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附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宋词,按要求作答。

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①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

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

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

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1)下列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

“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

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C.“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冷,却是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D.“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尽管词人只看到了农家社稷的鼓箫乐奏,但却久久不愿离去。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的景象。

(3)细读全诗,思考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阁夜①杜甫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①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

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

②击柝,敲梆子巡夜。

《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是说设置多道屋门,击柝巡夜,以防强盗。

③《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日暮景色,山雾缭绕;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沁园春①刘过风雨中欲诣稼轩,久寓湖上,未能一往,因赋此词以自解。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②。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③,图画里、峥嵘楼观开。

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

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注释①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断东安抚使,派人去召请住在临安(今杭州)的刘过来绍兴一聚,刘因故未能前往,便写信并作此调回复。

②驾勒吾园:强拉我回去。

③“天竺去来”以下大句:白居易在杭州时,很喜爱天竺寺一带的景色。

他的《寄韬光禅师》诗:“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便是写东西二涧和南北两高峰的。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借用樊哙“斗酒之肩”豪爽宴饮的典故,想象稼轩招待自己的饮食,用极强的画面感体现出主客二人豪气干云的性格。

B.苏轼和白居易都曾在杭州为官并留下许多名章隽句,林逋是在杭州孤山隐居的宋初高士,在本词中作者将不同时代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一起,词风罕见,别出心裁。

C.词中化用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古诗名句,巧妙自然地描写出了令人施连忘返的杭州之美。

D.作者开篇用“风雨渡江”表明自己是因为天气原因而未能赴辛弃疾之约,同时又为末尾“须晴去”埋下伏笔,前后呼应,词意周到。

(2)后世学者评论这首词认为虽然词意简单却“文情谈论,妙趣横生”,请结合本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黄庭坚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

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

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

①况当年定计,昭陵②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

作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均为舜妃,舜南巡时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所见到的美景:雨后凤凰山下,水风清爽,晚霞明艳。

B.“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芙蓉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演奏技术的高超。

D.“数峰青”一句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言有尽而味无穷。

2.本词下片是如何来描写音乐的?请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苏轼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专题17 古代诗歌阅读之赏析艺术技巧-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题源解密(解析版)

专题17 古代诗歌阅读之赏析艺术技巧-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题源解密(解析版)

专题十七古代诗歌阅读之赏析艺术技巧目录:2023年真题展现真题考查解读近年真题对比命题规律解密名校模拟探源高考必备知识(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 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 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 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2.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

“与君同醉醒”,意思是与友人一同醉醒,表达闲适自在的心情。

2. 【答案】①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

体现出作者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自然,超凡脱俗。

②穿着蜡屐登山率真地饮酒,带上筇杖自在地行走,身体自由,心灵宁静。

体现出作者宁静从容的心境,诠释着作者退居后乐观淡泊的精神追求。

③闲暇之时在溪边题诗,听着远处传来烟霭外采菱人的歌声。

写作者对官场失望之后徜徉在山水之间,不问世事,抒写闲适情趣,力求解脱之道的旷达胸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意思是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

体现出作者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自然,超凡脱俗。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意思是穿着蜡屐登山真诚率真地饮酒,带上筇杖自在地行走,身体自由,心灵宁静。

据此看出作者宁静从容的心境,诠释着作者退居后乐观淡泊的精神追求。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专练:写景与叙事、抒情结合(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专练:写景与叙事、抒情结合(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专练:写景与叙事、抒情结合(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过吴江有感吴伟业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1、全诗是如何将写景、叙事、抒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苏轼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③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

②东坡,本为黄州城东的旧营地。

元丰五年春,苏轼在此开荒植树,将此地命名“东坡”。

③縠(hú)纹:绉纱似的皱纹,常用以喻水的波纹。

2.下列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此词起笔就用“醒复醉”三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词人纵情饮酒的豪兴,又以“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醉眼蒙胧的情态。

B.“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一语双关,表面看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实则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展现的是词人人生失意时的豁达乐观。

C.这是一首即事抒怀之作。

上片以静衬动,夜静人寂的境界烘托出词人内心的波动起伏;下片则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

D.全词将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简练生动、舒展自如,呈现出清旷、飘逸的风格。

3、全词是如何将写景、叙事、抒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叶梦得八月十日,与强少逸游道场山,放舟中流,命工吹笛舟尾,迎月归作。

舵楼横笛孤吹,暮云散尽天如水。

人间底事,忽惊飞堕,冰壶千里。

玉树风清,漫披遥卷。

与空无际。

料嫦娥此夜,殷勤偏照,知人在、千山里。

常恨孤光易转,仗多情使君料理。

一杯起舞,曲终须寄,狂歌重倚。

为问飘流,几逢清影,有谁同记。

但尊中有酒,长追旧事,拼年年醉。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雨晴至江渡柳宗元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1】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搓【2】在高树。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1】愚溪:柳宗元出于被贬逐的惊激,自称为“愚”,并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为“愚溪”。

【2】浮搓(chá):水中浮木。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诗首句点题,为下文具体描写所见的江渡景象做铺垫。

B.柳诗末句,写洪水落后,浮槎高挂,一片菊条冷落景象。

C.韦诗末句“舟自横”是说雨后无人撑船,无法渡过涧口。

D.两首诗同写傍晚渡口,一写水落,一写潮涨,各有寄托。

(2)“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两句,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下列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A.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頭》)B.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虞世南《蝉》)C.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出居》)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3)贺裳《载酒园诗话》说“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澶之意。

“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陆游局促常悲类楚囚①,迁流还叹学齐优②。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③!【注】①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指处境窘迫之人。

②齐优:齐国取悦于人的优伶。

③生子何须似仲谋:《三国志·孙权传》中曹操曾云“生子当如孙仲谋”。

(1)“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一联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表达技巧。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作者却感叹“生子何须似仲谋”。

二者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作比较赏析。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菊[唐] 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野人饷菊有感[明] 张煌言②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

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③带雨斜。

【注释】①瓦松:寄生在高屋瓦檐上的植物,“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②张煌言:明末抗清英雄,他率众坚持抗清达十九年。

③金心:菊的花朵。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谷诗题为“菊”,虽通篇不着一个“菊”字,却每一句均不离菊花。

B.郑诗第三句的“满”字,形象表现出菊花的清香沁人心脾,绵绵不绝。

C.张诗第二句写居于乡野的百姓出于对诗人品格的敬佩,而赠予他菊花。

D.张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后两句托物言志,全诗既是写菊,又是写人。

(2)同样是写菊,但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却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唐]来鹄①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

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

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③屠苏:药酒名。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D.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

来诗愁苦,王诗喜悦,这与他们境遇有关。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题画类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题画类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题画类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画像(节选)【宋】王安石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①。

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

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

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

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②。

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寒飕飕。

【注】①不见收,不被朝廷重用。

②伊周,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两人都是历史上的名臣。

酬孝甫见赠【唐】元稹杜甫天材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

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借“青衫”指出杜甫官职低微,杜甫官职低微还要被他人呵斥,可见其处境困难。

B.“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两句写出了处于动荡年代的杜甫困顿的生活。

C.王诗的最后两句巧妙地化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D.元诗写杜甫为人率直,说话直截了当;善于学习古人的智慧,不违背圣贤的准则做事。

2.两首诗歌都以杜甫为题材,却从不同侧面表现出对杜甫的仰慕之情,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鹰①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②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③。

绦镟④光堪摘,轩楹⑤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是杜甫青年时期所作。

②(sǒng):挺立。

③愁胡:发愁神态的胡人,胡人眼色深碧。

④绦镟(xuàn):绦,丝绳,用来系鹰;镟,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

⑤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霜起”写画鹰的周身环境,肃杀之气扑面而来,画鹰的气势得到烘托。

B.颔联描写画鹰生动形象,“身”“侧目”写其神态,“思狡兔”写其心理。

C.颈联写绳环被摘下,画鹰凌空振翅,再现了画鹰栩栩如生、气势非凡的形象。

D.“何当”表明期望,“凡鸟”指平庸之鸟,“击”体现了作者对“凡鸟”的态度。

2.本诗句句写画鹰,但托物言志,“怀抱俱见”,请简要分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导练: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考情分析+必备知识+对点训练+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导练: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考情分析+必备知识+对点训练+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导练: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考情分析+必备知识+对点训练+答案解析)【考情分析】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二是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歌赖以表现作者情感和作者观点的关键,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事物、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观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就是通过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评价和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是高考诗歌鉴赏的重要考点。

【必备知识】一、古代诗歌的常见题材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

要分析古诗的思想内容,就要了解古诗的题材分类,因为不同的题材决定了古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内容。

古代诗歌按题材可分为:1.咏物言志诗这种诗往往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即诗人对物进行细致、形象的描绘,使其具有美感,并以此来寄寓诗人的情怀和志向。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作者借梅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即孤高不群和矢志不渝的品质。

又如于谦的《石灰吟》,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诗人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再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借对梦游仙境的描绘表现了诗人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

2.羁旅思乡诗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探亲访友,或被贬赴任之地,或游历名山大川。

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而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这类诗,往往表达羁旅之难、行役之苦、宦游之艰,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高考语文五年(2019-2023)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5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

高考语文五年(2019-2023)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5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

五年(20192023)年高考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5 古代诗歌鉴赏〖2023年高考真题〗(2023年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5.A 16.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

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A.“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误,“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

“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在树头枝底观赏桃李才能体会到其活泼泼的精神状态。

接着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柯子·怅望梅花驿范成大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①洲。

香云低处有高楼,可惜高楼不近木兰舟。

缄素双鱼②远,题红片叶③秋。

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④。

【注】①杜若,一种香草。

②缄素,古人用帛写信,因称书信为缄素;双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用双鱼指代书信。

③题红片叶,唐宣宗时,卢渥赴京应试,偶得一片红叶,上有诗云:“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后卢渥娶得一宫女,恰是当年题红叶之人。

此以“题红叶”表示书信。

④“欲寄”二句见白居易“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上、下阕分别从男、女主人公的角度起笔,两阕遥相呼应,如叹如诉,抒发离情别绪。

B. “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洲”二句描摹男主人公遥望远方的情态,表现了他的惆怅之情。

C. 下阕前两句中“远”“秋”二字点出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音讯断绝的愁绪,平添悲凉意味。

D. 全词未用“思”字,却充满思念之情,既凸显了离愁主旨,又保持了词作朴实自然的特点。

16.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下阕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15. D16. ①多处运用典故、化用名句,如“双鱼”“题红叶”的典故。

最后两句化用白居易的诗句,表现了女主人公无奈的心情。

②想象,想象之中描写女主人公盼望与情人通信,把思念寄托于江水,但江水却往东流,表达了女主人公思念到近乎绝望的心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朴实自然的特点”错误,从创作风格看,此词抒写游子思归的相思之情,虽未用“思”字,却道出了思念的真切,情韵悠长,具有清远空灵的特点。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双鱼”“题红”两句用的是书信往来的典故,原意都形容书信传情,平安抵达对方手中,而作者却以“远”、“秋”二字平添了悲剧的韵味,颇有新意。

“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化用白居易诗句“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写焦虑而痛苦的姑娘把唯一的希望寄托于伴着情人远行的江水,但愿它能带去她的思念,然而,那不肯回头的流水和着姑娘的失望、抱怨,最终使这段爱情以悲剧作结。

“缄素双鱼远,题红片叶秋。

欲凭江水寄离愁”为想象,作者想象女主人公想用缄帛写信,想借助江水寄托离愁别绪,但是江水却往东流,表现了女主人公无奈、绝望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小溪李纲①脉脉寒溪彻底明,临流聊复濯吾缨②。

风微静爱琉璃色,竹密遥闻环佩声。

漾月下摇金潋滟,涵虚不动镜澄泓。

自怜逐客难淹泊,不为溪山景太清。

注:①李纲:两宋之际抗金名臣,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被起用为相,力图革新内政,但为投降派排斥,多次遭罢免。

②濯吾缨:取自屈原《楚辞·渔父》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脉脉”句描写小溪清澈见底,又以“寒”形容小溪,给人冷寂之感。

B.“临流”句用典,既侧面写出小溪的清澈,又暗示自己对节操的坚守。

C.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生动形象表现了小溪的“色”和“声”。

D.颈联中“涵虚不动”一句以镜做比,以溪面的平静映衬诗人内心的宁静。

16.柳宗元被贬柳州所写《小石潭记》中所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留,乃记之而去”。

本诗结尾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赏析。

(6分)【答案解析】15.(3分)D.“以溪面的平静映衬诗人内心的宁静”理解有误,结合尾联的“自怜逐客难淹泊”和注释的内容可知,诗人因被罢免,内心是不平静的。

16.(6分)①柳宗元说自己离开是因为“其境过清”,而李纲说自己离开不是因为“景太清”。

②本诗尾联以“逐客”点明了诗人的处境,写自己不能长久停留与眼前的景色无关,实则表达了诗人被贬后身不由己的哀叹和漂泊他乡的凄凉的心情。

③二者都是直抒胸臆,以对景色的态度来映射诗人心境,触景生情,强调自己离开与自身际遇有关(每点 2 分)解析诗歌前三联描写小溪,最后一联抒发感情。

首联上句描绘小溪的清澈,“脉脉”描写小溪流淌的样子,“彻底明”写出小溪清澈见底的特点。

下句“濯吾缨”运用典故,暗示诗人坚持操守的品格。

颔联描写小溪的“色”与“声”,分别以“琉璃”与“环佩”来比喻,视听结合,生动形象。

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进一步描写小溪在月下波光潋滟与小溪倒映天空更显水清而深的特点。

尾联上句直接点明诗人的“逐客”身份,突出诗人被贬官后的失意,下句诗人说自己难以在此处停留不是因为溪山的景色清冷,言下之意是怕自己触景生情,内心更加不平静。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南宋)张孝祥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这首词大约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张孝祥自建康还宣城途经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县)时所作。

三年前,张孝祥在临安兼权中书舍人,后为汪彻所劾罢。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中的“湖边春色”为后面写“杨柳”“东风”“乘船游湖”作铺垫。

B.“又”字既有对时光流逝、对历经坎坷的感慨,又有对再次来此的欣喜。

C.三、四句写“东风”“杨柳”注情于物,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D.五、六句表达了词人看贯世事,彻底解脱,置身湖光之中的悠然心境。

15.本词的结尾两句写得精妙,请结合词句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14.D[解析]“彻底解脱”表述不当,“此心到处悠然”不仅在说自己的心境无论到哪里总是悠闲安适,更饱含着自己这颗备受折磨、无力回天的心只能随遇而安、自寻解脱的意味。

15.①动静结合——水天一色为静景,沙鸥自由翱翔为动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充满蓬勃生气的画面②以景结情一结尾两句用水天一色、沙鸥飞起的和谐之景表达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之情。

如果学生答案为用典,也可得满分——“鸥鸟忘机”的典故,典出《列子?黄帝》,比喻教人勿萌机心,以诚相见,相互亲善:或指隐遁自适,不以世俗之事萦怀。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赋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不绝①杜甫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

阶前短草泥不乱,院里长条风乍稀。

舞石旋应将乳子②,行云莫自湿仙衣③。

眼边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归。

【注】①此诗当作于公元766年,当时杜甫55岁,住在夔州。

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

②舞石句:语出《水经注》,“湘水东南流经燕山东,其山有石一,绀而状燕,因以名山。

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

及其雷风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颃如真燕矣”。

③行云句:战国时期宋玉的《高唐赋》序有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由雷雨写到绵绵细雨再到风雨交加,表现了诗人为雨所苦的心情。

B.第二句使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再现了暮春时节满天细雨纷纷扬扬的景象。

C.颔联根据不同空间的特点,准确使用形容词来表达感情,读来含蓄蕴藉。

D.诗人最后写江舸逆浪而行,有对江舸的担忧,也隐隐透露自己思归之意。

15.颈联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14. A15. 用典和情景交融。

颈联上联用传说中石燕群飞景象写眼前景象,形象而具体。

下联用巫山神女的典故表示,希望不要再下雨,弄湿了仙女的衣服,暗含回家之意,内容丰富而有意味。

颈联是在描绘景象,一“将”一“莫”,用语传神,表示自己将挈家归去,不要因雨误了归程。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表现了诗人为雨所苦的心情”错误。

体味“摇飏如丝飞”和颔联,也有诗人对细雨绵绵景色的欣赏。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手法及效果的能力。

颈联“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意思是“舞石应立即带着乳子起飞,且不要因播撒云层濡湿自己的仙衣”。

其中“舞石”句用典,见注释②,舞石将乳子,这句是用传说中石燕来形容风中的雨点,用石燕群飞景象写眼前景象,形象而具体。

下句“行云”句也是用典,见注释③,劝神女莫久行雨,而自湿其衣也。

用巫山神女的典故表示希望不要再下雨,暗含回家之意,内容丰富而有意味。

石燕携乳子起飞,暗喻诗人将要挈家归去,“将”字意蕴深厚;神女行云中一个“莫”字似是劝说神女不要沾湿了自己的仙衣,实际上担心下雨阻隔行程,一个“莫”字含蓄隽永。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发太城留别田父范成大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

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

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

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写诗人将要远行,与田父离别难舍之情,也突出为秋苗未栽种而忧苦。

B.第四句中的“竞”字,写出了田翁们争着告诉诗人昨晚下了一场大雨的喜悦。

C.第五、六句写诗人高兴的原因:田翁们不必再为收成愁虑,可以安心生活了。

D.全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农事和农民生活的深切关心之情。

18.请赏析最后一联“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精妙之处。

【答案】17.C18.这一联,运用虚实结合(或想象)的艺术手法,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表达诗人对成都人们的真诚而美好的祝愿。

【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写诗人高兴的原因:田翁们不必再为收成愁虑,可以安心生活了”错误。

第五、六句写诗人安心离去及对田翁的嘱托与祝福,并让田翁们不要挂念他。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听那渠水汤汤,发出的阵阵声响正回荡在原野里,想来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在祭祀时一定能摆上鸡猪等祭品,祭祀结束后你们可以好好享用一番了。

“流渠汤汤声满野”是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今年醉饱鸡豚社”是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的情景。

这诗人的想象,对田野情景和未来丰收景象的想象,表达诗人的美好祝愿。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观书(明)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①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①金鞍玉勒:指富贵公子。

15.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联写诗人和书本的亲密关系。

“多情”“相亲”用拟人手法,体现诗人对书本的喜爱。

B. 颔联用夸张手法写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也表现了诗人读书难免疲惫的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