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离骚》看屈原的思想

合集下载

以《离骚》为例赏析屈原的忧患意识

以《离骚》为例赏析屈原的忧患意识

48以《离骚》为例赏析屈原的忧患意识张九州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摘要:屈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源头,在他众多的诗歌作品中,最能表达屈原忠君爱国思想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的代表作当属《离骚》。

《离骚》不论从内容意象、人物形象还是主题寓意等方面都具有严密的层次性,对自身、对君主、对国家都有独到的见解,他将忧患意识与抒情手法近乎完美的结合,从而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丽诗篇。

本文就以《离骚》为例,赏析爱国诗人屈原的忧患意识。

关键词:《离骚》;屈原;忧患意识《离骚》是屈原最有代表性的长篇政治抒情诗,是屈原在遭遇流放过程中对自身经历的回顾,通过创造“香草美人”等意象,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形象丰满的爱国诗人的形象。

屈原在《离骚》中将他的忧患意识表露无遗,这种忧患意识在诗歌中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分别是通过对自身生平的总结引发的对人生的嗟叹;通过对国家君王的遭遇引出对国家的担忧;通过构造一个虚幻的世界,在众多意象中寻求内心的解脱。

屈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明确的表达出自己的忧患意识,却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处处隐喻着这种思想,发人深省。

一、对人生的嗟叹《离骚》开篇写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这是屈原对出身、宗族、名号的说明,以此来表明自己的身份,说明自己出身的不平凡。

屈原在楚国处于贵族阶级,与皇室宗族有密切的关系,诗歌从一开始就给自己表明了立场,为下文政治观念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紧接着他在诗歌中就提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可以看出,屈原没有因为自己身份尊贵就降低对自身的要求,反而给自己设立了很高的标准,对内提升自己的美德,对外加强自身的能力。

当时的楚国是面积最大的国家,国力比较强盛,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屈原仍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给自己树立崇高的目标,这是他忧患意识的一个表现。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美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美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美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美歌德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

”(《歌德谈话录》)《离骚》这首气贯长虹的诗作之所以打动人,就在于它表现出了一种崇高的气势磅礴的人格美,一种执着追求和勇敢捍卫人类尊严的人格意识。

但是,历史上对屈原的评价特别是对屈原的人格褒贬不一。

刘安称屈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固则认为“过矣”。

颜之推说:“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李白则说:“屈平辞赋悬日月”。

孟郊说屈原“名参君子场,行为小人儒”,王国维则说:“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历史证明屈原是伟大的,对其人格不公正的评述,是不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

笔者拟从《离骚》入手,谈谈屈原光辉的人格。

1通过对崇高政治理想的追求表现出屈原的人格美。

崇尚真理,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是人格美的基础,也是人格美的最高体现。

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

他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惜往日》),也就是举贤任能,立法富国。

楚国本是当时的大国,但由于楚王的昏庸,致使政治日趋黑暗,屈原的治国方案就是挽救楚国命运的良药。

细读《离骚》,我们可以感触到诗中充满了诗人不懈追求政治理想的热情。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为了楚国的强盛,诗人奔走操劳,希望君王能赶上前代圣君的脚步,并主动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

诗人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遭到楚国一伙奸佞的阻挠,连楚怀王也疏远了他。

但是,诗人的决心从未动摇。

诗人反复表示:“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是其人格美的核心。

信念是人格的支柱,只有确立了坚定不移的信念的人,才具有审美价值。

探究《离骚》中屈原的生死观

探究《离骚》中屈原的生死观

探究《离骚》中屈原的生死观《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这篇体制宏大、情感丰富、富有思想深度的政治抒情长诗,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帙,光照万代、泽被后世,而且作为历史资料,它对于后人了解屈原的为人性格、思想斗争经历,及其生死观念和立场,也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标签:《离骚》屈原生命生死观在中国文学史上,屈原可以算得上是直面死亡、言及死亡最多的一位诗人。

其中,在其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中就有七次:“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佤兮”、“伏清白以死直兮”、“虽体解吾犹未变兮”、“阽余身而危死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屈原以最彻底、最积极的态度对待理想、对待信仰、对待他人生中的一切,即便是对死亡。

其生死观的基础是情感和坚持,是“对社会政治和人生理想的双重固持”,即积极的生命态度与准备好了的死亡选择,看似矛盾实则形成高度统一的观念、心理,它们构成了屈原生死观的特殊性与永恒性。

首先,《离骚》反复表现出屈原随时准备终结自己生命与对时间流逝的紧迫感的矛盾。

一般来说,一个准备要结束自己生命的人,对时间的流逝是不太在意、不太关心的。

屈原却相反,他对时间有着超乎常人的紧迫感,有着特别的个人时间体验:“汩馀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通常认为,《离骚》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此时他对楚怀王仍寄以希望,对楚王室的幻想仍然没有最后的破灭和绝望。

暂的政治失势使屈原更加珍惜时间,不是为了自己享受生活、享受生命,而是要“及前王之踵武”、“謇吾法夫前修”,是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信念;是“恐皇舆之败绩”,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而担忧。

其次,《离骚》反复表现出屈原随时准备终结自己生命与“老冉冉其将至兮,恐脩名之不立”的焦急感的矛盾。

“恐脩名之不立”,即担心自己的美名不能早一点确立。

这种生命观是积极的,屈原并不在意于个人的功名利禄,也不在意于个人作用的社会承认,而是全身心关注民族、国家的兴衰成败。

2020年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

2020年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

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离骚》是一部传世名著,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体现了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

1.《离骚》简介屈原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其作品中表达了真挚的爱国情感,《离骚》一文正是在楚国灭亡之后,屈原在悲愤之余写出的一部作品,在文中作者阐述了对楚国君主和人民的热爱,对国家走向覆亡表达了深切的悲痛,作者剖析了楚国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抨击了那些误国误君的奸佞之臣,以自我的高尚品德反衬了奸佞之人的品格低下。

楚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战国争雄中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是由于楚国君主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再加上君主任用奸臣,从而造成了楚国逐渐势微,连年征战失败,而楚怀王为首的贵族集团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至楚国人民的安危于不顾,从而走向了国家灭亡的悲剧。

在当时的情况下,屈原被奸佞小人迫害流放,对楚国的危机无能为力,只能用发自肺腑的悲痛为楚国送上最后的哀歌。

2.屈原爱国情怀的体现2.1热爱普通的楚国民众忠君爱国是屈原爱国情怀的支撑,屈原一生兢兢业业、操劳国事、事事以国家为重,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带领楚国走向振兴,后来遭到了奸佞之臣的排挤迫害,依然对不失“存君兴国”的志向,希望能够实现强国安民的理想。

中国古代就有极强的民生意识,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只有热爱民众、同情民众,才能设身处地的思考民众疾苦,制定相应的休养生息政策。

屈原对楚国人民有很深的情感,在《离骚》中屈原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国家动乱的最终承担着就是基层的民众,而屈原的志向就是振兴楚国,让楚国统一全国来结束战乱,让人民摆脱战争的困扰,从此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这种“亲民”、“爱民”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屈原的情怀中。

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来看,屈原的思想和楚国人民的意愿息息相通,作为中国民族伟大的诗人,屈原痛心人民疾苦,关系普通民众的存亡,在《离骚》中,屈原虽然身处流放,但是矢志不渝,将自己一颗热心倾注到楚国人民身上,以悲痛的诗句写出了楚国人民亡国亡家的悲愤心情。

屈原离骚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屈原离骚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屈原离骚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屈原离骚读后感600字(精选篇1)读《离骚》,除了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为人熟知的经典名言,还有有些语句也让人深有感触:“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等等。

这些语句表现了屈原的怀才不遇、忧国忧民、以及对国家的忠贞不渝。

在小人当道的残酷现实里,屈原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样高洁,又向优雅高贵的天鹅一般被一群自以为是的丑小鸭排挤、奚落。

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不言而喻,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

“阴霾迷雾暗潇湘,兰菊高洁空自香。

屈子忠节憾万里,千秋流芳天风扬。

”他的坚贞不屈和一腔的爱国热情千古流传,以至人们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用包粽子、赛龙舟的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之士。

屈原二十六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为楚国建立了法度,办理外交,使楚国势趋于富强,并一度成为六国联合抗秦的领导。

从某种角度来说,他所做的一切和他所坚持的一切,用今天的观点来看,也是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这个高度负责里面既包括了“担当天下,以我为先”的勇气,也隐藏了牺牲奉献精神。

他之所以在遭遇流放,生活在条件及其恶劣的环境中仍不忘考虑楚国的前途命运,可以说是把爱国主义情操融入了自己的事业当中。

这一点是现代人尤为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工作就要全身心的投入,就要带着一份高度负责的精神,不能以“差不多”的心态敷衍了事。

《离骚》能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仅是被屈原的高风亮节、不畏谗言的无畏所感动,更是因为里面的神话场景写得格外精彩。

从“驷玉虬以桀p兮”到“蜷局顾而不行”,其中出现了大量的神话人物和事物,文中的“我”芰荷为衣,芙蓉为裳,高冠岌岌,长佩陆离;朝引木兰之坠露,夕残秋菊之落英;饮马于咸池,总辔于扶桑;驷玉虬以桀p,溘埃风而上征;前望舒使先驱,后飞廉使奔属。

这种大胆新奇的想象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一个远离尘世、不惹尘埃的人间仙境。

读离骚的启发

读离骚的启发

读离骚的启发《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传世之作,它以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屈原在失意和困苦中追求自由和真实的精神追求。

在阅读《离骚》时,我们可以从中获取以下启发:1. 追求自由与真实:《离骚》中的屈原主张追求自由与真实,他不愿被局限或控制于某种职位或地位,而是秉持自己内心的信念和追求,坚持寻找自己真实的价值和目标。

这启发我们要勇敢地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和追求,不被外界的限制和标准所束缚。

2. 在逆境中坚持:《离骚》中的屈原在失意和困苦中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放弃追求和奋斗。

这提醒我们,在遇到困难和逆境时,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保持积极的态度,勇往直前。

3. 对现实的反思:《离骚》中的屈原通过叙事和描述,不仅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追求,还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这启示我们要对现实保持敏感,审视并反思当下的社会问题和现象,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4. 文学表达的艺术魅力:《离骚》以其生动的描写和优美的诗句,展现了文学的艺术魅力。

它让我们感受到诗歌的表达力和影响力,同时也培养了我们欣赏和品味文学作品的能力。

总之,通过阅读《离骚》,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屈原深邃的思想和情感,还能从中得到关于人生追求、面对困难和思考现实的重要启发。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辞章作品。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屈原的内心世界和主权之思,同时也蕴含着一些启发和教益。

首先,《离骚》启发我们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诗中,屈原以自己的遭遇和处境为背景,表达了他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强的勇气。

他通过诗意表达对自己的鼓励和对未来的期许。

我们也应该像屈原一样,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不要灰心丧气,而是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勇敢面对生活的苦难。

其次,《离骚》启发我们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屈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并不平坦,会有许多困难和阻碍。

然而,他并没有停止前行,而是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坚持自己的梦想,为之努力奋斗,即使遭遇挫折也不要气馁,要坚定信念,坚持走下去。

从《离骚》看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

从《离骚》看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

从《离骚》看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
概述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创作。

本文将通过对《离骚》的分析,探讨屈原作为一位忧国忧民者的情怀。

1. 屈原简介
•屈原生平与背景
•屈原在楚国政治舞台上的地位
2. 《离骚》的背景和主题
•描述《离骚》描绘了何种时代背景和社会现状
•分析《离骚》所涉及到的主题,尤其关注其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3. 忧国忧民情怀的体现
3.1 对政治局势的担忧
•分析《离骚》中揭示出来的政治问题和屈原对政治现实的担心与批评3.2 对人民苦难的感同身受
•解读《离骚》中描绘出来的人民困苦和屈原对此所表达出来的关切和同情之情
3.3 志士精神与爱国情怀
•分析《离骚》展现的屈原具备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以及他对国家和人民的赤子之心
4. 屈原的影响与意义
•探究《离骚》中所体现的忧国忧民情怀如何对后来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分析屈原作为一个忧国忧民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意义
5. 结论
总结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出来的忧国忧民情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种情怀不仅是我们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也应该成为我们在当代维护社会公正与发展稳定中所坚守的信仰。

从《离骚》看屈原的爱国思想

从《离骚》看屈原的爱国思想

管中窥豹——从《离骚》看屈原的爱国思想摘要:本文以《离骚》为切入点,主要通过屈姓的起源的论述及屈氏世系的研究来说明屈原的爱国忠君思想的起源及成因。

同时通过《离骚》来分析屈原爱国思想的内涵,并试图以此来说明屈原的爱国思想的先进性。

关键词:屈原离骚爱国思想屈原生在群雄争霸的时代,由于中国社会正处在大变革的急剧动荡之中,各国兼并愈演愈烈,彼此的疆域也随时发生变化,人们对与国家的观念还比较模糊。

再加上变动不定,自然也不存在什么国籍问题。

当时各国之士,往往在一国混的不如意,就远走他国,另谋出路。

尤其是楚国,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不少人才流失与他国。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声子通使于晋,还入楚。

令尹子木与之语,问晋故焉,且曰:‘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才材也。

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

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①这就是“楚才晋用”这个成语的来源,也说明当时的社会风气就是如此,楚人游仕于他国绝不是什麽罕见的事。

北方诸国也是如此,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都不以去“父母之邦”为非。

孔子曾风尘仆仆,不辞辛劳“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

”②以求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孟子也是由邹而齐,而梁,而滕,直到衰迈之年还在路途颠簸;荀子晚年也到了楚国任兰台令。

战国时代,纵横家如苏秦、张仪、甘茂、公孙衍等,或合纵,或连横,往来奔走于七雄之间,以谋取卿相之位,更是早秦暮楚,成为时尚。

但屈原却致死也不肯离开其故国——楚国。

当楚国灭亡之际,屈原也自沉汨罗江中,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悲歌。

关于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人们的看法却大相径庭。

如第一个撰文研究屈原作品并给予高度评价的是淮南王刘安。

刘安曾作《离骚传》原文虽已失传,不可能了解其全貌,但刘安的观点可见于班固《离骚序》所引的一段文字:“淮南王安叙《离骚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著《离骚.》者,可谓兼之。

”刘安认为,《离骚》义兼《风》《雅》,等于说《离骚》也就是“经”了,从而大大提升了《离骚》的政治文化地位,刘安肯定了《离骚》的怨愤之情,肯定了屈原高尚的政治理想和以身殉国的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并给予其热情洋溢的褒奖和礼赞。

《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的思想内容

Q:结合作品论述《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主要体现的是忠君爱国的思想。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奸逆猖獗与朝政腐败,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第一,屈原深沉执着的爱国情感开篇屈原描写自己的身世,可以看出他对于自己的祖先还有宗族十分热爱,对此屈原充满了自信和自豪感。

他既是“恐皇舆之败绩”,为楚国的,又是“夫唯灵修之故也”,为楚君的,同时也是“哀民生之多艰”,有对普通人痛苦的同情。

即是君、国、民三位一体的。

尤其是他“将尽忠楚国和楚王当成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个出身高贵,高洁品行又少年得志的屈原深深地爱着楚国这片土地,即使在很久以后,他因为受到楚王排斥,小人陷害而放逐之时,都没有想过要离开。

良禽择木而栖,他却只愿意呆在这个既让他爱也让他痛苦的地方。

所以到最后,屈原选择死亡让自己永远留在故土。

第二,存君兴国的美政思想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

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

他热烈颂扬古代的圣君如尧、舜、禹、汤等,他也赞扬古代的贤臣,如伊尹、傅说、吕望、周公等,也许屈原是将这些贤臣作为奋斗目标。

因为永远将出国的兴与衰放在第一位,他对自己,对楚王,或者还对人民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从此,他积极地辅助楚王,倡导美政思想。

第三,放言无忌的批判精神因为屈原的美政思想触犯了贵族的利益,这些奸佞小人为了自己的私利,不顾人民,不管楚国的未来,离间屈原与楚王,而楚王却忠奸不分,听信小人谗言开始疏远屈原,最终将他放逐在外。

当屈原回顾到这些,想到自己的理想遭到破坏,祖国的命运岌岌可危,便抑止不住满腔愤怒的感情,向腐朽反动势力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他痛斥贵族群小“竞进以贪婪”,“兴心而嫉妒”。

《离骚》是如何体现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的

《离骚》是如何体现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的

《离骚》是如何体现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的
首先,诗中描述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以及他对宗国处境的担忧。

屈原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认为政治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都是因为君主的昏庸无道和权臣的奸邪误国所致。

其次,诗中还表现了屈原对宗国的挚爱之情。

他虽然遭遇谗害而被放逐在外,但依然心系怀王、心系宗国安危。

这种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切,体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忠君思想。

此外,诗中还通过屈原自述身世、遭遇、心志的方式,展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追求真理、光明的精神。

他坚持真理和光明,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面临困境也不放弃。

这种精神体现了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综上所述,《离骚》通过描述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对宗国处境的担忧,以及表现他对宗国的挚爱之情和对真理、光明的追求,体现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从《离骚》看屈原的精神和思想

从《离骚》看屈原的精神和思想

从《离骚》看屈原的精神和思想班级:中文B班学号:20111111228 姓名:龙琴【摘要】屈原是个在政治很失意的诗人,他愿意报国却无门,只能通过写诗来抱怨自己不幸命运和表达自己至死不渝的忠心。

屈原的《离骚》,是他在政治失意、不被旁人所理解的情况下发愤而作。

《离骚》里的思想和感情都是屈原真实的内心,比如爱国精神,还有一些儒家和法家思想。

他忠君爱国,恋乡之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永垂不朽。

这些精神和思想在《离骚》中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关键词】《离骚》诗人爱国精神高洁思想《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诗人屈原从自叙身世、品德和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受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的昏庸;群小的猖獗与朝政是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屈原的人生是悲惨的,但是他的精神和思想是伟大而不屈的。

关于屈原做《离骚》的原因,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叙》中说:“屈平疾王之不聪也,馋谄之敝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罹忧也。

”从中也可看出屈原做《离骚》的原因和背景了。

《离骚》的开头作者就介绍了自己高贵的出生、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表现出自己高度的庄重自爱。

他说自己“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屈原本来就是出生于出国的贵族家庭,从小就怀着振兴楚国的远大理想。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战争与变革并存的战国时代,因此屈原就怀着美好的政治理想,他内外兼修,并不与当时的世俗小人同流合污。

他心系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他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同情百姓,他更希望楚君能够像前人那样治理国家,是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然而却遭到诽谤。

所以他关心民众,替民谋利益的美好政治愿望没有得到实现。

屈原志洁行廉,反对世卿世禄,限制贵族的种种特权,与腐朽楚国贵族作殊死斗争。

《离骚》中的屈原思想和文学价值分析

《离骚》中的屈原思想和文学价值分析

离骚中的屈原思想和文学价值分析1. 引言《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卓越的作品,作者为战国时期的楚国政治家与文学家屈原。

本文将对《离骚》中展现的屈原思想以及其所具有的文学价值进行深入分析。

2. 屈原思想的形成与表达屈原思想是屈原在反映其时代背景下倾注心血所形成的。

以下几个方面展示了离骚中体现出来的主要思想:2.1. 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批判在《离骚》中,屈原对当时楚国内外政治乱象以及人民疾苦保持敏锐观察,并通过诗歌抒发出强烈不满。

他对君王专制统治、官吏腐败以及贵族虚华等问题进行了尖锐而深刻的批评,体现了他关注民生、追求社会正义的思想。

2.2. 对自然界与道德伦理之间关系的思考《离骚》中展示了屈原对自然界和道德伦理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行思考的观点。

他借助对自然景物描绘以及神话传说的引用,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并以此深化了对人类行为准则和道德意义的探讨。

2.3. 对个体情感与文化认同的抒发离骚中,屈原通过个体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祖国楚国沉浮兴衰、家园被侵占等深深痛苦感受,同时也表达出对楚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认同与坚守。

这种抒发既是屈原个人情感体验的反映,同时也代表着当时楚国子民集体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

3. 《离骚》的文学价值3.1. 独特艺术形式《离骚》是一部具有独特艺术形式的作品。

它采用辞章结构,融合了赋、比、典、谐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整篇文章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同时,屈原运用丰富而生动的语言描绘,通过诗歌形式将个人情感与社会思考相结合,展现了其高度的文学才华。

3.2. 深刻思想内涵《离骚》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它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屈原对当时社会和个人命运深入思考的结果。

其中所包含的对道德伦理、社会现实以及文化认同等问题的观点和独特见解,使得《离骚》有着永恒的意义,并成为后世文学研究和审美体验的重要对象。

3.3. 文化影响与传承《离骚》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经典之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分析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的思想内容、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分析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的思想内容、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分析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的思想内容、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肖旭这是这一章的关键问题。

因为通过全面了解《离骚》的情况,我们基本上可以把握住屈原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作用。

下面先讲《离骚》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意义。

《离骚》是一首自叙性的长篇政治抒情诗。

长诗篇幅宏伟,想象奇特,内容丰富。

诗人围绕着他对理想的追求,反映了中国统一之前革新与反革新的激烈大斗争,预示了楚国革新失败后日趋危亡的前景。

屈原从塑造自我形象的角度,以抒情诗的形式,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再现了历史转折时期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反映了深广的历史内容。

《离骚》一诗具有史诗的深度,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从两方面概括《离骚》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意义。

一、表现了诗人的崇高政治思想和为祖国献身的伟大精神。

屈原是一个有进步思想的诗人,他生活在“七雄并峙”的战国后期,这时出现了统一中国非秦即楚的趋势。

从根本上看,屈原的政治主张和理想,就是通过政治革新,振兴楚国,富强楚国,并进而使楚国统一全中国。

具体说来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所谓“美政”。

“举贤授能”实际就是打破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就是官位由世卿的子孙后代来拢断的制度。

不分亲疏贵贱地选用贤能来治理国家,这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开明的政治主张,也符合当时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另外,“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也是屈原实现“美政”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要求包括君主在内的上层统治者,要遵循法度规则办事,反对他们骄奢淫逸,胡作非为,以此来改造楚国的黑暗现实。

屈原这种“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主张,是他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是针对战国分争的时局和楚国的内部形势而提出的,也是抑制旧贵族保守势力,使楚国富强的正确措施。

屈原用简明的语言提出鳞明的政治主张,而且这两句诗每句都以“而”字分为前后两章。

从形式上看两层的字数略有参差、错落有致;在内容上后一层是前一层的补充与强调。

“授能”补充“举贤”,即运用贤人发挥其作用,必须把权力交给他。

关于《离骚》中屈原的美政思想

关于《离骚》中屈原的美政思想

《离骚》中屈原的美政思想关于《离骚》中屈原的美政思想从离骚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他的高尚的品德修养、明君贤臣、忠君忠国。

一、关于屈原美政思想的研究现状屈原在《离骚》中曾提到“美政”一词:“既莫足与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用“美政”指代屈原的政治理想,学界已达成共识。

但“美政”具体指什么,《离骚》中并未明确指出。

洪兴祖《楚辞补注》引王逸注,释“美政”为“行美德、施善政”;朱熹《楚辞集注》未予解释;按王夫之《楚辞通释》,“美政”似与“恶政”相对;蒋天枢《楚辞校释》注:“美政,可以实现己理想事业之政。

”王泗原《楚辞校释》:“为美政是屈原的抱负,生死以之。

”姜亮夫《屈原赋今译》释为动词“修美政”。

上述注本或译本对“美政”一词的解释,都不够具体,并不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美政”的内容。

廖化津在《屈原美政思想系论》中,对今人关于屈原美政思想的研究作了梳理:解放前,研究者寥寥,游国恩先生为代表:“美政者,即合从以摈秦之政也。

”“所谓美政者,非合从抗秦之策乎?”认为美政就是楚国现实政治中的一种正确的外交政策。

解放初期,研究者仍很少,但认识出现分歧。

一是美政是儒家思想,屈原的“理想的政治就是尧舜禹汤文武那样的政治”,以何其芳先生为代表;二是美政是法家思想,“屈原的主导思想是主张法治,使国家富强的法家思想……不能实现他的美政……只好决心从彭咸之所居。

”以张纵逸先生为代表。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研究者渐多,论文(含专著)有十余篇,多仍依儒、法两家之间,持折中、调和之说,以孟醒仁先生为代表;其他论者,或儒、法杂陈,或儒主法次,少数人仍坚持法家说[5]。

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现在,关于屈原“美政”思想的研究依然不少,一是承袭上述观点,二是认为屈原美政思想兼融先秦诸家学说,分对内、对外两部分,包括举贤授能、实行德治,君主贤明、政治清明,关注民生、系心于民,变法革新、修明法度等。

二、屈原美政思想的内容屈原的美政思想,首先是要有内外兼修的高尚品德。

从离骚看屈原的悲剧性格

从离骚看屈原的悲剧性格

從離騷看屈原的悲劇性格一、前言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科閃爍的巨星,原因在於屈原詩歌所表現出來的愛國精神、道德情操、及其本人的悲劇命運,感動了世世代代的讀者。

司馬遷被處宮刑後,奮志寫作史記,以「屈原放逐,乃賦離騷」的話來激勵自己,並為屈原立傳,說他「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李白更讚頌他:「屈平辭賦懸日月,處王台榭空山丘。

」以屈原的詞篇比如永恆的日月,朗耀於星空。

唐詩人戴叔倫路過屈原廟時寫詩說到:「沅湘留不盡,屈原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後人對其憑弔更是不勝枚舉,由此可見屈原的精神感召力之深遠。

劉勰的文心雕龍、辨騷中云:「不有屈原,豈見離騷?驚才風逸,壯志煙高。

」離騷在楚辭裏,無疑是最有名,和寫得最好的一篇。

在這篇有名的作品中,作者書發其因離開國中和政治中心,而不得實現其抱負和理想之幽憤,詩人有力和毫無保留地表露他的感情和道德立場。

今天,本文試看從離騷這篇詩作中,來探討作者之心路歷程,及潛存於內心之悲劇性格,是故有人對其有微詞,認為他是位弱者,是位不肯面對現實的失敗者,最後雖以自殺來終結其生命,但我認為,其飛彈是弱者,而者更是一位英雄-一個充滿悲劇性的英雄。

二、何謂悲劇陳世驤先生認為:「離騷是描寫人類悲劇性的光榮」,更進一步的說:「屈原知道個人的英雄性格是脆弱的,但當死亡的痛苦和一個在轉變中的-即是說,永遠妥協的、不純潔的、和善變的-世界對抗時,人更顯出他的英雄本色。

」這是從屈原內在的心路歷程而言。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裏對悲劇的解釋是:用華美的語言模擬生活中的重大行為;他引起觀眾的恐懼和憐憫,從而完成「淨化作用」。

所以一篇能夠使觀眾完成淨化作用的作品,是須包含六個部分:即佈局、人物、語言、思想、壯觀的景象和歌唱,其中以佈局和人物最為重要。

佈局,是指所發生的連續事件。

在這些連續事件中,作者對於命運的逆轉和真理的執著,最容易引起觀眾的情感反應,而引發觀眾內在的憐憫,於是淨化作用便產生了。

根據格倫(charks Glendinning)之理論:一個悲劇英雄一定是他所處的地位,是受社會所承認的階級代表者,他一定比同一階級的人在性格上有過激的地方。

浅谈屈原《离骚》的思想内容

浅谈屈原《离骚》的思想内容

浅谈屈原《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是屈原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

全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三点:
一是表达了诗人政治革新的要求和对“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的追求;
二是表达了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生疾苦的强烈爱国激情;
三是展示了诗人坚持正义、反对奸邪的高尚情操和九死未悔的斗争精神。

《离骚》的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屈原的自我形象。

其二,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将喻体和本体水乳交融,创造出了优美、奇丽、新颖、灿烂的艺术境界,甚至出现了由一系列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组成的象征体系。

其三,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其四,大量运用了楚国的地名、物称、方言、口语等,使全诗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其五,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汲取南地楚歌的韵调和句式,采用散文化的长句,以六言为主,长短相间,灵活多变,创造出一种比较自由灵活的新诗体,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

在结构形式上,它把《诗经》整齐短小的重章迭句扩大为长篇巨制,幻想与现实交织,抒情与叙事结合,大气磅礴,完美生动地反映了丰富复杂地社
会生活。

透过《离骚》看屈原的爱国主义

透过《离骚》看屈原的爱国主义

透过《离骚》看屈原的爱国主义摘要本文透过代表作《离骚》就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进步的政治理想,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的炽热感情,为实现进步理想,以死殉国的献身精神加以阐述,发表浅见。

关键词屈原离骚爱国主义一九五三年,屈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被世界人民纪念,说明屈原是一位世界性的伟大诗人,是登上世界文学史最顶峰的人物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仅有的“与天地同寿,与日月齐光”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的贵族。

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

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

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授贤任能,彰明法度改良内政,联齐抗秦。

但是,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

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一被放逐到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越的政治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大诗人,是三峡里的“第一流才子”。

他忧国忧民,最后投汨罗江,以身殉国。

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诗篇。

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

透过代表作《离骚》,可以看出屈原寓于其中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离骚》中所表达的进步的政治理想、热爱中国、同情人民的感情;为实现进步理想,以死殉国的献身精神。

正是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下面,分三个方面就《离骚》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进步的政治理想:即明法度、举贤能、联齐抗秦战国中后期的中国正面临统一的趋势,但由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并不明确。

就实力看,齐、楚、秦三国势钧力敌,不相上下,都有统一中国的可能。

浅析《离骚》的忠君爱国

浅析《离骚》的忠君爱国

浅析《离骚》的忠君爱国摘要屈原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他忠君为国、九死无悔,却惨遭奸佞小人谗言;他竭忠尽智、振兴邦国,却多次被破驱逐流放;他心怀美政、整修法度,却无力改变黑暗现实;他举贤授能、培养新秀,却无奈众芳随波逐流;他好修自得、坚守本心,却惨遭他人冷眼无视,他承受着政治斗争和自我矛盾的双重压力,蒙冤受屈,讣告无门,最终以投江自沉结束自己的生命。

《离骚》的创作与他的性格、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他借花草意象表示自己的洁身自好,以此表达心中的美政理想,他借历史典故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以此警谏楚王修身以治国。

纵观屈原一生都是围绕忠君和爱国思想进行的,二者密切不可分割,他为祖国安危牺牲自我的精神成为后世爱国志士的楷模。

关键词屈原;《离骚》①;忠君思想;爱国思想一存君兴邦的家国情怀屈原多次在作品中强调对祖国的热爱,主要表现在他对楚国时政的关注、对楚国命运的担忧、对楚国故土的依恋、对楚王为政的期待、对楚民生活的关怀以及对楚国文化的热爱上,他以先贤圣哲观照现实,以历代兴亡之理对楚王提出了一系列忠告和企盼。

《离骚》开篇即从出身写起,屈原回顾其一生的成败得失,心怀热忱,表现自己九死不悔的态度和砥砺前行的信念: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起句即奠定根基,屈原捧出华夏人民的始祖——高阳氏,凸显自己和楚王本属同宗的关系,说自己身上有着楚皇族的血脉,就连出生的时间寅年寅月寅日也是大吉之时,名和字也是公平、灵善的美好寓意,以此表明楚国的危亡对他来说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和义务。

而后楚国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光荣历史使屈原认为楚国与强秦强齐一样有着统一天下大业的资格,正因为屈原有如此进步的政治思想,所以才会切中楚国政治时弊,提出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表现了他富有远见的政治眼光。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的思想内容《离骚》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作品。

它吸收和发展了古代人民口头创作——古代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下面是《离骚》的思想内容,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离骚》艺术地表现了屈原如下思想:第一,大一统思想。

希望由楚国完成统一中国的伟业。

《离骚》在谈自己的美政理想时,反复提到那些具有一统地位、曾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中国并有所作为的君主--尧、舜、禹、汤、周文、周武等,歌颂他们的一统业绩、政治措施、治国方法,希望楚王能效法他们。

如“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先王之踵武”。

第二,德政思想。

诗人认为有德者在位,无德者失国。

如:“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第三,打破贵贱等级和“世卿世禄”制,举贤授能,明修法度。

例如:“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注:其中的傅说、吕望、宁戚等皆是地位低下而有才能的人。

) 一般认为,《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

司马迁说:“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在《离骚》前一部分中,有不少“系心怀王”的诗句,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等。

诗中用了一些婚姻爱情的比喻,如“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等,以这种男女之间感情的不谐比喻君臣的疏远。

根据中国传统的伦理习惯,弃妇的哀怨是以对夫君的忠贞为前提的,所以,这些诗句可以解释为屈原的忠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离骚》看屈原的思想
战国时期,楚国出现了位了不起的人物,那就是屈原。

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诗人,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他一生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许多不朽的篇章,千古流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

何其芳这样评价过他:“《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秀动人的作品,然而,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打上异常鲜明的个性烙印的,却没有。

”可见,作为中国文学的先驱,时至今日,屈原的思想和成就仍旧光彩夺目,异常耀眼。

尤其是《离骚》,一直以来都是人人称赞的典范之作。

谈及屈原的伟大成就《离骚》,我们不得不先来了解一下屈原的生平。

屈原名平,后人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二句推测他的出生年月。

他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一族。

屈原年轻时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

因此,他“入则与怀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待宾客,应对诸侯。

”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

而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为了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妒忌屈原的才能。

有一次,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上官大夫代表保守势力要修改其中的有关条文,屈原不同意。

上官大夫十分生气地跑去对怀王说:“王使屈原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刚愎自用的怀王听信了他
的谗言,就“怒而疏屈原”,把他贬为“三闾大夫”。

怀王十五年,秦国的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了子南郑袖等人充当内奸,诱骗了怀王。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发兵,可均惨败。

于是,他命屈原出使齐国,重修旧好。

怀王十六年,张仪又再次来到楚国,再次以谎言瓦解了“齐楚联盟”。

楚国这次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而屈原亦被逐出了国都。

在会盟之日,怀王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乡。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伊,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的苟安。

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斥责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着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了屈原再次被流放到了涴﹑湘一带。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越加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国发兵攻打楚国。

屈原眼看自己的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认真的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舍不得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中,自沉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一段悲惨的经历,铸就了一部传世经典—《离骚》。

所谓的“离骚”就是遭遇忧患之意。

屈原坚持公正,行为耿直,对君王一片忠心,竭尽才智,但是却受到小人的挑拨离间,其处境可以说是极端困窘了。

因诚心为国而被君王怀疑,因忠心事主而被小人诽谤,怎能没有悲愤之情呢?屈原写作《离骚》,正是为了抒发这种悲愤之情。

因此《离骚》凝聚了诗人的忧愤,他的思想。

相反的,从《离骚》我们可以看出屈原的思想。

一﹑忠君爱国
在《离骚》中有许多的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忠君爱国思想。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楚怀王,作为一国之君来说,面对内政的腐败,外交的复杂激烈,对手的强硬奸巧,在主观的素质上,完全不具备明君的条件。

但是,屈原还是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这种人身上。

尽管被疏远,他仍旧如此,因为他忠君。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他的忠君亦包含着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他是担心国君不走正路而摔跟头,更担心国家日益削弱而有覆灭的危险。

而他对楚怀王的怒,有着恨铁不成钢的特定内涵,包含着无比强烈的对国家的爱。

我觉得在屈原众多表达爱国思想的诗句中,最有表现性的是“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这四句。

屈原是个真正的爱国者,他爱自己的故乡,爱自己的故土。

在《离骚》的结尾他写到,自己曾经试图要离开这个溷浊的楚国,他用浪漫主义手法,说自己驾着龙啊驾着凤终于脱离了这个现实环境,终于飞升到天空,飞上天空以后似乎已经得到解脱了,写他怎么高兴,我终于解脱了,然后他笔锋一转,写到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意思是说,我在光耀陆离当中我升上了天空,却突然间看见了下界我的故土,脚下是我的故土,我的车夫哭了,我的马儿也不走了,我怎么能割舍得下呀。

他就是在《离骚》写到最后,还是我舍不得楚国,我底下这片热土,这是多么诚挚的对故土的一种热恋。

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往往是从爱乡土而发展起来的。

二﹑上下求索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再《离骚》中表明自己“上下求索”志向的点睛之笔。

而屈原的“上下求索”又主要体现在对“美政”的进步政治思想的不懈追求。

屈原在《离骚》的结尾说:“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在此他公开地提出他的“美政”思想。

《离骚》是屈原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所谓的“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

而所谓的“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在此,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出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及其势力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让楚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而屈原坚持“美政”的同时,又体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文中女嬃劝导诗人,希望诗人随和顺从,做一些让步。

但诗人不能接受劝告,故到古圣大舜那儿陈词,却遭到冷遇。

诗人由此发出愤慨,为什么天上人间都是如此浑浊。

但是气愤之余又不轻易放弃,仍凭着“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继续“求女”即求君﹑求理想的实现。

三﹑独立不迁
“独立不迁”这四个字出自屈原早年的作品《橘颂》。

《橘颂》前半赞颂了橘树的美好的品质,已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后半借橘树寄托自己的人格“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因此,《橘颂》表达的是诗人“不迁”的品质,即那种人格的坚守和不同流合污的社会品性。

就如《离骚》所说的“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有如《渔父》中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在《离骚》中,诗人写道“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写出了小人的鄙秽心肠,争取夺利,继而一句“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表明自己不同流和污的立场。

这样一来,屈原就成了众小人攻击的对象,“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但他仍坚持“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忧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四﹑好修为常
屈原说过:“民生各有所乐兮,吾独好修以为常。

”《离骚》一开篇,就叙述了屈原的众多“内美”,如出身,姓同楚王;降生,幸逢大吉;得名,名嘉字懿。

在此基础上,他“又重之以修能”通过江蓠﹑辟芷﹑秋兰﹑宿莽等香草的采集,佩带,比喻后天的努力,博采众长。

自我约束,锻炼和完善。

同时,在自修的过程中带有“恐年岁之不吾与”的紧迫感。

在《离骚》中,诗人喜欢将一切的事物,尤其是正面的东西与香草联系起来,而自己更是把香草当作自身必不可少的物品。

由此可见他的汲汲自修的自励美质。

综上所述,正是这一部伟大的作品《离骚》向我们显示了屈原的人生选择和价值取向:深固难徙的国家观念,君臣相得的美政标准,独立不迁的人格准则,好修为常的道德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