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特色型高校非学历教育发展模式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业特色型高校非学历教育发展模式探索摘要:随着“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我国高校非学历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高校的非学历教育发展迅速。行业特色型高校,因为其典型的行业特色为其开展继续教育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在一定程序上制约了其发展的思路。本文以地勘行业特色高校现有非学历教育模式为依据,分析了现有模式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分析探究了非学历教育模式的改进方向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行业特色型高校;地勘行业;非学历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9 文献标识码:a

伴随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为高校人才培养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学历教育在高校也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一些高校依靠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综合实力,无论是在培训项目的领域和规模都已取得良好的成绩。作为脱胎于原有行业部门、专业特色鲜明的行业特色型高校,需要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考虑到自身的特色,寻求自己发展的特殊模式,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一、地勘行业特色高校现有的非学历教育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地勘行业特色高校非学历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政府委托式培训

主要是由政府相关部门主办,由高校承办的各类上岗培训或资

质培训。这类培训由政府部门提出培训的目标与需求,如培训课程大纲、培训学时、培训教材、参加人员等。高校作为承办方,凭借其所具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优势,负责培训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例如:由国土资源部主办的“全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人员培训班”、“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培训班”、“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培训班”等。

此类培训受行业主管部门委托,定位清晰、生源稳定且规模庞大、培训范围遍及全国,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由于此类培训主办方为政府主管部门,项目的存在与发展受相关规定和政策影响较大,再者,相比it、外语、建筑等行业,地勘行业培训发展时间较短,政策制度尚不完善,政府主管部门对地勘单位的资质及对从业人员资格管理也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作为承办方长期稳定的维持同一项目的运行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地勘单位内训模式

以地勘单位为核心,根据单位需求,高校提供个性化课程的培训模式。此类培训是以地勘单位的培训需求为主,结合高校的专业及学科特色,双方共同定制符合地勘单位需要的培训课程。

此模式是地勘行业高校一直以来所坚持的传统非学历教育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充分发挥了行业特色高校的专业优势,而且以地勘单位的实际需求而设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地勘单位人才培养中表现出很大的成效,而且随着合作的深入进行,可以为地勘单位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但是,现阶段与地勘单位的合作对

于大多数单位来讲仅仅停留在点式合作,未能针对单位的技术需求和长远的人才队伍建设需求设定培训计划,培训的连续性和延伸性不足,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不够显著。

(三)产品模式

依托学校在地质勘查领域的学科优势和技术优势,结合行业需求而设计的品牌培训项目,面向整个行业招生。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目前比较成熟的项目有“中国矿业开发投资战略高级研修班”。

这种产品模式的非学历教育,学校可以利用自身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打造自身品牌,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就目前状况而言,此模式的非学历教育在市场针对性、课程的实用性、生源的稳定性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欠缺,即使有各方面条件的具备,但是考虑到项目的运营成本及风险,项目开展存在一定的难度。

(四)与培训机构的合作模式

该模式是由高校与培训机构合作,合作方以校方名义进行项目的招生及部分运营工作。这一模式学校承担的风险较小,并且可以利用培训机构的招生渠道进行招生,扩大项目的推广力度。但是,此种模式的培训没有充分发挥高校的教学资源优势,看似运作起来节约人力物力,实则不具备很好的社会效益,对高校培训整体发展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部分培训机构仅以盈利为目的,不注重培训质量,结果可能只是短期盈利,容易破坏学校的声誉,削弱学校的影响力。

二、地勘行业特色高校现有的非学历教育模式改进和探索

通过现有非学历教育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地勘行业非学历教育模式在适应整个行业市场上仍存在迟滞、不灵活等问题。针对现有模式,可以做出如下改进:

第一,在政府委托培训方面,加强行业高校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合作与沟通。利用自身师资优势和教学设备,完善培训师资库,提出长期可行的项目运行实施方案,变被动为主动。具体来讲,就是要加强行业的培训需求调研,掌握具体的培训需求,并根据调研情况及政府部门的培训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课程,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教师,使学员可以通过培训提高工作能力,提高业务水平。另外,培训项目的生命力还在于培训课程等要根据行业的发展进行及时地跟进与调整,不能“一劳永逸”。

第二,传统的内训模式和培训服务都是以培训课程为中心,以培训课程的实施为开始、以培训课程的完成为结束。但是,这种运行机制在个性化培训逐渐成为主流的时代已经受到了挑战。内训要在充分调查与分析各地勘单位特定情况的前提下,为地勘单位量身定做培训课程,并规划长期系统的人才培训方案,构建集咨询、培训、跟踪服务为一体的培训机制,并有始有终地执行与实施。

第三,对于行业特色型高校而言,产品模式培训无疑是高校发挥自身特色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培训产品最核心的就是培训课程,高校要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已经相对成熟的精品培训课程,立足专业、发挥特色、加强研发、滚动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系列化

的培训课程,树立品牌,不断提高特色高校的品牌形象和长期的市场竞争力。

第四,在与培训机构合作的培训项目推进中,要明确责任,制定原则。对合作伙伴的资质、合作流程、合作责任等方面要提出严格、规范的要求。另外,在培训课程及培训师资方面,要做好审核工作,达到相应的要求,防止合作方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略培训质量,破坏学校的行业声誉和影响力。

要寻求新的模式,弥补原来存在的不足,并适应行业培训发展的需要。就目前而言,可以进行如下探索:

第一,与行业学会合作模式。不同行业的行业学会的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各不相同,部分全国性的行业学会对整个行业的培训起着主导、引导作用。“中国地质学会”在地勘行业培训方面虽具有一定的培训职能,但这些培训大多受制于课程单一、资金不足等问题,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在培训中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相比较而言,地勘行业高等院校利用自身优势,开设各种专业技术培训,具有核心竞争力。因此,高等院校与行业学会的合作可以扬长避短,高等院校通过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凭借广大会员资源,无需承担招生压力,利用行业协会“上通下联”的特点以及聚集着大量业界专家和顶级企业的优势,加上协会掌握业界海外资源,可以使培训组织的学术性更强,技术性、应用性更为突出。这种合作模式能够有效地完善高校的继续教育体系,加强整个培训项目的专业性,更快进行课程更新,提升院校服务社会的深度和广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