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毛概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思考:
你怎样看待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8日凌晨1时多,市公安局派人要求将尸体 运至殡仪馆,遭家属再度拒绝。 凌晨2点,武警开着消防车再次试图进入, 人群将轮胎砸穿,有七八名武警受伤。20 日下午,死者表弟王子豪把自己和冰棺关进 酒店大厅内间小屋,备上了两桶汽油,准备 随时同归于尽。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朱清时
朱清时是一位中国化学家,是中国科学院院 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技术 大学校长。 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致报考南方科大考生的家长的一封信”
2010年12月15日,筹备三年的南方科技 大学官方网站刊登出校长朱清时“致报考南 方科大考生的家长的一封信” 。 “我们要想一步到位办成一所一流大学。我 们没有时间去做这么长的时间申请。我们只 好先行先试。就是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和文 凭。”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举措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09年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 2009年6月17日晚8时许,石首市公安局 接到群众报警,该市永隆大酒店门前发现一 具坠楼男尸。警方现场初步认定是自杀,并 要求将尸体带走解剖,遭到死者家属的拒绝 。经查,死者涂远高,男,24岁,本地人 ,该酒店厨师。家属对死因及遗书的真实性 表示怀疑,将尸体停放在酒店大厅,引来众 多群众围观。
南方科技大学的招生
筹办三年多后,仍未获得“招生许可证”, 南方科技大学去年年底作出决定:拟自主招 生并推出其首期实验班,如果学生最终不能 获颁教育部认可的文凭与学位,南方科大将 自发文凭与学位。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
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发 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没有安定团结的政 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 这些思想奠定了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 重要基础。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
社会和谐是人类长期的理想追求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孔子说过“以和为贵”,墨子提出过
“兼相爱”、“爱无差”,孟子描绘了“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社
会状态。《天朝田亩制度》中也曾赞扬“有
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康
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人人相亲,人人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
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
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
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的要求,
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
发点和落脚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
人为本贯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
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淮,做到发
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
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固
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激
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
不确定因素增多。小布什上台
后推出的“新美利坚帝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摘要;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基本特征及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实的容观需要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影响了我国社会健康发展,和谐社会是社会不和谐的否定概念,或者说是针对社会不和谐而提出的一种社会理想状态构想。
现阶段提出和谐社会建设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首先是国内现状的要求。
200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20万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近两千美元,按国际经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一千至两千美元阶段,社会矛盾将十分突出。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资源、能源越来越紧张;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统筹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改革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挑战;腐败现象尚未根本遏制;民主法制建设任务繁重等,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因此迫切要求我们处理好各种矛盾,保持健康稳定的建设环境。
其次是国际现状的要求。
当前,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处于复杂变化之中: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没有根本改变。
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严峻挑战;围绕多极还是单极世界秩序的斗争还将长期存在;民族、宗教、领土争端时起时伏;西方敌对势力、民族分离势力、国际恐怖势力相当活跃等。
我们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保持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再次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任务的必然要求。
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毛概考试试题及答案无锡职院版
18周考试大纲一、识记部分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和平与发展2、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党的早期领导。
毛泽东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实事求是4、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8、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9、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
工人阶级10、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1、我国的政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2、我国现阶段最大的实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3、建国初期(1949~1956)我国的社会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14、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又好又快的发展15、国家综合实力及软实力的核心。
它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国防、外交、资源、民族意志、凝聚力等要素有机关联、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文化1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7、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集体主义18、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19、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第一,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二,改革是动力。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稳定是前提。
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
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思想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丰富多彩。
首先,和谐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不仅要追求经济发展,更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增强人的精神文明素质,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消除社会不公平现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再次,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坚持依法治国,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促进社会民主法治,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最后,和谐社会是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加强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党内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坚持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坚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心连心,坚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利益一致,坚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民检察院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公益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服务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
毛概第七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为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一个有利的社会条件。
第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以为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 要意义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为了完成上述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五 条举措。
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 建设。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 正义。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 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 安定有序。
第五,必须坚持 注重社会公平。这是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六,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上述六条重要原则是一个有机整体, 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 要求。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为谁建、靠谁建、怎样建的问 题,指明了我们应当遵照什么思想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据什么原则统筹全局、 根据什么要求推进发展、运用什么方式保 证和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
(1)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及其意义
(2)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和主要任务
教学难点
(1)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和紧迫性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 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什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什么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什么?。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首先,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就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其次,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
第三,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复习重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复习重点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基本原则是什么?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是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是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2、以人为本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决定》十分明确地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放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
这使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有了十分具体的着力点。
《决定》指出,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这就进一步明确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8项重点工作。
在此方面,《决定》都作了相关部署,如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廉租住房建设,规范和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大投入,落实责任,严格管理,强化监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等等。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一、准确理解“社会”、“和谐”的涵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首先必须弄清楚“社会”与“和谐”的内涵。
1.何谓“社会”?通常讲,社会(society)是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有机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中文里,“社会” 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旧唐书?玄宗本记》中,当时所用的“村间社会”属我国所见到的“社,,“会”二字的最早联用。
其涵义是人们为祭神而集合到一起,与今日之用法相去甚远。
在我国,人们广泛地在今天的涵义上使用“社会” 一词,是近代以来开始的« 1875年,《东京日日新闻》主笔福地源一郎,为翻译英文society -词,而在日语里首先创用“社会”一词。
英语society ,来源于拉丁语societas ,乃是伙伴、共同、联合、联盟之意。
从各种语言来看,“社会” 一词都具有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活动的含在社会学里,“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社会”指与“自然”相对的“社会”,即与宇宙、万物相对的人所创造出来的一切,如宗教、道德、法律、制度、政治、经济以及狭义社会等。
狭义社会是关于复合的人聚集状态的概念,像家庭、企业、学校、村落、城市、农村等就是狭义社会的例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曾作过多方面的论述o马克思在致帕•瓦•安年柯夫的信中说:“社会一不管其形式如何一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后现有法律法规尚存缺陷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比较普遍等因素也值得关注。
2、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思维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妥善处理好经济增长、开发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扭转传统思维方式下,对环境资源重开发、轻保护和重利用、轻补偿的做法,确立环境就是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观念,切实加大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的力度,把治标与治本、建设与治理有机结合起来。
必须变革旧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以低消耗、低排放或零排放、低污染或无污染、高质量、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模式,建立清洁工业和绿色农业,走资源节约利用、废物充分利用的循环经济之路。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的与要求:1、通过教学,使学⽣认识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类孜孜以求的⼀个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个社会理想。
2、通过教学,使学⽣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安定有序、⼈与⾃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通过教学,使学⽣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正确的⽅法妥善解决新时期⼈民内部⽭盾和其他社会⽭盾。
教学重点: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历史背景;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3、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不和谐因素并正确解决我国经济社会中的⼀系列⼈民内部⽭盾与其他社会⽭盾。
教学⽅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学阅读教学时间:4学时教学内容:今天我们开始讲概论课的第⼗⼀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章的内容,属于党的⼗六⼤以来,我们党的最新的理论成果之⼀,也属于我们党根据⼗六⼤以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的特征提出的新的战略构想,也是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四位⼀体中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概论课增加的⼀个新的内容。
这⼀讲我们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个问题,我们来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底是如何提出来的?也就是我们要弄清楚,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到底是什么?第⼆个问题,我们要弄清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的内涵,要理解和把握我们所要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第三个问题,我们要讲清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标任务和主要举措,也就是要讲,如何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下⾯我们想先讲第⼀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来,建设⼀种美好的社会,始终是⼈类孜孜以求的⼀种社会的理想,也是包括我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种社会的理想,所以从历史上来看,我们很早就有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所以我们⾸先来介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虽然“和谐社会”这个概念是现在才提出的,但也并⾮是脑⼦中突然产⽣的“⽕花”,⽽是有着悠久深厚的思想渊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什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要理论观点和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之一。
那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阐述。
首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体现在社会发展层面。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通过改革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会公平正义要求提高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加强援助制度,减少收入差距和贫困现象,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各阶层的共同繁荣。
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不仅要关注经济利益的追求,更要注重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提高人的素质和全面发展能力,推动科学文化的繁荣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体现在社会关系层面。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的社会结构。
这是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谐家庭关系、和谐邻里关系、和谐社区关系等来实现的。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确保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础,只有依法治国才能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走向。
完善社会管理体制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管理机制,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良好关系,实现各方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和共同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目标。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体现在社会精神层面。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推进文化兴国和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
文化兴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扬,同时也要积极吸纳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成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精神文明建设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推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
原则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的一系列科学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包括: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2.民主法治:坚持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健全法治体系,保障人民权益。
3.公平正义: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实现资源分配的合理公平,消除社会不公正现象。
4.文化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
5.社会和谐:促进社会良好秩序,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增进群众福祉。
6.生态文明: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7.和平发展:积极践行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些原则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框架,具有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理论渊源
第一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理论渊源党的十六届四种全会根据十六大提出的“社会更加和谐”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十六大以来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科学命题,党的十六届六种全会进一步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
由此以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新的伟大实践。
要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首先必须搞清楚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理论渊源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要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到底什么是和谐社会。
(一)、什么是和谐社会?要理解什么是和谐社会,就要理解“和谐”和“社会”这两个概念。
1、什么是和谐呢?和谐由“和”与“谐”两字组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和谐,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均匀”。
所以和谐具有协调、融合、合作等意义,它不是普遍性的统一,而是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2、什么是社会呢?什么是社会?不同思想的人对社会的定义有所不同。
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社会有机体,这个有机体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认为,社会是以特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的相互交往和运动发展的社会关系体系。
社会作为一种关系体系,具有如下主要特征:第一、社会以人群为主体。
人是社会关系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
这里所说的人是人群不是单个的人,因为单个人无法谋生,不能创造社会。
第二、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人们首先要满足吃、穿、住等基本需求。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物质生产活动,就不会有人,更不会有人的社会。
所以,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基本关系,其他关系或多或少是这一基本关系的产物或表现。
第三、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1、世情依据 2、国情依据
3、党情依据
1、世情依据
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 险的必然要求。 新世纪新阶 段,我们面临的 发展机遇前所未 有,面对的挑战 也前所未有。
2、 国情依据
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 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 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上图是一位行人走 过被沙尘笼罩的中 华世纪坛
3、党情依据
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 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坚
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
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第一讲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导入
解读“和谐” 和谐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时 代课题。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 共济之意; “谐”者,相合也,有协 调、顺和、无抵触、无冲突之意。
教学导入
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庭顿关于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现代化 伴随着风险的观点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 验证。即在现代化起飞的时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时期),是进入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 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中国进入了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转型期。 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目标和任务。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全 面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征?如何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章将对此做出专门的介绍与分析。
0.434 0.382 0.3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基本内涵中国网时间:2007-09-26 文章来源:中国网什么是和谐?和谐是指配合匀称、适当,是事物内部因素地多样性、差异性、矛盾性达到协调、均衡、适当地状态,也是社会主体地一种价值取向.古往今来,和谐美、和谐社会一直是进步人类追求地美好理想.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一直向往和追求事和、物和、人和、家和、国和、天地人和.但是,和谐是相对地、有条件地,绝对地和谐是不存在地.因此,和谐地美好状态成为人类永恒地追求.什么是社会?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就是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地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地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地.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地社会,具有独特特征地社会.”[]什么是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指社会关系中地各种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地状态.社会关系中最基本地方面是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之间地关系,三者之间地和谐状态是人类文明进步地尺度.因此,社会和谐主要表现为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地协调上.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构建什么样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地大同社会、小康社会,又不是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地那些国泰民安地盛世.胡锦涛同志年月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地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地社会.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地《决定》把这六个方面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地总要求.根据这六个方面地总要求,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解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地实现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和谐地现代社会.这个界定包括三个层次地内容:一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理论与实践要围绕促进人地自由全面发展来展开;二是实现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和谐,包括人自身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三是现代社会,即不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封建专制制度下,用封建道德伦理维系地所谓安定有序地社会,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下,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维系地现代社会.我们所要构建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地和谐.人自身和谐,即个人身心协调发展,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和各方面能力、潜力得到更好地发挥.人际关系和谐,即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包括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地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包括家庭成员之间地和谐、邻里关系和谐、个人与他人之间地和谐.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地和谐包括党群关系和谐、干群关系和谐、政党关系和谐、民族关系和谐、宗教关系和谐、社会阶层关系和谐、中央与地方关系和谐、区域关系和谐、两岸三地关系和谐、海内外儿女关系和谐、中国与世界关系和谐等.人际关系和谐体现为人们之间在利益关系平衡基础上地互相尊重、平等互利、诚信友爱、互帮互助、融洽相处.人与社会关系和谐,即人与社会组织、社会制度之间地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表现为国家、集体、个人等方面权益关系协调,社会运行有章(包括法律、制度、体制、机制、道德规范等)可循,社会依法依规维护个人权益,公平正义.人们遵守社会法律、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各司其职、各守其则、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整个社会安定有序,平稳运行,充满活力.人们心气平和、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即人与所处地环境和谐共生.自然界为人地生存和发展提供外部环境和物质资料,并不断地得到改造,成为人化地自然;人尊重自然规律,在实现经济增长地同时实现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之间地协调,维护代际公平,在优美地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实现人与环境友好、代际公平.我们所要构建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定量要求,就是要用“和谐社会地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测评社会和谐度.国家统计局“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课题组根据“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地要求,提出了个统计监测指标.关于民主法治,主要有三项指标: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廉政指数、社会安全指数.关于公平正义,主要有四项指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关于诚信友爱,主要有四项指标:合同违约率、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消费者投诉率、慈善捐款占比重.关于充满活力,主要有六项指标:基层选举投票率、人口流动率、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企业注册率、万人专利数、万人注册商标数.关于安定有序,主要有四项指标:岁以下儿童性别比、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居民生活满意度.关于人与自然和谐,主要有四项指标:万元综合能耗、森林覆盖率、常用耕地面积指数、环境质量指数.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定性、定量要求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一个口号,一种标语,也不是一次行动,一场运动,而是具有实实在在内涵地一个长期地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全党全国人民构建和谐社会地努力不仅要从“社会和谐度”上反映出来,更要从国民地幸福感中体现出来.贾建芳。
什么是和谐社会(基本内涵)
什么是和谐社会(基本内涵)
简单地从字面上说,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
因此,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
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第一,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二,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第三,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第四,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来维护社会稳定;第五,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证可持续的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偶然的。
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的同时,中国社会内部各种利益关系的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化也日趋明显,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多,社会风险也越来越大。
换言之,中国社会的各种不和谐现象越来越突出。
所有这些不仅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更
有悖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
不难看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同时,这也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即社会主义不仅是民主的和富裕的社会,而且还是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
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理解
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理解摘要中共中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正确把握和谐社会的内涵,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成员普遍得到尊重的社会,是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日益得到实现的社会,是各种社会矛盾日益趋于缓和的社会,是社会成员和谐相处的社会,当代青年更好的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为祖国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特征,内涵理解什么是和谐社会,学术界有许多不同论述。
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
”“是一个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
”“是一个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社会各阶层互惠互利,各自的利益都能得以基本满足,各阶层间的利益关系能够不断得到协调的社会。
”“是一个没有身份歧视,每个社会阶层之间相互开放,社会流动畅通的开放社会。
”“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
”“是一个社会事业发达、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
”“是一个各阶层人民有共同理想、讲诚信、守法度、民风淳正的社会。
”“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关系融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有序的社会。
”而喻可平教授则作了另外的概括,他说“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是一个多元的社会。
”“是一个宽容的社会。
”“是一个善治的社会。
”“是一个有序的社会。
”“是一个公平的社会。
”“是一个诚信的社会。
”“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上述论述多从和谐社会特征入手。
“社会”这个概念在哲学中理解的社会是构成整个世界的一个方面: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
这里的社会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交叉复合的关系总体,包括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内在地包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但在社会学中理解的社会显然没有这么宽泛,否则“社会学”就等同于“社会科学”了,毕竟“社会学”只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学科,所以社会学不是全面系统地研究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而只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简答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简答题1.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什么?答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哪几个基本原则?答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3.问题: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案: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重大部署。
4.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答案: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能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5.问题:请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答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6.问题:公平正义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什么意义?答案: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
7.问题:如何理解“以人为本”这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答案:“以人为本”意味着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8.问题:请简要说明安定有序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答案:安定有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9.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如何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答案: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标,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确保社会稳定。
10.问题:诚信友爱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什么重要性?答案:诚信友爱是维护人际关系和谐、促进社会风气好转的重要条件,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内涵、阶段特征和主要实现途径的探讨
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 基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事业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 关系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 目 标的圆满实现 , 关系到国家的长 治久
安和民族 的前途命运 。中共 十六届六 中全会作 出了《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 干重大问题
是特定的发展领域和工作 内容 。作 为和谐社会 的社会 , 无疑是从整体上而言或宽泛意义上的社 会, 而作为构建和谐社会 时论 及的社会 , 则往 往 与特定的工作 相连。二是“ 社会 和谐 ” 。社会 和 谐不仅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 也涉及到人与 自 然环境 的和谐 。从长远看 , 人与 自然界 的和谐 决定着人与人之 间的和谐 。但立足 于人 的能动 性看 , 自然对人的限制有着绝对而最终不可逾越 的界 限, 换句 话说 , 人对 自然 的保护 和改造 都是 有限的, 人与人 关系的调整和优化则是无 限的。
生, 谋民利 , 争民权 。( ) 己修身。严于 律己, 4克
通过正身 、 去奢来修 身养性 , 以宽厚 和开放的心
态对待别人。( ) 5 各得其 所。每个人 都能充分
和谐社会。在这一时期 , 不仅有 氏族问为抢夺极
为有限的生存物品而产生的频繁争斗 , 而且有 自
然灾害对人类 的残酷打击 。随着原始 社会的瓦
维普资讯
锯j 卓 r 硒宪考 20 年第4 总第2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 内涵 、 段 阶 特征和主要实现途径 的探讨
范恒 山
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是基 于 当前与未来 义的“ 社会” 指的是人类生活共 同体本身 , , 是人 类在一定范围内以一 定制度 和一定物质基础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6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是古今中外人们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
一般地讲,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科学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利益基础。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充满活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表现。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
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方面科学内涵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