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课程讲稿——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合集下载

结构主义讲稿

结构主义讲稿

一、什么是结构主义?从广义上讲,结构主义可以看作是20世纪发生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种思潮,它兴起于五六十年代的法国,然后迅速蔓延到欧美各国,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思潮。

相对于其他思潮来讲,它不重视因果解释,而是坚持如果要弄清楚一种现象,人们就必须描述其内部结构——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并描述它跟其他现象的关系,因为这些现象与之构成更大的结构。

从狭义上来讲,结构主义一般只是指现代语言学、人类学和文学批评的一种方法。

结构主义更多的是一种方法,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认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是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的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

”结构主义者坚持认为客观世界不仅是真实的,而且也是可以被科学认识的,只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事物的本质不存在与单个的事物本身,而在于事物于事物的关系之间。

结构主义者特别关注对结构的感知和描绘,试图通过建立一个关于客体事物的结构模式来达到对于客体的认识,从这个角度看,结构主义具有了方法论的性质。

结构主义在当代西方文论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继承了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注重文学文本客观分析的科学主义精神,并使这种传统发展到了极致;另一方面它又开启了解构主义和阅读理论的新思想。

结构主义风行于很多国家,同时也造就了不少结构主义文论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被称为“结构主义五巨头”的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罗兰·巴尔特(结构主义文论)、雅克·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心理学)、福柯(结构主义历史学)、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雅各布逊、普洛普、格雷马斯、热奈特等等。

二、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1、前“结构主义”时期的巴特巴特对文学现象的关注始于对文学写作的考察,而他此后的全部写作都是关于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

20世纪50年代初,巴特为法国的《战斗报》写了一系列论说“写作”的文字,1953年这些文字辑集出版,书名为《写作的零度》。

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拉康

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拉康

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拉康拉康就属于那种我读不懂还贼火的思想家,于是我很明智地宣称这是因为我不喜欢拉康,没有认真去阅读和理解他的思想,而且我还宣称拉康的思想是不值得了解的毒瘤。

但是,企图彻底绕过这个人是更加不明智的,所以硬着头皮还是要写个总结。

拉康采用了结构主义方法论——也就是,关于话语的理论——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重新解读,从而使精神分析学说根植于文化而非生物学中,创立了一套后结构主义的精神分析理论。

他的思想丰富了主体这个概念的意蕴,并对很多研究产生了影响,尤其是电影研究。

我们把拉康的思想分成两个部分进行介绍,一个是他重写弗洛伊德人格成长理论的内容,另一个则是他偏向后结构主义的内容。

|人格成长及其构成理论人格是如何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这个问题弗洛伊德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概念。

而拉康则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弗洛伊德那种偏重身体和性的色彩,提出了自己那种偏向性别和社会规范的人格成长理论(弗洛伊德的性指的是生物意义上的性别和性欲,而拉康更强调性别的社会建构意义)。

弗洛伊德的核心心理机制是性欲和压抑,拉康与之相似,但强调更加抽象的欲望和匮乏。

在人刚刚出生的时候,其就已经处于实在界之中,实在界大概包括外部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内心的本能冲动之类,其一开始处于匮乏的状态之中(这个怎么像萨特)。

在这个最初始的时刻,主客尚未分开,其经验是混沌而未分化的一团。

在出生几个月以后,人进入了主体形成的第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镜像阶段。

当婴儿在镜子中看到自己(或者想象有这么一个情景)的时候,婴儿才第一次意识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是通过所谓“误认”的机制来完成的,婴儿把镜中的影像误认为是自己,在镜中人的形象中找到了在自己本身中尚且没有人格统一性,由此,自我就开始觉醒了。

在这一阶段,人格中被拉康称为想象界的层次也诞生了,想象界就是被误认的主体,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持续地对其他外在于它的客体产生类似的认同,并在误认中建构出了自我。

【讲稿】拉康精神分析漫谈 季广茂

【讲稿】拉康精神分析漫谈 季广茂

【讲稿】拉康精神分析漫谈/ 季广茂【余勇可贾。

昨天下午给本专业2005级博士生嘟囔了一下午的精神分析。

无论是嘟囔者还是倾听者,无不累得鼻青脸肿。

汲取了在电影学院座谈时的教训,昨天稍微系统一些。

应约贴在这里,冗长,枯燥,乏味,当心。

】拉康的精神分析属于深度心理学(depth psychology)的范畴。

1968年前后,法国刮起了“回归风”:拉康要回归弗洛伊德,阿尔都塞要回归马克思(1969)、罗兰·巴特在回归索绪尔(1967)……当时流行的批判现实主义(critical realism)推动了科学哲学的勃兴,而科学哲学的勃兴又壮大了这股“回归风”。

拉康、阿尔都塞、巴特、列维-斯特劳斯和福柯等当时红极一时的思想家都认为,在任何研究对象下面,都掩藏着深层结构;只有挖出这些深层结构,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成为地地道道的科学。

结构主义对于拉康的精神分析的影响也表现在这里。

当然,除此之外,它还深受法国黑格尔学派的影响。

彼其时也,弗洛伊德著书立说已经过去一个世纪之久,克莱茵学派的理论(Kleinian theory)、客体-关系理论(object-relations theory)和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也已出现55至70年之久,而拉康学派相对来说还算年轻。

山头众多,学派林立,各自为学,纷纷“修正”弗洛伊德,指责它犯了生物主义和泛性主义的错误,对这位精神分析的祖师爷敬而远之,拉康学派却要把我们带回古老的源头,颇有点返祖归宗的神圣意味。

但拉康的精神分析吸收了当时的哲学、语言学、社会理论和文学理论;精神分析能在大学里风靡一时,拉康功不可没。

语言学对于拉康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拉康在1968年曾经声称,无意识是像语言那样结构起来的。

这里所谓的“语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而是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

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是整个结构主义运动的圣经,形成于20世纪之初。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第三章精神分析学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第三章精神分析学

第三章精神分析学一、概述从心理角度入手论述文学艺术,古已有之。

柏拉图认为诗歌使人心智衰颓而诗的创作能力属于神性的迷狂,亚里士多德提出心灵净化说,柯勒律治对想像进行了一番论述,都可以证明心理批评的历史源远流长。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分析批评始自19世纪末,在当代盛行的诸多批评模式中。

它是出现得较早、影响也极为深远的一种,它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及其他现代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文学批评之中。

追溯精神分析批评的百年演变历程,考察它所研究的无意识对象,可以看出在不同发展阶段精神分析批评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以弗洛伊德本人为代表的传统精神分析批评(本我心理学批评),主要研究作者个人(或作品中人物)的无意识心理,文学作品被当作作家的心理征候来加以分析;后弗洛伊德时代的自我心理学批评开始分析读者对文本的心理反应,突出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原型心理学批评中,文学作品既不是体现作者个人心理征候的地方,也不是满足读者的个人无意识中隐秘幻想的渠道,而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再现。

雅克·拉康等人将传统的精神分析批评与结构主义语言学联系起来,从语言学角度重新阐释和改造了传统精神分析学中的许多概念,例如,“无意识”被认为是语言的产物,具有同语言一样的结构。

精神分析批评的运作:a探讨作家的创作心理精神分析首先将目光投向作家的无意识领域,对影响作家创作的无意识心理作了细微的阐发。

注重对作家各种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包括自传、私人信件、讲稿及其它文稿,特别是作家童年生活的记载。

作家内心深处的冲突尤其是童年生活中性爱冲动的幻想和挫折构成了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在了解作家生活经历特别是童年生活的基础上,精神分析要求反观作家的作品,以揭示这些文本中暗藏的意义或深层的内容。

作品是作家受到压抑而创作的产物,它记录了作家的隐秘和痛苦。

b分析人物的心理结构——人物的性心理和人格结构关系c阐释作品的潜在意义d探究艺术创作中的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指一种种族原始时期产生而遗留下来的普遍精神。

雅各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

雅各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

雅各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作者】:陈永国【原文出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原刊期号】:199804【原刊页号】:34~38【内容提要】:拉康在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阐释弗洛伊德的过程中,不但丰富发展了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和实践,而且对当代西方哲学、尤其是法国哲学发生了深远影响。

他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阐释了自我的构成,把人类主体看作不但是可以构造的,而且是具有非理性欲望的一个结构。

他继承了结构主义者对语言的解析,把言语或书写的意义视作一种功能,是说话者或书写者的无意识思想和动机的流露,而非词语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

他还以自身实例展示了思想是寓于时间之中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只有承认思想的不完整性,才能不断发现真理。

这也许是他对解构主义发生的最深刻影响。

【作者简介】:作者陈永国,1955年生,现系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西方文论博士生、吉林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

【正文】一、解读弗洛伊德正如柏拉图解读柏罗丁、亚里士多德解读迈蒙尼德、马克思解读黑格尔是为了通过理解后者的理论而发展自己的理论,拉康对弗洛伊德的解读是为了正确理解弗洛伊德从而还他一个本真的面目。

他的使命是“回归弗洛伊德”。

拉康认为弗洛伊德对人类的最重要贡献是发现了无意识,这主要见于弗氏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

对拉康来说,重要的不在于无意识的存在与否,而在于无意识具有结构,这个结构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着人的言行。

弗洛伊德原本是依据生物学原理来思考无意识的,即将其看作原始的动物本能的储存。

拉康则从语言结构的角度来认识无意识。

非但如此,即便“意识的自我”也要从语言的角度来理解。

抛开了语言,人的主观性便不存在。

(注:埃里克·马修:《二十世纪法国哲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142页。

)拉康认为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被结构的,后来干脆认为是语言创造了无意识。

这种观点蕴含着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人作为主体并非独立于其他主体而存在,而总是处于与其他主体的关系之中,因为语言是不能从这种与其他主体的关系中分离出来的。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120.结构主义文论的理论背景是什么?(1)结构主义文论在当代西方文论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继承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注重文学文本的客观分析的科学主义传统,并使这种传统发展到极致;同时又开启了解构主义那种颇具颠覆意味的解构思想。

(2)其理论产生主要受到的影响之一是: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带来的革命性范式转换。

索绪尔一反传统语言学以历时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区别的方法,在历时与共时的方法中倡导了共时性研究方法,区分了语言和言语的差别,带来了革命性的范式转换。

(3)其理论产生主要受到的影响之二是:维柯试图找出人文现象的普遍公式建立“人的物理学”,他认为人所看到的世界是他所能理解的世界,事实是由他头脑中关于真实的信念来框定的,维柯这一思路实际上是在寻求早期人类思维的“结构”,可以说他是结构主义思想的先驱人物。

(4)其理论产生主要受到的影响之三是:“深度模式”的寻求与人的主体性的消释。

①在西方思想史上始终存在一个本质和现象的二元对立,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由来和发展都得由它的内在本质来说明,这种内在本质是现象底层的具有深度的东西,阐释这一本质又是从一个普泛模式来立论的,这一模式被称之为深度模式。

②结构主义虽然没有统一定义的深度模式,但其在方法论上是有对深度模式的追求的。

从这一点看来,结构主义与语言学转向后的总体趋势迥异其趣,③在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思想中,神的主体性逐渐被人的主体性所取代。

加之科技进步助长了人的主体力量,整个外部世界都变成了人所征服和奴役的对象,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副作用都逐渐显露出来,人的主体性地位也因此受到怀疑。

哲人通过张扬结构系统自身的自主自足来代替了人的主体能动性,体现了当代西方哲学语言论转向之后的主体性消释趋势。

121.结构主义文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显著特点:①它不是一个观点统一的流派,其内部观点差异甚至还很大。

②它可以与其他体系联姻形成新的流派如精神分析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等。

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拉康在《被窃的信》研讨班中应用三界说做了最具代表性的批评实践。

他将充满误认的想象界、符号主导下的象征界与不可知的实在界分别与盲目自信的王后/大臣、识破符号象征价值的大臣/迪潘和无序无知的国王/警察相对应, 在文本内搭建起文学场域内的三界, 从而揭示出真正的主体正是那封信。

关键词:拉康; 三界说; 《被窃的信》; 精神分析文学批评;作者简介:杨洪霖(1993-) , 女, 山东淄博人, 科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收稿日期:2018-10-24Lacans Three Orders and Literary CriticismYANG Hong-lin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Abstract:Lacan applied the three order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Purloined Letter, which has becom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criticism.In this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he has related the misrecognized Imaginary, symbol-dominated Symbolic and unknowable Real respectively to the over-confident Queen/Minister, the well-informed Minister/Dupin and the ignorant King/police.Through the comparison, Lacan has built up a literary three orders within the text, thus revealing that the letter is the real subject.Keyword:Lacan; The Three Orders; The Purloined Letter; Psychoanalytic Literary Criticism;Received:2018-10-24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 19011981) 是自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以来最重要的精神分析学家。

西方文论(全)

西方文论(全)

第一讲 精神分析批评
一、精神分析批评(psychoanalytic criticism)是20世 纪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
1.代表人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 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 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 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 病的根本原因。著有《性学三论》、 《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 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 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新华社伦敦2月14日电(记者王艳红) 书馆培育出世界第一头体细胞克隆 动物绵羊多利的苏格兰罗斯林研究 所14日晚间向记者证实,多利已经 死亡。
罗斯林研究所稍后发表的新闻 公报说,由于兽医检查发现多利患 有进行性肺病,研究人员对它实施 了“安乐死”。医学专家介绍,进 行性疾病指症状不断加重、患者状 况不断恶化的疾病。多利于1996年 7月5日出生,于1997年2月23日被 介绍给公众,它是罗斯林研究所与 英国PPL医疗公司共同培育的。罗 斯林研究所所长哈里·格里芬说, 绵羊通常能活11到12年。多利的尸 体将被制成标本,存放在苏格兰国 家博物馆。
• 世纪初的神话学研 究
• 新时期的文学批评
《在乡村与都市的对峙中构筑神 话:苏童小说米的故事析解》 《原型与变形—余华小说的苦难 变迁》
Fromm,Erich
德国精神病学家新
精神分析学家,是精
神分析学派的代表
人物之一。著有
《逃避自由》、
《精神分析与宗
教》、《论健全 的社会》、《人
法兰克福学派:
类破坏性的分析》 等。
雅斯贝 马尔库塞
哈贝马斯
拉康·雅克

新编西方文论教程(第二版)PPT8

新编西方文论教程(第二版)PPT8
Bruce McEwen(2000)提出,压力是“一个或一 些对体有威胁的事件,并引起身体或行为上的反应”
这就是说,语言结构像是一种“自然六它全面贯穿于作家的言 语表达之中,却不赋予后者以任何形式,甚至也不包含形式。
二、“不及物写作”与“可写文本”
“及物写作”与“不及物写作”这一对概念正是巴特上述写作观的延 伸。所谓的“及物写作”,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写作方式,是工具性 、他律性的写作,而巴特所推崇的“不及物写作”则致力于“怎样写 作”,写作不再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通道,写作就是为了写作本身。
文学B的ru区c别e 只M在cE于w,e文n(学始20终0承0)认自提身出植,根压于力、源是起“一于个隐喻或之一中, 而哲些学对则体否认有自威身胁依的赖事隐喻件手,段并,引总起是宣身称体彻或底行超为越了上文的本反的应隐”喻
结构,从而是在一个更加本真的维度与世界进行交流沟通。
三、阅读策略与写作思想
在阅读策略方面,德里达认为,由于文本之外一无所有,因此,在 阅读过程中,既无须致力于还原作者的原意,也不必追溯文本存在 的缘由,同时也不必关心阅读之后的所思所想,应该关注的只是文 本自身的内部矛盾,隐而不显的零乱性、不确定性、多元性等。这 样一来,传统意义上封闭自足的“作品”,也就转化为变动不居的 文本(text);文本也已不再是一个拥有确定意义与在场真理的自足
第一节 巴特的文艺观
一、“零度写作”与“语言乌托邦”
所谓“零度写作”,其特征是:在其中一种语言的社会性或神话 性被消除了,而代之以形式的一种中性的和惰性的状态。
也就是说,与政治写作和传统写作截然不同,在“零度写作”中
,B写r作uc者e不M再c扮Ew演e全n知(全2能00的0角)色提,出其,主压观意力图是以“及一固个有或的一语言 秩些序对一并体隐有身威,胁剩的下的事只件是,客并观引、冷起静身、体新或闻行式的为陈上述的。反应”

拉康与法国精神分析批评

拉康与法国精神分析批评

社 会科 学家
2 0 1 7年 第 6期
的理 想 。” m 鲁 迪 内斯科 没 有说 错 , 法 国作 家对 精 神分 析 学 的移植 有 一种 狂 热 , 多半 是通 过 理论 的误 读 , 性欲 、 罪 恶、 自杀 、 迷幻癫狂 、 梦 境 与通 灵 幻 觉 、 身 体 暴 力 等等 , 战 后 一代 作 家 热 衷 的各 类 题 材 , 我 们 发 现 都 可 以在 精 神 分 析理 论 中找 到 一个 支点 。如罗 曼 ・ 罗 兰和 纪德 , 就 与弗 洛 伊德 渊 源颇 深 。 拉 康 的精 神分 析研 究 和 文学批 评 同步 , 开 始 于这 个热 情 的 3 0年 代 。 作 为大 众视 野 中 的专业 精 神 分析 学 家 , 他 的研 究在 什 么情 况下 真 正触 及 了文 学批 评 ?拉 康没 有 专 门论 述文 学 理论 和批 评 的著作 。不 像 弗 洛伊 德 和荣
收稿 日期 : 2 0 1 7 — 0 2 — 2 5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 2 0 1 5年度重大项 目: 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空间理论重要文献翻译和研究 , 批准号 : 1 5 Z D B 0 8 4 作者简 介 : 赵靓 ( 1 9 8 0 一) , 女, 法 国巴黎笛 卡尔大 学哲学博 士 , 江西师 范大学文学 院讲 师 , 研究 方 向为 西方文论及 法国哲学 。
位. 显示 了不同于德里达的 另一种哲学文学批评路线。
关键词 : 精神分析 学批评 ; 弗洛伊德 ; 拉康 ; 德 里达
中图分类号 : 1 0 - 0 3 ; B 5 6 5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 1 0 0 2 — 3 2 4 0 ( 2 0 1 7 ) 0 6 — 0 0 2 7 - 0 5

《西方文学理论》 PPT 14.第十三章 结构主义文论PPT

《西方文学理论》 PPT 14.第十三章 结构主义文论PPT

第二节 列维-斯特劳斯
〔二〕神话的双重结构
一,结构主义语言学根本研究方法
1,结构语言学把对有意识语言现象的研究转变为对其无意 识底层结构的研究。
2,它不把术语看作是独立的实体,而是把分析术语间的关 系当作自己的根底。
3,它引入了系统概念——‘现代音位学不仅宣称音位始终 是系统的一些局部,而且展现出具体的音位系统,并说 明它们的结构’。
2,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研究主要是对神话的内部结构的 研究,它无视了神话产生的社会历史根底。
3,因此,神话是特定阶段的社会条件的结果,它并非是永 恒不变的程式,在指出神话的这些内在规那么后,还需要 进一步探究社会、历史、文化是如何建构和开展这些程式 的。否那么,我们对神话思维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第二节 列维-斯特劳斯
第二节 列维-斯特劳斯
〔一〕列维-斯特劳斯 1,列维-斯特劳斯 克罗德·列维-斯特劳斯 〔1908—2021,又译克洛德· 莱维-斯特劳斯〕是法国著名 的人类学家和哲学家,素有“结构主义之父〞的美称。
著作有?忧郁的热带?,?神话的结构研究?,?结构人 类学?,?野性的思维?,?神话学?四卷等。
〔3〕神话既属于语言,又属于言语,这就意味着神话使用
第二节 列维-斯特劳斯
了把前两个时间系结合起来的“第三种时间系〞。
2,第三种时间系
神话既是“在时间中的〞,因为它说的是很久以前发 生的事;它又是“不在时间中〞或超越时间模式的,因为 它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不断地重复出现,亘古不衰地持续 发挥作用。
3,神话的双重结构
第一节 索绪尔
〔2〕线条性。(句段关系<组合关系>/联想关系<聚合关系>)
①句段关系〔组合关系〕
②联想关系〔聚合关系〕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朱立元《西方文艺理论》一般认为,当代西方批评界影响最大的精神分析学批评家无疑是法国的雅克·拉康(1901- 1981)。

他曾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哲学,又在巴黎大学学习精神分析学,后从事精神分析的教学与医疗工作。

其主要著作有:《文集》(4卷,1966),《自我的语言》(1965),《精神分析学的四个基本概念》(1973)等。

拉康本人作为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对弗洛伊德主义的贡献和其理论的局限是比较清楚的。

在他看来,弗洛伊德主义固然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其理论上的不完善却有碍于它的传播与发展,必须同时从内部和外部对它进行反驳和修正。

他作为哲学家,试图借助于结构主义的“科学力量”来修正精神分析学的过分主观性和任意性。

具体说来。

拉康运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就与人的主体问题有关的所有方面,尤其是无意识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对弗洛伊德主义进行了改造和重新阐释,提出了自己的阅读和批评策略。

他既反对精神分析学的“医学化”、“科学化”和行为主义,又反对萨特对精神分析所作的解释。

首先,拉康把精神分析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联系起来考察。

如果说霍兰德用“个人交易”的术语来阐释精神分析学的话,拉康则用语言学和符号学的术语来解释它。

拉康运用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尤其是他的“能指”和“所指”的概念——拉康把索绪尔的概念颠倒了过来,强调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分裂,使能指成为这个体系中的主要成分——重新阐释了弗洛伊德主义,把侧重点放在了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概念上。

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先于语言这一观点。

他不仅认为这二者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而且还把无意识看作是语言的产物;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混乱的、任意的、无规律可循的,而拉康则认为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有规律或有结构的,这种结构的规则受制于语言经验,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通过“压缩”和“移置”来表现其内容的,而拉康则认为这两个概念与隐喻和转喻的修辞过程是相似的。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0.第十章 心理分析文论 L10.3拉康——其他文献引述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0.第十章 心理分析文论 L10.3拉康——其他文献引述

文献资料库:其他文献引述=================================================== 其他文献引述:一,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美学一语言和无意识无意识是弗洛伊德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精神分析学最重要的理论奉献之一。

但拉康却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重点地重新阐释了无意识概念。

首先,拉康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先于语言这一观点。

他不仅认为这两者几乎是同时出现的。

而且还把无意识看作是语言的产物。

拉康有句名言:“无意识就是非我的话语。

〞这句话带有纲领性,它把无意识和语言看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伯仲、高低的东西,并用话语来设定无意识的范围。

实际上,这句话一是表达了无意识与语言一样不是自我内在的心理活动或机制,而是自我与非我间的(主体间的)关系,或共有的东西,因而包含着“他性〞;二是暗示了语言实际上先于无意识心理体验,或由言语行为才产生了无意识。

正如詹姆逊在分析这句话的时候指出的,“大体上我们可以说使用语言的情况不仅包含了先于非我的全部经验的他性这一抽象范畴,不仅还要有一个实际存在的、具体的他人,而且除了这两名以外,还包含一个第三者,即本人自己的另一个自我〞,考虑到这种非我的语言经验,可以认识到“在言语行为中他性本身就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无意识空出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换言之,是言语行为中的他性为无意识的发生创设了必要条件。

其次,与弗洛伊德把无意识看作纯粹的本能,或由本能的欲念形成和产生的观点不同,他认为先有了超个人、超主体的语言和无意识,才形成和产生包括性本能在内的欲念的。

他说:“以为无意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存在着无意识的欲念,存在着某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本能的、因而需要上升到较高意识层次的,朦胧的、难以摆脱的、丑恶残忍的甚至是兽性的无意识的欲念,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恰好相反,欲念是因为有了无意识、也即有了在结构和效果方面都不受主体约束、控制的语言之后才存在的,还因为在语言这个层次上,总是有语言及相应的无意识的存在,才产生欲念,而且正是在语言中超出意识控制的局部才有欲念的用武之地。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介绍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介绍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介绍原作Mary Klages[1]译注秦伟一、引言:理论背景弗洛伊德在无意识与意识(或者它我与自我[ego])之间做了绝然的划分,从而其所引入的人类自我[2]的概念、亦即所谓主体的概念是一个被彻底地剖分为、分裂为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领域的概念。

而另一方面,西方人文主义者关于自我或者个人性(personhood)的人所熟知的概念是由意识水平上的活动所界定的,这包括理性、自由意志和自我反思等等。

然而对于弗洛伊德、对于大多数的精神分析学家而言,行为、思想、信念和关于“自我”的概念全都是由无意识及其驱力和欲求来决定或者左右的。

[3]雅克·拉康是一个法国精神分析学家。

他早先接受精神病学家训练,在三、四十代从事重性精神病的治疗工作,从五十年代开始他基于一些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结构主义人类学有关的概念发展自己的精神分析学说。

可以认为拉康=弗洛伊德+索绪尔,再掺合一、两点列维—斯特劳斯,甚至还带些许德里达的味道。

不过他主要还是师承弗洛伊德。

拉康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角度重新阐释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从一个基本上是人文主义的思想体系变为一个后结构主义的思想体系。

[4]二、问题:自我作为幻象?人文主义的基本前提之一是存在一个所谓的稳定的自我的东西,后者具有诸如自由意志和自我决定之类的所有的美好品质。

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概念则属于这样的一类概念,它们开始怀疑、开始动摇人文主义关于自我的空想。

在这一点上,弗洛伊德可谓是后结构主义的先驱。

但是弗洛伊德希望的是,将无意识的内容带入意识之中,从而尽可能地消除压抑和神经症——他就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关系曾有过一个著名的口号,即“它我所在之处,自我亦当到场”[5]。

换言之,“它”或者“它我”[6](无意识)将代之以“我”或者意识和自我同一性[7]。

弗洛伊德的目的在于加强自我(ego),即“我”、自我、意识的或者理性的同一性,从而使之比无意识更强大。

可是对于拉康而言这一目的根本不可能。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说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说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说拉康把结构主义语言学与精神分析学说结合起来,也把精神分析的医疗与哲学研究结合起来,由此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作了新的解释。

拉康的主要论点是,“无意识的话语具有一种语言的结构”和“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

意思是说,无意识的本能与欲望的活动也有与语言相似的特点,欲望要通过自然界、他人才能得到满足,为了满足欲望而与外界和他人的联系就是语言的形式。

同时,欲望被压抑而引起的疾病的治疗方法也是启发患者回忆他被压抑的部分,把他的欲望的没有暴露的部分,通过分析者的提问而重新揭发出来,这也说明无意识部分是语言形式。

拉康的“镜像阶段”是对弗洛伊德的里比多学说的新解释。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作为性的潜力的里比多,表现为婴儿的效初性爱对象是他自己,即“自恋”,以后发展为俄狄浦斯情结,这种泛性论为人们所不满,拉康于是对之作了稍许改动。

他在俄狄浦斯情绪之外提出了“镜像阶段”,认为婴儿从6个月到18个月之间从镜子中看到自己,感到非常快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生物,自己与别的人和物有联系。

在婴儿能够说话,或对这种经验有所知时,他就开始成为一个对人的自我的内在世界与事物的外在世界有复杂的情感和认识的存在物了。

拉康认为“镜像阶段”是婴儿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识别活动,揭示岀了里比多的精神活动。

从这个时候开始,婴儿总是对外界保持一种疑问状态,通过想象和对幻想的事物的反省,形成他对世界的了解。

拉康的镜像阶段与弗洛伊德的不同在于他把婴儿认识外界的过程更具体化了。

弗洛伊德的“自恋”与俄狄浦斯情绪是一种神秘的说法,拉康用婴儿从镜子里对他自己、他人和其他事物的识别来说明认识逐渐产生的过程。

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婴儿通过想象与外界建立了一种双元对立关系,这也是一种对话,一种语言的结构,这就把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运用于研究婴儿最初的无意识的认识活动中了。

拉康的“镜像阶段”的理论与他关于人的个性或人格的理论有密切关系,因为他把婴儿最初的认识活动中的双元对立关系运用于说明人的个性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康的人格理论及其他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是关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学说。

这门学说的革命性在于指出人的精神并不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单元,也就是说,面对客观世界的不是一个单一的、协调的主观思想。

人的主观思想是有层次有结构的多元体,在这个复杂的结构中,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协调一致的合作,而是充满了斗争与冲突,正是这种内在的冲突构成了人的精神世界。

(这种斗争冲突是指超我、自我将本能欲望压抑到无意识以下,而无意识又总是时刻能够返回来干扰人的意识。

人的精神就时刻处在压制与反压制的内在张力之中。

)精神分析学是对笛卡尔以来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反叛,理性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自我,并且通过理性能够把握世界和人自身,这在精神分析学那里成为一个神话。

人的精神不再是协调、统一和有理性的,无意识深渊的陌生性、异己性和神秘性展现出一个完全非理性的、不可理解的自我。

而拉康的理论将自我的形成建立在一个镜像认同的基础之上,揭示了人的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是想象的产物,并不具有多么牢靠的、真实的、绝对的根据。

(这个问题将在后面谈到)总的来说,精神分析学是一门对人进行重新认识的科学,“认识你自己”这一镌刻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的箴言是人类探索追寻的永恒主题,自古以来的各种学说都对这一问题作出过某种诠释,而精神分析学则从人的精神层面对此作出了最深层的、最精微的解答。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对弗洛伊德主义的创造性重写,他将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引入到精神分析之中,并结合符号学和后结构主义的话语理论重新诠释弗洛伊德。

因此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也被称作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一切精神分析学的研究都是基于无意识和主体(人格)这两个领域进行的,拉康的学说也可以主要分为这两个方面。

主体的形成镜像阶段(The Mirror Stage)在弗洛伊德那里,儿童主体人格开始形成的重要步骤是俄狄浦斯情结,在前俄狄浦斯阶段,儿童与母亲和谐共生,儿童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自我与整体性的他人的概念,儿童的身体与母亲和外部世界是混沌不分的。

这一阶段的儿童遵循的是“快乐原则”,主体人格尚未建立。

后来,由于父亲形象的介入,儿童与母亲完满自足的双边关系结构,不得不在父亲的阉割威胁之下让位于服从“现实原则”的儿童、母亲与父亲的三边结构。

父亲所代表的世间法对乱伦的禁止是一切社会权威的象征,从俄狄浦斯情结开始,儿童开始获得了某种主体人格,开始具备自我和意识,并在性、家庭和社会网络中获得一个独特的地位和角色。

可见,俄狄浦斯情结是道德、意识、法律,以及各种社会权威的开端,是主体人格形成的重要步骤。

拉康在弗洛伊德说学的基础上提出“镜像阶段”理论,认为镜像阶段在儿童“自我”的形成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婴儿在出生后的6个月之内,即“前镜像阶段”只能被动地接受到外界对他的作用,所得到的印象只能是零碎的片断的,并无统一性和整体性观念。

克莱茵(著名的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长期在英国工作)认为,此时的婴儿的利比多并不朝向整个人,而是朝向“部分对象”,如乳房、大便和阴茎等。

拉康在此问题上赞同克莱茵。

6至18个月期间,一般婴儿都会经历一种变化,拉康称之为“镜像阶段”的变化。

这一年龄段的婴儿经常会冲着镜中自身的像发笑。

拉康认为这是一种会心之笑,标志着从被动接受阶段向主动行为阶段的转变。

如何来解释这种转变呢?拉康认为,心理学上的成像理论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现象。

成像代表着一种来自利比多能量的同形或自恋的认同。

“像”即一种形态,生物学研究表明,形态(无论是自身像、同性同类像或异性同类像)在鸽子或蝗虫的身体发育成熟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婴儿的情况较动物要复杂:一方面他从镜中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形态,一种具体的像的统一性,这一点与动物无异;另一方面,当他看到随着自己的动作镜像也会有相应的动作时,就会误以为自身已经能自如地控制镜像了,为此惊喜而发笑。

婴儿这种想象性的控制能力的获得显然是以成像认同为基础的。

“镜像阶段”可以说是人类主体成长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与镜像的想象认同使主体(婴儿)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想象的控制能力。

它表达了婴儿这样一种期待:尽管他仍处在一种不协调、无法自如活动、需要旁人照料的状态中,却在想象的层面上,通过与镜像的认同,期待着一种对身体的整体性的自如控制。

镜像可以说是自我的开端。

在随后的生活中,通过一系列与自恋对象或爱之对象的认同,自我逐渐获得了一种身份或同一。

对于自我的这种构成状况,拉康曾把它比喻为一只洋葱:“自我,是一种像洋葱一样被做成的对象,剥开它,你会发现构成它的连续认同”。

镜像无疑处于这一系列认同的底层。

因此,镜像可以说是自我的原型。

不过,婴儿(主体)一开始并不知道那就是他的镜像,对他来说,那不过是一个“小它”(the other)那么,这个小它或他人是如何成为自我的呢?拉康认为,那是利比多作用的结果。

婴儿对镜像的利比多投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单向流动,而是一种来回的流动,拉康称之为“跷跷板”游戏。

通过这种来回流动,婴儿与镜像之间就发生了一种角色的转换。

角色转换引起两种后果:一是借助于镜像的像的形式,婴儿获得了躯体感,二是婴儿有了意识与躯体的区分。

在个体自我的形成过程中,通过观察某些儿童行为,我们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此种角色转换现象的存在,如18个月到3、4岁的儿童活动中可以经常观察到,某儿童打另一儿童时,往往会说“某某人打我”,而非“我打某某人”。

这并非是儿童在说谎,而是此时的儿童正在经历那种角色的转换,加上自我还没有完全确立,故无法分清自我行为与他人行为。

角色转换是主体(儿童)成长的必经的阶段。

镜像阶段的意义:1、一旦自我借助于镜像开始确认,主体(婴儿)不但获得了统一感与整体感,而且同时意味着差别开始出现,正是因为婴儿发现了差别的存在,他才需要借助于统一感来消除差别。

所以,镜像阶段除了促成了自我的诞生,还意味着在主体自我与外界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

2、体现了开创性、潜在异己性及分裂性的并存。

开创性指的是自我借助于镜像而诞生;异己性指的是镜像又是一个小它或他人,异己性就是“他性”(otherness)。

“他性”似乎更像是人的一种根本性。

因为,从根本上看,“他性”这种异己性始终是在场的,所以人类主体根本上是分裂的。

拉康的这一观点与弗洛伊德晚期关于“自我分裂”的观点有一定的联系。

弗洛伊德从恋物癖的研究中发现,自我的内心可以共存两种相反的心理取向和态度,一种承认某种外界现实,另一种予以否定。

拉康从“自我分裂”的观点出发,认为自我不是一种具有自主功能的适应性心理结构,而是幻象的所在地。

自我根本上是一个他人。

大约在18个月左右,婴儿的兴趣就从对镜像的迷恋转移到试图对工具的控制和他人的行为交往中去,于是“镜像阶段”宣告结束。

婴儿迷恋镜像的行为的消失,有助于主体的顺利成长。

因为只有当婴儿从自恋的想象认同中脱身出来,象征秩序或语言的介入才成为可能。

在具体的个体成长过程中,婴儿很快就能认识到,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如果他仍然不用言语来表达其需求的话,那么,父母不会再像以前一样理会它了,其需要于是也就得不到满足。

当儿童认识到父母对他的非言语的要求根本不予回应时,“镜像阶段”就结束了。

菲勒斯(Phallus)婴儿一旦从镜像的迷恋中脱离出来,他就会转向他人。

最重要的他人莫过于母亲。

拉康认为,单独的母婴关系并不存在,它只能是想象三角形中的一部份。

想象三角形的另一元是什么呢?拉康称这一第三者为菲勒斯。

菲勒斯是拉康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不是解剖学意义上的男性生殖器。

要理解这一概念,需从“欲望”概念着手。

拉康认为,人是欲望的载体,是一种欲望主体。

就母婴关系而言,婴儿欲望的对象并不是母亲,而是其它东西。

那其他东西是什么呢?为了独占母亲的爱,婴儿往往会想方设法来取悦母亲。

从根本上说,要想真正取悦母亲,就要成为母亲欲望的东西。

所以,拉康称儿童的欲望是一种欲望的欲望,是欲望满足母亲欲望的欲望。

说欲望关系是三元的,那是因为它已经包含了婴儿与母亲的欲望共同指向的第三者菲勒斯。

作为母亲欲望指向的菲勒斯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它是一种象征符号,代表了一种缺乏,是关于缺乏的能指。

欲望的根本对象就是一种缺乏。

拉康在对象问题上有一个明确的表述:“对象首先呈现在一种对失去了的对象的寻找中。

对象总是重新找到的对象。

”(弗洛伊德认为,女性通常觉得自己是被剥夺了重要器官的性别)。

母婴之间最初的爱的关系,从母亲的角度来看,是一种无偿给与,而从婴儿的角度来看,对应的是一种呼唤。

所谓呼唤,其实已经包含了这么一个层面,即母亲有时候是不在的。

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制约因素拉康以想象级、符号级和现实级这三个概念来说明儿童的无意识成长发展不同阶段和相互关系。

这里的每一个词都有两重以上的含义,即双关语式的或称为语言歧义。

想象级(The Imaginary Order)是“想象——形象”;符号级(The Symbolic Order)是“符号——象征”;现实级(The Real Order)是“现实——实在”。

想象级在镜像阶段,儿童在镜子中认出自己的影像,这是想象活动的开始,想象的进程是先出现形象,再发展为精神的活动。

拉康称之为“啊哈顿悟”(Aha—Erlebnis),儿童从镜像中看到自己所产生的身份认同,从而产生了符号原型。

“我”的一种最初形式在这个原型中诞生。

拉康把认识的开端定为影像,显露出一种时代精神,即德里达所说的“原型书写”(proto—writing)。

经过镜像阶段,儿童心理中原本破碎的影像为镜中的自我形象所取代,从而取得自我认证。

但这一过程的性质在拉康看来只是形象的假象,还不具有真实的意义,因为它仍然是自我的想象,并未经过符号与现实的检验。

在生理方面,儿童还不会说话,没有符号的认同也未得到文化的同化。

所以说,镜中映像虽然能令儿童欢欣鼓舞,而实质上不过是一个假象。

换言之,儿童看到的只是关于自己的一个外在形象而不是对自己的真正认识,真正认识需要通过社会化来实现(当然根本上是实现不了的——这个问题留到现实级来讨论),而社会化就意味着符号化、象征化。

说到“假象”,就必然会联系到移置、替代,等等概念,联想到弗洛伊德的相关论说。

弗氏认为,精神病的实质是由于人的精神历程在常态时没有进行到底,不能进入正常的意识,转而进入潜意识领域,形成精神病的作用力。

这种作用力要得到发泄,就会寻找它的替代品,这便是精神病的症状。

而且这种作用力一直在反抗意识对它的分析和矫正作用(不愿正视现实),拒绝把潜意识化为意识。

这种反抗也叫防御机制,它本身也是病态的。

弗洛伊德说:“一种心理的动作本可以成为意识的,但被纳入潜意识系统,这种历程叫做压抑。

又如潜意识的心理动作,在意识阀的门口,为检查作业所排拒,因此不得闯入前意识的系统,这种历程,我们也称之为压抑”。

简言之,“压抑”就是防御机制在发挥作用,“压抑”导致移置、转换、变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