数B只有公因数1,如果A<B,则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2、分子和分母只有()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3、我们是根据()把分数化成最简分数的。

4、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但是分子和分母都()的分数叫做约分,约分时,通常要化成()。

5、12和28的公因数有(),其中最大的公因数是()
6、在里填上“<”、“>”、“=”
二、判断
1、两个质数没有公因数()
2、一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都是他本身。

()
3、两个数的乘积是他们的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
4、两个分数分母较小的分数值越大。

()
5、最简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是质数。

()
6、大于0.5小于0.6的小数只有一个。

()
7、任何一个非0 的自然数都可以看做分母是1的假分数。

()
8、分母是7的真分数有7个。

()
三、在( )里填上最简分数
15秒=( )分 25分=( )时
50厘米=( )米 350克=( )千克
672米=( )千米 134千克=( )吨
8分米=( )米 23厘米=( )分米
四、 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15和45 24和16
68和34
22和46 20和55
31和93 四、计算
=+7473 =+341
3423
=-133136 =+158
154 =++125
127121 =++101109103 1-=-9491 =+-203
2092019
五、解决问题
1、一个修路队第一天修了
207千米,第二天修了2011千米,第三天修了
209千米,三天一共修了多少千米?
2、小华星期天去姥姥家,步行了全程的81,坐公交车行了全程的85,剩下的路程坐出租车,小华坐出租车行了全程的几分之几?
3、一筐苹果,若5个 5个的数,最后少1个,若4个4个的数,最后少1个,如3个3个的数,最后少1个,筐中至少有多少个苹果?
4、小明爸爸工作6天休息一天,小明妈妈工作5天休息一天,小明家至少再过多少天又可以一起出去玩了?
5、五年级参加植树活动,人数在30到50之间,如果分成3人一组,4人一组,6人一组或8人一组,都恰好分完,五年级参加植树的有多少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