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改编与影视创作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电影与文学改编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电影与文学改编近年来,电影与文学改编成为了中国文化产业中的热门话题。
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搬上银幕,成为观众们津津乐道的谈资。
电影与文学改编之间的关系既是一种相互借鉴,也是一种相互补充。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电影与文学改编。
一、电影与文学改编的背景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电影产业的兴盛息息相关。
20世纪初,中国文学开始迎来现代化的飞跃,许多作家开始创作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作品。
然而,由于当时电影产业的不发达,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无法通过电影的形式传达给更多的观众。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产业开始蓬勃发展,电影与文学改编才开始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
二、电影与文学改编的意义电影与文学改编的意义在于将经典文学作品通过电影的形式呈现给观众,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这些作品。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能够更好地传递情感和思想,触动观众的内心。
通过电影与文学改编,观众可以在电影中感受到原著中的情感和意义,进一步深入了解文学作品。
三、电影与文学改编的成功案例中国现代文学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被成功地改编成电影,成为了经典之作。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被改编成电影后大获成功,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一。
电影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表演,将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另外,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也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通过电影的形式展现了小说中的浓厚乡土气息,获得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
四、电影与文学改编的争议虽然电影与文学改编有着许多成功的案例,但也不乏争议。
一些观众认为,电影改编的作品往往无法完全忠于原著,导致原著中的深度和细节被削弱。
此外,一些电影改编的作品也被指责为商业化的产物,只是为了迎合观众口味而改编,缺乏独立的艺术价值。
这些争议使得电影与文学改编的话题一直备受关注。
五、电影与文学改编的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电影与文学改编也在不断进步。
越来越多的导演和编剧开始注重原著的精神内核,力求将原著中的思想和情感完整地呈现在电影中。
影视对文学的借鉴
影视对文学的借鉴影视对文学的借鉴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影视产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一些影视作品也受到文学作品的启发。
影视与文学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互相借鉴,为观众和读者带来了各种不同的艺术体验。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影视对文学的借鉴。
一、文学改编电影:挖掘故事情节,传达主题文学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两者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
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这些文学作品可能是小说、诗歌、戏剧等。
例如《小王子》、《了不起的盖茨比》、《哈利·波特》等。
文学作品的改编通常会挖掘出优秀的故事情节,从而产生出令人难忘的角色和场景。
通过电影的形式呈现,将文学作品的主题传达到更多的观众中。
电影对于文学作品的改编需要考虑不同的因素,如场景、人物、配乐等等。
如果改编得当,电影作品可以带来与原著完全不同的艺术体验,重新唤醒观众对原著的兴趣。
但是一些观众也会对改编后的电影有着不同的看法,认为电影未能真正展现出原著的魅力。
因此,如何将文学作品改编成优秀的电影作品,一直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
二、电影影响文学:提供新的灵感和素材除了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电影也对文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电影可以为作家提供新的灵感和素材,激发他们创作出更多的文学作品。
电影中的场景、人物和情节,可以启发作家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学作品。
例如,《霸王别姬》就为一些作家提供了新的灵感。
有些作家在观看电影之后,写下了以电影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为原型的小说,如张炜的《爱上霸王》和张文的《宋高宗与秦桧》等。
这些小说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电影所没有呈现的故事情节,扩展了观众对电影的认知。
三、电视剧对小说的补充:将角色、场景更加生动化除了电影,电视剧也对小说有着很大的影响。
电视剧允许小说的故事得以更加详细地呈现,这样可以更好地塑造角色和场景,增加文学作品的真实感。
同时,电视剧可以拓展小说中未曾呈现的情节和人物,使得小说的世界观更加丰富。
文学作品的改编与影视化研究
文学作品的改编与影视化研究文学作品的改编与影视化研究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复杂课题。
以下是一些主要方面和考虑因素:1.改编的必要性: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和媒介。
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可以扩大其影响力,同时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此外,通过改编,文学作品也可以在新的媒体平台上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2.忠实性问题:改编过程中,忠实于原著的程度因改编者而异。
有些改编者可能希望尽可能地忠实于原著,而有些则可能希望在保持原著精神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改动。
改编者需要在尊重原著和追求创新之间找到平衡。
3.受众群体:改编过程中需要考虑受众群体的需求和喜好。
不同的受众群体对改编作品的要求和接受程度可能不同。
改编者需要针对目标受众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4.艺术形式转换:将文学作品转换为影视作品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艺术形式转换。
这包括从文字到视觉和听觉元素的转换,以及从静态到动态的转换等。
改编者需要具备跨媒介改编的能力,同时保持对原著的艺术风格和精神内涵的尊重。
5.商业考虑:改编为影视作品往往涉及到商业利益的问题。
改编者需要考虑如何将原著的商业价值最大化,同时保证改编作品的质量和艺术价值。
6.案例分析:对具体的文学作品改编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改编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我们可以分析《红楼梦》、《哈利·波特》等作品的改编过程,探讨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7.跨文化改编:跨文化改编是文学作品的改编与影视化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跨文化改编中,改编者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审美习惯等因素,以确保改编作品能够被目标受众接受。
例如,《狼图腾》的英译本在西方国家出版后,其电影改编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8.改编后的影响: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后,往往会对原著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对原著的推广和普及,也可能是对原著的误解或篡改。
改编者需要在改编过程中权衡这些影响,并尽可能地保持原著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
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文学与电影一直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作品往往被搬上银幕,改编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作品。
这种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互动关系,既激发了观众对原著的兴趣,又为文学作品赋予了更广泛的传播价值,实现了文化的跨界融合。
文学作品改编:跨越时空的变奏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古老而经典的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当这些文字被搬上大银幕时,通过电影的形式呈现,往往能够更加直观地触动人心。
观众可以通过电影画面深入体验原著中的情节、人物和场景,获得一种视听的双重享受。
例如,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被改编成电影后,更形象地展示了战争年代的人间疾苦,触动了观众内心的深层情感。
电影作品还原:向经典致敬相比之下,电影改编成文学作品则在另一个层面展现了互动的魅力。
通过小说、漫画等形式还原电影画面,使得观众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回味起电影时的情节,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小说版,更加深入地展现了主人公安迪的内心世界,使人们重新审视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领悟影片背后更深层的含义。
互动的力量:文学与电影的碰撞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简单的搬运和还原,更是一种跨界融合的文化碰撞。
文学作品通过电影呈现,为经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电影作品被改编成文学作品,又为观众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想象之门。
这种互动不仅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不同形式艺术之间的交流与借鉴,为文学和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互动关系,正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体。
通过文学作品到电影的跨界改编,观众可以更全面地感知和理解作品内涵;而电影作品改编成文学作品,则让人们在静心阅读中重新审视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
这种互动关系,不仅让作品本身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也让我们更好地体会到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交融和碰撞。
在未来的发展中,希望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互动可以更加紧密,不断拓展创作的可能性,为观众带来更多新鲜的体验和感悟。
《文学经典改编与影视创作教学设计》
《文学经典改编与影视创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经典改编的原则和方法。
2.学习影视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流程。
3.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文学经典改编的策略和影视创作的实践。
2.难点:在改编过程中保持文学经典的精髓。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实践操作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一部文学经典改编的影视作品,引发学生兴趣。
2.文学经典改编原则讲解
(1)忠实原著与创新改编的平衡。
(2)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发展。
(3)主题的传承与深化。
3.影视创作技巧介绍
(1)剧本创作。
(2)镜头语言。
(3)演员表演。
4.案例分析
选取成功的文学经典改编影视作品进行分析。
5.实践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文学经典改编的影视创作实践。
6.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创作过程中的问题和收获。
7.成果展示
学生展示创作成果,互相评价。
8.总结归纳
总结文学经典改编与影视创作的要点和经验。
9.作业布置
选择一部文学经典进行改编创作,撰写剧本。
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
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近年来,文学与电影改编之间的互动关系越来越紧密。
文学作品作为电影的重要源头,不仅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而电影改编也为文学作品带来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电影改编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分析其对文学和电影产业的影响。
一、文学作品为电影提供丰富素材文学作品作为电影改编的重要源头,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后,不仅保留了原著的精髓,还通过电影的形式将故事更直观地呈现给观众。
例如,《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后,吸引了大量观众,成为了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电影系列。
电影改编还可以通过视觉和音效等手段,将原著中的场景、人物和情节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
二、电影改编为文学作品带来更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力电影改编不仅为文学作品带来了更广泛的传播,还提高了作品的影响力。
通过电影的宣传和推广,原本只有一部分读者的文学作品可以被更多人所知晓。
例如,《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在电影改编后,吸引了更多观众的关注,使得原著的销量大幅增加。
电影改编还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解读,为原著赋予新的解读角度,使得观众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三、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促进了创作的创新和发展文学与电影改编之间的互动关系促进了创作的创新和发展。
电影改编可以通过改变故事情节、人物设定和结局等方式,为原著带来新的创意和想象。
同时,电影改编也可以通过对原著的解读和演绎,为观众呈现出不同于原著的视角和情感体验。
这种互动关系不仅促进了文学和电影的交流与融合,也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可能性。
四、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对文学和电影产业的影响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对文学和电影产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文学产业来说,电影改编为作品带来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力,提高了作品的商业价值和知名度。
同时,电影改编也为作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机会和收入来源。
改编:文学作品向影视艺术的转变
改编:文学作品向影视艺术的转变第一篇:改编:文学作品向影视艺术的转变改编:文学作品向影视艺术的转变[摘要]:改编,实现了文学作品向电影艺术的转变。
影视改编观念始终伴随着世界电影的发展而逐渐成熟。
文学作品的改编有着自身的原则与方法,本文简要分析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艺术的历史发展及其改编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关键词]:改编;文学作品;影视艺术;转变纵览整个世界电影发展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伴随着电影的发展,电影开始从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努力寻求触动人心的灵感。
据统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影片中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作品是从文学(小说)改编而成的。
在中国,1913年由黎民伟在香港拍摄的故事片《庄子试妻》,堪称是中国电影史上首部改编自文学的电影作品。
从历史悠久的艺术长河来看,文学艺术已有的巨大成就和海量优秀作品为影视改编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与丰富的资源。
而文学作品之所有可以实现向电影艺术的转变,主要还在于其存在着与影视艺术相互重合和交叉的诸多因素。
如二者均是叙事艺术,就像法国影评家玛格尼所表示的那样,“电影和小说二者均为叙述作品,叙事有它自身的规律,与展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
它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连续性,小说的各种程式和电影的各种常规技巧大抵是为了保持连续性才产生的”。
正是这种相通性,才使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具有实际可行性。
一、影视改编理念发展电影早期的创作者们在进行电影改编时秉承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力求完整的还原文学作品。
因此这些作品往往被当成是文学作品的图解版,说得通俗些,这些电影作品更像是文学作品活动的连环画而已。
像中国早期大量取材于鸳鸯蝴蝶派文学作品的电影,在影片开篇甚至会出现文学作品原书的封面。
由于其故事情节缺少明显的改编,因此观影结果往往很难令观众满意。
到了20世纪30年代,由于好莱坞电影黄金时代的到来,好莱坞电影改编模式迅速传遍全世界,影响着全世界的电影改编模式。
这一时期,创作者们大多热衷于选择那些情节结构严谨,开端、发展、结局三段分明且充满戏剧性的文学作品进行改编。
论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语言的异同
论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语言的异同在人类的文化长河中,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各自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故事、表达情感、传递思想,而语言作为其中的重要元素,也存在着诸多异同。
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内涵。
作者通过文字的排列组合,为读者构建出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
文学语言可以细腻入微地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让读者深入到角色的灵魂深处,感其所感,思其所思。
例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对人物语言、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展现了众多人物复杂的性格和命运。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这句诗,短短十四个字,将她的敏感、多愁和对命运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语言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每个人对于同一段文字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影视作品的语言则更注重直观性和简洁性。
由于受到时间和画面的限制,影视语言需要在短时间内传递关键信息,让观众能够迅速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
影视语言包括角色的对白、旁白、解说等。
比如在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那句“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
”简单直白的语言,却生动地传达了生活充满未知和惊喜的主题。
影视作品中的语言往往要与画面、音乐等元素相互配合,共同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情感。
从表达方式上来看,文学作品的语言更倾向于书面化和规范化。
作者可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将春天的生机盎然展现得活灵活现。
而影视作品的语言则更多地采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以贴近观众的生活,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在电视剧《武林外传》中,角色们幽默风趣的对白,充满了生活气息,让观众感到亲切和熟悉。
在语言的节奏和韵律方面,文学作品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尤其注重语言的节奏和韵律,通过押韵、平仄等手法,营造出一种音乐般的美感。
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
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文学和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各自拥有着独特的魅力和表现方式。
文学作为一种文字表达的艺术形式,通过文字描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情感表达,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而电影则是一种视觉表达的艺术形式,通过画面、音乐和表演等多种元素来展现故事情节,给人以直观的感受。
在文学和电影之间,常常存在着互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尤其是在电影改编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这种互动更加显著。
一、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后,不仅可以吸引原著小说的读者观影,还可以通过电影这种形式将故事呈现给更广泛的观众。
电影改编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导演和编剧需要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础上,根据电影的表现手法和受众的接受程度进行合理的删减和改动,以适应电影的叙事节奏和视听效果。
例如,《了不起的盖茨比》、《傲慢与偏见》等文学名著被改编成电影后,通过影像的表现和演员的演技,更加生动地展现了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使观众在视听上得到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体验。
二、电影作品激发文学创作灵感与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相反,电影作品也常常激发了文学创作的灵感。
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通过其独特的视听效果和情感表达,往往能够触动作家们的心灵,激发他们对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的创作灵感。
许多文学作品的创作灵感正是来源于电影。
电影所展现的画面和情节,往往能够给作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和想法,促使他们创作出更加生动和具有张力的文学作品。
例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激发了许多作家对于人性、友情和自由等主题的深入思考,推动了一系列优秀文学作品的创作。
三、文学与电影的互动促进艺术创新文学与电影的互动不仅仅是简单的改编和灵感激发,更重要的是促进了艺术创新和跨界合作。
在当代社会,文学作家和电影导演之间的合作日益频繁,通过双方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可以将文学作品更好地呈现在大银幕上,还可以借助电影的视听效果和技术手段,为文学作品赋予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形式。
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
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文学与电影作为两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在人类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文学作品通过文字传达思想、情感和故事,而电影则利用视觉和听觉元素为观众创造一种沉浸式的体验。
在这一过程中,文学作品常常成为电影改编的对象,形成了文学与电影之间复杂而又富有趣味的互动关系。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包括改编的必要性、改编方法、成功与失败的典范,以及这种互动对文化传播和社会影响的作用。
改编的必要性文学作品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是电影改编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人物塑造、复杂的情节安排以及丰富的内涵,这些特质都能有效地吸引观众。
例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不仅讲述了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还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影片中的角色塑造和情感传达都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对于影视作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通过将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可以满足观众对高质量剧情和情感碰撞的需求。
许多导演和编剧在改编时,会借用原著中的经典台词和情节,同时结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这样一来,不但保留了原著精神,还能使其更加贴合当代观众的口味。
改编的方法在进行文学作品到电影的转化时,导演和编剧们通常采取不同的方法,根据原著自身的特征和影片所要传达的信息来选择最合适的改编策略。
保持原著精神有些电影在改编过程中力求保持原著精神,尽可能忠实于原著作品。
例如,彼得·杰克逊执导的《指环王》系列电影就致力于忠实还原托尔金创作的幻想世界。
虽然在一些情节上存在删减,但整体故事主线、角色关系等都保持了原著的精髓,从而获得了许多书迷和影迷的认可。
创新改编另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创新改编,即在保留核心情节或主题的基础上,对人物及情节进行大胆重构。
比如,奥斯卡·韦尔德执笔的小品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在多次改编中,不同版本总是会加入各自独特的新解读,从而为故事注入新的生命。
2015年的电影《道林·格雷》就对源自19世纪文学作品进行了现代化处理,反映了21世纪对美与道德的新理解。
论文学改编与影视创作的关系
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
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文学与电影作为两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与相互影响。
自从电影诞生之日起,文学作品便成为电影创作的一大源泉。
小说、戏剧、诗歌等各类文学作品都被影视创作者所挖掘并改编成影片,这一过程不仅为经典文学作品带来了全新的生命,也为电影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文学和电影在本质上存在差异,使得两者之间的改编常常充满挑战与争议。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一互动关系。
文学对电影的影响文学为电影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许多经典影片无不源自于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例如,《乱世佳人》改编自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同名小说,《指环王》则来源于托尔金的史诗三部曲。
这些作品因其深厚的人物塑造、复杂的情节设置以及引人入胜的世界观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充实的素材。
在文学作品中,文字是直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作者通过描述、对话及内心独白来构建故事。
在这一过程中,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丰富情感往往需要作者花费大量篇幅进行铺陈和细致描绘。
而在电影中,这些通过镜头、表演、音乐等手段可以更加生动地呈现出来,例如,一个凝重的眼神、一段动人的配乐,都能在一瞬间达到文字无法企及的情感深度。
此外,许多文学作品探讨了社会问题、人性或道德困境,这些主题在电影中同样具有重要性。
通过将这些主题转化为可视化的叙事方式,导演能够引导观众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例如,《1984》改编自乔治·奥威尔的同名反乌托邦小说,就成功地将对极权统治害怕和抵抗的主题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发观众对现代社会现实反思。
电影对文学的影响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许多经典文学也开始受到电影叙事手法和视觉语言的影响。
影片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看体验,还可能改变某些故事的解读方式。
例如,一些文学作品在改编成电影后,增加了动作场景或者视觉元素,不仅提升了观影体验,也使得原本平面的故事变得更加立体而生动。
同时,电影也促进了一部分不太为公众熟知或被忽视的文学作品的传播。
影视改编延续原著基础创作综述论文
影视改编延续原著基础创作综述论文影视改编延续原著基础创作综述论文据统计,世界各国每年生产的影片,有50%一60%以上来自改编,整个欧洲自19世纪以来的所有文学名著几乎都被改编过。
在中国,影视改编的历史可追溯到1916年,第一代导演张石川将文明戏《黑藉冤魂》搬上银幕。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影视改编发展迅速,如《牧马人》《人到中年》《芙蓉镇》《城南旧事》《菊豆》《秋菊打官司》《围城》等,均来自小说或散文的改编。
…可见,在中外影视史上,影视改编历史几乎等同电影历史。
随后,引发了影视改编是否要“忠实于原著”的争论。
本文着重谈谈影视改编要在延续原著文学精神的基础上创新。
一、影视改编是否忠实原著之争面面观实践证明,每当一部改编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播放时。
常常会引起是否“忠实原著”的争论。
如夏衍在《杂谈改编》中曾说:“忠于原著的幅度要因人而异。
真正好的经典著作,应尽量忠实于原著。
”中央歌剧院编剧万方曾强调:“改编文学名著,尊重原著是前提,在改编中要尽可能保留文学作品自身的特色,发现文学作品中的内涵是很重要的经验。
”《山楂树之恋》的作者艾米在谈到对电影《山楂树之恋》改编的意见时,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山楂树之恋》出版已经好几年,海内外拥有大量‘山楂迷’。
电影导演和电视剧导演想把它搬上大小银屏,重要原因应该是看中了它的故事框架和雄厚的读者群。
既然如此,还是应该尽量忠实于原著,否则还不如找人创作一个新剧来拍摄。
”被称为“中国第一编剧”的邹静之却说:“改编文学作品忠实于原作是非常难的事,所谓忠实,能做到的只有在文本所提供的对白上忠实。
因为有的文学作品本身容量不够,改成电视剧就是电视剧,而不再是小说,改编不存在‘曲解’,只有成功和不成功。
小说和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要影视还原文学本身是不可能的。
”更有一些作家,当他们的作品被影视公司买断,就认为改编后的作品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了。
可见,影视改编是否要“忠实原著”的争论,双方各发其音,不分输赢。
文学与影视的关系范例论文
文学与影视的关系范例论文文学与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二者在创作、展现和传播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互动。
本文将从背景、创作和观众三个方面探讨文学与影视的关系,并通过范例论证二者的互动性。
首先,文学与影视的背景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
文学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通过文字表达思想、情感和人类的智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而影视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则通过影像、音乐和表演来传递信息和情感。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观众需求的变化,影视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渠道。
在这个背景下,文学和影视相互关联,相互借鉴,为观众展现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
其次,文学与影视的创作过程展示了它们之间的互动性。
在创作过程中,文学作品往往是影视作品的重要创作源泉。
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影视作品通过引用文学经典,不仅对文学作品进行了再创作,同时也为经典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反过来,影视作品的成功也会为文学作品带来更多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推动文学作品的传播和发展。
因此,文学和影视在创作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最后,观众作为文学和影视的最终受众,对于二者的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观众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观看影视作品来获取信息和艺术享受。
观众对于文学和影视的喜好和需求也会互相影响。
一部畅销的文学作品往往会被改编成热门的影视剧,吸引更多观众的注意。
而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则会为原著文学带来更多的读者,推动文学作品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大。
观众的需求和反馈会不断推动文学和影视的创作和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通过一个范例来论证文学与影视的关系。
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
原著小说通过描写大学生渡边的迷茫和爱情故事,展现了对逝去的时光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而电影版则通过影像、音乐和演员的表演展现了相同的故事和情感。
电影版的《挪威的森林》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成功,影片中的音乐和表演也为原著小说带来了更多的读者。
论文学改编与影视创作的关系
论文学改编与影视创作的关系-新闻学论文学改编与影视创作的关系张颖【摘要】文学改编一直是剧本的一大来源,电影、电视剧史上很多优秀作品都是由文学名著或畅销作品改编而成。
改编过程中,将作品看作素材,打成碎片,并按照影视思维、视听表达的规律,重新组合,使之成为一部故事完整、结构统一的作品。
然而,对诸多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的效果,业界褒贬不一。
关键词文学影视改编创作从2014 年末至今,通过改编文学作品推出的精品大剧大片不断,如去年10月27 日开播的《红高粱》,还有2014 年压轴公映的《智取威虎山》。
2015 年初,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在多个电视频道热播,该剧改编自著名当代作家路遥的同名作品,由于其题材年代的特殊性和演员的表演特点,惹来不少争议。
一、文学作品为影视创作提供肥沃土壤影视市场呼唤好剧本,原创剧本有限,文学改编一直是剧本的一大来源。
电影、电视剧史上很多优秀作品都是由文学名著或畅销作品改编的。
80 年代,我国拍摄的经典电视剧作品《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均出自明清章回小说“四大名著”,涉及神魔、历史演义、家族史诗几个题材类型。
近几年,很多作家也当编剧,对自己的小说亲自操刀,比如刘震云根据自己的文学作品改编出的《一九四二》;也有的作家售出改编权,比如莫言的《红高粱》。
从理论视角深入分析当前影视创作领域的文学改编情况,改编就是通过技术处理将艺术作品由一种媒介转换为另一种媒介。
影视改编,首先是以影视艺术特有的视听思维、视听表达的眼光审视各类作品,判断其故事内核(或框架)是否适合影视媒介来表达;然后将作品仅仅看作素材,打成碎片,并按照影视思维、视听表达的规律,重新组合,使之成为一部故事完整、结构统一的作品。
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是电视剧再创作的基础,也是影视创作的重要题材来源。
近期上映的《狼图腾》是改编自同名的畅销小说,票房相当可观。
两年前刘震云和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虽说票房不理想,但仍然被认为它是一部有担当、有情怀、有品位的作品。
文学作品改编与电影内容生产
文学作品改编与电影内容生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媒体形态的演变,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创作模式。
文学作品为电影提供丰富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电影则通过视听效果、表演艺术和剪辑技巧将文字作品转化为视觉盛宴。
然而,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内容生产也存在一定的优势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的研究现状,分析电影内容生产的流程和要素,并举例说明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的过程和要素。
对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内容的优势和挑战进行评价,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实践建议。
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的案例不胜枚举,从经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巴黎圣母院》到现代小说《小时代》、《左耳》等,都成功地被改编为电影作品。
这些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在主题、风格和故事情节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小时代》以其青春、成长和社会现象为主题,通过四个女大学生的视角展现都市青年的生活面貌,而电影版则强调了情节冲突和视觉效果,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
电影内容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剧本创作、角色塑造、场景设计、声音效果等多个环节。
剧本创作是电影内容生产的基础,需要从文学作品改编、创意构思和故事情节等方面入手,构建出完整、合理的故事结构。
角色塑造是电影内容生产的核心,需要通过对角色的理解、体验和表演,塑造出立体、生动的角色形象。
场景设计则是根据剧本要求,结合实际拍摄环境,设计出符合故事情节的场景。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声音效果、视觉特效等环节,以提升电影的整体品质。
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的过程包括从文学作品的选择、剧本创作到拍摄制作等多个环节。
在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的过程中,情节、人物、语言和风格等要素的保留和改编是关键。
例如,在将《围城》改编为电影的过程中,导演需要将原著中丰富的心理描写、文化内涵和社会批判等内容转化为可视的影像和具象的人物表现。
同时,电影中的情节安排也需要进行创新,以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以电影版《小时代》为例,该电影作品在内容生产方面表现出色。
文学作品改编电影与其翻拍的对比研究
文学作品改编电影与其翻拍的对比研究近年来,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已成为电影行业的一大热潮。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如《哈利·波特》、《魔戒》、《了不起的盖茨比》等,都被成功地改编成了电影,并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
而有一些文学作品甚至被翻拍了多次,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蝙蝠侠》等。
本文将对文学作品改编电影与其翻拍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二者之间的异同点。
一、改编电影与原著之间的关系文学作品改编电影与其原著之间的关系,通常分为忠实还是改编度高的两种情况。
1. 忠实改编:指电影在内容、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尽量忠于原著的情况。
这样的改编通常会得到原著作者和读者的认可,因为对于原著的尊重和还原力度,电影可以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原著的精髓。
典型的例子有《了不起的盖茨比》等。
2. 自由改编:指电影改编时对原著内容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删减、添加、修改等操作,甚至在情节、结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变。
这样的改编常常引发原著粉丝的不满与争议,但也有一些情况下,这种做法反而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比如《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就对原著内容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但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二、翻拍的原因为什么有些文学作品会被翻拍多次呢?原因包括:1. 技术的更新: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制作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旧版电影的画面、音效等可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观众的要求,因此需要重新翻拍。
2. 观众需求:现实社会和情感环境的变化,观众对作品的审美标准和情感导向有所不同。
有些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在当下已经不再契合,需要重新翻拍。
3. 商业考量:有些经典文学作品翻拍电影的目的,可能只是为了商业利益。
经典作品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受众群体,可以成为票房的保证。
三、改编电影与翻拍的对比改编电影和翻拍电影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延续和更新的关系,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
1. 忠实度:改编电影通常更加忠实于原著,而翻拍电影则更注重在原有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和更新。
2. 时间跨度:改编电影与原著之间的时间跨度通常较长,一般是几十年,而翻拍电影则是对已有电影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再拍摄。
文学作品改编电影与其翻拍的对比研究
文学作品改编电影与其翻拍的对比研究在电影中,文学作品的改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这些改编往往能够为观众带来熟悉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
然而,文学作品的改编也经常受到观众和评论家的批评,认为电影所展现的与原著的重心并不一致甚至背离了原来的精神内涵。
因此,这篇文章将通过对比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与电影的具体案例,来探讨文学作品改编电影与其翻拍的对比及其影响。
首先,我们来谈论改编电影。
改编电影是指将小说、故事等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等通过电影的视觉语言和艺术手法形成影像的过程。
改编电影在影视史上已经存在了很久,也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和口碑。
不同于原著,改编的电影常常根据投资商的需要、导演和编剧的艺术审美决策做出重大的改动,比如将原著中的一些细节或小说本身的篇幅缩短,加入一些更符合现代审美观点的情节等。
有人认为,电影是一种更适合大众消费的文艺形式,改编电影的好处在于可以将艺术性和娱乐性相结合,更容易获得广泛的认同。
然而,改编电影与原著之间的分歧点也随之出现。
一些评论家认为,改编电影的确在进行删改时会牺牲原著的内涵,缺乏原著深度的思考和态度特色。
一些改编电影的缩水版本可能比原著更容易娱乐和卖座,但其失去了原著的想象力和思考深度,因此观众在看电影时并不能完整地领悟到电影想要传达的意思和主题。
而且,如果电影的删减过于猛烈,结构上的缺陷就会由此而来,而且其深度的内涵和结构也会丧失。
这些问题会在后文中被更具体地讲述。
其次,我们来讨论电影的翻拍。
电影的翻拍是指将早期的电影作品在艺术、技术和语言等方面重新修复和更新,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和观赏感受。
翻拍的电影与原版电影的表现和看法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它们像思想、情节和人物等方面与原版电影有着相同的创意传播和意义。
电影的翻拍更多的是在影片的技术制作方面做了一些创新,经过改进和升级,使得视频效果和音效效果更加的高清晰、清新、真实、鲜明、生动,也因此使得人们对影片的观感更加地新鲜。
论文学改编影视的问题与可行性——以莱辛的“诗画关系说”为例
94影视动漫论文学改编影视的问题与可行性——以莱辛的“诗画关系说”为例杨 帆(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4)摘 要:莱辛的“诗画关系说”在西方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虽然存在局限性,但一些诗画关系的理论在研究影视作品时同样适用。
本文旨在从莱辛的“诗画关系说”角度阐明文学改编影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对其可行性作出判断,进而推动影视作品和文学更好的融合。
关键词:莱辛;诗画关系说;文学改编影视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2-0094-02德国文艺批评家莱辛在《拉奥孔》中通过比较诗和画的特点,从而明确了两者的界限,引出了著名的“诗画关系说”这一理论。
“诗画关系说”的许多观点都适用于现代的影视作品研究。
从莱辛的“诗画关系说”角度可以研究当下文学改编影视中的一些问题。
一、莱辛的“诗画关系说”莱辛通过比较拉奥孔的雕像和拉奥孔的史诗来反驳诗画一致的说法,并且划定了诗和画的界限。
拉奥孔作为特洛伊城的祭司,看透了希腊人攻打特洛伊城的谋划,但因此得罪了雅典娜,最后被蛇缠住而亡。
拉奥孔雕像是罗马发掘出来的,雕像描绘了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被两条巨蛇缠住的情形。
根据所流传的故事,拉奥孔在被蛇缠绕时放声大叫,而在雕塑中,他的脸部却无狰狞。
为什么雕塑的艺术家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莱辛在书中认为绘画描写痛苦时避免表现丑,他们以表现美为主要任务[1],如果描写痛苦的嚎叫就会显得丑,在绘画中美尤其重要。
如果表现出它极端痛苦或是极端情绪的时候,就会到达一个顶点,也就是“孕育性的顷刻”[2],一旦超过之后就会限制观者的想象力。
通过比较,莱辛指出诗与画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就两者的内容来说,画描绘的是物体,诗则描述的是动作。
画再现的是物体静止的状态,诗则以先后承续的动作为对象。
画的主要任务是描绘美、避免丑,但诗的创作过程中不以追求美为主要任务,可以描写美,也可以描写丑,并且丑的描写还是一大特色。
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如何创作论文
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如何创作论文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如何创作论文摘要:在中外影视作品中,有将近半数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特别是那些伟大的文学巨著,多次被搬上荧屏。
可见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血脉相通的亲缘关系,对小说的借鉴使影视艺术创作者们获得了灵感与启发。
而将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第一步就是将文学原著改编成剧本,从这点上来说,优秀的影视作品必然离不开剧本的成功改编。
因此,剧本是连接影视和文学的桥梁。
关键词:剧本;小说;影视剧本可以算作是一种以代言体方式为主,表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它是影视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基础,导演和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是剧中人物对话的参考语言。
经典小说的影视改编中,剧本是对小说原著的二度创作,它虽然来源于小说,但区别于小说,现就《红楼梦》为例,对二者进行比较:首先,场景的表现不同。
小说中对场景的描述不可谓不细致,比如《红楼梦》中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对于宁国府的描写,从街道到大门,从雕廊画柱到插屏鸟雀用了不少文字来进行描述,体现了宁国府的权势和繁荣,突显了黛玉初进贾家小心翼翼地心理状态。
所以,在小说中对场景的大量描写往往是为了衬托或者来暗示人物当前的心情以及态度,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在剧本中,场景的布置虽然花费了不少工夫,但具体的拍摄只是涉及几个简单的镜头,电视剧版的《红楼梦》中只需要镜头跟随林黛玉的行动就可以,从下轿到进屋这一路的跟镜头很容易就把荣国府的环境和格局交代清楚,并且更加直观具体。
所以对于小说中场景的描写,落实到剧本中是删减最多的地方。
而在影视的改编中场景的布置往往涉及选景、搭棚、灯光等具体工作,需要专业的团队去完成。
其次,人物形象的表现不同。
“历史上任何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因为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有着新颖的艺术构思,而受到人们好评的。
”因此,人物的塑造格外重要。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第一次见到黛玉时,对黛玉的一段描写特别生动: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小说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可以很直接地用形容词、修饰词来表现,甚至是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将黛玉的风姿比作比干和西施,我们的眼前马上就出现了这样一位钟灵毓秀,弱不禁风的女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学改编与影视创作的关系-新闻学论文学改编与影视创作的关系张颖【摘要】文学改编一直是剧本的一大来源,电影、电视剧史上很多优秀作品都是由文学名著或畅销作品改编而成。
改编过程中,将作品看作素材,打成碎片,并按照影视思维、视听表达的规律,重新组合,使之成为一部故事完整、结构统一的作品。
然而,对诸多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的效果,业界褒贬不一。
关键词文学影视改编创作从2014 年末至今,通过改编文学作品推出的精品大剧大片不断,如去年10月27 日开播的《红高粱》,还有2014 年压轴公映的《智取威虎山》。
2015 年初,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在多个电视频道热播,该剧改编自著名当代作家路遥的同名作品,由于其题材年代的特殊性和演员的表演特点,惹来不少争议。
一、文学作品为影视创作提供肥沃土壤影视市场呼唤好剧本,原创剧本有限,文学改编一直是剧本的一大来源。
电影、电视剧史上很多优秀作品都是由文学名著或畅销作品改编的。
80 年代,我国拍摄的经典电视剧作品《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均出自明清章回小说“四大名著”,涉及神魔、历史演义、家族史诗几个题材类型。
近几年,很多作家也当编剧,对自己的小说亲自操刀,比如刘震云根据自己的文学作品改编出的《一九四二》;也有的作家售出改编权,比如莫言的《红高粱》。
从理论视角深入分析当前影视创作领域的文学改编情况,改编就是通过技术处理将艺术作品由一种媒介转换为另一种媒介。
影视改编,首先是以影视艺术特有的视听思维、视听表达的眼光审视各类作品,判断其故事内核(或框架)是否适合影视媒介来表达;然后将作品仅仅看作素材,打成碎片,并按照影视思维、视听表达的规律,重新组合,使之成为一部故事完整、结构统一的作品。
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是电视剧再创作的基础,也是影视创作的重要题材来源。
近期上映的《狼图腾》是改编自同名的畅销小说,票房相当可观。
两年前刘震云和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虽说票房不理想,但仍然被认为它是一部有担当、有情怀、有品位的作品。
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小说,已经是电视史上的经典。
通过文学作品的改编,不断激活影视创意,给电视剧市场带来新鲜活力。
成功的影视改编很大程度上是靠剧本、演员和制作水准等多重因素。
影视剧是集体协作的结晶,首先一部影视剧要有出色的编剧加上出色的制作团队,否则即使剧本再好,也无法把最好的效果呈现给观众。
一般来说,失败的案例一定是在某个环节出了问题。
二、网络文学成为影视创作的抢手资源2000 年以来,一批文字爱好者聚集在网络开放的平台上,不断将自己的作品发布在网络上。
榕树下、盛大文学等文学网站,正是网络写手们的聚集之地。
随着盈利模式的日渐明朗,文学网站签约了一批网络写手,将其作品进行出版,并走向影视改编的道路。
正是网络文学的火热,才催生网络文学改编热,而点击率排行榜上的热门作品更是成为抢手货。
前两年热播的《甄嬛传》就是改编自网络作家流潋紫的小说作品。
什么样的作品更适合改编?观众和读者最有发言权。
网络时代,点击率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网络文学具有即时发布和随时更新的特点,因此就有可能随时根据观众的反馈调整和改进作品,这就使它能准确地把握观众的审美趣味和时代的脉搏,从而减少电视剧策划和投资的风险,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审美需要,进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两年,许多影视制作机构对网络文学作品的“改编权”形成抢购。
优秀网络文学作品更成为网络自制剧剧本创作的重要来源。
视频网站爱奇艺早在去年就大规模投资原创剧本,这与其大量发展自制剧的战略有密切联系。
爱奇艺早前为自制剧铺路架桥,与盛大文学展开合作,又不惜花重金挖来某知名文学网站的主编,开发网络文学资源,并进一步操刀影视改编。
今年其将上线30 部网络自制剧,其中包括《心理罪》《鬼吹灯》等都是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作品。
对于市场大量利用网络文学作品加以影视改编的状况,应有慎重的考虑,网络文学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特点,很多网络文学都是连载,有时也会根据读者的意见做调整,甚至会完全针对读者的快速阅读需要选择题材,有不少好作品,但是大多数的作品很快餐,追逐热点而题材雷同。
好的作品会流传,也许十年二十年,才有可能对网络文学的价值做出相对公正的评判。
故事性强的作品更适合改编。
有相当一部分网络小说对描写人物状态,人物心理都很有一手,但影视剧通常要看故事,所以故事性不强的作品并不适合改编。
网络自制剧是目前很多影视人创业或是练手的地方,也有不少有勇于尝试并具有开拓精神的年轻编剧参与。
网剧更看重创新,更愿意针对网民点播习惯制作一些完全不同于电视上播出的影视节目。
目前网剧的制作,通常都会根据网络点播的规律,制作短小精悍的影视剧,这和传统影视节目有很大不同。
网络自制剧本的大量需求会吸引一些更愿意尝试新事物的编剧。
在国内缺乏编剧培养机制的状况下,网络自制剧的大量产出和不断进化,或给年轻编剧更多的成长机会。
网剧会越来越成熟,这种成熟不光是有很多好点子,还有更高的制作能力。
三、“忠实于原著”与“改编”的关系一直以来,对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的效果,业界褒贬不一。
“忠实于原著”往往成为评判的标尺。
从理论上,改编作品是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艺术作品,一旦完成,就不是原著的副产品或附属物,而是另一部完全独立的作品,除了其中的故事或内容来自原著之外,与原著没有直接关系。
通常我们说影视改编应该“忠实于原著”,其实“忠实于原著”标准也可以很宽泛的。
按照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先生的解读,“忠实于原著”主要包含两重意义:一是忠实于影视艺术的审美规律,二是忠实于改编者自身的审美优势和个性。
只要充分体现原著的主题思想、故事原貌,保持原著的创作特色和艺术风格,同时依据改编者对原著的审美理解进行艺术重构,都应该算是忠实于原著。
关于“忠实于原著”问题,应该防止两种极端:一是拘泥于原著,丧失电视剧创作者的自主性和审美个性,一味照搬原著。
比如,根据钱钟书先生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围城》以旁白的形式保留了原小说中的生动段落,这一做法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而最近刚刚播出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大量使用旁白,却遭到观众的诟病。
可见,所谓“忠实于原著”的关键是忠实于原著的创作特色和艺术风格。
另一个极端是随意改编作品的人物设定和故事结构,许多改编的电视剧已经远远超越了改编的底线,属于对文学原著艺术资源的“毁灭性开发”。
四、文学作品影视开发的“泛滥”与“不足”文学作品是影视剧创作的一把钥匙,这把钥匙要开对了门才是一条光明大道。
影视剧制作机构需要合理开发文学资源,准确把握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利用好故事做精品,而不是简单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进行“快餐式”开发。
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进行多次影视改编,充分发挥新的拍摄技术和手法,比如80 年代推出的老版《三国演义》《水浒传》,在最近两年又推出新版本,不同版本的优劣比较自由观众评说,推陈出现的文化发展路径值得肯定。
然而,文学世界浩如烟海,影视剧制作方倾向于优先选择有卖点的获奖作品,比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莫言的作品,还有经典影视剧翻拍也是具有市场吸引力的。
金庸的武侠作品《神雕侠侣》自1960年到现在,在两岸三地一共拍摄了6 个版本的电影和9 个版本的电视剧,其翻拍的周期越来越短。
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无人问津,可以说我国文学资源的开发仍不够充分。
去年,韩国买走了国内知名作家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电影改编权,今年1 月该影片已经在韩国上映。
国外影视市场重视故事、重视编剧的惯有传统,使其在文学资源的开发上做得较为成熟,值得国内借鉴。
然而,中国的文学最好由了解它的人来改编,否则会失去原来的味道。
《功夫熊猫》及美国版《大闹天宫》在中国观众观看后直呼不像。
李安作为华人导演把张爱玲的《色戒》完全放在中国、由中国演员来拍,使作品还没有失去它的味道。
五、文学改编与影视创作的合理化路径综上所述,一方面,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改编和再创作过程中与原著产生的或多或少的差距,又会引起讨论的波澜。
认清文学改编与影视创作的关系显得至关重要,同时,在实践操作层面也有一些要规避的问题。
第一,在允许编剧再创作的同时,掌握改编度,保护文学作品中人物、故事情节中的完整性。
剧本与原小说完全不同,造成了与目前大多数影视作品的重复和趋同。
第二,我国《著作权法》明确规定了保护作品精神权利。
影视作品不仅是版权产品,还是文化产品,具有传播文化和促进文化交流的功能。
从文化功能角度分析,应该确立保护文学作品精神权利的基本规则,即公序良俗规则。
第三,在剧本完成的基础上,按照影视艺术的规律,进行视听表达的生动呈现。
节奏、结构、情调、冲突等方面都是改编的重要部分。
在这些复杂文学成分处理成剧本之后,拍摄手法、声画音效都需要导演和剧组其他成员通力合作。
第四,要避免粗制滥造。
在影视作品花巨资请大牌明星的恶性循环之下,影视拍摄费用的比例分配一直不合理。
费用向编剧和制作团队倾斜,向后期精良剪辑倾斜,对保证作品的整体质量是必要的。
第五,筛选、购入优秀文学作品资源,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影视创作提供力量。
未来在我国影视市场培育上升期,抢占优秀的文学资源意味着拥有不错的故事,加之具备编剧和制作实力,是打磨出精品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①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②李缅伊,《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电视剧问题剖析》[J].《文教资料》,2011(3):85-88③张颖,《文学作品影视开发中的泛滥与不足》[J].《中国广播影视》,2015(4):57-59④张慧春,《论作品精神权利保护——以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作品为例》[J].《河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12):110-113(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3级硕士生)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