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欲主义

合集下载

中世纪西欧的宗教禁欲主义及其历史影响

中世纪西欧的宗教禁欲主义及其历史影响

中世纪西欧的宗教禁欲主义及其历史影响林中泽(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内容提要禁欲主义并非中世纪西欧特有的生活方式,但它以严密的神学体系的一个有机部分的形式出现,并最终发展成为强制的宗教独身制度,却是中世纪西欧以外的文明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本文对中世纪西欧宗教禁欲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作了分析,对其演化历程作了探讨;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它的消极影响和积极意义,认为中世纪西欧宗教禁欲主义既引起了整个社会性道德的全面崩溃和极端纵欲主义的蔓延,同时也在客观上激发了新教思想,培植了近代资本主义的节俭、勤奋和敬业精神。

关键词中世纪西欧宗教禁欲主义宗教独身制度纵欲主义资本主义精神一禁欲主义并不是中世纪西欧特有的生活方式,古代世界以及西欧以外的中世纪文明地区的居民都在不同程度上过着自觉节制的生活,即使到了近现代,为了某种信念而禁欲的现象也不罕见。

不过,禁欲主义作为严密的神学体系的一个有机部分的形式出现,并最终发展成为强制的宗教独身制度,这恐怕是中世纪西欧以外的文明所望尘莫及的。

中世纪西欧宗教禁欲主义的认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唯心主义哲学。

柏拉图就曾断言:肉体是一切罪恶的祸根,它妨碍了人们获取智慧;只有在摆脱了肉体的束缚之后,人们才能见到真理的光明。

罗马时代的斯多葛哲学家也认为:肉体的存在使得人成为其自身的囚犯,如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就需憎恨肉体并鄙弃一切快乐〔1〕。

这种古典的唯灵论无疑为中世纪西欧宗教禁欲主义的形成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哲学基础。

不过,直接造就中世纪西欧禁欲主义的还不是古代的哲学,而是圣经中性别歧视的偏见。

在《旧约》里,夏娃最初是作为亚当的女伴而被上帝创造出来的,可是随着蛇的出场以及它对夏娃的教唆,人类的戏剧性堕落开始了,女人因诱惑了男人而结束了自身的平等身份,从此以后,她必须受丈夫的统治并忍受生育的痛苦〔2〕。

西方的不少圣经学者认为,这里的蛇是男、女生殖器官的一种隐喻。

如果的确是这样,那么早在旧约时代,性已经被看作是万恶之源。

禁欲主义者

禁欲主义者

禁欲主义者简介禁欲主义者,也被称为禁欲运动的倡导者,是指一群倡导自我控制、克制欲望和享受生活的方式的人。

他们主张通过抑制物质欲望和个人享受来追求精神上的成长和内心平静。

禁欲主义者相信,通过放弃世俗的诱惑和欲望,可以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和满足。

禁欲主义的历史背景禁欲主义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哲学和宗教传统。

在古希腊哲学中,桑伯立刻斯提出了尺度克制的观点,将禁欲主义视为追求理性和道德的基石。

在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中,禁欲也被视为修行的一部分,通过抑制欲望和放弃物质享受,实现心灵的净化和解脱。

禁欲主义的理念禁欲主义的核心理念是自我控制和克制欲望。

禁欲主义者相信,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和满足欲望只会让人沉溺于短暂的快乐,并导致内心的空虚和不满足。

相反,通过抑制欲望和追求精神的成长,禁欲主义者追求心灵上的平静和内心的满足。

他们相信,真正的幸福源于对内心的掌控和对欲望的克制。

禁欲主义的实践方法禁欲主义者通过一系列实践方法来实现自我控制和克制欲望。

冥想与冥思冥想是禁欲主义者常用的一种实践方法。

通过冥想,禁欲主义者可以深入自己的内心,观察和了解自己的欲望和冲动,并通过专注和正念来控制和化解它们。

冥想有助于禁欲主义者培养内心的平静和自我掌控。

物质简约禁欲主义者追求简洁和深思熟虑的生活方式。

他们注重实际需求,避免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享受。

通过削减冗余和无谓的物质消费,禁欲主义者希望获得更多的自由和内心的满足。

社交媒体断舍离社交媒体断舍离是禁欲主义者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的一项挑战。

他们意识到,社交媒体的使用往往带来虚假的满足感和对他人生活的不健康比较。

禁欲主义者通过减少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和限制在线关注度,来减少对外界消极影响的干扰。

饮食调控禁欲主义者通常通过饮食调控来控制欲望和冲动。

他们可能选择素食或规律的节食来实现对食欲的控制。

通过抑制过度摄入和关注健康饮食,禁欲主义者追求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禁欲主义的挑战与争议尽管禁欲主义主张自我控制和克制欲望的价值,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禁欲主义顾名思义就是任何可以使自己心满意足的事情都不去涉及,把自身的欲望关进

禁欲主义顾名思义就是任何可以使自己心满意足的事情都不去涉及,把自身的欲望关进

禁欲主义顾名思义就是任何可以使自己心满意足的事情都不去涉及,把自身的欲望关进
禁欲主义:
1、什么是禁欲主义:
禁欲主义是一种通过自觉地抑制及克制自身的欲望和快乐来获得内在快乐和平静的修养技巧。

2、禁欲主义的宗旨:
禁欲主义的宗旨是倡导优雅、自律、审慎,力求摆脱物质的迷惑,保护身心健康,同时又能专注于内心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自由和深度的心灵满足。

3、禁欲主义的好处:
(1)减少欲望的驱使,可以使人变得更加安静,心灵更加宁静,更好地面对日常生活中的挑战。

(2)克制快乐可以使大脑更加强健,思维更加敏捷,沉着冷静,远离容易产生的情绪波动。

(3)抵抗物质世界的诱惑,减少无关的奢侈,可以减少人们进入痛苦苦极之中的可能性,更好地保护身心健康。

4、禁欲主义的方法:
(1)精神上的禁欲主义:鞭策自身,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地鞭策自己,
向自己提出要求;
(2)环境上的禁欲主义:改变自己的环境,使自己能够不会受到诱惑而反过来加强自我抵抗的力量;
(3)生活方式的禁欲主义:改变自己的惯性思维,以新的生活习惯,细致地管理自己的时间,从生活中删减不必要的消费;
(4)练习心境上的禁欲主义:练习体会不可抗拒的日常生活,用自身的强大把持力来抗拒贪心和恐惧,让自己看到拥有的宝贵幸福。

综上所述,禁欲主义可以让我们控制消费,从而节约金钱;同时又能够减少人们的内心欲望,精神上更加平静,能够更加敏捷的思考和沉着冷静的应对突发情况;最后保护身心健康,令人活得更加安闲和淡定。

2019年禁欲主义范文

2019年禁欲主义范文

2019年禁欲主义范文篇一:斯多葛学派中禁欲主义的看法斯多葛学派中禁欲主义的看法基督教有很多的纪律规范,其中一个就是禁欲主义,许多的基督教者像奥利金、奥古斯丁,都是在这个高度禁欲的宗教环境中创作以及解析圣经文本的涵义的。

那么为什么,基督教会有这样的一条戒律呢?这条戒律又是继承什么样的文化而来的呢?早在公元三百年左右,有一个影响深远的哲学派别兴起于雅典。

这一哲学思想一直流行到6世纪,影响了许多伟大的学者,作家和统治者,甚至是宗教。

这一学派就是斯多葛学派。

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是出身于塞浦路斯岛的芝诺,他早年潜心于赫拉克利特哲学,深受其火本原说和逻各斯思想的影响,后来又因仰慕苏格拉底,深入研究犬儒派、麦加拉派和柏拉图学园派的思想。

公元前294年,芝诺在雅典开办了自己的学园,由于该学园设在一条有壁画的长廊下,在希腊语中,“画廊”一词的音译为“斯多亚”,芝诺的学园因此而得名为斯多葛学派,即画廊学派。

在斯多葛派的学说中,禁欲主义是一个很重要的学说。

斯多葛学派哲学家们对于物质享乐的态度主要有:(1)快乐从属于自然。

合理的逻辑就是由于对于神和自然规律的认识,人不必刻意追求快乐。

(2)历史上,美德就是幸福,只有顺应自然、服从命运,才是道德的、幸福的生活。

因此,人生在世应当通过理性摆脱一切快乐、欲望、恐惧和悲哀的纷扰,对于现实世界采取一种清心寡欲、无动于衷的生活态度。

这与伊壁鸠鲁学派所谓幸福即快乐的观点相反。

其根本的理由是斯多葛主义无可置疑的对神的崇拜。

人们为了归属于神,作为神的子民,显示节制欲望,砥砺苦行。

(3)斯多葛禁欲主义号召人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这与伊壁鸠鲁的号召人们“放弃社会生活,走向隐居”大相径庭。

这大概是与国家或社会更多时候都代表着强势的力量,往往被赋予神或自然的代表有关系的。

罗马时期信奉斯多葛主义的西塞罗、塞涅卡等人,都是斯多葛学派不排斥国家甚至积极入世但又与世俗社会若即若离的态度典型的代表。

根据上面的陈述,斯多葛主义是基督教的源头之一,也就不足为奇了。

禁欲主义

禁欲主义

禁欲主义篇一:斯多葛学派中禁欲主义的看法斯多葛学派中禁欲主义的看法基督教有很多的纪律规范,其中一个就是禁欲主义,许多的基督教者像奥利金、奥古斯丁,都是在这个高度禁欲的宗教环境中创作以及解析圣经文本的涵义的。

那么为什么,基督教会有这样的一条戒律呢?这条戒律又是继承什么样的文化而来的呢?早在公元三百年左右,有一个影响深远的哲学派别兴起于雅典。

这一哲学思想一直流行到6世纪,影响了许多伟大的学者,作家和统治者,甚至是宗教。

这一学派就是斯多葛学派。

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是出身于塞浦路斯岛的芝诺,他早年潜心于赫拉克利特哲学,深受其火本原说和逻各斯思想的影响,后来又因仰慕苏格拉底,深入研究犬儒派、麦加拉派和柏拉图学园派的思想。

公元前294年,芝诺在雅典开办了自己的学园,由于该学园设在一条有壁画的长廊下,在希腊语中,“画廊”一词的音译为“斯多亚”,芝诺的学园因此而得名为斯多葛学派,即画廊学派。

在斯多葛派的学说中,禁欲主义是一个很重要的学说。

斯多葛学派哲学家们对于物质享乐的态度主要有:(1)快乐从属于自然。

合理的逻辑就是由于对于神和自然规律的认识,人不必刻意追求快乐。

(2)历史上,美德就是幸福,只有顺应自然、服从命运,才是道德的、幸福的生活。

因此,人生在世应当通过理性摆脱一切快乐、欲望、恐惧和悲哀的纷扰,对于现实世界采取一种清心寡欲、无动于衷的生活态度。

这与伊壁鸠鲁学派所谓幸福即快乐的观点相反。

其根本的理由是斯多葛主义无可置疑的对神的崇拜。

人们为了归属于神,作为神的子民,显示节制欲望,砥砺苦行。

(3)斯多葛禁欲主义号召人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这与伊壁鸠鲁的号召人们“放弃社会生活,走向隐居”大相径庭。

这大概是与国家或社会更多时候都代表着强势的力量,往往被赋予神或自然的代表有关系的。

罗马时期信奉斯多葛主义的西塞罗、塞涅卡等人,都是斯多葛学派不排斥国家甚至积极入世但又与世俗社会若即若离的态度典型的代表。

根据上面的陈述,斯多葛主义是基督教的源头之一,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世纪体现教会禁欲主义的诗歌

中世纪体现教会禁欲主义的诗歌

中世纪体现教会禁欲主义的诗歌
中世纪时期,欧洲教会禁欲主义作为一种宗教和社会规范,在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表现。

禁欲主义主张人们在生活和思想上要远离世俗的欲望和诱惑,追求纯洁和神圣的精神境界。

这种思想在中世纪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中世纪教会禁欲主义的诗歌常常描绘出一种纯洁、神圣的宗教氛围。

诗人通过描绘天堂、圣徒、天使等形象,表达了对神圣的向往和敬畏。

例如,在《圣经》中的诗歌《雅歌》中,诗人用美丽的语言描绘了纯洁的爱情和神圣的宗教情感。

中世纪教会禁欲主义的诗歌强调人们应该远离世俗的欲望和诱惑。

诗人通过描绘罪恶、苦难等形象,告诫人们要远离罪恶,追求纯洁和神圣。

例如,在但丁的《神曲》中,诗人描绘了地狱、炼狱和天堂等形象,告诫人们要避免罪恶,追求善良和正义。

中世纪教会禁欲主义的诗歌还强调人们在精神上的追求和超越。

诗人通过描绘灵魂的升华、精神的觉醒等形象,表达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后,最终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实现了精神的觉醒和超越。

因此,中世纪教会禁欲主义的诗歌在中世纪欧洲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宗教和精神的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人们对宗教和禁欲主义的信仰已经逐渐淡化,但是这些诗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精神内涵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它们提醒我们追求纯洁、善良和正义的精神境界,同时也告诫我们远离世俗的欲望和诱惑,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纯洁。

我们应该珍视这些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其中的精神内涵,为现代社会注入更多的正能量和价值观念。

第四章,世俗禁欲主义的宗教基础

第四章,世俗禁欲主义的宗教基础

第四章,世俗禁欲主义的宗教基础篇一:第四章世俗禁欲主义的宗教基础下篇禁欲主义新教诸分支的实践伦理观第四章世俗禁欲主义的宗教基础在历史上一直有四种主要的禁欲主义新教形式(就这里所用的新教一词的意义而言):1.加尔文宗,指其在西欧、主要是十六世纪的西欧有较大影响的区域所采取的那种形式;2.虔信派;3.循道派;4.从浸礼运动中分裂出来的一些宗派。

这些宗教运动相互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晰,甚至它们与那些宗教改革后的非禁欲主义的教会之间的区别也并非绝对鲜明。

就循道派而言,此派十八世纪中期从英国国教内部发展而来,其奠基人最初并无意创建一个新的教派,而只是试图在旧教会中唤醒禁欲主义精神。

只是在其发展的进程中,尤其是在其向北美大陆延伸的过程中,循道派才最终与英国国教分裂。

虔信派在英国、尤其在荷兰,首先是从加尔文教运动中分裂出来的,初期它与正统尚存不甚紧密的联系,而后经过不易察觉的蜕变,逐渐脱离了正统,直至十六世纪末,在斯彭内尔(Spener )的领导下虔信派终于融入路德派。

尽管教义方面的调整不够理想,虔信派毕竟始终是路德教会的一支。

只有由亲岑道夫(Zinzendorf )主持的宗教集团象循道派一样,被迫组合成一个特殊的派系,这个集团处于摩拉维亚弟兄会中,曾不断受到胡斯派(Hussite)和加尔文宗的影响。

加尔文宗与浸札派在发展初期曾一度尖锐对立,但到十七世纪后半期,两派联系甚为密切,甚至在十六世纪初英国和荷兰的独立派各派系中,这个转变也并不突兀,正如虔信派所示,向路德派的过渡也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加尔文宗与英国国教会的关系同样是如此,尽管无论从外部特征,还是就其最必然的拥护者的精神而言,英国国教与天主教的关系更为密切。

不管是附合禁欲运动的大众还是其最坚定的倡导者,都曾从根本上反对过英国国教的信仰基础,这一运动被称作清教,即取这个词十分模糊的最广泛的外延;但即便这二者之间的差异也只是在斗争的进程中逐步明朗化的。

即使我们这里对政府的组织等问题不感兴趣,并基本不予考虑,事实并不因此而发生改变,教义方面的不同,包括最重要的不同,如预定论和称义论上的不同,都是极复杂地交错结合在一起的;在十七世纪,这些差异,虽然不无例外,却是经常地阻碍教会维持其内部统一的。

基督教禁欲主义与“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之异同

基督教禁欲主义与“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之异同

基督教禁欲主义与“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之异同作者:谢扬来源:《西部学刊》2020年第18期摘要:基督教禁欲主义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虽极其相似却又有差异。

其二者的相似性表现为两者的规劝方式都是引导人“向善”,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差异性则表现为:(一)完善自身之路存在差异,基督教禁欲主义包括饮食、性、行为语言禁忌;而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则是提出在满足基本生存欲望后,控制不断膨胀的欲望;(二)对待女性主体存在差异,禁欲主义具有严重的反女性主义倾向,而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对女性贞节的道德要求走向了极端,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关键词:基督教禁欲主义;存天理,灭人欲;异同分析中图分类号:B978;B24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8-0145-03禁欲思想是中西方共有的思想之一,并且在歷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等原因东西方的禁欲思想在内容上也存在一些差异,对中西方的禁欲思想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西方的禁欲思想以基督教禁欲主义最为典型,而中国古代哲学家朱熹所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则是中国古代禁欲思想的重要代表,本文将从二者形成的社会背景、理论来源及主要内容等方面分析其异同点和理论价值。

一、基督教禁欲主义思想与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简要介绍(一)基督教禁欲主义基督教禁欲主义思想形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其理论渊源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督教自身教义所认为的先天二元论,他们认为神圣和世俗作为两个主体是绝对区分隔开的;二是基督教对灵魂和肉体这一问题的探讨,他们认为灵魂和肉体的关系不仅是相互分离并且是相互敌视的。

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二者也经历了融合与统一。

从宗教的起源而言,没有神圣和世俗的区分也就不可能有宗教的产生与存在,从这个意义出发,宗教将人类的生存模式区分为两种。

在讨论生存模式之前,我们先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神圣呢?西方宗教研究的佼佼者米尔恰·伊利亚德对此曾说:“对神圣的第一可能的界定就是神圣是世俗的反面”[1],他认为神圣与世俗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并且超脱于世俗,具备不朽、灵验和超自然等特性。

明朝社会禁欲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影响分析

明朝社会禁欲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影响分析

明朝社会禁欲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影响分析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除了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变革之外,明朝也见证了一种禁欲主义思潮的兴起。

这种思潮对明朝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对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禁欲主义思潮源于宋朝,但在明朝才真正得到了发展。

明朝时期,社会经历了战乱和政治混乱的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禁欲主义的兴起。

人们开始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追求,提倡节制欲望和物欲,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禁欲主义的理念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中,因为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禁欲主义成为了当时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

人们被教导要自律、克己奉公、遵纪守法,追求自身的完善和至善。

禁欲主义思潮影响了明朝社会的方方面面。

首先,它对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了影响。

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节俭、勤俭持家,并且主张要过简朴的生活。

物质欲望得到抑制,人们渐渐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其次,禁欲主义的兴起也对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带来了影响。

人们开始摆脱追逐名利的欲望,追求所谓的“道德美”。

这种道德美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追求的是一种高尚和纯粹的境界。

因此,明朝社会充满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不仅要遵守法律制度,还要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

禁欲主义思潮对社会秩序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人们主张要遵纪守法,不轻易违反社会规范。

这种言行一致的信条使得社会秩序得到了保障,也使得社会关系更加和谐。

人们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推动着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禁欲主义还对明朝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朝时期,人们追求内心的深刻和真实,文学作品也开始呈现出深沉内敛和倾注情感的风格。

明朝的诗词和戏剧中充满了禅宗思想的影子,这些作品的主题秉承了禁欲主义的理念,表现了人们对内在世界的探索和思考。

禁欲主义的兴起与影响,不仅影响了明朝时期的社会,也对后来的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

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

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有感在老师上课时让我们去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觉得心里有很大的疑惑。

因为觉得这本书名就很奇怪: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是完全不搭边的两个东西。

首先就不清楚什么是新教伦理,其次虽然在很多学科中接触过资本主义相关方面的知识,但是真的要我对资本主义精神下个总结性的语句,至今我真的无法弄明白。

经过的阅读,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真的很懂。

但是每每静下心来一想,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提到的禁欲主义。

禁欲主义为现代理性资本主义兴起提供精神动力。

起初的禁欲主义暗示了一种对神圣进行冥想的“财产”;而宗教改革时期的禁欲主义代表了一种虔敬的“行动”。

禁欲主义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出世的,天主教属于这种,天主教禁欲者将自身看作是一个神圣的“花瓶”。

而另一种属于入世的,新教就属于这种,新教禁欲者则将自身看作是一个神圣的“工具”。

无论属于哪种,它都属于宗教伦理的一种。

追其本源,“禁欲”一词最初是和包含严格纪律的训练形式有关的,后来则发展成为放弃对更高的智慧、情感或精神的追求这样的意思。

而新教禁欲主义的生活方式要求必须井井有条、系统安排的入世禁欲。

这种观念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规则”、“秩序”、“私欲”等词语。

以此同时,也让我想到了韦伯所定义的理想资本主义。

他所定义的资本主义是有严格限制的,资本主义获得原始积累途径是以合理地计算收支,有条理地安排生产经营活动,这是理性资本主义的经济行为,而并非是杂乱无章的、通过各种暴力手段来获得的。

可见,这与新教徒那种入世禁欲主义生活方式是完全相一致的。

由此可知新教入世禁欲主义伦理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道德能量。

若没有这种入世禁欲的生活观念,不要说兴起,就连萌芽都无从谈起。

正是因为这种观念,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安定、和平的环境。

这是靠暴力、强制性、法律无法做到的,最重要的是人们的观念意识改变。

因此成为现代理性资本主义兴起的精神动力,也是现代资本主义得以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两种错误的幸福观

两种错误的幸福观

两种错误的幸福观
禁欲主义幸福观和享乐主义幸福观
禁欲主义幸福观,他们认为:人类物欲的满足是不可穷尽们对于生活的追求和创造,对于人们的思想有着严重的禁锢作的,人不可能通过肉体的终极满
禁欲主义(asceticism)是要求人们严酷节制肉体欲望的一种道德理论。

它源于古代人忍受现世生活困苦的宗教教义和苦行仪式,公元前6世纪后,通过东西方的宗教教义和道德哲学的概括逐渐形成为一种理论。

它认为,人的肉体欲望是低贱的、自私的、有害的,是罪恶之源,因而强调节制肉体欲望和享乐,甚至要求弃绝一切欲望,如此才能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一种较为讽刺的语境之中,禁欲主义也许包含着一些类似于自我侮辱,对肉体的仪式性惩罚,或者对欢愉的严厉克制。

不过,“禁欲主义”这个词却并不一定指这些消极的涵义。

享乐主义是一个哲学思想,认为享乐是人类最重要的追求。

词语的来源是从希腊语的(享乐)加上后缀,柏拉图的学生,昔兰尼的阿瑞斯提普斯被认为最早提出了享乐主义的思想。

享乐主义是所有动作皆可被一个人会产生的享受与痛楚所决定,力求将享乐与痛苦的距差增至最大。

19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与边沁由他们的功利主义的伦理理论提出了享乐主义的基
本原理。

享乐主义是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之先驱:所有行为皆是基于要给最多的人数获得最大的快乐。

浅谈《十日谈》的禁欲主义和纵欲主义

浅谈《十日谈》的禁欲主义和纵欲主义
的 各行各 业 人 士
,
故 事 中 的 人物 几 乎 包括 了 当 时社 会
,
整个 欧 洲 由教会 统 治
社 会 动 荡不 安 所以
真 是 你 方 唱 罢 我登 场
。 ,
搬 演 了 一 幕幕 或 喜
统 治者 认 为 制任何 想 法
,
,
人 们 犯 罪 的 原 因就 是 永 无边界 的欲 望
,
,
或悲

妙 趣横 生 的 话 剧
其 素材 不 仅仅 来 源 于 意 大利 的 城 镇 社
人 们 不 该 干扰爱情


,
连 中世 纪 的 传 说 乃 至 东方 文 学 中 的 某 些 故 事都 成 为 薄伽
,
薄 伽丘 宣 扬追求 欲 望
人性应 该得 到 解放
不 支 持 教会 的禁欲 主 义
,
他 提出
。 。
丘 编 织 故 事 的 素材 凭 据
民 生活气 息

清明 上 河 图

,
散发 着 浓郁 市
,
作 者 对 于 爱情 的看 法应该 是
, ,

性 欲是 幸 福 的
,
,
追求 爱
这 部 作 品 的 主 旨在 抨 击 禁 欲 主 义
,
歌 颂 爱情
,
情 的人 生

,
每个 人 都有 追求 爱情 的 自然 要 求
扼 杀爱情
,
爱情 又 是 伟大
,
肯 定 人 的 自然 欲 望

让人 们
,
作 者 简介

梁 月华 (
1988一

广 东江 门 人
,

中世纪禁欲主义的诗歌

中世纪禁欲主义的诗歌

《独身者的悲歌》——中世纪禁欲主义的思考中世纪禁欲主义是基于基督宗教的理念和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而兴起的,它主张非婚性行为是不道德的,因此要求信仰者拥有纯洁的思想和行为。

当时,贞洁与道德被认为是生命的信仰支撑,是唯一带来幸福和满足的途径。

作为禁欲主义的代表之一,禁欲的意识形态运动推崇独身生活,认为禁欲能够使人们在逆境中保持内心的坚定和沉着,它不仅是人类的精神支柱,也是保持心灵纯洁的救星。

中世纪禁欲主义的盛行使得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影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信仰逐渐走向了边缘,因为现代文化的出现,个人的自由和权利逐渐得到了保障。

禁欲主义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似乎已经无法再释放出太大的价值。

尽管如此,禁欲主义在精神层面上,仍然对人类的存在意义产生深远的影响。

禁欲主义思想体现了一种对自我的控制和纵深反省,是人类精神领域中的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追求。

在五彩斑斓的现代社会,不妨来回顾一下这种意识形态,看看它对我们的影响,或许还会有一些启示。

独身是禁欲主义的理念之一。

在中世纪,独身被赋予了高贵、神圣的美德,是一种荣耀的象征。

因为对于禁欲主义者来说,独身不仅意味着对基督信仰的承诺,更体现了他们对自我的控制,以及对生命的献身和奉献。

当时很多圣贤、神学家和修士都是独身的代表。

独身生活具有洗净心灵、升华精神的力量,通过思考和祈祷,人们可以意识到自己和神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宇宙的奥秘,从而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禁欲主义所强调的控制欲望和奉献精神的理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它反映了一种对人性高度尊重的态度。

尽管现代社会追求自由和创新,但人们在作出决策时往往会失去自我,被外界的因素所影响。

因此,禁欲主义所提倡的回归自我、控制欲望的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代社会中,人们仍然处于人类人性的渴求与高贵呼唤之间的矛盾之中。

多少人始终追求着在财富、地位和物质上的成功,而这些似乎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禁欲主义提醒我们,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平静并不在于过多地追求外在的物质生活和享受,而在于我们对于自我的觉知和自律。

但丁对中世纪禁欲主义和旧礼教的评价

但丁对中世纪禁欲主义和旧礼教的评价

但丁对中世纪禁欲主义和旧礼教的评价但丁(Dante Alighieri)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代表作《神曲》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在这部诗歌史诗中,但丁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旧礼教有着独特的评价。

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旧礼教主张人们要摒弃世俗欲望,将心思放在敬虔和宗教信仰上。

他们认为世间的享乐和欲望是人类罪恶的源头,只有通过禁欲和自我克制,才能得到救赎和超脱。

这种观念在中世纪的宗教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丁对此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但丁在《神曲》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现了他对禁欲主义和旧礼教的深思熟虑。

他将自己塑造成一个迷失的灵魂,踏上了穿越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旅程。

在这个旅程中,但丁看到了人类的罪恶、苦难和内心的挣扎,同时也看到了人类的善良、美好和渴望。

对于禁欲主义,但丁并不赞同将人类的欲望和情感完全否定。

他认为人类是有感情和欲望的生物,而这些感情和欲望并非必然是邪恶的。

在《神曲》中,但丁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他们在地狱、炼狱和天堂中经历了各种磨难和试炼,最终通过爱和宽恕得到了救赎。

这些形象中既有坚守禁欲主义的圣人,也有犯了罪的人,但丁通过这些形象向读者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旧礼教强调的礼仪和传统也受到了但丁的质疑。

在《神曲》中,但丁通过对各种人物的描绘和对话,表达了对传统和权威的批评。

他认为,真正的信仰和敬虔不仅仅取决于礼仪和仪式,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纯净和行为的正直。

他批评那些只注重形式的教士和圣职人员,认为他们脱离了信仰的实质,只是在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威。

但丁对禁欲主义和旧礼教的评价可以说是一种平衡的态度,他并不完全否定这些传统观念,同时也不盲目地追随。

他通过对人性和信仰的深入思考,呼吁人们要有理性地对待禁欲和传统,不要盲从,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情感和道德准则去寻找真正的救赎和宗教体验。

但丁对中世纪禁欲主义和旧礼教的评价是一种批判性的思考和平衡的态度。

他通过《神曲》中的形象和对话,向读者展示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呼吁人们要理性地对待禁欲和传统,不要盲从,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情感和道德准则去寻找真正的救赎和宗教体验。

禁欲主义者

禁欲主义者

禁欲主义者
禁欲主义者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由于受到某种宗教教义或者某种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从而刻意压制自己的性欲,极力避免自己产生放纵性欲的行为,譬如性交、手淫,甚至意淫。

禁欲主义者往往相信,禁绝自身的性欲能够让他们保持身心上的纯洁和意志上的强大,正所谓“无欲则刚”。

由于杜绝了由放纵性欲引发的各种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许多禁欲主义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身心的独立和清醒,并且由此生成出色的个人能力。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禁欲主义者的家人(特别是父母)往往不理解这种异于常人的行为,并将其作为“不孝”的最大表现——因为禁欲主义者即使拥有婚姻却没有性行为,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没有后代的。

社会上的许多人也认为禁欲主义者要么是虚伪的,要么是违反自然(传宗接代)法则的。

实际上,由于文明的多元化发展和享乐主义的盛行,世界上的禁欲主义者越来越少。

最新-禁欲主义 精品

最新-禁欲主义 精品

禁欲主义篇一:斯多葛学派中禁欲主义的看法斯多葛学派中禁欲主义的看法基督教有很多的纪律规范,其中一个就是禁欲主义,许多的基督教者像奥利金、奥古斯丁,都是在这个高度禁欲的宗教环境中创作以及解析圣经文本的涵义的。

那么为什么,基督教会有这样的一条戒律呢?这条戒律又是继承什么样的文化而来的呢?早在公元三百年左右,有一个影响深远的哲学派别兴起于雅典。

这一哲学思想一直流行到6世纪,影响了许多伟大的学者,作家和统治者,甚至是宗教。

这一学派就是斯多葛学派。

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是出身于塞浦路斯岛的芝诺,他早年潜心于赫拉克利特哲学,深受其火本原说和逻各斯思想的影响,后来又因仰慕苏格拉底,深入研究犬儒派、麦加拉派和柏拉图学园派的思想。

公元前294年,芝诺在雅典开办了自己的学园,由于该学园设在一条有壁画的长廊下,在希腊语中,“画廊”一词的音译为“斯多亚”,芝诺的学园因此而得名为斯多葛学派,即画廊学派。

在斯多葛派的学说中,禁欲主义是一个很重要的学说。

斯多葛学派哲学家们对于物质享乐的态度主要有:(1)快乐从属于自然。

合理的逻辑就是由于对于神和自然规律的认识,人不必刻意追求快乐。

(2)历史上,美德就是幸福,只有顺应自然、服从命运,才是道德的、幸福的生活。

因此,人生在世应当通过理性摆脱一切快乐、欲望、恐惧和悲哀的纷扰,对于现实世界采取一种清心寡欲、无动于衷的生活态度。

这与伊壁鸠鲁学派所谓幸福即快乐的观点相反。

其根本的理由是斯多葛主义无可置疑的对神的崇拜。

人们为了归属于神,作为神的子民,显示节制欲望,砥砺苦行。

(3)斯多葛禁欲主义号召人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这与伊壁鸠鲁的号召人们“放弃社会生活,走向隐居”大相径庭。

这大概是与国家或社会更多时候都代表着强势的力量,往往被赋予神或自然的代表有关系的。

基于积极自由的禁欲主义是一种自欺吗?

基于积极自由的禁欲主义是一种自欺吗?

基于积极自由的禁欲主义是一种自欺吗?作者:冯炳彰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21期摘要:伯林将自由区分为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并认为基于积极自由的禁欲主义,其本质是一种因欲求得不到满足而通过“酸葡萄”式的心里产生的自欺行为。

但是,无论在宗教或者非宗教的禁欲主义中都可以找到并非出于自欺而产生的禁欲行为。

所以,基于积极自由的禁欲主义可能是一种自欺行为,但同样也可能是一种无关欲求受阻的真诚行为,具体是何者要依主体为何选择禁欲行为而定。

关键词:禁欲主义;自欺;积极自由;伯林伯林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其对自由概念的研究被认为是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尤其他对“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两个概念的区分,至今仍然是政治哲学中分析自由概念时所常用的重要理論框架。

在伯林的分判中,消极自由是指“一个人能够不被别人阻碍地行动的领域”[1]170。

也就是说,他是以主体不被外在事物或他人强制或限制的角度来定义消极自由的,“在这个意义上,自由就意味着不被别人干涉。

不受干涉的领域越大,我的自由也就越广。

”[1]171而积极自由是指“成为某人自己的主人的自由”[1]180,即伯林是从主体自身的能动性角度来定义积极自由的。

但在伯林看来,这种意义上的“积极自由”却常常带来“不积极”的后果。

伯林认为,“作为自我控制的‘积极’自由概念,及其所暗示的人与其自身分裂的含义,在历史、学说与实践上,很容易把人格分裂为二:超验的、主导性的控制者,与需要加以约束并使其就范的欲望与激情的集合。

”[1]183而一旦做出这种区分,一旦我们受那个超验的、真实的、理性的和自律的“我”的支配,就会产生一种后果,即“为了获得独立而采取的自我克制的态度”[1]183,而这种态度的具体表现就是禁欲主义。

伯林认为,人生中有太多的阻碍使得“我”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不能去追求那些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因此会使“我”感到一种不自由。

为了获得自由,“我”便会选择放弃一些自身无法把握的欲望,选择主动的退却来重新获得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签:标题]篇一:斯多葛学派中禁欲主义的看法斯多葛学派中禁欲主义的看法基督教有很多的纪律规范,其中一个就是禁欲主义,许多的基督教者像奥利金、奥古斯丁,都是在这个高度禁欲的宗教环境中创作以及解析圣经文本的涵义的。

那么为什么,基督教会有这样的一条戒律呢?这条戒律又是继承什么样的文化而来的呢?早在公元三百年左右,有一个影响深远的哲学派别兴起于雅典。

这一哲学思想一直流行到6世纪,影响了许多伟大的学者,作家和统治者,甚至是宗教。

这一学派就是斯多葛学派。

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是出身于塞浦路斯岛的芝诺,他早年潜心于赫拉克利特哲学,深受其火本原说和逻各斯思想的影响,后来又因仰慕苏格拉底,深入研究犬儒派、麦加拉派和柏拉图学园派的思想。

公元前294年,芝诺在雅典开办了自己的学园,由于该学园设在一条有壁画的长廊下,在希腊语中,“画廊”一词的音译为“斯多亚”,芝诺的学园因此而得名为斯多葛学派,即画廊学派。

在斯多葛派的学说中,禁欲主义是一个很重要的学说。

斯多葛学派哲学家们对于物质享乐的态度主要有:(1)快乐从属于自然。

合理的逻辑就是由于对于神和自然规律的认识,人不必刻意追求快乐。

(2)历史上,美德就是幸福,只有顺应自然、服从命运,才是道德的、幸福的生活。

因此,人生在世应当通过理性摆脱一切快乐、欲望、恐惧和悲哀的纷扰,对于现实世界采取一种清心寡欲、无动于衷的生活态度。

这与伊壁鸠鲁学派所谓幸福即快乐的观点相反。

其根本的理由是斯多葛主义无可置疑的对神的崇拜。

人们为了归属于神,作为神的子民,显示节制欲望,砥砺苦行。

(3)斯多葛禁欲主义号召人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这与伊壁鸠鲁的号召人们“放弃社会生活,走向隐居”大相径庭。

这大概是与国家或社会更多时候都代表着强势的力量,往往被赋予神或自然的代表有关系的。

罗马时期信奉斯多葛主义的西塞罗、塞涅卡等人,都是斯多葛学派不排斥国家甚至积极入世但又与世俗社会若即若离的态度典型的代表。

根据上面的陈述,斯多葛主义是基督教的源头之一,也就不足为奇了。

斯多葛派所具有的对神意、自然的理解,对欲望的节制、刻苦的修行,等等这样禁欲的表现,与基督教的相似性不言而喻。

基督教传统中的禁欲主义,就是从斯多葛禁欲主义中而来的。

它是一个修行的纪律规范,目的是要让信徒得到拯救,或者更进一步来说是要让信徒有所悔悟,当然也包括精神启蒙的目的。

虽然修道院中的修士和修女的严格修行是最常见的,但其他早期的基督徒的禁欲主义修行也有不少。

早期修道院中的禁欲主义,也许大部分像是只有性欲的禁绝。

但是,抛弃性欲只是禁欲主义的戒律的一个方面而已。

古代的修士和修女们有着其他与抛弃性欲相等份量的需要考虑的品质,它们是:自负、怜悯、辨别力、耐心、评判他人、祷告、殷勤、施舍。

对于早期的基督徒而言,贪食是一种比性更为原罪性的问题,所以减少食物摄取痛痒是禁欲主义的一个侧面。

所以在七宗罪里头有暴饮暴食这一罪行.因此,综上所述,斯多葛学派里的对于基督教的来源以及形成的戒律和规则都起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对后世的人的生活观,价值观都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篇二:禁欲主义的牺牲品禁欲主义的牺牲品—克罗德悲剧探源凡看过《巴黎圣母院》的读者,无不为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所产生的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而拍手叫绝。

如果说《巴黎圣母院》创作中对照性原则得到了典范的运用,还不如说人物的对照是作品艺术的精髓。

大家也许还记得,作品曾以人如海潮的格雷勿方场为背景,以翩翩起舞的吉普赛妙龄女郎爱斯梅拉达为轴心,以形态各异的围观者为描写对象,为我们勾勒的一幅人物形象圆心结构图。

在这个行星环绕恒星的立体定型的人物画廊中,在人物内在感情所牵动的向心走向运动里,从居第尔大惊失色、卫队长招手致意、乞丐狂热喝彩、克罗德全神贯注的神态上,我们不难看出圆心结构中诸多人物对爱斯梅拉达都有着不同内容、不同性质、不同方式的爱。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会问:狮子一般凶心、兔子一般狡黠、豺狼一般贪婪的高级圣职人员、神学家、禁欲主义者克罗德会有爱么?诚然,愚人节晚上,克是指使加西莫多抢走了爱斯梅拉达;次日为养子加西莫多被国王判罪;于格雷勿方场鼓台下鞭打示众时,克是置之不理偷偷溜走过;事后知道卫队长法比尔与女郎相爱约会时,跟踪法比、藏在情人幽会处行刺法比的也是克罗德;法庭上以“谋害国王侍卫”的罪名控告女郎、逼她认罪、判她绞刑。

又以魔鬼的笑目睹她走上绞架的还是堂堂的副主教。

仅此而言,无论是在圆心结构的弧形对照,还是在多层次的纵向对照中,人们都会认定:甘果瓦和法比尔只不过一个薄情一个轻狂罢了,比起薄情郎甘果瓦和空讲道义的“登徒子”法比尔比起来,克罗德要可恶的多了,他行为卑劣,内心邪恶,是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是杀死居第尔、加西莫多、爱斯梅拉达的元凶。

作为人文主义者,这样评价克罗德是一点也不过分的,但如果作为八十年代的文学爱好者,对文学画廊中的典型形象单从表象上来分析,未免过于偏颇“想象就是深度”,如果我们充分发挥想象的能动性,自我深入到人物形象之中,以刘在复的二重组合定理作为心理依据,对克罗德的前前后后进行对照,我们就会提出“克罗德生来就如此残忍吗“的质疑,就可以顺藤摸瓜,从表层深入到人物深层的内心世界。

克罗德并非生来就是一个面目可憎的杀人元凶,作品断断续续地告诉我们:他很小就有同情心,还救济过穷人,后来又收养了身残貌丑的流浪儿加西莫多。

他护持他、抚养他、教他成人、爱他、崇拜他;父母去世后,他像慈父慈母般抚养年幼的弟弟;据说他幼年还勤奋好学,诗歌集学校的优等生,年轻时,又刻苦钻研中世纪所有科学、医学、哲学、文法、历史、伦理修辞、几何、音乐、化学、炼金术,还想过要在科学的海洋里遨游一生。

通过人物的前后对照,我们不难看出,克罗德已判若两人。

这是为什么呢?是高级的神职职员、神学家副主教、禁欲主义者的地位把他牢固的钉在上帝的圣坛上,是地位的变迁、教会的影响、禁欲主义的毒害使他变得顽固不近人情。

你看他,为了使自己完全皈依上帝,使灵魂净化涤化,长期以来,他废寝忘食,刻苦斋戒,学习祈祷,与世俗红尘隔绝,他像躲避瘟疫样地避开所有的女人,甚至连国王的女儿也不接见??可见他对禁欲主义虔诚到了何等地步。

既然如此,为什么打元月六日(愚人节)见爱斯梅拉达之后又鬼使神差般对她追踪窥探、惟恐失去呢?因为克罗德是一个人,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有美好的身躯,横溢的才华,也有七情六欲。

正如刘在复同志所言:“人生素来就有种种欲求,所谓欲求,就是调动自身各种内趋力去进行自我实现。

”瑞士心理学家容格也说:“人至少有两个基本目的:第一个是自然目的、是生儿育女、保护孩子,第二个目的是从事文化活动??这两个欲求就是人的两种内趋力,由这两种内趋力构成一种活力,又由这种活力推动着人的性格运动。

不过这两种合力并非直线运动、而是互相撞击着又不断趋向统一的双向逆反运动。

正是这双重欲求在克的内心深处激烈撞击,因而形成了克丰富复杂的性格:因为他是人,人世间种种欲求并未在他身上灭绝,过去他不见国王女儿正是为了克制情欲,爬上神学家的高位,为此他苦苦挣扎,不到四十岁头发花白,但人身上特有的情欲又使他眼睛里里闪射着一种与他所处地位相矛盾的奇异的亮光。

打与爱斯梅拉达“萍水相逢”后,她身段的曲线美、舞姿的轻盈美、善良的心灵美一下子就勾起了他对爱斯梅哈尔达的占有欲。

深藏在内心的爱欲如火山般爆发了,可是教义的本能却又迫使他强压情欲的诱惑。

虽然炽烈的情火和被上帝打入地狱的矛盾在他内心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甚至恨上帝、恨爱斯梅拉达、请求主教禁止爱斯梅拉达卖艺,尽管禁欲在他脑海里筑起了牢固的防线,但最后爱的海潮终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垮了违反人性的防线。

他发疯似的拖着爱斯梅拉达,用很短的句子一句一顿的说:“定数把我们放在一起,我要决定你的生死,你要决定我的灵魂??他们在追捕你,我刚才救了你,我还可以完全救你,只要你愿意??”他走到绞刑架右侧,冷冷的说:“在绞架和我中间你选择一个。

”看到爱跪在绞台前,一种又痛苦又轻柔的声音和刚才还是倨傲的面容形成了一个辛酸的对照:我爱你,这是千真万确的我心内如火焚烧,无论黑夜白天都这样,这是一种白天黑夜都占据我的爱情,我告诉你。

这是一种苦刑,这还不值得怜悯吗???要是这些石头人能说话,他们一定会说我是一个不幸的男子,毕竟一个男人爱了一个女人,这并不是他的过错啊??我要向你跪下,我要吻你脚下的泥土,不是吻你的脚,因为你不愿意,我要从胸中掏出的——不是话语,而是我的心和肺腑。

??他哭得全身发抖,比跪着的爱斯梅拉达还要凄楚可怜。

读了上述克罗德如泣如诉的“求爱书”,你能说克罗德,没有爱,或者说对爱斯梅拉达不是真心的爱吗?我看这不能不说是情火中烧的男子情欲放纵,寻偶心切的肺腑之言吧,他迫不及待的撒开情网,企图猎取异性的粗暴的求爱方式也不能不看作是禁欲主义导演的恶作剧吧。

但哭过之后他又说了什么呢?“我在决断的时候又犹豫起来,我觉得有什么异乎寻常的东西笼住了我,??不要惩罚德性,我是个博士,我却侮辱科学;我是个大丈夫,我却败坏我的名声;我是个牧师,我却把弥撒书当作淫欲的枕头??”可见禁欲主义对克罗德的毒害已经到了不可复加的地步,可怜他病入膏肓、气息奄奄了。

因为长期以来,他被禁锢在密封的禁欲主义的铁罐头之中,他的灵魂被污染,他的精神被毒化,所以爱情在这个性格被扭曲的畸形人身上就只能结出病态的苦果。

爱神在他身上的催化作用使他在狭隘的情网里跌打扑腾:他用胳膊使劲抱着她,眼里闪着淫欲的凶恶的光,拿满是口沫的嘴的亲吻盖她一脸,此时此刻的克罗德俨然从主教的位置堕入了色鬼充塞的灰灰情网。

是他换了一个身份吗?不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

”要超脱世俗养成浩然正气的所谓高人隐士尚且未能摆脱作为一个人的所欲所求,况“凡夫俗子”乎?在占有女郎的情欲作为一种内趋力与禁欲主义发生矛盾冲突时,他为得到女郎奋力拼搏了。

你听他歇斯底里的叫喊:“我要得到你,你要跟着我,你一定得跟着我??否则你得死去。

或者属于我,属于牧师,属于一个背叛者,属于一个凶手。

”可当他调动内趋力在自我实现中受阻,即求爱遭拒情欲不能满足时,他又俨然是一个受着炮烙的罪人,磨着牙齿迸出猛烈的嗥叫:“那么死吧!”就这样他用宁肯让她死去也不让她落入别人手里的决心,用魔鬼的狞笑毁灭了善良无辜的吉普赛女郎,也毁灭了他自己。

雨果成功地运用人物自我前后对照的方式,透过克罗德恪守禁欲主义的表象,深入到人物深层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他内心深处恪守禁欲又渴求情欲的冲突,通过双向逆反运动和双重追求的矛盾冲突,揭示了克罗德丰实复杂的性格的两重性,鞭挞了宗教的残酷和虚伪。

只要我们顺着作者的构思,又用人物的两重组合原理对克罗德这一形象进行剖析,就不难从人物双方逆反运动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真谛:克罗德的卑劣言行完全是禁欲主义炮制出来的,“笼罩着”他的“那个异乎寻常的东西”就是反动的神权宗教,因此就这个意义来看,我个人认为,克罗德既是基督教的化身,宗教恶魔的代表,又是禁欲主义的殉葬品,利己主义的可怜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