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兮福兮》教案
《老子》------《祸兮福倚》(教案设计)
《老子》------《祸兮福倚》(教案设计)《祸兮福倚》一导语《老子》有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上四句,是圣人治国的四大原则。
“我无为,而民自化。
”是指取消独裁统治,以法治国。
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就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转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指取消主观说教,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认识论,通过自身默修实践,加强自我道德修养。
圣人实行“不言之教”,让人们在自悟的过程之中,逐渐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我无事,而民自富”。
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圣人以天下为公,没有称霸天下的野心。
人民生活在民主自由、和平稳定的社会里,自然生活富足。
“我无欲,而民自朴。
”反对利己主义,倡导集体主义。
只要人人消除了自我私欲,人民自然归于淳朴。
这就是老子在“政治观”。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祸兮福倚》二文意疏通“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闷闷:政府人员处理国家事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故“闷闷”。
察察:政令反复无常,大小事务实施行政干预。
“察察”和“闷闷”相对。
前者是法治社会,后者是专制社会,不同的社会制度,带来不同的社会面貌。
在法治社会里,圣人莅临天下,施行“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根据人民的心声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法律,不搞形式,不搞运动,不搞个人崇拜,各级行政官员都默默无闻地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工作程序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表面看来,政府里并没有什么天才人物,也没有轰动天下的大手笔,但是,社会却在健康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道德水平日益提高,淳朴、厚道的社会风貌自然形成。
相反,在专制社会里,统治者独断专行,惟恐失去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失去了既得利益。
人民失去了自主权,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得不到发挥,致使生活越来越贫穷,国家越来越混乱,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祸兮福兮》教学设计
《祸兮福兮》教学设计《祸兮福兮》教学设计(精选2篇)《祸兮福兮》教学设计篇1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结合时代背景与关于老子的传奇、记载,初步了解老子及其辩证思想。
二、通过精读课文积累文言学问(实词、虚词和特别句式)与成语。
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想]一、以逐段讲解为基础,启发思维,引导同学一起参加课堂争论。
二、支配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介绍春秋时代背景及老子其人。
二、讲解前三节,并就有关思想进行争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时代背景及简介(同学介绍,老师补充)(一)春秋战国时期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渐渐动摇。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新兴地主阶级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其来源很简单,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
士的地位虽低,却大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
他们中间有的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学问,有的则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
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
当时诸侯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
士这个阶层极为活跃,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消失于政治舞台的。
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动身,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见,并且著书立说,争论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进展的基本缘由。
百家争鸣,对活跃我国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进展阶段。
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展和社会的前进,对我古代文化的富强昌盛从各个方面都作过重要贡献。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将整个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自春秋迄汉初,为子学时代;汉武帝时期起,到康有为、谭嗣同为止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
《祸兮福兮》教案
《祸兮福兮》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结合时代背景与关于老子的传说、记载,初步了解老子及其辩证思想。
二、通过精读文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与成语。
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想]一、以逐段讲解为基础,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一起参与堂讨论。
二、安排两时。
第一时[教学要点]一、介绍春秋时代背景及老子其人。
二、讲解前三节,并就有关思想进行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同学介绍,老师补充)(一)春秋战国时期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其很复杂,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
士的地位虽低,却大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
他们中间有的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有的则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
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
当时诸侯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
士这个阶层极为活跃,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出现于政治舞台的。
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百家争鸣,对活跃我国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对我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从各个方面都作过重要贡献。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将整个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自春秋迄汉初,为子学时代;汉武帝时期起,到康有为、谭嗣同为止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
子学时代的特点是建造,经学时代的特点是阐述。
《祸兮福兮》学习教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祸兮福兮》教案的编写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本剧的同时,更好地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教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一、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是指学生所期望具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针对《祸兮福兮》这一剧目,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祸兮福兮》的故事情节2.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读水平二、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围绕《祸兮福兮》这一剧目展开,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祸兮福兮》全本,并列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
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让学生逐渐理解剧目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接着,从文化背景、人物角色、语言表现等方面对《祸兮福兮》进行深入分析,在讲解和讨论中逐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独立探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课程还可以通过学生自我朗读、小组朗读、整体朗读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读水平。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
其中“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和独立思考;“探究式学习”则是指教师通过开放性的探究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中探索并建立知识结构。
还可以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小组合作、课外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祸兮福兮》的故事情节、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等方面。
四、教学评价本教案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生自我评价、教师测评、同伴互评。
其中,学生自我评价是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教师测评是指根据学生学习的表现、作业质量、考试成绩等方面进行评价,同伴互评则是指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和提供建议,促进信息共享和学习进步。
通过以上评价方式,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语文祸兮福兮教案设计
语文祸兮福兮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祸兮福兮”主题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对祸福的思考。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祸福的理解和经历。
教学内容:介绍“祸兮福兮”的主题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思考祸福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活动:1. 展示祸福相关的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思考。
2. 学生分享他们对祸福的理解和经历。
第二章:祸福的相对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祸福的相对性。
2. 培养学生对祸福的积极态度。
教学方法:通过故事或案例,引导学生体验祸福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祸福的看法。
教学内容:介绍祸福的相对性概念。
引导学生体验祸福的相对性。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述一个有关祸福相对性的故事或案例。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祸福的看法。
第三章:祸福的转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祸福之间的转化。
2.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困境的能力。
教学方法:通过故事或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祸福的转化。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写作,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介绍祸福之间的转化现象。
引导学生理解并接受祸福的转化。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述一个有关祸福转化的故事或案例。
2.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写作,体验祸福转化的过程。
第四章:祸福的应对策略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应对祸福的策略。
2. 培养学生积极应对生活中各种变化的能力。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或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应对祸福的策略。
教师提供实用的应对方法和建议。
教学内容:介绍应对祸福的策略和技巧。
引导学生思考并制定自己的应对计划。
教学活动:1. 教师提供一些应对祸福的方法和建议。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案例分析,思考并制定自己的应对计划。
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提供反馈和指导。
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教学活动:2. 学生进行个人反思,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祸兮福兮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
祸兮福兮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祸兮福兮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祸兮福兮》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时代背景与老子的传说、记载,初步了解老子及辩证思想。
2、通过精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及成语。
3、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及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方法阐明深刻道理的表达方式。
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与把握文章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与把握文章中语句的含义。
学习方法:反复诵读,自学讨论。
预习案一、关于“老子”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又名《老子》,基本概述了老子的思想。
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
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尔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
神话传说中的太上老君指的就是他。
老子书中有许多精辟之言,对社会和民生的剖析,是极为深刻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他所谓的“圣人”,是指当权者;所谓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型,祭完便抛弃了。
老子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当时统治者与老百姓关系的实质。
老子的所谓“道”,是其学说之根,主要指主宰宇宙万物的客观规律,它体现于“一”;但“一”并非孤立存在,矛盾存在的规律决定了其必有对立面,那便有了“二”。
《祸兮福兮》难点测试认知•探索1.课文探索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又名《老子》,基本概述了老子的思想。
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
语文祸兮福兮教案设计
语文祸兮福兮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祸兮福兮”主题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1. 引言:向学生介绍“祸兮福兮”这一主题,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福祸的思考。
2. 展示真实生活中的祸福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祸福的相对性。
教学活动:1. 开场讨论: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祸福的理解和经历。
2. 案例分析:展示几个真实生活中的祸福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第二章:祸兮福兮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祸兮福兮的理论基础。
2. 培养学生对祸福相对性的认识。
教学内容:1. 祸兮福兮的定义和理论基础。
2. 祸福的相对性和变化性。
教学活动:1. 知识讲解:讲解祸兮福兮的定义和理论基础,引导学生理解祸福的相对性。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的祸福案例,探讨祸福的相对性和变化性。
第三章:祸兮福兮的故事解析1. 帮助学生理解祸兮福兮的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2.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 选取几个祸兮福兮的故事进行解析。
2. 分析故事中祸福的转化和相对性。
教学活动:1. 故事分享:向学生分享几个祸兮福兮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祸福的思考。
2. 小组解析:学生分组对故事进行解析,探讨故事中祸福的转化和相对性。
第四章:祸兮福兮的实际应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将祸兮福兮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培养学生的应对困境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如何将祸兮福兮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困境中寻找机遇。
教学活动:1. 知识讲解:讲解如何将祸兮福兮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困境中寻找机遇。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应用祸兮福兮的理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分享经验和方法。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1. 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加深对祸兮福兮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反思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回顾和总结本章所学的祸兮福兮的理论基础、故事解析和实际应用。
语文版高二必修《祸兮福兮》教案
语文版高二必修《祸兮福兮》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祸兮福兮》的寓意和主题。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课文的字词句理解。
2.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度挖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道德经》中学到的关于福祸的辩证思想。
2.引导学生思考:福祸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大意。
2.教师带领学生逐句翻译课文,确保学生理解文意。
三、课堂讨论1.邀请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福祸观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何启示?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福祸观,挖掘其内涵。
三、案例分析1.选取课文中的具体案例,分析福祸之间的转化过程。
2.学生尝试用课文中的观点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福祸现象。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福祸观的感悟文章。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课文中的福祸观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实践经验。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如何将课文中的福祸观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福祸转化过程。
2.教师点评学生的表演,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实践活动,写一篇关于福祸观的应用文章。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福祸观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人生启示?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教学设计:福兮祸兮
第13课《祸兮福兮》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结合时代背景与关于老子的传说、记载,初步了解老子及其辩证思想。
2.通过精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与成语。
3.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想】1.以逐段讲解为基础,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课堂讨论。
2.安排两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讲解文章后四节,并就有关思想进行讨论。
2.总结《老子》的论述特点。
【教学过程】一、讲解文章后四节第四节就意思而言可以分为两层:前一层进一步举例说明事物的相对存在与相反动向,后面一层则着重于说明圣人因此产生的处世态度。
拓展:阅读下面一段材料,谈谈你对于“福祸相倚”的理解及所得到的启示。
北叟,塞上叟也。
其马亡入胡中,人皆吊之。
叟曰:“何知非福?”居数月,其马引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叟曰:“何知非祸?”及家富马良,其子好骑,堕而折髀,人皆吊之。
叟曰:“何知非福?”居一年,胡夷大入,丁壮皆战死者十九,其子独以跛之故,子父相保。
材料所引的是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事。
它形象而具体地表现了老子的观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福祸可以相互转化。
明白了这个道理,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要盲目乐观,要保持清醒头脑,避免乐极生悲;而当处在逆境时,也不能灰心丧气,同样要有对未来的预见性与信心,积极奋斗。
面对变化莫测的世界与万物,最好的态度就是平和、内敛,淡泊。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割:伤。
刿:刺伤,割伤。
肆:放纵自己。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泮:融解,消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慎终如始: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
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慎:谨慎;如:象。
祸兮福兮
(二)诵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
字词积累
1.易读错的字
颣(lèi)泮(pàn)
2.通假字
高下相盈“盈”通“呈”
建德若偷“建”通“健”
受国之垢“垢”通“诟”
3..词类活用
曲则全,枉则直“全,直”活用为动词
光而不耀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光芒
4.文言句式
圣人执一为天下式。判断句
5.古今异义
大象无形古:大的形象今:动物的一种
善复为妖古;指不善今:指妖怪
大方无隅古:最方正的今;不吝啬
三、巩固练习
四、拓展深化
1.实词:
①枉则直(弯曲)
②敝则新(破旧,坏)
③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坚守)
【学习过程】
补充说明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及本导学案有关作者介绍,识记相关常识。
2、反复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停顿、节奏等问题;熟读成诵。
3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不解之处可与周围同学讨论。分别请同学串讲大意,要求直译。一名同学译完,其他同学可指出不当之处。教师适当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板书。
(一)、知人论世
高二语文必修五导学案
课型:合作展示课(训练提升课)时间:2013.9序号:11
编写人:审核人:班级:姓名:
课题:祸兮福兮
【学习目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会辨析文言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
难点:文言语句的翻译、理解
【学案说明】参照书下注解注音、注释。
语文版-语文-高一-《祸兮福兮》教案
《祸兮福兮》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结合时代背景与关于老子的传说、记载,初步了解老子及其辩证思想。
二、通过精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与成语。
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想]一、以逐段讲解为基础,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课堂讨论。
二、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介绍春秋时代背景及老子其人。
二、讲解前三节,并就有关思想进行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同学介绍,老师补充)(一)春秋战国时期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其来源很复杂,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
士的地位虽低,却大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
他们中间有的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有的则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
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
当时诸侯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
士这个阶层极为活跃,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出现于政治舞台的。
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百家争鸣,对活跃我国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对我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从各个方面都作过重要贡献。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将整个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自春秋迄汉初,为子学时代;汉武帝时期起,到康有为、谭嗣同为止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
子学时代的特点是建造,经学时代的特点是阐述。
语文祸兮福兮教案设计
语文“祸兮福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并把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找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深入剖析课文主题。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及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家庭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课文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对课文主题的剖析。
(3)批判性思维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文本。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相关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方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课文主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
(2)教师点评并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心得: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及对课文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高三语文必修五《祸兮福兮》教案]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高三语文必修五《祸兮福兮》教案]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兮福兮》是高三语文必修五课本中的文章,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必修五《祸兮福兮》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的]一、结合时代背景与关于老子的传说、记载,初步了解老子及其辩证思想。
二、通过精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与成语。
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想]一、以逐段讲解为基础,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课堂讨论。
二、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介绍春秋时代背景及老子其人。
二、讲解前三节,并就有关思想进行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同学介绍,老师补充)(一)春秋战国时期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其很复杂,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
士的地位虽低,却大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
他们中间有的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有的则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
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
当时诸侯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
士这个阶层极为活跃,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出现于政治舞台的。
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 __的局面。
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__,对活跃我国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它有力地推动了 __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对我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从各个方面都作过重要贡献。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将整个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自春秋迄汉初,为子学时代;汉武帝时期起,到 __、谭嗣同为止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
语文版必修五《祸兮福兮》实用课件课件
• 思考6:这一段谈论的是什么规律?根据这一 规律,老子从反面得出了什么结论?从正面 又得出了什么结论?
• 规律: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 导致质变。 • 反面:要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在不良事
物刚露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 • 正面:要积少成多,善始善终,只有量变 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质变。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曲:委曲;全:保全。 枉:弯曲。 洼:低洼;盈:蓄满。 敝:破旧。
事物变化的规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
“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 执:坚守。一:指道。式:表率,标准。
• 思考1、“是以”即因此,表明由上文的原因 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何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 • ‚执一‛就是固守其道,也就是老子所主 张的‚无为‛,因为事物都是向反面发展的, 所以‚无为‛就能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 (1)你能举例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 未乱”的重要性吗? •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小王子的星球上埋着可怕的种 子……这是猴面包树的种子。星球的土壤 里到处都是。对猴面包树动手迟了,就永 远别想剔除干净……要是涉及到猴面包树, 必然造成一场灾难。” (《小王子》)
• (2)你能举例说明“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 败之”的现象吗? •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行百里者半九十。 • 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 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 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 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 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 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 何异断斯织乎?”(《乐羊子妻》)
课文第七章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 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 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 若反。 • 莫之能胜:宾语前臵,莫能胜(之)。 • 易:改变。 垢:通“诟”,耻辱。 • 不祥:灾祸。
《祸兮福兮》优质教案.doc
《祸兮福兮》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结合时代背景与关于老子的传说、记载,初步了解老子及其辩证思想。
二、通过精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与成语。
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想]一、以逐段讲解为基础,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课堂讨论。
二、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介绍春秋时代背景及老子其人。
二、讲解前三节,并就有关思想进行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同学介绍,老师补充)(一)春秋战国时期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其来源很复杂,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
士的地位虽低,却大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
他们中间有的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有的则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
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
当时诸侯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
士这个阶层极为活跃,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出现于政治舞台的。
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百家争鸣,对活跃我国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对我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从各个方面都作过重要贡献。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将整个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自春秋迄汉初,为子学时代;汉武帝时期起,到康有为、谭嗣同为止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
子学时代的特点是建造,经学时代的特点是阐述。
《祸兮福兮》教案
《祸兮福兮》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并运用《祸兮福兮》这个典故,掌握相关的词汇和句子表达。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典故,培养学生的乐观向上的心态,养成积极应对生活中困难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祸兮福兮》这个典故的含义,学习相关的词汇和句子表达。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故事《祸兮福兮》的原文、相关词汇与句子。
2.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2.师生进行互动,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祸兮福兮"这个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步骤二:阅读理解(20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祸兮福兮》故事的视频或课程小片段,让学生以尽可能多的信息来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们阅读故事的原文,并完成与之相关的阅读理解练习。
步骤三:词语学习(15分钟)1.教师将一些与故事中关键词汇有关的词汇呈现给学生,例如“祸”、“福”、“祸福相依”、“白马非马”等。
2.学生们积极参与,通过讨论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词汇。
步骤四:句子表达(20分钟)1.教师呈现一些与故事有关的句子,例如“祸福相依,福兮祸之”、“白马非马”等,让学生阅读并理解其含义。
2.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尝试将这些句子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思考其中的道理与智慧。
步骤五:写作训练(25分钟)1.学生们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运用所学的词汇、句子和相关的学科知识,发表一篇关于《祸兮福兮》的短文。
2.教师对学生的短文进行评价和指导,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步骤六: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1.教师对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祸兮福兮》这个故事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2.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故事或文章,并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学生完成故事阅读理解练习的正确率。
【公开课教案】《祸兮福兮》教案
学科班级执教者课型课题《祸兮福兮》课时 2 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一、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二、在深入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味老子的哲学思想。
三、在理解、把握原文的基础上,对老子的哲学思想进行辩证分析。
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一课时:梳理语言现象,读懂文章,把握大意。
第二课时:理解文章,把握文中语句含义,思考老子的哲学思想及表现形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老子的哲学思想进行辩证分析教学重点一、文章中文言词虚词的理解与把握。
二、文章中语句含义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难点文章中表现的哲学思想的理解与扬弃教学方法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学内容一、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同学介绍,老师补充)(一)春秋战国时期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其来源很复杂,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
士的地位虽低,却大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
他们中间有的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有的则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
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
当时诸侯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
士这个阶层极为活跃,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出现于政治舞台的。
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百家争鸣,对活跃我国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对我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从各个方面都作过重要贡献。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将整个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自春秋迄汉初,为子学时代;汉武帝时期起,到康有为、谭嗣同为止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
《祸兮福兮》课堂实践教案:开展实验性教学,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祸兮福兮》课堂实践教案:开展实验性教学,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应该使学生具备多元的能力和素质。
在现代教育中,只是传输知识内容已经过时了,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开展实验性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我们本文将以《祸兮福兮》这一经典名著为例,具体探讨开展实验性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教材分析《祸兮福兮》是唐代韩愈所著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位将军得到了一片海上的一块琼岛,但是他对这块琼岛的执着愈来愈深,导致他的职责和忠诚受到了疑问和考验。
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唐代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中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祸兮福兮》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所包含的深刻哲学思想,以启迪自己的人生道路。
2. 学生将能够运用《祸兮福兮》的哲学思想,回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人们对权力和金钱的执着带来的问题,如何平衡自己的职责与理想等。
3. 学生将了解实验性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探究研究。
三、教学概述我们将采用实验性教学的方法,包括PBL(问题导向学习)、小组讨论、思维导图、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感性理解,达到对《祸兮福兮》的深入理解,开发学生的探究研究能力。
四、教学内容第一步:让学生宏观了解《祸兮福兮》1. 我们将先组织全班学生集中启动,该部分基于观察和提出问题。
可以给予学生一张海图和几个问题,例如,琼岛的位置如何?琼岛有什么地理特征?它的周围都有些什么东西?等等。
2. 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再具体讲解《祸兮福兮》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有下列一些问题:(1)为什么将军会如此执着于琼岛,把它看成是他的一切,无法割舍?(2)将军的执着使他受到了良心上的谴责,因为他留下了部队和百姓去寻找琼岛。
(3)这篇文章中的哲学思想是什么?学生可以尝试通过思维导图或幻灯片来记录这些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祸兮福兮》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结合时代背景与关于老子的传说、记载,初步了解老子及其辩证思想。
二、通过精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与成语。
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想]一、以逐段讲解为基础,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课堂讨论。
二、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介绍春秋时代背景及老子其人。
二、讲解前三节,并就有关思想进行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同学介绍,老师补充)(一)春秋战国时期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其来源很复杂,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
士的地位虽低,却大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
他们中间有的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有的则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
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
当时诸侯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
士这个阶层极为活跃,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出现于政治舞台的。
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百家争鸣,对活跃我国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对我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从各个方面都作过重要贡献。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将整个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自春秋迄汉初,为子学时代;汉武帝时期起,到康有为、谭嗣同为止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
子学时代的特点是建造,经学时代的特点是阐述。
先秦诸子的思想,除了本身具有价值外,也对后世具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二)老子的传说与简介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据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即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
他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但经考证是后人或老子同时代稍后的人根据老子的言行编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
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
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尔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神化传说中的太上老君指的就是他。
也许正是如此,老子才半云半雾,“神龙见首不见尾”,令人好奇。
最有代表性的记述是关于孔子求见老子的故事,说孔子见老子问“道”,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也。
”孔子又问“仁义”,老子说:“今仁义惨然而汩人心……夫子修道而趋,则以至矣,又何用仁义?……夫子乃乱人之性也。
”又说孔子引以为荣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艺”都是因人陈迹,了无新意:“迹者履之出,而迹岂异哉?”这些话对儒学理论进行了一番鞭辟入里的鞑伐与批判。
孔子默默无言回来,三天没有给学生讲课。
学生怪问,孔子慨叹:我见什么人做什么事都能猜测揣度其用意,“至于龙,乘云气,游太清,吾不能逐也。
今见老子,其犹龙乎!”老子使名满天下的孔丘张口结舌,“神错而不知其所居也”。
二、讲解课文前三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斯:则,就。
恶:丑,长得难看。
已:表示确定语气。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形:在比较和对照中显现出来。
盈:呈现。
美与恶,有和无,难和易,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相对的概念,这节选文意在说明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到处显示着这个道理,譬如动与静,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物理学中谈到运动,都会先假定一个相对静止的参照物。
假如没有静止,运动也就无从谈起。
再推而广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存在着一个对立面。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一切事物中都包含着相反的动向,这就是道家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客观规律总是驱使着事物向它的对立面转化,虽然细微但却绵延不绝地持续着。
讨论:事物有以上说的运动趋势,请结合生活实例讨论:我们在看待世界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呢?以纪律和自由这对概念为例,自由是人人都渴望得到的,但是,如果人人都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完全自由,必然会侵害别人的利益,影响别人的自由,而别人为了得到自由,也会侵害你的自由,整个群体就会成为一团混乱。
所以,为了得到自由,群体就需要自由的对立面——纪律。
遵守纪律就意味着受约束,这表面上看来与追求自由背道而驰,但实际上,每个人都遵守纪律,就会带给别人自由,而自己也会得到自由,这就是文中表述的道理。
“圣人执一为天下式。
”执:坚守。
一:指自身。
式:表率,标准。
“执一”就是坚守自身,也就是老子所主张的“无为”,因为事物包含着对立面,“无为”的态度也就会得到“无不为”的效果。
所以做天下的表率,并非指事必亲躬,而是要无为而治。
这是老子的治世理念。
与儒家相比,似乎显得消极,但实际上却包含着更为深刻的道理。
儒家讲“躬行”而济天下,以道德为本,追求大山一样的仁厚;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追求的是智慧,是像水一样的灵动。
后者对于中国哲学思辨精神的发展意义更大。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见:表现。
是:正确,引申为认为正确。
伐:自夸。
长:长进。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世闻道,大笑之。
”讨论:如何理解三种“士”对于“道”的不同态度?老子将“士”分为三种,实际上讲的是“闻道”的三种境界:大笑是因为不能窥透天机,只觉得荒谬;半信半疑是因为看明白一些,却又不能完全弄懂;而上士之高明,就在于他能够一眼看穿,见出本质,从而勤力行之。
这三种境界从侧面说明事物(“道”)深藏不露,常常以相反的姿态示人,如文中所举:“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和协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昧:暗。
■:丝线上的疙瘩,引申为不平。
建:通“健”,刚健。
偷:苟且,懈怠。
渝:改变,此处为败坏。
器:才能。
贷:施与。
大器晚成: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思考:除了文中举的这些例子,你还能想到类似的情况吗?(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等等)这一段说明,真正的“大”与“高”,可能不会直接给人这样的印象,而庸人常常被蒙蔽;只有高明的人,才能得道。
而且,得道之士,也不会直接表现出高明,反而常常会甘居人下,不避尘世。
就像后世谈到隐士所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一、讲解文章后四节,并就有关思想进行讨论。
二、总结《老子》的论述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讲解文章后四节第四节就意思而言可以分为两层:前一层进一步举例说明事物的相对存在与相反动向,后面一层则着重于说明圣人因此产生的处世态度。
拓展:阅读下面一段材料,谈谈你对于“福祸相倚”的理解及所得到的启示。
北叟,塞上叟也。
其马亡入胡中,人皆吊之。
叟曰:“何知非福?”居数月,其马引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叟曰:“何知非祸?”及家富马良,其子好骑,堕而折髀,人皆吊之。
叟曰:“何知非福?”居一年,胡夷大入,丁壮皆战死者十九,其子独以跛之故,子父相保。
材料所引的是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事。
它形象而具体地表现了老子的观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福祸可以相互转化。
明白了这个道理,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要盲目乐观,要保持清醒头脑,避免乐极生悲;而当处在逆境时,也不能灰心丧气,同样要有对未来的预见性与信心,积极奋斗。
面对变化莫测的世界与万物,最好的态度就是平和、内敛,淡泊。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割:伤。
刿:刺伤,割伤。
肆:放纵自己。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泮:融解,消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慎终如始: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
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慎:谨慎;如:象。
第五节所说的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它包含两层:其一,大起于小,质变来自于量变,所以从反面讲,要防微杜渐,要防患于未然;从做事的正面讲,就要从小事做起,积少成多。
古人说的“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也是这个道理。
其二,量变不聚积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发生质变,而人们常常于成功前夕而放弃,结果一事无成,所以我们做事不但要善始,而且要善终。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第六节选文将“天道”与“人道”作对比,具有明显的批判现实意味。
“道”在中国的最初解释是道路、坦途,但是在以后逐渐抽象化,引申出法则、规律的意思,上升为哲学的范畴。
在《道德经》中,老聃这样解释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
”道,就是藏在具体事物背后,独立存在的规律。
“天道”就是宇宙运行的自然规律,它损有余补不足,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而“人道”相反,损不足补有余,违反自然规律,加剧社会贫富的两极分化。
老子对此持坚决的否定态度,希望有道者改之。
从这一点来看,老子思想是“入世”的,深刻而积极的。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垢:通“诟”,耻辱。
不祥:灾祸。
最后一节老子从“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出发,倡导为政者主动采取弱势,担当国家社稷的责任。
小结:课文所选,虽然不连贯,也不能全面地反映老子的思想,但集中地表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的论述特点是句多排偶,文多用韵。
语言整齐中透着变化,时而层层排比,时而两两相对,有时韵散结合,有时一章一韵,具有错落有致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