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00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名词解释内环境: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新陈代谢:生物体内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其中的化学变化一般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它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兴奋: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与动作电位是同义语)。兴奋性: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AP)的能力。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以简单物理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主动转运: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通过耗能的过程,使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血液:是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流动结缔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将经抗凝剂处理的血液置于刻度管(如比容管)中离心后,血液被分为3层:上层淡黄色的透明液体是血浆,下层深红色的是红细胞,二者之间的白色薄层为白细胞及血小板。血清:把血液放入不加抗凝剂的试管中,几分钟后就会凝固成血凝块,血凝块收缩析出淡黄色澄明液体为血清。 2.什么是易化扩散,有哪些类型及各自特点?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进行的跨膜转运。根据膜上蛋白质在物质转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其分为以下两种形式:(1)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a.饱和现象 b.立体构象特异性 c.竞争性抑制(2)经通道的易化扩散特点:a.离子的选择性 b.转运速度快 c.门控特性 3.人体有哪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有哪些功能?人体四种基本组织:上
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上皮组织的功能:上皮组织内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可感受各种刺激。结缔组织的功能:具有支持、连接、充填、营养、保护、修复和防御等功能。
4.消化管的组成,何为呼吸道?消化管自上而下依次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又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又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上呼吸道(鼻、咽、喉)和下呼吸道(气管和各级支气管)。
5.何为血浆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是什么?血浆晶体渗透压定义:由血浆中的电解质,尿素以及葡萄糖等小分子晶体物质形成的晶体渗透压。生理意义: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细胞正常形态和体积具有重要作用。当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升高时,可导致细胞脱水,皱缩;反之,引起细胞水肿甚至破裂。血浆胶体渗透压定义:由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等大分子胶体物质形成的胶体渗透压。生理意义:对维持血容量及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当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时可吸引组织液中水分进入血管,而当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时,可致水潴留于组织间隙而形成水肿。
1.心肌细胞有哪些生理特征?心肌细胞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四种生理特性。
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有何特征?各时相产生的离子机制如何?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主要特征在于复极化过程比较复杂,持续时间很长,动作电位下降支和上升支不对称。各时相产生的离子机制:其动作电位分
为去极化过程(0期)和复极化过程(1,2,3期)。离子基础——0期为Na+内流;1期为K+外流;2期为Ca2+缓慢持久内流与K+外流;3期为K+迅速外流;4期为静息期,此时离子泵活动增强使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得以恢复。 3.影响心脏兴奋性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因素:静息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的性状。 4.正常心脏兴奋传导的顺序、特点及“房-室延搁”的意义如何?顺序:窦房结发出的兴奋通过心房肌传播到整个右心房和左心房,同时沿着心房肌组成的“优势传导通路”迅速传到房室交界区,再经房室束和左、.右束支传到浦肯野纤维网,最后经浦肯野纤维网由心内膜侧向心外膜侧的心室肌扩布,最终引起整个心室肌兴奋。特点:“两头快中间慢”。“房-室延搁”的意义:一方面保证了房、室同步收缩,另一方面又避免出现房、室收缩重叠,从而使心脏各部分能有序、协调的活动。 5.心肌快和慢反应细胞的电生理特征有何不同?快反应动作电位(AP)慢反应动作电位(AP) AP 波形分5个期:0、1、2、3、4期AP波形分3个期:0、3、4期电位幅度高电位幅度低 0期去极化快 0期去极化慢 0期主要与Na+内流有关0期主要与Ca2+内流有关具有快慢通道,以快通道为主只有慢通道RP大:-80mV至-95mV RP小:-40mV至-70mV RP稳定(普通心肌细胞) RP不稳定(自律细胞)RP不稳定(自律细胞)通道阻断剂:河豚毒素通道阻断剂:异博定1.什么时心动周期、收缩压、舒张压?心动周期:心脏收缩和
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收缩压: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在心舒末期降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2.动脉血压是如何形成的?其影响因素有哪些?形成:心血管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形成血压的另一个基本因素是心脏射血;决定动脉血压的另一个因素是外周阻力;主动脉、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可缓冲动脉血压的波动。影响因素:心脏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主要有哪两类?神经调节--机体对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是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实现的。体液调节--血液和组织液中一些化学物质对心肌和血管平滑肌活动的调节作用。
4.心交感神经或心迷走神经兴奋时,对心律和血管平滑肌有何影响?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加快,血管平滑肌收缩;心迷走神经兴奋时,心率减慢,血管平滑肌舒张。
5.心血管反射中的升压反射有哪些?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6.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升压作用?血管紧张素原(肝合成)肾素(肾近球细胞分泌)血管紧张素Ⅰ(十肽)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主要存在于肺血管)血管紧张素Ⅱ(八肽)强烈收缩血管肾上腺皮质
球状带氨基肽酶A 血管紧张素Ⅲ(七肽)醛固酮升高使肾脏保钠保水、排钾,血压升高学习要点 1.心脏射血过程(P117) 2.心肌细胞静息电位及其形成机制(P106)心室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两侧呈极化状态,膜内点位比膜外电位约负90mV。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与骨骼肌相同,即静息状态下肌膜主要对K+的通透性较高,而对其它离子的通透性较低,因此,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顺其浓度梯度由膜内向膜外扩散的结果。静息电位的产生(P45):细胞在安静状态时,膜主要对K+具有通透性,由于细胞内液的
K+浓度远远高于细胞外液,于是K+在化学驱动力的作用下顺化学梯度由膜内向膜外扩散。从而导致膜外正电荷增多而电位升高,膜内正电荷减少、负电荷相对增多而电位降低,这就形成了内负外正的电位差。此电位梯度具有阻碍K+继续外流的作用。随着K+的不断外流,阻碍K+外流的电驱动力也不断增大。当促使K+外流的化学驱动力与阻碍K+外流的电驱动力达到平衡时,
K+向细胞外的净扩散停止。这时膜两侧的电位差便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这就形成了静息电位。
3.心输出量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概念: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流量,称为每分心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影响因素:心率和搏出量心率受自主神经的控制,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心率增快;迷走神经活动增强时,心率减慢。影响心率的体液因素主要有循环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以及甲状腺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