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教育怎么办_刘云生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发布时间:2022-09-20T03:47:58.925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5月10期作者:刘子毓[导读]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刘子毓武警警官学院四川成都 610200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彰显了科学思想方法,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似是从西方引入的概念,但实际上是具有本土意义的理论创新,是2015年习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来的。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含义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中两个基本方面,通过不同的方式对供给和需求进行管理,是进行宏观调控的两个基本手段。
在供给端,可以通过优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资源的配置,解决结构性问题,给经济提供内在的动力。
在需求端,可以通过消费、出口、投资三驾马车,通过刺激经济总量的方式来拉动经济增长,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两端都可以拉动经济。
但是之所以强调供给侧的改革,而不是需求侧,是因为从需求端来看,三架马车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难以适应现在经济增长、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了。
从出口方面看,我国基于人口红利,曾靠出口拉动经济,但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东南亚国家逐渐取代我国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因此,从成本方面来讲,我国已经无法同这些国家竞争。
另外,由于西方人不断加杠杆,最终发生了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意识到本国制造业空心化的危害,于是推出制造业回流国内的一系列战略,与中国在供给方面形成竞争,导致我国对外出口面对很大压力,依靠出口不能够再推动经济发展;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住房、教育、医疗等生活成本的提高,加之中国传统的保守消费习惯,使消费增速不断放缓;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单靠投资提高经济水平的副作用很明显,通过印钱加杠杆、上项目、造材料,导致了产能大量过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与任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与任务首先,供给侧结构性的首要任务是深化。
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供给侧结构性中,需要通过深化,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打破各种垄断,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深化还包括市场准入放宽,取消不合理的行政审批权限,国有企业,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等方面。
其次,供给侧结构性还需注重提高供给质量。
以提高供给质量为导向的思路,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提高产业链水平和附加值。
在提高供给质量的同时,要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技术含量,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三,供给侧结构性还需注重优化资源配置。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效率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供给侧结构性要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力,主动适应和引导市场需求变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资源向高效、适度、创新的领域和企业流动。
第四,供给侧结构性还需关注改善民生。
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改善民生。
在供给侧结构性中,应注重改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供给,提高服务水平和接受度。
第五,供给侧结构性还需注重加强创新驱动。
在供给侧结构性中,创新是重中之重。
要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加强技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最后,供给侧结构性还需注重加强监管。
需要有一个健全的监管体系。
监管的目的是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和订单的正常运行。
在供给侧结构性中,应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防范各种风险,保证供求平衡和市场稳定。
综上所述,供给侧结构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推进。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中,需要注重深化、提高供给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民生、加强创新驱动和加强监管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才能够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并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福祉。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了当前经济领域的热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优化供给结构,消除过剩产能,改善创新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质量,推动经济向中高端发展等。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我们需要改什么,怎么改呢?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探讨。
改什么?1.优化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必须优先考虑。
通过淘汰过剩生产能力,引导资源向效益更高的优势产业转移,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增加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比重,更好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2.创新机制改革改革创新机制是一个深度改革,主要包括完善市场权利交易制度,开放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等,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3.打造优质公共服务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和覆盖面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府应该优先考虑人民的利益,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优化供给,缩短政务办理时间,提高行政效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4.完善体制机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要建立现代法治体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引进市场机制,优化经济治理模式,在政策方面,要加强放权和减负等。
1.推动创新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新经济发展的重点。
作为提高经济增长和发展质量的重要路径,要推进科技创新政策,加强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培育,推动研发和应用的深度融合,为供给侧改革提供动力和支撑。
2.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企业主体责任的强化一方面为产业升级改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也是优化生产体系、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保障。
要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科技创新,同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化产业规划,提高全行业竞争力。
3.促进就业我们必须注重培育新动能,加速产业升级和转型,不断推出新政策、新措施,带动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提高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度,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作者:黄新华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第20期【摘要】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完成了前期阶段性任务,必须围绕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基于主要目标、重点领域和推进方式探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厘清改什么怎么改的核心问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为什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才能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目标重点领域推进方式【中图分类号】F812.2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19.20.00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追求GDP规模扩张和高速增长,主要通过需求管理政策来实现,即着重强调扩大由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构成的总需求。
但是30多年的经济高增长后,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资源、土地等要素价格的上涨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依靠低要素成本和高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
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试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试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优化供给体系、调整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能力,以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它突出了供给侧的重要性,着力解决供给不足、供给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意义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供给,供给侧改革是适应供需关系变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性特征逐渐消失,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改革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供给与需求的适应和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经济发展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一)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动能,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二)优化要素配置。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放宽市场准入,减少政府干预,优化要素配置方式和机制,培育公平竞争环境。
(三)优化供应结构。
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提高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
(四)优化区域发展。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破除地域壁垒,消除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促进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果和效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优化供给结构和加强创新驱动,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改善供给能力和水平。
通过改革开放,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要素配置,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改革力度不够。
一些重要领域的改革仍然存在难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改革力度。
2024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要点
2024年供给侧结构性的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加快产业升级;市场化,降低企业成本;加强创新驱动,推动经济增长;深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金融体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加快产业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之一、在2024年,政府将进一步加大供给侧结构性的力度,通过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支持力度和加大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推动我国产业实现由低端向中高端转换,并推动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和升级。
二、市场化,降低企业成本市场化是的核心之一、在2024年,政府将更加注重市场化,通过减少行政干预,放松市场准入限制,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特别是加大对“三大重点群体”(创新型企业、初创型企业、小微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他们得到更加公平的机会和资源。
三、加强创新驱动,推动经济增长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
在2024年,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创新驱动,推动经济增长。
一方面,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加大对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建立市场化的人才流动机制,提高人才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四、深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深化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的基础。
在2024年,政府将继续深化,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一方面,加快国企,推动国企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另一方面,加强地方政府,推动地方政府提高服务能力和效率;同时,推动政府职能转变,降低行政干预,为市场发挥更大的决定性作用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五、金融体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金融体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重要内容之一、在2024年,政府将加大对金融体制的力度,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升。
一方面,加大对金融体制的监管力度,降低金融风险;另一方面,推动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此外,还将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支持力度,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效率。
总之,2024年供给侧结构性的要点主要包括深化供给侧结构性,加快产业升级;市场化,降低企业成本;加强创新驱动,推动经济增长;深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金融体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旨在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继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去产能方面,要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防止已化解的过剩产能死灰复燃。
同时,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
去库存方面,要坚持分类调控,因城施策,重点解决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的问题。
加强土地供应管理,合理规划住房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去杠杆方面,要优化企业资产负债结构,降低企业杠杆率。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降成本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成本、融资成本、用能成本和物流成本等。
补短板方面,要加大对基础设施、民生领域、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其次,要加快培育新动能。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支持创新创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鼓励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例如,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兴业态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再者,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完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机制,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激发创新活力。
此外,要优化营商环境。
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 1.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背景A.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良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终结了前期全球经济增长的“”。
2008年后新兴经济体呈现出增长动力不足、速率下降。
在经济全球化下,世界经济已经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再加上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因此,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不可避免会影响到中国经济增长。
导致金融危机过后,中国广东沿海等一大批做外贸的企业出现危机。
企业靠从前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以变得越来越困难。
因此,在新形势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非常有必要.B.企业成本上升企业成本主要包括1)税费成本、2)劳动力成本、3)环境成本以及4)技术成本等一系列成本。
1)2013年,在全部税收收入中,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公司、私营企业等所缴纳的税收入的占比达到90%。
这意味着中国几乎所有的税负都落在企业上。
较高的税负提高了企业的成本。
2)在劳动力成本方面,15岁到64岁人口占总数人口比例由2010年最高点74.5%下降到2014年73.4%。
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这直接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
教育供给侧改革要做什么
教育供给侧改革要做什么教育供给侧改革是指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为目标,优化教育供给结构,提高教育供给质量和效益的一系列改革举措。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教育供给侧改革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那么,教育供给侧改革究竟需要做些什么呢?首先,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注重调整教育结构,提高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重。
过去,普通教育在我国教育系统中占据主体地位,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职业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因此,应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使其与普通教育相互补充,形成合理的教育体系,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其次,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教师是教育的关键因素,他们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经验。
因此,要加强教师的培训与提升,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要优化教师的工作待遇和职业发展环境,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第三,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推行全员素质教育。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学生智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因此,应该将全员素质教育纳入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这包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另外,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加强与产业结合的教育模式。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职业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
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职业体验和技能培训。
同时,还要加强校企合作项目的研发与推广,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最后,教育供给侧改革还需要注重公平与包容。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是一个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而且影响深远。
因此,在改革过程中,要加强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够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
此外,还要注重对残疾人群体、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关注与帮助,使他们也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前经济领域的热点话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加强生产要素配置和市场调节,优化供给结构,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增强经济的长期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的一系列综合措施。
那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需要改什么,又该如何改呢?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一、改什么1.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传统产业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发展需要,需要进行调整和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需加快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变,强化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产业链水平和附加值,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2.要素供给结构要素供给结构包括人力资源、资本、技术和市场等,需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合理配置和布局。
人力资源的结构也需要调整,加大对高端人才和技能工人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同时要加大对科研项目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更新和研发投入。
市场的供给结构也需要不断完善,促进市场竞争,打破行业垄断,推动市场资源优化配置。
3.政府职能转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政府的作用需要进行深刻的变革。
政府应当主动优化经济环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服务。
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打击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保障市场秩序的良性发展。
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加强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好的服务,引导民间投资,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二、怎么改1.加大改革力度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政府大力推动,加强改革的力度和深度。
政府要积极制定和实施符合市场规律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改革措斾,打破行政壁垒,加速改革节奏,不断挖掘潜在的增长点,为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创造更优越的条件。
2.加强市场监管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政府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促进市场秩序的稳定和公平的竞争环境。
防范和制止各种市场乱象,打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让市场主体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中发展壮大。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与方法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与方法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教育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改善教育服务供给链条,提高教育质量,以达到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与方法,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与教育供给质量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
当前,我国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例如城乡教育水平差异大,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集中在部分大城市,在一些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教育质量仍然较低等。
为了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应该加强对教育资源配置的监管与调整。
在国家级和地方级政策调控下,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鼓励优秀教育机构发展线上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教育选择。
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法。
在新时代下,教育与就业、人才培养密切相关,教育必须向职业化、实践化、技能化方向转型。
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推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通过实际操作,种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有多方面的发力,比如研究制定职业化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促进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实践教育等。
三、开发创新型人才提高教育供给侧质量的路径之一,就是培养开发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是现代社会的需求,也是教育改革的引领力量。
通过改革教育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渠道和资源,鼓励和支持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实施,为优秀学子提供更多与产业链接的创新实践机会,是提高教育供给侧质量的必由之路。
四、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素质是优化教育供给结构的有力手段之一。
当前,我国教育人才队伍中,学历配置不够合理、教育背景单一、教学能力较弱等情况依然存在。
在这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是优化教育供给结构的必要步骤。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转型和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对这个词可能不太熟悉,也不太了解。
那么,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它有什么作用?以下是一些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正确理解。
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
这个词可以分成三部分进行解释:•供给侧:指的是生产者侧的供给,也就是制造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领域,这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结构性:指的是不同领域、不同产业之间的结构构成,也就是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市场结构等。
•改革:指的是阻碍经济发展、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体制机制、政策、法律等需要进行的改革。
综合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种针对经济供给端的结构性调整和改革措施,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通过深入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通过市场化手段,加速转型升级、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增强动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是中国面临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压力。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制造业和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发展需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目的在于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三个问题:1.供给质量不断提升:过去,中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多以数量和速度为核心,造成了产品质量不足、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加强对企业质量、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支持,提高供给质量,提高消费者口碑和品牌形象,在贸易和服务领域更具竞争力。
2.减少过剩产能:中国在过去几年的高速发展中,不同产业间存在着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等问题,这样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企业效益下降、产品品质下降等。
因此,通过适度限制过剩产能,并整合资源,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提高总体效益,可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3.调整经济结构:中国经济正在转向以内需为驱动的增长模式,需要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增加消费占比。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什么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从供给、生产端入手,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为什么现在要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
“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
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将经济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穿新领域,真正启动内需,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推进供给的结构性调整,即通过创新供给结构引导需求的结构调整与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国经济新常态特点时特别强调中国经济面临三大结构调整,即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结构和增长方式结构的重大调整。
推进供给侧改革应当以推进上述三大结构调整为重点。
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
经济结构按层次包括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是推进现代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
调整产品结构包括生产性消费品结构和生活性消费品结构,变制造大国为制造强国;推进消费升级和消费结构调整也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任务。
其次,供给侧结构改革应当有利于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投资、消费一直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其中出口与投资贡献率最高。
美国次贷危机以后,特别是我国经济已步入自然回落周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内需逐渐成为主要动力。
因此,供给侧结构改革要适应和推进动力结构的调整。
最后,供给侧结构改革应当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结构调整。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经济新常态第三个特点时指出,中国经济正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前经济改革的重要课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解决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产能过剩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供给侧结构性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那么,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该改什么?怎么改?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改什么1. 产业结构当前中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三高一低”问题,即高资源消耗、高污染、高投入和低效益。
需通过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实体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通过减少传统产业的比重,增加新兴产业的比重,推进产业升级和优化。
2. 供应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重视供应体系的改革,通过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供给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3. 制度建设当前,中国的一些制度体制存在着不合理和僵化的问题,如产权制度、土地制度、金融体制等。
需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消除体制障碍,提高制度效率和体系协同性。
二、怎么改1. 推进结构性去产能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减少过剩产能,去除市场的僵尸企业,促进产业优胜劣汰,提升整体产业效率。
加强去产能政策的监控力度,确保产能的真正减少。
2.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3. 提高供给侧金融支持加强金融深化改革,推动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创新型企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4.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农产品供给侧改革,实现城乡要素的流动和互补。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推动农业现代化。
5. 深化国企改革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经营水平和效益。
完善国企改革政策,改善国企治理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
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成为了当时最受瞩目的经济政策之一。
其目的是引导经济体向高质量、高效率、高可持续性的发展方向转变,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创新。
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在供给方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力、效率和创新能力,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它与需求侧思路截然不同,旨在从供应端入手,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具体地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包括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供给质量、淘汰低效产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等方面的改革。
这些改革旨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什么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短期内追求GDP增速已经不再是最优选择。
相反,需要更多关注高质量发展以及创新和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出正是要解决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之一: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落后,创新能力不足,产能过剩等。
同时,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期转向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
以往经济增长主要靠人口红利等低成本因素,未来需要进一步依靠创新和提高劳动力质量等因素推动经济增长。
为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展自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政府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经济质量。
政策包括:1.淘汰落后产能。
2016年,中国政府宣布将在3年内淘汰产能总量为2100万吨的煤炭产能和5,000万吨的钢铁产能,使产能过剩得到有效缓解。
2.推进科技创新政府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建立了一系列创新引领计划,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3.优化布局产业结构。
政府加强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修建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
4.拓宽消费市场。
政府积极拓展消费市场,以缓解内需不足问题,提升消费品质量和品种,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关键所在。
那么,究竟应该改变什么,怎么改?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改革的方向1. 调整产业结构。
过去,我国经济增长一直依赖于投资和出口,但这种增长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需要。
中国应该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转变。
这样可以提升整体经济水平,同时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 优化资源配置。
我国资源配置长期受政府干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资源配置体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让资源向效益高、效率高的领域倾斜,这样才能更好地支撑经济的发展。
3. 改善产业环境。
当前,中国的产业环境依然存在多种问题,比如政府部门过多干预、企业融资难、成本高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着重优化产业环境,减少政府过多干预,降低企业成本负担,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4. 加强创新驱动。
在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只有依靠技术创新才能持续提高竞争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激发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热情,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提升整体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5.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需加强对传统产业的监管和治理,推动低端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退出市场,促进优胜劣汰,为龙头企业和新兴产业腾出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改革的路径1. 统筹推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政策、制度、技术和市场等多个维度进行协同推进。
需要相关部门主动作为,协同配合,形成合力,推动改革任务的顺利实施。
2. 制度创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系,包括深化财税、金融、价格等体制改革,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一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一步1.深化市场化。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深化市场化是供给侧结构性的核心任务之一、下一步应进一步推进价格市场化,扩大价格形成的自由度,减少政府对价格的干预;加快国有企业,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深化金融体制,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加大创新驱动力度。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供给侧结构性的重要方向之一、下一步应加大创新投入,提高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建立健全创新创业体系,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
3.推动开放。
开放是中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关键所在,下一步应进一步深化开放,加快国际市场准入,打破壁垒,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大开放力度,吸引外资投资和技术引进;建立健全贸易便利化政策,促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4.推动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供给侧结构性的一个重点领域。
下一步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加强农业供给侧,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农业经营体制,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
5.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下一步应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鼓励高校和企业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和留用政策。
总体来说,下一步供给侧结构性要继续坚持市场导向,以深化、扩大开放为主线,解决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和方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和方法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壮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了当前经济领域的热点话题。
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和方法应该如何设计呢?一、加强政策引导加强政策引导,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前提。
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引导政策。
同时,要适应市场需求,放宽市场准入,加大激励政策力度,支持和推动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
二、强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提高供给侧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通过加大科技投入、设立科技基金等举措,帮助企业提高技术研发能力,推动科技创新。
同时,在管理层面上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建立与制度环境相适应、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机制,提高科技创新效率。
三、推进结构转型结构转型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内容。
通过扩大消费领域、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市场化、数字化转型等举措,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提高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高效率和便捷性需求。
对于传统产业要实施振兴计划,提升其产业附加值和国内竞争力,保持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四、加大脱贫攻坚力度脱贫攻坚是当前我国的重点工作之一。
加强脱贫攻坚,可以推动贫困地区的区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要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和派驻工作队伍的力度,同时,激励贫困地区开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为就业创造条件,提高地区经济水平。
五、开展对外合作对外合作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
我国应该加强与国际产业领先国家的交流和合作,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推进供给侧改革和创新发展。
同时,要加强国际间的贸易合作,建立更加开放、包容和互利的贸易环境,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重大改革,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的全力配合和积极参与。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正确的方法,紧密协作,才能把改革进行得更深入、更扎实,推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变化明显。
为应对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改什么和怎么改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改什么1. 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着眼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供给侧结构性问题。
传统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过剩产能、无效竞争、产能过剩、刚性需求不足等。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2. 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些结构性问题,如产业结构过度依赖投资驱动以及资源过度利用等。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来解决。
3. 深化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突破改革的深度和广度。
只有在改革的全面推进过程中,才能真正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二、怎么改1. 创新驱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通过创新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重点在于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提高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率。
还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 转变发展方式传统的发展方式主要依赖资源和投资驱动,这种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加大消费需求的培育和推动,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高消费品质和消费体验。
3. 优化产业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一方面,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向服务业转型,提高服务业的比重。
要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4.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效益。
5. 减少政府干预通过减少政府干预,优化市场环境,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产业升级和优化配置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所作所为不仅攸关自身发展,也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本文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分析,提出教育因应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建立以人口变化为导向的教育规模调节机制、以产业调整为依据的教育转型升级机制、以制度创新为导向的教育改革激活机制。
教育自身从注重“需求侧拉动”转向更加注重“供给侧推动”,要建立以遵循教育规律为导向的教育标准管理机制、以明晰权责为抓手的教育公平促进机制、以消除壁垒为重点的教育体系完善机制、以众创众享为手段的教育质量提高机制、以适合学生为根本的教育选择机制。
教育与经济两个领域的改革要将“物”与“人”从供给侧有机联通,建立以深层矛盾为指向的教育优先供给机制、以双管齐下为策略的教育短板补充机制、以主动作为为取向的教育尺度衡量机制。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领域;经济领域;全面发展刘云生/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政策法规处处长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重庆4000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阐述“发展主线”时指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
”[1]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经济和社会两大领域,教育属于社会领域,教育所作所为不仅攸关教育自身发展,也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面对经济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要有因应之策;而教育自身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从注重“需求侧拉动”转向更加注重“供给侧推动”,要有推动之策;教育与经济相互着力,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还要有协同之策。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来到一个非同寻常的关键时期和历史性的考验关口,仅仅依靠短中期调控的需求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客观需要,应当及时引入以制度供给为核心,以改革为统领的‘新供给管理方略’”。
[3]本文在政策分析基础上,从制度供给的角度,对“因应”、“推动”和“协同”三策进行阐述,供教育政策研究、制定和实施者参考。
一、因应之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新供给经济学就“经济持续增长”开出的药方。
经济理论一般认为,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属于需求侧;劳动力、土地与自然资源、资本、制度、创新等五要素属于供给侧。
“需求侧管理更多解决的是短期问题,在经济处于短期波动的环境下,旨在令实际经济增长率尽量贴近即期的潜在增长率,经济过冷了就刺激需求。
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重在解决长期问题,从根本上促进潜在增长率的提升。
”[4]“十三五”期间,我国着眼长远,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主要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开展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为主要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怎么办?笮刘云生教育发展研究2016.3决策参考DOI:10.14121/ki.1008-3855.2016.03.003经济增长。
一般来说,影响经济增长不外乎两个要素:一个是“人”;另一个是“物”,并且两者相互着力,促进或制约着经济增长。
教育的核心是解决“人的素质”问题,但必须以“物”作为基础,否则就成了“空中楼阁”。
因此,教育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必然的关联性。
一方面,教育可以作为“三驾马车”的内容之一处于经济“需求侧”。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中,把教育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投资选项。
德国历史学派先驱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认为,一个国家的最大消费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
另一方面,教育也可以作为劳动力、人力资本、制度和创新供给的基础处于经济“供给侧”。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把工人技能的提高视为经济进步和经济福利增长的基本源泉。
以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也认为,教育是提升劳动力和创新的基石,是促进内生性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把脉当下中国经济,从需求侧看,需求不足的同时需求外溢明显。
另一方面,需求升级趋势明显,电信、文化娱乐、养老等消费快速增长,绿色、时尚、品质消费空间巨大。
而从供给侧来看,我国既存在低层次产业的产能过剩,也存在着高品质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的不足。
”[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矛盾的主要方面———供给侧入手,但绝不是无视“需求侧”,恰恰相反,是为了更好满足升级的需求和创造新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由于教育以不同的方式处于经济的“供给”和“需求”两端,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论是“从供给侧入手”,还是“满足需求侧要求”,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教育必须有因应之策。
(一)以人口变化为导向,调节教育供给规模围绕优化劳动力配置这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中央一是推出了“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增加劳动力供给,补充人口红利,这在近期需要增加学前教育供给,中期增加义务教育供给,远期增加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供给;二是推出了“户籍制度改革,化解房地产库存”的政策,“去库存”必将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必然需要增加城镇高中以下教育的供给,而减少农村相应教育的供给;三是推出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政策,人口转移与工业化发展、城镇化空间布局有机结合,人口导出区和人口导入区越来越明显,教育供给发生“位移”是避免不了的。
由此,教育将出现“短缺”和“过剩”并存的结构性矛盾。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坚持建立起以人口变化为导向的教育规模调节机制,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省级教育统筹机制,加强省级政府对地市和区县高中以下教育在经费投入、师资调配、设备配置等方面的调控,促进教育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发展。
二是城乡全域教育规划机制,基于人口变化的预测,制定具有约束力的城乡校点布局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且这个规划要以时间为序,多阶段规划合成,动态调控教育布局空间,而不是“一锤定音”式的僵死规划。
三是城乡校地校产调配机制,基于土地确权,将农村闲置校地复耕,其复耕面积配给给城镇新建学校作为用地指标,其土地转让费用用于扶持薄弱学校;将公立空壳学校校产并入农村薄弱学校,防止闲置校舍及其财产被非教育“侵占”。
四是刚性需求供给保障机制,在新建城区和老城人口新增区域,新建或者改扩建幼儿园和中小学,将所在地有入学需求的农村闲置中小学改建成幼儿园,满足“全面二孩政策”和“去房地产库存”所产生的教育需求,防止在城镇通过增加大规模学校和大额班级来解决适龄儿童入学的“将就之计”。
(二)以产业调整为依据,优化教育供给结构围绕优化土地、自然资源和资本配置这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中央不但推出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经济圈”等区域发展大战略,还有针对性地推出了“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改革政策。
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必然引起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部分企业将被淘汰,员工需要下岗再就业;部分企业需转型升级,还有一些新兴企业会涌现和崛起,需要大量新型人才。
由此,当下教育的人才供给将会失衡,出现“传统人才数量过剩”和“新型人才短缺”并存局面。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建立起以产业调整为依据的教育转型升级机制,具体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业预测机制,由权威机构组织专家对未来10年、20年,乃至30年产业走向进行研究,每3—5年发布一次预测报告。
二是从业报告机制,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每年对各种职业从业情况进行研究,对尚需缺口或过剩情况进行科学研判,向社会发布相应的研究报告,供学校设置专业、学生选择专业,以及就业创业参考。
三是区域布局机制,按照经济带、产业带、企业聚集带的分布,布局职业和普通高等院校,让校企合作更加便捷。
四是专业课程预警机制。
坚持“学有所用”,国家或者省市对高等学校和中职学校专业、课程设置设定“天花板”,每年进行一次“兵棋推演”,一旦在学人数超过就业警戒线,则发出“警报”,要求院校自动调剂专业和招收学生人数。
五是转型发展机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实施国家和省市两级院校动态调整计划,确保学校类型结构科学合理。
当前,尤其要纠正研究型教育规模占比过大、高技能型教育规模占比过小等问题,着力推动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
四是开放办学机制,既要为化解产能过剩分忧,为下岗再就业人员提供学历升造和就业培训的机会,允许他们回到学校“学习再出发”;也要放眼世界,培养更多走向世界就业创业的人才,尤其是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培养国际化人才;还要加强对外教育合作,鼓励更多有实力的院校走出去办学,与中国全球化战略“同步共振”。
五是用人导向评估机制,教育转型调整好不好,不能由教育自己说了算,要建立起政府搭建平台、社会用人单位为主体、院校主动配合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激发教育供给活力围绕制度、创新这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中央一是加速国企改革,通过兼并重组,发挥好政府“看得见的手”的功能和作用;二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通过强力反腐、打破垄断、放松管制等措施,保护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三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等计划,发挥“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四是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放宽市场准入。
这既为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又对被认为是“计划经济最后一块堡垒”的教育重构内外关系提出了挑战,“计划监控模式”与“市场调节模式”的制度冲突将越来越凸显。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建立起以制度创新为导向的教育改革激活机制。
一是创新教育治理模式,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为出发点,制定《学校法》或类似法规,和目前正在推进的政府、市场和社会关系重构同步,明晰政府宏观调控、学校自主办学和市场积极参与的新型关系,通过政府权利清单、学校责任清单、市场负面清单等划定各方教育权责。
二是创新现代学制,建立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学分制度体系,增设创新创业必修学分,设置创新课程和实践学习课程,推动传承性教育、生长性教育、规制性教育和创造性教育的和谐统一;建立弹性学制,推动院校之间、线上线下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有条件的学分互认,从制度上保障教育灵活多样,尤其是“双创”在教育体系内更好的孕育和发展。
三是创新教师管理制度,教师是教育创新的主力军,也是“万众创新”一支特别重要的力量,要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搭建科研、育人平台,从制度上确保教师“愿意创新、能够创新、出好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