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年兜春节习俗

合集下载

泉州市人春节过年习俗大全,老泉州市人春节过年的传统习俗

泉州市人春节过年习俗大全,老泉州市人春节过年的传统习俗

泉州市人春节过年习俗大全,老泉州市人春节过年的传统习俗泉州春节的习俗泉州的正月初一至十五都称为过年,要过了十五,这个年啊才算是过去了,所以泉州的春节和我们这都有些不一样,那具体的泉州春节习俗是怎么样的呢,一起跟着小编来瞧瞧看看吧。

大年腊月三十、小年腊月二十九,是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也指最后一天的晚上,泉俗称“年兜”、除夕。

备节:泉州春节习俗节前,要完成扫尘、拆洗被褥蚊帐等大扫除,炊年糕、年米果,给大人小孩买衣服,操办“敬神敬佛敬公妈”的供品及年货,请先生写春联,有的还到各宫庙“烧过年金”。

馈岁: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除夕:前一、二日,以豚糕相遗,谓之馈岁。

”挑水盖井:除夕日,家家户户该洗的东西洗完,到水井提水挑水,把水缸装满,并稍溢出,以示年年有余。

后即把水井用石板或木板上加压石头,把水井口盖住,不再打水,直至正月初四方才掀盖用水。

现在使用自来水,此习俗已不存。

辟火符: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辟火符:里胥于除日印辟火符,分贴各家门首,主人给制钱四文,借以度岁。

符纸用青蓝色,长四寸许,广三寸,中画老人像,上作两蟠龙,旁两行四语:左曰‘姓宋名无忌,火光速入地’;右曰‘家有壬癸神,能供千斛水’。

按:《道德经》曰:月中仙人宋无忌。

《白泽图》云:火之精,曰宋无忌(见《史记·封禅书》索阮注)。

又,‘家有壬癸神’贰语出佛书。

然则所画者,殆元冥之神;所言者,乃呼水禁火也(详《尺五天随笔》)。

”置甘蔗: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除夕:除夕人家以甘蔗置门侧,殆取渐入佳境之意。

桐荫吟社黄谋熙(敬堂)先生云:佳境到头休嚼尽,大家珍重岁寒心。

”放炮:从大年三十午后到初一整天,祭祖敬天公贺新岁,要放好几次鞭炮,驱邪添喜。

祭祖、烧天金、祭神、祭路:泉州民俗认为年兜日是全年祭祀祖先最重大的节日。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除夕……至夕,祭先及神,谓之辞年。

闽南民间习俗

闽南民间习俗

闽南民间习俗春節正月初一,稱為“過年”、“過新年”,可見“年”既是時間單位,也是節日名稱,是年與年之間的大節。

年是我國民間古老而又最為隆重的節日,堯舜時稱“載”,夏代稱“歲”,商代稱“祀”,周代起稱“年”,沿用至今(只有唐玄宗、唐肅宗二帝時一度稱“載”)。

過年的時間自漢武帝時確定正月為歲首,即以正月初一為新年,又稱“元日”;又因此日始於旦,也稱“元旦”。

辛亥革命後改行西曆,以一月一日為元旦,於是原稱為“元旦”的農曆正月初一即改稱為“春節”,但仍習稱為“年”。

過年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稱為“過年”,要待過了十五,“年”才算過去了。

民謠雲:“初一場,初二場,初三無姿娘(姿娘意為婦女,此日婦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從天上彙報回來);初五舀肥(掏糞便,農事開始);初六隔機(整理織布機,隔開經線與緯線,婦女們開始織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樣做‘七寶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氣寒冷宜在家飲酒);十一請女婿;十二倒去覓(婦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飯);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媽’生;十七‘那怎生’(節日就這樣過去了)。

”敬天公子正之時(零點)一到,四處爆竹聲響成一片,人們即在家中廳堂設案,擺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點燭,恭拜“天公”,敬祀祖先。

這種祭祀一直持續到初四。

開正除夕之夜守歲至深夜十二點鐘響,迎來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時“敬天公”的同時,家家戶戶燃放爆竹,開門迎春納祥,俗稱“開正”。

賀正清晨,無論男女老少,紛紛起床盥洗,穿上早已準備好的新衣服。

早餐闔家吃面線加雞蛋,吃蛋去殼,意在除黴氣,迎吉祥,面線則象徵福壽綿長。

早餐後即出門走訪鄰居親友,笑臉相迎,首次見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稱“賀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

有客上門,要奉上糖果、蜜餞,或喝甜茶、咖啡,讓客人“甜一下”,以示有個甜蜜的開端。

團拜清乾隆《泉州府志.風俗志》引宋代郡志所載雲:“元正賀禮,鄉老相約聚拜,省往復之煩。

闽南过年习俗

闽南过年习俗

闽南过年习俗
闽南地区是指中国福建省的南部地区,其过年习俗与其他地区相似,也有一些独特的
传统。

以下是一些闽南过年的习俗:
1. 除夕年夜饭:闽南人重视家庭团圆,年夜饭是一家人共同享受团聚的时刻。

这顿饭
一般会有很多丰盛的菜肴,如鱼、烧肉、虾、粽子等。

人们相信吃鱼有“年年有余”
的寓意,因此餐桌上必定少不了鱼。

2. 贴年画、贴对联:人们会在除夕之夜贴年画和春联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年画一般会
有各种祥瑞的图案,如蝴蝶、鱼、花等,春联则是写有吉祥的对联,如“一帆风顺、
万事如意”等。

3. 敬神祭祖:过年期间,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前祭祖,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同时,
闽南地区还有许多拜神的活动,如拜岳父、祭拜地主、祭拜门神等,以祈求神灵的保佑。

4. 赏花灯:在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闽南地区也会举办赏花灯的活动。

各种各
样的灯笼会在街道上挂起,形成美丽的夜景。

此外,还有猜灯谜等传统游戏。

5. 打炮放鞭炮:过年期间,人们还会燃放鞭炮和放鞭炮来驱逐邪气,庆祝新年的到来。

这是一种释放和庆祝的方式,同时也有驱邪避灾的意义。

这些是闽南地区过年的一些传统习俗,代表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闽南的风俗--过年之渐逝民俗

闽南的风俗--过年之渐逝民俗

闽南的风俗--过年之渐逝民俗闽南的风俗--过年之渐逝民俗“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闽南民谣有人说,这年是越过越无聊了。

大鱼大肉,腻了;新衣新帽,烦了;请客送礼,累了;拿压岁钱,年纪太大了。

在不能放鞭炮的春节里,又有人思念起从前的社戏、舞狮弄龙和“妆糕人”,想重历那样的热闹喜庆。

但曾经历过那些礼俗的人渐渐老了;能说清那些“繁文缛节”的也越来越少了,许多民俗正在渐渐消失。

剩下的,只是老人们心头那甜蜜又带着些许惆怅的回忆。

日前,记者走访了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著名编剧、泉州方言研究会副会长尤世赞和泉州地方史、宗教史专家柯建瑞两位老人。

从他们的讲述中,我们依稀可以追忆那些曾经的欢愉与寄托。

隔年米和九鬃芋除夕夜里要辞年。

按照闽南的风俗,辞年得摆“隔年米”、插“春枝”、供甜米果和九鬃芋。

现在这种风俗也很少见了。

据泉州地方史专家柯建瑞老人介绍,从前过除夕,供桌上得摆着“隔年米”(也称“过年饭”)、糕果、鸡蛋、红橘、柿饼、九鬃芋等各种菜肴。

“隔年米”得从除夕夜放至大年初一,意为“年年有余”。

在辞年的过程中,九鬃芋算是一件重要物什。

据介绍,这种芋头有许多芽,闽南人称之为“芋子芋孙”(闽南语),象征着人丁兴旺、子孙满堂。

跳火墩“现在在农村,有些地方过年时还要烧堆篝火。

但我们小的时候,围着火墩跳来跳去唱着民谣的情景却是极为少见了。

”柯建瑞老人说的,就是“跳火墩”。

福建泉州风俗作文500字

福建泉州风俗作文500字

福建泉州风俗作文500字
泉州一个美丽的地方,一个个习俗就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而《泉州习俗》把这一颗颗珍珠串成-条珍珠项链,供人们观看。

《泉州习俗》主要讲泉州的习俗、节日、游艺与工艺等习俗。

除夕在泉州不叫除夕,而叫“年兜”,具体日子是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有祭祀祖先、张贴春联、吃团圆饭、分压岁钱、“跳火盆”|辞年守岁等主要习俗。

而祭祀祖先是“年兜”的重要节日。

"年兜”中午桌上要堆满各色糕果和鸡鸭鱼肉,中间高堆“过年饭”,以陶钵盛大米(象征衣食丰足),上面在搁碗糕(象征兴旺发达)、红(象征吉祥如意)、红鸡蛋、红米丸、红枣(象征团圆美满)和米粉蒸制的金、银锭(象征财源广进),中插春枝(象征年年有余),供桌前还要在置放一个火炉(象征家运享通、红火)。

祭祀祖先就完成了,
吃完团圆饭,男生要“跳火盆”,女生则要收拾桌面,洗刷锅灶碗筷。

接着,长辈晚辈压岁钱(有的是春节早上发),亦称“分年”。

诸事完毕后还要守岁,俗谓守岁的父母或长辈可以延长益寿,故又称“坐寿”
我们还有许多其他的节日,比如“清明节”"七夕节"“冬至节”等节日,但有的泉州节日我们都遗忘了,如“浴佛节的重要节日。

《泉州习俗》使我了解了我们泉州这里特有的节日,使我明白了许多风俗习惯和工艺名俗,让我更加明白这个美丽的泉州。

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闽南春节的风俗游神作文500字

闽南春节的风俗游神作文500字

闽南春节的风俗游神作文500字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对于闽南地区的人们来说,春节更是一个充满浓厚乡土气息的节日。

而在闽南地区,春节期间最具有特色的活动之一便是游神,这是一项承载着浓厚信仰情感的传统风俗活动。

游神,顾名思义就是指神明巡游,以此祈福祈安。

在闽南地区,游神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

史料记载,早在唐代就有游神的活动,至宋、元、明、清等朝代,游神活动逐渐得到普及和发展。

游神乃是一种民间信仰活动,主要包括神轿游行、舞龙舞狮、放鞭炮等内容,是一种古老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庆祝活动。

在闽南地区,春节期间的游神活动尤为热闹,吸引了许多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前来观赏。

这一天清晨,整个村庄都笼罩在节日的氛围中。

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纷纷走上街头,准备迎接游神的到来。

神轿由四名壮汉抬着,舞龙舞狮的人群簇拥在神轿前行进,扭动着身体,随着锣鼓的节奏舞动。

伴随着锣鼓声、鞭炮声,游神的队伍气势恢宏,神像来回摇摆,宛如跳动的精灵,将整个村庄装点得格外喜庆。

游神活动中的舞龙和舞狮,更是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舞龙和舞狮的队伍个个精神抖擞,舞姿矫健,让人过目不忘。

舞龙者身披龙袍,手捧龙杆,身手矫健地在村头巷尾使龙舞动,颇具技艺美感;而舞狮则是两人一组,一个扮狮头,一个扮狮尾,他们灵活地舞动着身姿,偶尔还会和围观者互动,给节日增添了不少欢乐气氛。

放鞭炮是闽南春节游神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浓厚的硝烟味和震耳的爆炸声,让整个村庄都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人们络绎不绝地点燃鞭炮,一声声震耳欲聋的巨响让人心情振奋,得到心灵的洗礼。

在游神的庆典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祭拜神明。

人们在游神队伍到达村口的神坛之前,便开始祭拜,重新檀香、烧纸钱,磕头进香,以此祈求神明的保佑和平安。

总的来说,闽南春节的游神活动是一项充满浓厚乡土气息的传统风俗,是当地人对于神灵的敬仰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集中体现。

这一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节日生活,也为外来游客展示了一场别具特色的地方风俗表演。

闽南春节特色民俗作文

闽南春节特色民俗作文

闽南春节特色民俗作文共10篇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转眼间,又是一个春节来到我们身边。

除夕这天下午,全村人都穿上了红似火的新衣。

家家户户的门口都贴上了新的对联和年画、奶奶买回了甘蔗,贴上了红纸,放在门口。

她说,这叫做“门蔗”。

方言中,“蔗”同“佳”。

贴上红纸是希望来年家里的孩子如甘蔗一样生长,预祝来年家和万事兴过得甜甜蜜蜜。

到了除夕的晚上,家族的人都会来家中吃饭。

一楼二楼,个摆上十几桌。

桌上的菜各式各样:有一块有一块的白斩鸡,有一大锅的粉丝;又新鲜的鱼汤。

不过,必备的食品——就是碗糕。

万高非常想红馒头,但是比红馒头更甜,每一块万高上都有一个红点,大概是祝来年喜气洋洋。

而且碗糕吃起来松松蓬蓬,非常有嚼劲,令人喜欢。

吃完团圆饭,大家都会坐在一起聊天。

大人们在这时会给未成年的孩子们包上压岁钱,然后互相祝福。

到了深夜,几乎没有人睡觉,大家都要守岁。

每到这个时候,孩子们都是站着也可以立刻入眠的状态。

而大人们一个劲儿帮孩子们转移注意力。

十二点准时一到,家家户户都点燃了鞭炮。

雷鸣般的鞭炮声震耳欲聋,响彻云霄。

火花好似一句有一句的.祝福,飞向各地。

每当这时,就有一朵又一朵的烟花点亮黑暗,有的如同一朵朵展开的菊花,有的好像星星点缀夜空,还有得好死丝绸从天而降,五彩缤纷、各色各样。

接着人们会在家门口摆上桌子,桌子上有香、三牲、果合、清茶等,这是要迎接灶神下凡。

家中每一个人都必须去拜。

到了正月初一还要去祠堂,和全村人再一次迎接灶神,这叫做“团拜”,男女老少,缺一不可。

闽南的春节真是令人难以忘怀啊!2照家乡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二十就开始了,至此家家户户进入过年的倒计时。

腊月二十四是”神上天”,灶王爷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情况,各家各户都希望灶王爷"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皆大欢喜。

腊月二十五起就进入了年界,从这天起每家每户都得大扫除一次。

漳州龙海传统风俗习惯

漳州龙海传统风俗习惯

漳州龙海传统风俗习惯我国传统习俗非常之多,在我们的每一个人的家乡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传统风俗文化我们来看看我们家乡的节日风俗吧。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民间最为重视的节日。

人们黎明即起,燃放鞭炮,互道恭喜,互相拜年。

这天早餐闽南人一般不煮新饭,而吃除夕的“余饭”,讨个吉利,祈望来年“有余”。

漳州人则吃“甜面线”,俗叫“长寿面”,以喻长寿。

初一起床后,晚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要赏给晚辈“红包”,即“压岁钱”。

正月初二,冰南人习惯在这一天“请女婿”,许多夫妻都携带儿女,回到娘家团聚。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历史上叫“上元”节,也叫元宵节。

闽南人每逢这一天,都要吃“元宵圆”,闹花灯、放烟火和舞龙弄狮等漳州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搞得更加热闹了。

近几年来,花灯都集中在中山公园,成为“灯海”。

各式花灯如百花齐放,艳丽多彩。

清明:清明时,闽南一带要吃春饼,做清明果、办酒茶或买糕饼祭扫祖幕。

扫墓时要在墓地撒下长条纸箔,在坟地锄草、植树,并给坟堆培土,以表达对过世的亲人的怀念端午:这个节日相传是为纪念公元前四世纪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

在闽南端午叫“五月节”。

这一天,农村里家家户户要在门楣旁插菖蒲、艾草、焚雄黄酒,或饮雄黄酒,小孩在胸前佩香袋子,驱病祛邪。

到了正午,人们要吃卤面,品尝碱粽、肉粽或豆粽。

这一天最热闹的是闹龙舟。

漳州一带参加竞赛的龙舟船身长而窄、首尾高高翘起,船头有巨大的龙头雕饰,船身彩绘鳞甲。

龙舟上插一枝“头旗”作为竞赛单位的标志。

以往龙海县赛龙舟时,都要在江中的浮标上缚几只鸡,让参赛者夺标,现在则改用汗衫、背心等做“标”。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节。

闽南农村在节前,大都要买上坪山柚、文旦柚或蜜柚,陈列在厅堂,到这一天才剥开分给全家人吃,以庆团圆。

城乡居民在这一天晚上,都要在天井、门口或阳台上赏月、吃月饼。

有的农村妇女叫女儿月下拜神,俗叫“请月姑”,祈求匹配良缘。

现在这些古风已在新思想潮流的冲击下逐渐消除。

闽南人过年初一至十五的习俗和忌讳,你都了解吗?

闽南人过年初一至十五的习俗和忌讳,你都了解吗?

闽南⼈过年初⼀⾄⼗五的习俗和忌讳,你都了解吗?就要过年啦!!过年期间的各种讲究忌讳你知道多少?现在知道还不晚哦~~正⽉初⼀:初⼀早晨,⼀家⼈起床梳洗后,穿上新⾐,给家长长辈拜年,长辈就会给个红包。

吃完早餐后(⼀般吃⾯线加鸡蛋,吃蛋意在除霉⽓,迎吉祥,⾯线则象征福寿绵长)。

出门⾛家串户拜访亲戚好友。

如果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甜⼀下”,以⽰有个甜蜜的开端。

别忘了,初⼀这天是不扫地、不倒垃圾的。

怕把财⽓扫没了。

旧时的闽南地区还把这天叫“⼑砧⽇”,不动菜⼑不杀⽣,不⼲农活不洗⾐服。

正⽉初⼆:初⼆是“⼥婿⽇”,所有出嫁的⼥⼉在初⼆必须跟有“半⼦”之称的⼥婿和孩⼦回娘家探亲。

有句俗谚:“有⽗有母初⼆三,⽆⽗⽆母⽃担担”,意思是说:娘家⽗母还健在的媳妇,初⼆、初三⼀定会有⼈前来接回去“做客”,娘家没有⽗母的媳妇,只好继续留在婆家做活,帮亲友中回家做客的⼈抬担⼦。

⼥婿上门给⼆⽼拜年,须送上鸡、猪脚⾯线、猪肚、糕粿等丰盛的年货,然后欢欢喜喜地在岳⽗岳母家吃⼀顿团圆饭。

正⽉初三:初三这天⼤家⼀般都睡得很晚。

据说,以前对去世未满⼀周年的亲⼈是在初三这⼀天举⾏祭奠仪式的,这⼀天不喜欢别⼈来拜年。

或许是从除⼣到初⼆,⼀直是忙碌并⾼兴着,有些累了,初三不互访拜年,刚好可以好好地休息⼀下,所以闽南顺⼝溜有“初⼀早,初⼆早,初三睡得饱”的说法。

另外有⼀种说法:⼤年初三⼜称⾚狗⽇,与“⾚⼝”同⾳,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发⽣⼝⾓争执。

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正⽉初四:这天是“迎神⽇”,亦称“接神⽇”。

据说,农历⼗⼆⽉廿四⽇家家户户把诸神送上天庭,让这些神仙在天上欢度春节,同时向⽟皇⼤帝汇报⼀年来⼈间善恶诸事。

在过去,⽼板想将某⼈“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也就⼼知肚明,⾃个收拾⾛⼈。

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因此也不宜远出。

正⽉初五、初六:⼤家过节后开始忙事了,商铺开张,农民下地,所以闽南顺⼝溜有“初五过开(过完节⽇,准备⼲活),初六养肥(积蓄肥料,以备春耕)”的说法。

闽南地区春节的风俗

闽南地区春节的风俗

闽南地区春节的风俗
闽南地区的春节风俗丰富多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压岁钱:压岁钱是给孩子的传统习俗。

长辈会在春节期间领着压岁钱簇簇作响的来到小孩家中,拜年时将压岁钱塞进收集在红色钱袋中的孩子手里,祝愿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学习顺利。

2. 春联:春联是写在红纸上用来贴在房门或配上挂画的对联,包含了贴对联的人对新一年生活的展望和祝福,同时也是春节的一大特色。

3. 吃年夜饭:年夜饭是一家人团圆的重要时刻,一年中,只有春节可以让远在外地、外国的家人们回家团聚,大家一起享受美味佳肴,共度也年夜饭。

4. 放烟火:春节期间,闽南地区的民众会在家门口或是公共场所放烟火庆祝新年,场面十分热闹。

5. 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会拜访亲朋好友,相互祝福,表达新年祝愿。

总之,春节在闽南地区是一个喜气洋洋、热闹非凡的节日,人们用自己的方式庆祝和祈愿,期待着新的一年能够平安幸福、顺心如意。

泉州民间故事,泉州民间传说大全

泉州民间故事,泉州民间传说大全

泉州民间故事,泉州民间传说大全泉州民间故事,泉州民间传说大全,以下是泉州民间故事,泉州民间传说大全,希望以下的资讯可以为你们的生活带来帮助。

民间故事:除夕是我国农历的最后一天,闽南地区称作“年兜”,白天“年兜日”,夜间叫“年兜暝”。

长期以来,晋江一带的年兜暝一直流传着“跳火囤”的民俗活动。

每年除夕夜一家人“围炉”(吃年夜饭)后,即把事先准备好的稻草、地瓜藤放在自家大门口,并把年终大扫除(俗称“拂尘”)专用的扎着红纸的新扫帚搁放在地瓜藤上,当地瓜藤腾出熊熊火焰之际,又征火堆里洒上盐巴,使之发出劈劈啪啪的响声这时,家中男性即按辈份大小逐一从火焰上跳过去,并有节奏地念着歌谣,如“跳入来,添丁又发财,大猪大羊演(捉)来刣(宰杀)”,“跳到东,任吃都不会空;跳到西,钱银归(满)厝内”……边跳边往火堆里添加稻草、地瓜藤。

一时间,家门口辟啪闪耀的火光与欢声笑语汇成一片,热闹非凡。

地瓜藤火光一灭,家中主妇即铲一些火红的灰烬装进“火窗”(早时冬天取暖的用具)放入灶膛里,嘴上还不断念着:“跳火囤,火拉轮(即暖和),公担金,婆担银,金银无处稽(存放),藏在灶厨(灶膛)下。

”这种跳火囤的民俗活动,抒发了人们辞旧迎新,追求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据说还可以避邪呢?目前晋江许多农村过年时仍有这种民俗活动,但由于时代不同了,不但男人可以跳火囤,女人也可以跳火囤。

(二)《开元寺》600字开元寺是泉州的大丛林,逊清嘉道间,寺里和尚多至数百,香火鼎盛,视今情况却不如从前了。

当这日前宇兴盛的当儿,有一位住持,号慧圆,精于技击,名噪一时。

有一次有暑天的时候,慧圆僧坐在大雄宝殿的门跟上纳凉,忽来了一生客,手持一把铁伞,贸然到了殿口,急促地问道:“慧圆师在哪里?”慧圆心里十分惊讶,装假答道:“慧圆师云游还未回,你找他干么?”来客似懊悔的样子道:“因为久仰你们师父的名,所以不远千里,来求他一试,如今碰不到他,这是我的缘悭,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可是你们师父要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呢?”“三月。

福建人过年的传统风俗

福建人过年的传统风俗

福建人过年的传统风俗
福建人过年的传统风俗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传统风俗:
1.祭灶: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传说此日灶君要回天庭汇报各家的情况,
因此主人家会置灶糖、灶饼给灶君、灶妈送行。

2.做年仔: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也是“做年仔”的日子,即开始准备过年。

家家户户会张罗
年货,裁新衣,杀猪羊,蒸年糕,宰鸡鸭,买年画、春联、鞭炮等。

3.分压岁钱:除夕之夜,长辈会给16岁以下的未婚男女分压岁钱,也有子女给父母、爷
爷奶奶压岁钱的习俗。

压岁钱寓意着对小辈的爱护、对长辈的尊敬,同时也有驱邪避灾的含义。

4.守岁:除夕夜,莆田、仙游等地有守岁的风俗。

旧时,有的穷人为了避债,会在除夕夜
到城隍庙看戏,这样债主就不敢在城隍爷面前讨债了。

一般人家则会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等待新年的到来。

5.点灯照明:除夕夜一定要亮灯到天明,这样做的目的是不让老鼠回娘家,破坏鼠辈们的
好心情,影响它们的发育和生育,减少对农户的为害。

6.拜年:正月初一开始,人们会互相拜年,走亲访友。

拜年者一般不能空手,要带糕饼糖
果之类,给长辈要带红糖。

拜年者回归时,主家要回送同等价值的礼品,叫做“礼尚往来”。

7.其他习俗:在福建的不同地区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如福州人出门拜年之前要先祭天;
闽南人会用糖果、蜜饯或甜茶、咖啡来招待客人;莆田兴化人会“做大岁”、“贴白额春联”;宁德人会在六十岁整岁时摆酒席请客庆祝;三明人早餐前要煮生姜红糖茶等。

这些传统风俗体现了福建人民对春节的重视和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

过年习俗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

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

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

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

”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

“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

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

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

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

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

串门的概念。

串门的概念比较广,不仅仅局限在带上礼物去做客,以及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传达新年祝福的拜年
压岁钱的风俗
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

泉州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泉州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泉州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比起北方城市的春节习俗,闽南一带的过年习俗显得颇为独特。

那么泉州过春节的习俗是怎样的?有什么特别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泉州过春节的习俗,希望大家喜欢!泉州过春节的习俗“敬天公、贺正”泉州过新年风俗正月初一,常称为“过年”、“过新年”,可见“年”既是时间单位,也是节日名称,是年与年之间的大节。

年是我国民间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尧舜时称“载”,夏代称“岁”,商代称“祀”,周代起称“年”,沿用至今(其间只有唐玄宗、唐肃宗二帝时一度称“载”)。

过年的时间自汉武帝时确定正月为岁首,即以正月初一为新年,又称“元日”;又因此日始于旦,也称“元旦”。

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以1月1日为元旦,于是原称为“元旦”的农历正月初一即改称为“春节”,但仍习称为“年”。

过年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称为“过年”,要待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了。

民谣云:“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敬天公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

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开正除夕之夜守岁至深夜12点钟响,迎来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贺正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

第五章 闽台民俗

第五章 闽台民俗

四、端午节 端午节 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 端午节的主要节庆活动有划龙舟、包粽子、佩香袋、 挂艾叶与菖蒲、饮雄黄酒、系“长命缕”等。台湾、 闽南一带龙舟竞渡最为盛行,竞赛形式如出一辙。 闽南一带每年都有规模很大的赛事,参赛者除本地 之外,还有来自邻近县区的龙舟。包粽子是端午节 的又一大习俗。闽台各地粽子品种多样,其中泉州 的肉粽远近闻名,现已成为日常风味小吃。
“戏状元饼”,是中秋节食月饼之俗,全国各地大致 相同,但围绕吃月饼展开的节俗当属闽南、台湾的 “戏状元饼”最独特有趣,中秋戏饼在闽南、台湾 历史悠久,。海峡两岸人们一边赏月,一边在月光 下玩起“戏饼”游戏。戏饼用的“会饼”由级别、 大小不一的63个月饼组成,分为6种,模仿古代科 举制四级考试,这种戏饼专用的“会饼”中秋节前 在闽南、台湾许多饼店均大量制作。参加戏饼人数 五六人为宜。开始时,取6个骰子放在大海碗里, 轮流掷骰子,谁戏到约定俗成的点数就可得到不同 级别的月饼。如果有谁幸运得中“状元”,双手捧 着诱人食欲、蕴含吉兆的“状元饼”,一帮好友相 拥回家,其情景如同古时中状元荣归故里,亲朋好 友往往高兴得放鞭炮庆贺。
祭灶, 祭灶,即农历腊月二十四日祭祀灶神,简称“祭灶”。 祭灶的习俗主要是拂尘、送灶。拂尘就是祭灶这天要 打扫房屋院落,洗涤用具,尤其是厨房,从灶台到锅 碗瓢盆、桌椅门窗,都要擦拭得干干净净。卫生搞完 后,黄昏时分,便开始送灶。此时各家各户陈列供品, 点烧香烛,燃放鞭炮,以送灶神上天。所谓送灶神上 天,是把灶台上方贴的旧灶神像揭下来,连同从街上 买来的画有靴帽衣甲、刀、箭和马匹的“甲马”一起 烧掉,意为备好行装坐骑,送灶君上天述职,希望灶 神能“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在福建,供灶神 的祭品,除鸡、鸭、鱼肉等佳肴外,其中必不可少的 是饴糖或糖饼。据说糖可以黏住灶神的嘴,以防他在 玉帝面前说坏话,而是从口甜到心,好话连篇。台湾 祭灶习俗与福建基本相同,但没有献饴糖粘灶神口的 习俗。

闽南节日风俗

闽南节日风俗

闽南节日风俗闽南地区是中国福建省的一个地域,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这篇文章将介绍闽南地区的节日风俗,包括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和元宵节等重要节日。

通过了解这些风俗习俗,可以更好地了解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闽南地区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在闽南地区,人们会在除夕夜祭拜祖先,摆放祭品和燃放烟花爆竹。

除夕夜的晚餐是全家团聚的时刻,人们会吃团圆饭,同时也吃一些象征吉祥的食物,如年糕、鱼和饺子。

除夕夜过后,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并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舞狮和舞龙表演。

清明节是闽南地区传统的祭祖节日。

人们会前往祖坟上香、烧纸、扫墓,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祭祖习俗叫做“逐山”。

逐山是指以担架抬着祖先牌位走进大山中,以向祖先表示敬意和缅怀。

逐山活动不仅体现了闽南地区民众对祖先的敬仰,也体现了他们对家族血脉的传承和承载。

中秋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也是闽南地区最具特色的节日之一。

人们会在中秋节这天吃月饼、赏月,并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

闽南地区有一种独特的庆祝方式,叫做“乞巧”。

乞巧是指小女孩在中秋节这天向嫦娥仙子乞求智慧和技艺的仪式。

此外,还有一种叫做“千层渔火”的习俗,是指人们点燃一排油灯,象征着对海神的祈福和感恩。

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也是闽南地区的传统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元宵灯会,燃放烟花爆竹,共庆佳节。

在元宵节这天,民众会点亮彩灯、放放烟花、赏花灯,并品尝元宵汤圆等传统美食。

同时,还有一种特殊的习俗叫做“抬花灯”。

抬花灯是指一群人将一座高大的花灯举行,游行于闽南地区的市镇中,展示各种各样的灯饰和艺术表演。

除了以上的节日风俗,闽南地区还有很多其他的节日和习俗,如端午节、七夕节和农历年的“打渔节”等。

这些节日和习俗都是闽南地区独特的文化体现,代代相传,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总之,闽南地区的节日风俗丰富多样,每一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通过了解和体验这些传统风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闽南的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加强人们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独特的闽南过年习俗

独特的闽南过年习俗

独特的闽南过年习俗独特的闽南过年习俗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独特的闽南过年习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祭先祖每年的大年三十,家里无论男女老少都得忙起来。

泉州的习俗认为“年兜”(即除夕)那天是祭祀祖先的重大节日。

那天中午,家家户户都要备办丰盛菜肴敬奉祖先,即便是贫寒之家也要尽力而为。

供桌上摆满各色糕果和鸡鸭鱼肉,中间高堆“过年饭”,以陶钵盛大米(象征丰衣足食),上面再搁碗糕(因为碗糕俗称发糕,象征兴旺发达)、柑橘(象征吉祥如意)、红鸡蛋(象征吉祥、有福)、红米丸(象征团圆、圆满)和米粉蒸制的金、银锭(象征财源广进),中插春枝(象征年年有余,闽语中的“剩”就是“春”音)。

以前很多农户过年时都要在存放大米的米缸和存放粮食的米囤上贴个“春”字,既寓意春节来临,更寓年年有余。

供桌前还要再置放一个火炉,象征家运亨通、红火。

芋头也要上供桌。

也许会有不少人产生疑问,如果你看过芋头刚挖出来是怎样的,你就会明白。

刚挖出来的芋头是有许多小的芋艿附在一个大芋头上的,象征着多子多孙,坚信多子多福的古人就把它也摆上了供桌,希望多子多孙,人丁兴旺。

等到下午三四点的时候,爸爸妈妈便会张罗我们把做好的年夜饭摆在供桌上以拜祭祖先。

祠堂里,长辈们点香祭拜“请”祖先,祠堂的大埕上也站满了人,小孩子们玩起各自带来的鞭炮,外出归来的兄弟姐妹们互道平安后便开始叙起旧来。

一炷香烧完后,就可以给祖先们烧纸钱放鞭炮了。

闽南的'纸钱颇有讲究,分为金箔纸钱与银箔纸钱。

金箔纸钱是用来拜天公与敬神用的,而银箔纸钱则是用来敬奉先祖的。

听老人们说,银箔纸钱是先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用的通行货币,先祖们以前苦惯了,在除夕那天给他们多烧点纸钱,祈求他们保佑家族兴旺、添丁进财。

纸钱一直摆到傍晚,再燃放鞭炮,子孙们跪拜祖先,祭礼也告完成,俗称辞年。

二、“炝火盆”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除夕那天晚上还要吃甘蔗。

春节福建传统习俗与文化

春节福建传统习俗与文化

春节福建传统习俗与文化春节,又称为农历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中国各个地方都有独具特色的庆祝方式和传统习俗。

作为中国南部的一个沿海省份,福建自然也有其独特的春节传统习俗与文化。

本文将为你介绍福建春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特点。

一、除夕夜在福建,除夕夜是春节庆祝活动的重头戏。

人们会围坐在一起,一家人团聚共度这个重要的时刻。

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美食,如鱼、饺子、汤圆等等。

吃鱼象征着年年有余,吃饺子象征着新年的翻新和好运。

在除夕夜,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并观看春节晚会的转播。

此外,福建传统还有燃放鞭炮、贴对联等习俗。

二、拜年与红包在春节期间,人们互相串门拜年是一项重要的活动。

在福建,拜年时一般会递上红包,以表示祝福和好运。

红包通常是装有一定金额现金的红封袋,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一种期待已久的时刻,因为他们可以得到一些零花钱。

在传统观念中,红包的金额应为偶数,因为奇数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不吉利的。

三、舞龙舞狮在福建,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一项受欢迎的民间表演活动。

舞龙舞狮被认为能够驱邪祛病,带来好运和祝福。

在福建的一些地方,人们还会表演“风火龙”,这是一种特殊的龙舞形式,将龙的身体与烟花相结合,在夜晚展示出壮观的景象。

四、花灯展览在福建的一些城市,春节期间还会有盛大的花灯展览。

这些花灯造型各异,色彩斑斓,如花鼠、船灯、人头灯等。

人们可以欣赏到美轮美奂的艺术品,也可以沉浸在热闹喜庆的氛围中。

五、传统戏曲表演福建有着丰富的戏曲文化,春节期间也是戏曲表演的重要时间。

福建传统的戏曲有闽剧、粤剧等,人们可以欣赏到优秀的演员表演经典剧目。

春节期间,各种戏曲演出经常在福建的剧场、广场等地上演,吸引了大量观众。

六、祭祖活动在福建,祭祖活动是春节期间重要的仪式。

人们会回到祖籍地,扫墓祭祖,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思念。

祭祖活动是传承家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方式,也是人们对过去的岁月的回顾和总结。

总结一下,福建春节的传统习俗与文化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春节习俗
年兜日祭祀公妈(祖先)
每年的大年三十,家里无论男女老少都得开始忙起来,准备做一顿丰盛的年夜饭,鸡鸭鱼是少不了的,还有米饭、“米果”(用饭
米磨成米浆蒸制而成,即米豆腐)等特色小吃。

等到下午三四点的时候,爸爸妈妈便会张罗我们把做好的年夜饭摆在供桌上以拜
祭祖先。

祠堂里(祖厝公妈厅),长辈们点香祭拜“请”祖先,祠
堂的大埕上也站满了人,小孩子们玩起各自带来的鞭炮,外出归来的兄弟姐妹们互道平安后便开始叙旧起来了。

一炷香烧完后,
就可以给祖先们烧纸钱放鞭炮了。

闽南的纸钱颇有讲究,分为“金箔纸钱”与“银箔纸钱”。

金箔纸钱是用来拜天公与敬神用的,而银
箔纸钱则是用来敬奉先祖的。

听老人们说,银箔纸钱是先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用的通行货币,先辈们以前苦惯了,在除夕那天给他们多烧点纸钱,祈求他们的保佑,保佑家族兴旺、添丁进财。

正月初一子时正拜天公
“敬天”又叫“拜天公”,是正月初一最为隆重的仪式,意在向上
天玉皇大帝祈福。

除夕夜零点的钟声敲响以后,便可以举行敬拜仪式了。

鞭炮声也陆陆续续传来,一直持续到黎明时分,甚至天
亮,一般由家中长辈负责主持仪式。

在传统的“八仙桌”上摆上酒水贡品、蜡烛香案,静等上天众神来享“人间烟火”。

拜天公时,有一个重要的仪式叫做“爻杯”。

仪式内容是将两个约掌大的半月
形、一面圆弧凸出、一面平坦之筊杯掷出,是探测上天之意。

爻杯时,先向天公点烛上香膜拜,然后说明掷筊之原因,拿起筊经双手合十参拜之后,在香炉内的香上绕一圈,然后往地上一掷,即是一筊。

合掌谢过天公之后,再拾取地下的筊,再往地上一掷,
须连三个“圣筊”,才算是神灵许诺。

如果连续三个“圣筊”,则预示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添丁进财,阖家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