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问题详解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教育本科《教育心理专题 》形考任务一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教育本科《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一标签:开放大学形成性考核教育心理专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环境:能引起个体反映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2. 认知: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3. 图式:皮亚杰的“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4. 平衡:平衡有两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5. 最近发展区: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6. 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
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叫作“顺应”。
7. 依恋:依恋在心理学上可以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8. 儿童的社会化:是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9. 基因的显形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10. 遗传:遗传与环境是影响儿童个体发展的两大因素,它主要是指从上代那里获得相似的遗传素质,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而且也造成相异性。
二、简答题(共6 道试题,共30 分。
)1. 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答: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显性基因具有完全压制隐性基因起作用的机能,当等位基因由显性和隐性基因组成时,总归表现出显性基因的作用、影响或效果。
这告诉我们对一个个体来说,遗传既可以造成相似性,也会造成差异性。
比如对有些人来说,父母都不色盲,子女也不色盲,这是相似性的表现;对有些人来说,虽然父母都不色盲,但是由于父母都带有色盲的隐性基因,因此有可能遗传给子女,造成子女色盲,这就不像父母了。
此外还可以造成同胞之间的相似和差异,比如在多子女家庭里,可能其他孩子都不色盲,唯有一个例外。
电大《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1-4答案.docx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电大【教育心理学】形考核作业1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答:(1)量的研究方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2)质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文件分析法。
2.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答: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在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
3.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一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儿童能够通过表彖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
(3)具体运算阶段(7 -1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有了两个标记:符号性和逻辑性。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开始具有抽象性。
4.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答:(1)学优生与学差生差异:动机差异,主体性差异,人格适应性差异;(2)创造型学生相对非创造型学生的人格特征是: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5•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
(1)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2)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3)学习过稈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4)学习是指那些比较持久、恒定的行为与思维的变化;(5)学习的结果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6.班杜拉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有哪些?答:班杜拉将学习过程分为四个过程:①注意过程②保持过程③复制过程④动机过程7 •简述加涅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
答:加涅根据信息加要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人知加工的过程,认为学习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
2024年秋国开电大《儿童心理学》形考任务+大作业
国开大学、各地开放大学形考、终考、期末复习资料答案由【电大题园】微信公众号提供,禁止复制盗取。
答案由【电大题园】微信公众号提供,禁止复制盗取。
答案由【电大题园】微信公众号提供,禁止复制盗取。
2024年秋国开电大《儿童心理学》形考任务+大作业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练习一1.观察学习答案: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 的行为,进行的学习2.认知结构或图式答案: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3.同化与顺应答案:同化是指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指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
激结构的过程(当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应对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4.最近发展区答案: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5.社会生态系统论答案: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 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 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
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6. 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整体。
但在研究和学习中,我们可以将儿童的发展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发展三大领域。
B.情感和社会性7.系统地对儿童进行研究开始于()。
A.十九世纪末期8.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C.普莱尔9.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用学习理论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实验,()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及早期经验重要性的假设,()在瑞士开始了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这三个理论最后成为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
C.华生、弗洛伊德、皮亚杰10.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者观察、记录自己子女的发展,并以婴儿传记的形式出版,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婴儿传记作者是()。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教育本科《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一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教育本科《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一标签:开放大学形成性考核教育心理专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共10道试题,共30分。
)1.环境:能引起个体反映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2.认知: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3.图式:XXX的“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4.平衡:平衡有两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5.最近发展区: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6.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
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叫作“顺应”。
7.依恋:依恋在心理学上可以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8.儿童的社会化:是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体式格局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9.基因的显形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10.遗传:遗传与环境是影响儿童个体发展的两大因素,它主要是指从上代那里取得类似的遗传素质,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而且也造成相异性。
二、简答题(共6道试题,共30分。
)1.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答: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显性基因具有完全压制隐性基因起作用的机能,当等位基因由显性和隐性基因组成时,总归表现出显性基因的作用、影响或效果。
这告诉我们对一个个体来说,遗传既可以造成类似性,也会造成差异性。
比方对有些人来说,父母都不色盲,子女也不色盲,这是类似性的表现;对有些人来说,虽然父母都不色盲,但是由于父母都带有色盲的隐性基因,因而有大概遗传给子女,造成子女色盲,这就不像父母了。
另外还可以造成同胞之间的类似和差异,比方在多子女家庭里,大概其他孩子都不色盲,唯有一个例外。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考-0001-浙江电大2023春季学期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考-0001-浙江电大2023春季判断题(共35题,共35分)1.(1分)知识学习的结果一是基本知识的获得,另一是认知结构的形成。
参考答案:√2.(1分)学习者通过比较、辨别大量的正反例子,从中归纳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过程,叫做概念同化。
参考答案:×3.(1分)图式指的是一系列以“如果-则”或“如果-那么”形式编码的规则。
它是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
参考答案:×4.(1分)精加工策略是指学习者主动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促进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过程。
参考答案:√5.(1分)柯尔伯格认为,道德的发展是认识发展的一部分,道德判断能力与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有关。
参考答案:√6.(1分)为克服定势对于问题解决的消极影响,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参考答案:√7.(1分)兴趣是由新异刺激引起的一种生理唤醒水平或认知冲突的探究倾向。
参考答案:×8.(1分)小学低年级儿童最大的特点是他们容易从行为的结果来评价一个人的行为。
随着自身道德知识的丰富和内化,到了中高年级开始从主观动机来评价别人的道德行为。
参考答案:√9.(1分)小学生的睡眠时间不宜少于8小时。
参考答案:×10.(1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是教学过程初始的事情。
参考答案:×11.(1分)陈述性知识是以命题或图式等形式回答“是什么”问题的知识。
参考答案:√12.(1分)教育心理学不研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答案:×13.(1分)对大多数学生和学习材料而言,集中复习的效果好于分散复习的效果。
参考答案:×14.(1分)信息加工理论认为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利用算子从初始状态转变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参考答案:√15.(1分)从皮亚杰的理论来看,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运算阶段。
参考答案:√16.(1分)品德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
电大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整版)
电大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整版)范本1电大《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一及参考答案一、概念题(每题4 分,共40 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2、婴儿传记:观察并记录自己子女的发展,并以传记的形式出版这些资料。
3、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4、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6、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7、认知: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
8、认知结构图式: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9、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
顺应是指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当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应对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
10、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0、社会生态系统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
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二、简答题(每题6 分,共30 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包括些内容?儿童的发展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生理发展主要包括:各项生理指标的发展变化;各项生理机能的发展变化;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和外貌的发展变化;脑神经系统的发展变化;感知觉器官、动作和运动技能的发展变化;影响心理的发育障碍或疾患等;认知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的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情绪能力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同伴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
国开电大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第三次形考任务参考答案
·题目、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
·选项、
家庭环境不良
社会文化不良
经济条件较差
学校教育失误
【答案】
家庭环境不良
社会文化不良
学校教育失误
·题目、
研究表明,在一份书面学习材料中,记忆效果最好的位置往往是()。
·选项、
开始部分
结尾部分
中间部分
开始和结尾部分
【答案】
结尾部分
·题目、
下列项目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选项、
复述便是死记硬背
做笔记、列提纲是一种认知策略
不同学科所要求的学习策略可能会不同
心境可以影响记忆效果
【答案】
复述便是死记硬背。
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及参考答案
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及参考答案第一篇:《电大《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一.选择题1.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B.0—3岁C.0—6岁D.0—13.14岁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4.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A)。
A.抓握反射B.吮吸反射C.转向反射D.张嘴5.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A)A.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B.大脑皮层兴奋机能的发展C.神经兴奋过程的发展D.条件反射的出现。
6.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A)A.出生后的下半年起B.出生后一年C.出生起D.出生后两年7.一般认为,婴儿从(D)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
A.生后1个月B.生后2个月C.生后3个月D.生后4个月8.设置视崖装置以检查儿童深度知觉的心理学家是(A)A.吉布森和福克B.皮亚杰C.维果斯基D.福禄贝尔9.幼儿的记忆以(B)为主。
A.有意记忆B.无意识记忆C.再认记忆D.重复记忆10.儿童通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球,下次在看到床单上的球就会通过拉床单来拿到手。
此阶段孩子的思维处于(B)。
A.具体形象思维阶段B.直觉行动思维阶段C.抽象思维阶段D.具体思维阶段11.直觉行动思维直到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的一个基础,这段话出自(A)A.皮亚杰B.吉布森和福克C.维果斯基D.福禄贝尔12.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B)进行思考A.动作B.表象C.语言D.形象13.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B)A.反射练习时期B.习惯动作时期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感知行动时期14.婴儿的动作与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D)A.反射练习时期B.习惯动作时期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考-0001-浙江电大辅导资料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考-0001-浙江电大辅导资料请认真阅读完再下载:预览的题目顺序完全和您自己的试题顺序完全相同再下载!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考-0001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形成性测评系统课程代码:3309030 参考资料试卷总分:100判断题(共35题,共35分)1.(1分)知识学习的结果一是基本知识的获得,另一是认知结构的形成。
√×参考答案:√2.(1分)学习者通过比较、辨别大量的正反例子,从中归纳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过程,叫做概念同化。
√×参考答案:×3.(1分)图式指的是一系列以“如果-则”或“如果-那么”形式编码的规则。
它是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
√×参考答案:×4.(1分)精加工策略是指学习者主动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促进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过程。
√×参考答案:√5.(1分)柯尔伯格认为,道德的发展是认识发展的一部分,道德判断能力与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有关。
√×参考答案:√6.(1分)为克服定势对于问题解决的消极影响,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参考答案:√7.(1分)兴趣是由新异刺激引起的一种生理唤醒水平或认知冲突的探究倾向。
√×参考答案:×8.(1分)小学低年级儿童最大的特点是他们容易从行为的结果来评价一个人的行为。
随着自身道德知识的丰富和内化,到了中高年级开始从主观动机来评价别人的道德行为。
√×参考答案:√9.(1分)小学生的睡眠时间不宜少于8小时。
√×参考答案:×10.(1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是教学过程初始的事情。
√×参考答案:×11.(1分)陈述性知识是以命题或图式等形式回答“是什么”问题的知识。
√×参考答案:√12.(1分)教育心理学不研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电大小学儿童教育社交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电大小学儿童教育社交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1. 概述本文档旨在为电大小学儿童教育社交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提供参考答案。
考核内容涉及儿童教育中的社交心理学,旨在帮助了解和分析儿童在社交交往中心理发展的过程和特点。
2. 答案提供以下是一系列问题的参考答案:问题1:请解释儿童社交发展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儿童社交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社交交往,儿童学会与他人沟通、建立关系和解决冲突。
这些社交技能对于儿童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的适应和成功至关重要。
问题2:请列举儿童社交发展的关键阶段。
参考答案:儿童社交发展经历了多个关键阶段,包括:- 早期社交互动:婴儿期至幼儿期,儿童开始与家人和主要照料者建立情感联系。
- 对等互动:学龄前期,儿童开始与同龄人进行游戏和互动,研究分享和合作。
- 合作者关系:儿童进入学龄期后,开始与同伴建立持久的友谊,并发展共同目标和合作能力。
- 情感友谊:青春期,儿童逐渐发展出更深层次的友谊关系,包括互相支持和理解。
问题3:请描述儿童在社交互动中可能面临的挑战。
参考答案:儿童在社交互动中可能面临以下挑战:- 沟通困难:儿童有时会遇到难以表达自己或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
- 冲突解决:儿童需要学会在冲突和争执中寻求解决方案,并学会妥协和理解他人观点。
- 同理心发展:儿童需要逐渐培养同理心和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
3. 结论在电大小学儿童教育社交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中,了解和分析儿童在社交交往中心理发展的过程和特点至关重要。
这份参考答案提供了对一些关键问题的简要解释和描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儿童社交心理学的重要性和挑战。
以上是关于电大小学儿童教育社交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的文档内容。
如有需要,可以进一步讨论和深入研究相关问题。
最新电大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电大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观察法: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的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3.认知风格: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4.意义记忆:是在对事物的意义和逻辑关系理解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的记忆,它是一种更有效的记忆方式。
5.学习: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通过学习个体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
6、社会性:社会性是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掌握基本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遵从社会规范,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7、意义学习:是指在新的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知识结构中的知识之间建立一种实质性的联系,即在新知识的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建立合乎逻辑的有意义的联系。
8、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指作为言语信息的知识,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9、原理学习:学生能够用言语清楚地说明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能够举出反映原理的例子,并不能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的原理。
原理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能够在体现原理的不同情镜中适当地应用原理。
10.迁移:学习的迁移就是指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
1.简述行动研究的特点。
答:(1)实践性与参与性相结合。
研究的全过程始终是对行动的诊断和干预,研究者和教师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实施新方案。
(2)合作性和参透性相结合。
在典型的行动研究中,研究成员由专家、研究成员、教师、行政领导人员等联合构成。
他们之间相互作用,发挥各自的优势,组成整体化智囊团。
(3)可变性与适应性与即时反馈性相结合。
国开电大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第五次形考任务参考答案
考核任务形式:调研报告(100 分,占权重20%)要求:1. 认真研读教材第1 章、第9 章和第12 章。
2.查阅相关资料,选取一定的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
通过在线或实地调查方式,调查小学生学科学习的学习动机,小学生、小学老师现阶段最为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探讨如何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维护和促进小学生和小学老师的心理健康。
3.调查结束后,提交一份调查研究报告,调查研究报告应包括“题目、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结论及启示”等,字数不少于1000 字。
4. 评分时着重考察调查方法的可行性、调查内容的丰富性、调查结论的有效性等。
答:题目:小学生学习动机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调查对象:50 名小学生和 10 名小学老师调查内容:小学生学习的动机:探求小学生选择学习的学科或活动时,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比例,并且分析两者的差异和联系。
小学生、小学老师现阶段最为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症状、情绪问题、社交问题等,探讨该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影响。
小学生学习动机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分析学生学习动机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同学习动机对于学生心理的影响。
如何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从教育、家庭、社会等方面探讨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以及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何维护和促进小学生和小学老师的心理健康,以缓解现阶段最为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的角度来探讨维护和促进小学生和小学老师的心理健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综合实施。
问卷调查:对 50 名小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用反向量表法测量小学生学科学习动机,并根据问卷反映的问题分析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类、描述和分析。
访谈:对 10 名小学老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询问他们的教育观念、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心理健康问题的了解,以及针对性的问题讨论。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100%通过课程总成绩=形成性考核×50% +终结性考试×50%形考任务(60分)阶段测验一题目1概念题01.学前儿童心理学答: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题目2概念题02.发展答:发展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历程中,心剃头生、发展的特点和纪律;简而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剃头展的特点和纪律。
题目3概念题03.个案研究法答:个案研究要求对某个学前儿童或幼儿园教师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收集相关资料,阐发其心理特性,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进而进行准确的题目诊断与有用的干预行动。
题目4概念题04.跨文化研究法答:跨文明研究法是在一项研究中用来自不同文明背景的被试进行研究,从而了解文明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在研究时通常选取文明差异较大的被试进行比较。
题目5概念题05.纵向研究答: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指在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个或同一群被试进行重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题目6概念题06.横向研究答: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尝试,以探究心剃头展的纪律或特点。
题目7 概念题07.观察研究答:观察进修是指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可以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进修、无尝试进修。
题目8概念题08.替代强化答:替代强化是指由于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题目9概念题09.认知结构或图式答:有构造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历、办理题目。
题目10概念题10.同化与顺应答:同化是指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小学教育(专科)怀化电大:文湘雪作业11-4章一、名词解释.观察法: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地、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地一种方法.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地无关因素,系统地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地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地一种研究方法.3.认知风格: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地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地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地方式上.4.意义记忆:是在对事物地意义和逻辑关系理解地基础上,对学习材料地记忆,它是一种更有效地记忆方式.5.学习: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地过程,是个体适应环境地手段,通过学习个体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持久地变化.、社会性:社会性是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地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掌握基本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遵从社会规范,成为社会人地过程.、意义学习:、陈述性知识:、原理学习:、迁移:二、简答、简述行动研究地特点.简述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地特点.答: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地体验及相应行为地反应,它们是以个体地愿望和需要为中介地心理活动.情绪和情感是个体适应生存与发展地重要方式,它们会随着个体地成长而不断发展.小学阶段,儿童情绪和情感地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情绪地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情绪、情感地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随着年龄地增长和社会生活地拓展,小学生地社会性需要越来越丰富,这促进了高级情感地发展.儿童地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意志感和美感.、简述小学期间同伴团体对儿童地影响答:同伴交往是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地一个独特地社会化方式.同伴交往地特点主要表现为:与同伴交往地时间更多,交往地形式更为复杂;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地技能增强,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地动机和目地,能更好地对他人进行反馈.其同伴间地交流更加有效;他们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采取地行动;更善于协调与他其他儿童地交往活动;开始形成同伴团体.、小学生学习地类型有哪些?、简述加涅地学习与记忆地信息加工模型.、知识迁移与应用地关系如何?()区别:知识迁移指一种情境中获得地知识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地获得或形成产生地影响,包括正负迁移和顺向逆向迁移. 知识应用是依据已有地知识解决问题地过程,它与知识理解、知识巩固共同构成掌握知识地全过程,是知识掌握、原理学习中必不可少地阶段,是检验知识理解和巩固情况地重要途径,也是加深理解和巩固,使知识系统化地重要方法.()联系:存在密切联系.一方面知识地应用可以促进迁移地发生及加强效果,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地应用是知识迁移地有效途径.另一方面,知识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知识迁移,知识迁移是保证知识应用成功地重要途径. 但知识应用并不等于知识迁移地全部,知识地应用主要是一种顺向地正迁移过程.三、论述:、根据小学儿童地个体差异,简述"因材施教"地必要性.答:了解与鉴别个体差异是教师"因材施教"地前提.小学儿童地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认知差异.包括:.一般认知能力差异.对于早聪早慧地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拓展自己、完善个性.对于晚熟地学生,教师要给以扶持和鼓励,防止一个未来地巨匠埋没在不适当教育氛围中.组成智力地认知成分一般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这些成分可以按照不同地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了智力结构上地差异.学生智力结构上地差异随时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这些差异,就能够找到适应个别差异地教育教学方法..专门领域地知识差异.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地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学地要求也就不同.教学方法上地差异可以弥补学生因缺乏预备性知识给学习成绩带来地负面影响..认知风格差异.具有不同认知风格地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地特点,不同地认知特点和不同地学习特点要求不同地教学方式与之相适应.比如,教师有必要在帮助冲动型学生在发挥优势地同时,提高学习和解决问题地精确性.()人格差异..气质差异.教师了解学生地气质特点,对于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值得注意地是,不同气质类型之间没有好坏之分.气质不能决定学生学习成绩地好坏.无论哪一种气质类型地学生都有可能获得好地学习成绩,成为学校中地优秀学生.但是,不同气质类型地学生达到同一成就水平所走地道路有可能不同;他们适应学校生活环境地方式也可能不同.针对学生地气质差异,教师一是要尊重学生地差异,允许学生按照自己方式发展进步.二是采用个性化地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地特点采用适宜地教育教学方式..性格差异.儿童地性格具有很强地可塑性,后天地生活环境、教育和训练对儿童性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小学时期,是儿童性格形成地关键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切实承担起塑造儿童良好性格地任务.()性别差异.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当以科学地、清醒地、审慎地态度对待学生地性别差异,对确实存在差异地学习领域,教师要精心研究帮助男女学生共同提高地教学设计;对于社会偏见,可通过教学与学习地事实,打消社会偏见带来地消极影响,鼓励学生努力进取.、试述小学生学习地特点?学生学习地特点:)学生地学习主要掌握间接经验.)学生地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地.)学生地学习是未来地生活作准备.小学生地学习具有学生学习基本特点外还表现出年龄阶段特点.)小学生地学习动机从直接向长远发展.)小学生形成初步地学习态度.)学习地思维活动水平从直观向抽象发展.、试论促进知识地迁移和应用地教学原则.答:为了将"为迁移而教"地思想渗透到教育、教学地全过程中,我们地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制定明确、具体、现实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地编排应该循序渐进()把握每一阶段学习地迁移价值()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地指导()培养学生良好地、积极地学习态度.:联系实际论述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应如何进行概念教学?答:、以准确地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地本质、突出本质特征,控制非本质特征、恰当使用正例和反例、多用变式和比较、在实践中运用概念作业章一、名词解释、期成绩二、简答题:、简述问题解决地过程?、简述影响问题解决地个人因素.、简述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地关系.、简述动作技能形成地标志.、道德行为地训练包括哪些方面?、如何培养学生地道德意志?、简述柯尔伯格地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地主要内容.、为了保证有效地复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三、论述题:、谈谈如何培养儿童地创造性.、试论述如何培养智力技能.、试论学习策略教学应遵循地基本原则》作业章一、名词解释.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地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地工作,不但愿意做,且力求达到更高标准地内在心理过程.简言之,就是要求获得优秀成绩地欲望.阿特金森是成就动机理论地主要代表人物.、表现性目标:、个别化教学:、课堂评价:、课堂气氛:、移情:情又叫感情移入,是指在人际关往中,当一个人感知对方地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相应地情绪.即设身处地从对方地角度去体察其心情..课堂中地学生问题行为:课堂中学生地问题行为,主要是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地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地行为.具体来说,是指那些直接指向环境和他人地不良行为,直接妨碍教学或学习过程地行为,以及某些适应不良地行为.总之,问题行为包括品行和人格两个方面.、趋避式冲突:、教学设计:二、简答题、简述成就目标理论地主要内容、简述课堂教学中地主要情绪、简述愉快教育地教学策略、简述加涅地学习目标分类体系、简述陈述性知识地教学设计要求.、简述现代课堂学习管理应遵循地原则.、简述创造良好课堂气氛地条件.、简述课堂纪律地功能.三、论述题:、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小学生地学习动机.、论述维持课堂纪律地基本策略.、联系实际论述如何保持小学生地心理健康. 作业一、选择题、()、()、()、()、()、()、()、()、()、()二、名词解释、行动研究法、自律、合作学习、成长记录袋、教师地工作倦怠三、判断题、×、√、×、√、√、×四、简答、简述小学期间同伴交往地特点.、简述动作技能地形成过程.、简述如何激发小学生地学习动机.、如何维护小学教师地心理健康?六、论述:、试评述罗杰斯地人本主义学习观、联系实际,分析小学教师存在地心理健康问题.。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电大小学儿童教化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说明1.视察法:视察法又叫自然视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展有目、有方案地考察、记录和分析一种方法。
2.试验法:试验法是一种限制影响试验结果无关因素,系统讨论某些试验条件、观测与试验条件相关现象变更,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一种讨论方法。
3.认知风格: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信息加工方式,表如今个体对外界信息感知、留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方式上。
4.意义记忆:是在对事物意义和逻辑关系理解根底上,对学习材料记忆,它是一种更有效记忆方式。
5.学习:学习是个体获得学问和经验过程,是个体适应环境手段,通过学习个体行为或实力发生相对长久变更。
6、社会性:社会性是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社会环境互相作用,学习驾驭根本消费、生活学问和技能,遵从社会标准,成为社会人过程。
7、意义学习:是指在新学问与学习者已有学问构造中学问之间建立一种本质性联络,即在新学问与学习者原有学问之间建立符合逻辑有意义联络。
8、陈述性学问:主要是指作为言语信息学问,用于答复“是什么〞问题9、原理学习:学生可以用言语清晰地说明概念之间关系或可以举出反映原理例子,并不能说明学生已经驾驭了所学原理。
原理学习本质是学生可以在表达原理不怜悯镜中适当地应用原理。
10.迁移:学习迁移就是指在一种情境中技能、学问和理解获得或看法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学问和理解获得或形成产生影响。
1.简述行动讨论特点。
答:(1)理论性与参加性相结合。
讨论全过程始终是对行动诊断和干预,讨论者和老师都干脆或间接地参加施行新方案。
〔2〕合作性和参透性相结合。
在典型行动讨论中,讨论成员由专家、讨论成员、老师、行政指导人员等结合构成。
他们之间互相作用,发挥各自优势,组成整体化智囊团。
〔3〕可变性与适应性与即时反响性相结合。
在讨论过程中,允许边行动,边调整方案;同时,在结果分析时留意实际教化意义。
2.简述小学儿童心情、情感开展特点。
电大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汇编
电大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观察法: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的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3.认知风格: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4.意义记忆:是在对事物的意义和逻辑关系理解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的记忆,它是一种更有效的记忆方式。
5.学习: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通过学习个体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
6、社会性:社会性是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掌握基本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遵从社会规范,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7、意义学习:是指在新的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知识结构中的知识之间建立一种实质性的联系,即在新知识的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建立合乎逻辑的有意义的联系。
8、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指作为言语信息的知识,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9、原理学习:学生能够用言语清楚地说明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能够举出反映原理的例子,并不能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的原理。
原理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能够在体现原理的不同情镜中适当地应用原理。
10.迁移:学习的迁移就是指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
1.简述行动研究的特点。
答:(1)实践性与参与性相结合。
研究的全过程始终是对行动的诊断和干预,研究者和教师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实施新方案。
(2)合作性和参透性相结合。
在典型的行动研究中,研究成员由专家、研究成员、教师、行政领导人员等联合构成。
他们之间相互作用,发挥各自的优势,组成整体化智囊团。
(3)可变性与适应性与即时反馈性相结合。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6参考答案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练习说明《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国家开放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统设必修课,根据该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考核说明的要求,课程考核采用100%形成性考核方式。
本课程形成性考核(以下简称形考)是依据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课程考核说明”以及文字教材《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第二版)》(郭德俊主编,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第2版)编制而成。
通过完成形考任务,学生能够了解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提出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运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形考成绩采用百分制,总成绩达到60分(含60分)以上为及格,可获得本课程相应学分。
形成性考核任务列表每次形考任务按照百分制计分,每次形考任务卷面分数乘以对应的权重得出的为每次形考任务的实际分数,6次形考任务实际分数相加后得到的成绩为课程最后形考成绩,也即课程的最后成绩。
每次任务都要求认真完成,一旦发现雷同或抄袭现象,被抄袭者和抄袭者都作0分处理。
第一次形成性考核任务100分,占权重20%)一、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D)。
A.巴甫洛夫B.詹姆斯C.罗杰斯D.桑代克2.下列选项中,与注意品质的好坏无关的是(C)。
A.注意的稳定性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起伏D.注意的转移3.当儿童的思维具有可逆性、守恒性和系统性特征时,他的思维处于(C)。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4.强调外界环境对学习起决定作用的学习理论有(BC)。
A.人本主义理论B.经典条件反射理论C.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D.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5.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A)。
A.操作性条件反射B.经典性条件反射C.社会学习理论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6.下列选项中,强调内部心理过程和认知结构在学习中重要作用的观点有(A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文档电大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观察法: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的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3.认知风格: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4.意义记忆:是在对事物的意义和逻辑关系理解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的记忆,它是一种更有效的记忆方式。
5.学习: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通过学习个体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
6、社会性:社会性是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掌握基本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遵从社会规范,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7、意义学习:是指在新的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知识结构中的知识之间建立一种实质性的联系,即在新知识的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建立合乎逻辑的有意义的联系。
8、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指作为言语信息的知识,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9、原理学习:学生能够用言语清楚地说明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能够举出反映原理的例子,并不能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的原理。
原理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能够在体现原理的不同情镜中适当地应用原理。
10.迁移:学习的迁移就是指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
1.简述行动研究的特点。
答:(1)实践性与参与性相结合。
研究的全过程始终是对行动的诊断和干预,研究者和教师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实施新方案。
(2)合作性和参透性相结合。
在典型的行动研究中,研究成员由专家、研究成员、教师、行政领导人员等联合构成。
他们之间相互作用,发挥各自的优势,组成整体化智囊团。
(3)可变性与适应性与即时反馈性相结合。
在研究过程中,允许边行动,边调整方案;同时,在结果分析时注意实际的教育意义。
2.简述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P37-38答: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及相应行为的反应,它们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
情绪和情感是个体适应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它们会随着个体的成长而不断发展。
小学阶段,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2)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的拓展,小学生的社会性需要越来越丰富,这促进了高级情感的发展。
儿童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意志感和美感。
3、简述小学期间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P43答:同伴交往是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的一个独特的社会化方式。
同伴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的形式更为复杂;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目的,能更好地对他人进行反馈。
其同伴间的交流更加有效;他们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采取的行动;更善于协调与他其他儿童的交往活动;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4、小学生学习的类型有哪些?答:(1)知识的学习:是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接受和获得基本知识,并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
(2)技能的学习: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学习。
动作技能主要是指学习运动的技能和熟练等。
智力的技能学习是指学生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多进行的认知活动的心智操作。
5、简述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答:在这个模型中,加涅把学习过程看作是由操作、执行控制和预期三个系统协同作用的过程。
操作系统由受纳器、感觉登记器、工作记忆(包括短时记忆)系统、长时记忆系统、反映生成器和反映器组成。
从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来看,知识的学习过程经历着一个信息输入—编码—加工—贮存—提取—输出的过程,根据这样的信息流程和执行控制与预期系统的作用,加涅进一步把学习过程划分程八个相互关系的阶段:动机阶段;领会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动作阶段;反馈阶段。
加涅指出,在各个阶段相应的心理状态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在教学影响下出现的。
6、知识迁移与应用的关系如何?P102(1)区别:知识迁移指一种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包括正负迁移和顺向逆向迁移。
知识应用是依据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与知识理解、知识巩固共同构成掌握知识的全过程,是知识掌握、原理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阶段,是检验知识理解和巩固情况的重要途径,也是加深理解和巩固,使知识系统化的重要方法。
(2)联系:存在密切联系。
一方面知识的应用可以促进迁移的发生及加强效果,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是知识迁移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知识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知识迁移,知识迁移是保证知识应用成功的重要途径。
但知识应用并不等于知识迁移的全部,知识的应用主要是一种顺向的正迁移过程。
三、论述:1、根据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简述"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P29答:了解与鉴别个体差异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前提。
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1)认知差异。
包括:A.一般认知能力差异。
对于早聪早慧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拓展自己、完善个性。
对于晚熟的学生,教师要给以扶持和鼓励,防止一个未来的巨匠埋没在不适当教育氛围中。
组成智力的认知成分一般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这些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了智力结构上的差异。
学生智力结构上的差异随时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这些差异,就能够找到适应个别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
B.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
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不同。
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可以弥补学生因缺乏预备性知识给学习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
C.认知风格差异。
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认知特点和不同的学习特点要求不同的教学方式与之相适应。
比如,教师有必要在帮助冲动型学生在发挥优势的同时,提高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精确性。
(2)人格差异。
A.气质差异。
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于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气质类型之间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不能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
无论哪一种气质类型的学生都有可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成为学校中的优秀学生。
但是,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达到同一成就水平所走的道路有可能不同;他们适应学校生活环境的方式也可能不同。
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教师一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按照自己方式发展进步。
二是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宜的教育教学方式。
B.性格差异。
儿童的性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和训练对儿童性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小学时期,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切实承担起塑造儿童良好性格的任务。
(3)性别差异。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当以科学的、清醒的、审慎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性别差异,对确实存在差异的学习领域,教师要精心研究帮助男女学生共同提高的教学设计;对于社会偏见,可通过教学与学习的事实,打消社会偏见带来的消极影响,鼓励学生努力进取。
2、试述小学生学习的特点?P62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生的学习主要掌握间接经验。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的学习是未来的生活作准备。
小学生的学习具有学生学习基本特点外还表现出年龄阶段特点。
1)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从直接向长远发展。
2)小学生形成初步的学习态度。
3)学习的思维活动水平从直观向抽象发展。
3、试论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的教学原则。
P105--106答:为了将"为迁移而教"的思想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制定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循序渐进(3)把握每一阶段学习的迁移价值(4)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5)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6)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4:联系实际论述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应如何进行概念教学?P94--95答:1、以准确的语言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2、突出本质特征,控制非本质特征3、恰当使用正例和反例4、多用变式和比较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作业2 5--8章一、名词解释1、创造性:是人的一种心理素质,是创造型人才的关键特征。
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2.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3.头脑风暴:是奥斯本提出的培养创造性的一种重要方法。
其基本作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该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为止。
4.高原现象:是指在总的进步过程中,会出现练习时而进步、时而退步的波动起伏现象,有时甚至出现进步一时性停顿的现象。
5.原型启发: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
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就叫原型。
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应用相似原理去解决问题,是导致创造、发明的重要思维方法。
6.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人的个体现象,它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内化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7.他律:称权威阶段(6---8岁),儿童的品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支配和制约8.习俗水平:(9---15岁)这一水平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而服从多项准则,也可以说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希望而服从多项准则。
9.精加工策略:精加工是指学习者主动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促进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过程。
与复述策略相比,精加工策略是一种更高水平的更精细的信息加工策略。
10.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来评估自己的理解、安排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或解决问题、监控自己的学习情况等方面的策略,它主要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等。
二、简答题:1、简述问题解决的过程?P111答: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
一般来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分为一下四个阶段。
(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2)寻求解答的方案(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4)对结果进行检验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
P119(1)有关的知识背景:具备相关的知识背景能促进对问题的表征和解答。
(2)智力水平和认知特点:智力水平对问题解决有重要的影响。
认知特点如对问题的敏感性和灵活性,认知方式如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性和反省性等,对问题解决都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