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气囊新技术
汽车安全气囊的应用与发展毕业论文
汽车安全气囊的应用与发展毕业论文汽车安全气囊是一种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自动充气,并防止车内乘员碰撞到车辆结构或者其他硬物而造成伤害的装置。
它是车辆 passivesafety system 被动安全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乘员安全的重要设备之一、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安全气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不断地有新技术在该领域得到应用,下面就汽车安全气囊的应用与发展进行探讨。
汽车安全气囊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但直到1973年才实现了商业化的应用。
最早的安全气囊只有驾驶员的,后来逐渐发展出了具有更完善功能的驾驶员和乘客座椅安全气囊。
如今,安全气囊广泛应用于汽车的驾驶员、乘员、侧面、头部和膝部等位置,为乘员提供更全面的保护。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以及安全气囊技术的进步,目前的安全气囊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前安全气囊、侧安全气囊、头部安全气囊和膝部安全气囊等。
前安全气囊主要保护驾驶员和乘客在车辆前部碰撞时的安全。
侧安全气囊为乘员提供侧面碰撞时的保护。
头部安全气囊主要用于防止侧面碰撞导致的头部伤害。
膝部安全气囊则能够减轻车辆前部碰撞时膝盖受伤的风险。
除了不断完善安全气囊的类型和位置之外,安全气囊的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
传统的安全气囊是依靠碰撞感应器来检测碰撞,并触发气囊充气的。
而现在,可以通过各种传感器,如车辆速度传感器、车辆加速度传感器和碰撞传感器等,来共同判断碰撞的严重程度,从而精确地控制安全气囊的充气时间和力度,以最大程度地保护乘员的安全。
也有一些新的技术开始在安全气囊中应用,例如智能安全气囊和多功能安全气囊等。
智能安全气囊可以根据乘员的位置、体重等信息,智能地调整气囊的充气和敏感度,更为人性化地保护乘员。
多功能安全气囊则不仅可以提供保护功能,还可以通过包覆乘员来防止乘员与车辆内部结构或者其他硬物的直接接触。
当然,安全气囊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安全气囊的充气过程可能会对乘员造成伤害,尤其是对儿童和垂直安装的婴儿座椅。
TRW开发最新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气囊技术
薯 l 崤 ≯ 薯
标致 11 43 5 11 62 6 。2 ,9 ,1 。3
车 中 ,有 四 分 之 一 配 备 了 用 于侧 面 碰撞 保护 的安全 气 求 , ̄2 1 年 ,所 有生 产车 J0 1
T W生产的侧气囊和帘幕式 囊 。一 类是 帮 助保 护 乘 员的 辆 上 必须 安 装侧 撞安 全保 护 R U0 1 安全气囊系统。T W负责乘 身 体 和 头 部 的 侧 面 安 全 气 装置。预计 ̄2 1 年,侧面 R
1 33 1 4 ,9
2 91 8 8 ,4
铃零 0 1c e ≯ 5I ;0 7 3 I2 4 5
横特 0
戴 ・ 克
94 0。 一 。 I 2 明97 9
4 29 _ 7 ,5 2 4 86 7 8 ,1
竞赛 渤
大 众
5 8
5, 5 2 0 9
1 4 , 3 16 07 0 。 70 ,5 ,5 6 0
在扩展热塑材料的应用。公司 辉 门和杜 邦共 同拥 有并 已开 发 研发工作涵盖了材料 、产品和 成 功。该 系统可改 善整个环境
工艺 的进一步 开发。 稳 定范 围的密封性能 、优化声 研讨 会期 间 ,曼 ・ 胡默 尔 学特 性 、重 量更轻 ,而且更经 还 展 示 了 一 些 热 塑 处 理 的 实 济 。 例 。如用于 气缸头盖 的径 向密 此外 ,曼 ・ 胡默 尔在研 究
- ▲ ■ ■ - 一
巾 I c l =
美国T W汽车集团正在 全 带 设计 相结 合 , 目的是 制 囊 ,安 装在 车顶 纵 梁 中 ,可 R 在约5 毫秒 内向下展开 ,并在 致 力于汽 车侧 面碰 撞 保护 系 定 一 套一体 化 的安全 方 案 ,
如何利用汽车技术提高车辆的安全气囊效果
如何利用汽车技术提高车辆的安全气囊效果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车辆的安全性能提供了许多创新和改进的机会。
其中,安全气囊作为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保护乘客在碰撞事故中受伤的关键作用。
然而,如何利用汽车技术进一步提高车辆的安全气囊效果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设计、感知和激活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利用汽车技术提高车辆的安全气囊效果。
在设计方面,优化安全气囊的结构和材料是关键的一步。
通过考虑乘客身体的生理特征和碰撞力的传递路径,可以设计出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安全气囊形状和尺寸。
同时,使用先进的材料,如轻质高强度材料,可以减少安全气囊自身的质量,提高其快速充气和有效减缓碰撞力的能力。
引入多功能气囊设计也是一种提高安全性能的方式,例如将侧气囊与车辆稳定控制系统相结合,可以在侧碰撞事故中更好地保护乘客。
在感知方面,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可以提高安全气囊的触发准确性和灵敏度。
传统的安全气囊系统通常依靠碰撞传感器来检测车辆碰撞,并触发气囊充气。
然而,这种设计容易受到碰撞传感器位置和安装角度的限制,导致触发误差。
现代汽车技术已经引入了更多的传感器,如车速传感器、惯性传感器、气囊阻尼传感器等,可以全方位感知车辆状态和事故瞬间的运动变化,提供更加准确的触发信号。
在激活方面,利用智能控制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车辆安全气囊效果。
通过将车辆的各种传感器与中央控制器相连接,可以根据实时数据和算法进行复杂的判断和决策。
例如,基于车辆动力学性能的智能气囊系统可以根据车速、转向角度等参数,在碰撞前的微秒内判断乘客和碰撞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调整气囊充气力度和时机,以最大程度地减轻碰撞对乘客的伤害。
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可以将车辆与路边基础设施和其他车辆进行实时连接和信息交流。
这种车辆间通信系统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碰撞预警和协同防护功能,使安全气囊在事故发生前得到更早的准备和触发,大大提高安全性能。
综上所述,利用汽车技术提高车辆的安全气囊效果是一个持续的课题。
自适应安全气囊
自适应安全气囊1980年的梅赛德斯-奔驰S级汽车(W 126)是首辆配备气囊的量产汽车。
现在,气囊已在汽车的安全保护系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气囊曾挽救过无数生命,并显著减少了事故带来的伤害。
梅赛德斯-奔驰安全专家正在开发体积可变的自适应安全气囊,以进一步提升气囊的安全保护能力。
实际上,梅赛德斯-奔驰已经拥有了带有自适应调节功能的安全气囊,多款车型的安全气囊都能够根据事故的严重性分两个阶段打开。
而未来升级版本的自适应安全气囊还将根据乘客体型等实际情况调节自身尺寸。
自适应安全气囊能够根据传感器识别出的前排座椅位置和乘员体型自动调整体积。
而身材和位置因素显然会对气囊的保护效果产生显著影响。
此外,前排乘员的体重也与其作用于气囊的冲击力息息相关。
自适应安全气囊能够保证各种体型和乘坐位置的乘客在适当的时机与气囊接触,从而令气囊的安全保护效果达到最大化。
这项技术能够使前排乘客侧面气囊的体积在90至150升之间变化。
而传统前排乘客安全气囊的体积约为120升。
该系统可利用一条用旋转卷绳机控制的系绳调节气囊形状,限制气囊体积。
在安全气囊被激活后,控制单元将根据传感器数据(乘员姿势和体重)的计算结果来控制安全气囊体积。
前排中央安全气囊前排中央安全气囊侧面碰撞是碰撞测试体系中一项重要的评估项目,它模拟的是车辆被其它车辆从侧面撞击的碰撞事故。
为了能与实际情况更贴合,有些碰撞测试机构还引入了侧面柱碰项目,以此综合评价试验车辆对于驾驶员的保护效果。
不过,从侧碰试验的过程不难看出,被试验车辆着重考虑的是司机侧车身抵御碰撞的能力,如果碰撞发生在另一侧会怎样?另外,如果副驾驶坐了一名乘客又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下面这段视频中就可以看到当侧面碰撞出现在副驾驶席侧和在碰撞发生时副驾驶席坐有一名乘客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此外,你还会看到,前排中央安全气囊在此类碰撞事故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侧面碰撞时,副驾驶坐有一名乘客首先,我们假定来自侧面的碰撞出现在司机侧且副驾驶坐有一名乘客。
汽车安全气囊技术提升碰撞保护能力的创新技术
汽车安全气囊技术提升碰撞保护能力的创新技术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汽车安全气囊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提升。
安全气囊作为一项重要的被动安全装置,能够在碰撞事故发生时迅速展开,并且缓解乘车人员在事故中受到的冲击。
本文将就汽车安全气囊技术的创新措施和提升碰撞保护能力的新技术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汽车乘坐的安全性。
一、多气囊系统的创新技术为了提高汽车碰撞时对乘车人员的保护能力,多气囊系统成为了一种创新技术。
传统的安全气囊系统主要包括驾驶员安全气囊和副驾驶安全气囊,但是这种系统对乘车人员的保护能力有限。
而通过增加车辆内部的气囊数量和位置的创新设计,多气囊系统能够更全面地保护乘车人员。
在多气囊系统中,除了传统的驾驶员和副驾驶安全气囊外,还会设置侧气囊、窗帘气囊、膝部气囊等。
侧气囊和窗帘气囊可以在侧面碰撞事故发生时迅速展开,形成保护屏障,减少乘车人员头部和躯干的受伤。
膝部气囊则可以在正面碰撞事故时,减少乘车人员膝盖和腿部的受伤。
多气囊系统的创新设计,有效提升了汽车安全气囊的碰撞保护能力。
二、智能安全气囊控制技术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智能安全气囊控制技术也应运而生。
智能安全气囊控制技术通过感知和判断碰撞事故的严重程度和碰撞方向,合理地控制安全气囊的展开和爆炸力度,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乘车人员的伤害。
智能安全气囊控制技术首先需要通过传感器感知碰撞事故的发生,然后根据传感器的反馈信息判断碰撞的严重程度和碰撞方向。
接下来,控制系统会根据判断结果,准确地控制安全气囊的展开时间、展开力度和展开位置。
这样一来,即使发生碰撞事故,乘车人员也能够在最佳的时间和位置得到最有效的保护。
三、主动安全气囊技术的创新除了传统的被动安全气囊技术,主动安全气囊技术的创新也在不断推进。
传统的安全气囊系统主要是在事故发生后才展开,对乘车人员进行保护。
而主动安全气囊技术则可以在事故发生前,根据车辆的运行状态和预测碰撞的可能性进行预判,提前展开安全气囊,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
汽车安全气囊系统
汽车安全气囊系统汽车安全气囊系统的毕业论文[摘要]安全气囊是现代轿车上引人注U的新技术装置。
汽车安全气囊系统的包括传感器总成、充气、折叠气囊、点火器、固态氮、警告灯等。
当汽车受到前方一定角度内的高速碰撞时,装在车前端的碰撞传感器和装汽车中部的安全传感器,就可以检测到车突然减速,并将这一信号在0.01秒之内速度传递给安全气囊系统的控制电脑。
电脑在经过分析确认之后,立即引爆气囊包内的电热点火器(即电雷管),使其发生爆炸,这一过程一般只需0.05秒左右。
点火器引爆之后,固态氮粒迅速气化,大量氮气化,大量氮气立即吹涨气粪,并在强大的冲击力之下,气粪冲开方向盘上的盖而安全展开。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有:安全气囊的作用、安全气囊的类型、两次动作的双气囊系统工作原理、系统主要部件中央传感器、安全传感器、电子控制器、安全气襄的功能、气囊在车内的标识、气囊系统的丄作原理、使用注意参项、安全气囊的维护等。
[关键词]安全气囊传感器安全[Abstract]The safe air sac is a modern car to ascend the new technique in eye-catcher equips・The safe air sac in car system includes to spread to feel the machine is total, the spirit of air , fold the air sac and order firearms, solid nitrogen, warning signa 1.・・etc・・When the car suffers the certain angle in front inside super-speed to hit, packing the collision in car head spreads to feel the machine spreads to feel with the safety that pack the car central part machine, can examine the car to deceleratesuddenly, combine this signal in 0. 01 control for inside speed delivering to safe air sac systems computer .The computer set off immediately after confirming through analysis the air sac electricity in the pack heat light the firearms ( give or get an electric shock namely thunder tube), making its occurrence exploded, the general in this processneeds 0.05 or so. After lighting the firearms set off, the solid nitrogen grain is quick to gasify, the nitrogen of large quantity gasifies, the large quantity nitrogen spirit blows to rise the air sac immediately, and in the mighty impact dint under, the air sac hurtles to open the co ver on the steer device but the safety launches・[Keywords] Safe air sac Spread to feel machine Safety目录刖言..................................................................... ....... 3 1概述..................................................................... ....... 4 1. 1安全气粪的作用........................................................... 4 1.2安全气囊的类型 (4)2两次动作的双气囊系统丄作原理.......................................... 5 3系统主要部件..................................................................... ..5 3. 1前方传感器 (5)3. 2中央传感器 ............................. (6)3. 3安全传感器 (6)3. 4电子控制器 (6)4安全气襄的功能................................................................. 8 5气粪在车内的标识 (9)5. 1气囊系统的工作原理 (9)5. 2使用注意参项.............................................................. 10 5.3安全气囊的维护........................................................... 11结论............ 12谢辞............ 13参考文献....................................................................... ..14前言安全气囊,也称辅助乘员保护系统。
汽车安全气囊论文
汽车安全气囊论文摘要安全气囊是现代轿车上引人注目的新技术装置。
汽车安全气囊系统的包括传感器总成、充气、折叠气囊、点火器、固态氮、警告灯等。
当汽车受到前方一定角度内的高速碰撞时,装在车前端的碰撞传感器和装在汽车中部的安全传感器,就可以检测到车突然减速,并将这一信号在0.01秒之内速度传递给安全气囊系统的控制电脑。
因此,确保汽车行驶的安全性,解决乘车人员的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在汽车上装配安全气囊就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介绍安全气囊的作用、安全气囊的类型、安全气囊的发展、系统主要部件、气囊在车内的应用、气囊系统的工作原理、使用注意参项、安全气囊的维护等。
近几年来,汽车作为一种便捷的现代化交通工具,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的方便,但是因为交通事故也给人们造成不少严重的损失。
因此汽车的安全问题便一直伴随在我们身边。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新型的汽车安全部件诞生了,即汽车安全囊。
安全气囊对乘员的保护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被称为驾驶员的“救命袋”,它可以保护人在汽车发生事故所引发的安全问题,同时也给汽车工业带来了繁荣,而汽车安全气囊它在当今时代又如何的去发展和应用呢?[关键词] 安全气囊;传感器;安全;发展;应用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键词] (2)一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 (2)1.1 国外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 (4)1.2 国内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 (4)二汽车安全气囊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6)2.1安全气囊的组成 (6)1、传感器 (6)2、中央传感器 (6)3、安全传感器 (7)4、电子控制器 (7)2.2安全气囊的工作过程及作用 (8)2.3 安全气囊的种类 (8)1、按系统的控制形式 (8)2、按系统的功用划分 (9)3、按安全气囊数量分类 (9)2.4 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 (10)三、安全气囊系统的使用与检修 (12)3.1 安全气囊系统检修注意事项 (12)3.2 安全气囊的检修方法 (12)四、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趋势 (15)4.1安全气囊的智能化 (16)4.2 安全气囊的绿色环保化 (17)4.3 安全气囊的虚拟技术化 (18)4.4 安全气囊的小型、轻型化 (18)4.5 安全气囊的保护全方位化 (19)4.6正在研制的此型保护气囊还有以下5种: (19)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与应用
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与应用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安全气囊的研发和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汽车安全气囊作为一种被动安全装置,其发展历程和应用方式已经经历了多年的改进。
本文将针对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的应用进行详细探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汽车安全气囊作为汽车被动安全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进行研发和实验。
最早的安全气囊是由美国汽车公司安装在车内,用于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起到缓冲和保护驾驶员和乘客的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安全气囊逐渐成为了汽车行业中必备的安全装置。
起初,安全气囊只有驾驶员座椅上的一只,主要用于保护驾驶员在碰撞事故中的上体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乘员座椅及其他汽车组成部分也开始安装安全气囊,以提供更全面的保护。
现在,汽车安全气囊已经成为了汽车内部的常见装置,包括驾驶员和乘客座椅的各个部位、汽车车门、车顶等都可以安装安全气囊。
目前,汽车安全气囊主要由气囊和充气装置两部分组成。
气囊通常由耐磨、抗撕裂的材料制成,能够抵御碰撞时的高速摩擦和挤压力。
充气装置通过车辆上的传感器检测到碰撞信号后,会迅速将气囊内充满气体,形成一个保护罩,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缓冲和保护。
随着汽车安全气囊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不仅在安全性能方面得到了极大提升,而且在技术层面也有了巨大的发展。
如今,安全气囊可以根据不同碰撞力度和角度的不同,灵敏地调节气囊的大小和充气时间,以提供更精准的保护。
此外,一些先进的安全气囊还可以识别车内乘客的体重和身高,根据不同的个体特征来调节气囊的充气力度和方向,使得保护更加精准和高效。
未来,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安全气囊将会与车辆的智能系统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
例如,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安全气囊可以通过与车辆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相连接,实时监测并分析车辆周围的交通状况和碰撞风险,为驾驶人和乘客提供更加精准的保护。
汽车安全气囊配置规定(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然而,交通事故的发生也日益频繁,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障驾乘人员的人身安全,提高汽车安全性能,我国对汽车安全气囊配置进行了明确规定。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汽车安全气囊配置规定。
二、安全气囊配置种类1. 主副驾驶座安全气囊:主副驾驶座安全气囊是最基本的安全气囊配置,当发生正面碰撞时,可以保护驾驶员和乘客的头部和胸部不受伤害。
2. 前排侧气囊:前排侧气囊位于座椅靠背内部,当发生侧面碰撞时,可以保护驾驶员和乘客的头部、颈部和胸部。
3. 后排侧气囊:后排侧气囊位于后排座椅靠背内部,当发生侧面碰撞时,可以保护后排乘客的头部、颈部和胸部。
4. 侧气帘:侧气帘位于车顶,当发生侧面碰撞时,可以保护车内乘客的头部和颈部。
5. 膝部气囊:膝部气囊位于驾驶员座椅下方,当发生正面碰撞时,可以保护驾驶员的膝部。
6. 座垫式气囊:座垫式气囊位于座椅底部,当发生正面碰撞时,可以保护驾驶员和乘客的臀部。
三、安全气囊配置规定1. 新能源汽车:根据《新能源汽车安全技术规范》(GB 7258-2017)规定,新能源汽车应配备主副驾驶座安全气囊、前排侧气囊和侧气帘。
对于7座及以下乘用车,还应配备后排侧气囊。
2. 乘用车:根据《乘用车安全配置规定》(GB 11551-2017)规定,乘用车应配备主副驾驶座安全气囊、前排侧气囊和侧气帘。
对于7座及以下乘用车,还应配备后排侧气囊。
3. 重型货车:根据《重型货车安全技术规范》(GB 7258-2017)规定,重型货车应配备主副驾驶座安全气囊。
4. 特种车辆:特种车辆的安全气囊配置要求根据不同车型和用途有所不同,具体配置要求请参照相关法规。
四、安全气囊配置要求1. 安全气囊类型:主副驾驶座安全气囊、前排侧气囊、后排侧气囊、侧气帘、膝部气囊和座垫式气囊等,应根据车型和用途选择合适的安全气囊类型。
汽车新技术配置-11安全气囊SRS
(1)碰撞传感器
朱明工作室
zhubob@
(1)碰撞传感器对于各汽车制造厂生产的车辆, 碰撞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不尽相同,而且碰撞传感 器的名称也不统一,例如有些碰撞传感器按照工 作原理也称为加速度传感器。 ①按照用途的不同,碰撞传感器分为: 触发碰撞传感器和防护碰撞传感器。 触发碰撞传感器也称为碰撞强度传感器,用于 检测碰撞时的减速度或惯性,并将碰撞信号传给 气囊电脑,作为气囊电脑的触发信号; 防护碰撞传感器也称为安全碰撞传感器,它与 触发碰撞传感器串联,用于防止气囊误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 滚轮式碰撞传感器
滚轮式碰撞传感器又称偏 压磁铁传感器, 其结构如 图所示。 主要由滚球1、永久磁铁2、 导缸3、 触点4、 壳体5等 组成。 两个触点4固定不动,并分 别与传感器的引线端子连接。 铁质滚球1用来感测惯性或 减速度的大小,可在导缸3 内移动或滚动。壳体5上印 制有箭头标记,安装时必须 按使用说明书规进行安装 (指向前方或后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偏心锤式碰撞传感器
朱明工作室
zhubob@
偏心锤式碰撞传感器又称偏心转子式碰撞传感器, 其结构如图所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Fra bibliotek偏心锤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当传感器处于静止状态时, 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
朱明工作室
zhubob@
偏心锤与挡块保持接触, 转子总成处于静止状态, 转动触点与固定触点 处于断开, 如图a所示。 当汽车遭受碰撞使偏心锤的惯性力矩大于复位弹 簧的弹力力矩时, 惯性力矩克服弹簧力矩使转子总成转动,从而带动转 动触点臂转动, 使转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如图b, SRS气囊的搭铁回路 接通
基于汽车碰撞模拟仿真的安全气囊设计与优化
基于汽车碰撞模拟仿真的安全气囊设计与优化安全车辆设计一直是汽车工程中至关重要的领域之一。
在实践中,安全气囊作为一种主要的被动安全装置,被广泛应用于汽车中,以保护乘客在碰撞事故中的安全。
而基于汽车碰撞模拟仿真的安全气囊设计与优化,可以有效提高气囊设计的精度和效率。
本文将探讨基于汽车碰撞模拟仿真的安全气囊设计与优化的方法和潜在益处。
第一部分:安全气囊工作原理安全气囊是一种主动安全装置,它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迅速充气,形成一个缓冲空间,以减少乘客在碰撞中所受到的伤害。
安全气囊系统主要由气囊、气体发生器、传感器和控制单元组成。
当传感器检测到车辆碰撞信号时,控制单元会触发气体发生器,气囊迅速充气并尽快展开,以减轻乘客与车辆间的冲击力。
第二部分:碰撞模拟仿真技术基于碰撞模拟仿真的气囊设计与优化,是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车辆碰撞行为,进而评估安全气囊系统在不同碰撞情况下的性能。
通过建立碰撞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等工程技术手段,可以模拟车辆在事故中的各种力学行为,并对安全气囊系统的部件尺寸、形状、材料等进行优化设计。
碰撞模拟仿真技术能够减少实验测试次数,提高试验效率和安全气囊设计的精度。
第三部分:碰撞模拟仿真在安全气囊设计中的应用1. 气囊布局优化通过碰撞模拟仿真,可以评估不同气囊布局对乘客安全的影响。
通过调整气囊的位置、形状和大小等因素,可以优化气囊的布局,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碰撞时乘客头部、胸部和腹部的受伤风险。
2. 气囊充气系统优化气囊充气速度和气囊展开的时间是安全气囊系统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指标。
通过碰撞模拟仿真,可以优化气囊充气系统的参数,使气囊在碰撞发生后迅速充气并尽快展开,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保护作用。
3. 气囊材料优化气囊的材料性能直接影响其对冲击的吸收能力和阻尼效果。
通过碰撞模拟仿真,可以评估不同材料在碰撞中的表现,选择最合适的材料以提高气囊的性能,并降低乘客在碰撞中所受到的伤害。
第四部分:碰撞模拟仿真的优势和挑战基于碰撞模拟仿真的安全气囊设计与优化具有以下优势:1. 提高设计效率:碰撞模拟仿真可以在早期设计阶段快速评估不同设计方案的效果,提高设计效率,减少试验测试的时间和成本。
沃尔沃安全气囊技术
不断创新的沃尔沃安全气囊技术来源:《汽车与配件》发布时间:2012-11-0自1987年第一辆配置安全气囊的沃尔沃汽车下线以来,沃尔沃不断改进安全气囊技术。
在业内,沃尔沃率先安装了座椅固定式侧气囊和侧面气帘,旨在对侧面碰撞中全面削弱自盆骨向上直到头部的冲击,有效降低乘员所受伤害。
曾参与80年代安全气囊研究的Lennart Johansson补充说:“现代安全气囊的优势是它所占的空间非常小,可以在车辆碰撞时向驾乘人员提供优化的保护。
当然,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保护水平,寻找一个全面的安全解决方案。
安全气囊是一个主要研发方向,而且它能很好地集成在其它安全技术中。
多年来,安全气囊已经成为所有车辆的标准配置。
但在初期阶段,这项技术及其可靠性曾引来激烈的争论。
这方面的顾虑在当时有一定的合理性。
“让安全气囊顺利释放并不困难,但要在关键时刻准确释放颇具挑战”,Lennart Johansson解释道,“近年来,气囊的膨胀时机和膨胀性能不断受到关注。
现代气囊技术可以根据碰撞的严重程度调整气囊的膨胀。
”近年来日益普及的车载雷达和摄像系统,也会集成在主动安全系统,使气囊在碰撞发生前就发挥作用。
与安全带协同工作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第一代安全气囊解决方案就已经出现。
但当时,该技术还远未成熟。
1955年的一项专利描述的设计与现在的系统相似,但是驾驶者需要通过按压按钮才能释放气囊。
另一个早期争论集中在通过燃气点火膨胀而释放气囊的方式。
1984年美国通过的一部充满争议的法案加速了安全气囊的研发进程。
这部法律关注驾乘人员未使用安全带而引发的安全隐患,从而做出规定,要求三年内所有新车必须装配勿需驾乘人员操作的自激式安全保护设备。
很快,业界人士意识到气囊是最佳的解决方案,有人甚至认为气囊可以取代沃尔沃汽车公司于1959年发明的三点式安全带。
但沃尔沃强有力地证明了协同使用安全带与安全气囊技术可以实现最佳的安全保护。
Lennart Johansson说:“气囊的数量未必能改善汽车安全的总水平。
汽车新技术配置安全气囊
汽车新技术配置安全气囊1. 引言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安全性越来越成为人们购车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为汽车安全装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气囊在保护驾车人员和乘客生命安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汽车安全气囊的配置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
2. 安全气囊的作用和原理安全气囊是一种能够在车辆碰撞或剧烈冲击时迅速膨胀成一定形状,减少乘员和车辆碰撞产生的冲击力,降低乘员受伤的装备。
它通过感应到车辆的碰撞信号来触发气囊的膨胀,从而在瞬间形成一定的靠垫,保护乘员免受严重碰撞时的直接冲击。
3. 汽车新技术配置的安全气囊种类3.1 副安全气囊副安全气囊是一种安装在驾驶员和前排乘客的座椅旁边、靠背和门槛踢脚位置的安全气囊。
它主要用于保护乘员在侧面碰撞事故中的安全。
当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副安全气囊会迅速膨胀并形成保护性的靠垫,减轻乘员身体受到的冲击。
3.2 座椅气囊座椅气囊通常安装在车辆的座椅背和座垫之间。
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或前方碰撞时,座椅气囊会迅速膨胀并形成保护性靠垫,以减轻乘员在碰撞中的伤害。
座椅气囊还可以根据车辆碰撞的严重程度自动调整充气的力度和速度,以达到最佳的保护效果。
3.3 膝部气囊膝部气囊是一种安装在驾驶员和乘客膝盖部位的气囊装备。
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膝部气囊会迅速充气,并在乘员的膝盖部位形成保护屏障,减少膝盖受到的冲击力,避免膝盖受伤。
3.4 侧气帘侧气帘是一种安装在车辆车顶与侧窗之间的长型气囊。
它主要用于在侧面碰撞事故中保护乘员头部及颈部的安全。
当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侧气帘会迅速展开,形成一个保护性的气囊屏障,有效减少乘员头部和颈部受伤的风险。
4. 新技术对安全气囊的影响4.1 传感器技术的应用传感器技术的应用使得安全气囊能够更加准确地感知车辆碰撞的强度和方向,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触发安全气囊的膨胀。
传感器技术还可以实现对不同乘员的特殊需求的识别,例如儿童座椅、妊娠妇女等,以最大程度地提升安全气囊的保护效果。
无人驾驶汽车的智能车载安全气囊技术
无人驾驶汽车的智能车载安全气囊技术近年来,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迅猛,成为智能交通领域的热点。
然而,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性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在保障乘客安全的各种技术中,智能车载安全气囊技术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创新。
本文将就无人驾驶汽车的智能车载安全气囊技术进行探讨。
一、智能车载安全气囊技术的作用智能车载安全气囊技术是指通过车载传感器感知车内的各种数据,如车辆状态、速度、方向等,以及通过外部设备获取的交通信息,来准确评估事故威胁,从而及时触发气囊系统的部署,保护乘客的安全。
相比传统的车载安全气囊系统,智能车载安全气囊技术不仅可以根据事故类型和程度自动调整气囊的充气力度和数量,还可以实现准确的预测和智能化的应对。
二、智能车载安全气囊技术的原理智能车载安全气囊技术主要分为感知、评估和触发三个阶段。
1. 感知阶段:在这个阶段,车载传感器会收集车内外的各种数据,并将其传输给中央控制器。
车辆状态数据包括车辆速度、转向角度、制动状态等;环境数据包括路面状况、交通信号等。
这些数据会用于评估事故威胁的程度和类型。
2. 评估阶段:中央控制器会根据收集到的数据,通过算法对事故威胁进行准确评估。
评估的结果将决定是否触发气囊系统的部署。
根据不同的事故类型和程度,智能车载安全气囊技术可以实现气囊的局部充气,从而减轻乘客的受伤程度。
3. 触发阶段:当中央控制器评估到事故威胁达到触发条件时,将发出触发信号,激活气囊系统。
气囊系统会根据乘客的位置和座椅传感器的输入,来决定气囊的充气方式和的力度。
这样,乘客就能在事故发生时得到更好的侧面、前面和头部的保护。
三、智能车载安全气囊技术的优势相比传统的车载安全气囊技术,智能车载安全气囊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预测能力:通过感知和评估阶段,智能车载安全气囊技术可以提前预测事故威胁,并及时做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2. 精确部署:智能车载安全气囊技术可以根据事故类型和乘客座椅的位置,精确部署气囊。
汽车安全气囊的相关政策
汽车安全气囊的相关政策
1.安全气囊成为必备装备:从2004年开始,我国法规规定在
新车上必须配置前排座位安全气囊。
2.安全气囊实行强制性检测:我国《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规程》于2013年正式实施,对车辆的安全气囊在年检中也要进行强
制性检测。
3.安全气囊故障维修:在安全气囊出现故障时,需要找到专业
的技术人员去维修,并在学习成为授权维修站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故障维修。
4.安全气囊质量监管:国家质检总局为了保障消费者购买到安全、合格的汽车,已经出台了《汽车安全气囊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规定》,规定了安全气囊的制造、质量、检验等方面。
5.
安全气囊信息公开:在我国,车辆制造商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对安全气囊的信息进行公开。
例如在一些汽车品牌官网上都有对安全气囊的详细描述,以及消费者故障处理的方式。
浅议汽车安全气囊新技术
浅 议汽 车 安全气 囊 新 技术
王 民
( 黑龙 江省 哈 双 高 速公 路 管理 处 。 龙 江 哈 尔滨 10 9 ) 黑 50 0
摘 要: 作为乘员辅 助约束 系统的组成部分 , 安全 气囊在碰撞发 生时对人体 具有重要 的保护效果。随着人们对汽车被动安全性 的要 求不断增 高, 对安全 气囊的研究开发 工作成 为热点 。参考大量近期数据与文献 , 于安全 气囊的新技术给予探 计。 对
关 键 词 : 车 ; 全 气 囊 ; 技 术 汽 安 新
化, 能识别乘员席上有无乘员、 有无逆向儿童座椅 整体 内 饰的和谐统一。安装在安全气囊盒中的安 据交通部统计, 截至 2 0 年底, 04 我国社会汽 以 及乘员身材 大小、 重量 , 坐姿、 是否佩戴安全带 全气囊模块的牦 和优点如: 采用 自 动调正安全 车保有量为 2 4 万辆 , o 年全 国汽车销售量 等 , 72 2 5 0 并根据上述信息调整动作 , 以求最大限度地减 气囊盒、 单点注射成型工艺 、P 乙烯基树脂外壳 ro I ' 为 55 7 万辆。 0 7 1 l 2 0 年 月 1日, 中国汽车工业协 少失误和更好的保护乘员。 和泡沫塑料 , 具有轻量化、 低成本 、 低脱开力等特 会发布了 2 0 年汽车产销统计 , 06 全年汽车产销量 2安全气囊新技术 点。其中因仪表板采用成型和装配 , 安装在仪表板 分别达到 7 7 7万辆 和 7 10万辆 ,同比增 长 2. 9 2. 6 21安全气囊 的新充气剂 内的气囊盖可对表面粗糙度 和表 面光泽进 行控 2 . %和 2 . %。这—结果 比中汽协去年年初预 72 3 51 3 俄罗斯最近研究 出将硝酸钱与甲酸钱一起 制、 口 接 材料与仪表板相同、 可与仪表板色彩协调 计 的6 0万辆多了 8 4 O多万辆。意味着 中国 2 0 制成一种共结晶。这种共结 晶迅速燃烧并充气的 统一; 06 另采用整体式隐 眭 口 接 气囊盒 , 具有相当大 年已 经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同 属性比硝酸铵还好 ,能够在很短 的时间内燃烧并 的造型灵活 眭, 在色彩、 表面粗糙度 和表面光泽上 时超过 日本 , 成为全球第二大新车消费市场。 使安全气囊迅速充气,其充气速度比目前的汽车 协调统一。 而在 2 o 年 ,全国共发生道路 交通事故 安全气囊充气速度高几倍。 05 在研究过程中, 他们首 2 . 4星型乘员安全气囊 4 o 5 起 ,造成 9 7 8 524 8 3 人死亡 , 9 1 人受伤 ; 先利用电脑程序将碳 、 氮和氧原子组成各种结 4 9 6 1 氢、 星型安全气囊是—个坐姿 自适应乘 员保护 2 0 年 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 3 88 起 , 06 7 7 1 共 构并分析其屙眭, 结果发现硝酸铵具有很好的 自 系统。 在特定碰撞条件下, 当安全气囊膨胀出来保 造成 84 5 95 人死亡。 据统计, 全世界每年道路交通 燃属性并且不产生烟雾。但是由于这种物质容易 护乘客安全时, 该系统能控制安全气囊展开的尺 事故死亡 人 数为 5 万至 6 万人 , 0 O 其中我国占到 吸收水汽而发生板结 ,因而俄研究 ^员将其与甲 寸。 、 安全气囊膨胀的速度和膨胀的程度取决于: 乘 了1 5 2%, %至 0 交通事故死亡绝对 数一直是世 酸铵一起制成一种共结晶, 使其容易保存。 研究发 员的体重、大小和就座位置、乘客是否佩戴安全 界第一。与国内每年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数接 现,这种共结晶迅速燃烧并充气的属性比硝酸铵 带、 碰撞的激烈程度、 碰撞的方向。星型安全气囊 近或超过 1 0万比较 , 以下是一组相关数据。2 o 还好 , O5 按照俄研究 ^ 员研究 出的方法将其填充在 让乘客可以 自 由选择气囊的膨胀程度 ( 高充气或 年日 本国内汽车保有量达到 80 万辆, 00 因交通事 汽车安全气囊里后,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燃烧并 低充气 ) 、 控制气囊展开的大小和容量 , 以及气囊 故死亡的人数为 6 7 人。对比 日 81 本国内数据 , 使安全气囊迅速充气,其充气速度 比目 中 前的汽车 的充气程度。 和传统的安全气囊一样 , 星型安全 国与 日本差距如此大的原因除了在国民交通安全 安全气囊充气速度高几倍。 俄研究 人员 认为 , 这种 气囊也能安装在仪表板里,不会影响对汽车 的结 意识不足 , 国内交通法规的不完善 , 执法力度不够 共结晶燃烧不产生有毒气体 ,不会对人的健康造 构或外形设计, 也不会带来额外的支出费用 。 该系 外 , 日本汽车安全技术 的发达也密切相关的。因 成损害 ,而且适用于零下 5 与 O到零上 8 O摄氏度的 统的特点如 :创新的电子功能和其他特眭的有效 此 ,加大国内汽车安全方面相关技术的研究刻不 温度环境,将来有望在汽车安全气囊方面得到广 集成带来高附加值;不会影响整车结构或外形设 容缓。 泛应 用 。 计; 无论是轻微的碰撞还是剧烈的碰撞、 乘客的重 1安全气囊简介 2 可膨胀涂料最新技术 2 量和大小 、在座位上的就座位置以及是否佩戴安 安全气囊的雏形是美 国人 Jo WH t c 发 hr .e i t rk 美 国密歇根消息 , 道康宁公司将在 3 1 全带 , 月 6 它都 明的安全气垫 。15 年 H tc 发明了他 自己 92 el rk 称 日 举行的2 o 汽车安全委员会工作会议期间, O7 进 2 . 5汽车智能安全气囊 之为“ 汽车安全气垫” 的装置, 用来减轻急刹车或 行名为“ 可膨胀有机硅涂料的研究进展” 的技术研 汽车智能安全气囊是在普通安全气囊 的基 正面碰撞带来的严重伤害。 这是一种纯机械装置。 讨会 , 这种有机硅涂料由道康宁汽车气囊市场业 础上增设传感器和与之相匹配的计算机软件而 用于使气囊膨胀的压缩空气贮存在—个压力容器 务推出。 研讨会主要议题是 , 道康宁有机硅产品在 成。 质量传感器能根据质量感知是大 ^ 、 还是小孩 , 中, 连接着弹簧 的质量块用来感应汽车的减速度 。 气囊领域的最新研发进展情况和产品介绍 ,并重 其红外线传感器能根据热量探测座椅 匕 人 是 还是 当质量块产生位移时,能打开—个阀使压力空气 点阐述目 前道康宁公司目 标为提高效率减少成本 物体,其超声波传感器能探明乘员的存在和位置 从压力 容器中冲出 , 朝 气 可装在 的产品工艺改进情况。 来 以仗 胀。 壤 研讨会的主i人 Bak od 等。 封 l w o c 计算机的软件则能根据乘客的身体状况、 所处 方向盘中、 手套箱门上、 仪表板上部以及前排座椅 先生说 :目 “ 前全球可膨胀涂料市场发展的驱动力 位置、是否系安全带以及汽车的碰撞速度和碰撞 的靠背。早期 的空气囊主要用于与其它安全装置 就是提高产品工艺缩减加工成本 ,我们研讨会将 程度 , 及时调整安全气囊的膨胀时机、 膨胀速度、 _起防止飞机着陆时与地面的碰撞。90年 , 16 安全 重点介绍道康宁最新研发成果,这种技术在减少 膨胀程度 , 使安全气囊对乘客提供最理想、 最有效 气囊技术开始在原有的基础上研制并转为民用。 涂层厚度 的同时却比传统产品有更好 的性能 。另 的保护。 安全气囊的出现是作为辅助 的乘员约束系 外在今后我们还会着力研发相关工艺。以实现减 3结语 统 ,主要用来防 l E 乘员在前 碰撞事故 中与驾驶室 少 汽车内部易碎等危险材料的使用情况。” 据悉, 国产企业主要是 以锦州锦恒、东方久乐、 上 内饰件的二次碰撞。它的研究起步于 2 世纪 7 可膨胀涂料是最近十年中汽车安全气囊市场竞争 海比亚迪等为代表 ,f{ O O 电门国内安全气囊的产量只 年代, 年代开始得到 9 0 迅速发展。 安全气囊的使用 的核心产品,因为人们不断赋予汽车安全新的要 占 I% 5 左右 ,主要在一些国产化的经济型乘用车 大大降低了碰撞中 乘员受伤的危险。安全气囊主 求 , 以安全气囊需要不断改进完善以满足要求, 有所配套。我国安全气囊在经历安全气囊的进口 所 要由控制器、气体发生器 、 气囊系统等三部分组 这就需要其杨 可膨胀涂料能够及时的跟上要求 高峰后,进口安全气囊的高速增长是势头 已经跌 成。传统安全气囊的设计是在发生正面撞车事故 并 目 保证成本降低。 落, 0 年 E 2 5 0 半年已经出现进口负增长。 时避免车内乘员的头部、颈部和胸部强烈撞击在 2 安全 气囊 盒技 术 3 目前, 口安全气囊在 国内配套市场所 占比 进 仪表盘、 方向盘或挡风玻璃上
安全气囊技术的新进展
船舶采用气囊上下水工艺是一项低成本、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高可靠性、机动灵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针对大型船舶和超大型船 舶采用气囊上下水工艺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以及它们可能引发的"安全"隐患提出对策,从技术角度和管理角度来促进此项技术的健康发展.
该传感器可以判断点爆时刻之 前的瞬间,乘员的初始位置,据此 抑制或低压点爆气囊,来保护离位 (ooP)等乘员。其使用的技术与座 椅占用传感器使用的技术相似,包 括超声波、红外线、可视成像和电 容式等技术。 4.3.5安全带传感器
安全带传感器主要用于探测安 全带是否使用及其使用状态。
5结束语 汽车碰撞安全眭问题自汽车诞
目前安全气囊试验用假人为典 型人,不能代表所有乘员。
此外,固有的安全气囊设计理 念存在伤人缺陷。如正面碰撞安全 气囊必须在碰撞发生后的约50ms 内,向乘员方向迅速点爆、膨胀,而 不是其他方向。
4智能气囊
为了减少安全气囊对乘员的伤 害,最新开发的安全气囊技术包括
每100km耗油仅0.5L。 纳米技术可以使燃料电池技术
安装位置
用途
方向盘内
正面碰撞时保护驾驶员
仪表板内
正面碰撞时保护前排乘员
B柱、车门、座椅等 侧面碰撞,翻滚时保护驾驶员、乘员
顶棚侧面
侧面碰撞,翻滚时保护驾驶员、乘员
仪表板下部
正面碰撞时保护驾驶员、乘员
风挡下等位置
保护行人
了许多智能化功能,以便更为有效 地保护乘员。智能气囊是指汽车在 碰撞过程中,能够根据不同的碰撞 形式和不同的乘员类型,主动采取 相应点爆的策略,以达到最佳乘员 保护效果的安全气囊。 4.1智能化设计面临的挑战 4.1.1简略的分析
汽车SRS安全气囊系统
核心组件。
气体发生器
01 类型
有压缩气体和化学反应式两种类型的气体发生器。
02 工作原理
在碰撞时,气体发生器产生大量气体,迅速充入 气囊,使气囊展开。
03 安全性能
气体发生器必须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安全工作, 不会对乘员造成伤害。
电脑控制单元
01 功能
接收来自传感器的信号,根据预设算法判断是否 需要展开气囊。
法规与标准的发展
国际法规协调
随着全球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国际贸易的增加,各国政府需要加强法规的协调和统一,以确保安全气囊系统的性能 和安全性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一致的要求。
性能标准提升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安全需求的增加,安全气囊系统的性能标准也将不断提高。例如,未来的标准可能会要求气囊在更 短的时间内完成充气,或者在更广泛的碰撞角度和速度下都能提供有效的保护。
02 硬件
包括微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接口等。
03 软件
控制算法和故障诊断程序等。
系统工作流程
检测碰撞
碰撞传感器检测到车辆碰撞时的加速 度和减速度变化。
判断是否需要展开气囊
电脑控制单元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和预 设算法判断是否需要展开气囊。
信号传递
传感器将信号传递给电脑控制单元。
展开气囊
如果需要展开气囊,电脑控制单元会 触发气体发生器产生大量气体,充入 气囊,使气囊迅速展开。
THANKS
感谢观看
目前,安全气囊系统已经成为现代汽车的标准配 03 置,并不断向着更加智能、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安全气囊系统的分类
01 根据安装位置,安全气囊系统可以分为方向盘气 囊、副驾驶气囊、侧气囊、膝部气囊等。
02 根据功能,安全气囊系统可以分为正面碰撞气囊、 侧面碰撞气囊、帘式气囊等,分别提供不同方向 的保护。
汽车安全气囊的技术发展
据资料统计 , 安全气囊的生产技术已经历了 4 个发展过程: 第一代 是 以 聚氯 乙 烯 为 涂 层的 缝 制 型 织 物 气囊 ; 第二代是以硅酮为涂层的缝制型织物气囊;
收稿日期 : 2000 06 02
# 53 #
综合评述 用于安全气囊的纤维 原料主要是 聚酰胺 、 聚 脂。 此外 , 聚烯烃、 聚丙烯腈纤维 、碳纤维 、陶瓷 纤维 、玻璃纤维甚至于经过适当处理的天然纤维也 可用于气囊织物。 对于综合性能要求较高的织物 , 可采用多组分原料。 3 1 聚酰胺纤维 安全气囊织物发展的整个历史是以聚酰胺长丝 纱为基础的, 聚酰胺长丝纱具有的特性使它成为安 全气囊织物最理想的材料 。聚酰胺纤维具有初始模 量低 、弹性好、 热焓量高等特点, 其织物在动态载 荷作用下具有应力分布均匀、 吸收能力大及抗冲击 性能好、 耐热性和阻燃性较好等优点。 此外 , 织物 柔软性好 , 长期折叠时折痕不易变脆。 特别是 PA66 纤维具有良 好耐热性 , 强度高 , 且有适当的延伸度, 柔软性较好, 因而在安全气囊 这一市场获得巨大成功, 在整个安全气囊用织物市 场中 , PA66 占据 95% 的份额, PA6 为 4% , 剩余的 是聚酯及其它纤维。 PA6 长丝的熔点 、 热焓均低于 PA66, 但经 特 殊处理的 PA6 长丝也能成为较好的安全气囊用原 料。例如 Allied Signal 公司生产的 Saty Gard PA6 纱 制作安 全气囊 与使用 PA66 纱 制作的 安全 气囊 相 比, 有较大的抗撕裂性、 较佳的可折叠性、 优良的 强度保持力, 在冲击 、老化和燃烧试验中表现出与 PA66 相同甚至更优的性能。 德国 Akzo #Nobel 公司与 DSM 公司共同 开发了 安全气囊用 PA46 长丝 , 其重量较轻, 具有良好的 耐高温性能 。在热负荷苛刻的情况下 , PA46 因其 高热 焓 可满 足 用户 的 特 定需 求 。 与 PA66 相比 , PA46 具有以下优点 : 可用非涂层 PA46 织物来代替 涂层的 PA66 织物 ; 可用纤度较细的长丝制成具有 相同性能的织物 , 以减少其折叠体积; 可用更热的 [4] 气体填充气囊从而缩短空气袋展开时间 。 3 2 聚酯纤维 随着非涂层气囊的发展及热轧阻气工 艺的应 用, 聚酯纤维也已成为现今气囊原料的研究热点 。 聚酯长丝织物具有轻 、薄 、高强、 耐磨 、耐化学性 等优点, 并且不用上浆、 上胶 、水洗、 定型等加工 处理 , 成本低、 易回收利用。 由于聚酯的回潮率比 聚酰胺低 ( 聚酰胺 4 5% , 聚酯 0 3% ) , 在热轧后 经过 5~ 10 年 ( 相当于安全气囊的使用寿命 ) , 聚 酰胺因回潮易恢复至轧光前的纱线构型 , 造成织物 透气性增加, 而聚酯纤维在安全气囊的使用寿命内 仍能保持较低的空气渗透率。 现在 , 欧美汽车用纺 # 54 # 织品市场上已普遍采用高强聚酯长丝 。 对安全气 囊织物用 PA66、PA6、PA46 及聚脂 长丝的特性进行比较, 见表 1。 表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OW SYSTEMS WIKIPEDIA)
GO(FROM
对于早期的汽车,一般设有多个触发碰撞传感器,安装 位置一般在车身的前部和中部,例如车身两侧的翼子板 内侧、前照灯支架下面以及发动机散热器支架两侧等部 位。随着碰撞传感器制造技术的发展,有些汽车将触发 碰撞传感器安装在气囊系统ECU内。防护碰撞传感器一 般都与气囊系统ECU组装在一起,多数安装在驾驶舱内 中央控制台下面。ECU是气囊系统的核心部件,大多安 装在驾驶舱内中央控制台下面。
汽车安全气囊新技术
第六组课题 作用原 理
气体反应
环保新 气体
侧边气 囊
充气二 分法
你想到什么?
安全气囊是“辅助约束系统” (Supplement Restrain System, 缩写为SRS)的一部分,主要是为了 防止汽车碰撞时车内乘员和车内部件 间发生碰撞而造成的伤害,它通常是 作为安全带的辅助安全装置出现,二 者共同作用。
气体发生器
气体发生器内存储有氮化钠或硝酸铵等物质。当汽
车在高速行驶中受到猛烈撞击时,这些物质会迅速 发生分解反应,产生大量气体(无毒无味的氮气占 70%以上),充满气囊。
气体爆炸
Older
airbag systems contained a mixture of sodium azide (NaN3), KNO3, and SiO2. A typical driver-side airbag contains approximately 50-80 g of NaN3, with the larger passenger-side airbag containing about 250 g. Within about 40 milliseconds of impact, all these components react in three separate reactions that produce nitrogen gas. The reactions, in order, are as follows. 2 NaN3 → 2 Na + 3 N2 (g) 10 Na + 2 KNO3 → K2O + 5 Na2O + N2 (g) K2O + Na2O + 2 SiO2 → K2O3Si + Na2O3Si (silicate glass)
The design is conceptually simple; a central Airbag control unit (ACU) (a specific type of ECU) monitors a number of related sensors within the vehicle, including accelerometers, impact sensors, side (door) pressure sensors , wheel speed sensors, gyroscopes, brake pressure sensors, and seat occupancy sensors. The bag itself and its inflation mechanism is concealed within the steering wheel boss (for the driver), or the dashboard (for the front passenger), behind plastic flaps or doors which are designed to "tear open" under the force of the bag inflating. Once the requisite 'threshold' has been reached or exceeded, the airbag control unit will trigger the ignition of a gas generator propellant to rapidly inflate a fabric bag. As the vehicle occupant collides with and squeezes the bag, the gas escapes in a controlled manner through small vent holes. The airbag's volume and the size of the vents in the bag are tailored to each vehicle type, to spread out the deceleration of (and thus force experienced by) the occupant over time and over the occupant's body, compared to a seat belt alone
REACTION
ACCORDING TO WIKIPEDIA
There
has been a recent effort to find alternative compounds that can be used in airbags which have less toxic byproducts. In a journal article by Akiyoshi et. Al., it was found that for the reaction of the Sr complex nitrate, (Sr(NH2NHCONHNH2)∙(NO3)2 of carbohydrazide (SrCDH) with various oxidizing agents resulted in the evolution of N2 and CO2 gases. Using KBrO3 as the oxidizing agent resulted in the most vigorous reaction as well as the lowest initial temperature of reaction. The N2 and CO2 gases evolved made up 99% of all gases evolved. Nearly all the starting materials won’t decompose until reaching temperatures of 500 °C or higher so this could be a viable option as an air bag gas generator.
汽车行驶过程中,传感器系统不断向控制装置发送速度 变化(或加速度)信息,由气囊控制模块(ECU)对这 些信息加以分析判断,如果所测的加速度、速度变化量 或其它指标超过预定值(即真正发生了碰撞),则囊控 制模块向气体发体发生器发出点火命令。
控制模块(EC大量的气体充满气 囊,产生的气体必须对人体无害,且不 能温度太高,同时要求气体发生器有很 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目前气体发生器 主要有压缩气体式、烟火式和混合式三 种型式。混合式气体发生器是压缩气体 式和烟火式相结合的发生器,也是目前 广泛应用一种气体发生器。
REACTION
ACCORDING TO WIKIPEDIA
According
to a patent, the particle size of the sodium azide, potassium nitrate, and silicon dioxide are important. The NaN3 and KNO3 must be between 10 and 20 µm, while the SiO2 must be between 5 and 10 µm.
REACTION LESS TOXIC
ACCORDING TO WIKIPEDIA
In
a patent containing another plausible alternative to NaN3 driven airbags, the gas generating materials involved the use of guanidine nitrate, 5-amino tetrazole, bitetrazole 5-氨基四氮唑 dehydrate, nitroimidazole, and basic copper nitrate. It was found that these non-azide reagents allowed for a less toxic, lower combustion temperature reaction and more easily disposable air bag inflation system.[citation needed]
(1) (2) (3)
REACTION
ACCORDING TO WIKIPEDIA
The first reaction is the decomposition of NaN3 under high temperature conditions using an electric impulse. This impulse generates to 300 °C temperatures required for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NaN3 which produces Na metal and N2 gas. Since Na metal is highly reactive, the KNO3 and SiO2 react and remove it, in turn producing more N2 gas. The second reaction shows just that. The reason that KNO3 is used rather than something like NaNO3 is because it is less hygroscopic. It is very important that the materials used in this reaction are not hygroscopic because absorbed moisture can de-sensitize the system and cause the reaction to fail. The final reaction is used to eliminate the K2O and Na2O produced in the previous reactions because the first-period metal oxides are highly reactive. These products react with SiO2 to produce a silicate glass which is a harmless and stable comp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