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热点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30年12大热点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30年12大热点中国新闻传播研究在过去的30年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成就。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媒体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新闻传播研究30年来的12个热点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1. 媒体融合与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融合成为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重要议题。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以及媒体与社交网络平台的结合,对新闻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者们积极探索媒体融合的模式和路径,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 公共舆论与网络空间治理中国新闻传播研究也关注公共舆论的形成与传播,特别是在网络空间。
探讨如何实现对网络空间的有效治理,平衡个人言论自由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学者们提出了相关的治理模式和实践案例,为网络空间治理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3. 媒体职业化与新闻道德在媒体市场化的背景下,媒体职业化和新闻道德备受关注。
研究者们探讨如何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维护新闻传播的公信力和专业性。
相关研究成果为媒体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4. 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能力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日益增强,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能力也成为重要研究领域。
学者们关注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以及传媒机构在国际间的角色和影响力。
同时,研究者们积极探索如何提升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5. 媒体发展与社会变迁中国媒体发展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研究者们关注媒体对社会变迁的推动作用,以及社会变迁对媒体发展的影响。
通过研究媒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媒体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和责任。
6. 媒体认同与文化多样性中国媒体的发展和传播必然面临着文化多样性的挑战。
研究者们探讨如何平衡传统文化与国际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共存。
研究成果为媒体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7. 公共议程与媒体监督在民主社会中,公共议程的形成和媒体的监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传、人大、北大新闻学、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近年来新闻热点总
中传、人大、北大新闻学、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近年来新闻热点总育明教育,始于2022年,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新闻传播学考研最权威的辅导机构!中国传媒大学考研攻略2022年中国主流媒体关键词(暨流行语)新华网北京1月16日电(记者李江涛)2022年度中国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16日在北京发布,这些流行语反映并概括了2022年中国国内政策举措、社会重大事件、百姓关注焦点以及国际风云变幻。
“北京奥运”名列综合类十大流行语之首。
2022年度中国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联合发布。
综合类十大流行语是:北京奥运、金融危机、志愿者、汶川大地震、神七、改革开放30周年、三聚氰胺、降息、扩大内需、粮食安全社会生活类十大流行语是:雪灾、山寨、问题奶粉、手足口病、毕业生就业、民工返乡、人肉搜索、“限塑令”、保障性住房、取消公路养路费财经金融类十大流行语是:救市、裁员、雷曼兄弟、金融海啸、麦道夫、“两房”、注资、信贷危机、股市下跌、金融创新。
海峡两岸类十大流行语是:海基会与海协会、周末包机、“三通”、赴台游、“团团”“圆圆”、陈江会、“立委”选举、两会复谈、洗钱案、陈水扁羁押案社会问题类十大流行语是:周正龙案、艳照门、“314”打砸抢烧事件、火车相撞事件、溃坝事故、刺五加注射液、“封口费”、“范跑跑”、“掌掴”门、“猥亵”门据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流行语的提取语料来源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的动态流通语料库2022年语料,内容包括平面媒体分中心15家主流报纸语料库,有声媒体分中心7家主流广播电台和8家主流电视台的有声语料库和2个门户网站,共计12亿多字、137万多个文本。
2022年中国主流媒体关键词(暨流行语)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平面媒体分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今天联合发布2022年春夏季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
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
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探究的十个新颖话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息进步和新媒体的兴起,新闻传播学领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探究将在多个领域探究创新和崭新的话题。
本文从十个新颖的话题出发,展望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探究的进步趋势。
一、数字化媒体时代下的价值重建数字化媒体时代的到来,重新定义了新闻传播的方式和价值。
如何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实现媒体价值的重塑,成为2022年探究的焦点之一。
二、社交媒体对公共话语权的影响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也对公共话语权产生了深遥的影响。
将来探究将关注社交媒体平台在塑造公共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方面的作用,并探讨如何提升传统媒体的公信力。
三、全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生产和标准问题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不再局限于单一媒体形式,而是集合了各种媒介手段。
2022年的探究将关注全媒体环境下新闻的生产流程和标准问题,如何进行新闻报道和传播的规范与管理成为探究的重点。
四、媒介融合与创新传播模式媒介融合是当前新闻传播学探究的热点之一,2022年的探究将聚焦媒介融合对传播模式的影响,以及新的创新传播模式的进步。
五、媒体素养与公民素养在信息技术高度普及的时代,媒体素养与公民素养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怎样提高大众对媒体的理解和识别能力,将成为探究的重要领域。
六、虚假信息与网络谣言的防控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的扩散,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2022年的探究将关注防控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的策略、手段和效果评估。
七、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的探究是新闻传播学探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将来,探究将关注跨文化传播在推动民族复兴、国际沟通合作中的作用。
八、媒体监管与自律机制的创新媒体监管和自律在维护传媒生态和公共利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022年的探究将关注媒体监管与自律机制的创新,以更好地应对社会进步和媒体变革带来的挑战。
九、新闻传播学和新技术的融合新技术的迅速进步给新闻传播学带来了新机遇和挑战。
考研新闻传播学热点知识点总结
考研新闻传播学热点知识点总结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信息传播规律和社会影响的学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对于考研的学子来说,掌握新闻传播学的热点知识点是备考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以下将对一些重要的热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新媒体与社交媒体新媒体的发展是当前新闻传播学领域的重要趋势。
新媒体以数字化、网络化和互动性为主要特征,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为信息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模式和机遇。
社交媒体作为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互动和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在考研中,关于新媒体与社交媒体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其传播特点、影响、社会作用以及面临的挑战等。
例如,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碎片化、个性化等特点,这使得信息能够迅速传播,但也容易导致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的扩散。
此外,社交媒体在社会动员、舆论形成、公共事务参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网络暴力、隐私泄露、信息茧房等问题。
二、大数据与新闻传播大数据技术的兴起为新闻传播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挖掘,新闻机构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受众需求,实现个性化的新闻推送和内容定制。
同时,大数据也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分析视角,有助于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然而,大数据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数据隐私保护、数据偏差、算法偏见等。
考研中可能会涉及到如何在利用大数据优势的同时,避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保障新闻传播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公共利益。
三、短视频与直播短视频和直播的迅速崛起成为当下新闻传播领域的热门现象。
短视频以其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用户,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方式。
直播则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强的优势,能够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效果。
在考研知识点中,需要关注短视频和直播的内容创作、传播模式、盈利方式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例如,短视频的创作如何在短时间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传递有效信息,直播中的互动如何增强用户粘性和参与度,以及短视频和直播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融合等。
天津市考研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热点事件解析
天津市考研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热点事件解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媒体的快速普及,新闻学与传播学这一学科备受关注。
天津市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也不例外。
本文将对天津市考研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的热点事件进行解析,以期为广大考研学子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一、天津市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资源优势的凸显天津市作为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城市,拥有丰富的新闻传媒资源。
众多国家级媒体机构的总部或分支机构都设在天津,如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光明日报社等。
这些媒体在新闻学与传播学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实践成果,为天津市的考研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平台。
而且,天津市还拥有多所高水平大学,其中不乏拥有强大新闻传播学科的学府,如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
这些学府在教学和研究方面具备较强的实力,为考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研究条件。
二、天津市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的热点研究方向新闻学与传播学涉及广泛,常常出现各种热点事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在天津市的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中,以下几个研究方向备受关注。
1.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而传统媒体也在逐渐借鉴新媒体的特点,进行融合发展。
天津市的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一直致力于这个研究领域,在分析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新模式、新趋势的基础上,为媒体发展提供战略性建议和扎实的理论支持。
2.公共舆论与网络治理公共舆论的引导和网络治理一直是社会热点事件中的重要问题。
天津市的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致力于研究如何有效引导公众舆论,同时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治理。
通过深入分析大众传媒的传播力量、政府对网络舆论的引导,以及公众在互联网时代的参与度,为实现良好的公共舆论环境和网络社会治理提供思路和方法。
3.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的研究也日益重要。
天津市的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在这一领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资源,既注重西方传媒理论的研究,也十分重视中国媒体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形象和传播方式的研究。
考研新闻传播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新闻传播学常考知识点总结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充满活力和变化的学科,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掌握常考知识点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以下是对新闻传播学考研常考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一、传播学基础理论1、传播的定义和类型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可以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类型。
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最常见、最广泛的一种传播形式。
群体传播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组织传播是组织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则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传播模式(1)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这一模式清晰地阐述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2)香农韦弗模式此模式引入了“噪音”的概念,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因素。
(3)施拉姆的循环模式该模式强调了传播的互动性和反馈机制。
3、传播效果研究(1)魔弹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
(2)有限效果论强调大众传播效果的有限性,如“两级传播”和“意见领袖”等观点。
(3)适度效果论如“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4)强大效果论在特定条件下,大众传播可以产生强大的效果。
4、受众研究(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的制约。
(2)作为“市场”的受众把受众看作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
河南考研新闻学热点事件解读与评论
河南考研新闻学热点事件解读与评论近年来,在河南省考研新闻学领域,发生了许多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的热点事件。
本文将对其中几起重要事件进行解读与评论,以期深入了解新闻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事件一:河南某高校新闻学专业取消近期,河南某高校宣布取消新闻学专业,引发了广泛的质疑和讨论。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新闻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不佳,学校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做出的调整。
然而,也有许多人对此持不同意见。
他们认为取消新闻学专业是对新闻行业的不负责任,会导致新闻从业人才的严重缺乏,从而影响社会的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
对于这一事件,我认为学校应该更加重视新闻学专业的培养,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
新闻作为一种公共服务的职业,其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就业形势上,更重要的是对于社会舆论监督和信息传播的贡献。
因此,我建议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与新闻学相关的跨学科专业,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选择,同时也保持对新闻学专业的培养,以保证新闻行业的后续发展。
事件二:河南新闻学考研复习热潮近年来,河南考研新闻学报名人数呈现井喷式增长。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其中新闻学专业的竞争尤为激烈。
这引起了人们对考研热潮背后原因的思考。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行业对于高素质、高技能的新闻从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而通过考研可以获得更深入的学术研究和专业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考研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考研,可以锻炼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对于河南考研新闻学热潮,我认为学生们应该理性对待考研,既要注重提高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也要兼顾实践经验的积累。
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监控,确保每一位研究生能够获得系统全面的新闻学教育,既懂得理论知识,又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事件三:河南新闻学扩招引发争议最近,河南省的一所高校宣布将新闻学专业的招生计划扩大一倍,引发了诸多争议。
江西省考研新闻传播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江西省考研新闻传播学重点知识点整理一、新闻传播学的定义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新闻传播现象、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的学科,旨在通过研究探索新闻传播的目的、手段、效果等问题,为新闻传媒行业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二、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传统新闻传播学阶段:强调传媒的功能和责任,关注信息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2. 社会学派新闻传播学阶段:关注社会和媒体的互动关系,对新闻传播进行社会学解释。
3. 政治经济学派新闻传播学:强调新闻传播与政治、经济关系的相互作用。
4. 传播学派新闻传播学:注重传播过程、效果以及受众反应等方面的研究。
三、新闻传播学的核心概念1. 传播:信息以及意识形态在特定媒介平台中的传递与共享过程。
2. 新闻:通过媒体传播的与公众和社会利益直接相关的事实、观点和态度。
3. 受众:接受和理解信息的个体或群体。
4. 媒介:信息传播的渠道或平台,如报纸、电视、互联网等。
5. 效果:新闻传播对受众行为以及社会变迁产生的影响。
四、新闻传播学的研究领域1. 新闻产业与市场:研究新闻产业的发展和媒体的商业运作模式。
2. 新闻伦理与传媒法规:探讨新闻传播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3. 新闻采编与编辑理论:研究新闻采编的流程、方法和效果评估。
4. 新闻传播效果:考察新闻传播对受众态度、价值观以及行为的影响。
五、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
2. 实证研究法:采用调查问卷、实验等手段收集和分析数据。
3. 访谈研究法:通过面对面的访谈方式获取研究对象的经验和看法。
4. 历史研究法: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事件揭示新闻传播的演变过程。
六、新闻传播学的热点问题与争议1. 新闻可信度:新闻媒体如何提高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 社交媒体与新闻:社交媒体的兴起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与影响。
3. 信息爆炸与信息质量:信息过载下如何保障传播内容的质量和准确性。
4. 媒体融合与传播创新:新媒体技术如何改变传统媒体的运营模式。
新传前沿热点名词解释
新传前沿热点名词解释
“新传前沿热点”通常指的是新闻传播领域中当前的热门话题、趋势和研究方向。
这些热点可能涉及新闻传播的各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新兴媒体: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媒体如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移动应用等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关于这些平台的研究、影响力和传播效果等方面成为热点。
2. 假新闻与信息disorder:假新闻的泛滥和信息disorder 对社会和个人带来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
研究如何识别、防范和应对假新闻成为重要课题。
3. 社交媒体与舆论:社交媒体的普及改变了舆论形成和传播的方式。
研究社交媒体上的舆论动态、影响力以及如何引导和管理舆论成为热门领域。
4. 数据新闻与可视化:随着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的发展,数据新闻成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新形式。
研究如何利用数据进行新闻报道、数据可视化的设计和应用等成为热点。
5. 媒体融合与全媒体传播: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以及
全媒体传播的趋势,使得媒体产业发生变革。
研究媒体融合的模式、策略和效果等方面成为重要方向。
6. 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如自动化写作、智能推荐系统等,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研究人工智能对新闻行业的影响和应对策略成为热点。
这只是一些常见的新传前沿热点名词解释,实际上新传前沿热点会随着时间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更新。
了解和关注这些热点有助于把握新闻传播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方向。
考研新闻传播学热点知识点总结
考研新闻传播学热点知识点总结在考研的道路上,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热门学科,其热点知识点的掌握对于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将为大家总结一些当前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热点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一、新媒体与社交媒体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交媒体更是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
1、新媒体的特点新媒体具有数字化、互动性、超文本性、个性化和多媒体融合等特点。
数字化使得信息的存储、传输和处理更加高效;互动性让用户能够参与信息的创造和传播;超文本性打破了传统的线性阅读模式;个性化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多媒体融合则整合了多种传播形式。
2、社交媒体的影响社交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使得信息能够迅速扩散。
它对社会舆论的形成和引导产生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个人的社交行为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例如,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现象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如何规范社交媒体的言论,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是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3、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新媒体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的消亡,而是两者相互融合、相互补充。
传统媒体在权威性和深度报道方面具有优势,新媒体则在传播速度和互动性上更胜一筹。
二、数据新闻与可视化传播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数据新闻成为了新闻报道的一种新形式。
1、数据新闻的概念数据新闻是指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可视化呈现来讲述新闻故事。
它依赖于数据的挖掘和处理,以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信息和趋势。
2、可视化传播的重要性可视化传播能够将复杂的数据以直观、易懂的图表、图形等形式呈现给受众,提高信息的传播效果和受众的接受度。
好的可视化作品能够帮助受众快速理解数据所表达的含义,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3、数据新闻面临的挑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数据新闻的关键,错误的数据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和报道。
同时,数据的获取和分析需要一定的技术和专业知识,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网络舆情与舆论引导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公众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态度和意见。
考研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全解
考研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全解对于许多想要在新闻传播学领域深造的同学来说,考研是一个关键的途径。
然而,新闻传播学的知识体系较为庞大,需要我们系统地进行学习和理解。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考研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知识世界。
一、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概述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融合了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重要的分支。
新闻学侧重于新闻的采集、写作、编辑和报道,关注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和客观性;传播学则更注重信息的传播过程、效果和影响,研究传播者、受众、媒介和传播内容之间的关系。
在考研中,我们需要对这两个分支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发展历程有清晰的认识。
例如,新闻学中的新闻价值、新闻伦理,传播学中的传播模式、传播效果理论等,都是常考的重点内容。
二、新闻学基础知识1、新闻的定义与特点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它具有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公开性等特点。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求新闻报道必须符合客观事实;新鲜性强调新闻所报道的内容必须是新颖的、独特的;及时性要求新闻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播给受众;公开性则意味着新闻应该向社会大众公开传播。
2、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
常见的新闻价值要素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
时新性指新闻发生的时间越近,价值越高;重要性是指新闻事件对社会和受众的影响程度;显著性是指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地点或事件本身具有的知名度和突出性;接近性指新闻与受众在地理、心理或利益上的接近程度;趣味性则是指新闻能够引起受众兴趣和关注的程度。
3、新闻伦理与法规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需要遵守一定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
新闻伦理要求新闻工作者保持客观、公正、真实,不偏袒任何一方,不传播虚假信息。
同时,新闻工作者还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名誉权等。
三、传播学基础知识1、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山西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媒体与社会热点问题梳理
山西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媒体与社会热点问题梳理一、引言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关注媒体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学科,对于考研学子来说,掌握相关的热点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山西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中的媒体与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梳理,为考生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媒体与社会问题的背景分析在当今社会,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和塑造舆论的主要渠道之一。
然而,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媒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媒体学者和社会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
三、新闻传播学中的热点问题1. 社交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媒体面临着来自社交媒体的冲击,如何应对这种变化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如虚假新闻的传播、个人隐私被侵犯等。
2. 媒体融合与传播方式创新媒体融合是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将不同媒体形式进行整合,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传播方式。
考生需要了解媒体融合的原理和实践案例,以及传播方式创新对媒体行业的影响。
3. 媒体伦理与价值观问题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主体,往往会涉及到伦理和价值观等问题。
如何在媒体报道中更好地体现社会的道德观念,是一个需要媒体从业人员深思熟虑的问题。
考生需要对媒体伦理与价值观的核心原则有所了解,并掌握相关的案例和讨论。
4. 媒体监管与自由媒体监管和媒体自由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过程。
考生需要对媒体监管的历史演变、现状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所了解,同时也要了解媒体自由的内涵和重要性。
5. 新闻报道的客观与真实媒体报道一直受到舆论关注,新闻的客观与真实性是新闻学关注的焦点之一。
考生需要对新闻传播学中关于新闻客观性和真实性的理论有所了解,并掌握相关的案例和讨论。
四、结语新闻传播学中媒体与社会热点问题的梳理对于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这些问题,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媒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与热点总结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与热点总结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于理解和应对信息传播的种种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考研的学子来说,掌握新闻传播学的知识点与热点是备考过程中的关键。
以下将对新闻传播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和热点进行总结,希望能为考研的同学们提供一些帮助。
一、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知识点(一)新闻学1、新闻的定义与特征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其特征包括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公开性等。
2、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
3、新闻伦理与法规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需要遵守一定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如保护消息源、避免虚假报道、尊重隐私权等。
(二)传播学1、传播的模式常见的传播模式有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等。
2、传播效果研究包括魔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强大效果论等不同阶段的理论。
3、受众研究受众的类型、受众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以及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媒介研究1、传统媒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特点、发展历程和面临的挑战。
2、新媒体新媒体的定义、类型(如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移动媒体等)以及新媒体带来的传播变革。
二、新闻传播学的热点(一)社交媒体与舆论引导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舆论生态。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信息传播迅速,舆论容易形成和扩散。
如何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防范网络谣言和负面舆论的传播,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二)短视频与信息传播短视频以其简短、生动、直观的特点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
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传播机制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等方面都是研究的重点。
(三)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采集、写作、编辑、分发等环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例如,自动化新闻写作、智能推荐算法等。
然而,人工智能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算法偏见、新闻真实性的挑战等。
新闻传播学十大热点事件汇编
新闻传播学十大热点事件汇编[]新闻传播学十大热点事件汇编1躲猫猫今年1月30日,24岁的玉溪男子李乔明因盗伐林木被刑拘,进入看守所,2月8日下午受伤住院,4天后在医院死亡,死因是“重度颅脑损伤”。
当地公安机关称死者受伤致死的原因,是当天其与同监室的狱友在看守所天井里玩“躲猫猫”游戏时,遭到狱友踢打并不小心撞到墙壁而导致。
此新闻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关注,网络舆论表示强烈质疑,并诞生了如“珍惜生命远离躲猫猫”等网络流行用语。
随后,云南省委宣传部发布公告,邀请网民代表参加调查“躲猫猫”真相。
网友调查团赴晋宁县看守所调查,可是结果令人失望,他们称自己无法介入到事件核心,并对当地警方的做法表示质疑。
之后案件移交昆明市人民检察院主办、云南省人民检察院督办,最高人民检察院派员前往云南指导调查后证实,李乔明系牢头狱霸以玩游戏为名,殴打致死。
2跨省追捕2月12日,在上海工作的河南灵宝人王帅在网上发帖,影射当地政府以租赁方式征用土地,被灵宝警方以涉嫌诽谤罪为由抓回河南。
随后因证据不足而被取保候审。
4月16日晚,灵宝市委、市政府向人民网发了《关于对“王帅发帖事件”处理情况的答复》,承认了公安机关执法有过错,并派灵宝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赶赴上海,向王帅表示道歉,按照国家赔偿规定给予783.93元赔偿。
事件发生后,在各个网络新闻评论版、天涯网等互联网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免责声明”,如“以上内容完全是复制粘贴,本人并不明白其意思,故本人不对以上内容负法律责任,请不要跨省追捕。
要详查请自己联系原作者,谢谢”等。
3罗彩霞今年3月,湖南省邵东县灵官殿镇人罗彩霞在办理网上银行业务、教师资格证时,发现自己的身份被王佳俊盗用,后于3月18日报案。
5月5日,有媒体将此事曝光。
随后,湖南联合调查组6月2日通报调查结果时称,这是一起由王家俊父亲王峥嵘策划、利用个人关系违规获取高考相关信息、伪造高考纸质档案和户口迁移证的冒名造假事件,是一起严重的违纪违法案件。
全球新闻传播新趋势基于六大热点议题的分析
全球新闻传播新趋势基于六大热点议题的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新闻传播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
本文将深入分析全球新闻传播领域的六大热点议题,揭示新闻传播的新趋势,并对这些趋势背后的推动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这些热点议题包括社交媒体的崛起、新闻传播技术的革新、新闻传播教育的转型、跨文化传播的挑战、新闻伦理与法规的变革以及数据新闻与可视化传播的兴起。
通过对这些议题的研究,本文旨在为全球新闻传播行业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推动新闻传播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全球新闻传播的新趋势下,社交媒体的崛起使得新闻传播更加迅速、广泛和互动。
新闻传播技术的革新,如、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正在重塑新闻传播的形态和方式。
新闻传播教育也在转型,以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和行业需求。
跨文化传播的挑战日益凸显,如何跨越文化障碍,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成为关键。
新闻伦理与法规的变革则需要在新闻传播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数据新闻与可视化传播的兴起,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和工具。
本文将结合理论和实践,对全球新闻传播新趋势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全球新闻传播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热点议题一:社交媒体与新闻传播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它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的模式,使新闻的传播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互动性更强。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新闻的生产和消费变得更加民主化。
社交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加速了新闻的传播速度。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需要经过编辑、审核、印刷、发行等多个环节,耗时较长。
而在社交媒体时代,新闻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直接传播,几乎可以实时更新,大大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率。
社交媒体的互动性使得新闻传播更加人性化。
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对新闻进行评论和分享,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方式。
这种互动性的新闻传播方式,使得新闻更加贴近民众,增强了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考研新闻传播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新闻传播学常考知识点总结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热门的考研学科,涵盖了众多的知识点。
对于准备考研的同学来说,系统地掌握这些常考知识点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新闻传播学考研中一些常考知识点的总结。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传播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的类型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
2、信息信息是传播的内容,是对事物的不确定性的消除。
信息具有共享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和相对性等特点。
3、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符号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二、传播学的主要理论1、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2、沉默的螺旋理论该理论指出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前会先观察周围的意见环境,如果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派”,则倾向于保持沉默;而这种沉默会进一步导致“少数派”意见的影响力减弱,“多数派”意见的影响力增强,形成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3、培养理论又称“涵化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成员对社会的“共识”中的巨大作用。
4、知识沟理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三、新闻学的基本概念1、新闻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具有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公开性等特点。
2、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这些素质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等。
3、新闻要素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的必需材料,一般包括五个“W”和一个“H”,即: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因)、How(如何)。
考研新闻传播学热点知识点解析
考研新闻传播学热点知识点解析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对于考研学子来说,掌握新闻传播学的热点知识点不仅有助于应对考试,更是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以下将对一些常见且重要的热点知识点进行详细解析。
一、社交媒体与舆论引导社交媒体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格局。
以微博、微信、抖音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让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然而,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信息过载、虚假信息传播、网络暴力等。
在舆论引导方面,社交媒体的作用不容小觑。
一方面,政府和传统媒体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公众舆论;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上的意见领袖和网络红人也能够对舆论产生重要影响。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和匿名性,舆论的走向往往难以预测和控制。
例如,在一些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上的谣言可能会迅速传播,引发社会恐慌。
因此,如何加强社交媒体的管理,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以及建立有效的舆论引导机制,成为了当前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大数据与新闻报道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新闻报道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挖掘,新闻工作者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兴趣,从而实现个性化的新闻推送。
同时,大数据还可以帮助记者发现潜在的新闻线索和趋势。
例如,通过对社交媒体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对经济数据的挖掘,可以发现潜在的经济问题。
然而,大数据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难以保证,如果基于错误的数据进行报道,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其次,过度依赖数据可能会忽视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判断。
三、人工智能与新闻业人工智能在新闻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自动化写作、智能推荐、语音播报等。
自动化写作技术可以快速生成大量的新闻稿件,提高新闻生产的效率;智能推荐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行为为其推送个性化的新闻内容。
陕西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媒体与社会热点问题深度分析
陕西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媒体与社会热点问题深度分析媒体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不仅是我们获取新闻和信息的重要途径,也对社会热点问题起到了推动和引导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媒体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而对于考研新闻传播学的学生来说,理解媒体与社会热点问题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掌握相应的复习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媒体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系、陕西省的热点问题以及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等方面进行深度分析,为考生提供参考。
一、媒体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系媒体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和引导,对公众的舆论形成和社会变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媒体通过对热点问题的深度报导、社会关注度的引导和舆论的塑造,能够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1. 多样化的报道形式在媒体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系中,媒体采用了多样化的报道形式来吸引公众的关注。
例如,新闻报道、特写采访、观点评论、专题报道等,都是媒体报道热点问题的常用形式。
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提供全面的信息,还可以引导公众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2. 社交媒体的兴起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社交媒体成为媒体与社会热点问题互动的新平台。
公众通过社交媒体可以快速获取热点问题的最新信息,并且可以通过评论、分享、转发等方式参与到热点问题的讨论中。
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更加紧密,加深了媒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影响力。
二、陕西省的热点问题在媒体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系中,陕西省作为一个重要的区域之一,也有自己的热点问题。
1.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陕西省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资源。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迅猛增长,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问题备受关注。
媒体在报道陕西省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问题时,通过展示遗产价值、呼吁社会关注、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等方式对公众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地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陕西省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最近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四个热门话题
最近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四个热门话题最近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四个热门话题最近一年多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发展平稳,较明显的热门话题有以下四个:媒介经济、网络传播、广电改革、新闻法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大众传播业的全面铺开,以及网络传播对传统大众传播业的冲击,研究的重心明显地朝向“媒介经济”这个话题,涉及的具体问题颇多;其次,由于网络传播受到全球网络经济泡沫的影响,人们反而更为关注它,因而“网络传播”依然是现在的重点话题。
随着广播电视业的集团化和体制改革的深化,这方面的研究势头高涨;新闻业务的急遽扩张,在新闻侵权与诉讼方面出现了较多涉及法治和新闻职业道德的问题,因而新闻法治研究重新成为热门话题。
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鉴于新闻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闻理论研究的热度有所回升,主要涉及的话题有:媒介本质、新闻事实、独家新闻、真实性、新闻价值、客观性、新闻自由与责任、新新闻主义、比较新闻学等,其中最为集中的话题是新闻的真实性,因为假新闻问题较为突出。
传播学研究在大量译著集中推出的基础上,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讨论的问题涉及传播的本质、新闻叙事、议程设置、议题融合、传媒生态、跨文化传播、性别与传播、各批判学派代表人物思想研究、健康传播、媒介批评、大众传播第三人效果、泛传播观念、媒介权力、广告与流行、普世伦理的广告心态、形象与传播、知识沟、社会变迁中的受众、舆论形成等。
其中新引介两种传播学理论,即1983年由W·戴维森提出的大众传播“第三人效果理论”、1999年由D·肖等四人(当年议程设置论的提出者们)提出的“议程融合论”。
处于新世纪初年,又是中国加入WTO年,加上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因而,各刊物都有一些回顾过去百年和展望未来的文章、讨论WTO与中国新闻传播业的文章,以及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文章,总量上比上面的几个话题少,但宣传声势很大。
关于大众传播各方面(传者、受者、市场、专题、发展趋势等等)的量化调查报告,也呈上升势头,形成一种新气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公共突发事件、灾难报道年内事件: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东方之星”油轮倾覆事故;天津港812爆炸事故;云南822山体滑坡自然灾害前几年事件:2005年印度洋海啸;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2014年马航MH370失联事件;第一章理论考点第一节(突发事件中)媒体的传播功能与本专题密切相关的内容有:守望人的功能;大众传播媒介“设置议题”的功能;新闻传播媒介“反映舆论”的功能;冗余信息和“信息垃圾”一、《大众传播:功能与探讨》(1957,美国社会学家赖特)1、守望人的功能★★★★★大众传播媒介的守望人功能,就如原始部落中的守望人守候在地平线上随时报告危难与机会一样。
媒介负责报道环境中有什么事情发生,把消息告知社会大众,其目的在于协助人们认识复杂的环境事物,使之能充分地获得调试。
新闻传播就是大众五官的延长。
e.g.台风、洪水来临时的速报;选举开票时的实况转播。
2、决策的功能媒介的决策功能,就如原始部落的酋长和祭司决定部落的需要、目标和政策并发出命令一样。
媒介决定对重要社会问题的政策发表意见,唤醒社会大众的注意,遂其劝服的目的。
但就受传者而言,则要根据劝服之意见自做决定。
3、社会化的功能媒介的社会化功能,就如原始部落中的长者负责传授部落的历史、习俗和技术一样。
媒介负责教导,把已经建立的社会传统传衍给社会的新参加分子。
其目的在于提供知识和经验,支援文化遗产的传衍,并提高社会大众的教育水准。
e.g.报纸的专论或副刊;广播电视的相关空中教学和视听教育栏目4、娱乐的功能媒介的娱乐功能,就如原始部落中演唱歌谣以调剂生活、缓和紧张一样。
媒介的任务要提供娱乐节目,使人欢愉。
对受传者而言,就是要享受和欣赏。
5、商业的功能二、大众传播媒介“设置议题”的功能★★★★★1、“议题”:媒介对某个问题的重视程度与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具有高度一致性,传播媒介在某一时期内突出强调某些问题,经常出现某些目标,建议公众注意什么问题,会取得惊人的效果。
2、设置议题/议程确定:设置议题是指传播媒介在一定时期内选择某个议题,实行强化报道,使其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议题,目的在于使此议题在改变或坚定公众态度上产生强烈效果,形成共识,引起普遍关注和重视,提高媒介人物的“知名度”,使媒介事件产生轰动效应。
3、手段及后果通过选择取舍媒介事件和媒介人物、版面处理和播出时间、频道的调整,使受传者对经强势处理的事件和人物产生深刻印象,有利于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实现和社会共识的形成。
三、新闻传播媒介“反映舆论”的功能★★★★★1、新闻形成舆论,也反映舆论2、舆论是有效的统治者,统治者目前的世界。
四、媒介的负功能1、渲染暴力和对性生活的自然主义描写等不健康的信息2、冗余信息和“信息垃圾”★★★★★第二节突发事件中政府的“危机公关”与媒体——在突发事件中,政府为什么需要媒体进行“危机公关”?一、对政府而言:1、无数案例表明,掌握了舆论主导权,才能引导公众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抵制和消除谣言,最大限度地减轻舆论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2、公共危机的特征,导致了危机处置时,不论政府的能力如何,都难以圆满解决危机。
政府危机处置的上上策,是避免危机的爆发。
一旦危机已经爆发,在采取妥善的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也要注意媒体的应对问题。
即政府在危机面前要利用媒体进行公共信息的应对和引导。
二、对群众而言:灾难发生后,新闻发布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重要举措。
因为,信息的官方管控使得其与受众需求不对称,有用信息匮乏,不确定信息、谣言信息泛滥。
第三节灾难报道与媒体一、在灾难报道中媒体所存在的问题——“中国媒体尚需要建立灾难报道的核心价值。
”(一)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错位:1、人文主义关怀的理解:(1)一、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2)尊重人的尊严,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有价值、有权利的。
2、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与错位的主要表现:(1)只见灾难事件不见个体命运,对受灾者个体的心理、命运及其所思所想关注甚少;(2)为了捕捉“生动鲜活”的现场而不顾及受灾民众及其亲属的悲伤与身体状况,强行追问事情的细节及受难的感受;(3)报道内容娱乐化与低俗化,把他人伤痛当做娱乐。
(4)为了自己的报道阻碍救援人员救援的进行(二)灾难报道恐怖化与媚俗化1.。
灾难报道局限于报道灾难,展示灾难。
2.灾难报道媚俗化。
(1)媚俗的含义:媚俗是指媒体迎合受众的传播行为,或者是为迎合广大受众的视听心理而降低文化产品的审美水准和道德水准,或者不假思索的考虑大多数媒介的做法而跟风传播。
(2)媚俗的表现:①竭力展现灾难奇闻与图景。
②刻意寻找救灾人员或救灾领导的悲悯情怀。
(三)遵循“积极宣传救灾成绩、弱化灾情报道”,对灾难报道不够重视;(四)过分强调对政府及官员的行动。
“我们看到的是报道的逻辑始终一贯地指向行政逻辑的方向——我们的官员到了什么地方,我们的报道就到什么地方;我们的领导提出什么问题、关心什么问题,我们的传媒就采访什么问题、报道什么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喻国明教授评论汶川大地震央视100小时的直播报道(五)媒体缺乏对灾难深入、持久的反思。
●拓展阅读日本媒体的灾难报道让我们反省陈力丹11 陈力丹,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学研究室主任;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教授、传播学方向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国际新闻界》月刊主正面煽情也是要避免的旅日专栏作家唐辛子在博客中写道:“我从来没有在日本的电视上看到什么‘感人’的画面。
”“我只看到不断报道还有多少人需要救援,死亡人数又增加了多少,专家分析和官方发言人讲话,偶尔电视里会出现采访受灾者的镜头,但大都是安坐在避难所的避难者,他们说得最多的是:我们还需要水,需要食物,需要快些得到周围的信息……”长期在日本工作生活的媒体人陈言说:灾难最初发生时,主播和前方记者的声音偶然略有颤抖,但残忍的死亡、失态的呼号或过度的泪水、昏厥则从未被呈现。
“这种风格使得观众没有大的情感波动,更没有恐惧和逃避,再加上信息非常及时透明,人心才能迅速得以稳定。
”在日本的电视新闻中,采访受难者家属的不多,即便有,也很少拍摄他们的面孔,很多受访儿童只是露出了背影或鞋子。
日本共同社驻北京记者盐则英一说:“我们现在更多地注意了,不能侵犯受访者的基本人权。
”“如果灾民过多地被采访,不断有麦克风放在他的面前,可能对他是另外一种伤害。
毕竟,受灾的样子是不好看的。
”看到这样的关于灾难报道的理念和行动,不禁让我的记忆回到2008 年的我国汶川地震之时。
当时,有的记者一再追问警察蒋敏失去父母、女儿的心情:“你在救助这些灾民的时候,看到老人和小孩,你会不会想到自己的父母和女儿?”蒋敏当场晕倒。
这位女民警还被请到电视台的现场,主持人当着她的面,向数亿观众述说她的悲惨经历和救灾中的事迹,要求她在镜头面前接受采访。
在救援现场,一位电视主持人要求救援人员停一下,把话筒伸进倒塌房屋下的黑洞对观众说:“在我们的下方还掩埋着一位老大爷,一直发出呻吟,我们现在试试把话筒放下去看能不能听见老人的声音。
大爷,能听见吗?大爷?说说话。
”这位大爷在营救员们快挖到他的时候,不幸停止了呼吸。
电视节目中,还有采访汶川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孩子的镜头,“你家有多少人?他们都怎样了?”“如果你爸爸妈妈已经不在了,你怎么想?”“你想对天堂里的爸爸妈妈说些什么?”采访失去孩子的家长,问话是:“你看着这些孩子会不会怀念自己的孩子?”“你现在心里是什么样的感觉?”面对收到保险公司死亡赔款的家长,问话是:“收到赔款心情如何,高兴不?”我们的传媒和记者在地震报道中工作很积极,但是,以往的工作理念使他们意识不到最重要的是向公众持续报告关于地震的各方面信息,哪里可以避难,哪里有食物和水等等,这才是传媒在灾难中的主要职责。
对于传媒,任何煽情都是应该避免的,理智、客观也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职业理念。
不能因为感人,就把传闻当做新闻由此,我们还要进一步检讨汶川地震中因为“感人”而被传媒大规模传播的假新闻。
这些假新闻,至今还留驻在不明真相的人们的脑海中,例如下面这条传播极为广泛的“新闻”:日前,在汶川特大地震的救助中,武警战士在绵阳看到一位母亲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编、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所所长、新闻史教研室主任。
了,她被压得变形了的身体保持着这样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
人们把挡着她的废墟小心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大概有三四个月大,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
随行的医生在被子里发现一部手机,屏幕上有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
”这条“新闻”,当时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很多传媒都做了报道,成为最感动人且让人念念不忘的“真实故事”。
2009 年汶川地震周年之际,四川省的主要领导还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走过灾难的这一年》,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谭千秋老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双臂护住自己的学生;英雄少年林浩用柔弱的肩膀将两位同学背出险境;慈爱的母亲用短信告诉身下护着的孩子:‘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警花’蒋敏强忍失去十位亲人之痛坚守岗位多少昼夜;‘敬礼娃娃’郎铮在重获新生的一刻举起稚嫩右臂表达感恩的心;‘芭蕾女孩’李月用残缺的肢体放飞成长的梦想。
一个个大写的人,永远感动和鼓舞着我们,永远与我们同行。
”然而,他提到的谭千秋老师的“事迹”,后来发现是不存在的,尽管他生前确实是一位很好的老师。
小学生林浩救同学的“事迹”,除了他自己的叙述外,没有证据说明是真实的。
至于“母爱短信”,更是根据网上的信息一传再传的虚构事实。
也就是说,在这五个“事例”中,有三个是假的!传媒毕竟拥有一定的公信力,一些虚构事实一旦作为真实的事实加以报道,会引发很多人跟进。
例如为这个可敬的母亲写诗歌,甚至有的地方把它作为作文考试的材料。
其实,只要用生活常识来核实一下这个事实,可以很快发现其中的蹊跷之处。
例如:这位母亲叫什么,那个婴儿被救后去了哪里?还有,那至关重要的手机,作家刘心武说可以送到博物馆里的手机去了哪里?这些问题没有人能回答得上来。
最后大家发现,这条最动人的“新闻”来源于网络博客,连博主的真实姓名也不知道。
现在,这条“新闻”依旧有人提起,但是,一些大的网站上已悄然删除了。
它根本就不该是新闻,当初新闻传媒争相报道,不过是在地震的情绪之中,怀着对善良人性的渴望和肯定,不假思索就编发了这样的“新闻”。
新闻需要交代事实的几个 W(何事、何人、何时、何地、为何,等等),而这条新闻缺乏可以核实的时间、地点、人物姓名、目击者的名字等等。
既然说当时有医务人员在场,还有战士们在场,怎么连一个人也找不到呢?这个事情既然有传媒报道出来,那么,这个“婴儿”的生活一定会引起传媒的跟进,为什么人们对婴儿的下落一无所知呢?这个故事,是记者自己采访得来的还是听人说的?所有这一切问题都没有人能够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