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颖达《五经正义》
《五经正义》
《五经正义》“融贯群言,包罗古义”《五经正义》是唐代颁布的一部官书。
五经指五部儒家经典著作,即《诗》(《诗经》)、《书》(《尚书》、《书经》)、《礼》(《礼记》)、《易》(《周易》)、《春秋》。
汉武帝时,朝廷正式将这五部书宣布为经典,故称“五经”。
孔颖达(574~648),字冲远、仲达,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市)人。
隋唐间儒家学者,经学家。
新旧《唐书》俱有传。
孔颖达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仕宦之家,自幼受到传统的儒学教育,曾从时之名儒刘焯问学,以精通五经称于世,对南北朝经学之“南学”、“北学”均有颇深造诣。
尤明《左传》、郑玄注《尚书》、《毛诗》、《礼记》和王弼注《易》,兼善历算、能属文。
隋炀帝大业(605~618)初年,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
隋炀帝时,召诸儒官于东都互相讨论学问,孔颖达水平最高。
其时孔颖达年方32岁,是应诏诸儒最年少的大师。
被他击败的“先辈宿儒”都心怀羞耻,愤愤不平,暗中派遣刺客欲加害他,幸得礼部尚书、爱才思贤的杨玄感出面保护,才使少年才子幸免于难。
隋末农民起义时,孔颖达避居于虎牢(今河南荥阳)。
入唐后,孔颖达被李世民聘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成为李世民智囊团中重要人物,是著名的“十八学士”之一。
历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等职。
曾助魏征撰写《隋书》,有“良史”之称。
又参与修订“五礼”,进爵为子。
唐朝统一天下之后,“文治”成了当务之急。
“锐意经术”的唐太宗,有鉴于儒经文字多有异同,经义师说多门且繁杂而歧见纷出,颇不利于政治上的一统。
乃命颜师古统一经典文字,成“五经定本”。
贞观十二年(638),孔颖达升迁国子监祭酒,总管“六学”训导之政令,唐太宗便命孔颖达来主持统一经典章句的义疏。
孔颖达与马嘉运、颜师古、杨士勋、贾公彦、司马才、王德韶、朱长才、朱子奢等多人,参酌南北经义之歧见,以南学为主,成《五经义赞》。
书成奏上,唐太宗目睹盛事,大为高兴,下诏褒奖说:“卿等博综古今,义理该洽。
考前儒之异说,符圣人之幽旨,实为不朽!”不过,对《五经义赞》之名,唐太宗不太满意,于是下诏改为《五经正义》,并将它交付国子监,作为试用教材。
唐朝《五经正义》的编写及其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教材编写的启示
《 尚书 》 、 《 周礼》 、 《 仪礼 》 、 《 礼记 》 、 《 毛诗 》 、 《 春 秋左氏传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各为一经” 然而鉴于当时儒学门派林立纷繁杂乱的状况 ,
。
保存下来 的各家经 注、义疏。这一做法客观上
为 《 五经正义 》的编撰搜集 了丰富的资料并打 下 了 良好 的基础。同时 ,此举对于保存古代史
一
般 。唐 代 国子 学 、太 学 、四 门学 均 以经 书作
为基本课程 , 据记载:“ 凡教授之经 , 以《 周易》 、
基金项 目: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规划项 目 “ 成人教育教材发展史初探—— 以先秦至 民国的儒家经典教材为例 ”( 项 目编号 : 1 3 S A 0 1 4 0 ) 。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3 — 2 0
纳异 见 ;第 四 ,科 学严谨 ,创 新 与继承 并 重 。 .
关键词 :五经正义;成人 高等教育;教材编写
中 图分类 号 :G 7 2 0 文献标 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 6 7 2 — 0 3 8 5( 2 0 1 3)0 4 — 0 0 3 9 — 0 5
唐 朝 统治 阶级 历来 重视 儒 学 , 坚 持 儒 、释 、 道 “ 三教虽异 ,善归一揆”I l 】 ,以巩固皇权 、维
基本史料 、汉魏晋经学重要成果 以及南北朝义
以及基 于借助思想统一达到政治统一 的 目的, 贞观 四年 ( 6 3 0 年) , 唐太宗以 “ 经籍去圣久远 , 文字讹谬 ” f 5 】 诏前 中书侍 郎颜师努力 , 《 五经 》 考定成功 ,太宗 “ 复诏 尚书左仆射房玄龄集 诸 儒重加详议 ,时诸儒传 习师说 ,舛谬 已久 ,皆 共 非 之 ,异 端蜂 起 ” 。然 颜 师 古 “ 辄 引晋 、宋
论《五经正义》的经典诠释方法与原则
论《五经正义》的经典诠释方法与原则作者:康宇来源:《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8年第6期摘要:《五经正义》上承汉代经学,下启宋明理学,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作者孔颖达在书中运用经注并释的义疏体例,坚持宗一家之注而释经,并适时加以补充与完善,促成了南北经学“一统”局面的形成。
在诠释学的视域中,《五经正义》在训字疏经的同时,不断寻求文本解释义理上的突破,其“疏不破注”的释经原则,特质显明。
《五经正义》的出现,是唐初政治、学术、社会思潮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表现出的治经范式、思维理路,为世人提供了丰富的中国古典诠释学研究资源。
关键词:经学;《五经正义》;孔颖达;诠释方法;疏不破注唐人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该书不仅集魏晋南北朝以来诸家义疏学成果之大成,更是经学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标志。
孔氏精心选取魏王弼和晋韩康伯注本《周易正义》、汉孔安国注本《尚书正义》、汉毛公传和郑玄笺本《毛诗正义》、汉郑玄注本《礼记正义》、晋杜预注本《春秋左传正义》等五部典籍为依据,撰修《五经正义》,并于唐高宗永徽年间以“官学”形式颁行全国,从而在规范儒家“五经”版本与文字的同时,亦对经义疏解给出统一规定。
至此,风行于前代的“南学”“北学”终得融合,长期存在于经学内部的家法、师法等门户之分的弊病,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消解,儒家经学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今天,在经典诠释学视域上考量《五经正义》,可以发现其内含诸多“理解”“体验”“解释”因子,尤其是它在解经过程中展示出的思维范式、方法理路、治经原则等,为世人提供了丰富的中国古典诠释学研究资源。
一、《五经正义》的诠释体例与特质从成书背景上看,《五经正义》的出现既是经学内部统一的需要,亦是唐代政权实现政治统一的需要。
南北朝分裂的国家局面,使经学在传递的过程中,各地师法、文字各具差异,歧义纷纭,无有定论。
东汉郑、服之学流行于北,魏晋玄学之风盛行于南,这不仅妨碍了儒家经典的客观训解与传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儒学在社会中的学术权威。
毛诗正义
《诗经》研究著作,简称《孔疏》,共40卷。唐贞观十六年 (642),孔颖达、王德昭、齐威等奉唐太宗诏命所作《五经正义》之一,为当时由政府颁布的官书。孔颖达(574~648),字仲达,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历任国子博士、司业、祭酒等职。其时撰《五经正义》,孔颖达以年辈在先,名位独重,受命主持其事,诸儒分治一经。《毛诗正义》出于王德韶、齐威等人之手,而孔颖达总其成。《毛诗正义》是对于《毛传》及《郑笺》的疏解,合称《毛诗注疏》。“传”“笺”被称为“注”。毛传、郑笺的“传”和“笺”,当时都各有特定的意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与修订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正义”被称为“疏”,指在前人的注解上作注解。炫《毛诗述义》为稿本,故能融贯群言,包罗古义,终唐之世,人无异词。”说明此书内容取材之广和在唐代影响之大。其中包括了汉魏时期学者对《诗经》的各种解释,汇集了两晋南北朝学者研究《诗经》的成果,有的地方并能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如对于《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删《诗》之说表示怀疑等,但其书遵循“疏不破注”的原则,未能越出《毛传》、《郑笺》的范围,对二者的分歧也不敢加以判断,因而不可避免地承袭了《毛传》、《郑笺》的某些错误;在疏解方面此书颇多烦言赘语,这是唐人义疏的共同缺点。
唐朝大儒孔颖达,编纂科举考试教科书《五经正义》
唐朝大儒孔颖达,编纂科举考试教科书《五经正义》科举考试制度是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手段,关于科举考试起源于何时,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大部分学者认为,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在唐朝得到完善发展。
此后,科举考试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
作为一项考试,就要划定考试范围,让考生知道要学习哪方面的知识。
在这种背景下,急需一部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在唐高宗年间,这部教科书终于出现,名为《五经正义》。
这部书的编纂者叫孔颖达,他是孔夫子的后世子孙,唐朝儒学大师,名列凌烟阁功臣之列。
孔颖达出生于南北朝后期,从小就很聪明。
史书上说,他八岁开始学习,“日诵千余言”。
诵读的基础是识字,一个八岁的小孩每天可以朗读上千句话,他的识字量起码接近一千字。
从这件小事就能看出,孔颖达是个神童。
孔颖达是北方人,他觉得地理因素局限了他的学术研究。
实际情况是,南北朝并存,政权分割造成了学术研究上的阻隔。
孔颖达想要成长,必然要走出家门,前往长江以南地区,进行游学。
隋朝建立之后,隋炀帝召集天下的儒官在洛阳辩论经义。
孔颖达作为大儒,也在受邀出席的行列。
他到了洛阳之后,一辩成名,成了第一名。
不过,一举成名差点给孔颖达惹来杀身之祸,他的才华受到了其他人的嫉妒,竟然有人计划买凶杀人。
这件事对孔颖达刺激很大,他逃离洛阳,回乡继续研究学术。
在孔颖达40多岁的时候,隋朝灭亡,他投靠秦王李世民,成为了秦王府文学馆的学士。
当时文学馆里共有18位学士,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十八学士”。
这十八人后来都成为大唐王朝的中坚力量,见证了贞观之治的景象。
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孔颖达受到了器重,成为东宫太子李承乾的老师。
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长子,小时候很聪颖,长大后就歪了。
孔颖达多次劝谏无效,李承乾最终被废为庶人。
李世民知道孔颖达的人品正直,在这件事中没有受到过多牵连。
李世民给他指派了一个新工作,让他负责编纂一部科举教科书,供天下学子学习使用。
当时有个颜师古的大儒,已经编纂一部《五经定本》。
《毛诗正义》“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探析
[摘要] 《毛诗正义》是孔颖达奉唐太宗诏命编撰的《五经正义》之一,“因声求义”是一种利用语音和语义的关系,通过声音来探求词义的传统训诂方法。
《毛诗正义》中孔颖达“因声求义”的训诂实践,实际是对东汉郑玄“因声求义”训诂原则的继承和发展,又为清人“因声求义”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孔颖达“因声求义”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传统训诂学关于音义关系的研究,促进了传统训诂学的发展。
[关键词] 孔颖达;《毛诗正义》;因声求义;训诂方法中图分类号: H 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6-0053-02“因声求义”是一种传统训诂方法,它利用语音和语义的关系,通过声音来探求词义。
词是音义结合的产物。
一个词在产生之初,音和义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某一语音形式与某一意义结合起来,表示某一特定的现象以后,它对使用的人来说就有强制性”①。
即《荀子·正名》所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陆宗达先生认为“在词汇的丰富发展过程中,还要由旧词中分化出一批新词。
这些新词的词义是旧词词义的延伸,词音则是旧词的承袭或有规律的稍变。
因此,源词和派生词之间便发生了历史的渊源关系,同源的派生词之间便出现了音近义通的现象”②。
也就是说,那些本来音和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的词,这种音义关系经过最初的结合由社会约定俗成后,在其孳乳演变的过程中,后生之词要受到所源之词音义联系的影响和制约,它们之间存在“音近义通”的关系。
“因声求义”就是利用词与词之间这种“音近义通”的关系,来探求词义的训诂方法。
“因声求义”的滥觞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声训”。
东汉末年,著名训诂家郑玄提出了“因声求义”的训诂原则,并在其注释实践中广泛地运用了这一原则,然而“因声求义”的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则形成于清代。
《毛诗正义》中孔颖达“因声求义”的训诂实践,实际是对郑玄“因声求义”训诂原则的继承和发展,又为清人“因声求义”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孔颖达《五经正义》
孔颖达《五经正义》孔颖达《五经正义》孔颖达(574—648),字仲达,冀州衡水(今河北省冀县,一说衡水县)人,唐代著名经学家、教育家,生于隋唐之际的官宦之家。
据《旧唐书?孔颖达传》记载,其“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
及长,尤明《左氏传》、《郑氏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兼善算历,解属文。
同郡刘焯名重海内,颖达造其门,焯初不之礼,颖达请质疑滞,多出其意表,焯改容敬之。
颖达固辞归,焯固留不可,还家,以教授为务。
”可见在其年轻时就以显露山众的才华,并在经学研究和教育等方面早有实践的经验。
这些均为其日后在学术上逐渐成熟和发展打下深广的基础。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
时煬帝征诸郡儒官集于东都,令国子秘书学士与之论难,颖达为最。
时颖达年少,而先辈宿儒耻为之屈,潜遣刺客图之,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
补太学助教。
属隋乱,避地于武牢,(唐)太宗平王世充,引为秦府文学馆学士。
武德九年(626)擢授国子博士。
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六年(632)累除国子司业。
岁余,迁太子右庶子,乃兼国子司业。
与诸儒议历及明堂,皆从颖达之说。
又与魏征撰成《隋史》,加位散骑常侍。
十一年(637)又与朝贤修订《五礼》,所有疑滞,咸谘决之。
书成,进爵为子,赐物三百段。
庶人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颖达因文见意,更广规讽之道,学者称之。
……十二年(638)拜国子祭酒。
仍侍讲东宫。
十四年(640)太宗幸国学观释奠,命颖达讲《孝经》,既毕,颖达上《释奠顷》,手诏褒美。
……先是,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诸儒受诏撰定《五经》义训,凡一百八十卷,名曰《五经正义》。
太宗下诏曰:‘卿皆博综古今,义理该洽,考前儒之异说,符圣人之幽旨,实为不朽。
’付国子监施行,赐颖达物三百段。
……十七年(643)以年老致仕。
十八年(644)图形凌烟阁,赞曰:‘道光列第,风传阙里。
精义霞开,辞飙起。
’二十二年(648)卒,陪葬昭陵(太宗墓)。
文言文《宋史李觉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
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
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
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
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觉曰:“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此一方何足云哉!”桓默然色沮。
使还,久之,迁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进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
”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是冬,以本官直史馆。
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
淳化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
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
假满,诏不绝奉,卒。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
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颜繁,吾能易之。
”及成,果精简。
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9.下列对文中画曲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B.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C.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D.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秩满:谓官吏任期届满。
《尚书·序》孔颖达正义(全文)(经籍史,颇似书目总序)
《尚书·序》孔颖达正义(全文)(经籍史,颇似书目总序)《尚书》序《释文》:“此孔氏所作,述《尚书》起之时代,并叙为注之由。
故相承讲之,今依旧为音。
”[疏]正义曰:道本冲寂,非有名言。
既形以道生,物由名举,则凡诸经史,因物立名。
物有本形,形从事着,圣贤阐教,事显于言,言惬群心,书而示法,既书有法,因号曰“书”。
后人见其久远,自于上世,“尚”者,上也。
言此上代以来之书,故曰“尚书”。
且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是故存言以声意,立书以记言。
故易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是言者意之筌蹄,书言相生者也。
书者,舒也。
《书纬·璇玑钤》云:“书者,如也。
”则书者,写其言,如其意,情得展舒也。
又刘熙《释名》云:“书者,庶也,以记庶物。
又为着。
”言事得彰着。
五经六籍皆是笔书,此独称“书”者,以彼五经者非是君口出言,即书为法,所书之事,各有云为,遂以所为别立其称。
称以事立,故不名“书”。
至于此书者,本书君事,事虽有别,正是君言,言而见书,因而立号,以此之故,名异诸部。
但诸部之书,随事立名,名以事举,要名立之后,亦是笔书,故百氏六经总曰“书”也。
《论谶》所谓“题意别名,各自载耳”。
昭二年《左传》曰,晋韩起适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
此总名“书”也。
“序”者,言序述《尚书》起、存亡注说之由,序为《尚书》而作,故曰“尚书序”。
《周颂》曰:“继序思不忘。
”《毛传》云:“序者,绪也。
”则绪述其事,使理相胤续,若茧之抽绪。
但易有《序卦》,子夏作《诗序》,孔子亦作《尚书序》,故孔君因此作序名也。
郑玄谓之“赞”者,以序不分散,避其序名,故谓之“赞”。
赞者,明也,佐也。
佐成序义,明以注解故也。
安国以孔子之序分附篇端,故已之总述亦谓之“序”。
事不烦重,义无所嫌故也。
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伏牺氏,伏古作虙,牺本又作羲,亦作戏,辞皮反。
《说文》云,贾侍中说此牺非古字。
国学经典解读 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及其教材论
国学经典解读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及其教材论孔颖达(公元574—648年),字仲达,冀州衡水(今河北省冀县)人,是隋唐之际的著名经学家和教育家。
他自幼学习勤奋,很有才智。
“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
”(《新唐书·儒学上·孔颖达传》)曾师从于当时著名经学家刘焯,学成之后,便居家兴办私学,以教书为业。
隋炀帝大业初年,“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今河南新阳)博士,后又被任命为太学助教。
隋末,炀帝曾召天下儒官集于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
其时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
补太学助教。
入唐后,太宗平王世充,引为秦府文学馆学士,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授国子博士。
唐太宗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擢升国子司业。
岁余,迂太子右庶士,乃兼国子司业。
与诸儒议历及明堂,皆从颖达之说,又与魏征撰《隋史》。
十一年(公元637年)又与朝贤修订《五礼》,所有滞疑咸咨决之。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升为国子祭酒,仍侍讲东宫。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因年老辞官。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
孔颖达一生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和经学教育,将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隋唐时期的文教事业。
从乡村儒师、河内郡博士、太学助教、文学馆学士、国子博士、国子司业,一直到国子祭酒,他经历了从一般学者、教师到教育家、教育界主要行政长官的所有主要阶梯,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教育实践家。
在学术研究方面,孔颖达重点在经学方面,也旁及史学、天文历法学及文学等,是个博学的大家。
在讲经中,孔颖达又以《礼》、《春秋》和《易》的研究为主,兼及其他各经,在学术界有着较高的水平和声望。
唐太宗李世民对孔颖达十分器重,他适应政治统一的要求,认为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训解不一,应对经文有统一的解释。
于是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命孔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诸儒撰定《五经》义训。
孔颖达《五经正义》的“情”论与“声”论
孔疏形上之思的微妙、形下关切的周密以及其在中古思想史中的位置均可由之得到相应的考察。
关键词:《五经正义》 情性 声音 政教诗学
作者刘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学理层面的聚讼、辩难以及借助非学术手段以为争胜之道,是学派思想纷争的常态,但相较于
问题回应上的系统与深入,态度的标榜与非学术手段的借用则不免虚枵且难以持久。然而思想系统
性与周密度的观察,却依赖于解读者对于言说者所面对之基础问题及其目标指向的感受,当后者随
着问题焦点的转移而逐步晦暗时,作为其回应的思想自难得到恰当的解读与定位。
以中古时期的思想世界而言,“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可视为儒、释、道三方角力的焦 点所在。“六典经文,本在济俗为治”a之说,虽出于释教文献,但衡以南朝儒学长于礼学的学术史
47
孔
孔颖达《五经正义》的“情”论与“声”论
颖 达
︽
五
经
正
义
︾
的
﹃
情
□刘 顺
﹄Hale Waihona Puke 论与﹃声
﹄
摘要:《五经正义》以经典注疏的方式构建了系统而周密的思想体系,有效回应了为李唐提供为政指南
论
及提升儒学思想影响的双重挑战。孔疏以王道、王制与王政的政治设计为核心,使五经文体成为相互支撑
的结构整体。“情”论、“象”论与“声”论是孔疏在诗学思想上的创获,更是其构建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
a 郭振香:《多种诠释视域下的“乃若其情”》,《学术月刊》2009年第3期;黄玉顺:《儒家的情感观念》,《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b 邓国光注意到孔颖达对于情的强调,但似乎依然忽视了“性→情”架构的隐形影响。见邓国光:《经学义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11年,第3 8 0 —3 81页。 c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55页。 d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页。 e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6页。
全国卷高考文言文练习题37《宋史》李觉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
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
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
王师征燕、蓟,命觉部京东诸州刍粮赴幽州。
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
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觉曰:“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此一方何足云哉!”桓默然色沮。
使还,久之,迁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
”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
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
是冬,以本官直史馆。
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
”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
淳化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
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
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
假满,诏不绝奉,卒。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
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颇繁,吾能易之。
”及成,果精简。
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B.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C.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D.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秩满:谓官吏任期届满。
孔颖达《五经正义》的“情”论与“声”论
孔颖达《五经正义》的“情”论与“声”论作者:刘顺来源:《孔学堂》2019年第01期摘要:《五经正义》以经典注疏的方式构建了系统而周密的思想体系,有效回应了为李唐提供为政指南及提升儒学思想影响的双重挑战。
孔疏以王道、王制与王政的政治设计为核心,使五经文体成为相互支撑的结构整体。
“情”论、“象”论与“声”论是孔疏在诗学思想上的创获,更是其构建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
孔疏形上之思的微妙、形下关切的周密以及其在中古思想史中的位置均可由之得到相应的考察。
关键词:《五经正义》 ;情性 ;声音 ;政教诗学作者刘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 ; 哈尔滨 ; 150080)。
学理层面的聚讼、辩难以及借助非学术手段以为争胜之道,是学派思想纷争的常态,但相较于问题回应上的系统与深入,态度的标榜与非学术手段的借用则不免虚枵且难以持久。
然而思想系统性与周密度的观察,却依赖于解读者对于言说者所面对之基础问题及其目标指向的感受,当后者随着问题焦点的转移而逐步晦暗时,作为其回应的思想自难得到恰当的解读与定位。
以中古时期的思想世界而言,“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可视为儒、释、道三方角力的焦点所在。
“六典经文,本在濟俗为治”之说,虽出于释教文献,但衡以南朝儒学长于礼学的学术史评价,儒学在思想形上领域的落寞则大体可以想见。
至贞观时,孔颖达领衔修撰《五经正义》,统合南北、弥合儒学内部分歧而外,如何能在形上领域有所建树,并由此而为形下生活提供依据与指导,以争胜于道、释两家,将是确立儒学在思想世界影响力的基本路径。
但孔氏注疏,南宋之前虽与注本俱为单行,然因体例之限,形式上难免繁碎、重出之弊。
五经卷帙浩繁,写本时代,学人或难睹全貌,及四书系统兴起,孔疏文本相互支撑而成一结构整体的事实,遂湮没在汉学、宋学之分的洪流之中。
而后人对思想流派分界的过度强调,也多少隔膜于中古时期思想生产的惯习,并进而形成在思想论争上的态度偏好。
由此,于孔疏虽然或有态度褒贬之差,但多难得其宜。
从《毛诗正义》看孔颖达的词汇观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5 — 1 6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 项 目“ 《 五经正义》 词汇研究 ” 的阶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 : 郑岚 ( 1 9 8 7 一) , 河南信阳人 , 郑州大学文学院 2 0 1 1 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 。
1 2 1
研 究 生论 坛
从《 毛诗正义》 看孔颖达的词汇观
从《 毛诗正义》 看孔颖达的词汇观
郑 岚
( 郑州大学文学院,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1 )
摘 要 : 孔颖达时代 虽未有明确的语言 学理论 , 但在《 毛诗正义》 中对语言现 象已多有关涉和阐述 , 有 不少是孔氏的创见 , 如较早地运 用声训来考求词义、 创造性地提 出“ 对文” 、 “ 散文” 的概念、 对同义连用 现 象的分析 等 , 这 些都是 弥足 珍贵 的语 料 。
二、 考 求词 义的方 法
①“ 洌”《 曹风 ・ 下泉》 : “ 洌彼下泉 , 浸彼苞稂。 ” 传: “ 洌, 寒也 。” 正义日: “ 《 七月》 云‘ 二之 日 栗冽 ’ 。 字从 冰 , 是 遇寒之 意 , 故 为寒也 。” ②“ 瘤”《 大雅 ・ 桑柔》 : “ 多我觏瘩 , 孔棘我圉。 ” 笺云 : “ 瘤, 病也。 ” 正义 日 : “ 瘤字从 病 , 而 以昏为声 , 是 昏忽 之病 。” 按: 孔 氏从形 体 上 分析 “ 冽” 字从 冰 , 故为“ 寒” 意 。因“ 瘤” 字从 病 , 故而是 种病 , 又 以“ 昏” 为声 , 所 以有 “ 昏忽 ” 之义 , 故“ 瘤” 为“ 昏忽 之病 ” 。 ( 二)  ̄- i j i I 声训 , 是一 种用音 同或 音近 的字来 推求 词义 的 方 法 。在 这方 面 , 孔颖 达做 出了突 出的贡献 , “ 在文 字 的音义 关 系上 ,他 提 出了 ‘ 义 存 于声 ’ 、 ‘ 借声 为 义’ , 实为清代 ‘ 因声求义 ’ 的先导。 ” l l J 《 毛诗正义》 中 涉及 多处 声训 的语料 , 我们 可 以通过孔 颖达 的声 训 实 践来窥 探其对 音义关 系 的认识 。如 : ①“ 肃 ”《 豳风 ・ 七 月》 : “ 九月肃 霜 , 十月 涤场 。 ” 传: “ 肃, 缩也 。” 正义 日 : “ 肃 音近缩 , 故肃 为缩也 。” ②“ 固”《 鲁颂 ・ 固宫》 : “ 固宫有 恤 , 实实 枚枚 。 ” 笺云: “ 盟, 神也。” 正义日: “ 《 释诂》 云: ‘ 毖、 神、 溢, 慎也 。’ 俱 训为 慎 , 是 团神为神 。闳与毖 , 字 异音 同 , 故 豳为神 也 。” ③“ 蒸”《 豳风 ・ 东山》 : “ 娟蜗者蝎, 蒸在桑野。 ” 传: “ 蒸, 真也。 ” 笺云: “ 古者 声寞 、 填、 尘 同也 。 ” 正义 日: “ 传训 ‘ 蒸, 寞也 ’ , 故转 真为久 。而《 释诂》 云: ‘ 尘, 久也。’ 乃作尘字。 故笺辨之 , 古者寞 、 填、 尘三 字音 同 , 可假借 而用之 故也 。” 按: “ 肃” 与“ 缩” 同属 觉部 、 屋韵 , 入声 , 声 母相 近, 分别 为心母 、 生母 , 故二者 音近 。 “ 团” 、 “ 毖” 二 字 同音 , 均属 质部 、 帮母 , 去声 。“ 寞” 、 “ 填” 、 “ 尘” 三 字 同属 真部 , 定母 。
五经正义
十四:《五经正义》"融贯群言,包罗古义"《五经正义》是唐代颁布的一部官书。
五经指五部儒家经典著作,即《诗》(《诗经》)、《书》(《尚书》、《书经》)、《礼》(《礼记》)、《易》(《周易》)、《春秋》。
汉武帝时,朝廷正式将这五部书宣布为经典,故称"五经"。
自东汉末年以后,战乱四起,儒家经典散佚,文理乖错。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分裂,经学也逐渐形成了"南学"、"北学"之争。
再加上儒学内部宗派林立,各承师说,互诘不休,经学研究出现一派混乱局面。
隋唐建立以后,为了统一的封建政权的政治、思想、文化建设的需要,亟需整顿混乱的经学,由朝廷出面撰修、颁布统一经义的经书。
唐太宗下令召集当时一些著名的儒士共同撰修《五经正义》,因国子祭酒孔颖达年辈在先,名位独重,故由他负责此事。
《五经正义》撰成于贞观十六年(642年),后又经马嘉运校定,长孙无忌、于志宁等再加增损,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颁行。
《五经正义》的卷数,因版本不同,说法亦各异。
目前流行的说法是180卷,其中《毛诗正义》40卷,《尚书正义》20卷,《周易正义》14卷。
《礼记正义》70卷,《春秋左传正义》36卷。
另据《四库全书总目》:《毛诗正义》40卷,《周易正义》10卷,《尚书正义》20卷,《礼记正义》63卷,《春秋左传正义》60卷,共193卷。
据《十三经注疏表》(宋绍熙年间黄唐合刊):《毛诗正义》70卷,《周易正义》10卷,《尚书正义》20卷,《礼记正义》63卷,《春秋左传正义》60卷,共223卷。
现在由中华书局排印的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其卷数与此表同,此书附有清阮元撰的校勘,易于读者理解掌握,为目前最佳版本。
《五经正义》为经学义疏的结集。
由于经书成书年代早,文字多晦涩难懂,记事又简略不详,给后人学习带来不少困难。
于是为经书作传、注之风便盛行起来,常常一部经书就有各执一说的多家传、注。
论孔颖达《毛诗正义》的诗学思想
论孔颖达《毛诗正义》的诗学思想陆双祖;马海音【摘要】唐初大儒孔颖达编纂《五经正义》,其对于儒家经典的疏解诠释涵括了丰富的诗学思想,尤以《毛诗正义》为著。
孔氏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诗本论,强调诗歌社会功能与抒情功能的统一,形成了系统的诗学体系,奠定了唐代诗学的理论基础,对唐代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The early Tang’s great scholar,Kong Yingda,compiled the Wu Jing Zheng Yi,including rich poetic thought for its untwining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 classics,especially being famous for Mao Shi Zheng Yi.The Kong proposed“motion”unified ontology of poetry,emphasized the u-nity of social function and lyric function of poetry,formed a system of poetics system and lai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ang poetics,which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creation of the Tang poet-ry.【期刊名称】《兰州交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3页(P25-27)【关键词】孔颖达;《毛诗正义》;诗学思想【作者】陆双祖;马海音【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孔颖达是初唐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学理论家。
其主撰的《五经正义》统一了南北经学,为唐代思想的统一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作为有唐一代科举考试之教材影响士林、学界,尤其对唐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深远。
《诗经》最好的注释版本
《诗经》最好的注释版本摘要:1.诗经的重要性和历史地位2.诗经的注释版本众多3.最好的注释版本:《毛诗正义》4.《毛诗正义》的作者和特点5.《毛诗正义》的价值和影响正文:《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历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有305 篇。
诗经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被誉为“五经之首”。
诗经的注释版本众多,其中最好的注释版本当属《毛诗正义》。
《毛诗正义》是唐代孔颖达等奉敕编写的《五经正义》之一,成书于公元653 年,是《诗经》的权威注释。
它的全名为《毛诗正义》,“毛诗”是指西汉毛亨、毛苌所辑的《诗》,并由东汉郑玄作笺,到了唐代,孔颖达等在郑玄笺注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为《诗经》作了“正义”。
《毛诗正义》的作者孔颖达是唐代著名经学家,他精通《诗》、《书》、《礼》、《易》等经典,对《诗经》的研究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在《毛诗正义》中,对《诗经》的每一篇诗歌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包括字词的解释、句子的串讲、篇章的结构分析以及诗歌的主旨阐述。
同时,他还对前人的注解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和发扬,使得《毛诗正义》具有了极高的学术价值。
《毛诗正义》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诗经》研究的重要成果,对后世研究《诗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它体现了唐代经学的繁荣和严谨,对研究唐代学术史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它是我国古代诗歌研究的基石,对后世诗歌创作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毛诗正义》是《诗经》最好的注释版本,它的作者孔颖达凭借自己深厚的学术造诣,为我们提供了一部详尽、严谨的《诗经》注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颖达《五经正义》孔颖达(574—648),字仲达,冀州衡水(今河北省冀县,一说衡水县)人,唐代著名经学家、教育家,生于隋唐之际的官宦之家。
据《旧唐书?孔颖达传》记载,其“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
及长,尤明《左氏传》、《郑氏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兼善算历,解属文。
同郡刘焯名重海内,颖达造其门,焯初不之礼,颖达请质疑滞,多出其意表,焯改容敬之。
颖达固辞归,焯固留不可,还家,以教授为务。
”可见在其年轻时就以显露山众的才华,并在经学研究和教育等方面早有实践的经验。
这些均为其日后在学术上逐渐成熟和发展打下深广的基础。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
时煬帝征诸郡儒官集于东都,令国子秘书学士与之论难,颖达为最。
时颖达年少,而先辈宿儒耻为之屈,潜遣刺客图之,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
补太学助教。
属隋乱,避地于武牢,(唐)太宗平王世充,引为秦府文学馆学士。
武德九年(626)擢授国子博士。
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六年(632)累除国子司业。
岁余,迁太子右庶子,乃兼国子司业。
与诸儒议历及明堂,皆从颖达之说。
又与魏征撰成《隋史》,加位散骑常侍。
十一年(637)又与朝贤修订《五礼》,所有疑滞,咸谘决之。
书成,进爵为子,赐物三百段。
庶人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颖达因文见意,更广规讽之道,学者称之。
……十二年(638)拜国子祭酒。
仍侍讲东宫。
十四年(640)太宗幸国学观释奠,命颖达讲《孝经》,既毕,颖达上《释奠顷》,手诏褒美。
……先是,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诸儒受诏撰定《五经》义训,凡一百八十卷,名曰《五经正义》。
太宗下诏曰:‘卿皆博综古今,义理该洽,考前儒之异说,符圣人之幽旨,实为不朽。
’付国子监施行,赐颖达物三百段。
……十七年(643)以年老致仕。
十八年(644)图形凌烟阁,赞曰:‘道光列第,风传阙里。
精义霞开,辞飙起。
’二十二年(648)卒,陪葬昭陵(太宗墓)。
赠太常卿。
谥曰宪”。
孔颖达一生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和经学教育,将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隋唐时期的文教事业。
从乡村儒师、河内郡博士、太学助教、文学馆学士、国子博士、国子司业,一直到国子祭酒,他经历了从一般学者、教师到教育家、到教育界主要行政长官的所有主要的阶梯,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教育实践家。
在学术研究方面,孔颖达重点在经学,也旁及史学、天文历法和文学等,是个博学大家。
在经学中,孔颖达又以《礼》、《春秋》和《易》的研究为主,兼及其他各经,在学术界有较高的水平和声望。
早年,他思想活跃,在刻苦钻研的同时善于向前辈请教,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风格,有了相当的地位和名誉。
到了晚年,他奉诏主持《五经正义》的编撰工作,主要是因为其年劭望尊,作总合编审的工作,在学术上的进取和贡献已不如早年。
《五经正义》编成后,唐太宗虽给予很高的评价,并欲施行。
但有太学博士马嘉运撰文,“驳正其失,至相讥诋。
”主要指出《五经正义》“颇多繁杂”,还有类似“彼此互异”,“曲徇注文”,“杂引谶纬”,甚至沿袭隋人旧说,不作甄别等问题。
据说当时诸儒观之,“服其精,”“亦称为允当。
”因此,“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
”永徽二年(651,孔颖达死后3年),朝廷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可见,《五经正义》流传全国,在各级学校和民间发挥作用,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已是孔颖达死后之事,约在永徽四年(653)。
对孔颖达本人来说,这真可谓终身憾事。
虽然,在编撰中曾出现过不少疏漏,可作为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和集大成之作,它仍是前无古人,有重要历史地位的。
不仅对唐代文化、思想、哲学、教育、伦理、社会舆论等的发展变化起过一定的作用,也对后世产生重要的影响。
据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统一时代》说:“由唐至宋,明经取士,皆遵此本。
”在现有的《十三经注疏》中,唐人注者虽仅有唐玄宗御注《孝经》一种,但注疏则唐居其九,约占70,,而且多为孔颖达领衔定稿,在史料的全面和见解的新异上也有一定特色,特别是大胆地吸收引进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一些玄学知识分子注经的成果,促使经学研究更加活跃和深入。
《五经正义》共180卷,其中包括《周易正义》14卷,《尚书正义》20卷、《毛诗正义》40卷、《礼记正义》70卷、《春秋左传正义》36卷。
前后历时30余年,参与者约50余位著名学者。
其中《周易》用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尚书》为梅颐本汉孔安国传;《诗经》用汉毛亨传、郑玄笺;《礼记》用郑玄注;《左传》用晋杜预注。
各经大多依据自古以来,特别是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的多家注释整理删定而成,“事必以仲尼为宗”,试图“去其华而取其实,欲使信而有征。
”孔颖达是典型的儒家学者,在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上以传统儒学为主,在《周易正义》中,他主张忠君、尽孝、正己、利民。
认为用礼来维护唐王朝的统治是非常必要的,纲常伦理是天经地义之道。
当然,孔颖达的思想也有时代特点,唐初严厉打击了豪门势力,寒素人才得以通过科学考试进入仕途。
他用《尚书》中任用贤才的思想加以发挥,指出“贤人尽用,则万国皆安宁也。
”如此,便能“近者悦,远者来”,出现“在野无遗逸之贤”的盛世景象。
和隋唐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形势相一致,孔颖达的学术及教育思想有综合与兼容的特点,为唐代经学的集大成和走向统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且,从儒学经典的发展趋势上看,自孔颖达选择注疏《五经正义》始,经学也朝着简明和实用的方向发展,如在“礼”经中,他取实用具体的《礼记》,而不取难懂、烦琐的《周礼》和《仪礼》;在“春秋”经中只取简明生动的《左传》,而放弃曾经占据统治地位的《公羊传》和《谷梁传》。
这对唐以后学风由谈玄转向务实,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教育思想方面,孔颖达的主张是有一定特点的,特别在《礼记正义?学记》的注疏中,孔颖达突出强调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传统儒学思想,指出“欲教化其民,成其美俗,非学不可。
”告诫统治者在建朝之初必须抓紧抓好教育,如此即可掌握民众的思想,巩固其统治。
他根据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和汉儒董仲舒“性三品”的思想,突出强调了教育在人一生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通过正统的儒家教育,一个人可以保持天性本然之善,不受外界物欲的干扰和污染。
对于上智和下愚教育的作用虽然有限,但对广大民众(“中民”、“群品”),教育则是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
这些思想都为初唐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教学方法方面,孔颖达基本上是继承儒家传统的,即在教学中注重教师和学生如何更加有效地教授知识和接受知识,教学方法是双向的、互相促进的。
对教师来说,首先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他在《礼记正义》中指出:“使人晓解之法,但广开道示语学理而已。
若人苟不晓知,亦不逼急牵令速晓也。
”对于不同的学生,“师当随才而与之,使学者不甚推抑其义而教之。
”但为学者开发大义头角而已,亦不事事使之通达也。
”“但开发义理而不为通达,使学者用意思会,所得必深”,耍使学生达到“力不能问,然后语之。
语之而不知,舍之可也。
”“逼急牵令速晓”是“偃苗助长”;如事事通达是代替学生思考,使之养成思想懒惰的毛病;“不问语之”更甚,会使学生不会思考问题。
因此,“广开道示语学理”,“开发火义头角”是点拨学生思考、教给思想方法的正确教法,“引而不发”才能使学生自思自得,领会深刻。
至于“随才而与之”是因材施教、个别教学的传统方法,也是古代官方和民间私人教学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孔颖达在此不过是作了进一步地归纳和强调。
第二,孔颖达认为教师要能提高自身的修养,不仅知识要博,而且要深晓义理。
他批评当时有些经师“不晓经义,但诈吟长咏以视篇简而已”,甚至“既自不晓义理,而外不肯默然,故假作问难……若已有解之然也”,是一群不懂装懂,误人子弟的庸儒。
作为教师应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尤其要深晓经义。
对于学生来说,则首先要尊师重道,他说:“先生,师也。
谓师为先生者,言彼先已而生,其德多厚也。
自称为弟子者,言其自处如弟子,则尊师如父兄也。
”又说“听必恭者,听师长之说宜恭敬也。
……请益则起者,益谓已受说而不解了更咨问审之也,尊师重道也。
”其所论尊师重道之事虽是教学生尊重师长,以师为父兄,甚至与君并列,亦为提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尊师”只是形式或礼仪,“量道”才是目的或根本。
这些论述无疑对后来韩愈作《师说》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启发。
其次,孔颖达认为,学生在学习时要学会分析和验证,要能时时躬行练习。
他说:“无可考验之言,勿听受之”,“教学之道,当从时习之。
”为学生者不能尽信师、尽信书,而要学会考验分析,经常练习,教师只能启发诱导,欲有所得,还要自己努力。
这其中不仅有传统儒学的作法,也有后来各家学者质疑问难的传统。
孔颖达早年以勤学博览,质疑问难得到大学者刘焯的赏识,并在学坛上压倒群儒,这当然也是从他的治学教授的实践中得出的经验。
第三,学生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这种修养主要是注意多做“行德之事”,在平时就注意防微杜渐,以防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墮落。
他说。
“凡所过失,为人所怨,岂在明著大过,皆由小事而起。
言小事不防,易致大过。
”那么,怎样做才能很好地防微杜渐、加强自身的修养呢,孔颖达认为《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受益”是至理名言。
“自满者招其损,谦虚者受其益,是乃天之常道。
”可以做为君臣进学修德,处世从政的座右铭。
“圣人设教,欲人谦光。
已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
已之才艺虽多,犹病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
已之虽有,其忧若无,已之虽实,其容若虚。
非惟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
”假如一个人能做到这一点,则可至圣至贤,否则便会自取烦乱,乃至灭亡。
总之,孔颖达在隋唐之际是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有着浓重的传统色彩,也有某些学术上的进步和思想上的独到之处。
在隋唐儒学恢复统治地位的过程中,他是承上启下、推波助澜的关键人物,不仅将一生都献给了儒家经学的教育事业,还对传统儒学的教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单纯从学术的独创性看,他没有很多超越前人、独树一帜的成果,但就儒学复兴统一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其功绩是不可低估的。
作为《五经正义》,在集前人研究成果之大成方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只是在被定为官方统一教材后,变成经院式教条,很快失去其价值和生命力。
这是《五经正义》这一代学术宏篇巨制的悲剧,也是孔颖达等封建时代学者和教育家的悲剧。
从兼容众家的思想库到后来成为禁锢思想的枷锁,严重地限制了唐以后儒家学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这当然并非孔颖达本人的初衷,是历史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