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的幻想
拉康的理论——精选推荐

. 黄华,权利,身体与自我一福科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必须注意的是,自我的建构是在一种时间的辩证法中实现的。
对拉康来说,镜子阶段远不仅是幼儿的一个自然发展阶段,而且是主体发展中一个体现了时间辩证法的、先行和回溯相互交织的决定性的时刻。
“这一发展是作为时间的辩证法而经历的,它把个体的形成决定性地投射进历史之中:镜子阶段是一出戏,其内在压力迅猛地从不足冲向先行(anticipation)——对于受空间认同诱惑的主体而言,这出戏生产了从身体的破碎形象到我所说的关于身体整体性的外科整形形式的种种幻想——直到最终穿戴起异化身份的盔甲。
这副盔甲以其僵硬的结构标识出主体的精神发展。
”[2](p6)拉康认为,镜子有一个整体的功能,构建统一的自我,自我形成于镜像阶段。
来源于作者与自我分裂 6Lacan and His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Theory of SubjectJacques Lacan(1901-80)is undoubtedly the central figure of psychoanalysis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He has notonly revolutionized the psychoanalytic practice but also exerted a global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entire psychoanalytic theoretical edificeby employing the achievements of structural linguistics and semiotics.The reinterpretation has changed the entire field of the scientific debate.Some of his formulas such as“[T]he unconscious is structured like a language”;“[D]esire is thedesire of the Other”(Ecrites:A Selection 121,123),etc.acquire an almost iconic statuslike Einstein’s E=mc2.The least one can say about Lacan is that nobody was undisturbed and unaffected by his work:even those whopassionately oppose him have to take stance from his theory. ForLacan, psychoanalysis totally changes the way we should understand“cause”,and“reality”,which the fundamental notions like “subject’,clearly indicates that the Freudian unconscious as primordial and irrational drives is ridiculous; on the contrary, the unconscious is in aspecific way fully rational, discursive, “structured likea language”(Ecrites:A Selection 121),which entails that Lacanreduces all psychic lifeto a symbolic interplay. He proposes the triangle of Imaginary-Symbolic-Real as the three basic phases of forming the subject,the elementary matrix of the human experience.The term Imaginary is obviously similar with fiction but in Lacaniansense it is notsimply synonymous with the fictional or unreal;on the contrary,imaginary identifications can have very real effects. Thereis of course an air of unreality to the Imaginary: it traps the subjectinto alienating identifications that prevent the truth from emerging.In the Mirror Stage that is a key step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subject,when the baby at the age from six to eighteen months glimpses its own image in a mirror or some equivalent to a mirror, itgreets the image in the mirror with great jubilation and thus identifies with it which is unreal by definition and shows somethingyet to become: an integrated unity. It is this identification that forms its unconscious, but its initial self-identification is inevitably basedon the Other; so identification with this image in the mirror means alienation of the subject. Therefore, from the beginning, the site of the subject is occupied by the other; the subject is in fact deteriorated into emptiness in essence. The unconscious which is the soul of theunconscious, while the subject becomes accordingly the other’sdesire of the subject is the desire of the other. In this sense, the unconscious is not a latent being since it is not an entity; on the contrary, it is rather a negativity, a lack of being, and a hole in chains of signifiers. Lacan calls it pre-ontological. Strictly speaking, the unconscious cannot be defined in the sense of being delimited.The Symbolic is a register that exists prior to the individual subject, into which the subject must be inserted if he/she is to be able to speak and desire. The Symbolic is often exhibited as languages, cultures, persons and surroundings around. Insertion into the Symbolic is a negative or privative process which implies recognition on the part of the child that it is not in possession of thedesire. It is also an object phallus which is the object of the mother’swith which the child attempts to identify (desire always beinga desire of and for the Other).The agency that imposes the law and deprives the child of the phallus in an act of symbolic castration isthe name of father. It is in the name of father that we recognize the symbolic function which has identified the person with the figure ofthe law. In other words, the name of father is the sign of law.Insertion into the Symbolic thus implies renunciation of the illusionof omnipotence associated with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phallus, and italso introduces a split into the subject. The subject, as used by Lacan,is a deliberately ambiguous term; it refers to both the subject of a sentence and the subject of the impersonal laws of language. The subject is always divided or decentered, not simply because of the presence of the unconscious, but because of the structures of language itself. “Existence i s a product of language”(Xie Qun:24). For a subject,to be given a signifier or named is of vital importance.Thesymbolic/language decides the existence of being.The things that enter the Symbolicand are represented by language become existent. The things unnamed by language will not exist into being.By analogy,a subjectthat is represented is recognized as a being.A child has to allow itselfto be represented by language/signifier in order to be a subject.Losing the mark of a signifier,one becomes non-being.Although the Symbolic differentiates dimensions that are confusedin the Imaginary, it does not replace or transcend the Imaginary.Though every subject must be inserted into or inscribed in the Symbolic,no subject lives in the Symbolic alone, just as speech doesnot replace imagery. The two orders co-exist with a third: the Real. Itis not synonymous with external reality but equal to the left dimension that constantly resists symbolism and signification. Thetwo conceptions the Real and the reality are mutually exclusive.the daily life-world in whichWhat we experience as “reality”―we feel athome—can only stabilize itself through the exclusion or primordial repression of the traumatic Real, while the Real is often in the guiseof fantastic apparitions which forever haunt the subject. It is the threatening element that invades the subject when rifts appear in the Symbolic, and the failure to recognize or submit to the name of thefather opens up such rifts. The implication of Lacan’s theory may beworks. First, the mirror stagetwo-fold in analyzing Joseph Conrad’sinitial attempt to construct an identity as anmarks the child’sindependent entity from the Other and to locate a position in the society. Since its self-identification is based on an idealized unitaryimage, fragmentation and loss underline its experience as a subjectonce it steps into the register of Symbolic .The characters in theworks are haunted by severe loss and inner split when they experience what differentiates its prior existential conditions.Second,the implication of Lacan’stheory is found in its explanation of thecauses and destination of human desires and how they are related tobecome a subject. Lacan emphasizes that man’s d esire is theand the desire aims at the phallus, in accessible tomother’s desire,the subject, and ushers the subject into an endless desire chain. To bea subject means to fill in an ontological lack that can never actuallybe fulfilled. Lacan’s revelation of the psychic structure of the selfand its way of function offers us a tool to interpret the cause of thefrustration and disintegration experienced by Conrad’s characters his fictional works.。
拉康三界理论

拉康三界理论拉康三界理论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将人类心理分为三个界限:实在界、象征界和想象界。
本文将探讨拉康三界理论的基本概念、内涵以及对人类心理发展的意义。
实在界是拉康三界理论中的第一个界限,它代表了个体与自身感知到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实在界主要涉及感官经验和直接经验,它是个体感知外部世界的媒介。
在实在界中,个体通过感知和互动来认识和理解客观存在,它包括了个体的五官感受、身体感受以及与外界的交互作用。
象征界是拉康三界理论中的第二个界限,它代表了个体与社会符号之间的关系。
象征界主要涉及语言、符号和文化等社会交往的媒介。
在象征界中,个体通过语言和符号的运用来传达和接收信息,进而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欲望、情感和认知。
象征界的形成是个体进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使得个体能够通过符号系统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共享。
想象界是拉康三界理论中的第三个界限,它代表了个体内心世界的幻想与想象。
想象界主要涉及无意识、幻想和欲望等个体内心的媒介。
在想象界中,个体通过幻想和想象来解释和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欲望,它是个体内部意义的创造和表达的场所。
想象界的发展与个体的情感经历和欲望满足密切相关,它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内心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拉康三界理论强调了个体与外部世界、社会符号和内心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作用。
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个体不仅是被动地感知和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也能主动地通过语言和符号来解释和塑造自身的内心体验。
同时,拉康的理论也强调了潜意识和幻想对个体心理的重要性,个体的内心需求和欲望在潜意识中得到表达和满足。
通过对拉康三界理论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心理发展的过程。
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语言和符号的运用以及内心世界的幻想和欲望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同时,个体的心理发展也受到文化、社会和个人经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在理解个体心理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塑造和影响。
以《情书》为例分析拉康三界理论

以《情书》为例分析拉康三界理论《情书》是由法国哲学家拉康提出的三界理论的著名文学作品之一,通过对其中的情感描写和人物关系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拉康的三界理论。
本文将以《情书》为例,对拉康的三界理论进行分析和解读。
《情书》是一封真实的情书,它深情地描绘了情书的写作过程以及情书中的情感表达。
在拉康的三界理论中,情书可以被看作是“实界”、“象征界”和“想象界”三个界限的交汇点。
首先,我们来看看情书中的实界。
实界是指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身体和感官体验。
在《情书》中,作者以真挚的情感向收信人表达了对他的爱意和思念之情。
他描述了与收信人见面时的心情和体验,展现了现实生活中情感的真实性和触感。
这种真实的表达使情书具有了独特的感人之处。
接下来,让我们转向象征界。
象征界是指符号和语言所代表的意义和象征。
在《情书》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字句来表达情感。
他使用了大量的比喻、隐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将情感通过符号化的方式转化成文字。
这些符号和语言在情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义。
最后,让我们来谈谈想象界。
想象界是指个体通过想象和幻想创造出来的虚构世界。
在《情书》中,作者通过写作和文字创造了一个情感世界,他通过描绘场景、表达情感和构建故事情节等方式,将想象融入了情书中。
这种想象世界不仅丰富了情书的形象化表达,还带给读者更多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通过对《情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拉康的三界理论在其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情书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沟通的方式,既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又运用了符号和语言的象征性,同时融入了个体的想象和创造。
这种综合的特性使得情书在文学作品中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体。
除了情书,拉康的三界理论在其他文学作品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小说、诗歌和戏剧等文学形式都可以通过情感表达、符号象征和想象创造来展现三界的特征。
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拉康的三界理论,并在文学创作中探索更多的表达可能性。
14.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电影批评_李宁

遮蔽的历史。 “修辞论美学” 的阐释框架是一种 “以 修辞性为中心的再度——深度阐释,将由三个阐 释圈的循环运行组成: 首先是个人本文阐释,其次
12 可以看出这 是文化语境阐释,最后是历史阐释。 ”
种阐释框架与詹姆逊在 《政治无意识》 中提出的从 “狭义的政治历史观” 到 “社会观” 再到 “终极历史 观” 的三个同心框架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在詹姆逊 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影响下,王一川的电影 批评实践形成了以文本细读为根本立足点,文本 分析与意识形态探讨相结合,探赜索隐,不断向 纵深开掘,努力探求文本深层被遮蔽的政治、文 化无意识的显著特色。 戴锦华在回溯自己的思想资源时曾指出: “如 果说有什么理论对我来说最重要,那就是后结构主
11
识形态理论与詹姆逊的第三世界文化理论的影响最 为显著。戴锦华同样以文本细读见长,驾轻就熟的 西方理论操作与开阔的文化史、思想史视野令其创 造了一个个影片精读的极佳范例。与王一川始终坚 持文本细读与文化语境阐释相结合的立场不同,戴 锦华的电影批评经历了由文本细读到文化批评的转 变,越来越注重对于具体的政治、文化与经济语境 的探讨。 《镜与世俗神话》 、 《雾中风景: 中国电影文 化 1978 ~ 1998》 分别堪为戴锦华影片精读与电影 大众文化批评的代表性著述,在前者立足意识形态 维度、第三世界文化理论维度等对 《红旗谱》 、 《青 春之歌》 的读解以及后者引入阶级、种族、第三世 界等议题所形塑的独具一格的电影文化史研究范式 中, 充溢着一种西方马克思主义式的坚定的批判性、 政治性与意识形态性。相较于王一川有意识地借助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构造自己较为完善自足的批 评范式,戴锦华的电影批评则更善于用中国电影实 践来挑战各种西方理论,因此,她的批评文本中西 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就显得些许驳杂,批评文 本成为了丰富的理论术语的演武场。 张颐武的电影批评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主 要来自詹姆逊的 “第三世界理论” 。从 20 世纪 90 年 代初的 《全球性后殖民语境中的张艺谋》 、 《后新时 期中国电影: 分裂的挑战》 , 到 21 世纪后的 《 〈英雄〉 : 新世纪的隐喻》 、 《陈凯歌的命运: 想象和跨出中国》 等14 ,张颐武的电影批评视野一直聚焦于对张艺谋、 陈凯歌等人的电影创作的后殖民主义批评上,并坚 持在受詹姆逊影响下形成的东方 / 西方、本土化 /
拉康欲望公式范文

拉康欲望公式范文拉康(Jacques Lacan)是20世纪法国的一位思想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欲望公式”。
这个公式试图解释人的欲望的本质和结构,并对精神分析理论作出了深刻的发展。
下面将详细介绍拉康的欲望公式。
拉康认为,欲望不仅是人类行为的动力,也是人的主体性的基础。
他将欲望定义为一种永恒的运动,一种追求无法完全满足的东西的力量。
欲望不是对其中一种具体的欲望对象的渴望,而是对于满足或完美的渴望。
因此,欲望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永远无法被彻底实现。
为了解释欲望的结构,拉康提出了一个符号化的表达方式,也就是欲望公式。
这个公式由四个主要元素组成:小a、大A、S和s,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概念。
首先是小a,它代表了主体最初的自我形成过程中的“缺失”。
小a暗示了主体永远无法完全满足的欲望的源头。
它是一个不断引起欲望的空洞,主体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来试图填补这个缺失。
接下来是大A,它代表了符号秩序或法则。
大A包括了社会制度、语言和文化中涵盖的规则和限制。
大A是主体与社会和他者的关系中的结构性元素,它对主体的欲望施加着限制和规范。
第三个元素是S,它代表了主体的主观地位。
S是主体通过与他者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的意义结构。
通过接受社会的象征秩序和语言,主体才能建立自己的意义和身份。
最后是小s,它代表了欲望的对象。
小s是主体对于满足和完美的渴望所投射在外界的具体对象。
然而,小s作为一个符号象征,并不能真正满足主体的欲望,它只是欲望的一种象征表达。
这些元素在欲望公式中的关系可以用以下方式表示:S/s->小a<-A/小a。
这个公式表达了主体通过与他者互动来建立符号秩序和意义,从而去填补欲望的缺失。
然而,欲望的满足是永远无法实现的,因为欲望是源源不断的,而满足只是暂时的。
拉康的欲望公式强调了欲望的结构性和无止境的本质。
它揭示了主体与语言和社会秩序之间的紧密关系,并且强调了欲望的根源不仅仅是对于其中一种实际欲望对象的渴望,更是对于满足和完美的追求。
关于拉康的镜像理论理解(一)

关于拉康的镜像理论理解(⼀)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最初以论⽂的⽅式在1936年举⾏的第⼗届国际精神分析⼤会上发⾔,但其论⽂《作为“我”之功能形式的镜像阶段》在1949年苏黎世举⾏的第⼗六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年会才正式⽽成。
要理解镜像阶段理论要先了解两个病例,第⼀个病例是1932年,他完成的学位论⽂《论妄想型精神病与⼈格的关系》,这个病例是他亲⾃负责的⼀个长达⼀年半的埃梅的个案。
拉康以精神病原因造成器质性病变作为研究的前提,探求⼈格内部的⼼理因素的理解。
但此时他还只是有些偏向精神分析⽽已。
第⼆个病例是发⽣在1933年法国的⼀个杀⼈惨案。
帮佣的两姐妹残忍的杀害了⼥主⼈和其⼥⼉,拉康没有亲⾃诊治过这两姐妹,⽽是根据《巴黎黄昏》杂志等的公审记录来进⾏分析的,其论⽂为《妄想症犯罪动机--帕品姐妹的犯罪》来讨论妄想犯罪。
这两个病例以⽐较典型的形式将镜像本⾝的意义呈现给了我们。
拉康在这两个病例中特别注意--“我”⾃⾝的形成和镜像的关系,镜像是如何成为⾃我形象的?埃梅由于与镜像的他者的认同,在他者的形象中体验了⾃⼰,⾛上了映射在他者的幻想上的⼈⽣。
她认同的理想形象虽然给予她肯定的感情和统⼀性,但由于与之认同,反⽽受它⽀配,并不适当的剥夺了她想要成为⾃⾝主⼈的权利,它映在埃梅眼中的就是认同的他者造成的对她⾃⾝主⼈性的掠夺。
埃梅在认同他者时缺乏把这⼀形象内在化并使其与⾃⼰紧密相连,成为⾃⾝核⼼的印记。
拉康谈到为了把⼈结构为⼈,⽆论如何我们是需要他⼈的介⼊的,即有对他者的仿效,对他⼈的认同。
没有他⼈的介⼊,⾃⼰就不能成为⾃⼰,但是将⾃⼰委⾝于外部形象势必会导致⾃我疏离,⾃⼰的主⼈性会有⼀个与他者争夺的过程。
再者,⼈因为受到理想的镜像的迷惑,为镜像所束缚,视野狭窄,就会像俄狄浦斯⼀样背负者迷失真相的宿命。
埃梅病例可以说是浓缩了拉康以后的思想的病例。
“我”是什么呢?“我”就是把他者当作⾃⼰来⽣存,因⽽被拉⼊⼀个更⼤的难题中⽽苦恼的⼈。
虚幻的追求——从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解读《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读 奈保 尔作 品时不 落 窠臼 , 出 了《 指 毕司沃 斯先 生 的房
子》 的自然主义倾 向。70 1- 梅晓云运用“  ̄s 4 空间一 权力” 理论
分 析 了《 司 沃斯先 生的 房子 》 毕 中哈奴 曼大 宅 的权力 结
构。[-这为国内的奈保尔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37 93 6 奈保尔借助所谓的“ 宗主国文化” 成功地御繁为简 ,
王 玉 芒
( 兰州大学, 甘肃 兰州 700 ) 300
摘
要: 将奈保尔的作品定位在后殖 民主义批评的框架之 内是当今批评界的主流。 然而 , 经典作品有着丰富的意义。 本
文拟从拉康 的结构 主义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论证奈保尔 的代表作《 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毕 中主人公毕 司沃斯先生身份建构失 败 的必然性 , 即毕司沃斯先生将寻求欲望的满足这一行为 当作由想象界 向象征界过渡 的途径 , 从而揭示出其身份建构失败
奈保尔呈现的不仅是殖民地被压抑 的历史记忆。
“ 毕斯 沃斯 的英文是 Bs a b 有 ‘ 复 ’ ‘ is i 重 w ,s 和 反复 演奏 ’ 的意思 , a则 是 ‘ ’ ‘ ws 是 或 存在 ’ 的过去时 , 那么 B w 的 ia ss
含义就是 ‘ 重复过去 的存在 ”。 ’ 一” 深层的 , 更 他的笔触
在 芜杂 的文化 背景 中寻 绎 出足 以触 发不 同语 言 和不 同
于这一点 , 孙妮的《 .奈保尔小说研究》兰州大学高建 vs . 、 国的《 无根的浮萍》郑州大学李筱洁的《 、 无望的身份追 求》广西师范大学秦琼芳的《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 ( 中
收 稿 日期 :0 8 1 1 20 —1— 0
第 2 卷 第 7期 4
20 年 7 09 月
拉康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拉康一、人格结构⏹1、镜像阶段⏹就是通过我认同处在我之外部的我的镜中形象,把我自身构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的肯定的形象的过程。
也就是说,“我”通过镜中形象,初次获得对自己的整体认识的过程,也即有了关于“我”的自我意识。
镜像阶段就是自我形成的过程。
自我是为主体的形成做铺垫。
⏹拉康认为,认同自己的身体形象所形成的所谓自我只是一种幻想,只是精神的主体,而不是真正的主体。
⏹2、俄底浦斯阶段⏹“俄底浦斯阶段”是儿童学会语言、接受社会规则,逐渐使自身“获得主体性”的时期;儿童要想在社会的秩序中拥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首先接受父亲的权威和地位。
⏹拉康的新俄底浦斯情结分为三个阶段:●1、母——子二元关系阶段⏹母亲与儿童之间的亲密关系使儿童认为自己就是母亲所需要的欲望对象。
●2、父——母——子的三元关系阶段⏹认同父亲的名字(the-Name-of-the-Father)。
“父亲的名字”代表一种法规,一种家庭制度和社会制度。
父亲只能通过他的一套法规来体现他的存在,而这套法规就是他的语言系统。
儿童只有接受语言系统的法规,才能具备主体的功能,形成主体。
●3、父——子二元关系⏹儿童获得与父亲的认同,从而确立了自己独立的主体性地位。
二、“三界”理论⏹三界分别是“想象界”(the imaginary oder)、“象征界” (the symbolic oder)和“真实界” (the real oder)。
⏹拉康的三界是对主体生活的世界所做的划分。
个人的自我在想象界形成,主体在象征界得以确立,真实界无法言说但又永远在场。
⏹1、想象界●想象界或想象秩序产生于镜像阶段。
●自我是与想象界相联系的,儿童的自我及其与他者的关系是想象性的。
●想象界是每个个体所独有的,由原始“幻想”和“意象”(或映像)构成。
●在想象的秩序中,一个人对他者的理解是由他自己的意象所塑造的。
被知觉到的他者实际上或至少部分上是一种投射。
(萨若普(M.Sarup))●想象界不受现实原则的支配,作为欲望的主体在“想象界”的水平上出现的人,自己创造着自己的“自我”。
拉康的后精神分析对于哈姆雷特复仇之解读

拉康的后精神分析对于哈姆雷特复仇之解读□朱筠舟/文《哈姆雷特》是戏剧泰斗威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
戏剧的主人公哈姆雷特出身高贵、性格善良,是一位悲情式英雄,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关于《哈姆雷特》中王子为何在复仇一事上优柔寡断,读者向来争论不休,因此也被称为“哈姆雷特之谜”。
20世纪初,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与其弟子琼斯阐释《哈姆雷特》,指出哈姆雷特不是“不愿意”复仇,而是“不能够”进行复仇,因为人除了“意识”之外,还有“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即“潜意识”。
哈姆雷特的潜意识阻拦了他进行复仇。
在此之后,后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在《欲望及对<哈姆雷特>中欲望的阐释》中再次以精神分析学理论对哈姆雷特之谜进行分析。
相较于弗洛伊德,拉康更重视哈姆雷特作为王子的主体性,不再只止于从主人公哈姆雷特对于母亲的依恋这一情感去分析“哈姆雷特”这一角色。
同时,他回归剧本以及剧本中的语言和关系,使用语言学的结构将《哈姆雷特》进行了更全面的分析。
本文将以精神分析学拉康流派的主要理论对哈姆雷特的性格进行分析。
与此同时,从剧本的语言角度出发对于“哈姆雷特复仇之谜”提出新的分析和解读。
1 从拉康角度探讨哈姆雷特的欲望从拉康的《欲望及对<哈姆雷特>中欲望的阐释》可以看出,他对于哈姆雷特的欲望以及哈姆雷特对母亲的复杂情感的看法与弗洛伊德是不完全相同的。
他使用语言学结构对此进行改造,表明困扰哈姆雷特的并不完全是他对于母亲的那种孩子般的依恋之情。
拉康对于《哈姆雷特》的分析,弱化了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坚持了哈姆雷特的主体地位。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拉康忽略了哈姆雷特作为一个孩子,潜意识里的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从拉康角度来看,人在孩童时期会经历“镜像阶段”,之后主体欲望会发生变化,因为主体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语言。
进入下一个阶段,也就是语言符号阶段,“主体”的需求从“镜像阶段”前的“需要”变成了“要求”。
拉康的精神分析

拉康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逝去以后的精神分析遍地开花,难以统一,众说纷纭之下的拉康派却是一枝独秀,一股强大的后期势力。
拉康以其传奇般的学术生涯拓展了精神分析的深度与广度,他整合了语言学与哲学,融入了数学思维,他是公认的弗洛伊德之后的又一高峰。
在精神分析的领地中建立新王国,免不了党同伐异,溯本清源。
拉康的“回到弗洛伊德”就像“反清复明”一样,讨伐自我心理学猛于炮火,批评客体关系是“部分的真理”。
但是大家知道,即便是把清反了,也不是简单的回到明,而是完全成立了新朝,于是就有了“回到弗洛伊德的拉康派”。
阅读拉康是最难的,其文风诡谲怪异,在他那里词语被拧成了麻花。
不仅表达方式是复杂的,而且他所运用的知识背景广博坚深,阅读前需要的准备工作甚至超过阅读他。
他生前唯一出版的文集国内有翻译:《拉康选集》,读来并不通畅,难以通过这本书理清整个思想体系。
目前又出了中文版的《雅克拉康研讨班七》,这是著名的延续了三十年的研讨班的讲演录,可读性很强。
理解拉康是离不开研究者的论述的,它们就像是注经般的大量的总结和二次思考。
镜像阶段拉康最初是研究精神病学的,后来志向转到精神分析。
在一篇论文中,拉康研究了妄想症的问题。
就像安娜O启发了弗洛伊德,拉康遇到了妄想症“艾梅”,对艾梅案例的研究导向了镜像阶段概念的产生。
艾梅攻击了作为自己“理想自我”的女明星,因为女明星占据了艾梅梦寐以求的位置。
“自己的位置被别人占据”引发的是被迫害般的感受,对方是邪恶的,带着奸笑的,“针对当事人的”。
这种敌对的妄想关系深处又隐含了矛盾的“爱”的情感(强烈的认同),就像是俗语说的“羡慕-嫉妒-恨”。
这种关系的问题在于竞争的激烈程度,妄想关系导致生死斗争。
艾梅要杀掉对方以夺回“自我”,攻击对方构成的犯罪又带给她“自我惩罚”的效果,她的攻击向着受罚而去。
(毕竟受罚是对于继续发疯的一种遏制)。
新闻报道中杀戮自我镜像的案例也常常如此,杀了嫉妒对象以后犯罪者内心已经空空如也,于是就但求一死。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读书笔记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读书笔记好句摘抄1.文化研究中“文化”定义结合了“一个群体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包括节日庆典、青年亚文化等)”,和“指意实践(包括影视剧、音乐、漫画、小说诗歌等文本)”两个含义。
2.大众文化(popularculture)定义暧昧不明,或为文化工业生产的自上而下灌输的“欺骗性”文化,或为群众自下而上创造的“对抗性”文化,或为二者交流、对抗、收编的力场。
但最基本的条件是(19世纪)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
3.在19世纪的马修阿诺德视大众文化为“无政府状态”,政治骚乱的代名词,希望以知识阶层政治权威的“文化”之“甜美光明”把握领导权,是一种保守精英主义的文化政治观。
到了20世纪,利维斯夫妇继承阿诺德意志,认为文化是少数人特权,形成激烈批判大众文化的利维斯主义。
4.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德威廉斯、EP汤普森等继承“文化与文明”的利维斯主义之余,开拓文化主义传统,奠定大众文化的文化研究路径诞生,伯明翰学派在70/80年代发展到巅峰;(开始肯定大众文化)雷蒙德威廉斯希望通过文化分析确定文化机制的特征,手段则是解读“情感结构”(一个群体、阶级或社会共享的价值观、文化集体无意识和意识形态混合物);认为对文化传统的解读处于文化的历史机制和现行机制之间,应竭力避免被后者和当代价值观束缚思维,尽力还原当时历史语境,提供一种替代性解读;以民主对抗贵族(左VS右)的姿态反对利维斯主义,并区分资产阶级操纵的大众文化与工人阶级自身的文化;霍尔和维诺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视作无优劣之分的不同体系,并在大众文化中划分出优劣(大众艺术/群氓文化),希望培养大众品位。
5.法兰克福学派:高雅文化(革命性、突破资本主义)/大众文化(欺骗性、操纵民众去政治化而满足于当下);劳动(疲惫)-群氓文化(麻醉满足)-劳动(循环)-本真文化(突破);阿多诺论流行音乐:标准化(欢迎则滥用,机械复制)、被动性(听众如疲惫的瘾君子一般)、适应性(忽略压迫而甘受痛苦);本雅明从消费角度认为文化复制技术使得文化脱离“灵韵”代表的权威、仪式等,开启了积极主动、多元性的自由阐释空间,转变向“民主式”文化,呼唤着资本主义变革的潜能;阿尔都塞症候式阅读发掘潜文本、揭示问题域(提出的与缺失的问题)-马舍雷否认文本存在中心意义,认为文本是离心的,内部存在冲突矛盾隐含缺席的多重意义,文本“想说的”和“实际说出的”之间存在裂缝-疏离,形成一种无意识;意识形态机器的质询(interpellation)在广告中体现为捏造出消费行为对象的“你”;葛兰西的文化霸权(hegemony)描述了统治阶级操纵精神道德领导权对社会引导而将自己的特定利益展示为社会整体利益,读后感令被剥削阶级服膺于“共同的”价值观念(包含着抵抗、收编的上下协商);有机知识分子领导霸权,对道德精神生活加以塑造和操控(如马修阿诺德)-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建立在“集体有机知识分子”的组织上;霸权理论使得大众文化超越了以往“自上强加”、“衰落代表”、“表意机器”等描述,成为一种“均势平衡”的不稳定场域(如,有时文化工业生产的文化被公众的选择性消费与生产性解读重新定义而面目全非,生产者发现事与愿违)。
“神话学”符号分析模式的意识形态批评

“神话学”符号分析模式的意识形态批评
罗鑫
【期刊名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17)006
【摘要】罗兰·巴特借助浯言学的分析模式提出了大众文化的“神话学”符号分析方法,开创了大众文化研究的符号学模式、巴特认为大众文化就是流行神话,而这个神话是一个二级的符号体系。
其通过含蓄意指过程,将历史自然化,偶然永恒化,旨在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得以伪装和遮蔽。
大众文化的“神话学”符号分析就是要通过“去神话”或“解神话”将这种隐蔽的意识形态揭露出来,从而达到对于神话的本质及其真实内涵的批判与认识。
【总页数】4页(P130-133)
【作者】罗鑫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0 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21;I045
【相关文献】
1.高迪符号化设计意识形态的批评性分析 [J], 蒋煜;张乘风
2.罗兰·巴尔特的《神话学》:从符号学到意识形态批评 [J], 肖伟胜
3.论罗兰·巴特文化与意识形态批判r——从"神话学"到符号学的转换 [J], 龙佳解;
陈磊
4.社会符号、音乐话语和意识形态:多模态批评视角 [J], 秦勇;丁建新
5.雅克·拉康的“幻想”、“符号”与意识形态批评的主体位置 [J],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张旭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一章何为大众文化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第一章中,作者主要解释了大众文化的定义以及与之相关概念的定义。
在这一章中,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为“文化”一词下了三个宽泛的定义。
另一个与大众文化紧密相联的概念就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定义方式甚多,作者介绍了与大众文化研究的关系最的密切的五种定义。
“大众文化”一词也有许多种定义。
第一,大众文化是指那些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与喜好的文化。
这个量化的定义会有很多的赞同者,但同时一个自相矛盾的难点也随之出现,因为此种量化的工作并无实际价值。
第二种定义认为,大众文化就是除了“高雅文化”(high culture)之外的其他文化,是一个剩余的范畴,是那些无法满足“高雅”标准的文本和实践的“栖身之所”。
第三种定义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即大大众文化不过是一种不可救药的商业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
第四个定义认为大众文化是来源于“人民”的文化。
在该定义下,“大众文化”一词仅指属于“人民”的“本真的”文化,就等于民间文化,是一种民治、民享的文化。
大众文化的第五个定义来自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的政治分析,尤其与其对“霸权”这一概念的发展密切相关。
他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富含冲突的场所。
在这里,被统治集团之“抵抗”力量与统治集团利益对被统治集团的“收编”力量进行着斗争。
从这一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无论用何种方式定义大众文化,但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大众文化只有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才能出现。
工业化和城市化给大众文化的形成,而“大众文化”这个概念本身也因分析方法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第二章中,作者论述了“文化与文明”传统对文化批评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同文化大家对大众文化所持的不同的批评态度以及对美国大众文化的大讨论。
拉康结构精神分析

拉康结构精神分析拉康结构精神分析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在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旨在重新解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并赋予其更深的哲学和语言学维度。
拉康认为,人类心理结构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
实在界是拉康理论中最难以捉摸的部分,它代表了人类心理中的原始欲望和需求,是我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部分。
想象界则是个体与自我之间的互动,它包括了我们的自我形象、情感和幻想。
象征界则是社会和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它包括了语言、规则和价值观。
拉康认为,这三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它们共同塑造了我们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
例如,我们的实在界欲望可能会受到想象界自我形象的约束,而象征界的社会规范则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实在界欲望和想象界自我形象。
拉康的结构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学、哲学、文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人类心理和行为,并揭示了语言、文化和欲望之间的复杂关系。
拉康结构精神分析拉康结构精神分析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在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旨在重新解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并赋予其更深的哲学和语言学维度。
拉康认为,人类心理结构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
实在界是拉康理论中最难以捉摸的部分,它代表了人类心理中的原始欲望和需求,是我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部分。
想象界则是个体与自我之间的互动,它包括了我们的自我形象、情感和幻想。
象征界则是社会和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它包括了语言、规则和价值观。
拉康认为,这三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它们共同塑造了我们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
例如,我们的实在界欲望可能会受到想象界自我形象的约束,而象征界的社会规范则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实在界欲望和想象界自我形象。
拉康的结构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学、哲学、文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人类心理和行为,并揭示了语言、文化和欲望之间的复杂关系。
运用拉康理论对现实发生情况的分析

运用拉康理论对现实发生情况的分析作者:徐欣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9期摘要:拉康认为,自我的建构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自我的对应物,即来自于镜中自我的影像;自我通过与这个影像的认同而实现。
镜像阶段是一个自欺的瞬间,是一个由虚幻影像引起的迷恋过程,是想象性思维方式的起点。
自我并不是自己的主宰;人们苦苦寻找自我,而当找到它时,它却外在于我们,总是作为一个他者而存在,被自身无法掌控的外部力量所决定,永久地被限定在与自己异化的境地。
镜像阶段的想象性认同与人类知识同构,具有相似性。
关键词:镜像;自我;他者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7-0062-02拉康是后结构主义思潮的一员骁将。
他的理论独树一帜,而且远远超越了心理分析的范围,对西方当代文学和文化的研究都有一定影响。
目前方兴未艾的西方女性主义文化批评家们就把拉康看作自己的理论先驱之一。
拉康的学说艰涩难懂,很有必要对其主要观念进行辨析,以便进一步了解拉康。
现就对拉康的“镜像阶段”论作整体的复述及其对现实意义的理论思考。
一、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1936年拉康在第14届‘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年会上提出了他的‘镜像阶段’理论。
1949年在第16届年会上他将关于‘镜像阶段’的论文修改后再将提出。
拉康从法国心理学家瓦隆那里借用‘镜像’这个概念的。
但是,他用精神分析的术语重新解释了它。
镜像阶段的观念是通过猿和人的对比而提出来的。
猿和人对他们的镜像形象的每个反应都不同。
猿能从中看出像它那样动的东西,但是,一旦它形成这个观念,它就会牢记住这个东西。
相反,儿童却看到了在形象的运动和它自己身体的运动之间的关系。
镜像阶段一般发生在幼童6个月到18个月之间。
这时儿童还没有完全掌握自己的身体。
在此时期,虽然儿童并没有完全控制他自己身体的活动,但是已能初步想象自己是一个统一的和自控的实体。
儿童在一面镜子面前发现了自己,他停下来,因为镜子的反映而发笑,而且寻求拿镜子的人。
德波的盛景社会与拉康的想像秩序:两条批判性进路

作者: 吴冠军
作者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
出版物刊名: 哲学研究
页码: 89-96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8期
主题词: 德波;拉康;图像;盛景;幻想
摘要:作为20世纪欧陆批判思想中被广为引用的理论概念,德波的盛景社会与拉康的想像秩序皆以“图像”为其概念性核心。
但是它们的思想源头不同:德波的概念发展自马克思主义关于商品拜物教、物化与异化的论述;而拉康的想像秩序则来自精神分析传统,发展自其早年的“镜像阶段”理论。
本文通过概念梳理与深度分析,致力于展示这两个概念各自的分析性一批判性力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出它们内在的不兼容性,其表现为历史性视角与结构性视角的对抗。
雅克·拉康的“幻想”、“符号”与意识形态批评的主体位置

雅克拉康的“幻想”、“符号”与意识形态批评的主体位置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张旭东
【期刊名称】《当代电影》
【年(卷),期】1990()2
【摘要】关于弗洛伊德式的批评,我们每个人——不管好歹——都对它的终结有一番极为生动的想象;但这未免为时过早,因为我们先得问问能否设想出一种真正的拉康式的批评。
拉康同他的创始者之间的关系——他是重写了这位始祖呢还是仅仅复活了这位始祖?——本已暖昧不清。
现在更是成问题了:在阐释的基点上,无论是以拉康式的阅读截然改变自弗洛伊德以来所有精神分析批评的经典主题——恋母情结、双倍与分裂、男性生殖器、失落的对象等等——的企图,还是继续捍卫“字句的实例”(l’instanc ede la lettre)的语言灵感的尝试,它们都造成了隐喻与换喻之间的分歧;
【总页数】11页(P63-73)
【关键词】语言;精神分析批评;拉康;意识形态批评;欲望;弗洛伊德;结构主义;生活经验;马克思主义;符号秩序
【作者】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张旭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
【相关文献】
1.主体的结构:拉康对索绪尔符号语言学理论的改良 [J], 韩拓
2.拉康主体理论与昆德拉小说文本的互读——对拉康主体理论研究的文本性认识[J], 郭毅
3.语言符号与主体构建--论拉康精神分析中语言符号的作用 [J], 李娜
4.主体的构建r——拉康"镜像阶段"理论对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影响 [J], 吕惠;唐解云
5.社会符号、音乐话语和意识形态:多模态批评视角 [J], 秦勇;丁建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