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辉高中语文经典文本解读3篇
孙文辉原创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附答案

孙文辉原创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附答案(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
(20 分)乌镇木心坐长途公车从上海到乌镇,要在桐乡换车,这时车中大抵是乌镇人了。
五十年不闻乡音,听来乖异而悦耳,麻痒痒的亲切。
“这里刚刚落呀,乌镇是雪白雪白了。
”高亢清亮,中年妇女的嗓音,她从乌镇来。
车上不会有人在乎这句话,像是专向我报讯的。
童年,若逢连朝纷纷大雪,宅后的空地一片纯白,月洞门外,亭台楼阁恍如银宫玉宇。
此番万里归来,巧遇花飞六出,似乎是莫大荣宠,我品味着自己心里的喜悦和肯定。
车窗外,弥望桑地,树矮干粗,分支处虬结成团,承着肥肥的白雪——浙江的养蚕业还是兴旺不衰。
到站,一下车便贪婪地东张西望。
在习惯的概念中,故乡就是最熟识的地方,而我只知地名,只懂乡音。
夜色初临,风雪交加,我决意不寻访旧亲故友,即使道途相遇,没有谁能认出我就是传闻中早已夭亡的某某。
这样,我便等于一个隐身人,享受到那种“己知彼而彼不知己”的优越感。
在故乡,食则饭店,宿则旅馆。
半夜为寒气逼醒,再也不能入睡。
窗帘的缝间,透露楼下的小运河,岸上人家的灯火映落在黝黑的河水里,波光微微闪动,周围是浓重的夜色,雪已经停了。
五十年无祭奠无飨供,祖先们再有英灵也难以继存,魂魄的绝灭,才是最后的死。
我,是这个古老大家族的末代苗裔,我之后,根就断了,傲固不足资傲,谦亦何以为谦?生活之网在空中飘,一无着点。
我肩背小包,手提相机,单身走在故乡陌生的街上。
早晨还太早,街道幽暗,处处积雪水潭,我的左鞋裂底,吱吱作响。
寒风中冒出热气的是点心店,照例是中年的店主,照例笑呵呵,照例豆浆粽子,我食不知味地吃完了,天色曦明,我得赶程“回家”。
过望佛桥,走一阵,居然就是观音桥,我有了方向感,可以自主地向我的“童年”走去。
当年的东大街两边全是店铺,行人摩肩接踵,货物庶盛繁缛,充满了炒锅声、锯刨声、打铁声、弹棉絮声、碗盏相击声、小孩叫声、妇女骂声,现在是一片雪后的严静。
这是一条死街,要构成这样肃穆阴森的氛围是不容易的,这是一种成熟的绝望的仪式,使我不以为是目击的现实,倒像是落在噩梦中,步履虚浮地往前走。
【写作】孙文辉:叙述何以动人

【写作】孙文辉:叙述何以动人叙述何以动人由《奶奶,晚安》谈开去近日在高一新生的随笔簿里,读到一篇《奶奶,晚安》的习作,颇受触动,不仅为其感情之深挚沉郁,而且为其叙述之从容老练。
一般而言,高一学生走过了小学与初中的岁月,多少经历了些人事的变迁,对由其积淀的情感世界都拥有了事后观照的眼光。
因此,高一阶段正是学生建立初步的叙述自觉的绝佳时期。
恰逢市教研室举办叙述文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我便由《奶奶,晚安》谈开去,给高一学生上了一堂作文赏评课。
此课由素读例文《奶奶,晚安》发端,以“本文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初步阅读体验指向,考查学生对叙述类文字的敏感程度。
总体而言,虽然《奶奶,晚安》所呈现的单亲家庭结构不及常规家庭结构普遍,但从不同家庭类型中出来的学生的阅读情感反应却相当一致,或浅或深地被《奶奶,晚安》中微妙而又浓郁的亲情感动了。
这大概就是文学的力量,具体的生活形态可以是个别的、非常规的,其间所包蕴的深层情感经验却是一般的、可共鸣的。
因此,作为一种专业化的写作教学,执教者有必要从叙述艺术的角度揭示文本动人的内在机制,以便给学生的叙述实践提供借鉴。
在让学生从文本的形式层面分析“本文打动你的原因”时,很多学生提到了“细节”的功用,但不清楚为何这些细节嵌于“此处”会显得如此动人。
我顺势抓住“此处”一语,提出了一个“叙述处境”的概念。
有一定叙述实践和心得的老师都明白,富有意味的叙述无一不是在某种特定的“处境”下展开的,譬如叙述者或叙述对象的年龄阅历、身份角色、境况遭际、心情悟识等。
小学生写的叙述文之所以远远不如高中生的蕴藉动人,就是因为小学生只拥有一个单一层面的人生处境,外在于己而又混沌未分。
他们尚未形成明确的叙述意识,缺乏构建超越性的叙述处境的能力,所作叙述往往只是即时的记录或描写,因而很难生发动人的回味。
事实上,《奶奶,晚安》所叙内容并无特异之处,但作者自觉而又自然地为其设置了一个恰切的叙述处境,使之与叙事行文构成了某种富有意味的关系。
孙文辉讲作文之结构与文脉

第三节结构与文脉孙文辉编著【思维点击】一篇作文要形成一个独立、自足、有机的整体,必须拥有一个清晰、合理并有一定特色的行文框架。
如果把作文的语言和材料比作血肉的话,那么作文的结构就是骨骼。
显然,没有骨骼,血肉就无法依附;没有结构,作文就无法立起来。
所谓“作文结构”,也就是一篇文章的经纬布局和整体架构,它反映了作者的运笔思路和行文匠心,是作文内容得以鲜明、完整呈现的容器。
具体而言,作文结构也是段落与段落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关系。
有的以纵向形式展开,如时间先后、情感发展脉络、论述逐层深入等;有的以横向形式展开,如空间顺序、材料性质类型等;有的则纵横交错,形成一个饱满、复杂而有条理的行文框架。
此外,无论何种体裁的文章,都需要一个贯串始终的脉络,我们把它叫做“文脉”。
古人也称之为“筋脉”“命脉”,它是作者思路在行文中的体现,它把结构文章的零散材料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就像人体的血脉、经络贯穿全身,文章的脉络也贯通全篇文章。
【典例剖析1】●抑扬有致型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
”行文思路不宜一马平川,要抑扬结合,起伏有致,使文章的内容在行文的波澜跌宕中充分展开并趋于饱满,同时也使文章的主旨在回环曲折中翻出新意并导向深刻。
[典例题目]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常言道,条条大路通罗马。
是啊,做成一件事的方法有很多,这便有了捷径与弯路的分别。
有些人总是羡慕那些走捷径的人,而嗟叹自己运气不佳。
殊不知捷径是从无数条弯路中摸索出来的,就好比成功前总要经历许多失败一样。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明。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②标题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例文呈示]捷径与弯路文言江我们不必苛责有着“捷径情结”的人们,因为这是人类的本性。
比如数学课上,常见老师启发学生:“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生活中人们喜欢“抄近路”,就连伟大的列宁同志为了到山顶看日出,也选择了一条十分危险的捷径上山。
孙文辉高中语文经典文本解读4篇

孙文辉高中语文经典文本解读4篇1 Wanderers Nachtlied的本事与变译2《项脊轩志》的文本构成与情感取向3《赤壁赋》:自然之乐与历史之忧4阿Q缺了点什么Wanderers Nachtlied的本事与变译歌德的抒情短诗Wanderers Nachtlied ①进入汉语世界以来,一度被郭沫若、宗白华、梁宗岱、钱春绮、朱湘、冯至、钱锺书等大家译介过,陆续出现了十余种各擅其美的汉译本。
人教版《外国诗歌散文欣赏》选用了诗人冯至的译本,题作“漫游者的夜歌”。
细细比照,冯译在分行、音节、节奏、韵脚诸方面都尽可能地接近了德语原作,对歌德写作该诗时的特定心绪亦有着相当恰切的揣摩,较充分地复现了Wanderers Nachtlied的初始面貌。
不过,冯至为补偿原诗中极难迻译的音调而勉强采用以韵母ong和i相间隔的韵脚,也或多或少影响了译诗语言的纯净性。
譬如,首行Über allen Gipfeln,冯译作“一切峰顶的上空”,补缀“上空”一词以对应über;第三行In allen Wipfeln,冯译作“一切的树梢中”,补缀“中”字以对应in。
孤立地看,“空”和“中”里的ong韵确可传达出某种“高处”的声音意味;但就整个诗句的汉语表达习惯而言,“峰顶”、“树梢”本身已内含方位,再附以其他方位词,未免过于堆垛。
又如,押i韵的四个韵脚“寂”、“气”、“里”、“息”,音色纤微,与日暮时分万籁俱寂的氛围也相契合;但汉语终归是一种意重于音的语言,将关键词ruhest直译为“休息”,顾及了音的谐和却损害了意的诗性。
试读冯译末句,“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直白寡淡,一如日常闲话,全诗的意蕴空间也由此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冯至曾坦言:“我虽然做了一定的努力,但结果只是给《夜歌》制造出一个不大像样子的模型,模型是不能代替具有生命力的原物的。
”②语固谦逊,倒也道出了一位诚实的译者面对饱满自足的原作而生发的喟叹与无奈。
孙文辉高中语文经典文本解读4篇

孙文辉高中语文经典文本解读4篇1《相信未来》:从空洞到饱满2《项脊轩志》的“冰山”艺术3《雨巷》教学的诗歌史意识4《再别康桥》的古境新韵《相信未来》:从空洞到饱满现在看来,人们把食指的《相信未来》编入中学语文课本,不能不说是一个冒险的举动。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编者将这首诗放置在必修一“吟诵青春”的板块里,跟《沁园春·长沙》、《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共同构成一组纵贯三个典型时代的青春歌吟。
与之相应,教参又建议教师通过“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诗歌吟诵活动中礼赞青春生命,体验青春的激情,明确青春的使命”。
这种文学作品的课程化处理模式固然注意到了高中学生知识接受的可适性,但也把《相信未来》推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自己的施教经验,不得不承认,就一篇被教材人文专题殖民化的课文而言,《相信未来》中的青春姿态看似坚定昂扬,实则空洞扁平。
特别是在当下娱乐至上的阅读语境中,用高亢的语调朗诵《相信未来》,唤起的“鸡皮疙瘩”可能会比真诚的激情多。
但同时,我们又不能不正视这样的事实:《相信未来》是“今天派”诗人和当代学界公认的食指代表作,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知青中广为流传,给那一代人晦暗的精神世界“洒下了一线温暖的阳光”(林莽语)。
比如,北岛就坦承,当时读到食指的诗,“震撼极大”,他的《回答》一诗的灵感就触发于《相信未来》。
这种强烈的阅读体验反差充分暴露出《相信未来》的解读对历史语境的借重程度。
如果我们严格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施教,《相信未来》所抒发的情感往往不是被虚假地美化,就是被草率地丑化,文本的教学张力得不到应有的彰显。
诚然,以现在的审美眼光看,《相信未来》充满了文革年代口号式的话语痕迹,特别是诗的后半部分,亢奋,单一,缺乏诗的蕴藉和思的悖谬。
但耐人寻味的是,这首写于1968年的诗作在整整十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传阅的,直到文革结束,政治环境逐渐宽松,才先后在《今天》和《诗刊》上公开发表。
孙文辉原创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附答案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附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石榴[日]川端康成①一夜寒风,石榴树的叶子全落光了。
树下残留着一圈泥土,叶子散落在它的周围。
纪美子打开挡雨板,看见石榴树变成光秃秃的,不由得大吃一惊。
落叶形成一个漂亮的圆圈,也是不可思议的。
因为风把叶子吹落以后,叶子往往都凌散到各处。
树梢上结了好看的石榴。
②“妈妈,石榴。
”纪美子呼喊母亲。
③“真的……忘了。
”母亲只瞧了瞧,又回到厨房里去了。
从“忘了”这句话里,纪美子想起自己家中的寂寞。
生活在这里,连檐廊上的石榴也忘了。
这些石榴和被落叶围在圈中的泥土,都是冷冰冰的。
④纪美子走出庭院,用竹竿摘取石榴。
石榴已经烂熟,被丰满的子儿胀裂了。
放在走廊上,一粒粒的子儿在阳光下闪烁着,亮光透过一粒粒的子儿。
纪美子似乎觉得对不起石榴。
她上了二楼,麻利地做起针线活来。
约莫十点,传来了启吉的声音。
大概木门是敞着的,他突然绕到庭院,精神抖擞地快嘴说了起来。
⑤“纪美子,纪美子,阿启来了。
”母亲大声喊道。
纪美子慌忙把脱了线的针插在针线包上。
⑥“纪美子也说过好多遍,她想在你出征之前见你一面。
不过,她又有点不好意思去见你,而你又总也不来。
呀,今天……”母亲说着要留启吉吃午饭。
可启吉似乎很忙。
⑦“真不好办啊……这是我们家的石榴,尝尝吧。
”⑧于是,母亲又呼喊纪美子。
纪美子下楼来了。
启吉望眼欲穿似的用目光相迎。
纪美子吓得把脚缩了回去。
启吉忽然流露出温情脉脉的眼神,这时他“啊”地喊了一声,石榴掉落下来了。
两人面面相觑,微微一笑。
纪美子意识到彼此正相视而笑时,脸颊发热了。
启吉急忙从走廊上站了起来。
⑨“纪美子,注意身体啊。
”⑩“启吉,你更要……”纪美子话音刚落,只见启吉已转过身去,背向纪美子,同母亲寒暄起来了。
启吉走出庭院后,纪美子还望着庭院木门那边,目送了一会儿。
⑪“阿启也是急性子。
多可惜啊,把这么好吃的石榴……”母亲说罢,把胸贴在走廊上,伸手把石榴捡了起来。
浙江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原创试题(附答案)

浙江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原创试题(附答案)命题:浙江慈溪中学孙文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
(20 分)请听万物倾诉翟永明①我们每天生活在一个超高的噪声网中,各种机械的、人为的、由于摆脱不掉而习已为常的噪声,已成为我们的生存背景。
什么时候起,我们已经听不到来自自然的声音。
在我们幼年时,叽叽喳喳飞过头顶的麻雀的鸣叫已被弹弓、沙弹和除四害的吼声驱赶了,而午休时躲在桉树上聒噪不已的蝉声,也已随着被砍倒的树木消散了。
至于那童年时勾得我们无法入睡的深夜蛙鸣,也早已被搅拌机巨大的轰鸣声击碎了。
②剩给我们的还有什么呢?除了那巨浪一样淹没我们耳朵的喧哗和噪声,马达声、敲打声、吵闹声,夜深人静时,推开窗户,我们仿佛住在一个巨大的工地上。
当我们的灵魂欲俯身倾听时,我们能否听见那些有名和无名的事物,那些细物质的被淹没的声音?③偶然,在电视的“发现”频道上看到,一个美国人肩挎录音设备,在几年时间里,走遍全世界,去收集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密林中的鸟鸣、刮过荒野的风声、尼亚加拉大瀑布湍急的吼叫和野兽的奔跑。
这位自然之声的收集者痛感属于这个世界的万物的声响正在日夜流失,不复再来。
他用一只录音话筒,试图留住它们物质的声音,然后在某个需要的时刻,把它们释放出来,就像两手拢成一团,捧住一只鸽子,然后朝向天空,放飞了它,使它重又回到自然之中。
④几年以后,那个美国人甚至去了东方一座城市,在那里住了三天。
他录下了大城市的喧嚣:汽车的轰鸣声、马达声、人的吵闹声、和尚诵经的声音。
三天后,他离开了这座城市,长期浸淫于自然之音中的他,耳朵已爱憎分明。
都市尖锐而嘈杂的响声穿透了他的耳膜,使他再次逃亡。
⑤一个夜晚,在一座深山,有一位朋友依山傍水,结庐在一块巨大的岩石边。
我和几位朋友在他那巨大而不铺张的客厅里举杯同乐,兴致高昂。
酒过数巡后,话题变得晶莹剔透,酒帮助了我们表达思想的愿望,也推倒了我们内心那易碎的、并不结实的墙。
尘世和我们每天生活其中的噪音远离这里,剩下的只是几个朋友的低沉亲近的声音,如同清风倾诉,又如同波浪滑过,潺潺水声般细小,秋叶坠地般引人入胜。
孙文辉讲作文3篇

孙文辉讲作文3篇1作文:赤子的视角2高考作文三“垢”3作文心灵鸡汤化之杞忧作文:赤子的视角圣·埃克苏佩里在他那本无与伦比的《小王子》里说,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
不幸的是,作为大人的语文老师们差不多已经忘记了这一点,而正在成为大人的中学生又在竭力抹杀那残存的孩子身份。
我们似乎在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富有思想,越来越对丰富的表象不屑一顾。
面对头顶浩瀚的星空,还有多少人会发出康德式的惊叹?小王子曾经骄傲地向外人宣称“我拥有一朵花和三座火山”,在大人或准大人的眼里只不过是一句稚气未消的玩笑话,因为我们追求的是花朵与火山背后所蕴涵的本质与意义。
在这样一个世界不乏精彩,而人们已经丧失发现精彩的眼光与热情的时代,保持一份孟子所言的“赤子之心”就显得格外必要。
为此,我专门准备了一堂以“赤子的视角”为主题的作文课,或许对目前充斥于写作教学活动中的本质主义倾向能有所矫治。
下面是几个重要示例。
示例一:赤子之眼●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
我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
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
花在夜间是不眠的。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
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川端康成《花未眠》)解析:川端康成的随笔《花未眠》主要谈论“美”的问题,很少有人关注这开首两段文字中所包含的“发现美”的机缘。
罗丹有言,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换言之,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在无边的熟悉中发现陌生的心灵。
花只是花,本无所谓眠或未眠,然而川端康成却在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不仅如此,作者还以略带夸张的口吻说“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
艺术家的不同凡响就表现在这里。
一般而言,人们对周边世界的敏感度会随着熟悉程度的加深而逐渐降低,直至于把一切视作当然。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孙文辉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情感浓烈饱满,直接感染读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感抒发委婉含蓄,耐人寻 味。
议论,1.开头或结尾的议论点明文章的主旨。 2.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象征),借此言彼,生动形象;巧妙寄托,耐人寻味; 委婉含蓄,引人联想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 情酣畅
排比,内容集中,气势酣畅;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衬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 文章曲折含蓄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 律美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双关,表意丰富,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中段,①承上启下,巧妙过渡;②呼应上文,照应下文;③详略 分明,主次结合;④以点带面,点面结合;⑤明暗双线,层层推 进;⑥多次延迟,反复摇摆;⑦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末段,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②总结上文,卒章显志;③水到 渠成,揭示主旨;④画龙点睛,深化(强调或突出)主题;⑤言 尽意未穷,发人深思;⑥戛然而止,回味无穷;⑦结局既出乎意 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⑧结构浑然一体,无懈可击
借古讽(喻)今,借古人古事针砭今天人今事,委婉含蓄,发人 深省
自况,以……自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
联想想象,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虚实相济, 增添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烘托,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 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 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 独具风格。
孙文辉原创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陈州为张安道论时事书(宋)苏辙伏以中外臣庶各有职事,越职而言,国有常宪。
臣守土陈州,非有言责而辄言之,计其狂愚,兹实有罪。
然臣伏念顷以老疾不任吏事,陛下未忍废弃,亲择便地以遂安养。
将辞之日,面承德音,以为大臣之义,皆当为国谋虑,不宜以中外为嫌,有所不尽。
古人有言:“虽乃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
”伏惟圣德广大,无所不容,而臣自到任以来,于今一岁,心目昏眩,有加无瘳,故尝乞丐余生,求还闾舍,区区之诚,久而未获。
陛下视臣志气一衰至此,岂复有意别白是非而与世俗争议也哉!是以得失之间,久无所与。
今者窃有所怀,上为陛下参之官吏,下为陛下验之百姓,而安危之机实在于此。
自惟受恩累圣,邦之休戚,身实同之,志力虽衰,于义不可嘿①已。
然臣之所欲言者,非敢远引前古,逆探未然,以惑陛下之聪明也。
凡皆陛下之所尝试,而臣愚之所与闻者耳。
臣伏见陛下即位之始,计虑深远,凡有所建,动合天心。
始议山陵②,深恤费用之广,推明先帝薄葬之命,以诏有司。
四方闻之,无不感泣。
其后一年之间,诞布号令,劝率宗族惇孝弟之行,勉励州郡先农桑之政,复转对以广言路,议徭役以宽民力。
盛德之事,不可具记。
是时天下虽大变之后,而无不翘然想闻德音以忘其忧。
两宫欢欣,九族亲睦,群臣万民,蒙福而安。
纷纭之议,不至于朝廷,谤怨之声,不闻于闾里。
陛下优游无为,而天下已治矣。
为国如此,岂不乐哉!陛下自今视之,当日之政,其可悔恨者凡有几?以臣视之,非独陛下无所悔恨,虽天下之人,亦未有以为失当者也。
何者?政令简易而人情之所安耳。
《易》曰:“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向使陛下推行此道始终不变,则臣以为久大之功可得而致矣。
其后求治太切,用意过当,奸臣缘隙得进邪说,始议开边以中上旨。
于是延安有横山之谋,保安有招诱之计。
陛下饶之以金帛假之以干戈小人贪功虑害不远轻发深入攘夺尺寸无用之土空竭内府累世之积。
孙文辉高中语文经典文本解读4篇

孙文辉高中语文经典文本解读4篇1从情感基调看《我与地坛》(节选一)的命运观2从叙事心理看《祝福》的批判指向3触摸心灵:《药》结尾的另一种教学处理4规范罅隙里的欲望蠕动——施蛰存小说《梅雨之夕》赏析从情感基调看《我与地坛》(节选一)的命运观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节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以来,一直成为各类公开课的热点篇目,也出现了不少精彩的课例。
仔细观察这些课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不少老师往往在教学设计的导入部分穿插一个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步骤。
从个人的命运遭际看,史铁生与贝多芬的确有不少相似之处,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失去了双腿,一个在32岁后基本丧失了听力,而他们最优秀的作品恰恰出现在遭受如此重大打击之后。
也许是由于这个类比的诱导,《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往往被简单地处理成一个受伤的生命如何抗争命运的话题。
事实上,我们稍微仔细地体会一下两个作品的情感基调,就可以发觉《命运交响曲》是激烈的,而《我与地坛》则是深沉的。
这个区别看似只关涉他们某时某地的心情,实际上恰恰折射出两个人在命运观上的巨大分野。
贝多芬通过《命运交响曲》传达了这样一种声音:“我不能再忍受了,我要同命运搏斗,它不会征服我的!啊!继续生活下去是多么美丽呀!——值得这样地活一千次!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自语)而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试图表达一个远为丰富和宽广的命运观,这一点可以从作品“深沉”的情感基调生发中获得不少体验。
情感特征一:淡远写此文时,史铁生已经从狂躁的绝望中突围出来了。
他的叙述语调既非乐观主义者的轻快,亦非悲观主义者的凝重,而是在舒缓中散发出一个命运思索者的淡远气息。
从字面意思看,文章第二自然段似乎只能浓缩为这样一句话:地坛在等我。
而深入文字的丛林,我们却呼吸到了某种超越文字意义本身的情感气息,不由得使人发生关于命运的无边冥想。
为了涵咏方便,我们不妨把该段的语句分一下行: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这古园仿佛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了四百多年一字不改,完全是一首诗。
在“说”与“不说”之间——试论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言说姿态及结构

在“说”与“不说”之间——试论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言说姿态及结构作者:李雨轩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半月)》 2020年第11期李雨轩李雨轩,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的经典作品,也一直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名篇、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人教版教材中位于必修一,在部编版的新教材中位于选择性必修的中册。
就鲁迅很多作品都涉及“说”与“不说”的二元对立,如《野草·题辞》《呐喊·自序》《“感旧”以后(下)》,但《记念刘和珍君》是一个更特殊的文本,因为它更为可视化地集中展现了鲁迅在“说”与“不说”之间进行抉择的矛盾心态。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尝试从“说”与“不说”的张力结构来解读文本,也产生了系列论文,如孙文辉通过逐段逐层的细致阅读,论述了鲁迅关于言说的悖论性经验。
[1]但这些文章较少上升到理论层面,未能对这种复杂交错的张力进行整体性、结构性的审视,因此笔者拟在文本精读的基础上对此进行尝试。
鲁迅曾在《野草·题辞》中写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2]在《呐喊·自序》中,鲁迅也提出了“大嚷”与沉默的对立,“大嚷”蕴含着对启蒙者叙述的内在反思,但“大嚷”虽惊醒昏睡者,使其直面铁屋的黑暗绝望,却也生成了毁坏铁屋的希望。
在《“感旧”以后(下)》中,鲁迅化名为丰之余坦陈,“说话难,不说亦不易。
弄笔的人们,总要写文章,一写文章,就难免惹灾祸”[3],“说话”面临着被人误解乃至攻讦的危险,但鲁迅仍表示“不说亦不易”,这足以证明沉默也不能安顿内心。
因此,言说与沉默似乎只是两种不同的言说状态,但其实二者的差别却涉及言说主体的内在矛盾、言说的外部环境及言说可能产生的效果在内等更为广阔的界域。
因此,能否在“看/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4]之外,将“说/不说”提炼为鲁迅作品中的又一个普遍的结构模式,本身是一个值得探讨、开拓的问题。
孙文辉讲作文之语言与文采

第四节语言与文采孙文辉编著【思维点击】浙江高考考试说明关于写作发展等级,有一项“有文采”的要求,即作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有文采”是在基础等级“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高一个层次的语言标准。
语言运用好,才能赋予文章以形象性、鲜明性和生动性;否则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当然,语言风格多种多样,或质朴自然,或优美典雅,或风趣诙谐,或犀利尖锐,或细腻敏锐,或雄浑刚健等等,考生选取何种风格,关键要看这种语言风格能否与作文内容浑然一体,激发出尽可能充分的表现力。
一般而言,叙写亲情类的文字可选用质朴自然的风格;描摹乡愁、废墟、江南小镇等被时光沉淀后的事物,则适合用典雅的语言来表现;而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之类的文字,则不妨采用犀利尖锐的文字。
至于其他的语言风格也一定要与所表现的内容相一致,也可综合使用。
【典例剖析1】●质朴自然型古人云:“文章不难于巧而难于拙,不难于曲而难于直,不难于细而难于粗,不难于华而难于质。
”这也道出了质朴自然型语言的特点:拙、直、粗、质。
而且,这类文章的语言多口语化,使用常见的字词语汇,浑然天成,几乎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
当然,语言质朴自然并不意味着情感思想的浅陋,恰恰是“绚烂至极归于平淡”,藏着极其深厚的情感意蕴。
[典例题目]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在你的生命中,有没有那么一个人,以其微弱而又巨大的力量护持着你,影响着你,让你铭记一生?请以叙述的笔调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②标题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例文呈示]奶奶,晚安陈钰祺躺在学校公寓硬硬的床板上,我常常会想到我的祖母——此时她还没睡下吧?她总是那么忙碌,七年前母亲去世后,家里的事务都压在了她一人身上,而她今年已经七十五岁了。
我常常为这个可怕的数字感到心惊,多少这个年纪的老人是在享子女的福,颐养天年啊!早上起床铃还没响,我的意识里就隐约响起板刷的声音,周围还很暗,祖母早早地起来在洗衣服了。
孙文辉高中语文经典文本解读5篇

孙文辉高中语文经典文本解读5篇1“说”与“不说”之间——《记念刘和珍君》言说艺术略赏2为何“断不可学这样的诗”及其他3复仇抑或拯救——读鲁迅《复仇》两篇4化事件为情境5《漫游者的夜歌》两个译本品读“说”与“不说”之间——《记念刘和珍君》言说艺术略赏【内容摘要】本文以“说”与“不说”为切入口,用文本细读的方法逐段逐层地梳理了《记念刘和珍君》中跌宕起伏的言说脉动:肇始于未说,继而欲写而又痛感无用,继而开说却无话可说,继而回忆、控诉直至令人窒息的沉默,继而还要说渐至“何所道”,终至于说过而说不出话。
透过这般曲折丰富的言说之难,鲁迅遂将一己的沉痛、愤懑、悲哀、绝望、崇敬、振作之情充分述说了。
【关键词】说、不说、言说困境、丰富的痛苦“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写下了一系列杂文,或抨击,或哀悼,或深思,或兼而有之。
在这些热血铸就的文字里,《记念刘和珍君》属鲁迅格外用力的篇章,充分暴露了一颗盛满丰富苦痛的灵魂在现实语境中的言说之难。
或者说,《记念刘和珍君》起伏跌宕的言说脉动,是伴随着“我”的“说”与“不说”而依次展开、逐层深化的。
所以,关于《记念刘和珍君》文本形式的教学也应以此为切入点,探幽发微,反复涵泳,从而深入领略鲁迅那卓立独异的言说魅力。
《记念刘和珍君》分七个板块,时而叙述,时而议论,时而抒情,可谓极尽杂文之变。
但不管采用何种表达方式,全文七个板块的言说几乎都是由或显或隐的“说”与“不说”的矛盾驱动的。
开篇程君问“我”可曾为刘和珍写了点什么,“我”只是简短地答曰“没有”。
起笔较平,一则示以情感复杂难言,二则为后续的言说蓄势张本。
很快,程君的正告与刘和珍预定《莽原》的往事,促发了“我”早就有的“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的念头。
至于何谓“必要”,鲁迅有意识地避开了直言,转而慨叹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这种一边肯定“写”的必要,一边却痛感“写”的无用的表述方式,正是鲁迅言说的悖异复杂之处。
孙文辉浙江高考语文原创前4题附答案解析

浙江高考语文原创前4题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白天天气有些燠.(yù)热,夜里就下了一场滂沱大雨,山间空气变得黏湿起来,仿佛一把抓去就能攥.(zuǎn)住无数水珠,山崖下的流水也潺潺欢唱着。
B.在这个奋发有为、砥砺前行的年代,我们都是追梦人,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只管撸.(lū)起袖子加油干,着.(zhuó)力将个人追求熔铸于中国梦中。
C.唯有恢宏、坚忍的心灵,才会眷恋这些阴郁的农舍、哀歌以及灰烬.(jìn)和莠草的气息,并透过这种极度的匮乏,感受被荒山包围的病恹.(yān)恹的美。
D.中美双方不应设置壁垒,而应摒.(bìn)弃零和博弈的旧思维;不应任由无耻谰.(lán)言泛滥,而应秉持发展的眼光,为两国关系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5分)一个叫李仁志的中学生对着同学讲述自己的妈妈是外卖配送员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网友。
【甲】尽管这只是一档节目,但一个男孩敢于向外人介绍母亲“卑微”的工作,表达对母亲的职业身份恰如其分....的认同,还是需要足够勇气的。
李仁志不但没有因母亲是一个外卖配送员而嫌弃她,而且..在社会偏见的刺激下更加心疼母亲,这样的孝心可赞可叹。
在关于外卖配送员的价值迷思亟须..破解的背景下,李仁志呼吁大家用正常的眼光看待母亲的职业,这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乙】“我妈妈是外卖配送员”之所以能看哭很多人,一是李仁志的演讲体现了对一个平凡职业的正确认知,二是作为一个孩子,对于母亲的职业,李仁志一直保持着由衷的坦诚与体面感。
【丙】自始至终,李仁志自尊,不煽情,所谓“少年感”,大概就应如此。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恰如其分 B.而且 C.亟须 D.难能可贵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 B.乙 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一家便利店留有“温暖角”,放着免费的奶茶,你只要进入店内就可以喝到,而这杯奶茶却是陌生人给你留的,这样的意外之喜岂非比奶茶本身更温暖?B.短短两天时间,短视频《啥是佩奇》就刷爆网络,视频播放量超3100万次,微博“啥是佩奇”话题阅读量则高达3亿次之巨,这是主创者所始料未及的。
孙文辉高中语文经典文本解读四篇

孙文辉高中语文经典文本解读四篇1《始得西山宴游记》物我关系辨2《听听那冷雨》备教补丁3《亡人逸事》细节情境化赏析举隅4《史记》中的“晋秦围郑”《始得西山宴游记》物我关系辨在《始得西山宴游记》篇尾,极尽登览之快的柳宗元忽而悟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言辞间满是果决之气,俨然将西山之旅视作其永州山水诸游中的一道分水岭了。
与“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相较,西山令作者顿生一见倾心的始得之感,外自然以其“怪特”之样貌,内则因其予人“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高峰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对该体验所涉之物我关系,世人多以“物我两忘、天人合一”释之。
章士钊尝转引王荆石语云:“与万化冥合,语类上文与灏气俱,不如与物不异之稳。
”①此说虽有声韵上的考量,却也辗转透射出“物我为一”式的理解。
今更有甚者,截取美国环保学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像山那样思考”的生态伦理命题,来类譬柳宗元与西山乃至万物的关系②,亦可谓“妙想”无限了。
据柳文自载,柳宗元是在宪宗元和四年(809)登游西山的,距那场声震朝野却又迅即流产的“永贞革新”业已四年有余,不过作者内心的贬谪之创并未随着时光的流逝而稍有愈合。
《始得西山宴游记》甫一开篇,柳宗元即以低沉的语调自陈:“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千年而下,如许悬空读去,恐怕难免让人陡起突兀、刺眼之感。
显然,欲对作者的切肤之痛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之同情,势必需要回溯其所处的个体历史语境。
从相关史料看,河东柳姓自北朝以降即世相重侯,入唐后与皇族关系密切,显赫一时,至柳宗元祖辈渐趋败落,终近乎庶族。
这种大起大落的家族兴衰史无形中激发了青年柳宗元浓烈的政治热情,培育了他以重振族业、利安元元为务的强烈的仕进意识。
凭着敏慧绝伦的资禀和诸公要人的交口荐誉,柳宗元33岁即“自御史里行得礼部员外郎,超取显美”③,由是愈加卓励风发,倨悍精进,一度以为千秋功业可一蹴而就。
然而,历史总是云谲波诡的,顺宗中风内禅,叔文失势外谪,柳宗元也随之加贬永州。
《浙江省新高考研究卷》语文(一)孙文辉

《浙江省新高考研究卷》语文(一)孙文辉名校联盟★《新高考研究卷》《浙江省新高考研究卷》语文(一)命题:浙江省慈溪中学孙文辉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种兰养鳞之外,巴尔特喜在洗砚池边沃以饭渖,引出绿褥.(rù)似的青苔,又在墙下洒些鱼腥水,藤萝蔓.(màn)生,并且时常抽出一管钢笔,锋棱崭然,摒除杂念写下些偶得,事后再叫助手誊清。
B.此地山清水秀,芊芊凝绿,小林便开始逞其想象,仿似置身于暌.(kuí)隔多年的江南了,入港后又见半篙.(hāo)之水,两岸草坪,还有无事垂钓竿者,忍不住推了推睡眼惺忪的琴子,欲诉衷曲。
C.近来知堂散文备受推崇,却鲜有人注意到,舌与笔两厢背驰,欧化口语明显脱节,实是知堂一生未能去除的顽症,其温雅纡.(yú)徐的絮语,多流于无精打采的絮叨.(dao),没有鲁迅式的奇崛瑰玮。
D.祖父打着赤搏,瘪着嘴巴,眼睛蒙着一层灰白的翳.(yì),坐在埠头的石礅上,像一团晒干的麻子馃,胸脯和腹部上原有的硕大肌腱像水渗进沙子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黝黑的皮耷.(dā)拉下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3 题。
[甲]史铁生说了这么多,一言以蔽之,即:“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不过,这话很容易被读浅了。
人们常以为园中万物虽然身处逆境,却依然顽强不屈,对于痛失双腿的史铁生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恰切而又强劲的激励。
殊不知这样一来,史铁生好不容易从“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中领受的生存启悟就被一笔..勾销....的命运则架起了一副不可调和的对峙阵势。
[乙]..了,不甘屈从的人与云谲波诡这甚至可算是一种严重的误读了,它武断地将“这一个”史铁生泯然..于“身残志坚者”的行列。
其实,除非..读上一两句,我们便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与命运之间的和解气氛。
[丙]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阴凉”,现出了一个静谧、适意的所在;“我把轮椅开进去”,自然而又自如,仿佛“我”的身体不曾发生任何变故,以致于常人“迈着轻快的步伐”之类的表述反显得做作。
孙文辉高山仰止

【导入】 司马迁曾在《史记》里这样赞美孔子:
《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注释】 止,语助词 景行,háng,大道 即高山抬头看得清,沿着大道向前奔
【一看】 弟子心中的孔子
1.用恰当的语调朗读9.11则,说说颜渊心中的孔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的人生 处境: 1、思想深邃(子路、子游) 2、知音凋零(颜渊、伯牛) 3、壮志难酬(乘桴浮于海 )
↓
伟大的孤独
(高山仰止)
作业:
从《高山仰止》中读出孔子 身上“伟大的孤独”,你觉得妥 当否?请结合相关材料,写一篇 小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Hale Waihona Puke 【注疏一】无所取哉原文: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哉!
1、教材译文:仲由好勇超过了我,没有什么可 取的呀! 2、杨伯峻译文:仲由太好勇了,他好勇的精神 大大超过了我,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了! 3、李长之译文:勇敢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没有 什么可取的了!
【注疏二】无所取裁
原文: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裁!
1、李泽厚译文:子路比我还勇敢哩,就是不知道 如何剪裁自己。 2、理雅各英译 :He does not exercise his judgment upon matters。 3、程颐:“浮海之叹,伤天下之无贤君也。子路 勇于义,故谓其能从己,皆假设之言耳。子路以 为实然,而喜夫子之与己,故夫子美其勇,而讥 其不能裁度事理,以适于义也。”
【注疏三】无所取材
原文: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1、译文:由啊,太好勇了,你的勇悍大大超越了 我!只可惜我们没地方可觅取桴材啊! 2、郑玄:子路信夫子欲行,故言好勇过我。无所 取材者,无所取于桴材。以子路不解微言,故戏 之耳。” 3、皇侃指出,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是孔子 “托乘桴激时俗”。
“文本细读法”在高中散文教学中的运用

“文本细读法”在高中散文教学中的运用
徐晨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
【年(卷),期】2022()32
【摘要】散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
高中散文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方法,而“文本细读法”恰好能够帮助高中语文教师化腐朽为神奇。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文本细读法”在语文散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与应用策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总结,有助于提高散文教学效率。
【总页数】2页(P5-6)
【作者】徐晨
【作者单位】安徽宿州市萧县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文本细读法”在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文本细读法在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运用
3.“文本细读法”在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4.关于高中散文教学中运用“文本细读法”的思考
5.“文本细读法”在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文辉高中语文经典文本解读3篇
1走出“多情”的迷宫
2《铸剑》:复仇形态的嬗变与小说的诞生
3“无所取材”的注疏及其表达效果的变异
走出“多情”的迷宫
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有词云:“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不少学者指出,其中的“多情”一词当视作“多情之人”的省称,即如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句之“多情”,属性状借代。
那么,此多情者究竟意指何人呢?启功先生认为:“‘多情’者,谓周郎之多情也。
以彼之英发,见我之早衰,自应相笑。
”①持类似观点者也将前句“故国神游”的主语设定为周瑜,意谓周瑜的魂魄重游赤壁故地的话,志满情丰的周郎必当取笑词人的“早生华发”。
如此释读,似乎保持了本词下阕主体(周瑜)叙述的一贯性,却忽略了词人在耽于“遥想”公瑾神采和伟业之际忽而召其魂魄前来的突兀感。
再者,虽说苏轼为渲染周瑜的英雄风采而点配了“小乔初嫁了”,但因此就将周瑜符号化为“多情”者,未免以偏概全、轻重失当。
即使将“多情”的内涵进一步扩充为“年少有才、情场得意、战场骋志”之类,以如此“多情”之主人公来取笑“老来事业转荒唐”的词人,犹土豪揶揄瘪三,也只能显出周瑜为人的浅薄和苏轼所追慕的人生境界的浅狭。
这样算来,词中明言叙及的人物里,堪称“多情”的便唯剩“小乔”了。
郭沫若曾在《读诗札记四则》中浪漫地想象,这一场盛大的“故国神游”既有周瑜、诸葛亮的出场,也有小乔乃至东坡本人的参与。
刨却人物间的历史年代因素,四人中数小乔最年轻,而东坡最年长,“多情”的小乔便忍不住讪笑东坡的白发了。
②许是“多情”一词天然的女性质地,像许渊冲这样的汉译英名家也有意识地将“多情应笑我”译作Sentimental,his wife would laugh to say。
③不过,让恰值夫贵妻荣、青春靓丽的小乔去嘲弄一个老迈无成的贬谪之人,未免过于酷冷,也有失一位儒将夫人的身份与涵养。
毕竟明笑他人、暗炫自家夫婿的做法太小家子气,大大折损了人物应有的格调,假使苏轼为此自卑、烦恼,那更是俗物一个了。
况且,在词人的歌咏中,周瑜是主角,与之对应的是苏轼自身,小乔只是陪衬周瑜的小配角而已,关键点解读不宜节外生枝。
可郭老似乎还嫌不够热闹,又从“羽扇纶巾”处附会出一个诸葛亮来,并臆想东坡也穿越时空,与他们会聚在一块。
这样,四人神游故国便不啻八仙过东海了,各各逞强斗能,嬉笑闹腾,致使“多情应笑我”中词人深沉的自我慨叹意味荡然无存。
多年以后,台湾学者吕正惠先生依据郑骞《词选》里的相关注文又抛出了一个新人耳目的观点。
他认为,“故国神游”当指东坡做梦回到了故乡眉山,“多情”则指其早年亡故、归葬眉山的元配王氏。
④此论一立,颇似考古上的独家新发现,大有挑战其他流行释读的架势。
不过,稍事推敲,吕先生的几处论证并不能使人充分信服。
譬如,他对人们将“故国”释为“旧地(赤壁古战场)”很不以为然,觉得苏轼当时就站在赤壁旧地,何来“神游”呢?其实,此处的“神游”是对下阕首词“遥想”的呼应,也是词人遥想内容赖以呈现的独特视角。
苏轼确实“身”在“人道是”的周瑜之故国,但这并不妨碍他“神”思故国之周瑜。
本来,游遗址思先人就是人类的一种极普遍、极自然的情感反应,也是怀古词作的常规写法。
所谓“故国神游”,实乃词人在空间维度上的时间性想象,他身游的是地理之赤壁,神游的却是历史之赤壁,即三国风云中周瑜所建立的不世功业。
再如,吕先生引经据典以强调《念奴娇·赤壁怀古》不是纯粹的怀古词,而是借古咏怀之作,即借周瑜隐衬苏轼自身。
此言固不虚,但由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索隐出东坡当年“十九娶王弗,廿一中举”的履历来,未免横生枝节。
更甚者,周瑜赤壁一战名垂千古,而苏轼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两相对比里突然冒出一个亡妻来取笑“我”的一事无成和白发徒生,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原词“怀瑜伤己”的整体架构,削弱了词人悲慨情感的纯一性和深沉性,犹似匹妇责难匹夫之没出息,堕入了庸常世界的俗趣。
至于林庚、冯沅君两先生将“多情”泛解作“关心他的人”⑤,亦不过是对郑吕“王氏”说的扩大化而已,依旧没有准确揭示出苏轼赋予“多情”一词的特定涵义。
要而言之,上述关于“多情”的解释本质上都是孤立地就词猜词并自圆其说,未能从全词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高度去观照“多情”独特的意蕴处境。
就抒写重心而言,苏词上阕及下阕“遥想”句至“灰飞烟灭”句,主写周郎之赤壁与赤壁之周郎,周瑜是主,在明处,而词人是宾,在暗处;“故国”句至篇末,着一“神游”收束前文,自虚境跌入实境,由思古怀人转入抚今悼己,词人反宾为主,周瑜则悄然隐没于“我”之中了。
显然,“多情”一语正处于全词主宾易位的节点上,此“情”虽激发于周瑜之事,却内归于苏轼之心,是词人面对如画江山和风流人物意识到了个人的人生处境而生发的复杂喟叹,是全词少有的蕴藉之处。
因此,“多情”的涵义亦须从东坡本人丰盈的生命情感状态里去索寻,而非妄解作某某人。
很多大家将“多情应笑我”释作“应笑我多情”的倒文,正是注意到了“多情”一语在此处言志述怀的功用。
不过,如何理解作为形容词的“多情”的具体意蕴,人们依然莫衷一是。
有人受词中英雄配美人的叙述结构的影响,将“多情”解作男女间的喁喁私情,似又回折到了“王氏”说。
可是,无论在现实世界抑或文本世界,东坡终究不是耆卿那般的风流情种,即便专题抒写与王氏的伉俪深情(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他也恪守着人伦的界限。
况且,在一首借山川咏怀抱的豪放词里笑叹卿卿我我之情的泛滥,未免有失分寸。
也有人释“多情”为“善感”,即“容易引发感触”的情绪特征,个中的软弱无奈之味确可与周瑜的自信倜傥之姿形成鲜明的映衬,从而增强词人“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的失败感。
可这样的释读只凸显了“多情”的功能性状,几乎架空了“多情”的内在意蕴。
更有甚者,干脆将“多情”泛解为“人生的种种感受”或“感情太丰富了”,致使原本丰富
独特的“多情”的面目变得模糊莫辨。
综而观之,诸如此类的关键词意蕴探寻酷似词典释词,只注意义项的常规性与普适性,却忽略了特定语词在前后语链间的有机联系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独特况味。
宋人洪迈《容斋随笔》引有向巨原语,言苏门四学士之黄鲁直尝手书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词,其中今本“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句书作“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
⑥这大概是东坡初稿上的词句,姑不论句中“前四后五”或“前五后四”的句读之别(其实两者的区别对词意的影响微乎其微),单看“应是”一语即能见出“多情”与“生华发”之间的因果关系;修改稿在语词上略有增删,表达也愈发饱满畅达了,但其间的逻辑联系并未根本性改变。
朱纯深教授敏锐地捕捉到了修改稿语词背后微妙的语蕴关联,以一支生花妙笔译道:I must laugh at myself:letting sentiments grow/Into grey hairs,too soon。
⑦该英译清晰地勾勒出了苏句的情感肌理:笑(laugh)——多情(sentiments)——华发(grey hairs)。
尤值称道的是,朱教授用grow into(含种子渐渐发芽生长成植物的意味)来连接sentiments和grey hairs,愈加形象地展现了“多情”的种子悄无声息地萌发出丝丝缕缕“华发”的全过程,可视可触亦可感,极具文学性。
可以说,无论是苏轼的初稿,还是朱纯深的英译,都为我们破解“多情”之谜提供了一条独到而又合理的思路:“多情”为里,“华发”为表;“多情”是因,“华发”是果。
正如苏轼在《宿州次韵刘泾》诗里所云:“多情白发三千丈,无用苍皮四十围。
”因此,欲求“多情”的内蕴,不妨由表及里、自果溯因,从“华发”处入手。
不言而喻,人生白发缘于生命机体的衰老,乃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东坡为此“多情”,自然有对生命美好的留恋,也有对生命短促的无奈,但这样的感触与常人的普遍经验并无不同。
要贴近独属于苏轼“这一个”的“多情”,我们还须特别关注“早生华发”中的“早”字,也就是本词修改稿里特意增补的语词。
倘若“华发”是伴随着生命衰竭的节奏自然而然生出来的,那么以东坡向有之旷达是不易产生如此“多情”之感喟的。
词人高调地嘲笑自己“早生华发”,与其说戚戚于“生华发”的生命现实,毋宁说耿耿于“华发不该生而生”的人生遭遇。
据载,苏轼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业已45周岁,照宋时的平均寿命,也算迈入老境了,在此等年纪发染霜白并不见得有多“早”。
但词中东坡自言其“早”,只能说明在他的潜意识里满头“华发”不是岁月染就的,而应由功业与年龄的反向错位所致。
如果将功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视作顺遂的人生模式,那么功业巨增而年纪轻轻的人生便是惊伟的(如周瑜),功业空蚀而年岁徒增的人生则是悲怆的(如苏轼)。
东坡强言“早生华发”,意即在壮怀难酬的现实面前依然不愿白白地老去,实出于生命里某种伟大的不甘和焦灼。
子曰:“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论语·子罕》)可苏轼竟罔顾这般生命现实,一厢情愿地沉湎于“故国神游”之中,对以周瑜为载体的功业世界倾慕不已,岂非“多情”?
当然,就此将“多情”理解为东坡对建功立业的魂牵梦萦,还是有点粗泛的。
中国古代士人对人生功业的期待各有不同:有的追求现实世界里的权势名位,如信奉“书中自有千钟粟”之流;有的做着改天换地以一展文韬武略的枭雄梦,如欲“赢得生前身后名”、只“可怜白发生”的辛弃疾。
可考察苏轼一生的行止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