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_主题创新报告_20131011
斑疹伤寒
8
流行病学
9
人虱 人 人虱
流行性斑疹伤寒传播方式
人
发病机制和病理
一.发病机制 1.病原体 →血管病变 2.毒素→ 毒血症→ 变态反应
血管炎 立克次体→小血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繁殖→血管病变 入 血 局部 局部繁殖(丘疹、焦痂、溃疡) 脏器内皮细胞 释放毒素 脏器病变 全身毒血症状
10
周围血管炎
6. 其它
尚有咳嗽、胸痛、呼吸急促、恶心、呕 吐、纳减、便秘、腹胀等,偶有黄疸、发 绀、肾功能减退 。
17
临床表现
二.轻型 多散发 表现: 1.病程短。 2.T<39 oC,持续8-9天。 3.全身症状轻,头痛和全身疼痛明显。 4.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少见 5.可有少量充血性皮疹或无疹
18
临床表现
14
15
流行性斑疹伤寒 皮疹
临床表现
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明显,且很早出现,剧 烈头痛、头晕、耳鸣,听力下降,谵妄、 狂燥、手颤、脑膜刺激征。 4.90%脾大,少数肝大。 5.心血管系症状 :体温与脉搏成正比。有中 毒性心肌炎时可出现奔马律、心律失常等。 休克或低血压乃失水、微循环障碍。
16
临床表现
主要区别点 流行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 复发性斑疹伤寒
病原 有无流行性斑疹 伤寒往史
流行情况 流行季节 传播媒介 病情轻重
普氏立克次体 无
流行性 冬春 体虱 较重,神经症状 明显
莫氏立克次体 一般无
地方性或散发性 夏秋 鼠蚤 较轻
普氏立克次体 有
散发性 不定 无 较轻
20
流行性斑疹伤寒与地方性斑疹伤寒和复发 型斑疹伤寒的区别
立克次体血症
发病机制和病理
二、病理 基本病变:小血管炎:增生性血栓坏死性小血管炎 典型病变:斑疹伤寒结节:增生性血栓性坏死性小血 管炎, 其周围炎症细胞浸润形成立克次体肉芽肿。 皮肤:皮疹 心肌:心肌炎 肺:间质性肺炎
地方性斑疹伤寒疾病研究报告
地方性斑疹伤寒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鼠型斑疹伤寒所属部位:全身就诊科室:皮肤性病,传染科病症体征:纳差,全身酸痛,头痛,疲乏,结膜充血疾病介绍:地方性斑疹伤寒是怎么回事?地方性斑疹伤寒又称蚤传或鼠型斑疹伤寒,是由莫氏立克次体引起,通过鼠蚤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临床表现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症状轻,病程短,预后好,病死率低,病程2--3周症状体征:地方性斑疹伤寒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症状介绍:潜伏期5~21日,平均10~14日。
(一)典型斑疹伤寒常急性发病,少数患者有头痛、头晕、畏寒、乏力等前驱症状。
1、侵袭期多急起发热、伴寒战、继之高热。
体温于1~2日内达39℃~40℃,呈稽留热型,少数呈不规则或弛张热型。
常初发于胸腹部,于24H内迅速扩展至颈、背、肩、臂、下肢等处,颜面及掌跖部少见。
伴严重毒血症症状,剧烈头痛、烦燥不安、失眠、头晕、耳鸣、听力减退。
言语含糊不清,全身肌肉酸痛。
此时患者面颊、颈、上胸部皮肤潮红,球结膜高度充血,似酒醉貌。
肺底有湿性罗音。
肝脾在发热3--4日后肿大、质软、压痛。
1)发热起病多急骤,少数患者有1~2天的乏力、纳差及头痛等前驱期症状。
体温逐渐上升,第1周末达高峰,多在39℃左右,稽留热或弛张热。
热程多为9~14天,体温多逐渐恢复正常。
伴发冷、头痛、全身痛及结膜充血。
2)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者神经系统症状较流行性斑疹伤寒轻,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较少发生烦躁、谵妄、昏睡及意识障碍,约50%可伴有脾轻度肿大,肝肿大较少见。
2、发疹期3.50%~80%的患者在发病第5天开始出现皮疹,初为红色斑疹,直径约1~4MM,继成暗红色斑丘疹,压之退色,极少为出血性。
常初发于胸腹部,于24H内迅速扩展至颈、背、肩、臂、下肢等处,颜面及掌跖部少见。
严重者手掌及足底均可见到,但面部无皮疹,下肢较少。
皮疹大小形态不一,约1~5MM,边缘不整,多数孤立,偶见融合成片。
流行性斑疹伤寒疾病研究报告
流行性斑疹伤寒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虱传斑疹伤寒,典型斑疹伤寒所属部位:全身就诊科室:传染科病症体征:斑丘疹,咳嗽,畏寒,高热,头痛,头晕,胸痛疾病介绍:流行性斑疹伤寒是怎么回事?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斑疹伤寒或典型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通过体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持续高热,头痛,瘀点样皮疹(或斑丘疹)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自然病程约为2~3周症状体征:流行性斑疹伤寒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症状介绍:一般可分为典型和轻型两种,另有复发型斑疹伤寒。
(一)典型潜伏期5~21天,平均为10~12天。
少数患者有2~3日的前驱症状,如疲乏、头痛、头晕、畏寒、低热等。
大多起病急骤,伴寒战、剧烈持久头痛、周身肌肉疼痛、眼结膜及脸部充血等。
1、发热体温于第2~4天即达高峰(39~40℃以上),第1周呈稽留型,第2周起有弛张趋势。
热程通常为14~18日,热度于2~4天内迅速退至正常。
近年来报告的病例中,其热型多为弛张或不规则,可能与抗生素的应用有关。
2、皮疹为重要体征,见于80%以上的病例,于病程第4~6天出现,初见于胸、背、腋窝、上臂两侧等处,一天内迅速发展至全身。
面部通常无疹,下肢皮疹也较少。
疹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2~4MM,初为鲜红色斑丘疹,按之退色,继转为暗红色或瘀点样。
皮疹于5~7天消退,瘀点样疹可持续1~2周,遗有棕黄色斑或有脱屑。
3、神经系症状明显,且很早出现,表现为惊恐、兴奋、剧烈头痛,发病时可伴神志迟钝、谵妄,偶有脑膜刺激征、肌肉和舌震颤、昏迷、大小便失禁、吞咽困难、听力减退等。
4、心血管系症状心率增速与体温升高一般成正比,有中毒性心肌炎时可出现奔马律、心律失常等。
休克或低血压乃失水、微循环障碍、心血管及肾上腺功能减退等的综合后果。
5、其他症状尚有咳嗽、胸痛、呼吸急促、恶心、呕吐、纳减、便秘、腹胀等,偶有黄疸、发绀、肾功能减退。
脾大多轻度肿大,部分病例有肝肿大。
6、体温下降后除严重患者的神经症状外,各种症状均见好转,头痛减轻、食欲恢复。
斑疹伤寒
流行病学
(三)人群易感性:ຫໍສະໝຸດ 1、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
2、复发型(少见),少数因免疫力低下可再 度感染,或体内潜伏的立克次体再度增值引 起复发。
流行病学
(四)流行特点 :
1、寒冷地区,冬春季多见。因气候寒冷,衣
较厚,少换洗。
2、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多见。战争、灾荒、群 体个人卫生差增加人虱繁殖机会,易引起流 行。
个别患者病后立克次体可长期存于单核巨噬 细胞内,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引起复发,。称 为复发性斑疹伤寒。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人虱是本病的传播媒介, 以体虱为主,头虱次之。当虱叮咬患者时, 病原体随血进入虱肠内,侵入肠壁上皮细胞 内增值,随虱粪排出。可通过抓痕侵入皮肤, 虱粪中的立克次体可随尘埃经呼吸道、口腔 或眼结合膜感染。虱习惯生活于29oC左右, 当病人发热或死亡后即转移至健康人体造成 传播。
流行病学
(三)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病后免疫力持久
(四) 流行特征:本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全 球散发,我国华北、西南、西北多见,夏秋高 发。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Pathogenesis and pathology
同流行性斑疹伤寒
临床表现
潜伏期1-2周,病情较轻,病程较短。 (一)发热 : 急性起病,寒战,T39oC,热程914 天,伴明显头痛,全身痛,结膜充 血。
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 鉴别诊断 : 1、其他立克次体病:恙虫病 , 恙螨叮咬处 皮肤有焦痂,淋巴结肿大,变形杆菌 OX k 凝 集试验(+)。
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 鉴别诊断 :
2、伤寒 : 夏秋季,起病缓,持续高热,相对 缓脉, 全身中毒症状较轻,玫瑰疹(6日出 疹),数量少见于胸腹部,肝脾肿大,WBC减 少 ,诊断依据血(胆汁、骨髓)培养有伤寒杆菌, 肥达氏反应(+)
1例斑疹伤寒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1例斑疹伤寒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斑疹伤寒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分布很广,多发生于亚洲的太平洋地区,其中以东南亚为主要流行区。
鼠类是主要的传染源,人对斑疹伤寒普遍易感,但患者以青壮年居多。
职业以农民、从事野外劳动者居多。
一般5~11月为斑疹伤寒的好发季节,6~8月达高峰。
2 基本情况患者女,84岁,农民,肥东县包公镇大许村居民。
与2013年10月8日发病,在包公镇大许村卫生室治疗半月余,无效,于10月27日至安徽省立医院就诊,10月31日在省立医院实验室诊断为斑疹伤寒。
3 流行病学调查3.1 卫生学调查患者单独居住,居住地房屋朝南背北,为两间砖瓦结构房,卧室内堆积大量杂物,环境卫生较差,无纱门纱窗,通风、采光状况不好,家庭饲养一条狗、一只猫,鸡11只,鸭4只。
3.2 发病情况3.2.1 就诊史患者与2013年10月8日凌晨6时出现高烧,40℃、头痛、全身酸痛、眼结膜充血,认为是感冒,去当地村卫生室自行购买服用三九感冒灵两袋,10月8日午时左右高烧退去,症状有所缓解,但是仍感觉肌肉酸痛,以无大碍,居家休息。
至10月22日出现恶心、呕吐、嗜睡、纳差,村卫生室医务人员给予消炎抗病毒治疗,后出现意识障碍、昏睡昏迷。
10月27日被转送到省立医院就诊,查体肝大,肋下2cm,脾大。
与10月31日被省立医院实验室确诊为斑疹伤寒。
3.2.2 外出史患者发病前1个月未外出,一直在家居住,家里也无外人或亲戚来过。
3.2.3 接触史患者家饲养一条狗、一只猫,家中时常有老鼠出没,饲养的狗、猫和家中出没老鼠身上是否有虱、蚤,病家不清楚,也未做有效的个人防护,发病10日前未发现皮肤破损。
3.2.4 媒介调查情况现场专业技术人员在患者饲养的狗、猫身体上均未找到虱、蚤。
调查鼠密度严重超标,且在抓获的老鼠身上发现了虱子。
4 预防控制措施4.1严格将病例隔离治疗,待热退后14日方可解除隔离。
4.2 对密切接触者彻底灭虱、蚤,并医学观察14日,在此期间根据自愿原则应用抗生素降低发病率。
《轻型斑疹伤寒的护理》
《轻型斑疹伤寒的护理》一、疾病概述轻型斑疹伤寒又称地方性斑疹伤寒,是由莫氏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其临床特点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病情较轻,病程较短。
本病多散发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夏秋季多见。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病因轻型斑疹伤寒的病原体为莫氏立克次体。
鼠类是主要的储存宿主,鼠蚤为传播媒介。
人因被鼠蚤叮咬或接触被鼠蚤粪便污染的物品而感染。
2. 发病机制莫氏立克次体侵入人体后,在局部淋巴组织或小血管内皮细胞中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毒血症症状。
立克次体还可侵犯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炎和血栓形成,引起多器官损害。
三、临床表现1. 发热多为稽留热或弛张热,体温一般在38℃~39℃之间,可持续 1~2 周。
2. 皮疹发热后 3~5 天出现皮疹,开始为充血性斑丘疹,多见于胸、腹部,数小时至 1 天内迅速扩展至全身。
皮疹持续 1 周左右消退,可遗留色素沉着。
3. 头痛较为常见,可伴有头晕、乏力等症状。
4. 肌肉疼痛全身肌肉酸痛,尤以四肢肌肉为甚。
5.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咳嗽、咳痰等呼吸系统症状。
四、治疗要点1. 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疹,防止继发感染。
2. 病原治疗多西环素、四环素等抗生素对轻型斑疹伤寒有特效。
用药应早期、足量、足疗程,一般疗程为 7~10 天。
3. 对症治疗高热患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头痛、肌肉疼痛明显者可给予止痛药物;有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并发症者应给予相应的治疗。
五、实验室检查结果1.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增高。
血小板计数一般正常。
2. 血清学检查外斐试验阳性,但特异性较低。
立克次体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等特异性较高,可用于确诊。
3. 病原体分离从患者血液、皮疹渗出液等标本中分离出莫氏立克次体可确诊,但阳性率较低。
六、护理诊断1. 体温过高与病原体感染引起的毒血症有关。
斑疹伤寒
迄今为止,以病人为传染源,体虱为传 播媒介这一“人-虱-人”的传播方式,仍 是本病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
(三)易感者
各年龄组对本病均具高度易感性,15岁以下 的儿童得本病时病情较轻。据国内一些地区的 报道,轻型或不典型病例并不少见,一次得病 后有相当持久的免疫力,偶可再次感染发病。 除复发型斑疹伤寒外,复发(短期内)极少见。
腹腔内,一般仅有发热和血管病变,而无明显
阴囊反应。毒,注入大、小鼠静
脉时可引起呼吸困难、痉挛、抽搐性四肢麻痹,
并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容量减少等,动 物一般于6~24小时内死亡。
【流行病学】
本病呈世界性发病。在1918~1922年间,前苏 联和东欧有3000万人曾患本病,约300万人死 亡。我国自1850年至1934年间,由于灾荒、战 争等原因,曾发生15次较大的流行,波及全国 大部分地区。近年来,流行性斑疹伤寒的发病 已大为减少,主要见于非洲,尤以埃塞俄比亚 为多。解放后由于人民生活改善与防疫措施加 强,本病在国内已基本得到控制,仅寒冷地区 的郊区、农村等有散发或小流行。
虱吮吸患者血液时将病原体吸入胃肠道,立克次 体即侵入虱肠壁上皮细胞内,4~5天后细胞因 肿胀过甚而破裂,于是大量立克次体进入肠腔, 并随虱粪排出体外。一般在受染后7~10天也 可延长至3周以上,虱本身也因感染所致的肠 阻塞而死亡。虱体内的立克次体并不经卵传代。
虱离高热病人及死亡者而趋健康人,因而有利 于本病的传播。
【病原学】
病原为普氏立克次体,与其他立克次体在形态 学上并无明显差别,在虱肠中发育阶段呈多形 性变化。病原体的基本形态为微小球杆状,沿 长轴排列成链状,革兰染色阴性。通常寄生于 人体小血管内皮细胞胞质内和体虱肠壁上皮细 胞内,在立克次体血症时也可附着于红细胞和 血小板上。病原体的化学组成和代谢物有蛋白 质、糖、脂肪、磷脂、DNA、RNA、内毒素样 物质、各种酶等,其胞壁组成近似革兰阴性杆 菌的细胞壁。
斑疹伤寒(由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斑疹伤寒(由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简介斑疹伤寒〔typhus)乃是由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流行性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所致,经体虱传播,以冬春季为多。
地方性斑伤寒是由于摩氏立克次体感染所致,以鼠及鼠蚤为媒介,以夏秋季为多。
地方性者比流行性者病情较轻。
由立克次氏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可分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前者又称虱型斑疹伤寒,由普氏立克次氏体引起,经人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后者又称蚤型斑疹伤寒或鼠型斑疹伤寒,由莫氏立克次氏体引起,经鼠蚤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潜伏期为5~21天,多为10~12天。
表现有起病急,寒战、高热、剧烈头痛、肌肉疼痛及压痛,尤以腓肠肌明显,颜面潮红、眼球结膜充血,精神神经症状如失眠、耳鸣、谵妄、狂躁,甚至昏迷。
可有脉搏增快或中毒性心肌炎。
多于病期第5天全身出现充血性斑疹或斑丘疹,以后可变为出血性,并有脾肿大。
地方性斑疹伤寒上述表现较轻。
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当地有本病流行、有虱寄生及叮咬史等)和典型临床表现。
确诊可作血清学检查如外斐氏反应等及立克次氏体分离。
四环素或氯霉素治疗有特效。
预防采取以灭虱、灭鼠为中心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斑疹伤寒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两个病种。
流行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虽然埃及从山羊中分离到普氏立克次体,美国从飞松鼠中分离到普氏立克次体,但流行性斑疹伤寒作为自然疫源性疾病还证据不足。
流行性斑疹伤寒仍然属于人-虱-人传播的疾病,人是唯一的宿主,体虱是传播媒介。
普氏立克次体在体虱胃肠道上皮细胞中生长繁殖,经虱粪排出体外,虱粪污染人皮肤破损处引起感染发病。
在发达国家由于生活水平高,卫生条件好,有条件经常洗澡,常换衣服,防止体虱生长,因此得到有效控制。
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衣虱孳生的人群中,时有流行。
在中国最后一次流行是在70年代末云南省昭通地区。
[1]地方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由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Mooseri)引起的,鼠类是贮存宿主,印鼠客蚤是传播媒介,人是受害者。
立克次体感染―流行性斑疹伤寒(2)
立克次体感染―流行性斑疹伤寒(2)[诊断](一)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地区,好发季节。
有无虱寄生或人虱接触史。
(二)临床表现发热、头痛、皮疹日期、皮疹特征,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较为明显与脾肿大。
(三)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
嗜酸细胞减少或消失,血小板减少。
2.血象学检查①外斐(Weil-Felix)氏试验:变形杆菌OX19凝集效价1:160以上有诊断价值,双份血清效价递增4倍以上意义更上。
第5病日即可出现阳性反应,病程第2~3周达高峰。
曾接种过斑疹伤寒疫苗或患复发性斑疹伤寒者,外斐氏反应常为阴性或低效价。
本试验对斑疹伤寒诊断的阳性率达74~84%,但不能区分斑疹伤寒的型别,也不能排除变形杆菌感染。
回归热、布氏杆菌病、钩体病等有进亦可发生阳性反应。
②立克次体凝集反应以普氏立克次体颗粒抗原与病人血清作凝集反应,特异性强,阳性率高。
效价1:40以上即为阳性。
病程第5病日阳性率达85%,第16~20病日可达100%;此方法虽然与莫氏立克次体有一定交叉,但后者效价较低,故仍可与莫氏立克次体相鉴别。
③补体结合试验如用普氏立克次体可溶性抗原进行补体结合反应,则不能与地方性斑疹伤寒相鉴别;如用颗粒性抗原,虽与莫氏立克次体有一定的交叉,但后者效价较低,仍可与地方性斑疹伤寒相鉴别。
补体结合抗体持续时间长,可用作流行病学调查。
④间接血凝试验用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可溶性抗原致敏鞣化后的人“O”型红血球,绵羊或家兔的红细胞,进行微量间接血凝试验。
其灵敏度较外斐氏及补体结合试验高,特异性强,与其他群立克次体无交叉反应,便于流行病学调查及早期诊断。
但不易区分普氏、莫氏立克次体和复发次体型斑疹伤寒。
⑤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用两种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作抗原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查抗体,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鉴别流行性斑疹伤寒与地方性斑疹伤寒。
检测特异性IgM及IgG抗体,IgM抗体的检出有早期诊断价值。
3.病原体分离取发热期(最好5病日以内)病人血液3~5ml接种于雄性豚鼠腹腔,7~10日豚鼠发热,阴囊发红,取其睾丸鞘膜和腹膜刮片或取脑、肾上腺、脾组织涂片染色镜检,可在细胞浆内查见大量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病疾病研究报告
立克次体病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立克次体病所属部位:皮肤就诊科室:皮肤性病病症体征:发热,呼吸窘迫综合症,头痛疾病介绍:立克次体病(RICKETTSIOSIS)乃立克次体目中某些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多种急性感染的统称,呈世界性或地方性流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传播媒介主要为节肢动物如蜱,虱,蚤,螨等,也可因家畜如猫,犬等抓,咬而发生症状体征:多数立克次体病临床上可表现为发热、头痛和皮疹三联征,多发于春季和夏季、常有蜱咬、近期野营或职业性暴露病史。
化验检查:用于立克次体病诊断的方法虽有多种,但最常用者仍为外斐试验。
宜取双份或三份血清标本(初入院、第2周和恢复期)滴定效价在1∶160以上者为阳性,有4倍以上增长者则更具诊断意义。
次常用者为补结试验和微量凝集试验,其它如IFA、ELISA、固相放射免疫测定(SPRIA)、乳胶凝集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免疫电镜等也有助于诊断,但临床上应用较少或仅供研究、流行病学调查等之用。
病原体的分离可采用鸡胚培养、组织培养,或豚鼠、小鼠、大鼠等动物接种。
战壕热的病原体可在以血琼脂为基础的培养基上生长,除战壕热病原体和其它巴通体之外,其它人类立克次体病病原体的初代分离均采用豚鼠或(和)小鼠接种。
由于病人血中立克次体很少,接种和组织培养等方法往往失败,且易导致实验室传播,不宜推广。
早期有效的治疗可使抗体产生延迟1周左右,因而必须在发病后4~6周重复血清学检查1次。
鉴别诊断:4种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立克次体。
1.普氏立克次体,是流行性斑疹伤寒和斑疹伤寒的病原体。
它为短杆状,0.8微米~2微米0.3微米~0.6微米,也可长达4微米,单个存在或呈短链状。
当人受到感染后,经10天~14天的潜伏期,骤然发病,有剧烈头痛、周身痛和高热,4天~7天后出现皮疹,严重的为出血性皮疹。
有的还伴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症状和其他实质器官损害。
流行性斑疹伤寒,在人口密集和昆虫繁盛的环境内比较严重。
当流行时,病人平均死亡率20%,严重时可达70%。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流行性斑疹伤寒普氏立克次体引起的虱为传播媒介的疾病,稽留高热、头痛、皮疹、脾大、神经系统症状;又称为虱传斑疹伤寒;病原体:普氏立克次体在活细胞内寄生,普通无细胞培养基不能生长;与变形杆菌OX19有共同抗原,可用变形杆菌OX19与人血清发生凝集反应;流行病学:传染源: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体虱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立克次体在虱肠上皮细胞内繁殖,胀破细胞后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叮咬人时不会感染,被叮咬后搔抓时立克次体通过搔痕进入体内;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终身免疫;多发于寒冷地区,冬春季为主;发病机制:皮下局部组织繁殖-立克次体血症-播散到小动静脉引发血管炎、形成斑疹伤寒结节-各个器官的非化脓性间质性炎症;部分被巨噬细胞破坏,释放的毒素导致中毒表现;临床表现:急性起病,体温1-2d内升高到39℃以上,维持15d,在3-4天内迅速降低,伴有畏寒、乏力、全身酸痛等不适;皮疹-发热4-5天后出现,面部没有,充血性和出血性混合存在;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耳鸣、听力减退;脾大;辅助检查:血象-WBC总数正常,中性粒细胞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外斐反应-变形杆菌OX19作为抗原,检测血清中凝集性立克次体;>1:160或4倍升高有诊断意义,但是不能与地方性斑疹伤寒鉴别,也有假阳性;阴性不排除、阳性不确诊;补体结合试验-诊断:去过流行区,有虱咬史;发热、4-5d后出现皮疹、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前庭受累);外斐反应>1:160或滴度增高,可以诊断;治疗:四环素口服,体温正常后再吃3天;只能抑制繁殖,彻底清除需要自身免疫;地方性斑疹伤寒,临床表现与斑疹伤寒类似,但是病情较轻,病程短,病死率低;治疗同斑疹伤寒;伤寒和斑疹伤寒的鉴别:伤寒斑疹伤寒伤寒杆菌立克次体粪口途径传播虱传博夏秋季多见冬春季多见发热、相对缓脉、肝脾大发热、头痛、神经系统症状皮疹是玫瑰疹充血性+出血性皮疹混合存在血培养(+)、肥达反应>1:160 外斐反应>1:160。
立克次体病——流行性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主要通过体虱传播。
常由于水灾、饥荒及战争等原因造成流行。
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改善,医疗防疫措施加强,以及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本病已基本控制。
患者为传染源,最近又有人提出某些家畜可能是流行性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贮存宿主,这个论点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体虱为本病的媒介,当患者体温升高时虱子迅速离开寻找新的宿主。
立克次体只在虱子胃肠粘膜中繁殖而不侵犯唾液腺及生殖腺,因此立克次体不能经卵传给后代,亦不会在虱子叮咬时随唾液传播。
立克次体在胃肠粘膜中繁殖,使粘膜细胞破裂,大量立克次体随粪便排出,虱粪或虱子被挤压碎后,立克次体可经皮肤伤口侵入人体,亦可经眼结膜或随尘土由呼吸道进入,引起传染。
(一)临床表现:潜伏期为12~14天,以冬、春季虱子孳生季节时发病最多。
①发热期:常突起高热,于第3~4天达高峰,有腰背及四肢肌肉痠痛,以腓肠肌为甚。
有时出现相对缓脉,颇似伤寒。
第1周内多数病人有脾肿大。
②出疹期:发病第4~6天,先由腋下及两胁出现皮疹,逐渐延及胸、腹、背及四肢皮肤。
开始为充血性,至最盛时可见充血性皮疹下面夹杂出血性皮疹。
随皮疹的出现病情加重,可有谵妄,嗜唾或昏迷,严重者出现脑膜刺激征或循环衰竭。
约经4~5天,至体温下降前2~3天,皮疹转为黄棕色斑,热退后逐渐消退,少数有小片脱屑或色素沉着。
③恢复期:在病程第2周末,如无其他并发症,体温逐渐下降,神志恢复,临床症状减轻。
本病恢复期较长,常需1~2周,痊愈后有较长期的免疫力。
(二)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稍偏高,有轻度贫血。
有蛋白尿,镜检有红、白细胞及颗粒管型。
血清学外斐反应阳性,滴度≥1:80;如有双份血清,在恢复期病程第3周外斐试验滴度最高;亦有少数外斐试验在整个病程中为阴性或低滴度的。
(三)诊断:结合流行病史,发病季节,有虱叮咬及临床表现,尤其是充血和出血相夹杂的皮疹均有助诊断,如外斐反应显示高滴度可以确诊为斑疹伤寒。
(四)治疗和预防 1.隔离:对患者要进行灭虱处理,剃发,洗澡,更衣,以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知识
斑疹伤寒斑疹伤寒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高热、头痛、皮疹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状为特点。
可分为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伤寒两种,前者又称虱型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通过体虱为媒介传播的。
后者又称蚤型或鼠型斑疹伤寒,为莫氏立克次体通过蚤而传播的。
流行性斑疹伤寒主要发生于冬春季3~4月份,地方性斑疹伤寒四季散在发生,以夏秋季8~9份多见。
人群对此病有普遍易感性。
1、病因普氏立克次体和莫氏立克次体两者形态相似,革兰氏染色阴性,对外界抵抗力弱,易被热及一般消毒剂杀灭。
对干燥和低温的抵抗力较强。
人虱是流行性斑疹伤寒唯一的传播媒介,其中以体虱为主,头虱次之。
虱吸病人血后,立克次体侵入其肠上皮细胞繁殖,5天后立克次体随虱粪排出。
当虱再叮咬健康人时,立克次体即可由搔痒的皮肤抓痕侵入人体,造成传播。
鼠蚤为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病原体在蚤肠壁细胞内繁殖,并随蚤便排出体外,人搔痒时病原体即可经皮肤搔痕处进入人体。
立克次体侵入人体后,在全身小血管及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中繁殖,细胞破裂后,立克次体及特有的毒素随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器官,导致各种中毒症状的发生。
同时,由于立克次体侵入,还引起小血管炎及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而形成斑疹伤寒结节。
2、临床表现潜伏期10~14天。
典型斑疹伤寒的临床表现如下。
(1)初期:起病急,持续高热,1~2天体温可升至39~41℃,常稽留不退。
患者呈急性病容,面颊潮红,眼结膜充血,行动不稳,似酒醉状,伴有头痛、耳鸣、耳聋、烦躁、谵妄等。
并有全身酸痛,腰痛和腓肠肌痛为其特点。
(2)发疹期:大多数病人出现皮疹,约在第3~5天,5~6天达高峰。
自胸背部开始出现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24小时遍及全身,以后变为暗红色出血性皮疹。
疹子形态大小不等,边缘不整,多数孤立,也可融合,面部无疹,下肢稀少,4~5天后消退。
此期患者全身中毒症状更重,表现高热持续,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可出现脑膜刺激征,也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表现脉细弱,心律失常,奔马律等,可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地方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是一种由立克次氏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存在于我国的某些地区,尤其是南方湿润的地方。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临床特点是高热、伴有斑疹和全身症状,如头痛、乏力等,病程较长,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一、病因地方性斑疹伤寒由立克次氏体引起,主要通过蜱虫的叮咬传播给人。
蜱虫作为中间宿主,携带立克次氏体,通过叮咬人体注入其体内,并随之形成感染。
此外,人与人之间也可通过血液、呼吸道或性接触传播。
二、临床表现地方性斑疹伤寒的潜伏期通常为7-14天。
患者最初出现发热,体温可达40℃以上,伴有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随着病程的发展,患者的皮肤出现红色斑疹,先出现在躯干,然后扩散到四肢,斑疹一般不会出现在面部。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三、诊断地方性斑疹伤寒的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患者有明显的病程特点和发病地区的居住史,外加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初步怀疑为地方性斑疹伤寒。
实验室检查方面,常用的方法包括抗原检测、抗体检测和病原学检测。
其中,抗原检测是诊断地方性斑疹伤寒的最常用方法,可以通过血液或尿液中的立克次氏体抗原来进行检测。
四、治疗目前,地方性斑疹伤寒的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如土霉素、四环素等。
抗生素的使用可以缩短病程,减轻症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在选择抗生素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合理的选择。
此外,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还可使用抗病毒药物或免疫血清治疗。
五、预防地方性斑疹伤寒的预防主要包括个人防护和环境改善。
个人防护方面,应加强户外活动时的防护意识,避免蜱虫的叮咬。
可采取穿长袖、长裤,使用蚊虫避免剂等措施。
环境改善方面,主要通过除去草丛、灌木丛、清理草堆等措施,减少蜱虫的滋生和传播。
六、结语地方性斑疹伤寒是一种在我国某些地区流行的传染病,临床表现多样,易于被误诊。
典型斑疹伤寒的治疗及护理
汇报人:刀客特万
目录
01
典型斑疹伤 寒的病因
02
典型斑疹伤 寒的症状
03
典型斑疹伤 寒的治疗方 法
04
典型斑疹伤 寒的预防措 施
典型斑疹伤寒的 病因
病原体
01
病原体:普 氏立克次体
02
传播途径: 通过虱子叮
咬传播
03
感染人群: 主要感染儿 童和青少年
04
发病季节: 夏季和秋季
垂直传播:孕 妇感染后,病 原体可通过胎 盘传播给胎儿, 导致胎儿感染。
易感人群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 儿童、孕妇等
居住环境较差的人群:如居住 环境拥挤、卫生条件差的人群
营养不良的人群:如长期营养 不良、缺乏维生素的人群
长期接触病原体的人群:如医 护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等
典型斑疹伤寒的 症状
多发
传播途径
01
飞沫传播:患 者咳嗽、打喷 嚏、说话、呼 吸产生的飞沫 中含有病原体, 可传播给他人。
02
接触传播:与 患者直接接触, 或接触被患者 污染的物品, 如衣物、餐具 等,可能导致 感染。
03
空气气溶胶传 播:病原体可 在空气中形成 气溶胶,吸入 含有病原体的 气溶胶可能导 致感染。
04
初期症状
2
头痛:头痛、头晕、 乏力等
4
淋巴结肿大:颈部、 腋下和腹股沟淋巴结 肿大
发热:体温升高,通 常在38℃以上
1
肌肉酸痛:全身肌肉 酸痛,尤其是背部和 腿部
3
皮疹:出现红色斑疹, 通常在躯干和四肢,有 时在面部和颈部
5
典型症状
01
发热:体温升 高,持续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10-11
报告目录
i.报告核心要素....................................................................................................... I 一、主题简介........................................................................................................ 1 二、主题相关科研产出总体分析........................................................................ 1 2.1 文献总体产出统计 ................................................................................ 1 三、主题相关科技论文产出分析........................................................................ 2 3.1 中文期刊论文 ........................................................................................ 2 3.1.1 近十年中文期刊论文分布列表 ................................................. 2 3.1.2 中文期刊论文增长趋势 ............................................................. 3 3.1.3 发文较多期刊 ............................................................................. 3 3.1.4 发文较多的机构 ......................................................................... 3 3.1.5 发文较多的人物 ......................................................................... 4 3.1.6 最近相关中文期刊论文 .............................................................. 4 3.2 学位论文 ................................................................................................ 5 3.2.1 近十年学位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 5 3.2.2 学位论文增长趋势 ..................................................................... 5 3.2.3 硕博学位论文数量对比 ............................................................. 5 3.2.4 发文较多的机构 ......................................................................... 5 3.2.5 发文较多的人物 ......................................................................... 5 3.2.6 最近相关学位论文 ..................................................................... 5 3.3 中文会议论文 ........................................................................................ 6 3.3.1 近十年中文会议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 6 3.3.2 中文会议论文增长趋势 ............................................................. 6 3.3.3 中文会议论文主办单位分布 ..................................................... 7 3.3.4 发文较多的机构 ......................................................................... 7 3.3.5 发文较多的人物 .......................................................................... 7 3.3.6 最近相关中文会议论文 .............................................................. 7 3.4 外文期刊论文 ........................................................................................ 7 3.4.1 近十年外文期刊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 7 3.4.2 外文期刊论文增长趋势 ............................................................. 8 3.4.3 最近相关外文期刊论文 ............................................................. 8 3.5 外文会议论文....................................................................................... 14 3.5.1 近十年外文会议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 14 3.5.2 外文会议论文增长趋势 ........................................................... 14 3.5.3 最近相关外文会议论文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