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以布莱希特为代表的表现派表演体系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以布莱希特为代表的表现派表演体系的认识
引言
第一次接触戏剧的记忆早已模糊不清,唯一不灭的是戏到中途,演员突然跑到舞台中间,集体做了个揖,惹得台下哄堂大笑,肃然的气氛荡然无存。
直到上了胡老师的中外戏剧艺术欣赏课,我才了解到布氏的表现派表演体系。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表演不应该是简单的情感释放,它的背后埋藏着更深的思考。
那么,理性对于表演来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理性与感性,是矛盾还是统一?仅以此文阐述我对以布氏为代表的表现派表演体系及“离间概念”的认识。
一、理性的意义
1、脱离人物
狄德罗说:“演员的全部才能,不像你假设的那样,只是感受,而是仔细用心表现那些骗你的感情的外在记号。
他的痛苦的呼喊是在他的耳朵里谱出来。
他的绝望的手势是靠记忆来的,早在镜子前面准备好了。
他知道准确的时间取手绢、流眼泪;你等着看吧,不迟还早,说到这句话、这个字,眼泪正好流出来。
声音这样颤以及晕倒与狂怒;完全是模仿哭,是事前温习熟的功课,是激动人心的愁眉苦脸,是绝妙的依样画葫芦。
”一个好的演员,不能任凭情感支配自身。
首先,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与人之间对于情感的体验是不同的。
演员仅仅以自己的方式去宣泄这些情感,观众却不一定能正确地接收。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用约定俗成的动作、表情,最大化地还原剧中人的情感。
在看评剧《花为媒》时,张五可与李月娥在洞房里有一段对话,两人一挑眉、一甩袖都严格遵照了评剧的标准。
我一开始也曾抱怨她们的表演呆板,待到弄清楚每个动作的含义后不禁拍案叫绝。
正是因为一个动作一种意思,我一眼即可明白这个人物内心的感受,不用一直苦苦思索演员的小动作,整部戏看下来不会漏掉一星半点儿。
其次,演员如果过度投入,会对自身的表演不利。
胡老师上课就个我们举了个例子,一男一女两个大学生在演一幕悲情戏时因过度投入、情难自禁,到高潮时两人抱头痛哭,完全忘记了自己在演戏的事实。
这就是不成熟的表现。
一个好的演员,不应该被情感支配,而是反过来驾驭情感。
无论何时,演员都要以陌生人的视角来看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理智冷静地对待舞台上的一切,把自己的感悟外化给观众。
2、思考空间
一部好的戏剧可能只是展现了生活中极小的一个片段,背后隐藏的深意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比如话剧《万家灯火》,无非是在演些家长里短,却力在展示城市改造这一大主题。
如果我们沉浸在剧中不能自已,又怎会进一步思考下去呢?以《李尔王》为例,李尔王由于女儿们的忘恩负义而产生愤怒,体验派的演员能够逼真地表演这种愤怒,让观众直接感受到这种愤怒,他不会思考李尔王不愤怒的可能,他已经李尔王合二为一,被愤怒的情绪淹没了。
表现派的演员则相反,他可能会让观众觉得惊讶,因为他可以不表现愤怒而表现李尔王其他的反应,陌生化李尔王的立场,让观众不再有一种理所当然的感觉,而把李尔王看作一个历史现象,联系时代、社会的背景,思考李尔王愤怒的原因,从而感悟整部戏剧的灵魂。
表现派的演员,正是利用了这种间离效果和陌生化技巧,主动调节观众与戏剧的距离,让观众时刻保持清醒,站在第三人的角度上欣赏艺术。
必要时,演员要把观众从某个人物、某种情绪中拉出来。
观众如痴如醉、时笑时嗔固然是对演员演技的肯定,却也让观众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空间。
二、理性与感性
理性与感性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形式主义是对布氏最大的误解。
在戏剧汇中,情感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不可或缺。
表现派强调的是以理性控制感性,以理智升华情感。
舞台上,一出戏的节奏快慢全部掌握在演员手中,要想给观众一种完整的观感,对时间的把握就尤为重要。
其次,戏,不是一个人的戏,它讲究所有演员的协调合作。
戏剧在上演时往往不会完
全照搬剧本,这之间的一唱一和就要靠演员之间的默契,更要求演员随时保持理智冷静。
体验派的演员往往会因为自我暗示陷入角色,甚至结束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自拔,更不用说在戏中保持冷静。
心理学家说,演员每换一个角色,就换了一重人格。
这是针对体验派而言。
对于表现派,演员与角色处在对立的位置,他不仅要表演,还要思考,思考到这一幕要怎么演,思考这种情绪要怎么表达,思考这一部戏的潜台词是什么,从而释放出更多的情感,多角度地引导观众进入戏剧,又远离戏剧。
理性是对感性的控制,更是对情感的升华。
《知己》中,顾贞观是失落、震惊的,但在这悲情背后,我还有很多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发掘的。
如果我们被“顾贞观”的情绪包围,内心忿忿不平、郁愤难消,就难以正确地看待这一出戏剧。
“顾贞观”是可怜的,但谁又能说“吴兆骞”不可怜呢?表现派的理性能够帮助我们及时从戏里抽身,把戏陌生化、历史化,让这些情感不再仅仅是情感,而是作为思想的载体,引人深思。
总结
我认为,理性是以布莱希特为代表的表现派表演体系的精髓。
这里的理性既是指演员对于不同角色、不同时刻的理智控制,也是指观众对于戏剧的冷静欣赏。
一个好的演员不是让观众在别人的梦里活了一次,而是在台上与观众的情感交流及思想交换。
理性与感性冲突、融合正是布氏表现派最奇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