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球菌感染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1例_王梅

合集下载

自身免疫性脑炎症状特点及易误诊为精神相关问题的原因分析

自身免疫性脑炎症状特点及易误诊为精神相关问题的原因分析

·学术交流·自身免疫性脑炎症状特点及易误诊为精神相关问题的原因分析蔡占魁,陈方斌,李娜,周菲菲,符丹萍,徐臖杰,阎同军,高志勤,李光耀,肖阳 摘要: 目的:探讨总结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症状特点并分析易误诊的原因。

 方法:回顾性研究联勤保障部队第九 四医院2015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15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15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6例。

10例为抗N 甲基 D 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2例为抗γ 氨基丁酸B型受体(GABABR)抗体相关脑炎,2例为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LGI1)抗体相关脑炎,1例为抗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mGluR5)脑炎。

15例患者中有7例存在前驱感染样症状,5例起病前存在精神刺激因素;15例中出现精神行为异常13例,癫痫强直阵挛发作7例,不自主运动6例,认知障碍12例,意识障碍6例,自主神经功能障碍9例。

13例精神行为异常患者有12例症状缺乏典型性。

临床医生对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识别率较低,9例中有7例被考虑为药物或感染所致。

15例患者中病重6例,病重的主要原因为意识障碍、中枢性通气不足、肺部感染。

15例患者中有10例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存在新发异常病灶。

脑脊液检查示压力异常7例、蛋白异常6例、细胞数异常4例。

脑电图3例未做,余12例中有4例正常,8例呈慢波,病例6同时存在尖波。

 结论:自身免疫性脑炎多伴精神症状,不典型的精神症状尤其伴早期应激心理因素者易被误诊为功能性精神障碍,且在治疗过程中,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易被考虑为药物所致。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脑炎; 症状特点; 精神障碍中图分类号: R7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3220(2024)02 0118 04Symptomcharacteristicsofautoimmuneencephalitisandthecausesofmisdiagnosesasmental relatedproblems CAIZhan kui,CHENFang bin,LINa,ZHOUFei fei,FUDan ping,XUJun jie,YANTong jun,GAOZhi qin,LIGuang yao,XIAOYang.The904thHospitaloftheJointLogisticsSupportForceoftheChinesePeople’sLiberationArmy,Changzhou213003,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discussandsummarizethesymptomsandcharacteristicsofautoimmuneencephalitis,andtoanalyzethereasonsofmisdiagnoses. Method:Aretrospectivestudywasconductedon15patientswithautoimmuneencephalitisadmittedtothe904thHospitaloftheJointLogisticsSupportForcefromJune2015toJune2021,andtheliteraturewasanalyzed. Results:Amongthe15patients,9weremaleand6werefemale.10caseswereanti N methyl D aspartatereceptor(NMDAR)encephalitis,2caseswereanti γaminobutyricacidtypeBreceptor(GABABR)antibody relatedencephalitis,and2caseswereanti LGI1Onecasewasanti metabotropicglutamatereceptor5(mGluR5)encephalitis.Amongthe15patients,7hadprodromalinfection likesymptoms,5hadmentalstimulibeforeonset,13hadabnormalmentalbehavior,7hadtonicclonicseizures,6hadinvoluntarymovements,and12hadcognitiveimpairment.Therewere6casesofdisturbanceofconsciousnessand9casesofautonomicdysfunction.Ofthe15patients,6wereseriouslyill.Themainreasonsforthesevereillnessweredisturbanceofconsciousness,centralhypoventilation,andpulmonaryinfection.Amongthe15patientswithbrain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10hadnewabnormallesions,7hadabnormalcerebrospinalfluidpressure,6hadabnormalprotein,and4hadabnormalcellcount.Electroencephalographywasnotdonein3cases.Intheremaining12cases,4caseswerenormal,8casesshowedslowwaves,and6caseshadsharpwavesatthesametime. Conclusion:Autoimmuneencephalitisisoftenaccompaniedbypsychiatricsymptoms,andatypicalpsychiatricsymptoms,somewithearlystresspsychologicalfactorsinparticular,whicharethereasonswhyitiseasilymisdiagnosedasfunctionalmentaldisorders.Inthecourseoftreatment,themanifestationsofautonomicdysfunctionareeasilyconsideredasdrug induced.Keywords: autoimmuneencephalitis; clinicalfeatures; mentaldisorder基金项目: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15MS017);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院管课题(MS202129)作者单位:213003 江苏常州,联勤保障部队第九 四医院常州医疗区通信作者:肖阳,E Mail:yalzak904@126.comDOI:10.3969/j.issn.1005 3220.2024.02.008 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encephalitis,AE)是一组不断扩大的由抗体介导的潜在可治的神经系统疾病,是处于21世纪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交叉点的疾病[1]。

抽动障碍与链球菌感染

抽动障碍与链球菌感染

人 群 中 , D 与 A族 链 球 菌 ( s 感 染 后 的 自身 免 疫 T GA )
应答密切相 关。 将有 关文献综述如下 。 现
子, 与性质不 同的组织 ( 可 包括 脑 组 织 ) 原 产 生 交 叉 抗
免疫 反应 。 2 在 5例 成 人 " I S和 2 5例 健 5 0 L, 对 照 组 只 有 2 , 显 著 差 异 。 6例 0 U/ 而 % 有 2
( 6 ) D 患儿 咽 部 GA 培 养 阳 性 。 为 T 患 儿 可 1% T S 认 D
moo ) 发声 抽 动 障 碍 (o a i ds re)和 抽 动 秽 tr 或 v clt i d r c o
白肽 的 抗 体 , 果 显 示 , M M . 体 在 患 者 组 较 对 结 抗 抗 照 组 升 高 , 抗 M .M M 体 无 差 别 , M M . 而 、 、 抗 抗 。 蛋 白肽抗 体 的 出现 支 持 " I S存 在 GA s感 染 的 免 疫 应
机 制 不 明 , 能是 由于遗 传 因素 、 化 代 谢 失 调 、 可 生 环境 因 素 或 神 经 精 神 因 素 相 互 作 用 的 结 果 。 般 认 为 T 有 一 D
遗 传 基 础 , 尚 未 确 定 其 特 异 的 遗 传 基 因 。 究 人 员 但 研 力 图寻 找 使 遗 传 易 患 性 升 高 的 环 境 因 素 , 近 链 球 菌 最 感 染 引 起 了 国 外 学 者 的极 大 关 注 , 为 在 一 些 易 感 的 认
患 者组 比精 神 分 裂症 组 及 健 康 对 照 组 升 高 , 精 神 分 而 裂 症 与 两 健 康 对 照 组 之 间无 差 异 。 因此 认 为 GA 感 染 S 后 的免 疫 应 答 参 与 了 " I S的 发 病 机 制 。 C ro a ] 在 1 0例 T 组 及 l 0例 健 康 对 照 组 a n [又 d 2 5 D 5 中测定 A O, 现 A O在 T 组为 ( 3 士3 8 U/ S 发 S D 4 8 3 ) L较对

链球菌感染相关的小儿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

链球菌感染相关的小儿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

链球菌感染相关的小儿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
钟佑泉;周同甫
【期刊名称】《国际儿科学杂志》
【年(卷),期】2001(028)001
【摘要】儿童抽动障碍和强迫性障碍是基底节或基底节-丘脑-皮质回路病变所致的神经精神疾患,其病因不明.其中部分呈发作性经过的病例其发病或病情加重与链球菌感染后的自身免疫状态有关,被称为链球菌感染相关的小儿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本文综述了这类疾患的现代概念以及有关的病因学研究、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进展.
【总页数】3页(P36-38)
【作者】钟佑泉;周同甫
【作者单位】成都市儿童医院儿科,四川,成都,610017;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8;R515.9
【相关文献】
1.儿童链球菌感染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 [J], 马学梅;赵亚茹
2.儿童自发免疫神经精神障碍伴链球菌感染 [J], 李冰;杨红;张冬梅;廖建湘
3.链球菌感染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1例 [J], 王梅;张波;邓小娟;赵可;王强
4.与链球菌感染自动免疫相关的儿科神经精神障碍 [J], 杜亚松
5.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认知和癫痫精神障碍临床研究 [J], 郭丽冰;吴伟博;吴嘉颖;聂文静;卢惠娴;杜韵华;周铨;钟水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链球菌感染相关的自身免疫反应与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血清学研究

链球菌感染相关的自身免疫反应与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血清学研究
抗 基 底神 经节 抗 体
Clnio S ro ia b e v i n o t e Ti s r e n dit i i e - e l gc iO s r ato n h e Dio d r a d Pe a rc Auti m u ur ps c a rc Dio de ih om ne Ne o y hit i s r r W t
S rp oo c l n e t n . CHEN i te tcca fci s I o Hu ,ZHONG uq a Yo — u n,H E i Zh- xu,W U u, J ZH 0U W 一 h , UN z iS
M i g xi n — a. C e g h l r n s Ho p t l 6 0 1 , C e g , C i a C0 r s h n du c id e s i , 1 0 7 a h n du h n .( r ep0 g a t o ZH ONG u h r: Yo — u n,Ema l z y 3 0 y h o c r . n uq a i:h q 8 a o .o c ) n
论 在 遗 传 易 感 性 基 础 上 , 球 菌 感 染 后 的 自身 免 疫 反 应 可 能 为诱 发 抽 动 障 碍 的 一 种 环 境 因素 ; 球 菌 感 链 链 染 相 关 的 儿 童 神 经紊 乱 自身免 疫 反 应 可 能 为 抽 动 障 碍 的 一 种 临 床 亚 型 。 【 关键 词 】 儿 童 ; 抽 动 障 碍 ; 链 球 菌 感 染 相 关 的 儿 童 自身 免 疫 性 神 经 精 神 障 碍 ; 抗 链 球 菌 抗 体 ;
陈会 钟佑 泉 何 志旭 吴惧 周 文智 孙明 霞
【 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目的 从 临床 血 清 学 研 究 角 度 探 讨 链 球 菌 感 染 (t pooclnet n ) 关 的 自 身免 疫 反 摘 sr tcca i ci s 相 e f o 应 与 抽 动 障 碍 (i dsre , D) 病 的 关 系 。方 法 采 用 乳 胶 凝 集 法 、 量 法 及 间 接 免 疫 荧 光 法 测 定 2 0 t i drT 发 c o 微 07 年 3月 至 6 在 成 都 市儿 童 医 院 神 经 精 神 专 科 门 诊 及 住 院 确 诊 为 抽 动 障 碍 患 儿 8 月 O例 ( D组 , 一8 ) 同 T n 0和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 一、抗原方面 ▪ 1、隐蔽抗原的释放
由于解剖位置特殊,机体内某些抗原从胚胎期 开始从未与机体免疫系统接触,称为隐蔽抗原。
隐蔽抗原通常不引发自身免疫反应,这类抗原有 眼晶状体、睾丸、精子和神经髓鞘磷脂碱性蛋白等。 但在外伤、感染、手术等外界因素作用下,隐蔽抗原 可释放出来,进入血液和淋巴管,与免疫系统接触便 能诱导相应的自身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发 生。例如眼球损伤后可发生交感性眼炎及输精管结扎 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睾丸炎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
• 1.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明显诱因,但多数病因不 清,属“自发”性免疫性疾病;
• 2. 患者以女性多见,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高,有一定 的遗传倾向;
• 3. 患者外周血中可检出高效价的自身抗体和或自身 反应性T/B细胞;
• 4. 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B细胞介导对自身的 组织和细胞成分的获得性免疫应答,造成损伤或功 能障碍;
▪ 二、机体因素 ▪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 作用。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均具有家族史。
有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与HLA抗原表达的类型有联 系,例如人类强直性脊柱炎与HLA-B27关系密切, 已有报道将HLA-B27基因转至大鼠,转基因大鼠即 可诱发强直性脊柱炎。
部分自身免疫病与HLA的相关性
指自身免疫应答反应非特异地出现在全身多系统、 多器官和组织中,造成全身性病理改变,并可检出多 种非特异性的自身抗体。
自身抗原为多器官、组织的共有成分,例如细胞核、 线粒体等,故能引起多器官组织的损害。因其病变主要 出现在多种器官的结缔组织或血管内,又称之为胶原病 或结缔组织病。
一般说来,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预后较好, 而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广泛,预后不良。 但区分并不十分严格,因为在血清检查中常可出现两者 之间有交叉重叠现象,如桥本甲状腺炎是属于器官特异 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但患者血清中除可检出抗甲状腺球 蛋白抗体外,还可检出抗胃粘膜抗体、抗核抗体和类风 湿因子等。

2024肠道菌群在强迫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完整版)

2024肠道菌群在强迫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完整版)

2024肠道菌群在强迫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完整版)摘要强迫症是—种病因未明的致残性精神障碍,其发生发展过程与肠道菌群的关联尚未被完全阐明。

虽然强迫症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现有证据表明脑肠轴通过免疫炎症、神经递质及内分泌等多条通路参与强迫症的发生发展。

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群参与强迫症病理生理学的新证据及其作为新的治疗手段的潜力,同时总结了目前脑肠轴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和不足。

探讨了益生菌和粪便移植等微生物重组策略在强迫症治疗中的潜力和挑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期待通过对脑肠轴的深入研究能够为强迫症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和方向。

强迫症是—种以反复持久出现的强迫观念(obsession)和(或)强迫行为(compulsion)为基本特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1]。

世界卫生组织将强迫症定位为世界十大致残性疾病之—[2 ]。

据统计,强迫症的终生患病率为0.8%~3%[ 3 ] ,其发病呈双峰分布,第—个高峰在青春期前(平均年龄三11岁),第二个高峰在成年早期(平均年龄22~24岁1有关强迫症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直是精神卫生领域的焦点问题,学者们从神经解剖、神经生化、神经心理、免疫及基因遗传学等多学科角度开展了系列研究,但仍未达成普遍共识。

同时,由千已有的药理机制治疗—直处千较低的治疗反应率,因此可能还有其他的病因途径有待探索。

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微生物-肠道-大脑轴',(microbiota-gut-brain, MGB)轴逐渐成为各个领域的研究热点,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参与了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帕金森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

但关千MGB与强迫症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参与强迫症病理生理机制的新证据和研究手段,并探讨其作为潜在靶点在新治疗方法中的作用,旨在为强迫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和诊疗手段的选择提供新思路。

—、“微生物报5道-大脑"轴肠道菌群是人类胃肠道中微生物的集合体,它在调节肠脑轴方面的作用似乎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链球菌感染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

链球菌感染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

Swedo等提出诊断标准:

①在强迫障碍和/或抽动障碍,满足DSM-IV诊断标准;
②多见于儿童期,症状常发生在3岁以后至青春期间; ③病程呈发作性,突然发作或加重,间歇期症状减轻或消失;

④症状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group A beta-hemolytic streptococcus,GABHS)感染有时序上的联系,症状出现 在感染之后,咽培养GABHS阳性或抗O抗体滴度升高,部分 发作可以没有明确的前驱感染证据;
链球菌感染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神 经精神障碍
(pediatric autoimmune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 associated with streptococcal infections, PANDAS)
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 王共强
PANDAS必须包括三方面内容

链球菌感染后的免疫应答参与 TD发病的机
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是细菌抗原和脑组
织靶器官可能有交叉免疫反应,血清中出现
抗神经元抗体所致的免疫损害 。

Church等研究中将40例与链球菌感染 相关的 运动 障碍患儿作为病例组,100例神经系统 疾病患儿 、4 0例无并发症的链球菌感染者 及50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儿作为对照组,分 别测定抗基底节抗体,结果病例组 较对照组 明显升高。抗基底节抗体对鉴别链球菌感染 后的神经精神障碍是特异性。
谢谢大家!

①神经和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
②链球菌感 染证据 ; ③感染后自身免疫性疾病;


PANDAS作为强迫行为或抽动障碍的一种亚 型; 临床症状具有突发性 、快速和短暂 的特点; 与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

自身免疫性脑炎

自身免疫性脑炎

自身免疫性脑炎1.自身免疫性脑炎人体免疫系统常常会产生自身抗体,自身抗体是具有毒性的。

当自身抗体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神经功能和精神障碍时,称为自身免疫性脑炎。

目前已经发现多种具有神经毒性并可引起神经系统损伤的抗体,如抗NMDA、抗Hu、Ma2、CV2(CRMP5)、AMPA受体1、AMPA受体2、GABAB受体、LGI1及Caspr2抗体等。

以抗NMDA受体抗体脑炎为例来进一步说明什么是自身免疫性脑炎。

NMDA受体(N-methyl-D-asparticacidreceptor)的中文名是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广泛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如大脑、脊髓。

NMDA受体是一种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具有独特的双重门控通道(doublygatedchannel)功能,它既受膜电位控制也受其它神经递质控制。

NMDA受体被激活后,主要对Ca2+有通透性,介导持续、缓慢的去极化过程。

NMDA受体不仅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如调节神经元的存活,调节神经元的树突、轴突结构发育以及参与突触可塑性的形成等),而且对神经元回路的形成亦起着关键作用,参与学习、记忆、以及精神活动的调节。

当人体处在病理状态时,体内会产生较多针对NMDA受体的毒性抗体,这时分布于神经细胞的NMDA受体结构首当其冲受到损害,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筛孔”样地弥漫性破坏,由此诱发神经系统电生理紊乱、神经细胞水肿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早期轻症时表现为精神异常,此时很难将自身免疫性脑炎和分裂症或是情感障碍区分开;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表现出智力下降、难以控制的癫痫发作、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多汗、失眠),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持续昏迷、呼吸异常。

在病理上,抗NMDA受体抗体脑炎表现为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脑实质,并在血管周围形成袖套样结构。

由于在病理表现、临床症状和生化检查等方面自身免疫性脑炎与病毒性脑炎的相似性,使得二者长期以来不能被有效区分,直至2007年法国科学家DalmauJ发现了抗NMDA 受体抗体后,医学界才开始深入研究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疾病规律。

19 第4章 第3节 免疫失调

19 第4章 第3节 免疫失调

第3节免疫失调举例说明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引发疾病,如过敏、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

知识点1过敏反应与自身免疫病1.过敏反应(1)概念: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

(2)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

(3)机理(4)特点①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

②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5)主要预防措施: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

初次接触过敏原会发生过敏反应吗?提示:不会。

2.自身免疫病(1)概念: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

(2)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风湿性心脏病发病机理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有一种抗原分子,与心脏瓣膜上一种物质的结构十分相似,当人体感染这种病菌后,免疫系统不仅向病菌发起进攻,而且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

结果,在消灭病菌的同时,心脏也受到损伤。

(P79“相关信息”)对病情严重的自身免疫病患者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目前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1.接触过敏原后就会产生过敏反应。

(×)提示:初次接触过敏原不会产生过敏反应。

2.组胺会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平滑肌舒张。

(×)提示:组胺会引起平滑肌收缩。

3.自身免疫病指的是抗原入侵机体后破坏机体的某种结构引起的疾病。

(×)提示:自身免疫病是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

4.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需要抑制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下图为过敏反应的机理示意图,请据图思考以下问题。

1.生活中常有同学发生过敏反应,如皮肤出现湿疹。

但第一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发生过敏反应,你能据图解释原因吗?提示:过敏原初次进入机体时,肥大细胞等表面不存在抗体,无法形成过敏原-抗体复合物,则不能刺激肥大细胞等产生组胺,不会引起过敏症状。

2.图中过敏原刺激产生的抗体与体液免疫中的抗体相同吗?请从抗体的分布及作用两个角度回答。

侵袭性A族链球菌感染

侵袭性A族链球菌感染

链感综合征
1.明确的链感病史 2.关节炎
结节性红 网状青斑 皮肤血管炎 血沉增快 CRP升高 治疗 激素 非甾体类抗炎药
链球菌肌炎
极为罕见,为致死性的GAS严重全身感染, 死亡率80-100%,起始症状可能仅为发热、 剧痛和寒战,当病情进展为肌腔隙综合征 后才出现肿胀和红斑,其特征为肌肉坏死 而无脓肿形成,与坏死性筋膜炎形成对照 的是,链球菌肌炎一般不累及皮下组织或 皮肤。
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STSS)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是一类起病急骤、 进展迅速、以发热、皮疹、病后脱皮和脱 屑、低血压、休克及多器官功能受损为特 征的严重感染性疾病,有较高的死亡率。 可由多种致病菌、病毒引起,由链球菌引 起的称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主要是A 族链球菌,B、C、G族和猪链球菌等引起 的STSS少见。一般认为引起STSS的菌株主 要是M1和M 3型。
细菌所产毒素和酶
链球菌致热外毒素,即过去所称的红疹毒 素,A、B、C
溶血素O及S 链激酶 链道酶(脱氧核糖核酸酶) 透明质酸酶 蛋白酶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许多国家不同地区风湿热暴 发,我国近几年在广西和贵州先后发生肾小球肾 炎流行,北京儿童医院近两年A链咽扁桃体炎、 猩红热、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也有增多 趋势,但缺乏确切统计数据,A链感染越来越受 到关注
实验室诊断:分离出GAS 诊断分类:疑诊:符合临床诊断,并缺乏其他病原学证据,
丛正常非无菌部位分离出GAS。 确诊:符合临床诊断,丛正常无菌部位分离出
GAS(如血、脑脊液、关节液、胸腔液或心包积液)。
葡萄球菌性TSS和STSS临床表现的区别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 诱因
局部感染征象 局部疼痛 菌血症(血培养) 肾功能不全 休克

熊猫综合征的病理和药物治疗

熊猫综合征的病理和药物治疗

熊猫综合征的病理和药物治疗引言:熊猫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的神经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续或间断性的强迫行为、抽动症状和其他神经行为异常。

本文将着重探讨熊猫综合征的病理机制以及目前已有的药物治疗方法。

一、熊猫综合征的病理机制1. 免疫系统异常据最新的研究发现,免疫系统异常在熊猫综合征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当患者感染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时,其免疫系统会产生抗体来对抗该菌株,但这些抗体会产生交叉反应,攻击患者自身大脑神经元,并导致神经传递物质的不平衡。

这也解释了为何抗生素治疗对某些患者有效。

2. 炎性反应除了免疫系统异常外,神经元周围存在大量白介素和肿块样形成物质,进一步导致炎性反应。

这种炎性反应会引发神经元功能异常,从而导致强迫行为和抽动症状等特征性表现。

3. 突触可塑性损害在熊猫综合征患者的脑组织中,突触可塑性受损严重。

常见的几种突触调节相关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导致神经传递通路异常,进而引发类似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谷氨酸转运体等信号通路的改变。

这些改变直接影响了大脑区域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和精确性。

二、熊猫综合征的药物治疗方法1. 抗生素治疗针对熊猫综合征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相关的机制,抗生素治疗一直是主要的药物治疗方法之一。

青霉素类、红霉素类等抗生素能有效杀灭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并缓解免疫系统异常反应。

注意,抗生素治疗仅对于这部分具有链球菌感染的熊猫综合征患者有效。

2. 免疫调节药物鉴于熊猫综合征与免疫系统异常密切相关,一些免疫调节药物也被用于治疗。

例如,环孢素A(CsA)是一种常见的免疫抑制剂,通过阻断T细胞活化从而抑制自身免疫反应。

然而,这类药物存在副作用和长期适应性问题,需要医生严密监测患者使用情况。

3. 糖皮质激素一些患者可能对抗生素治疗不敏感,此时可以考虑使用一些强效的抗炎药物,例如泼尼松或地塞米松。

这类药物可减少大脑区域的局部神经元高度亢奋,并有效缓解强迫行为和抽动症状。

4. 血液滤过和免役吸附在严重、难以控制的情况下,血液滤过和免役吸附等技术可以用于清除体内异常抗体。

血浆置换适应证及禁忌证

血浆置换适应证及禁忌证

血浆置换适应证及禁忌证血浆置换有较长的应用历史,起初多在代谢性疾病及免疫性疾病领域使用。

随着对疾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及血浆置换技术水平的提高,其适应证逐渐增加。

目前主要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肾脏疾病、血液病和肿瘤性疾病、肝脏病和代谢性疾病、脏器移植,毒物及药物中毒、重症感染及多脏器功能不全等。

一、按病变部位及病因分类1.神经系统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神经根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神经系统损害和多发性硬化等,用血浆置换可迅速去除血浆中的有害物质,使神经组织的损害降至最低限度,从而使患者快速脱离危险。

2.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类风湿关节炎等。

血浆置换疗法可去除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及免疫复合物。

尤其是患病早期,患者体内存在大量抗体,在尚未引起组织或靶器官损伤时,尽早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可减少组织及靶器官损害。

某些重症患者,如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不能控制病情进展,出现危及生命的情况时,可将血浆置换与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合用,以控制病情发展,改善症状。

3.肾脏疾病如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IgA肾病、膜增殖性肾炎及移植肾的急性排斥反应等。

在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采用血浆置换治疗,能很好改善临床症状,保护肾功能。

4.血液系统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多发骨髓瘤、Ⅷ因子治疗无效的血友病等。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时,利用血浆置换可以迅速清除患者体内的抗红细胞抗体,减轻溶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血浆置换可迅速清除微小血栓,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多发性骨髓瘤时,血浆置换可快速清除过多的免疫球蛋白;输注Ⅷ因子无效的甲型血友病时,血浆置换可快速清除抗Ⅷ因子抗体,达到止血的目的,治疗同时,新鲜的血浆置换入患者体内,还可减轻出血症状。

5.急、慢性肝功能衰竭如暴发性病毒性肝炎、药物中毒性肝损害、肝昏迷等,血浆置换可以迅速清除体内因肝功能异常而积蓄的代谢废物,缓解病情。

链球菌感染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

链球菌感染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

链球菌感染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一、概述链球菌感染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Pediatric Autoimmune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Strepto-coccal Infection,PANDAS)是指发生在儿童的有不同基本诊断的障碍,包括强迫症、抽动障碍,其基本临床特征是它们的症状在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明显加重。

PANDAS属于在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一种亚型,主要表现为儿童强迫症和/或抽动障碍,推测其病理生理机制是针对A族B-溶血性链球菌的抗体与患者基底神经节产生交叉免疫反应。

二、临床表现:1.典型症状:强迫症状和(或)抽动障碍。

一般强迫症状与抽动症状两者兼有者占64%,仅有强迫症状者占20%,仅有抽动症状者占16%。

2.舞蹈样动作3.其他:情绪不稳、杀人冲动、分离焦虑、夜间恐惧或恶梦、注意力不集中、学校表现变差、书写变化等症状二、PANDAS的工作用诊断标准:(1)确实存在强迫症和/或抽动障碍:病人必须符合DSM-Ⅲ-R或DSM-Ⅳ强迫症或抽动障碍诊断标准;(2)儿童期发作:症状发生在3岁至青春期之间,通常有风湿热史;(3)症状严重程度呈发作性:症状突然出现或突然加重,发作间歇症状或减轻或消失;(4)与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有相关证据证明疾病与感染有关,咽喉部细菌培养阳性和/或抗链球菌抗体明显升高。

(5)存在神经系统异常:在症状加重期间,神经系统检查会有异常结果,也可见运动性多动、舞蹈样动作和抽动症状。

三、治疗:1.免疫调节剂:由于PANDAS是A族β-链球菌感染后产生对脑组织的交叉反应抗体所介导的。

IVIG对PANDAS 有一定的疗效,强迫症状、焦虑、抑郁或整体功能都有改进,半数病人原来所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停药或剂量减半。

2.血浆置换(Plasmapheresis):对严重抽动障碍的患儿可以试用血浆置换治疗。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4章 第3节 免疫失调含答案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4章 第3节 免疫失调含答案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4章第3节免疫失调含答案第3节免疫失调[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免疫失调引发的疾病,了解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等致病机理。

2.阐述HIV感染人体的机理,了解怎样预防艾滋病的传播。

一、过敏反应与自身免疫病1.过敏反应(1)概念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样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

(2)过敏原①概念: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作过敏原。

②实例:鱼、虾、牛奶、蛋类、花粉、花生、室内尘土、磺胺、奎宁、宠物的皮屑、棉絮等都是(或含有)过敏原。

(3)反应机理(4)反应特点①有快慢之分。

②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5)预防措施:找出过敏原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

2.自身免疫病(1)概念: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

(2)实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任务一:分析过敏反应的发生机理1.完善鱼虾引起过敏性腹泻的过程图解。

2.请根据资料比较抗原和过敏原,并完善表格。

项目抗原过敏原性质一般是大分子物质不一定是大分子物质,如青霉素感染对象不具有个体差异性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同过敏体质的过敏原不同来源不一定是外源物质一定是外源物质3.比较过敏反应和体液免疫,并完善表格。

比较内容体液免疫过敏反应激发因素抗原过敏原反应时机第一次或以后每次接触抗原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抗体分布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如肥大细胞)的表面反应结果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沉淀等物质,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使细胞释放组胺等物质,从而引发过敏反应联系过敏反应是异常的体液免疫任务二:分析自身免疫病的致病机理情境导入某人曾经有过某种链球菌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后很快痊愈了。

可是有一天他突然感觉胸闷、头晕,医生告诉他这是链球菌感染引发的心脏瓣膜受损,属于风湿性心脏病。

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概述】抽动障碍( tic disorders,TD)是指一种以不自主、无目的、快速、刻板肌肉收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常伴有其他心理行为障碍,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强迫障碍、学习困难等。

起病年龄在2~21岁,以5—10岁最多见。

病情通常在10~ 12岁最严重,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1~5:1。

抽动障碍诊断有时被忽略,有报道从起病至诊断的平均时间超过5年。

【病因】TD的发病是遗传、生物、心理和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

1.遗传因素短暂性抽动障碍可有家族聚集性,患儿家庭成员中患抽动障碍者多见,故被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2.生物因素中枢神经递质失衡,纹状体多巴胺活动过度或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超敏感为其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

3.感染相关性免疫因素其中研究最多的是A族B一溶血型链球菌,与这类相关的儿童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统称为链球菌感染相关的儿童自体免疫神经精神障碍( pediatric auto-immune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streptococcal in-fections,PANDAS)。

有研究提出个体抗链球菌抗体与链球菌抗原的交叉反应作用于基底神经节,是导致抽动障碍的病因。

4.环境因素各种环境因素导致神经系统过高或过低唤醒状态均能增加抽动频率和严重程度。

在年长儿童中,抽动行为可出现于低唤醒状态,如疲劳、乏味、被其他刺激分心状态(例如,读书、看电视等);也可出现于高唤醒状态,如各种原因导致压力、焦虑、集中精神、愤怒、沮丧等状态也会增加抽动频率。

【诊断】目前主要采用临床描述性诊断方法,依据患儿抽动症状及相关伴随精神行为表现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抽动的表现复杂多样,分类见表5-7。

免疫失调课件-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免疫失调课件-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母婴传播
①发病机理:该病是由与淋巴细胞发育有关的基因突变或缺 陷引起的。
②特点:患者多为新生儿和婴幼儿; 他们存在严重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缺陷,任何一 种病原体感染,对他们都是致命的。
(2)艾滋病(AIDS)
①艾滋病病毒:HIV(人类免 疫缺陷病毒) ➢遗传物质:RNA
➢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逆转录
转录
翻译
屠呦呦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诺贝尔科 学奖项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 得的最高奖项。青蒿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取得重大突破。
二、自身免疫病
(2)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1997年国际上报道了第 1例进行自体骨髓移植
①采集: 丛患者骨 髓或血液 中采集造
⑤重新输注: 的单纯自身免疫疾病—
解冻的干细 系统性红斑狼疮。
胞再输入患 者体内
➢1998年,孙凌云等进行 了首例系统性红斑狼疮
血干细胞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
次年,又成功进行了第
②处理: 血液或骨髓 送实验室提 纯浓缩干细 胞
③冷冻保存: 血液或骨髓冷 冻保存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流程
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 ④化疗: 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 患者接受大 ➢迄今为止,全球已有 剂量化疗和 300例关于自体骨髓或 (或)放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系

Y抗体Y
吸道及(肥或血附大消液在细化 中皮胞道 某肤)的、黏 些表呼膜 细面以 胞吸。性全 敏 (休身 反 过克过 应 敏)
呼吸道过 敏反应
(过敏性 鼻炎、哮
喘等)
消化道 皮肤过 过敏反 敏反应 应(食 (荨麻 物过敏 疹、湿 性胃炎) 疹)
4.特点 (1)过敏有快慢之分,可能数分钟内出现反应(速发型 过敏),也可能24h后出现反应(迟发性过敏)。 (2)许多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各种自身免疫性抗体的临床意义

各种自身免疫性抗体的临床意义

多数自身免疫病患者血清中都会出现自身抗体。

虽然有些自身抗体在疾病中的确切意义尚未得到严格的证实,但其与疾病的相关性已得到认可,所以这些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RF)是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主要为19S的IgM,也可见7S的IgG及IgA。

它能与人或动物的变性IgG结合,而不与正常IgG发生凝集反应。

RF主要出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约70%~90%的血清中和约60%的滑漠液中可检出IgG类RF,这很可能是自身IgG变性所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应答的表现。

IgG是感染等原因诱导的免疫应答中的主干抗体,这些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时会发生变性;此外,在炎症等病理条件下滑漠或其他部位可能产生不正常的IgG;这些变性IgG就构成自身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各种抗IgG抗体。

滑膜液中的IgG类RF与变性IgG结合而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比血清中的IgM类RF更具有致病意义,因为这一类免疫复合物易于沉积在关节滑膜等部位,可激活补体,形成慢性渐进性免疫炎症性损伤。

RF的检测最初是用致敏绵羊红细胞凝集试验(Rose-Waaler 法)进行检测,目前最常采用IgG吸附的胶乳颗粒凝集试验;但此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不高,而且只能检出血清中的IgM类RF。

IgG类和IgA类RF则需要用RIA或ELISA等方法检测。

RF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检出率很高,RF阳性支持早期RA的倾向性诊断,如对年轻女性应进行RA和风湿热间的鉴别;而对非活动期RA的诊断,需参考病史。

但RF也象ANA一样,并不是RA 独有的特异性抗体。

在SLE病人均有50%RF阳性,在其他结缔组织病如SS、硬皮病、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老年人中均可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

二、抗核抗体抗核抗体(antinuclearantibodies,ANA)泛指抗各种核成分的抗体,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自身抗体。

ANA的性质主要是IgG,也有IgM和IgA,甚至IgD和IgE。

关于与链球菌感染相关的儿童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疾病的问答

关于与链球菌感染相关的儿童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疾病的问答

什么是PANDAS?PANDAS is short for Pediatric Autoimmune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Streptococcal Infections. A child may be diagnosed with PANDAS when:强迫症(OCD),抽动障碍,或两者突然出现后,链球菌(strep)感染,如链球菌喉咙或猩红热。

链球菌感染后,强迫症或抽搐症状突然恶化。

症状通常是戏剧性的,发生在“一夜之间,突然之间”,可能包括运动或声音抽搐,或两者兼而有之,强迫,或两者兼而有之。

除了这些症状,儿童可能会变得情绪化或易怒,经历焦虑发作,或表现出与父母或亲人分离的担忧。

什么造成PANDAS?链球菌是非常古老的有机体,通过尽可能长时间地躲避免疫系统而在人类宿主中生存。

它们通过在细胞壁上放置分子来隐藏自己,使它们看起来与在孩子的心脏、关节、皮肤和脑组织上发现的分子几乎相同。

这种隐藏被称为“分子模拟”,可以让链球菌长时间逃避检测。

然而,链球菌上的分子最终被认为是与身体无关的,孩子的免疫系统通过产生抗体对这些分子作出反应。

由于细菌的分子模拟,免疫系统不仅对链球菌分子,而且对被模拟的人类宿主分子产生反应;抗体“攻击”儿童自身组织中被模拟的分子。

这些抗体对链球菌上的分子和在身体其他部位发现的类似分子都有反应,是“交叉反应”抗体的一个例子。

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IMH)和其他机构的研究表明,一些交叉反应抗体针对导致强迫症、抽搐和大熊猫其他神经精神症状的大脑。

成年人有风险吗?PANDAS is considered a pediatric disorder and typically first appears in childhood from age 3 to puberty.对链球菌感染的反应在12岁以后很少见,但研究人员认识到,大熊猫可能发生在青少年中,尽管很少发生。

熊猫病的原因

熊猫病的原因

熊猫病的原因文章目录*一、熊猫病的简介*二、熊猫病的原因*三、熊猫病的危害*四、熊猫病的高发人群*五、熊猫病的预防方法熊猫病的简介熊猫病(PANDAS) :伴有链球菌感染的小儿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

是 Pediatric Autoimmune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Streptococcal Infections 的简称。

熊猫病这个概念的设定的是有争议的。

是否是图雷特氏综合症的一个独立的变异状况还尚有定论。

熊猫病还没有被完全确认为一种疾病实体,同时它不也列为诊断疾病和国际统计分类有关健康问题或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总体来说,这种类似于“小儿急性发作的神经精神综合征”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熊猫病的原因目前致病机转仍不是很清楚,在2010年7月有一篇动物研究用这类特殊链球菌株注射到老鼠体内,某些老鼠会引发类似强迫症及妥瑞症的精神症状及行为,有些研究怀疑可能是大脑基底核受到影响,这是主管动作控制的区域,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患者的一些症状类似舞蹈症的表现。

熊猫病的诊断判定是基于在美国卫生研究所在儿童突然戏剧性地“突然强迫症”和“抽动障碍”下研究后的临床试验的案例观察。

目前有支持的证据表明这种病症同“链球菌感染”有关联,通常发病在某些情况下出现“强迫症”和“抽搐”,但因果关系的证明仍然难以捉摸。

熊猫病的危害熊猫病其实就是伴有链球菌感染的小儿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

它其实就是是一种基于强迫症基础上并且伴有抽动障碍。

但是如果熊猫病在症状恶化时会伴随链球菌感染等并发症,如“链球菌咽喉”和猩红热。

人类的血型分为两大类,中国人大多数RH血型为阳性,若RH 血型为阴性,就称为熊猫血。

熊猫血的人若需要输血时必须是RH 阴性血型的血,否则就会发生严重的RH溶血。

熊猫病的高发人群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5岁左右的孩子身上,并且是发生在特殊人群中,有神经精神症状、脾气很怪、强迫症、抽动障碍等孩子的身上才会出现该病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Uranova N, Orlovskaya D, Vikhreva O, et al. Electron microsco⁃ py of oligodendroglia in severe mental illness [J]. Brain Res Bull, 2001, 55(5):597-610.
alters oligodendrocyte differentiation and myelination in devel⁃ Scheel M, Prokscha T, Bayerl M, et al. Myelination deficits in schizophrenia: evidence from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J]. Brain Struct Funct, 2013, 218(1):151-156.
dent CCL2 expression in reactive astrocytes[J]. PNAS, 2010, 107 [15] Biswas PS, Gupta S, Chang E, et al. Phosphorylation of IRF4 by
[9]
El-Etr M, Ghoumari A, Sitruk-Ware R, et al. Hormonal influ⁃ ences in multiple sclerosis: new therapeutic benefits for steroids [J]. Maturitas, 2011, 68(1): 47-51. [16]
Bakir S, Mori T, Durand J, et al. Estrogen-induced vasoprotec⁃ tion is estrogen receptor dependent: evidence from the balloon2342-2344. injured rat carotid artery model [J]. Circulation, 2000, 101(20):
upregulate Rho-kinase in human coronary vascular smooth mus⁃ Feng J, Zhang G, Hu X, et al. Estrogen inhibits estrogen recep⁃ tor(ER) α-mediated Rho-kinase expression in experimental au⁃ 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rats[J/OL]. Synapse, 2013[201212-20]. http: ///doi/10.1002/syn. 21650//pdf.
ROCK2 regulates IL-17 and IL-21 production and the develop⁃ ment of autoimmunity in mice[J]. J Clin Invest, 2010, 120(9): 3280-3295. Hiroki J, Shimokawa H, Higashi M, et al. Inflammatory stimuli cle cells[J]. J Mol Cell Cardiol, 2004, 37(2): 537-546.
[12]
Byne W, Tatusov A, Yiannoulos G, et al. Effects of mental ill⁃ 106(2-3):172-181.
ness and aging in two thalamic nuclei [J]. Schizophr Res, 2008, Lindahl JS, Kjellsen BR, Tigert J, et al. In utero PCP exposure oping rat frontal cortex [J]. Brain Res, 2008, 1234:137-147.
[17]
Narayan S, Kass KE, Thomas EA. Chronic haloperidol treat⁃ ment results in a decrease in the expression of myelin/oligoden⁃ drocyte- related genes in the mouse brain [J]. J Neurosci Res, 2007, 85(4):757-765.
[14]
( 收稿日期: 2013-04-07)
(责任编辑 : 肖雅妮)
[15]
Kong X, Ouyang X, Tao H, et al. Complementary diffusion ten⁃
������������������������������������������������������������������������������������������������������������������������������������������������������������������������������������������������������������������������������������������������������������������������������������������������������������������������������������������������������������������������������������������������������������������������������
迫障碍及抽动障碍的病因开辟了新的思路, 链球菌感染后 引起的自身免疫机制作为环境因素可能参与部分强迫障 碍及抽动障碍的发病过程。我中心去年收治 1 例临床症 状较为丰富的 PAN患者, 男, 18 岁, 因 “反复间断出现强迫行为 3 年, 眨
doi:10.3936/j.issn.1002-0152.2013.08.013 *
ongoing autoimmune neuroinflammation and NF kappaB-depen⁃ (18): 8416-8421.
[8]
Han MH, Hwang SI, Roy DB, et al. Proteomic analysis of active multiple sclerosis lesions reveals therapeutic targets[J]. Nature, 2008, 451(7182): 1076-1081.
[13]
[18]
Kubicki M, Shenton ME, Maciejewski PK, et al. Decreased axi⁃ al diffusivity within language connections: A possible biomarker 3) : 67-73. of schizophrenia risk [J].Schizophrenia Research, 2013,148(1-
· 病例报告· 链球菌感染相关性自身免疫性 神经精神障碍 1 例
王梅* 张波* 邓小娟* 赵可* 王强*
【关键词】链球菌 自身免疫 强迫症状 抽动症状 众多国内外文献报道了一组由 A 组 β- 溶血性链球菌
眼、 抽动发声、 肢体动作过多 8 月” 来我院精神科就诊。入 最高体温 38℃ , 无皮疹、 心悸、 关节疼痛等症状, 到当地住 液治疗。自住院第 2 日起患者突然出现反复下蹲、 起身触
[10]
胡晓 , 朱加应 , 黄伟琨 , 等 . 雌激素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 37(7): 396-400.
脊髓炎小鼠的抗炎机制 [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 2011, Patas K, Engler JB, Friese MA, et al. Pregnancy and multiple sclerosis: feto- maternal immune cross talk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disease activity[J]. J Reprod Immunol, 2013, 97(1): 140-146.
院前 3 年患者因出现咽痛、 咳嗽、 咳白色泡沫痰, 伴发热, 院诊断为 “肺炎” , 给予青霉素 (具体用量家属未能提供) 输 摸地面及墙面, 每次重复 4~5 次, 每日出现 3~4 次, 自己感 量不详) 治疗后患者体温恢复至正常, 咳嗽、 咳痰等症状消 失, 反复触摸地面及墙面的症状逐渐减少, 并在 8 天后全 部消失。入院前 2 年患者在出现咽痛、 鼻塞、 流涕后突然 出现夜间控制不住地想白天说过的话、 看过的字, 反复在 半夜起床翻字典, 重复叫 4~8 次双数, 作业本上将字写好 后又涂抹重写, 患者为此感到很痛苦, 但不做就感到不舒 服, 影响患者学习, 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 学习成绩明显下 降, 为此患者时常感到心情不好, 并在家里听见班上的同 学讲自己的坏话 (实际无) , 伴夜间入睡困难。家属自行给 患者服用抗病毒冲剂及头孢类药物 (具体种类及剂量不 详) , 上述咽痛、 鼻塞、 流涕症状消失, 但上述强迫症状仍然 突出, 遂到当地某医院就诊, 诊断为 “抑郁症伴强迫症状” , 给予奥氮平 10mg∕d 治疗 2 周, 睡眠改善, 强迫症状及凭空 闻声消失后自行停药。入院前 1 年患者经常有咽痛、 鼻 塞、 流涕症状, 约每 2 月 1 次, 每次自行服用青霉素、 抗病毒 冲剂药物后症状能缓解, 但强迫症状反复出现, 表现为吃饭 时将嘴里的饭吐出来又吃进去, 如此反复, ( 下转第 483 页)
到很痛苦, 但不做就感到心里不舒服。经青霉素 (具体用
引起的链球菌感染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 (pedi⁃ atric autoimmune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 associated wit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