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心理学角度看富士康现象
从管理心理学角度看富士康跳楼事件
从管理心理学角度分析富士康跳楼事件引言富士康公司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汽车零组件等产业的高新科技企业,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
然而在2010年,“富士康”成为搜索热词,然而人们对它的关注并非是因为这个企业的成长传奇,而是该企业接连发生的员工自杀事件。
摘要富士康屡屡发生员工坠楼事件让人警觉和深思。
坠楼事件所涉员工均为“80后”、“90 后”,大多进职时间不长,面临工作和生活的较大压力,在适应社会、处理情感问题方面缺少经验,从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来看,当员工的经济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企业需要通过使用激励等手段使员工获得归属感、认同感、价值感,从而使得企业和员工双赢。
关键词管理经济人社会人激励沟通正文一、跳楼事件的分析[3](一)简单粗暴的管理和毫无人文关怀的等级分化富士康的基层组织结构是:操作人员→生产线线长班组长→课长→经理→厂长的模式,这些管理人员都是从一线工人提拔而来,提拔后又缺少相关管理方法与技巧的培训,虽然降低了富士康的管理成本,但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悲剧的发生。
一线管理者负责的只有最终的结果,只寻求最终绩效,而省去了指挥与监督过程,且将自我利益置于他人利益之上,一线员工及时完成工作任务时,奖赏往往被线长一人独占,而一旦任务未能及时完成,则一线管理者往往会找各种理由推脱到一线生产工人身上。
由于一线管理者经常打压一线员工,逼迫其自离,从而将其剔除出厂。
这一举动大大打击了员工的士气。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当低级需求未被满足时,较高需求会屈从于低级需求。
但并不是说该需求不存在了。
刚刚成年的人往往有着被尊重的需要,而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这种需要往往会被忽略。
而且在富士康,员工缺乏捍卫自身权益的意识。
在这种以生产为导向的大企业里,个人的社会需求往往会被忽略。
(二)富士康对员工的人性化管理问题[1]1、根据经济人的假设,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的原因就是因为上级管理人员为了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而始终坚持使用早已过时的“经济人理论”,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管理员工,把提高生产效率和获得更高的绩效当做工作的重心,把员工完全当做机器,忽视员工的社会需求,从而使员工不能感受到在富士康公司的归属感。
用管理思想看富士康“十四跳”
用管理思想看富士康“十四跳”所谓的“十四跳”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工作流程优化和简化的方案。
其中包括了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和最终出货的全过程,全局性的考虑了生产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做到了从前端到后端的无缝衔接,减少瑕疵和错误的出现,并且在生产上有效提高了效率。
那么,这个“十四跳”是如何体现对管理思想的巨大重视的呢?首先,这项政策注重了团队合作和信息共享。
在设计和生产的全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和密切的协作,建立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和目标一致的新型团队。
这无疑是一种推崇集体智慧的理念,通过协作实现最佳效果,最终达到协调、协作和互利互惠的目标。
其次,这个“十四跳”政策还注重了持续的提高和改善。
这种优化生产流程的过程并不是一次性的事情,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周期性的过程。
富士康会持续地去优化、简化和改进整个生产流程,不断地提高效率和效果,以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
第三,这个“十四跳”政策还注重了员工素质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在实现“十四跳”过程中,富士康不仅要求员工要熟悉工作流程,还要求员工要持续接受培训和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认知能力,努力提高自己在生产中的表现。
而在管理层面上,富士康要求管理层要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工作效率,使员工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工作。
最后,这个“十四跳”政策还注重了风险管理和生产保障。
在状况出现时,富士康会立即对生产流程进行调整或重新规划,做到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意识的全面覆盖。
这种做法无疑是关注细节和全局的一种表现,能够使企业在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抵御压力和挑战,最大程度地保障企业和市场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富士康的“十四跳”政策反映出了一种现代化、人性化、科技化的管理思想。
该政策实现了企业内部信息共享、流程优化、效率提高、风险管理和生产保障等目的,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富士康事件谈员工_心理管理_
2010 年 11 月 5 日,富士康又爆出员工跳楼事件,使得本已平息的 连续跳楼事件又再次回 到 人 们 的 视 线。 上 半 年,富 士 康 厂 区 接 连 发 生 跳楼、坠楼事件,可以用全民震惊和疑惑来形容当时这件事所造成的社 会影响,而作为全球 500 强之一的富士康因此深陷“跳楼门”。
纵观国外,心理培训已经是一个很普遍和成熟的员工福利项目,其 有助于员工心态的调适、意志品质的提升、潜能的开发等。根据其实施 效果的分析,得到的结果也是令人振奋的: 通过心理培训计划的实施, 有效地降低了员工心理健 康 问 题 发 生 的 概 率,同 时 还 节 约 了 企 业 的 医 疗费用,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工作氛围也得到改善…… 由此可见,员工心理档案建设和心理培训是相当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完整的 EAP 包括: 压力评估、组织改变、宣传推广、教育培训、压力 咨询等几项内容。具体地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是针对造成问题 的外部压力源本身去处理,即减少或消除不适当的管理和环境因素; 第 二是处理压力所造成的反应,即情绪、行为及生理等方面症状的缓解和 疏导; 第三,改变个体自身的弱点,即改变不合理的信念、行为模式和生 活方式等。
二、员工帮助计划(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简 称 EAP)
EAP 是企业为员工设计实施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 目。
最早源于美国的企业为 解 决 企 业 员 工 因 酗 酒 引 发 的 心 理 问 题,随 着对员工的援助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也更加丰富。目前,EAP 已发展成 为和员工发展计划等相结 合 在 一 起 的 综 合 性 服 务 项 目,其 内 容 涉 及 到 心理健康、压力管理、裁员危机、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
从管理学角度浅谈富士康事件
从管理学角度浅谈富士康事件案例分析报告摘要:2010年以来频频发生在富士康的跳楼事件把富士康推向了风口浪尖,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内外交困的竞争环境下,富士康的管理模式、产业链定位都值得我们深思,尤其是将来我们作为管理者,我们如何设计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多元的员工需求。
关键词:军事化管理、科学管理、人际关系、行为科学、产业链、权变管理目录一背景2二富士康事件的管理学分析--正确的做事22.1古典管理理论22.2现代管理理论32.3权变管理4三富士康事件的产业链研究--做正确的事53.1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逐渐削弱63.2出口导向型的代工制造模式遭遇危机63.3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不平衡6四对策探讨64.1产业转型64.2建立合作战略关系74.3人本管理74.4实行本地化管理7五结论7一背景富士康是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杰出企业代表,一系列数据令人眩目。
它在大陆的员工总数达120万,2011年其进出口总额达2147亿美元,占中国进出口总额近6%,为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作出了非凡贡献。
但是自2010年以来的N连跳,使其一直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处在舆论风暴的漩涡中心。
原因是富士康的规模如此之大,员工如此之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如此之深,使它的一举一动都倍受关注。
其发展与管理模式在中国企业中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富士康员工的困境也代表了中国整个产业工人的困境。
其实富士康并不比其它企业更坏,只是其它企业没有被关注而已,富士康发生的一切正是整个中国制造企业的一个缩影。
今天,我们结合管理理论的发展角度来分析案例中富士康所发生的风风雨雨。
二富士康事件的管理学分析--正确的做事2.1 古典管理理论乘着经济全球化的东风,富士康迅速崛起为世界500强中的一员。
究其成功的内因,科学管理理念的应用和军事化管理功不可没。
富士康应用"快速反应"著称的流水线,通过现代的军事化管理,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从富士康第N跳谈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从“富士康第N跳”谈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摘要:在制造业大国中普通的劳动者,整体从事者机械而无趣的劳动,对劳动者的身心和社交能力都是一种伤害。
积极心理学是通过对普通劳动者积极的心理培养,来让其能够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从而有尊严而幸福的生活。
关键词:积极心理干预归属感幸福2010年媒体以“第N跳”读数式报道富士康跳楼事件,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全球的关注,对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劳动者的关注也提到了桌面。
自杀员工具有几个共同特征,一是年轻,事发员工年龄绝大部分在18到23岁之间;二是皆属“普工”,即工厂流水线操作工。
跳楼原因也不尽相同:富士康龙华园区一名田姓女子从宿舍楼跳下摔伤,其本人表示跳楼原因为“活着太累”;富士康龙华基地一名20多岁的李姓男工在生活区C2宿舍楼5楼坠亡,原因疑为过年加班费被盗,一时想不开而轻生;富士康观澜工厂C8栋宿舍一名未满19岁的江西籍饶姓女工从宿舍楼7楼坠楼,跳楼后在空中被树枝挡了一下,当时保住了性命,跳楼原因因感情纠纷与男友吵架而负气跳楼;李某因患有特殊疾病,年龄较大没找到女友,精神压力很大;而祝某则因情感纠葛、打胎而轻生……这些员工选择轻生,有的是婚恋和情感上遇到挫折导致,也有的是家庭出现变故造成情绪低落,相当部分人可能是由精神危机而造成悲剧。
其中但有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在年轻的打工者心目中,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部分人中随时可能爆发的心理危机,企业和社会推广积极的心理干预已经成为重要的管理手段和员工福利了。
富士康“第N跳”的社会背景富士康作为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自1988年在深圳建厂以来,到2010年已达到了80万人的从业大军。
自2010年以来的员工连续跳楼事件,让社会给出了“第N跳”的悲剧定语。
舆论关于这一悲剧的反思,基本上分三个层次,一是生存层次,如员工待遇、劳动环境,企业可以量力而行,做得更好一点;二是心理层次,由企业管理方式所决定,有报道说富士康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超时加班导致加剧员工心理负担等,这些因素企业可以改进,检讨「有效率专制」的管理模式。
用管理思想看富士康“十四跳”
用管理思想看富士康“十四跳”富士康“十四跳”是指公司在2010年期内采取了14次举措来改善员工福利、优化生产流程和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为公司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行动计划是当时富士康面临种种挑战和困难的背景下,为了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更加优秀和稳定的地位而开展的。
在管理思想的视角下,可以发现富士康“十四跳”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理念。
一、持续改进富士康“十四跳”计划的实施,体现了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
持续改进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指企业不断完善和改进生产流程、产品品质、管理方式等各方面,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业绩。
在富士康的“十四跳”计划中,公司在生产管理、员工福利、设备投资等方面不断进行改进,以优化工作流程和提升产品质量。
这种持续改进的理念也成为了富士康的一大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不断扩大。
二、人性化管理富士康“十四跳”计划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员工的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是管理学中的一个新理念,奉行的是企业对员工的尊重、关爱和关注,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的管理方式。
在“十四跳”计划中,富士康通过提高员工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员工培训等措施,为员工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工作条件,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的生产效率。
三、科技创新富士康“十四跳”计划涵盖了科技创新和管理理念的整合。
科技创新是管理学中的关键要素,可以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等。
在富士康的“十四跳”计划中,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新技术,这些措施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力和产品质量,从而让富士康成为全球领先的电子代工企业之一。
总的来说,富士康“十四跳”计划的实施体现了管理学中的多种理念。
它不仅契合了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更是企业自我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用管理思想看富士康“十四跳”
用管理思想看富士康“十四跳”富士康“十四跳”是一种集体协作反应的现象,是在生产线上出现故障时所有员工迅速采取的行动。
其中,“跳线”是指把某个工人从一个工作岗位迅速调整到另一个工作岗位;“跳问题”是指工作岗位出现问题时,员工立即采取措施解决问题,防止生产线停滞。
这一现象迅速传遍全球,成为制造业中一个知名的词汇,也成为了一种管理思想的范例。
在富士康“十四跳”中,每个工作岗位都不仅仅是负责自己的工作,而是需要具备相对应的多种技能。
这种跳岗制度要求员工拥有囊括整个生产流程的全局意识,这种意识让他们快速反应和采取行动。
这种协作反应,激发了员工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使得整个生产线变得更加高效。
这种“十四跳”的管理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1.倡导全员参与:让每个员工都积极的参与到其中,把每个员工都看做是工厂的一部分。
让员工了解到当某种情况发生时,他们每个人都能够扮演改变工艺方案的角色。
2.提高全局意识:让员工具备整个生产流程的全局意识,让他们不局限于个人自身的工作内容,而是能够跨越岗位的边界看到全局。
3.强化实时协调:让员工从平时的工作中建立起实时的协作意识,让他们及时反应、及时行动,在遇到任何问题时都能够快速反应。
4.发挥团队力量:除了单个员工的努力,还需要团队合作。
在遇到问题时,员工之间必须配合紧密,大家协作一致,发挥团队力量以解决问题。
5.持续改善:这是一项关键的管理思想,通过追求持续改善,员工的工作会得到改善。
不断优化和改进,就能够将流程变得更加高效,从而提高整个工厂的产出。
总之,富士康“十四跳”是一种集体协作反应的现象,通常情况下,不同岗位工作的员工之间互不干涉。
但是,当某种故障发生时,员工之间需要紧密协作,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才能让工厂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生产。
这种反应,不仅提高了工厂的效率,而且强化了员工的协作意识。
这种管理思想值得其他工厂借鉴和学习。
管理学案例分析富士康科学管理
管理学案例分析富士康科学管理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二、富士康科学管理概述 (5)2.1 富士康简介 (6)2.2 科学管理理念的发展历程 (7)2.3 富士康科学管理的核心原则 (9)三、富士康科学管理实践 (10)3.1 供应链管理 (11)3.1.1 供应商选择与评估 (12)3.1.2 库存管理与优化 (14)3.1.3 物流与配送管理 (15)3.2 生产制造管理 (16)3.2.1 工艺流程优化 (17)3.2.2 质量控制体系 (18)3.2.3 人力资源配置与培训 (19)3.3 研发与创新管理 (20)3.3.1 研发体系构建 (21)3.3.2 创新文化与激励机制 (23)3.3.3 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 (24)四、富士康科学管理的效果与影响 (25)4.1 经济效益提升 (26)4.2 产品质量与客户满意度提高 (27)4.3 企业竞争力增强 (28)五、结论与展望 (29)5.1 研究结论总结 (30)5.2 对其他企业的启示与借鉴 (31)5.3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32)一、内容概括本论文以富士康科学管理为案例,深入探讨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
富士康作为全球电子制造业的领军企业,其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成功经验对于其他企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章首先介绍了富士康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发展历程、市场地位以及面临的挑战。
从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和研发创新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富士康科学管理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策略。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富士康注重员工的选拔和培训,通过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在生产管理方面,富士康采用精益生产方式,通过消除浪费、提高生产效率来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在质量控制方面,富士康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手段,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科学管理≠没有人性从富士康事件批判泰勒式管理
科学管理≠没有人性——从富士康事件批判泰勒式管理陈玮富士康,世界500强企业,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拥有60余万员工及全球顶尖IT客户群,他的骄人业绩得益于严格执行科学管理的模式。
然而,2009年7月15日,25岁富士康员工孙丹勇的纵身一跃,揭开了富士康13连跳的序幕。
是什么逼得这些年轻的生命选择用自杀来回报富士康?富士康的工厂就像一架庞大的机器,管理者试图用最高的效率来换取最低的成本。
这看似理所当然,所以管理者就想方设法加快机器的运转速度,使机器的零部件之间严丝合缝。
但是管理者似乎忘记了机器的运转中还有人的存在。
工人在富士康中的地位和机器的零部件没什么两样,永远做着重复的劳动.泰勒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培训工人成为“第一流的工人”,使其掌握标准化的流程,这就是在培养一批机器。
而实行差别计件工作制,劳资双方为提高生产率互相猜疑,更是给工人以更大的心理压力。
富士康并不是血汗工厂,它不像黑砖窑一样条件恶劣,也没有黑煤窑那般的身体虐待。
富士康有干净明亮的厂房,甚至还有员工娱乐设施,工厂外每天都有几百人排着长队想要进来。
但是富士康极致的科学管理制度是对于工人精神上的摧残。
工人每天的工作就是成千上万的重复同一个动作,加班早已不是新鲜事,反而不让加班倒成了对于工人的惩罚,工人们都是自愿加班甚至抢着加班,就是为了那可怜的工资能再多一点。
没有工人敢有怨言,因为他们都不想失去这份工作。
我曾经试过连续一个小时往信封里面装信,装了几百封后我都要崩溃了,很难想象富士康工人每天12小时重复一个动作,并且要一直重复下去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压力。
科学管理是在资本主义观念指导下将效率发挥到了极致,追求最高利润是其唯一目标,但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忽视了工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都是有感情有思想的。
科学管理理论是违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的,毕竟企业是为人服务的,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以“人”作为衡量价值的最高标准,而不是“资本”。
管理学案例-富士康事件的前前后后第二组
一、严格的军事化管理
层级 纪 律 军事化管理 服 从
惩罚
军事化管理的优缺点比较
优点
管理目标一致性强 、执行效率高、执行 力强、专业分工明确 、严格的规章制度、 层级明确、绝对服从 ,符合统一指挥、统 一领导的原则。
缺点
缺乏民主、管理 上缺乏人性化、忽略 了人的情感,员工之 间缺乏沟通,没有善 待员工。在组织架构 设置上,人力资源结 构呈金字塔状,底层 员工则面临高度分解 的高强度任务。
关注员工生活,建立员工互助生活圈,丰富员工业余生活。 完善企业组织目标,把企业目标和员工利益有效结合起来,实现共赢。
五、企业战略转型—实现产业链升级
中国的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 两端发展,也就是在左边加强研 发创造智慧财产权,在右边加强 以客户导向的营销与服务。
中国在产业链中主要 从事的制造产生的利 润低、附加价值低。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公司,
竟发生了令人发指的跳楼事件。 自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员工 第一跳起至2010年11月5日, 富士康已发生14起跳楼事件, 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全球的关注。
郭台铭的管理理念
独裁为公,长官第一。
走出实验室就没有高科技, 只有执行的纪律。
民主是最没有效率的,领袖 应该带着霸气。
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 设备,一流客户
案例背景 主要问题 富士康管理特点分析 改进措施
从管理学人性假设的视角 ---富士康的管理是倾向于"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一 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 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 是性的需求
1、经济人假设
人是自私的,追求自身利益
3、自我实现人假设
人需要表现自己的才能
4、复杂人假设
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浅谈富士康事件带给员工管理的几点思考
、
士康 中, 多是 8 、 后 现代大 城市 中新 生 的打工 族 , 代人 多是 独生 子 O9 0 这 女, 抗压能力 、 吃苦 能力相对不够 强 , 自尊 与梦想却很 大。进入 现实工作 后, 理想与现实 的巨大差距让这些 心理 尚未 成熟 的打工者难 以适从 。在 劳动强度较 大 、 工作简单机械的行业 , 如电子制造 、 员工 的入 职培训一 I T,
一
幸 的事件发生后 , 人们很难避免产生 悲观情绪 , 比如爱人 去世 、 离婚 以及 失业等 。事实证明 , 许多跳楼者确实 在经历着 一些不幸 的事。他们本 可 以选 择 社 会 支 持 , 得 他 人 的 帮 助 。所 谓 社 会 支 持 , 个 人需 求 获 得 他 人 获 即 回应和接纳 的感觉 , 并且对应对压力 有相 当大的帮助 。有 些人觉得这 些 工作 , 在员工管理 中很难应用 , 因为成本 过 高了, 需要给每个 员工 配备 心 理 医生 。但事实 , 根据缓 冲理论 , 我们仅 在处 于压力下才需 要社会 支持 , 因为它能使我们免受压力 的破坏性效应。 三 、 富 士 康 事 件 的 几 点 建 议 就 1 富士康事件发生后 , . 不论是富士康还是其 他类 似工厂企业 , 管理 在 中, 首先要帮助员工维持他们 自身的控制感 , 觉得 自己能够控制某种东 西 的感觉是很重要的 , 即使控制的对象不 是疫病本 身。相信 自己能够控制 生活 固然重要 , 但相信我们能够确实采 取一些特定 的行为来达 到 自己的 目的也 很 重 要 。 2 是否人们觉得能够控制 自己生活 , . 就意味着他觉得戒烟很容易 呢? 举例来说 , 试参加为时 1 被 4周 的戒 烟 治疗 计 划 。在 自我 效 能 情 景 下 的 实 验参与者会被告知 , 他们之所以被选为研究对 象, 是因为他们拥有坚强 的 意 志 力 以及 控 制 并 战 胜 欲 望 和 行 为 的潜 力 , 该 能 够 在 治 疗 过 程 中彻 底 应
管理学-富士康案例分析
优势与不足
•对争取大客户的订单较有优势 •压缩了企业的用人成本
•导致人员离职率高 •企业和员工的利益高度不一致
事件背后潜藏的问题
此次富士康的“坠楼”事件,折射出了富士康管 理模式下潜藏的深层问题:
一、企业缺乏人文关怀,压抑人性,严重忽视民主,上下沟通渠道不畅;
二、选拔机制缺乏公平,中层员工内外有别,底层员工与高层利益严重 背离;
1. 建立自有品牌,实现从代工生产到自力更 生的转变; 2. 自主创新,加大研发力度,注重新技术的 开发。
优势与不足
•获取大客户订单的 重要保证
•员工对企业及员 工之间的不信任 感加剧 •由拥有不满情绪 的员工披露企业 信息,易引起外 界误解 •过度的施行保密 措施,造成员工 心理高压
•实行信息封锁便于 对员工的管理
四、过度依赖大客户
• 任凭大客户干涉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 • 听从大客户对于企业内部人事的任免 • 遵循大客户的要求只以当地最低工资为标 准核算人工成本
富士康的人力资源结构呈金字塔状,居于“塔尖” 的高管层制定好战略,中层负责高效地分配和监督任务的 实施与完成,底层员工则面临的是高度分解的、专业化的 、重复性很强的高强度劳动任务。
军事化管理的优势与不足
•员工与上司及同事间都缺乏有效 的沟通
•强调共性,压抑个性,缺乏人文 关怀
•高效的执行力,利于决策的贯彻 •阶层分明,上令下行,易于指挥 •企业缺乏民主气氛,员工的想法 难以得到高层注意 •高压管束将加剧员工的心理负担, 并且极易引起反弹情绪
富士康事件带来的思考
Introduction
关于本小组
• • • • • • PPT演讲: PPT演示: PPT制作:王白羽 回答问题: 资料整理:唐娜 资料分析:陶婷婷
用管理思想看富士康“十四跳”
用管理思想看富士康“十四跳”富士康十四跳是指富士康在管理方面提出的十四项改善措施,旨在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工作环境。
这些措施包括提高薪酬福利、改善员工住房条件、推行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等。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富士康希望能够改善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从而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成功。
从管理思想的角度来看,富士康“十四跳”所体现的管理理念包括以下几点:1. 人性化管理:富士康在“十四跳”中提出了多项关注员工福利和工作条件的措施,如提高薪酬水平、改善员工住房条件等。
这体现了富士康在管理方面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员工的劳动价值,关注员工的生活品质,注重营造和谐的员工关系。
这与管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密切相关,通过满足员工的各种需求,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员工的生产效率。
2. 激励与激励机制:在“十四跳”中,富士康提出了提高员工薪酬水平、改善员工住房条件、推行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旨在激励员工积极工作,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工作积极性。
这与管理思想中的激励理论密切相关,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3. 效益观念:富士康“十四跳”中提出的改善措施,旨在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工作环境,从而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这与管理思想中的效益观念密切相关,强调提高管理效益和生产效益,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成功。
4. 责任制与奖惩制度:富士康在“十四跳”中提出了提高薪酬福利、改善员工住房条件等一系列改善措施,同时也规定了员工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工作标准,建立了相应的责任制和奖惩制度。
这体现了富士康在管理方面注重明确员工的工作职责和行为规范,对员工实行奖惩激励,从而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富士康“十四跳”所体现的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人性化管理、激励与激励机制、效益观念、责任制与奖惩制度等。
通过这些管理理念的贯彻实施,富士康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提升员工的生产效率,从而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成功。
富士康跳楼事件的心理学解读
富士康跳楼事件的心理学解读摘要:富士康跳楼事件强烈冲击着人们的神经,这个事件的发生虽有媒体失实报道、企业管理制度缺陷等社会方面的原因,但究其本质更多却是因为员工的心理失调所致。
结合“富士康事件”的事实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事件中的员工自杀行为进行相关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就自杀的预防提出建议和对策如下:企业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并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要警惕出现员工关系紧张或者淡漠的现象。
关键词:富士康;新生代农民工;压力;焦虑;抑郁在心理学界,有关“自杀”这一名词的界定存在诸多争议。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有意或者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动”;Ksplan 等认为“自杀是有意的自我伤害导致的死亡”[1]。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自杀进行了不同的分类。
按照程度的不同分为自杀意念、自杀威胁、自杀姿态、自杀企图、自杀完成;按发展过程分为冲动型自杀和理智型自杀;按原因可以分为患身心疾病者的自杀和未患病者的冲动型或理智型自杀[2]。
此前国内有关青少年“自杀”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在校大学生这个群体。
而与他们年龄相近的新生代农民工却较少受到关注。
为此,笔者打算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此次富士康自杀事件,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企业开展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工作提供心理学的依据。
一、自杀事件的心理学分析1.归属感需要的缺失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如家庭、组织,以获得关爱与安全感,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
新生代的农民工由于其在身份与职业的错位导致其缺乏归属感。
首先,对于家乡的情感上,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农民工,他们生长于农村,对于家乡有着一定的关系网络和特殊的感情寄托,他们把自己的身份清晰地定位于“农民”、“农村人”。
虽然大部分时间在城市工作,但他们精神上仍把家乡当成自己的归属。
而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或在城市长大,或即便在乡村长大也因常年的学校生活使他们中多数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劳动,加之他们在思想上普遍存在着“轻农、厌农、弃农”意识,因而他们对“农民”这一概念以及农村的生活方式并未形成稳定的认同感。
管理学案例——富士康
(二)富士康事件折射出的深层次问 题
3. 代工模式亟待转型
劳动者承受成本压力 低工资
人与人之间没有 任何情感联系
富士康模式
工时长
劳动者失去了个人空间
工作高度紧张
(二)富士康事件折射出的深层次问题
4. 沟通渠道有限,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作用有限
• 层级制度容易造成沟通渠 道不畅;缺乏心理危机干 预系统的专业运作,使得 富士康员工的焦虑、压力 、孤独等情绪不能得到较 好的排遣。
(二)富士康事件折射出的深层次问题
5. 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政策支持ຫໍສະໝຸດ 足设立对资本 权力的制衡机制
面对转型兼顾 利益的分 配
注重保护基层弱 势劳动者的利益, 缓解矛盾。
社会介入
企业应该对社会有一定的责任,假 如企业不能做到对劳动者权力的保 障,政府就应该出面。
6.工会未能发挥充分作用,劳工的维权意识和议价能力较弱
(二)富士康事件折射出的深层次问 题
2.企业文化强势有余,人文关怀不足 个人不珍惜生命+社会背景 富士康事件杯具
企业层面 更多的人文关怀
个人心理原因 感到自身劳动的意义
相对比较宽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能够有人替他们说话办事,平衡劳动 关系 有人能够代表他的利益主张
个人尊严
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许。
跳楼事件回放
2010年1月23日 2010年3月11日 2010年3月17日 2010年3月29日 2010年4月6日 2010年4月7日
19岁的员工马向前在富士康华南培训处宿舍死亡 富士康龙华基地内的生活区,男子从5楼坠亡,20 岁
富士康龙华园区,新进女员工田玉从三楼宿舍跳 下,受伤
用管理思想看富士康“十四跳”
用管理思想看富士康“十四跳”富士康是一家世界知名的电子科技制造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众多员工和客户。
近年来,富士康频频成为舆论焦点,其员工出现了多起跳楼事件,被称之为“富士康十四跳”。
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而从管理思想的角度来看,富士康“十四跳”的背后可能存在着一系列管理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管理思想的角度出发,分析富士康“十四跳”事件,探讨其背后的管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管理思想强调员工的人性化管理。
员工是组织的重要资源,其安全、健康和幸福感对于组织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富士康“十四跳”事件的发生说明该企业在员工管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员工频频跳楼自杀,显示出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
富士康作为国际知名企业,应当更加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机制和员工福利制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员工能够得到及时的心理援助和帮助,避免出现员工跳楼事件。
管理思想倡导领导者的榜样作用。
领导者不仅是组织的管理者,更应当是员工的表率和榜样。
富士康领导者的管理方式和做法可能存在问题,导致员工出现了跳楼自杀的情况。
领导者应当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行为榜样作用,做到心怀善意,关心员工,关爱员工,促进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推动组织的发展和进步。
管理思想对于富士康“十四跳”事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
富士康应当加强员工的人性化管理,注重组织文化的建设,加强领导者的榜样作用,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幸福感,避免员工的跳楼事件的发生。
希望富士康能够认真反思自己的管理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实现员工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从富士康事件看企业管理
从“富士康事件”谈企业管理富士康发生的一系列“跳楼事件”虽已过去一年,人们似乎也渐渐的不愿触及这伤心的痛。
但这其中暴露出部分在企业管理模式、生产模式、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缺陷却不容我们忽略。
而改变这一切也必将是企业当前乃至以后面临的严峻挑战。
号称“全球最大代工工厂”的富士康连续发生自杀事件,震惊了世界。
13个鲜活的生命刹那间消失,令人痛惜。
而在这事件背后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黑手”夺走了这些年轻的生命?一、“富士康事件”的背后1、外界环境作为“全球最大代工工厂”客户会尽一切可能的挤压其供应商的利润。
在“富士康事件”发生之后其客户诺基亚、苹果等企业相继浮出水面。
以iPod为例, iPod 在2006年上半年的销售量是850万台,同比增长61%,收入超过了100亿美金,但每一台iPod富士康只能拿到4美金,占利润的1%还不到,这里面还没剔除电费、设备费用、材料费用等这些生产成本,其他的99%都是被苹果赚走[1]。
可想而知,为了更进一步的节省生产成本,富士康很可能在管理上施加过激的行为。
除了外界环境对于整个事件有一定影响之外,富士康本身肯定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富士康存在管理缺陷a)生产管理不合理富士康在制造业的地位决定了其对生产管理的重视,生产管理供应环节的前提就是满足顾客未来需求预测,富士康自创建初期到如今已近涵盖了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数位内容、汽车零件等行业,成为了代工的霸主。
以代工的生产模式决定了富士康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也就是下游环节的供应商(U形曲线的最底层),可能这样说不能让我们有一种比较直观的认识。
实质就是富士康,在生物学中相当处于“食物链的最底层”。
低利润的现实,促使富士康不断的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最有效的办法可能就是标准化。
标准化使员工穿着相同的衣服,操作同样的动作,严格的时间控制。
加上高度细化的分工是员工整日从事着同样机械式的操作,员工与员工之间缺少交流,人与人之间冷漠相对。
_80后_90后_的困境与心理危机_从富士康事件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2010.09北京教育·德育富士康基层员工连续跳楼自杀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通过对这一事件的调研和分析可以发现:社会结构的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当代青年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深刻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缺少了家庭、同伴和社会的支持,以及正确的信仰、理想和价值观,一旦遭遇挫折,就有可能发生自伤或自杀等极端行为。
在富士康的这起典型的危机事件中,由于自杀事件本身的传染因素以及管理层对危机的应对失当,致使短时间内形成了突发公共心理危机事件。
富士康的问题和教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也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类似的事件也可能发生在高校。
因此高校的学生工作者要居安思危,以此为鉴,采取有效的体制和措施,防患于未然。
一、为什么是富士康:现象与调研从2009年7月16日深圳富士康集团员工孙某自杀身亡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富士康共发生12起(截至2010年5月25日)基层员工跳楼自杀事件。
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10年5月7日,笔者作为一名从事心理创伤和危机干预的工作人员,参与了上级组织的专家团,前往深圳富士康集团进行实地调研,对该集团基层员工到中高级管理层的员工进行了访谈,和其他专家一起提出了应对方案。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富士康的问题和教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也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类似的事件也可能发生在高校,需要防患于未然。
1.员工生活基本状况在富士康调研期间,笔者和其他专家一起,参观访问了厂区和员工宿舍。
与一线员工,工会、人力资源、医院等中层管理者,以及集团的高层管理者都进行了访谈和座谈。
我们感觉到,富士康的深圳厂区与大学校园非常相像:成群结队、富有朝气的年轻人,整齐划一的厂房,大食堂,4~8人的宿舍,宿舍里有空调、独立的卫生间和洗浴房。
员工们衣着时尚,谈吐也没有印象中第一代农民工的“土气”,虽然他们也同样来自中小城镇或农村。
在访谈中,这些与自杀者身份、背景相似的年轻人并不像大众推测的那般,抱怨公司的严格管理,工作压力大等,他们都认为富士康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与深圳其他工厂相比都是比较好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管理心理学角度看富士康现象【摘要】 2010年,“富士康”成为搜索热词,然而人们对它的关注并非是因为这个企业的成长传奇,而是该企业接连发生的员工自杀事件。
一个近乎是一个集镇的大型生产区竟频繁的发生跳楼事件。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悄然逝去。
究竟是什么让他们连活着的希望都破灭? 本文从管理心理学的视角看待富士康现象,从领导行为、社会人、压力管理、激励、沟通和组织制度与企业文化的角度对这个现象进行分析,试图为富士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提出建议。
【关键词】领导行为社会人压力管理激励沟通组织制度富士康公司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汽车零组件等产业的高新科技企业,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
2008年富士康出口总额达556亿美元,占中国大陆出口总额的3.9%,跃居《财富》2009年全球企业500强第109位。
在这样一个被光环和荣誉环绕的公司,竟然在仅仅半年的时间内就出现十几名员工自杀的事件,这不能不让人唏嘘。
一时间,富士康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外界的种种猜测、企业相关人员的辩护、死者家属的缄默或不满……构成了与富士康有关的众生像。
不少人对富士康公司的企业文化颇有微词,有人甚至称其为“精神血汗工厂”。
没有经过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急于否定富士康企业文化的做法未免草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富士康的企业文化和公司经营管理现状之间存在不协调。
本文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富士康事件:一、领导行为研究企业领导层和员工是企业的两个重要群体,领导层通过对企业的目标定位和战略选择为企业设计有步骤的发展蓝图,员工则要依据计划进行生产活动,用自己的劳动促使蓝图成为现实①。
企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领导层的正确决策和员工的坚定执行,需要两个群体的默契配合和相互交流。
①王珊:《透过富士康事件看企业文化》,《东方企业文化·商业文化》,2010年。
(一)领导层与员工的关系界定在实际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由于领导层与员工这两个群体在工作内容、权限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差异,再加上中国传统的特权和等级观念、时下的“金钱至上”思想,使得两者之间演变出严格的等级差距。
领导层与员工之间仅仅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缺乏平等的交流机会,员工的创新思维得不到释放。
诚然,要使领导层与员工实现完全平等很难,但至少两者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共同发展却是可能的。
服从与被服从关系是必要的,但却不是唯一的,他们之间还可以是聆听者与被聆听者、关怀者与被关怀者的关系。
一个能够体恤员工的企业才是能吸引人的企业,一个能够促进员工自身发展的企业才是能留住人的企业。
富士康的领导层在事件发生后,频繁解释企业内部有多么出色的硬件设施,但在被问及员工在如此环境中为什么依然选择轻生却无从回答。
在他们急于处理善后事宜的同时,那些从高楼上跃下的年轻生命所透露出的绝望与无助,企业高层是否真的关心过。
(二)领导层与员工的关系维系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利润是企业生存的目标。
经济关系是企业中的基本关系,老板出资雇佣员工劳动,员工用智慧和体力换得金钱。
如果企业领导层与员工的关系止步于钱,那他们的关系不会长久,一旦老板给出的工资满足不了员工的需求,员工就可能选择离开,企业发展会因此得不到稳定的保障。
其实,企业领导层与员工之间可供维系的纽带,除了金钱之外还有理想,而后者通过对人们精神层面的满足,起着凝聚的作用。
共有的理想,给企业领导层和普通员工提供了相同目标和共同语言,使他们在为理想奋斗的过程中不断磨合,逐步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这种关系可以促使领导层和员工拉近距离,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一)压力管理压力是个体体验到的超出其能够动员的个人或社会资源的一种状态或感受。
压力反应是个体对特定压力源的生理的、行为的、情绪的、认知的、症状的反应过程。
压力的本质是环境要求和个体特征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个体焦虑性反应。
人的技能和能力同角色期望相匹配的时候,就存在人与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当与角色期望存在冲突或角色期望比较模糊时,或一个人所拥有的资源无法实现期望时,就会产生压力。
压力管理是通过一定的理论知识、操作,降低压力源对个体身心影响的过程。
其目的在于让压力成为心理能够承受的生活因素,甚至成为生活的动力。
压力管理的正确方法是首先采取“规划策略”,即创造和规划出一种没有压力源的新环境,从根本上减少或者消除工作压力的来源;其次是采取“前摄策略”,即增强个体应对压力的技能;最后再考虑“反应策略”,即当压力产生后,采取一些应急措施,如组织为员工提供心理咨询,员工个人采用一些暂时性的放松技术来有效处理压力导致的不良心理生理反应。
具体来说,富士康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缓解压力:(1)工作要求—控制—社会支持模型认为,工作压力来源于高的工作要求、低的工作控制性和低的社会支持度。
所以富士康可以通过工作再设计,增强员工工作中的自主程度;通过工作分析,明确工作对人的压力承受度要求;在人员选拔时,引入有效地压力测试方法;在培训再教育中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创造和谐氛围,使同事和上司为员工提供生活帮助等方法有效地减少压力源,达到缓解员工压力的目的。
(2)付出—回报不平衡模型认为,员工工作中“付出—回报”之间的不平衡也是员工工作压力来源之一,所以富士康建立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也能有效的缓解员工压力。
(3)在压力源评估分析的基础上,如果确信工作压力是由员工个人因素引起的,如员工个人技能不足问题、认知问题、态度问题、个性问题等,则应为员工提供有针对性的工作技能培训和压力管理技能培训,从而达到有效管理压力的目的。
(4)开展有计划的组织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帮助员工制定更加客观现实的职业目标,从而有效避免由于不切实际的目标导致的工作压力。
(二)沟通管理沟通是指个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双方或多方的信息传过程。
管理沟通是指组织及其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在分析沟通客体的基础上,有计划的、规范性的职务沟通的活动和过程。
沟通的重要性是把组织中的各项活动统一起来的手段,有助于增进情感。
富士康公司应该减少工时,开展多种多样的娱乐活动,成立文化室等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让员工之间能够充分沟通。
此外,领导和下属之间也有加强沟通,了解员工的职业需求等,帮助员工规划职业生涯,使员工拥有“归属感”。
(三)企业文化的作用如何使企业领导层和员工之间拥有共同的理想,正是企业文化所关心的问题。
企业文化的设计中渗透了企业家的理想,然后以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管理制度等形式传递给员工,从而实现企业思想的统一,为共同理想的实现奠定好思想基础①。
思想的合流,非朝夕之功可为。
观念的转变,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也需要耐性和恒心。
海尔集团的张瑞敏曾说过,企业家是虔诚的布道者,要不遗余力地宣传企业理念,完成企业思想的统一。
企业文化具有凝聚、导向、激励、约束、协调、维系和教化功能,为领导者和员工的观念整合提供了条件。
但凡优秀的企业都有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虽然内容和形式上不尽相同,但总体目标都是要架构共同的理想和信仰。
三、激励问题研究从管理心理学角度讲,激励是指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激发人的热情、主动性,发挥人的创造精神和潜能,朝向组织所期望的目标而努力的心理过程。
激励的本质就是调动和满足人的需要。
(一)需求理论的角度①王成荣.:《企业文化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在富士康工作的更多的是“80后”、“90 后”。
我们会想:富士康的这种军事化管理方式可能还适合工厂管理,但已不适合“80后”、“90后”了。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人有五大需求,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或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①。
这些需求之间是有层次性的,人只有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之后,才会去追求高层次的需求。
对于“60后”、“70后”打工者来说,他们追求的更多的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满足,而对于“80 后”、“90 后”打工者来说,他们追求的更多的是社会需求和自尊需求的满足。
正是这种需求层次发生的变化,使他们对同样的管理制度、用工制度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个体的需要是逐层上升的,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就会占据主导地位。
马斯洛还将这五种需要划分为高和低两级。
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称为较低级的需要,而社会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称为高级的需要。
麦克利兰指出,在满足生理需要的前提下,人的高级需要可分为三类:(1)成就需要:追求卓越,争取成功的内驱力。
(2)权力需要:表现为强烈的影响和控制他人的欲望,对政治感兴趣,谋求获得领导地位。
(3)归属需要: 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
(二)冲突论的角度从冲突论的角度看,任何社会以及社会各集团内部都存在着冲突。
富士康的“跳楼门”事件凸显了企业内部存在的一系列冲突。
美国社会学家科塞把冲突的原因分为物质性原因和非物质性原因,物质性冲突原因是指权力、地位、资源分配方面的不均,非物质性冲突原因是指价值观念和信仰的不一致②。
在“跳楼门”事件的背后,其物质性原因在于员工是企业的廉价劳动力,收入水平较低,非物质性原因在于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富士康管理制度可能较为苛刻、等级森严,而且没有给工人留出休息、娱乐的时间。
那么在工作压力大,而下班后没有什么文化生活的状态下,工人压力没法释放。
科塞提出了“社会安全阀”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的一些矛盾、积怨是需要①马斯洛著,李斯译:《别忘了,我们都是人:马斯洛论管理》,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年。
②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通过一些“安全阀机制”得到释放的,就像蒸汽需要有通道能够释放出来,否者小问题就会积聚成大问题,量变转化为质变。
当一个人的压力不能通过正常途径释放出来,日积月累就会产生非预期后果。
科塞注意到,这样一个安全阀“可以充当发泄敌意的出口”,可以及时排泄积累的敌对情绪①。
富士康正是由于缺乏这样的安全阀机制,从而使得员工的不满情绪不断积聚,最终产生了极端行为。
虽然在富士康的工业园内,娱乐休闲设施一应俱全,但对于很多富士康员工来说,他们并没有时间。
深圳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对5044 名富士康员工的抽查显示,72.5% 的员工超时加班,人均月超时加班28.01小时。
正是严重的超时加班挤占了员工的休息娱乐时间,各方面的压力得不到有效的缓解。
因而,富士康若想减少员工的绝望心理,就要给予员工适当的激励和满足。
要充分了解、理解并认真对待员工的个人需要,满足员工高层次的需要,这样才会产生持久的激励动力。
比如:了解每个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开展员工间的娱乐活动,丰富业余生活;在实践中采取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重视员工的公平心理,让员工体会到组织的真正公平;建立按劳分配的报酬体系,营造公平合理的氛围;引导员工正确选择比较对象,客观认识收入差别;实践中,通过浮动工资制(如绩效工资、奖金、利润分成、员工持股计划等)提高员工的组织公平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