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评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评课
郑沛
一、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将相和》是《史记》中的一篇节选文章,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因此,“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难点。
这篇课文的篇幅很长,如果老师逐段讲授,老师讲得辛苦,学生也听得辛苦。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以教师讲多讲少为准绳,而是体现在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文字知识教学都教在点上。在这节课中,艳杰老师始终突出了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抓联系,品语言,悟品质。在教学第二、三个故事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抓住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品质,全文回顾时,整体回环,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使抓联系,品语言,悟品质的思路贯穿了课文的学习始终。
二、解读精到,活用教材
文本解读的功夫是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的根本保证,祝老师在文本解读上理解是十分正确的,作为一篇《史记》的节选文章,理解人物特点,学会评价人物方法,掌握表现人物特点的表达方法至关重要,这是其他教材所不能赋予的,艳杰老师对教材把握得比较准确,课堂教学让人感到扎实、有效,从课文内容入手,抓住“反映人物品质的句子”,紧紧抓住廉颇与蔺相如的语言,找准了语言和人文的结合点,通过重点词语的细读品析、比较发现,形成一条言语链。既进行语言文字、思维的训练,又适机渗透人物的特点,作为教学的重头戏,保障了十足的语文味,使教学直达有效;最后评价人物,让学生带着读书的收获进行个性化解读历史人物,使本节课浑然一体,增添较为浓厚的文化味。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有开发文本教学资源的意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材无非是例子,每个人因为目标的不同解读的味肯定不同,角度也不一样。
非常欣赏祝老师在教学第二个故事之后设计的这样一个问题:“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在渑池会上的斗争,双方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这个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老师没有一锤定音,而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授予学生,让学生细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联系时代背景去思考,学生的发言很精彩,抓住乐器看胜负,抓住大国小国的不同来看,更表现出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可谓激活思,习得法,悟出效。
非常欣赏祝老师对廉颇蔺相如语言的对比解读,抓住人物的态度,称呼,顺序,语气来品味,使人物性格更鲜明。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在《将相和》“负荆请罪”一节教学中,祝老师充分利用文章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恰到好处地组织学生进行想象说话,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余音绕梁,更添精彩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结课语言恰似一首乐曲的“终曲”,其设计与“起调”一样,也是丝毫不容忽视的。“终曲”如果能做到“余音绕梁”,言已尽而意无穷,令学生感到课已下而兴未尽,那么
它便为这堂语文课更添了一份精彩。课至尾声,老师设计了小小评论会,让学生个性解读历史人物,既立足于课堂,加深了对人物及课文的理解,又超越了课本,让思想自由飞翔。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的作业超市也可圈可点:
一是知识延伸练习。课后设悬念:将相和好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促使他们阅读名著,使课已止,学未尽,这正是本单元教材编写的初衷。
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延伸,进行创造性的想象说话训练,使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通过评价人物这一环节加深了对人物及课文的理解,把握了课文的深层内涵。这种充满个性解读的做法,源于课本又超越了课本,使学生获得了思想的飞翔和个性舒张!
总之,祝老师的这节语文课,教出了自己的特色,品出了语文味,增添了文化味。
思考:
祝老师在评价人物之后,对课文做了整理回顾,理清了三个故事的因果关系,我个人认为,在讲完负荆请罪,将相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老师质疑和的原因时,可以顺势理清三个故事的联系,这篇课文题目是《将相和》,那么只要写‘负荆请罪’一个小故事就可以,为什么还要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呢?”这样,前两个故事为因,为第三个故事所做的铺垫作用也就清楚明白了。这段处理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让学生从整体上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