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绝对地位--对《爱玛》中哈丽埃特的拉康式解读

合集下载

解读《爱玛》中的女性意识

解读《爱玛》中的女性意识

解读《爱玛》中的女性意识摘要:《爱玛》被很多评论家认为是简·奥斯汀最成功、最成熟的作品。

这不仅是指她的写作技巧上,而且也是指她思想认识上的成熟。

本文试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出发,探讨《爱玛》中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简·奥斯汀;女性意识;《爱玛》简·奥斯汀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在短暂的一生中,她共完成了六部小说的创作。

《爱玛》被很多评论家认为是简·奥斯汀最成功、最成熟的作品。

这不仅是指她的写作技巧上,而且也是指她思想认识上的成熟。

因此,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对《爱玛》中的女性意识进行发掘、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深刻、更细致地认识、理解《爱玛》这部作品,另一方面也会帮助我们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和研究简·奥斯汀本人的女性意识。

一、女性的平等意识简·奥斯汀在小说《爱玛》表现出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性意识。

她坚定地认为女性具有和男性同样的智力。

爱玛在奥斯汀笔下就是一位具备理性和才智的女性。

尽管小说中的爱玛有些自以为是、任性和势利,但她对现实却不乏诚实的理解,她果断、机智、而且自信。

她敏锐、理智的判断力淋漓尽致的表现在她与奈特莱先生就海丽特拒绝马丁求婚一事进行争论中。

海利特在爱玛的鼓动下拒绝了马丁的求婚,为此奈特莱大动肝火,爱玛冷静地说道“: 男人总不能理解女人竟会拒绝别人的求婚。

男人总以为凡有人上门求婚,不管是什么人,女人一律来者不拒。

”当奈特莱说海丽特出生卑贱,无知无识时,爱玛的辩护生动地展现了爱玛的理性和智慧。

爱玛认为尽管海丽特是个私生女,似乎低人一等,但有理智的人却不应这样看,她父母犯下的过失不能由她承担责任。

海丽特的地位与他人是平等的。

爱玛讽刺大多数男人选择妻子时只重容貌不重才华,把美貌和温柔当成女人最可宝贵的资本。

与海丽特多次的接触后,奈特莱终于改变了对她的看法。

他向爱玛承认海丽特具有最好的品质,有头脑的男人宁可娶她,而不会看重艾尔顿太太。

合作原则质的准则视角下《爱玛》的会话含义分析

合作原则质的准则视角下《爱玛》的会话含义分析

合作原则质的准则视角下《爱玛》的会话含义分析《爱玛》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富家女爱玛在19世纪英国社会中的爱情故事。

在该小说中,有许多关键的会话场景,这些场景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关系的演变以及社会规范的约束。

本文将从合作原则的视角探讨《爱玛》的会话含义,分析人物之间的交流方式和意图。

合作原则是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即以互相合作、尊重及分享信息为基础的原则。

会话中的发言者通常会按照合作原则来选择和表达信息,如果某人违反了合作原则,则会导致信息的混淆和不愉快的交流。

在《爱玛》中,女主人公爱玛是一个年轻、聪明但有点自负的女孩。

她在与其他人物的会话中常常表现出对合作原则的违背。

在与好友哈丽埃特的对话中,爱玛时常以高姿态对待哈丽埃特,指导她的言行举止,并试图操控她的婚姻选择。

这种对待不仅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互相尊重,更显示出了爱玛对于自己社会地位的一种自负心态。

另外一个违反合作原则的场景发生在爱玛与其它角色之间的压抑.当哈丽埃特对她的意中人即韦斯顿先生有好感时,爱玛不仅试图诱导哈丽埃特拒绝他,还散播谣言以逼迫韦斯顿先生与哈丽埃特之间的感情。

这种自私的行为不仅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分享信息和互相合作,也暴露出爱玛的傲慢和控制欲。

尽管爱玛在一些场景中表现出对合作原则的违背,她在与其他角色之间的某些对话中也体现了合作原则的精神。

在与好友奇彭妮的对话中,爱玛对奇彭妮的感情问题给予了真诚的建议和倾听。

她愿意与奇彭妮分享她的经验和观点,同时也愿意帮助她解决问题。

这种积极的沟通方式符合合作原则的要求,体现了她与奇彭妮之间真诚友谊的基础。

在与两个潜在求婚者之间的会话中,爱玛也体现了合作原则中的互相尊重和分享信息。

尽管她对两人都并不感兴趣,但她愿意与他们进行交流,并耐心倾听他们的感受和意图。

她并没有以不礼貌或轻蔑的语气来回应他们,而是以诚实和谨慎的态度做出回应。

爱玛赏析

爱玛赏析

爱玛小说概况Emma (1816) by Jane Austen (1775 - 1817).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较有影响的长篇小说《爱玛》创作于1815年,是奥斯汀作品中艺术上思想上最成熟的一部。

小说主人公爱玛是个美丽聪明的地主小姐,喜欢与人作媒。

她在无聊之中把邻近的一个孤女哈丽埃特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主观臆想地安排她的恋爱。

哈丽埃特很随和地一次又一次“爱”上了爱玛给她选择的“求婚者”。

最后在爱玛的不负责的怂恿下,竟自以为“爱”上了本地最大的地主兼地方官奈特利先生,这时爱玛才猛然发现原来自己是爱奈特利先生的,最后两人都找到了与自己相匹配的伴侣。

作者在小说中,已把爱情、婚姻与财产、社会地位联系起来。

书中还穿插了美丽优雅的简费尔法克斯和爱玛家庭女教师泰勒小姐的继子,富家子弟弗兰克丘吉尔的婚恋故事。

小说现实主义成分增多,戏剧成分减少,结构精微巧妙,喜剧气氛弥漫全书,趣味横生。

或许没有哪部小说在喜剧效果方面,能使奥斯汀的《爱玛》相形见绌。

这是一部匠心西独具的天才之作。

作品风格毫不矫揉造作,然而却在叙述事件的同时,不是恰到好处地搔及读者心头的痒处。

作者以她女性细致而敏感的睿智、毫不妥协的态度、自信的道德意识、无所顾忌的胆略,在作品中以浪漫的手法歌颂真、善、美,鞭勒假、恶,这无疑触动了同时代那些与作品人物不无类似之处的人们。

内容简介爱玛是海伯里村首富伍德豪斯先生的小女儿,聪明美丽,从小受到家庭教师泰勒小姐的良好教育。

父亲的宠爱和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使她养成了自命不凡的性格。

爱玛二十岁那年,泰勒小姐嫁给了附近一位绅士韦斯顿,离开了伍德豪斯家,爱玛在寂寞中认识了当地女子学校的学生哈丽特,与她交上了朋友。

哈丽特是个私生女,姿容俏丽,性格温顺,非常可爱。

爱玛想方设法把她和青年绅士埃尔顿撮合在一起,叫她拒绝了佃户罗伯特·马丁的求婚。

其实埃尔顿的意中人不是哈丽特,而是爱玛本人。

爱玛没有撮合成功,又一次要为哈丽特安排一门亲事,这次她为哈丽特选中的是韦斯顿前妻生的儿子弗兰克。

合作原则质的准则视角下《爱玛》的会话含义分析

合作原则质的准则视角下《爱玛》的会话含义分析

合作原则质的准则视角下《爱玛》的会话含义分析《爱玛》是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之一,也被视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小说中,简.奥斯汀通过对不同人物的言行和行为的描写,展现了各种不同的合作原则和道德准则。

这些原则和准则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对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故事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合作原则和道德准则的角度来分析《爱玛》中的会话含义,探讨这些合作原则和道德准则对小说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爱玛》中的一些重要合作原则和道德准则。

在小说中,爱玛是一个聪明、独立、具有社交能力的女性,她秉持着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尤其是对于友谊和家庭关系的看法。

爱玛认为,真正的友谊应该建立在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而家庭是社会中最基础的单位,应该受到尊重和珍视。

除了爱玛之外,其他人物在小说中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合作原则和道德准则,这些准则在他们的言行和行为中得到了体现。

在小说中,爱玛和她的朋友哈里埃特之间的会话是值得关注的。

在他们的交谈中,爱玛不仅向哈里埃特传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还时常给予她建议和指导。

通过这些会话,我们可以看到爱玛对于友谊和家庭的态度,以及她对社交和人际关系的理解。

在爱玛看来,友谊应该是相互理解、支持和尊重的关系,而家庭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依靠和支持。

在她的指导下,哈里埃特也逐渐成长起来,学会了尊重自己的价值和原则,同时也学会了尊重和领会他人的价值和原则。

除了爱玛和哈里埃特之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人物之间的会话,这些会话也展现出了各种合作原则和道德准则。

爱玛和他的朋友阿奇巴尔德之间的会话展现了对于坦诚和诚实的理解;爱玛和她的父亲之间的会话则展现了对于尊重和理解的重视。

通过这些会话,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物对于合作原则和道德准则的理解和体现,以及这些准则在他们的言行和行为中的作用。

从会话含义的角度分析,《爱玛》中的会话不仅仅是对话内容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其中蕴涵的合作原则和道德准则。

简·奥斯汀《爱玛》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

简·奥斯汀《爱玛》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

简·奥斯汀《爱玛》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简·奥斯汀的《爱玛》是一部典型的英国乡村社会小说,主要讲述了年轻富有的女主人公爱玛·伍德豪斯的爱情故事。

然而,在小说中,作者也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女性的意识觉醒和缺失。

首先,爱玛的聪明和果断让她成为故事中最受人关注的人物之一。

她自信、独立,对自己的观点坚持不移,同时也懂得如何通过谈话和行动来实现自己的意愿。

爱玛不满足于传统的女性角色定位,而是积极主动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在小说中,她决定建立两对情侣,并通过巧妙的策划来推动情感发展。

这也表明了她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清晰的规划和计划,并且愿意为此奋斗。

然而,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女性往往没有被赋予同样的权利和机会。

小说中,女性的地位和身份常常被男性的阶级和财富所决定。

比如,女主角爱玛是一个富家千金,拥有财富、权力和社会声誉,而其他女性角色如杰茜和哈丽埃特则缺乏这些资源。

杰茜是一个佣人,无权无势,而哈丽埃特则是个孤儿,没有任何后盾。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女性往往只能依靠自己的美貌和聪明才智来竞争男性的关注和支持。

此外,小说中表现出女性在爱情方面的试验和探索。

爱玛、哈丽埃特和其他女性角色都在面对爱情时感到迷茫和不安。

爱玛常常受制于自己的虚荣心和成见,不容易看到真正的爱情,而哈丽埃特则在两位男士之间犹豫不决。

这部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女性对于激情和心灵的渴望,以及对于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综上所述,简·奥斯汀的《爱玛》中呈现了女性的意识觉醒和缺失。

虽然女主角爱玛表现出了聪明和果断,但她也受制于社会的限制,男性主导的地位和身份不容易改变。

而其他女性角色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也表现出了独特的品质和追求。

这种深刻的女性意识表达为这部小说注入了独特的魅力和意义,成为经典之作。

《爱玛》文章中上下文语境层面对等的例子

《爱玛》文章中上下文语境层面对等的例子

在简·奥斯丁的小说《爱玛》中,作者精妙地运用了上下文语境层面的对等,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多个例子来展示上下文语境层面的对等关系,下面将逐一进行分析。

1. 对话气氛的对等在小说中,作者巧妙地利用对话气氛的对等来展现人物关系的变化和情感的升降。

在爱玛与她的朋友哈里埃特进行对话时,他们之间常常会有轻松愉快的对话气氛,表现出彼此之间的亲近和友好。

而在爱玛与她的姐姐伊莱扎白的对话中,则常常流露出严肃和拘谨的对话气氛,反映出她们之间的隔阂和疏远。

这种对等的对话气氛不仅为人物性格的描绘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情节的发展增添了戏剧性的张力。

2. 情感表达的对等另外,在小说中,作者还利用情感表达的对等来呈现人物关系和内心世界的复杂变化。

在爱玛对弗兰克·丘吉尔的爱情中,作者通过对等的手法展现了爱玛内心激动的情感表达和弗兰克·丘吉尔对她的深情回应,进一步激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而在爱玛对她的丈夫乔治·奈特利的疏远和冷淡中,也能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失落,通过对等的手法,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爱玛的情感变化和人物关系的微妙变化。

3. 环境描写的对等作者还通过环境描写的对等来为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提供更丰富的背景。

在小说中,爱玛常常在家中的客厅和花园中度过,这两个环境被巧妙地对等起来,客厅代表了她作为一个社交名流的身份,而花园则代表了她内心深处的独立和自由。

通过这种对等的环境描写,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爱玛的内心世界和她在不同环境中的角色转换。

在简·奥斯丁的《爱玛》中,上下文语境层面对等的例子无处不在,通过对话气氛的对等、情感表达的对等和环境描写的对等等多种手法的运用,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文学画卷。

这种对等的手法不仅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更多的魅力和韵味,让读者在阅读中享受到更加丰富的文学体验。

简·奥斯汀《爱玛》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

简·奥斯汀《爱玛》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

简·奥斯汀《爱玛》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摘要】《爱玛》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之一,描绘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本文从女性角色的社会身份定位、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与限制、女性之间的竞争与互动以及爱玛对女性意识的启示等角度进行探讨。

通过分析小说中不同女性角色的表现,可以看到奥斯汀对女性意识的深刻思考。

女性意识在《爱玛》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并突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奥斯汀通过小说表达了她对女性地位的关注,呼吁女性要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权利。

通过阅读《爱玛》,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奥斯汀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也可以深刻思考女性意识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简·奥斯汀,爱玛,女性意识,觉醒,缺失,女性角色,社会身份,自我意识,束缚,限制,竞争,互动,启示,思考,表现,重要性。

1. 引言1.1 简·奥斯汀《爱玛》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简·奥斯汀的小说《爱玛》着重探讨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这一主题。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爱玛以及其他女性角色的塑造,探讨了当时社会中女性的社会身份定位、自我意识的觉醒、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与限制、女性之间的竞争与互动等方面。

通过这些描写,简·奥斯汀展现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处境和挣扎,同时也反映了女性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成长和发展。

在小说中,女性角色的社会身份定位经常受到社会规范和传统观念的限制,她们需要不断面对来自外界的压力和质疑。

随着故事的发展,一些女性角色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开始为自己的权利和尊严而奋斗。

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女性意识的一种重要表现,也是作者对女性角色进行人性化描写的体现。

2. 正文2.1 女性角色的社会身份定位《爱玛》中女性角色的社会身份定位是一个重要的主题,简·奥斯汀通过这些角色展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定位及其影响。

主人公爱玛是一个富有、受过良好教育、充满自信的年轻女性,她在社会中享有显赫的地位和尊重。

论《爱玛》中哈丽埃特的性格及其意义

论《爱玛》中哈丽埃特的性格及其意义

41 ・
种不 利的影 响时 , 回到 了 自己原本 的状态 , 她 那些 性格 上 的 优点也十分可喜地恢复了。
说 中 占有不 同的位置 、 具有 不 同的作 用。主要人 物如 爱玛 ・ 伍德豪斯 , 次要人物如哈丽埃特 ・ 密斯 、 ・ 史 简 菲尔费克斯 、 埃 尔顿 太太等 , 都被作 者处 理得生动感人 、 细致 人微 , 给我们 留
下 了深刻的印象 。本篇文章试从对性格及其在小说 中意 义分析 来感 受《 爱玛》 这部经 典作 品的魅力所在 。 正如阿诺德 ・ 凯特尔所说 :如果说把《 “ 爱玛》 看成 是关于 婚姻 的小说是不全面 的, 那么把这部小说 看成是关 于爱玛本 人 的故事 , 也同样地 不全面。 …《 玛》 ” 爱 一书不仅仅是关 于爱
功地 塑造 了一系列 女性 人物形 象 , 她们 各有 特点 , 自在小 各
资或者能够坚定 自己的意见 等优 点来 沾沾 自喜 、 自我 陶醉 、
对不如 自己的人肆 意讥讽 。哈丽埃 特愚 笨 、 有 主见 , 能 没 不 明辨事物的本质 , 缺乏机智 的头脑 , 没有坚定 的意志 , 这些都
宽广的心胸。哈丽埃特 并没有 因为 爱玛 即将与奈 特利 先 生
结婚而仇 视她 , 没有 因为爱玛 对 自己的误 导而记 恨她 , 也 而 是坦诚如昔 , 并且一直将爱玛视 为 自己最可贵 的朋友和有 益 的指导者 :哈丽埃 特一 开始有 点儿 苦恼——看 上去 是有 点 “ 儿傻呵呵 的; 可是 , 一旦承认 了她过去 的放 肆、 愚蠢和 自欺 之 后 , 的痛苦和 困惑似乎随着 言语消失 了。她对 过去不再关 她
[ 关键词 ] 哈丽埃特 ; 卑 ; 良; 谦 善 天真 ; 知之 明 自 [ 中图分 类号]I 64 1 14 [ 1 .; 6 .3 文献标识码] 0 5 A [ 文章编号] 6 1 01 ( 1 )5 04 一 3 17 — 252 10 — 0 1 O 0

《爱玛》读后感

《爱玛》读后感

《爱玛》读后感《爱玛》读后感爱玛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于1815年首次出版。

这是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社交喜剧小说,深刻描绘了英国贵族社会的习俗和人物性格。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章节来详细阐述我的读后感。

第一章:小说梗概《爱玛》的故事发生在英国小镇哈特菲尔德,主要以年轻富有的女子爱玛·伍德豪斯为中心展开。

爱玛是个聪明美丽的女孩,有着相对宽裕的生活,但她往往过于自信和干涉他人的生活。

她喜欢做媒人,试图为人们牵线搭桥,但往往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和困惑。

第二章:人物分析在《爱玛》中,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

爱玛天真活泼,善于观察,但有时过于自视甚高;她的朋友哈丽埃特则是一个平凡的村姑,却深受爱玛的指导和影响;还有高贵而冷淡的埃尔顿先生,他被爱玛误以为是哈丽埃特的心上人,引发了一连串的误会。

第三章:情节发展小说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示了社交活动和婚姻的复杂性。

爱玛试图为哈丽埃特找到一个合适的伴侣,但却在感情问题上产生了混淆。

同时,她本人也陷入了一段错误的爱情中,最后才意识到真正的爱情早已在她身边。

第四章:主题与意义《爱玛》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更是对当时英国社会的描绘与批判。

作者通过对贵族社交习俗的刻画,展示了那个时代的道德观念和人性弱点,同时也表达了对女性角色的关注和揭示。

第五章:个人感受阅读《爱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且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的互动和情感纠葛令人捧腹。

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和细致入微的情节展开,作者成功地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风俗人情,让读者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充满优雅和闲适的时期。

附件:本文档附带了一份摘自小说的阅读笔记,供参考阅读。

法律名词及注释:1、社交习俗:指在社交场合中的一系列礼仪规范和潜规则,包括言谈举止、服饰礼仪等方面。

2、婚姻:指两个人经过法律程序结合在一起的制度或行为。

3、平凡的村姑:形容一个普通人,特指生活在乡村的农村女子。

简·奥斯汀《爱玛》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

简·奥斯汀《爱玛》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

简·奥斯汀《爱玛》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爱玛》是简·奥斯汀的一部经典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爱玛·伍德豪斯的成长故事。

小说通过描写女性角色的意识觉醒与缺失,展示了当时社会中女性的局限与不足之处。

小说中的爱玛是一个富有、聪明且美丽的年轻女性。

她独特的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使她得以过上有保障的生活,这在当时的社会是非常罕见的。

爱玛的个性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

她傲慢自大、自命不凡,天真地认为自己可以左右别人的命运。

她对自己的能力和影响力过于自信,常常以自己的意愿而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这种缺失使得她无法真正理解和体验到别人的心情和困境。

随着剧情的发展,爱玛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与弗兰克·丘奇的误会以及哈丽埃特与奈特利的恋爱经历使得她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她意识到自己的傲慢和自大是对他人的伤害,并且明白了自己需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意愿和选择。

在与好友奇尔顿的对话中,她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表示愿意改正。

这一觉醒使得爱玛开始努力改变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处世方式。

在小说中,与爱玛形成对比的是哈丽埃特·史密斯。

哈丽埃特是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年轻女性,她没有家世背景,却有良好的教养和善良的性格。

尽管她经历了许多困难和不公平待遇,但她仍然坚持乐观地生活。

哈丽埃特的觉醒是对比爱玛的表现。

她从爱玛的影响中学到了很多,但她的成长更多地依赖于自己的努力和意愿。

在与奈特利的爱情中,哈丽埃特不再被爱玛的傲慢所迷惑,她学会了坚守自己的底线和原则。

简·奥斯汀的《爱玛》通过描写女性角色的意识觉醒与缺失,展示了当时社会中女性的局限和不足。

爱玛的觉醒表明了她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并愿意改变。

而哈丽埃特的成长则更多地依赖于自己的努力和意愿。

这两位女性角色的故事给我们展示了当时女性在家庭、婚姻和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也反映出了奥斯汀对当时女性地位的思考和反思。

《爱玛》中哈丽埃特的性格特点分析

《爱玛》中哈丽埃特的性格特点分析

《爱玛》中哈丽埃特的性格特点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爱玛》中哈丽埃特的性格特点分析【导语】:哈丽埃特是《爱玛》中的人物,关于哈丽埃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一直受到关注,来了解一下吧。

小说《爱玛》中的女性性格分析

小说《爱玛》中的女性性格分析

小说《爱玛》中的女性性格分析阴王静宇徐丹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本文探讨了《爱玛》中女性人物的性格特点。

作者通过小说中一系列故事情节的展开,以及对人物的行为、语言及其心理活动的描写,分析了女主人公爱玛·伍德豪斯的心路历程及性格变化,同时解析了次要人物哈丽埃特·史密斯和简·菲尔费克斯的性格及在小说中的作用。

女主人公爱玛·伍德豪斯的性格鲜明、生动,其思想经历了由自负、自欺到悔悟、自省的变化,这也是小说借以表达主旨的手段之一。

[关键词]爱玛;哈丽埃特;简·奥斯汀;女性[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2021)06-0006-03小说《爱玛》主要从爱玛的视角展开故事情节,这种写作手法确保读者跟随爱玛而不是站在爱玛的对立面看待事件的发生发展,从而使读者在能够客观地评价爱玛的缺点的同时,仍然对她保持喜爱之情。

哈丽埃特作为爱玛帮助的对象,愚笨、没有主见,但善良宽厚,谦卑顺从,这体现了作者所肯定的价值观。

哈丽埃特与爱玛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暗示了爱玛的自负。

在情节构思上,哈丽埃特的身世之谜也促进了情节的发展。

简·菲尔费克斯是一个多才多艺、性格坚忍和顺、隐忍克制的姑娘,但同时她感情炙热、性格多疑。

由于爱玛对她的嫉妒,真实的简同爱玛所认为的简是不一样的。

作者对简的描写并没有涉及她的内心世界,这样既制造了悬念,又保持了读者对爱玛的同情。

1介绍简·奥斯汀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她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处理,给出了小说的现代特征。

奥斯汀一生广泛阅读,其本人从未结婚。

奥斯汀总共写了六部小说:《理智与情感》(1871年)、《傲慢与偏见》(1813年)、《曼斯菲尔德公园》(1814年)、《爱玛》(1815年)、《诺桑格修道院》(1818年)和《说服》(1818年)。

弗吉尼亚·伍尔夫称奥斯汀为“女性中最完美的艺术家”。

《爱玛救赎中的成长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爱玛》中的道德观

《爱玛救赎中的成长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爱玛》中的道德观

基本内容
在《爱玛》这部小说中,成长是一个与救赎紧密相连的主题。爱玛在自我救 赎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成长和进步。她从一个任性和自负的年轻女子,逐渐变成 了一个懂得自省和理解他人的成熟女性。在与哈丽埃特、奈特利先生等人的交往 中,她不断地领悟到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和不足之处。 通过这些经历,爱玛逐渐学会了谦逊、宽容和同情心等品质,成为了一个更加完 整和充实的人。
《爱玛》:简·奥斯汀的女性主义观
在《爱玛》中,奥斯汀以女性的视角,刻画出了一个生动而立体的女性形象。 爱玛并不只是一个富有姑娘,她的富有并非来自于家庭背景,而是来自于她的智 慧和独立的性格。她有足够的自信去主导自己的生活,有足够的勇气去追求自己 的幸福。在这一点上,奥斯汀塑造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女性”形象。
《爱玛》:简·奥斯汀的女性主义观
在小说中,爱玛最终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并改正了它们,最终也找到了自己 的幸福。这表明奥斯汀认为,女性只有通过认识自我、改正缺点并独立自主才能 获得真正的幸福。这种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当时的社 会对女性的期望是顺从和依赖。
《爱玛》:简·奥斯汀的女性主义观
基本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她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通过自我反省和向他人求助,最 终实现了自我救赎。
基本内容
爱玛的救赎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她曾经因为自己的错误而陷入深深的悔 恨和痛苦中。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在与奈 特利先生的对话中,她认识到了自己的骄傲和自负,并逐渐克服了这些缺点。同 时,她还通过帮助他人在生活中找到了意义和价值,从而逐渐找到了自己生活的 方向。在这个过程中,爱玛不断地成长和进步,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和成长。
2、人际关系的变化

简·奥斯汀《爱玛》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

简·奥斯汀《爱玛》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

简·奥斯汀《爱玛》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简·奥斯汀的《爱玛》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中一部杰出的小说作品,塑造了众多鲜明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角色展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觉醒和缺失。

主角爱玛伍德豪斯是小说中最为重要的女性角色之一。

她富有、聪明才智,也非常自信和独立。

她的自负和自大导致了她的某些缺失。

爱玛妄图操控他人的感情和婚姻,却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她之所以误解了自己和周围人的感情,是因为她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无知。

爱玛在小说最后的觉醒中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试图改正。

她学会了对他人的更加谦卑和尊重,并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

另一个女性角色是简·费尔法克斯,一个聪明、善良、有能力的年轻女教师。

与爱玛不同,简·费尔法克斯并不自负或自大,她以自己的实力和努力获得了爱玛和其他人的尊重和赞赏。

简·费尔法克斯的觉醒体现在她意识到了自己的情感,并最终选择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人。

她的觉醒过程中,没有人为的干预和操控,是她自己理智的选择。

小说中还有一些次要的女性角色,如哈丽埃特·史密斯和伊尔斯利·黛是两个经济地位较低的女性角色。

哈丽埃特·史密斯是一位贫穷的孤儿,她的觉醒体现在她的成长和对自己的未来的期望。

伊尔斯利·黛则是一位独立女性,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商业领域取得了成功,她的觉醒体现在她对自己能力和地位的自信和肯定。

总得来说,在《爱玛》中,简·奥斯汀通过不同的女性角色展现了对女性意识觉醒和缺失的描绘。

她通过爱玛这个复杂的主角,探讨了女性自负和自大可能带来的后果,并通过她的觉醒和成长,传递了关于谦卑和自我救赎的信息。

与此通过其他女性角色的描绘,奥斯汀也展现了女性的独立和自信,以及对自己情感和人生选择的清晰认识。

这些形象的刻画不仅为小说增添了丰富的层次和深度,也为当时的女性形象塑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爱玛》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及其意义

论《爱玛》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及其意义

论《爱玛》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及其意义
林岚
【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8)7
【摘要】简·奥斯丁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其代表作《爱玛》刻画了许多形象饱满的人物角色.简·奥斯丁用细腻的文字清晰地刻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小说中每一个角色都有特别的用处.简·奥斯丁主要是用细致的手法对各种情节和角色进行刻画,从而体现了《爱玛》这部小说的宗旨与现实意义.因此,剖析角色的性格特点能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爱玛》的主旨,了解简·奥斯丁独特的写作技巧及创作风格.【总页数】2页(P169-170)
【作者】林岚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厦门 3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4
【相关文献】
1.论《爱玛》中哈丽埃特的性格及其意义 [J], 安琦
2.《爱玛》中哈丽埃特的性格及其意义探析 [J], 吴睿
3.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角岩中黑云母矿物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J], 王崴平;唐菊兴;应立娟
4.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中白钨矿的产出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J], 应立娟;王登红;王
焕;郑文宝;孙艳;钟婉婷;胡正华
5.《爱玛》中哈丽埃特的性格及其意义探析 [J], 吴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者的绝对地位--对《爱玛》中哈丽埃特的拉康式解读曾魁【摘要】By applying Lacanˊs theory of the mirror stage,other and desire,this article presents a psychoanalytic reading of the character Harriet in Emma. The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of Harrietˊs proneness to Emmaˊs overwhelming influence is that the ego is fundamentally an〝other 〝 in the sense that it is constructed with the necessary intervention of 〝other〝 and is dependent on 〝other〝. Emma is actually the ideal-ego of Harriet,and the latter is eager to identify with and to gain recognition by the former. Harrietˊs desire,in essence,is Emmaˊs desire inasmuch as her desire is the desire of being recognized by Emma and is to desire the object of Emmaˊs desire.%从精神分析视角出发,运用拉康关于镜像阶段、他者和欲望的相关理论,分析《爱玛》中的哈丽埃特,她之所以深受爱玛的影响,是因为自我从根本上说是个他者,自我借助于他者而被建构、依赖于他者而存在,爱玛是哈丽埃特的理想自我,她迫切地同爱玛进行认同,渴望得到爱玛的承认。

哈丽埃特的欲望也是爱玛这个他者的欲望,是希望得到爱玛认可的欲望,也是欲望爱玛欲望的对象的欲望。

【期刊名称】《枣庄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5页(P24-28)【关键词】拉康;精神分析;镜像阶段;他者;欲望【作者】曾魁【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在《爱玛》这部小说中,哈丽埃特·史密斯虽然是个小人物,一个社会低下、遭受社会歧视的私生女,但是她在小说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很多评论家认为这个人物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是女主人公爱玛成长的催化剂,“因为爱玛必须认识到自己试图做哈丽埃特的保护人这种自我主义的错误行为才能正确地理解自身及周围世界”。

[1](P148)关于哈丽埃特,令读者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她的几次爱恋对象的转移,从最初的罗伯特·马丁到埃尔顿牧师再到奈特利最后转而又回到了罗伯特·马丁。

按照当时英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哈丽埃特嫁给马丁是最好的选择,正如奈特利所说,“让她嫁给罗伯特·马丁,那么她就会安然无事,受人尊重,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

[2](P48)但是自从与爱玛建立深厚的友谊后,受爱玛的影响,哈丽埃特可以说是一错再错。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爱玛对哈丽埃特会有如此之大的影响,以致她竟然拒绝所爱之人马丁的求婚?难道仅仅是因为她头脑空空、愚昧无知?难道任何人都能对她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吗?哈丽埃特真正的欲望到底是什么?由于小说的第三人称叙述者时常采用爱玛的视角,文中的自由间接引语呈现的只是爱玛的内心世界,对其他人物没有任何心理描写,读者无法从叙述者处直接获得哈丽埃特内心的真实想法。

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以及他者和欲望等关键术语,从精神分析的视角对哈丽埃特这个人物进行解读,我们可以很好地揭示哈丽埃特的内心世界,挖掘其行为的心理动因,解答上述疑惑。

镜像阶段(theMirrorStage)是指婴儿出生后的六到十八个月,此时,我们发现婴儿会经常对着镜子里自己的像发笑,这标志着婴儿已经从之前被动接受外界对他的影响转为主动应对外部情况的阶段。

从出生到六个月这个“前镜像阶段”的婴儿没有统一性和整体性观念,无法区分自己和周围世界,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其力比多不是朝向整个人,而是朝向身体的单独部分,而镜像阶段的婴儿通过成像作用看到了镜子里自身完整的、统一的像,通过对镜像的想象或自恋认同获得了对自己身体的一种想象控制,虽然这种对镜像的想象控制只是一种虚幻的控制,并不能替代主体后来由于身体成熟而获得的实际控制,但是其影响是深远的。

镜像是自我的开端,但是镜像始终是虚幻的、始终是个他者(other),这就决定了自我的统一性也是种虚幻的统一,自我从一开始便是个他者。

拉康的一个“重要的内里逻辑是以形象—意向—想象为基座的小他者伪先行性论”,[3](P126)这里的先行性指的就是他者占据了自我的位置,使自我无意识地与之认同,并把这个他者当作真实的自我。

如此一来,自我从根本上说是个他者,自我只能是与他人关系中的自我,不能独立自主地自我确立,没有他者的介入,自我便不能成为自我。

镜像阶段是主体成长路上的里程碑,这个阶段的经历不只在婴儿时期发挥作用,他者对自我的塑造贯穿人生的始终。

由于人的自我是在一种想象的、虚幻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它需要不断地向外部的他者寻求认同。

可以说,自我借助于他者而被建构、依赖他者而存在。

拉康有个著名的“埃梅”病例[4](P25),埃梅对与自己素不相识的著名女演员Z 夫人痛下杀手的真实原因便是对方是她的理想自我,对方的生活是她极度渴望却又无法达到的。

为了把自己确认为自己,使自己作为真正的自己生存下去,她强烈要求向外部寻求确定自己形象的基础,因此,她先后与自己的母亲、姐姐、C小姐和Z夫人进行认同,以确定自己的形象。

《爱玛》中的哈丽埃特也是在迫切寻求理想的认同对象。

她是某位不知名人士的私生女,从小就被送到高达德太太的寄宿学校生活和学习,在19世纪初的英国社会,阶级意识、门第观念依旧特别强烈,私生女饱受歧视,在社交生活和婚配上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这从小说的多处描写中可以看出来。

首先,作者刻意安排哈丽埃特遭受一群吉普赛人围攻这一情节间接地反应了私生女脆弱的社会地位,意在说明她的社会地位实际上无异于吉普赛人。

MichaelKramp认为两者具有相似之处,“两者都是‘自然的’,哈丽埃特和这群罗马尼人都没有确定的出生和社会地位”。

[1](P151)吉普赛人生活在英国社会的边缘,四处漂泊,而没有固定生活来源的哈丽埃特也就快要流离失所了,因为她的学业已经完成,不可能永远住在寄宿学校。

“哈丽埃特的私生女身份和作为海伯里社会的边缘角色意味着她自身与袭击她的吉普赛人具有令人不安的一致性。

”[5](P112)其次,从小说的几处重要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英国社会对私生女的态度。

当奈特利得知爱玛怂恿哈丽埃特拒绝马丁的求婚后,他愤怒地指责道:“有头有脸的人物是不大愿意娶这样一位出身不明的姑娘的,绝大多数有头脑的男人会担心她的身世之谜被解开之后会给自己带来不便和耻辱。

”[2](P48)爱玛也承认“从法律方面来说,她可以被称为地位低下的人”,[2](P46)埃尔顿牧师把爱玛认为他喜欢哈丽埃特这种想法当作是对他的羞辱,他说:“毫无疑问,有些男人不会反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但是就我自己而言,我想我不会这么糊涂。

我不会对寻求一桩门当户对的亲事绝望到去向史密斯小姐求爱。

”[2](P101)这一系列的事情都说明哈丽埃特就像吉普赛人一样是英国主流文化的“私生女”。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出身高贵的爱玛,她是海伯里村的“第一女士”,与奥斯丁其它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的是,作者开篇就点明“爱玛·伍德豪斯漂亮、聪明、富有”,[2](P1)爱玛所拥有的正好是哈丽埃特所缺乏、所梦寐以求的,爱玛就是她的理想自我,而恰巧这个理想自我对自己又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爱,爱玛承诺哈丽埃特要使对方“在上流社会扎根,甚至不需要依靠哈特菲尔德和伍德豪斯小姐。

”[2](P21)根据拉康的理论,为了使人成为人,自我需要他人的介入,“即对他者的效法、模仿,对他者的认同”,[4](P32)由于自我从他者的角度来获得对自己身份的认同,自我所关注的因而是得到他者的承认,渴望成为他者那样的人物。

爱玛代表着哈丽埃特所憧憬的一切,像上文中的埃梅一样,她迫切地同爱玛进行认同。

当然,哈丽埃特没有发展到像埃梅那样去与他者争夺自身主体性的地步,从小说来看,她只是希望得到爱玛的关爱、庇护与认可,从哈丽埃特拒绝马丁的求婚后的表现可以看出马丁是她喜爱的人,当拒绝信寄出去之后“整个晚上她都没精打采”,[2](P40)感到后悔,说话也是“用一种非常忧伤的腔调”[2](P41)。

她之所以拒绝马丁,完全是因为从爱玛的旁敲侧击中,她意识到如果与马丁结婚就会失去爱玛的关爱与认可,对于她这样一位社会地位如此低下的私生女来说,能够得到爱玛这种上等人的关怀,实为一笔宝贵的财富,当事后爱玛对她说如果她之前接受了马丁的求婚便与之绝交时,哈丽埃特吓呆了,说:“那太可怕了!好险啊!亲爱的伍德豪斯小姐,不管怎样,我绝不放弃跟你亲近的那种快乐和荣幸……那让我怎么忍受得了!永远也不到哈特菲尔德来,这无异于把我杀了。

”[2](P39)她迫切地向爱玛这个他者寻求认同,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可,因而甘愿放弃爱情。

另外,由于自我深深地打上了他者的烙印,“即便发觉被外部的镜像背叛,主体这时也不能说自己最亲近的人是外部的人”,[4](P47)在和爱玛成为密友后,哈丽埃特过了一把上流社会生活的瘾,不仅结识了一群中上层阶级,各种聚会的邀请名单上总少不了她的名字,她甚至在哈特菲尔德拥有了一间专用的卧室,在克朗旅馆举办的那场舞会上,连当地的首富奈特利先生都主动邀请她跳舞,为她缓解尴尬。

可以说,自从得到爱玛的眷顾之后,她的生活简直是从炉灶搬到了皇宫。

哈丽埃特遭遇吉普赛人围攻恰好是发生在舞会的第二天,她没能摆脱吉普赛人的追赶,是因为“跳舞后,脚抽筋抽得厉害,她第一次往陡坡上爬,抽筋就又犯了,她毫无力气”,[2](P255)这说明参加舞会这种上等人的生活是完全不适合她、与她格格不入的,这完全不是她真正的自己,但是由于他者深深地侵入自己的内部,即便自我有所察觉,也不可能摆脱,结果就像婴儿把镜中的像当作自己本身,假象成了主人,他者成了自我。

欲望(desire)是拉康的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弗洛伊德认为欲望是人先天的本能冲动,一种心理和肉体上的需要,而拉康则强调欲望的后天社会性,它的产生与需要(need)和需求(demand)有密切关系,拉康从欲望、需要和需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来阐释欲望的发生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