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满分作文:屈原离骚之真理

高考满分作文:屈原离骚之真理
高考满分作文:屈原离骚之真理

屈原离骚之真理

屈原的《离骚》是政治文学、政治诗歌、政治辞藻。“离”,就是被迫的结束了屈原的政治生涯,耻辱地剥夺了屈原的

政治权利。”骚”,就是屈原的政治呐喊、政治反抗、政治忧愤、政

治原则以及政治精神与政治人格。

《离骚》的文学品位,具有自传体性,又有叙事性和抒情性。其

内涵多种情绪与情感的交叉交织,创造了一种既呜咽悲抢、激烈狂放、又坦然从容的浑辉气象。

《离骚》的政治品位,既反“皇帝” ,又反贪官。它多次抨击灵修即怀王,是一代昏君,听信奸臣谗言,鼠目寸光,没有远见卓识;同时他看到楚国江河日下的趋势而感到忧心重重。爱国主义思想是屈原的

基础理念,又是他的政治境界。

屈原在政治地位上受到打击之后,他投向大自然的怀抱,他要从

大自然中汲取营养和精华,提炼他的高洁的政治情怀。“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大自然中许多植物,出污泥而不染,因为

它们质地优秀,其品质不会腐朽。他在朝廷尽管奸佞小人满堂,但他

的理想抱负始终坚定,从不敷衍塘塞,也不阿谀陷媚。

他走在开阔的田野间,他穿着五彩缤纷衣服,又有许多花草树叶点

缀装饰,阵阵的清香散发,他觉得已是大然中的一员,已与天地田野山河与庄稼融为一体,他内心的清气与自然的清气交织了新的诗歌。

他在自然界的狂放中,他向四面的山河游目,他觉得遥远的山河在

向他招手,它们放出的神气在向他扑去,他并不孤立。他觉得呼呼

的大自然清风,正在压倒和吹散有人对他的恶语和诽谤。

他在自然界中陶醉,他不由自主的歌唱,歌唱他潇洒的游乐。“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他的歌词离骚至今还在那里激荡,几千年来屈原的天籁之音久经不衰。

屈原是战国后期,具有帝王血脉的、一流的楚国贵族政治家。但

由于楚怀王和楚顷襄王的昏庸无道,屈原的政治主张不但未能实现,

反而身受其害。这是屈原《离骚》辞章的大背景。

屈原身上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他常以巫师的装扮出现在民间,似

乎有的疯疯癫癫装神弄鬼的模样。当今有人认为,屈原政治上失意后,他滑进了巫医之术,消极的放弃了原有的政治信仰。我认为不能这样推断。屈原用巫师的装扮正是他的一种政治智慧的应对,起到麻痹政敌对他的进一步打击和谋害,保护屈、昭、景三大贵族的安全。

屈原在离骚中说,“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的意思是,天下人各有自已的爱好,我独

自爱好巫师那样的装扮,也就不必大惊小怪。我的政治的主张坚定,

即使五马分尸也不改变,难道我受了冤屈就后悔彷徨了吗!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本诗运用大量比喻、象征手法的作用。 2、把握屈原在追求与现实的矛盾中执着自修美德的强烈愿望。 3、背诵这两节诗。 教学重点:比喻、象征手法所揭示的意蕴、作用。 教学难点:相对古奥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把握及评价。 教时:三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质疑和点拨 教学过程: 1、结合教材(明)陈洪绶所绘《屈子行吟图》,由学生介绍屈原主要身世、经历和思想。 明确:屈原,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离骚”:离愁;遭忧;楚地的古乐曲名。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译文:屈原,名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懂得治理乱局,熟悉外交辞令。对内同怀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译文:上官大夫跟屈原一同在朝为官,想争得怀王的宠信,内心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派屈平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取,屈平不给。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平的坏话,说:“大王叫屈平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平就夸耀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得出来’。”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平。

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 译文:屈平痛心怀王耳听是非不清,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恶不正直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因此忧愁深思,写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平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平作《离骚》是由怨愤引起的吧。他远古称颂帝喾,近古称道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周武王,用这些来讽刺楚国当时的政事。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端正。他的文辞表达平常的事物,但含义却很重大;列举的事例虽近在眼前,但表达的意思却极为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所述

从《离骚》看屈原的思想

从《离骚》看屈原的思想 战国时期,楚国出现了位了不起的人物,那就是屈原。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诗人,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一生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许多不朽的篇章,千古流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何其芳这样评价过他:“《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秀动人的作品,然而,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打上异常鲜明的个性烙印的,却没有。”可见,作为中国文学的先驱,时至今日,屈原的思想和成就仍旧光彩夺目,异常耀眼。尤其是《离骚》,一直以来都是人人称赞的典范之作。 谈及屈原的伟大成就《离骚》,我们不得不先来了解一下屈原的生平。屈原名平,后人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二句推测他的出生年月。他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一族。屈原年轻时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因此,他“入则与怀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待宾客,应对诸侯。”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而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为了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妒忌屈原的才能。有一次,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上官大夫代表保守势力要修改其中的有关条文,屈原不同意。上官大夫十分生气地跑去对怀王说:“王使屈原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刚愎自用的怀王听信了他

的谗言,就“怒而疏屈原”,把他贬为“三闾大夫”。怀王十五年,秦国的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了子南郑袖等人充当内奸,诱骗了怀王。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发兵,可均惨败。于是,他命屈原出使齐国,重修旧好。怀王十六年,张仪又再次来到楚国,再次以谎言瓦解了“齐楚联盟”。楚国这次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而屈原亦被逐出了国都。在会盟之日,怀王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乡。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伊,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的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斥责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着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了屈原再次被流放到了涴﹑湘一带。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越加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国发兵攻打楚国。屈原眼看自己的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认真的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舍不得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中,自沉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一段悲惨的经历,铸就了一部传世经典—《离骚》。所谓的“离骚”就是遭遇忧患之意。屈原坚持公正,行为耿直,对君王一片忠心,竭尽才智,但是却受到小人的挑拨离间,其处境可以说是极端困窘了。因诚心为国而被君王怀疑,因忠心事主而被小人诽谤,怎能没有悲愤之情呢?屈原写作《离骚》,正是为了抒发这种悲愤之情。因此《离骚》凝聚了诗人的忧愤,他的思想。相反的,从《离骚》我们可以看出屈原的思想。 一﹑忠君爱国

人教版语文离骚节选原文翻译及注释

《离骚》(节选) 屈原长太息①以掩涕兮,哀民生②之多艰。 余虽好③修姱鞿以羁兮,謇朝谇④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⑤兮,又申⑥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⑦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⑧兮,终不察夫民心⑨。 众女嫉余之蛾眉⑩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⑴道之不察兮,延伫⑵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⑶兮,驰椒丘⑷且焉止息。 进⑸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⑹。 制芰⑺荷以为衣兮,集⑻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⑼兮,苟余情其信芳⑽。 高余冠之岌岌⑾兮,长余佩之陆离⑿。 芳与泽其杂糅⒀兮,唯昭质⒁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⒂兮,将往观乎四荒⒃。 佩缤纷⒄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⒅。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⒆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⒇

注释: ①太息:叹气。②民:人。民生:即人生,作者自谓。③好:喜欢。一说为衍文(见 姜亮珍《屈原赋校注》引臧庸《拜经日记》)。④谇(suì):谏。⑤蕙纕(xiān ɡ):以蕙草编缀的带子。⑥申:加上。⑦九死:极言其后果严重。⑧浩荡:本义是大水横流的样子,比喻怀王骄横放纵。⑨民心:人心。⑩蛾眉:喻指美好的品德。?谣诼(zhuó):楚方言,造谣诽谤。?规矩:木匠使用的工具。规,用以定圆,矩,用以定方,这里指法度。?绳墨:工匠用以取直的工具,这里比喻法度。? 竞:争相。周容:苟合取容。度:法则。?忳(tún):忧愁、烦闷,副词,作“郁邑”的状语。?溘死:忽然死去。?鸷鸟:鹰隼一类性情刚猛的鸟。?圜:同“圆”。? 攘诟:遭到耻辱。?伏:通“服”,保持。 ⑴相:看;观察。⑵延伫:长久站立。⑶皋:水边之地。兰皋:生有兰草的水边之地。⑷椒丘:长有椒树的山丘。⑸进:指仕进。⑹初服:未入仕前的服饰,喻指自己原来的志趣。⑺芰(jì):菱叶。⑻集:聚集。芙蓉:荷花。⑼已:罢了;算了。⑽信芳:真正芳洁。⑾岌岌:高耸的样子。⑿陆离:长长的样子。⒀杂糅:掺杂集合。⒁昭质:光明纯洁的品质。⒂游目:纵目眺望。⒃四荒:四方极远之地。⒄缤纷:非常美好的样子。⒅弥章:更加显着。章:同“彰”,显着。⒆体解:肢解,犹言粉身碎骨。⒇惩:悔戒。 全文翻译: 止不住的叹息擦不干的泪水啊,可怜人生道路多么艰难不顺利。我虽然爱好高洁又严于律己啊,但早上进献忠言晚上就被废弃。既然因为我佩戴美蕙而遭斥退啊,但我还要加上芳香的白芷。爱慕芳草是我内心的信念啊,虽九死也绝不悔恨停止。怨只怨君王是这般放荡糊涂啊,始终不理解人家的心意。众美女嫉妒我的娇容丰姿啊,说我善淫大肆散布流言飞语。本来时俗之人就善于取巧啊,违背法度把政令改变抛弃。他们背弃正道而追求邪曲啊,争相把苟合求容当做法则规律。忧愁、抑郁、烦恼我是这样失意啊,只有我被困厄在这不幸的世纪。宁愿立即死去变成游魂孤鬼啊,我也不

《离骚》原文

《离骚》原文 《离骚》原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离骚》译文:我揩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生的航道充满了艰辛。我只不过是洁身自好却因此遭殃受累,早晨去进谏,到傍晚就遭毁弃! 他们毁坏了我蕙草做的佩带,我又拿芬芳的白芷花来代替。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叫我死九次我也绝不改悔! 我只怨君主啊真是荒唐,你始终是不肯洞察我的胸臆。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姿容,于是造出百般谣言,说我妖艳狐媚! 那些贪图利禄的小人本来就善于投机取巧,方圆和规矩他们可以全部抛弃。追随着邪曲,违背了法度,却厚着脸皮自吹符合先王的道义。 我忧愁,我烦闷,我承受着无边的罪戾,我困顿潦倒在这人妖颠倒的时期!我宁愿暴死而尸漂江河,也绝不和他们同流合污,沆瀣一气。 哦,那凤鸟怎么能和家雀合群?自古以来本就这样泾渭分明。哪有圆孔可以安上方柄?哪有异路人能携手同行! 我委屈着自己的心志,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忍痛把谴责和耻辱一起担承。保持清白之志而死于忠贞之节,这本为历代圣贤所赞称!

离骚节选原文和翻译完整版

离骚节选原文和翻译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hào)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xiānɡ)兮,又申之以揽茝(chǎi)。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tún)郁邑余侘傺(chàchì)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kè)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yuán)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rǎnɡ)诟(ɡòu)。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jì)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jí)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参考译文】我一面擦泪一面长叹,哀叹人民生活多灾多难。我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他们既诽谤我佩带蕙草,又指责我采集苗兰。这原是我一心追求的理想,虽然死九次我也不后悔。我埋怨王上太肆无忌惮,始终不考虑人民的情感。众女(诸臣)嫉妒我的美貌(才德),造谣诬蔑说我放荡不羁。庸俗之人本来就善于投机取巧,他们违反规矩,改变措施,违背标准,追求邪曲,争着取悦于人成为法度。我忧愁抑郁失志无聊,现在我多么孤独穷困!我宁愿马上死去魂离魄散,也不愿采取这种态度取悦于人。雄鹰不与燕雀同群,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方与圆怎能互相配合志向不同怎能彼此相安只好暂时委屈心志,抑制感情,忍受责怪,容忍咒骂。保持清白,死于直道,这本是前圣所称道。 我后悔没有仔细观察道路,长久站立后我又反回。我调转车子走回原路,趁我迷途还不太远的时候。我牵着马在滋生兰草的水边漫步,跑上椒木林立的小山稍事停留。我进仕未成反遭怨尤,不如退休重修旧服。我把菱叶制成上衣,并把荷花织就下裳。没人了解我也就算了,只要我的感情真正芳洁。我把帽子高高戴上,又把佩带增得长长。芳洁(贤士)与污垢(佞臣)混杂一起,只有纯洁品质不会腐败。我忽然回头纵目远眺,将往观四面遥远的地方。我佩戴五彩缤纷华丽服饰,它散发出浓烈的芳香。人们各有自己的爱好,我独爱好修饰,习以为常。虽粉身碎骨我也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会受到惩罚?

《离骚》(节选)赏析-屈原

《离骚》(节选)赏析学习目的1.学习屈原的爱国热忱、坚强意志和高洁品格。2 .了解《离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学习重点1.体味《离骚》的抒情主人公的爱国精神、斗争意志和高洁的人格。2 .认识《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3 .掌握《离骚》的比兴手法。学习难点1.阅读和理解课文。2. 浪漫主义特色思考练习题目屈原的人格美在何处, 它有什么现实意义< 离骚>的浪漫主义手法是如何表现的本文的“比”“兴”手法意义何在* * 阅读与理解:1. 《离骚》简介:《离骚》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诗歌,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一篇自序性的抒情诗。《离骚》又是楚辞的代表作,人称楚辞为“骚体”或“骚”。“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一种具有楚文化特征的新诗体。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汉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于是《楚辞》又成为《诗经》之后的另一部诗歌总集。题目“离骚”二字,原是楚国民歌乐曲名,即“牢骚”、“牢愁”的音转;它又含有遭遇忧患、内心抑郁不平的意思。司马迁认为是“离忧”,班固认为是“遭忧”,王逸理解为“别愁”。《离骚》全篇可分三层意思:第一层写诗人的身世、品质、抱负、与楚王和谄人的矛盾及矢志不渝的斗志;第二层写诗人对“美政”理想的追求和追求的失败。并对不见容于君,不受知于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第三层写诗人想出国远游,寻求实现抱负的机会,却终于不肯背离祖国,准备以身殉国。2. 译文(节选部分):我是高阳帝的后代呀,我尊敬的父亲名叫伯庸。在寅年的正月啊,寅庚日我降生到人间。父亲端相我初生时的气度啊,便赐给我一个美好的名字。给我取名叫正则啊,给我的字叫灵均。我有许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美好的仪态。我把江离和辟芷披在身上啊,把芬芳的秋兰结成佩饰戴在腰间。时光象水流一样快呀,只恐年岁不等我。早晨到高坡去摘取木兰啊,晚上到沙洲去摘取宿莽。时光飞逝不会久留啊,春秋四季频繁地更替。看见草木如此凋零啊,担心美人转眼到了暮年。楚王为何不趁年轻抛弃秽政?为什么不把这种法度改变?楚王如肯委任贤臣啊,我愿做先驱前来探路。昔日三王德行醇正啊,那一定是群贤荟萃的地方。岂但把蕙芷结成佩饰?申椒和菌桂也戴在身上。那唐尧和虞舜光明正大啊,遵循正道前途无量。夏桀、商纣何等猖狂恣肆,走上斜路而寸步难行。那结党营私的贵族苟且偷安,把楚王引到危险狭隘的路上。哪里是我惧怕灾祸呀,

离骚(原文+注释+赏析)

离骚(原文+注释+赏析) 离骚 :先秦 :屈原 :楚辞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1]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度蘅与方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2]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3]以练要兮,长顑[4]颔亦何伤; 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5];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6]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7]郁邑余挓[8]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女媭[9]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鮌婞[10]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11]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薋菉葹[12]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13]以图后兮,五子用乎家巷;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之不长;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皇天无私阿兮,揽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

屈原《离骚》全文、译文及赏析

屈原《离骚》全文、译文及赏析《离骚经》原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1]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脩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猒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脩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脩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脩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揽茝。

古代文学考研【赏析】屈原《离骚》

《离骚》屈原 概述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 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离骚》中诗人用了许多比喻,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丑恶,抨击了他们的奸邪、纵欲、贪婪、淫荡和强暴。同时,他也塑造了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不避艰难、不怕迫害、热爱乡土和人民的人物形象。 《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 《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离骚》是屈原被贬后写出来的。本诗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因此诗人也称“骚人”。 风:《诗经》,《国风》的现实主义源头 骚:浪漫主义源头《离骚》 内容概述 《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大致说来全诗分九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诗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已如何积极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 第二部分:诗人在实现自已政治理想的过程中遭遇到的挫折。

离骚节选原文和翻译

离骚节选原文和翻译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离骚(节选) 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hào)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xiānɡ)兮,又申之以揽茝(chǎi)。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tún)郁邑余侘傺(chàchì)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kè)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yuán)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rǎnɡ)诟(ɡòu)。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jì)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jí)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参考译文】我一面擦泪一面长叹,哀叹人民生活多灾多难。我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他们既诽谤我佩带蕙草,又指责我采集苗兰。这原是我一心追求的理想,虽然死九次我也不后悔。我埋怨王上太肆无忌惮,始终不考虑人民的情感。众女(诸臣)嫉妒我的美貌(才德),造谣诬蔑说我放荡不羁。庸俗之人本来就善于投机取巧,他们违反规矩,改变措施,违背标准,追求邪曲,争着取悦于人成为法度。我忧愁抑郁失志无聊,现在我多么孤独穷困!我宁愿马上死去魂离魄散,也不愿采取这种态度取悦于人。雄鹰不与燕雀同群,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方与圆怎能互相配合志向不同怎能彼此相安只好暂时委屈心志,抑制感情,忍受责怪,容忍咒骂。保持清白,死于直道,这本是前圣所称道。 我后悔没有仔细观察道路,长久站立后我又反回。我调转车子走回原路,趁我迷途还不太远的时候。我牵着马在滋生兰草的水边漫步,跑上椒木林立的小山稍事停留。我进仕未成反遭怨尤,不如退休重修旧服。我把菱叶制成上衣,并把荷花织就下裳。没人了解我也就算了,只要我的感情真正芳洁。我把帽子高高戴上,又把佩带增得长长。芳洁(贤士)与污垢(佞臣)混杂一起,只有纯洁品质不会腐败。我忽然回头纵目远眺,将往观四面遥远的地方。我佩戴五彩缤纷华丽服饰,它散发出浓烈的芳香。人们各有自己的爱好,我独爱好修饰,习以为常。虽粉身碎骨我也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会受到惩罚?

2020年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

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 《离骚》是一部传世名著,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体现了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 1.《离骚》简介 屈原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其作品中表达了真挚的爱国情感,《离骚》一文正是在楚国灭亡之后,屈原在悲愤之余写出的一部作品,在文中作者阐述了对楚国君主和人民的热爱,对国家走向覆亡表达了深切的悲痛,作者剖析了楚国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抨击了那些误国误君的奸佞之臣,以自我的高尚品德反衬了奸佞之人的品格低下。楚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战国争雄中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是由于楚国君主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再加上君主任用奸臣,从而造成了楚国逐渐势微,连年征战失败,而楚怀王为首的贵族集团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至楚国人民的安危于不顾,从而走向了国家灭亡的悲剧。在当时的情况下,屈原被奸佞小人迫害流放,对楚国的危机无能为力,只能用发自肺腑的悲痛为楚国送上最后的哀歌。 2.屈原爱国情怀的体现 2.1热爱普通的楚国民众 忠君爱国是屈原爱国情怀的支撑,屈原一生兢兢业业、操劳国事、事事以国家为重,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带领楚国走向振兴,后来遭到了奸佞之臣的排挤迫害,依然对不失“存君兴国”的志向,希望能够实现强国安民的理想。中国古代就有极强的民生意识,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只有热爱民众、同情民众,才能设身处地的思考民众疾苦,

制定相应的休养生息政策。屈原对楚国人民有很深的情感,在《离骚》中屈原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国家动乱的最终承担着就是基层的民众,而屈原的志向就是振兴楚国,让楚国统一全国来结束战乱,让人民摆脱战争的困扰,从此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这种“亲民”、“爱民”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屈原的情怀中。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来看,屈原的思想和楚国人民的意愿息息相通,作为中国民族伟大的诗人,屈原痛心人民疾苦,关系普通民众的存亡,在《离骚》中,屈原虽然身处流放,但是矢志不渝,将自己一颗热心倾注到楚国人民身上,以悲痛的诗句写出了楚国人民亡国亡家的悲愤心情。 2.2对楚国的热爱 屈原是战国时代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人物,其准确把握当时的历史现状,针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情况,提出了振兴楚国的口号,在屈原看来,只有振兴楚国国力,才能为人民提供坚实的保障,保卫楚国的大好河山不被侵犯。但是屈原的主张却得不到认可,楚国的统治者依然醉生梦死,对残酷的现实视而不见,最终导致楚国灭亡。屈原对国家的热爱,不仅仅体现在政治方针的提出,针对楚国的现状,屈原提出了变法主张,制定完整的国家法制,并建立楚国自己的文字,同时要开放言路,让更多有真才实学的人纳入到楚国国家管理中,革除楚国多年的弊病,再者要改革军队素质,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并联合其他国家来维持楚国的稳定性,从这方面来说,屈原是一个伟大的变法践行者,其变法主张策略都是有利于国家壮大,在《离骚》中,屈

屈原《离骚》原文及翻译

屈原《离骚》原文及翻译家世生平 帝高阳之苗裔兮,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 朕皇考曰伯庸。我的父亲字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 唯庚寅吾以降。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皇览揆余初度兮,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 肇锡余以嘉名: 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 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 字余曰灵均。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 又重之以修能。我不断加强自已的修养。 扈江离与辟芷兮,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 纫秋兰以为佩。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汩余若将不及兮,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 恐年岁之不吾与。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朝搴阰之木兰兮,早晨我在山坡采集木兰, 夕揽洲之宿莽。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 春与秋其代序。四季更相代替变化有常。 唯草木之零落兮,我想到草木已由盛而衰, 恐美人之迟暮。害怕君王逐渐衰老。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

何不改乎此度也, 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 来吾道夫先路也~来呀,让我在前引导开路~ 以上是第一部分:叙述诗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已如何积极自修,锻炼品质和 才能 政治理想 昔三后之纯粹兮,从前三后公正德行完美, 固众芳之所在。所以群贤都在那里聚会。 杂申椒与菌桂兮,杂聚申椒菌桂似的人物, 岂惟纫夫蕙茝~岂止联系优秀的茝和蕙。 彼尧舜之耿介兮,唐尧虞舜多么光明正直, 既遵道而得路。他们沿着正道登上坦途。 何桀纣之猖披兮,夏桀殷纣多么狂妄邪恶, 夫唯捷径以窘步。贪图捷径落得走投无路。 唯夫党人之偷乐兮,结党营私的人苟安享乐, 路幽昧以险隘。祖国的前途黑暗而险阻。 岂余身之惮殃兮,难道我害怕招灾惹祸吗, 恐皇舆之败绩~我只担心祖国为此覆灭。 忽奔走以先后兮,前前后后我奔走照料啊, 及前王之踵武。希望君王赶上先王脚步。 be appropriate, legible. 6.4.3-core line, set the set into the direction should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Terminal installed, when a Terminal row of vertical

离骚原文

《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 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 固时俗之工巧兮, 背绳墨以追曲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 屈心而抑志兮, 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 回朕车以复路兮, 及行迷之未远。 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 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 忽反顾以游目兮, 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 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一、《离骚》背诵思路梳理 第一段课文梳理: 一、课文梳理: 忧民好修 第1句:忧民流泪第 2句:好修遭贬第 3句:妄加罪名第 4句:九死未悔 遭贬原因 第5句:君王不察第 6句:众女谣诼第 7句:时俗工巧第 8句:追曲周容 表明心志: 第9句: 吾独穷困 第10句:宁死流亡第 11句:鸷鸟不群 第12句:方圆不周 学习先人: 第13句:屈心忍尤 第14句:前圣所厚 第2段课文梳理: 第2段: 及时回车 第1句:悔道将返 第2句:回车复路 第3句:步马兰皋 退修初服 第4句:退修初服 第5句:制衣集裳 第6句:不知亦已 第7句:高冠长佩 第8句:芳泽杂糅 又明心志: 第 9句: 反顾游目 第10句:缤纷繁饰 第11句:余独好修 第12句:体解未变 二、离骚原文翻译及情境默写 第一段: 1.屈原的诗里常有忧国忧民的诗句,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的句子: (翻译:我长叹息地禁不住要洒下眼泪,我哀怜着人民的生涯多么艰苦。) 2.《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多少年仍然遭到贬黜的两句: (翻译:我虽然是爱好修洁而自制花环,在清早做成,晚上便已被人折毁。) 3《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 (翻译:不怕他就毁坏了我秋蕙的花环,我又要继续着用白芷花来替代。 ) 4.《离骚》中抒发诗人将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一万次也决不后悔的句子: ? (翻译:说到头是我自己的情愿而心甘,纵使是死上九回我也不肯悔改。 )

屈原作品:《离骚》的赏析

第一段翻译: 我长声叹息而泪流满面啊,为老百姓多灾多难而哀伤。 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没想到早上进谏晚上就被贬官。 贬黜我是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啊,给我加罪是因为我爱好花香。 这也是我心中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一生我也毫不懊丧。 始终不能明了我心迹啊,我怨恨我那君王过分荒唐。 众女子嫉妒我长得美貌啊,放出谣言说我行为放荡。 本来世俗就崇尚投机取巧啊,任意而为将规矩背向。 违背准蝇而追求弯曲啊,竟相把苟合奉迎作为榜样。 忧闷失意啊我孤独彷徨,忍受着此时的穷困我好不心伤。 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 雄鹰和凡鸟不可能生活在一起啊,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方枘圆凿自然不能结合啊,道路不同哪能有相同的思想。 忍受着委屈而压抑着意志啊,忍受强加的罪过又将耻辱品尝。 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啊,古圣先贤都认为应该是这样。 第二段翻译: 真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伫立徘徊傍徨。 转过我的车子返回原路,好在我虽然迷途却并没有失去方向。 赶着马车来到长满兰草的水边啊,奔驰后休息在长着椒树的山岗。 为君分忧反受指责啊,我退隐山林整理我当初的衣裳。 裁剪荷叶做出我的上装啊,连缀花瓣做出我的下装。 不了解我的心意也就算了啊,只要我的本心确实善良。 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将我长长的佩带延长。 清香和污臭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明洁的品质没有毁伤。 忽然回过头来放眼远眺啊,看到了辽阔大地的四面八方。 我佩戴上缤纷多彩的服饰啊,浑身上下散发着阵阵清香。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啊而且习以为常。 肢解我的身体我也不会变心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为受挫而改变的么? 《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斗争及受谗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与“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屈原列传原文及译文

屈原列传(节选) 司马迁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

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第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从《离骚》看屈原的精神和思想

从《离骚》看屈原的精神和思想 班级:中文B班学号:20111111228 姓名:龙琴 【摘要】屈原是个在政治很失意的诗人,他愿意报国却无门,只能通过写诗来抱怨自己不幸命运和表达自己至死不渝的忠心。屈原的《离骚》,是他在政治失意、不被旁人所理解的情况下发愤而作。《离骚》里的思想和感情都是屈原真实的内心,比如爱国精神,还有一些儒家和法家思想。他忠君爱国,恋乡之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永垂不朽。这些精神和思想在《离骚》中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关键词】《离骚》诗人爱国精神高洁思想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人屈原从自叙身世、品德和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受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的昏庸;群小的猖獗与朝政是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屈原的人生是悲惨的,但是他的精神和思想是伟大而不屈的。 关于屈原做《离骚》的原因,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叙》中说:“屈平疾王之不聪也,馋谄之敝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罹忧也。”从中也可看出屈原做《离骚》的原因和背景了。《离骚》的开头作者就介绍了自己高贵的出生、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表现出自己高度的庄重自爱。他说自己“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本来就是出生于出国的贵族家庭,从小就怀着振兴楚国的远大理想。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战争与变革并存的战国时代,因此屈原就怀着美好的政治理想,他内外兼修,并不与当时的世俗小人同流合污。他心系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他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同情百姓,他更希望楚君能够像前人那样治理国家,是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然而却遭到诽谤。所以他关心民众,替民谋利益的美好政治愿望没有得到实现。 屈原志洁行廉,反对世卿世禄,限制贵族的种种特权,与腐朽楚国贵族作殊

高考满分作文 屈原离骚之真理

屈原离骚之真理屈原的《离骚》是政治文学、政治诗歌、政治辞藻。 “离”,就是被迫的结束了屈原的政治生涯,耻辱地剥夺了屈原的政治权利。”骚”,就是屈原的政治呐喊、政治反抗、政治忧愤、政治原则以及政治精神与政治人格。 《离骚》的文学品位,具有自传体性,又有叙事性和抒情性。其内涵多种情绪与情感的交叉交织,创造了一种既呜咽悲抢、激烈狂放、又坦然从容的浑辉气象。 《离骚》的政治品位,既反“皇帝”,又反贪官。它多次抨击灵修即怀王,是一代昏君,听信奸臣谗言,鼠目寸光,没有远见卓识;同时他看到楚国江河日下的趋势而感到忧心重重。爱国主义思想是屈原的基础理念,又是他的政治境界。 屈原在政治地位上受到打击之后,他投向大自然的怀抱,他要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和精华,提炼他的高洁的政治情怀。“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大自然中许多植物,出污泥而不染,因为它们质地优秀,其品质不会腐朽。他在朝廷尽管奸佞小人满堂,但他的理想抱负始终坚定,从不敷衍塘塞,也不阿谀陷媚。 他走在开阔的田野间,他穿着五彩缤纷衣服,又有许多花草树叶点缀装饰,阵阵的清香散发,他觉得已是大然中的一员,已与天地田野山河与庄稼融为一体,他内心的清气与自然的清气交织了新的诗歌。 他在自然界的狂放中,他向四面的山河游目,他觉得遥远的山河在向他招手,它们放出的神气在向他扑去,他并不孤立。他觉得呼呼

的大自然清风,正在压倒和吹散有人对他的恶语和诽谤。 他在自然界中陶醉,他不由自主的歌唱,歌唱他潇洒的游乐。“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他的歌词离骚至今还在那里激荡,几千年来屈原的天籁之音久经不衰。 屈原是战国后期,具有帝王血脉的、一流的楚国贵族政治家。但由于楚怀王和楚顷襄王的昏庸无道,屈原的政治主张不但未能实现,反而身受其害。这是屈原《离骚》辞章的大背景。 屈原身上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他常以巫师的装扮出现在民间,似乎有的疯疯癫癫装神弄鬼的模样。当今有人认为,屈原政治上失意后,他滑进了巫医之术,消极的放弃了原有的政治信仰。我认为不能这样推断。屈原用巫师的装扮正是他的一种政治智慧的应对,起到麻痹政敌对他的进一步打击和谋害,保护屈、昭、景三大贵族的安全。 屈原在离骚中说,“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的意思是,天下人各有自已的爱好,我独自爱好巫师那样的装扮,也就不必大惊小怪。我的政治的主张坚定,即使五马分尸也不改变,难道我受了冤屈就后悔彷徨了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