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特色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问题及对策分析
行业特色高校的专业设置在本世纪初的扩招之后,在高校间表现为“趋同化”现象明显,从而引发了高校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类高校的“特色回归”或者说“特色重塑”。

行业特色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特色重塑一、行业特色高校专业设置现状及其原因
从1998年高校扩招开始,很多行业特色高校出现了“去行业化”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一是纷纷更改校名,原来反映行业特色的校名很多已成为历史;二是学科专业覆盖面扩大,招生规模扩大,行业特色专业所占比重下降,部分特色专业失去特色。

一些原本同属于“基础部”的教研室等教学单位纷纷升格为系或学院,并从担任其他专业的基础教学任务转为招收人文、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学生。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内外两个方面:首先是外部要求,过去十余年间,一些行业特色高校纷纷从“学院”升格为“大学”,而在这一升格过程中,这些高校不可避免的按照大学的建设要求扩大专业的覆盖面以求达标。

而这种“升格冲动”与我们对大学与学院在拨款、科研课题申报、学校排名等一些列政策是紧密相关的。

另外,内部因素也在起作用,其中的关键在于“办学成本”,对于行业高校而言,本行业的专业虽然有长久的办学传统和丰富办学经验,但这些专业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对实验室等设备的要求比较高。

尤其是一些工科专业,其大型试验设备动辄数
十万,甚至上百万。

而人文、数学、物理等“轻载专业”则不同,往往只需要几间教室和专业资料馆或计算机房,以及必要数量的教师就可以“开张”,就举办专业的成本而言相差数倍。

许多高校为节省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很自然的会选择开设这些“轻载专业”。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也能够理解,为什么十余年间出现了“法律专业热”“新闻专业热”“计算机专业热”,但在社会生产需要的机械制造等领域却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机械专业热”。

显然,大家都知道这些“重载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容易,社会需要量也很大,但高昂的办学成本却使得这些专业的开设量并不充足。

二、行业特色高校专业设置的影响
上述专业设置现状的影响也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

首先是前文已经提及的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

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换而言之,即是高校的“人才供给”和社会的“人才需求”出现了偏差,许智宏教授曾经指出:“目前,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普遍雷同,特色越来越弱化,不少专业脱离实际,甚至即便没有办学条件也要跟风开设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

而从高校内部来讲,“非特色专业”的大量开设从客观上稀释了行业特色高校的教学资源。

从教师、实验设备、教学用房用地等各个方面削弱了对传统特色专业的投入。

而且有一点尤其值得重视,即“轻载专业”低成本的教育现状影响了“重载专业”的教育理念。

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感觉到从高校输入的人才在实践技能、专业知识把握等方面居然弱于十余年前的毕业生,而事实上,实验设备等教学资源无论如何也比当时要多上数倍,那么什么原因导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有“一代不如一代”之叹呢?显然,我们对“行业特色人才”在培养上出现了人为的“弱化”,尤其是对其进行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方面,从减少教学成本角度出发,有“精细化培养”变成了“流水线生产”,“大学教育内容与大学就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即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造成高校出口与社会入口对接不流畅,时常发生梗塞。

因而,实际能力与实践操作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在大学生就业中显得甚为突出”。

三、行业特色高校专业设置的特色重塑
1.专业设置的调整
我们在十余年前大规模进行高校扩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
满足学生受教育的需求。

而在将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逐步显现,有教育需求的适龄青年数量将开始逐步回落。

显然,随着需求减少,教育市场也必将随之由扩展转为收缩,对于单个高校个体而言,这种收缩意味着要么减少每个专业的招生数量,要么开始削减专业。

对于行业特色高校而言,专业的削减未必是一件坏事,它将使得学校的教学资源,尤其是目前普遍的“缺编运行”的教师资源重新转向本校传统的特色专业。

但这种收缩最多只是特色的回归,还不能称其为重塑。

因此,想要在将来的高校竞争中取得优势,
还必须考虑质量的提升。

2.专业内涵建设的强化
前文提到,我们对“行业特色人才”在培养上出现了人为的“弱化”,尤其是对其进行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方面,从减少教学成本角度出发,有“精细化培养”变成了“流水线生产”。

而在外延扩张停止之后,许多高校在“十二五建设规划”中提出了加强内涵建设的计划。

内涵建设的核心或者说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实质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对于行业特色高校而言,应该是使得学校输出的人才更为符合行业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

因此,我们在专业设置重新调整过程中,不能简单的是“专业回归”,某种程度上还需要“理念回归”和“理念升级”,在办学成本与人才培养质量之间寻求最佳的结合点,已达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维东.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趋势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5):8-11.
[2]刘叶云,李雪.我国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的思考
[j].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本文系江苏科技大学2011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jkjy2011-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