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办法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与_联合培养学生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联合培养学生协议书为了加强学生培养单位之间的合作,促进学科间的横向交流与沟通,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经协商,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甲方)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对乙方____ _级(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___________ _ (丙方)进行联合培养达成如下协议:第一条联合培养起讫时间:年月至年月。
联合培养期间,甲方为联合培养学生安排合适的学习岗位,并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
第二条联合培养期间,甲方指定有导师资格的人员为丙方的第二导师,与丙方及其导师共同协商确定合作课题;并做科研指导,提供研究用仪器设备。
第三条丙方的培养活动必须以乙方的学生培养方案为依据,并按乙方规定时间回学校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各项培养环节。
第四条丙方应严格遵守甲方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
甲方如有要求,研究生应与甲方签署个人保密协议。
第五条丙方的学籍、奖学金、医疗、意外伤害保险等由乙方管理。
第六条联合培养期间,如丙方出现任何不适宜继续进行科研活动的情况,甲方有权解除联合培养协议。
第七条对于本协议未尽事宜,可补充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八条本协议书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1份。
国科大联培专项计划
国科大联培专项计划
国科大联培专项计划是指由中国科学院与相关高校合作设立的一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计划。
该计划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层次科研人才,推动中国科学研究的发展。
通过该计划,学生可以在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机构进行科研实践,并获得由中国科学院和合作高校联合授予的研究生学位。
学生可以利用中国科学院的优质资源进行科研训练和学术交流,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自己的研究课题。
该计划还提供奖学金和学费资助,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
国科大联培专项计划对于培养高质量的科研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内科研界的领军机构,拥有丰富的研究资源和优秀的科研团队,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
而合作高校则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科背景和专业化的学习支持,使学生在学术研究上更具深度和广度。
目前,国科大联培专项计划已经在中国科学院和一些合作高校之间建立起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该计划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研人才,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科院联培协议书范本
中科院联培协议书范本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鉴于甲方为中国科学院下属的研究机构,乙方为具有良好学术背景和研究能力的单位或个人,双方基于共同的科研目标和合作意愿,经协商一致,就联合培养研究生(以下简称“联培生”)事宜达成如下协议:第一条联培目的和原则1.1 双方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促进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
1.2 联培生在甲方的指导和乙方的协助下,完成规定的学术研究任务,达到培养目标。
第二条联培生的选拔和培养2.1 甲方负责制定联培生的选拔标准和程序,并组织选拔工作。
2.2 乙方负责推荐符合条件的候选人,并协助甲方进行选拔。
2.3 甲方负责联培生的学术指导和日常管理,乙方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和支持。
第三条联培生的权益和义务3.1 联培生享有甲方和乙方提供的学术资源和研究条件。
3.2 联培生应遵守甲方和乙方的规章制度,完成规定的学术研究任务。
3.3 联培生应尊重甲方和乙方的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或泄露相关研究成果。
第四条研究成果的归属和使用4.1 联培生在甲方和乙方的共同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其知识产权归甲方和乙方共同所有。
4.2 甲方和乙方应共同制定研究成果的使用和分配方案,并确保联培生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费用和资助5.1 甲方负责提供联培生在甲方期间的学费、住宿费等基本费用。
5.2 乙方负责提供联培生在乙方期间的研究经费和生活补助。
5.3 双方可根据实际情况协商调整费用和资助的具体数额。
第六条协议的变更和终止6.1 双方应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解决协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6.2 任何一方需变更或终止本协议,应提前____天书面通知对方,并经双方协商一致。
中科院联培协议违约
中科院联培协议违约中科院联培协议违约1. 引言中科院联培协议是指中国科学院与各高校签订的联合培养协议,旨在促进科研和教育的深度融合。
然而,近年来,一些中科院联培协议的违约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对中科院联培协议违约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对策,以期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有价值的观点。
2. 违约现象的核心问题中科院联培协议违约的核心问题在于参与方之间的利益冲突。
高校希望从中科院获取更多的科研资源和创新成果,以提升自身的科研实力和影响力。
另中科院为了保护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知识产权,对共享科研成果进行了限制。
这种利益冲突导致了双方在联培协议履行过程中产生的违约行为。
3. 违约原因的分析3.1 利益分配不公平中科院联培协议在利益分配上存在不公平的问题。
在协议中,中科院作为科研资源的提供方,享有更大的权益,而高校则只能等待中科院的科研成果。
这种利益分配不均导致了高校方面的不满情绪,进而影响了他们对协议的履行。
3.2 知识产权矛盾中科院作为科研机构,对科研成果的保护和知识产权的归属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
然而,一些高校在与中科院合作时,希望能够共享中科院的知识产权,以加强自身的科研实力。
这种知识产权矛盾成为双方间出现违约的一个主要原因。
4. 违约的影响4.1 影响科研合作中科院联培协议违约现象严重影响了中科院与高校之间的科研合作。
违约行为使双方之间的信任关系受到破坏,导致科研合作的继续发展面临困难。
4.2 挫伤青年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中科院联培协议违约让许多青年科研人员对科研的发展前景感到失望。
他们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但却无法获得应有的回报和认可,这对他们的科研动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5. 解决策略5.1 探索协议内容的灵活性中科院与高校在签订联培协议时,可以对合作内容进行更加灵活的安排。
可以在协议中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以减少利益冲突。
5.2 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中科院与高校可以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而不是仅仅依靠一个联培协议。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生部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5年3月颁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维护普通高等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的科学研究机构(以下称高等学校或学校)对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研究生和本科、专科(高职)学生的管理。
第三条高等学校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按照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要依法治校,从严管理,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要将管理与加强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四条高等学校学生应当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应当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公民道德规范,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应当刻苦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应当积极锻炼身体,具有健康体魄。
第二章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第五条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下列权利:(一)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二)参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及文娱体育等活动;(三)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四)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方面获得公正评价,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五)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六条学生在校期间依法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宪法、法律、法规;(二)遵守学校管理制度;(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业;(四)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相应义务;(五)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管理规定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维护研究生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条例》等相关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这个规定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各级研究生教育管理。
第三条研究生教育应当遵循"科学、民主、人文、实用"的原则,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第四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应当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注重研究生的科研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第五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应当根据国家的需求,结合自身特点,在全国范围内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
第六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应当组织本科生、博士后、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等科研人员参与研究生教育,发挥其在引导和指导研究生学习、科研工作等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男女比例第七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应当根据各学科特点、国家需求及社会发展需要,合理控制男女比例,逐步实现男女平衡发展。
第八条研究生招生单位应当根据学科性质、研究条件等因素,合理设置招生计划,并公正公平地招收男女研究生。
第九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应加强对女生的关注力度,鼓励女生参与学术科研活动,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助支持。
第三章入学与学籍管理第十条研究生入学资格审查应严格按照国家招生考试规定进行,入学名额应严格控制在学校规定的招生计划内。
第十一条研究生入学时,应当经过良好的人身健康检查,具备学习和科研胜任能力。
第十二条入学后,研究生应按学校规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入学手续,如未能按时完成入学手续,学校有权取消其入学资格。
第十三条学籍管理是研究生管理的基础工作,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籍管理制度,确保研究生学籍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准确性。
第十四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应当建立完善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方便及时了解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创新活动等情况。
第四章学业指导和培养管理第十五条学业指导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应当建立专门的学业指导机构,提供个性化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指导。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生奖学金实施办法
关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生奖学金实施办法》
的补充规定
根据所务会研究决定,对《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生奖学金实施办法》中的研究生奖学金标准、经费来源、支付办法做如下调整:
一、奖学金标准
1、基本奖学金(含住房补贴100元/月)
硕士生从500元/月调整为750元/月
博士生从700元/月调整为950元/月
2、餐费补贴
硕士生、博士生 60元/月
3、研究助理津贴
硕士生从200—500元/月调整为450—750元/月
博士生从300-1000元/月调整为550—1250元/月
4、奖学金总额
硕士生 1260—1560元/月
博士生 1560—2260元/月
二、经费来源和支付办法
1、经费来源
基本奖学金和餐费补贴由院拨教育经费支出,不足部分由所基本科研费支出。
研究助理津贴由研究生导师的研究课题经费支出。
2、支付办法
本次调整后的基本奖学金增幅部分(硕士生、博士生250元/月)均先由研究生导师的研究课题经费支出,年底(12月)按当年实际支出额由所基本科研费一次性拨付给相应课题。
研究助理津贴申报和支付办法不变。
本规定自2010年3月1日起实施。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2010年3月10日。
中国科学院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关于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生的暂行办法》的通知
中国科学院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关于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生的暂行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科学院•【公布日期】1999.10.28•【文号】科发人教字[1999]0523号•【施行日期】1999.10.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中国科学院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关于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生的暂行办法》的通知(科发人教字[1999]0523号)院属各博士生培养单位:现将《中国科学院关于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生的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国科学院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八日中国科学院关于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生的暂行办法为适应我院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全面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加强和规范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生的管理工作,特制定以下暂行办法:一、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生的条件1、申请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生的我院所属单位,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2、申请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生应着眼于我院和国家急需发展,目前国内还比较薄弱的学科、专业。
对于国家亟待发展的应用学科、新兴边缘学科和高技术领域将优先予以支持。
对所申请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学科、专业,中外双方应有共同的方向和合作研究的基础,胩外方在该研究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申请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导师在国内应有一定数量的在学博士生,在国内只有一名在学博士生的,不能派出联合培养。
4、申请中外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在派出之前,应完成本单位博士生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学习,考试成绩优良,且通过了博士论文开题报告。
硕博连读生除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外,应在通过博士生资格认定和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后,才能派出。
5、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生的政治、外语和身体条件,均与国家对出国人员的要求相同。
二、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生的选派、经费及出国年限1、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生的派出应纳入各所出国人员的年度派遣计划。
各单位应制定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具体实施细则。
出国手续的办理按我院出国留学人员派遣工作的要求进行。
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
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
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成立于1998年,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研究机构之一,也是以金属材料研究为主的科研单位。
作为中科院下属的研究机构,沈阳金属研究所秉承中国科学院的核心价值观和使命,以推动金属材料科学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为目标,致力于提高我国金属材料科学研究的水平,为我国金属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沈阳金属研究所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包括院士、博士生导师、博士、硕士以及其它研究人员。
该团队凝聚了国内外顶尖的金属材料专家和学者,他们的才智和创新能力为沈阳金属研究所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沈阳金属研究所的科研方向广泛涉及金属材料的制备、性能调控与应用等多个领域。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新型金属材料的研究与开发、金属材料的合金化与复合改性、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研究、金属材料的表面工程与涂层、金属材料的高温高强度性能研究等。
沈阳金属研究所在金属材料科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奖励,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等。
同时,研究所积极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开展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为我国的金属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沈阳金属研究所还对培养高层次的科研人才非常重视。
研究所
设有博士研究生导师团队,并与多所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同时,研究所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发展平台,鼓励他们在学术研究和创新方面展现才华,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
总之,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一家金属材料研究机构,以推动金属材料科学领域的发展和创新为使命,致力于提高我国金属材料科学研究的水平,并为我国的金属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 构建科教协同育人平台
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构建科教协同育人平台摘要: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创新是开放发展、合作双赢的有效途径。
本文通过总结吉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及其所属研究院所实施科教协同育人的基本经验,探讨了科教协同育人的机制和途径问题。
关键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协同育人2012年3月23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并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创新。
本文通过总结吉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及其所属研究院所实施科教协同育人的基本经验,探讨科教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和途径。
一、科教协同育人是实现开放发展、合作双赢的有效途径1. 科研协作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共同需求是科教协同育人的内在动力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平台—项目—团队—人才”五位一体的模式是其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主线,[1]上述五要素环节的良性循环,既可以表现为正向的螺旋式上升递进过程,也可以是逆向的螺旋式上升反作用过程,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支撑。
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之间具有相互支持的互动性和互补性,而科研院所在科研平台、项目和团队方面的优势与大学在学科、人才和团队方面的优势可以通过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等途径,实现创新要素汇聚。
因此,科研协作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共同需求将是学校与科研院所协同育人的内在动力。
2. 科教协同育人为科研院所提供科技发展生力军中国科学院及其所属科研院所没有设立本科教育体系,又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责任,同时承担大量高层次科研项目,引领国家科学研究发展方向。
高等学校与研究所合作培养人才,为研究院所输送基础扎实、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本科毕业生,有利于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
如吉林大学每年就有130余名优秀本科生免试推荐进入中国科学院及其所属研究院所就读研究生,其中中国科学院70余人,中科院所属研究院所60余人,这些学生为科研院所发展增添了新的血液。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大学生科研实践计划管理办法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大学生科研实践计划管理办法为贯彻落实“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精神,加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简称“金属所”)与高校的交流和合作,鼓励在校本科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于献身我国材料科学事业,金属所决定设立大学生科研实践计划基金,并制订管理办法。
一、科研实践类型:1、本科毕业设计:原则上每年3-6月开展,时间不少于1个月。
2、短期科研实践:原则上每年1-2或7-8月开展,时间不少于2周。
二、资助对象:校所合作计划高校的本科生或其它高校自由申请的本科生。
三、资助规模:拟定招收本科毕业设计类30-40人/年,短期科研实践类50人/年。
四、资助标准:1、校所合作计划本科生,科研实践奖学金标准:800元/月;2、自由申请本科生,科研实践奖学金标准:150元/周;3、住宿:统一提供宿舍,收费标准与在学研究生一致,费用由学生自行承担;4、往返路费:原则上由学生自行承担,如有其它资助途径另行通知。
五、申请:(一)申请条件:1、有志于材料科学研究事业,有较好的科研潜力,道德品质良好,遵纪守法;2、申请人学习成绩优异,在学期间无重修科目或补考记录,在校期间没有受过纪律处分;3、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
一般应通过大学英语国家六级考试,对专业成绩优异的本科生,可放宽到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标准为:不得低于426分。
4、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二)申请时间:1)本科毕业设计:上一年的11月。
2)短期科研实践:上一年的11月或当年的5月。
具体时间会提前在金属所研究生部网站上通知,届时请上网查询。
(三)申请程序:1、联系确定金属所导师,其负责在所期间科研实践的指导工作;2、提交《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实践计划申请表》。
申请人还需提交所在学校教务部门(或院系)出具并加盖公章的大学本科成绩单与总评成绩排名证明(原件);国家英语四、六级及其他英语等级证书复印件;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或其它原创性工作成果的复印件或证明(自愿提交)等材料。
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演变剖析——以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为例
第6期[总第60期]2020年12月研究生教育研究J o u r n a l o fG r a d u a t eE d u c a t i o nN o .6D e c .,2020文章编号:2095-1663(2020)06-0001-06 D O I :10.19834/j .c n k i .y j s j y2011.2020.06.01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演变剖析以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为例王 颖1,刁丽颖1,2,苗海霞1(1.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北京100864;2.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0190)收稿日期:2020-11-04作者简介:王颖(1969-),女,黑龙江嫩江人,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副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㊂刁丽颖(1979-),女,辽宁鞍山人,中国科学院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教育处处长㊂苗海霞(1980-),女,山东临沂人,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教育处副研究员㊂摘 要:中国科学院所属的科研机构作为我国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力量,伴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同步发展㊂结合时代背景,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模式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研究所个性化培养阶段(1977-1999年)㊁研究生院规范化培养阶段(2000-2011年)以及科教融合内涵式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㊂通过分析中国科学院在三个阶段的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及发展举措,总结和梳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经验,以期对其他科研机构改变研究生培养模式,发挥优势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㊂关键词:中国科学院;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科教融合;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 643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在高水平科研过程中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内在规律㊂二战后,西方各国科研机构以各种方式越来越多地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美国的国家实验室与大学建立了有效的科教融合模式;德国马普学会积极参与高校 卓越计划 ,其下属50多家研究所与大学合作共建60多个国际研究院联合培养研究生;日本在1988年修改‘国立学校设立法“,国立研究机构与大学间建立的协作组织作为大学共同机构,取得了与大学相同的研究生教育地位,特许招生和授予学位㊂我国1981年正式建立学位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最大区别是,诞生之初就允许由国务院授权的研究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我国科研机构在新中国研究生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㊂科研机构拥有高水平建制化的科研队伍㊁良好的科研环境条件㊁丰富的前沿科技研究项目㊁跨学科的组织模式等优势,有能力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做出更多更大贡献㊂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进一步发挥科研机构的优势,继续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㊂但是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培养规模㊁培养模式等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些机构研究生的教育定位还主要是为自身培养科研后备力量㊂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所属的科研院所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力量,与其他科研机构不同,他们与全国研究生教育同步发展㊂新中国成立后,中科院不仅是国家战略科研的主要承担者,也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探索者㊂1951年6月,由中科院㊁教育部联合发布了‘1951年暑期招收研究实习员㊁研究生办法“,拉开了新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序幕㊂1955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部有关培养高级科学人才的条例㊂从1951年至 文革 开始,中科院先后有81个研究所招收培养研究生,占全国研究生招生单位数的三分之一㊂1958年9月,经党中央批准,中科院创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按照 全院办校㊁所系结合 的方针,开始培养本科生㊂1965年,中科院的研究生招生规模约占全国总数的11%㊂本文对改革开放后中科院研究生培养模式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将对其他科研机构改变研究生培养模式,发挥优势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㊂二㊁1977-1999年,研究所个性化培养阶段(一)时代背景1978年我国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学大会,两次盛会提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等指导思想[2]㊂为解决科研人员数量少㊁水平不高,特别是缺少青年科研人员的 青黄不接 问题,1977年9月10日中科院向国务院呈交了‘关于招收研究生的请示报告“㊂9月底国务院决定在中科院所属的66个研究所和4所大学恢复研究生制度[3]㊂1981年,我国正式建立学位制度,全国首批授予硕士学位中,中科院授予的占11%;首批授予18人博士学位[4],其中6人在中科院各研究所培养㊂中科院作为我国科研机构的代表,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起到了先行者和引领者的作用㊂(二)中科院的研究生教育与改革探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中科院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负责在北京的中科院各研究所研究生一年级的课程教学㊂北京以外各研究所研究生课程学习依托中科院相关分院或大学,有少量研究所自主开设专业课程㊂中科院教育主管部门当时主要职能为加强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之间的联系交流,开展研究生教育与学位授予质量检查评估工作,从研究生招生㊁教育管理㊁思想政治工作㊁课程教学㊁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㊁培养条件和社会评价等方面进行质量评估,以提高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㊂1981年,中科院在学位制度刚刚实行的阶段,鉴于全国普遍缺乏经验,为了坚持标准㊁保证质量,决定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有权授予学位的中科院各研究所暂不授予学位,而是由中科院各学部授予学位[5]㊂国务院批准中科院的学位授予单位第一批确定为6个:数学物理学部㊁化学部㊁地学部㊁生物学部㊁技术科学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㊂这种学位授予制度实行了4年,各学部逐步明确了相应学科学位授予标准和质量要求后,从1985年起允许已有授权的研究所授予学位㊂1993年,为使研究生工作增强主动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活力与动力,中科院发布了‘关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推出了6项改革举措,为社会培养高层次㊁复合型㊁实用型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㊂具体措施包括:(1)招生计划实行国家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机制;(2)鼓励培养双学位博士和交叉学科人才;(3)试点与企业㊁高校以及国外合作培养研究生;(4)研究生学习期间,可以兼任科研㊁技术㊁管理工作;(5)开展在职人员申请学位,促进研究所与企业合作;(6)有条件单位可以招收港澳台和外国留学生,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㊂可以看出当时的这些改革探索,很多都成为日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安排㊂(三)各研究所的研究生教育各具特色这一阶段研究生培养规模不大,但各研究所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工作,培养各有特色,对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制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㊂(1)探索先入学后确定专业和导师,避免盲目性㊂物理研究所实行招生不分专业㊁不分导师,统一按照一级学科命题考试录取,新生入学一年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和课题,通过资格考试选拔优秀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㊂生物物理研究所实行实验室轮转(r o t a t i o n)制度,一年级入学时研究生不确定导师,二年级分别在2个导师课题组之间进行轮转,再根据实际需要和个人兴趣双向选择确定导师,这样做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师生了解㊂(2)开设特色课程㊁编著特色教材㊂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自己开设研究生课程,选用国外名校原版教材,同时开设实验技术训练课程,建立了供研究生使用的专门实验室;引入积累考试(c u m u l a t i v e e x a m i n a t i o n)及S e m i n a r作为博士生课程,实行至今㊂金属研究所㊁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等也都自己开课,并形成一批特色教材和网上课件㊂(3)建立分流淘汰机制㊂金属研究所从1998年起实行中期考核与淘汰机制,优秀的学生允许提前毕业,考核结果较差或者不合格,要求按照考核意见整改或分流淘汰㊂(4)开放合作,培养高质量人才㊂地理研究所本着 没有交叉,就没有学术生命力 理念,注重招收培养交叉型㊁综合型人才;他们还与尼泊尔 国际山地中心 ㊁西藏自治区政府合作,共同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科研人才㊂地质研究所产学研结合开展与大学㊁产业部门联合培养博士生工作㊂化学研究所为㊃2㊃王颖,等: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演变剖析进一步加强对博士生的指导工作,设立了博士生副导师;从1978年就开始公派留学工作㊂三㊁2000-2011年,研究生院规范化培养阶段(一)时代背景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是全民素质的竞争㊂当时我国科技㊁教育比较落后,科技创新能力弱,人才资源不足㊂国民平均受教育水平仍然较低㊁高等教育规模偏小,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仅占4%左右㊂2001年7月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明确将 建设高质量㊁高水平的教育,努力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作为基本原则,将 努力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作为战略要点[6]㊂2000年至2011年全国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增加4.4倍㊂(二)中科院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到1999年底,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努力,中科院已拥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04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22个㊂但是当时中科院的各研究所每年一般只招收几十名研究生,培养规模较小,导致校园文化缺失;有的研究所基础教学设施落后,课程质量难以保证;由于研究所分布在全国各地,存在着地域分割㊁力量难以凝聚㊁资源无法共享问题,很难进行学科建设,不易形成新兴㊁交叉学科发展平台㊂1998年,伴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中科院全面开展 知识创新工程 试点工作,研究生教育改革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7]㊂2000年12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㊁教育部批准,中科院将当时全院100余个研究所的研究生教育,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和资源整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的基础上,更名组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简称中科院研究生院)㊂重新组建的中科院研究生院,是由北京的3个教学园区㊁京外的5个教育基地㊁分布全国的100余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组成的分布式大学[8],实行 统一招生管理㊁统一教育管理㊁统一学位授予 ,总体上形成了在集中教学园区完成为期一年的课程学习㊁再进入研究所开展课题研究的 两段式 培养模式㊂中科院研究生院的成立,有力地支持了中科院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化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00年的5807人(其中博士占45%)增加到2011年的16851人(其中博士占38%),总招生规模增长了2.9倍,如图1所示㊂图1中国科学院硕士博士招生情况(三)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管理举措中科院研究生院从研究生教育的招生入口㊁培养过程㊁学位出口等关键环节,全面加强了对各研究所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管理,实现了在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保证育人质量㊂(1)在统一招生管理方面,建立了从命题㊁初试㊁复试㊁录取等各环节的规范,招生分数线统一划分,招生计划统筹使用㊂各研究所分别进行招生宣传和复试组织,初步确定具体学生录取名单,最后由研究生院统一录取㊂(2)在统一教学管理方面,成立了由不同研究所专家构成的各一级学科教学委员会,制定统一的课程设置方案,开设了丰富的课程㊂2011年,有包括70余位院士的1400余名教学科研骨干讲授课程,开设的课程总计1478余门,其中人文㊁社会㊁管理等学科的公共课和选修课352余门;建设完成800余门优良课程网站,形成空中课堂,使得各所的研究生能够跨地域㊁跨年级共享优质教学资源㊂(3)在统一培养过程管理方面,制定了全院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明确了以研究所为培养方案的制定主体,统一了学位课程学分规定,将多级分流的相对标准考核和倡导博士研究生资格考核作为培养方案修订的必要内容㊂(4)对于导师管理,制定了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了研究生导师岗位职责与条件㊁遴选聘任㊁考核评议的要求与程序;由各研究所按照统一规定具体完成每个研究所导师的遴选聘任工作㊂(5)在统一学位授予方面,制定了学位评定委员会组织条例,实行 统一授予㊁分级管理 的体制,设立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㊁学科群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研究所学位评定委员会,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学位授予质量进行审核把关㊂(6)建立了内部学科评估制度,研究生院定期对研究所的各学科培养点进行评估,从师资队伍建设㊁人才培养质量㊁学术水平㊁环境条件和管理工作等方㊃3㊃王颖,等: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演变剖析面进行评审㊂未按规定参加定期评估的单位视为自行放弃相应培养点授权㊂四㊁2012年至今,科教融合内涵式发展阶段(一)时代背景面对世界的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和科技创新的新突破,迎接日益加剧的全球人才㊁科技和教育竞争,2011年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明确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㊁劳动者素质提高㊁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9]㊂根据对国际国内局势的分析,在 十二五 期间,国家教育事业迫切需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 把育人为本作为根本要求,把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任务 ,正确把握和处理好 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 等重要关系, 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的全面发展 [10]㊂至此,我国研究生教育从 十五 时期开始的 积极发展 阶段,转变为 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 阶段㊂(二)中科院进一步加强科教融合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更名,成立 中国科学院大学 (简称国科大)㊂2014年国科大开始招收本科生,正式作为大学建制建设发展㊂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科学院时,鼓励中国科学院要牢记责任, 发挥集科研院所㊁学部㊁教育机构于一体的优势,不断出创新成果㊁出创新人才㊁出创新思想,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㊂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四个率先 要求,中科院研究制定了 率先行动 计划,提出 加强教育机构建设㊂建立知识学习㊁创新和传播相互促进的新模式,加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㊁中国科学院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步伐 [11]㊂根据 率先行动 计划的总体要求,中科院研究制定了进一步加强科教融合的若干措施,将中科院所属研究所的研究生教育也由原来统一由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调整为由其所属的两所大学,即中科大和国科大,分别归口管理㊂从2013年至2019年,先后有包括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㊁金属研究所等7个研究所的研究生教育归口到中科大管理,其余100余家研究所的研究生教育仍归口在国科大管理㊂同时,进一步强调中科院所属研究所是研究生培养的责任主体,要求各研究所应设立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并加强和完善教育干部配置,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规划㊁培养过程管理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㊂中科院所属的两所大学都坚持科教融合培养研究生的育人方针,但其定位不同,中科大坚持 全院办校㊁所系结合 的办学方针,根据学科建设发展需要,与少数地域相近或学科互补的中科院所属科研机构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㊂国科大坚持 科教融合 的办学方针,主要服务于中科院所属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工作,与各研究院所在管理体制㊁师资队伍㊁培养体系㊁科研工作等方面高度融合,实现共有共治共享,致力于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㊂(三)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举措这一阶段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在宏观统一与规范管理基础上,深挖研究所的优势与特色,注重内涵式发展和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推出了由研究所承办科教融合学院㊁实行大学与研究所人才的 双聘 制度等一系列举措,提升教育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㊂(1)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㊂中科院党组把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自身责任,要求各研究所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㊂院属大学牢牢把握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推动形成 三全育人 格局,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㊁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㊂(2)依托科研机构建设科教融合学院㊂中科院支持所属大学科教融合学院由研究所承办,成建制㊁有组织地推进大学师资队伍㊁学科㊁课程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促进所属大学与科研院所在教学㊁科研㊁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资源共享㊂截止至2019年底,中科大㊁国科大共组建科教融合学院48个,形成了科教协同发展的教育组织架构[12]㊂(3)完善所属大学教师 双聘 制度㊂中科院发挥高端智力资源优势,聘请研究所高水平的科研人员为大学的 岗位教师 ,主要承担课程教学㊁教材编㊃4㊃王颖,等: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演变剖析写㊁教育服务等任务,凝聚一批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的科学家充实大学师资队伍㊂同时,加强对 双聘 教师的岗位管理,建立健全动态优化调整机制㊂(4)课程与科研结合,教学水平显著提升㊂在建设科教融合学院的过程中,重点强化课程教学与最新科技进展的结合,课程设置反映最新的学科发展,科研一线的高水平专家从事课程教学人数显著增加,他们把最新的科研问题㊁科研进展和科研成果带到课堂上,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同时了解科研过程㊁科研故事和科技创新的最大挑战,使得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㊂(5)改善办学环境条件,营造校园文化氛围㊂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于2013年投入使用,占地面积1000余亩㊁建筑面积约34万平米,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㊂同时,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地方政府合作,在北京以外研究生培养集中的地区,建设10余个仅培养研究生的科教融合学院,这些学院一般由中科院各分院或综合实力强的京外研究所承办,改善了学生生活学习条件,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㊂(6)加强与国内高校合作,协同育人㊂2012年起,中科院与教育部联合实施了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 ,旨在探索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合作的新机制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㊂该行动计划包括联合培养本科生㊁大学生夏令营㊁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等十个子计划㊂截止2019年, 联合培养本科生计划 共有68家研究所㊁73所高校参与,开设 菁英班 190余个,受资助学生累计2万余人㊂中科院各研究院所每年举办100余个各类科学夏令营,来自全国380余所高校的1.4万名大学生参加;每年资助来自近300所高校2000余名大学生,在100余个研究所开展超过6个月的科技创新实践㊂该行动计划的实施,极大提升了中科院研究生的生源质量㊂五、结论与启示如今世界各国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新模式,以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㊂我国的各类科研机构,应该与时俱进,增强研究生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改革创新,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继续在研究生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㊂结合中科院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践,我们对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提出以下几点启示:1.科研机构应进一步明确其研究生教育的定位从1981年正式建立学位制度起,我国科研机构就与高等院校共同承担硕士㊁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是构成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㊂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各类科研机构中具有研究生招生与培养资格的单位有235家,约占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的28%㊂平均每家科研机构招收研究生仅39名,而大部分毕业生都在本系统工作,这些科研机构的教育定位仅为自身培养科研后备力量㊂中科院在 个性化培养阶段 也主要为本系统培养科研骨干,当进入 规范化培养阶段 便开始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80%以上中科院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到非中科院系统工作㊂2020年7月29日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研究生教育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㊂在新的历史时期,科研机构要充分发挥优势,不仅为自身培养科研后备人才,还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争取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㊂2.科研机构应承担更多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的任务依托高水平的科研机构举办高水平教育,符合当代科教发展的客观规律,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培养高水平人才的新趋势㊂我国共有3306个科研机构,其中中央属717家,地方属2589家,有招生和培养资格的科研机构占全国科研机构7.1%,这些科研机构在队伍㊁条件㊁项目㊁经费以及组织模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㊂根据国家相关统计年鉴数据, 2018年科研机构人均研发经费约65万元,高校人均研发经费约35万元;从1997年到2019年,高校研究生平均招生从144人/校增至1530人/校,增长10倍,科研机构研究生平均招生从14人/单位到39人/单位,增长不足3倍㊂由此可见,科研机构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潜力没有充分发挥㊂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仅依靠高校很难满足需求,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深挖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潜力,允许更多的科研机构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对于培养能力强的科研机构,允许其适当扩大培养规模㊂3.科研机构应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我国除中科院㊁社科院等国家直属科研机构外,㊃5㊃王颖,等: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演变剖析。
承上启下的新一代冶金人——记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院长张廷安
承上启下的新一代冶金人——记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院长张廷安佟丽仲;苏艳丽【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6页(P22-27)【作者】佟丽仲;苏艳丽【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已成为这个时代转型的最强音,但是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依然薄弱,离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国家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其中的关键在于人才,各类高校有责任加强产学研合作,帮助企业提升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在张廷安院长的率领下,十分重视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并致力于为企业和社会发展服务,不断促进产学研相结合。
一方面培养和输送了大批有色冶金领域人才、尤其是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向更前沿的科学技术、不断突破和创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更源头的技术,为促进有色冶金行业的科技进步不懈努力。
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成立于1996年10月,其历史可追溯到1923年东北大学成立之时的矿冶系。
材料与冶金学院是东北大学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一个学院,由原钢铁冶金系、有色金属冶金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热能工程系、金属压力加工系合并组建而成,是国内第一个集材料、冶金、热能工程、环境科学等现代工业与传统工业科学为一体的二级学院。
张廷安作为国内同类学校中最大的材料与冶金学院的一院之长、学术学科带头人,带领东北大学特殊冶金团队—五四青年文明号创新团队,以我国复杂难处理有色金属共生矿的生态化利用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从冶金多相反应工程学角度出发,在高温湿法冶金、高温冶金、冶金反应器三个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并在相关领域的核心装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被聘为青海省“昆仑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同时,积极倡导创建了首届中国高校冶金学院院长论坛,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大力支持以及国外同行的关注。
全国研究院所和高校15所联合培养研究生问题解答
全国研究院所和高校15所联合培养研究生问题解答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近日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指出“推进校所、校企合作”。
2008年两家招生单位招收30名计划生,到2013年,已有15家联合单位招收194名硕士计划生。
研究院所和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能给学生带来哪些新发展呢?记者采访了首家获得硕士研究生校所联合培养计划的试点单位华北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简称电子六所)和校所联合培养项目最多的中国科学院大学。
“联合培养最早是针对在职研究生。
”电子六所研究生招生办主管郭阳春老师告诉记者。
所里培养的硕士方向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业型硕士(即工程硕士),一种是学术型硕士(即工学硕士)。
工程硕士作为专业硕士,最早有一批人为了提高能力被送到高校培养。
同时,所里也有自己培养的工学学术型硕士招生名额,但专家多学生少,难以形成科研需求对人才需要相应的招生规模。
教育部校所联合培养的文件应运而生。
为了满足科研需求专业人才的缺口和紧迫性,同时有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先例,2007年,电子六所得到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开始实现工学学术硕士的联合培养,成为第一家校所联合培养工学硕士的试点。
“第一年教育部下达了10个指标,第二年下达了20个指标。
”电子六所研究生部主任蒋国印说这是教育改革历史的经验总结和发展结果。
“除了扩大招生,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在功能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科教结合,促进双方进行高起点、宽领域、多方位的科学技术研究合作与学科发展实践,这是校所联合培养的意义所在。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招办副主任冉盈志说。
从2009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大学和联合培养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由教育部以专项计划形式下达,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和有关高等学校研究生招生计划总规模中单列,专门用于联合培养试点工作。
2013年通过中国科学院大学下达博士招生数为300名,通过相关高校下达招生计划为172名,参与联合培养博士的研究所有32个,普通高校有24所。
上海大学与中科院(长三角区域)研究所联合培养研究生
上海⼤学与中科院(长三⾓区域)研究所联合培养研究⽣上海⼤学与中科院(长三⾓区域)研究所联合培养研究⽣招⽣⼿册⽣命科学学院2013年3⽉上海⼤学⽣命科学学院简介上海⼤学⽣命科学学院的前⾝是由中国科学院王应睐、沈昭⽂、曹天钦、邹承鲁、钮经义等⽼⼀辈著名科学家亲⼿创建的原上海科技⼤学⽣物系,该系成⽴于1958年,曾培养出杨雄⾥、郭礼和等⼀代著名⽣命科学专家。
1995年该系经重组更名为上海⼤学⽣命科学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75名。
98%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学位,其中教授12名(博导7名)、副教授2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获得者2名、教育部新世纪⼈才2名、东⽅学者2名等。
学院设有⽣物学和⽣态学两个⼀级学科硕⼠学位授权点以及⽣物化⼯、⾷品科学两个⼆级学科硕⼠学位授权点;设有⽣物信息与系统⽣物学⼆级学科博⼠学位授权点。
拥有“上海市能源作物育种及应⽤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教委“分⼦⽣理学”重点学科。
⽬前在校硕⼠研究⽣近170⼈,博⼠研究⽣10多名。
学院⾯向国家重⼤需求,⽴⾜科学前沿,注重学科交叉,发挥团队优势。
在植物学、神经⽣物学、⽣物化学与分⼦⽣物学等学科领域形成了⾃⼰的特⾊。
近三年来,发表⾼质量学术论⽂近250篇,授权专利20多项。
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60多项,累计到帐经费两千多万元,其中国家863项⽬2项、973项⽬5项、国家⾃然科学基⾦24项、农业部转基因重⼤专项3项。
取得了⼀批学术研究和⾃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2008年获上海市⾃然科学⼆等奖,两位硕⼠⽣分别获得2009和2011年上海市优秀学位论⽂奖,多位学⽣获得研究⽣创新基⾦、国家和学校各类奖学⾦。
为充分发挥上海⼤学与中科院科研院所各⾃的学术特长与资源优势,共同携⼿培养相关学科的⾼层次⼈才,促进科技创新,更好地从长三⾓区域出发,辐射全国,更好地为社会与经济发展服务,学院与中科院⽣命科学院(⽣理⽣态所、⽣化所、神经所、营养所、健康所、药物所、巴斯德研究所)、上海⾼等研究院、苏州纳⽶所联合招收培养研究⽣。
学术道德规范管理办法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生部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生、博士后学术道德规范管理办法2005年8月为弘扬我所“三严”精神,培养热爱祖国、具有强烈使命感、学术作风严谨、理论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研究生队伍,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和制度环境,促进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道德行为守则》的有关精神,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本办法适用范围全体在学研究生、工程硕士生、留学生、在站博士后以及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短期来所实习学生。
二、学术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一)在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中必须坚持1.求真务实、诚实守信、严谨自律、团结合作。
2.遵守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的基本规范。
3.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知识产权。
4.尊重他人劳动和权益,正确对待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名和利。
5.敢于同不良的学术风气做斗争,维护优良的学术氛围。
6.对涉密信息和技术资料负有保密义务。
(二)在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中不得有下列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1.侵占、抄袭、剽窃及不正当引用他人学术成果。
2.请他人代写论文或代他人撰写论文。
3.篡改、伪造研究数据。
4.在没有重要贡献的研究成果中署名或未经同意擅自署他人名。
5.一稿多投或交叉、重复发表。
6.未履行投稿审批手续擅自投稿。
7.虚开或篡改发表文章接收函。
8.伪造导师、专家或负责人的推荐信、评定(或审批)意见。
9.在各类考试中,以任何形式作弊。
10.以不正当手段影响研究成果鉴定、奖学金评定、论文评阅、答辩等。
11.在承担助教、助研、助管等工作中以职谋私。
12.擅自侵入他人计算机并获取信息,制造或者恶意传播计算机病毒。
13.其它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
(三)科研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1.凡是利用金属所研究经费、仪器设备从事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数据、图表、结果、计算机软件、技术性经验以及其它成果均为金属所的研究成果,其知识产权为金属所所有,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擅自公布、发表或转让。
中国科学院与国内高校的合作项目有哪些?
中国科学院与国内高校的合作项目有哪些?一、共同科研项目中国科学院与国内高校密切合作,联手开展了许多重要的科研项目。
这些项目不仅有助于推动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也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
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合作项目:1. 生物科学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与国内高校合作开展了许多生物科学研究项目,如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基因工程技术应用等。
通过共同合作,科学家们能够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加快研究进展,并在相关领域做出重要的贡献。
2. 材料科学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与国内高校合作开展了许多材料科学研究项目,如新材料研究、材料性能测试等。
通过合作研究,科学家们能够共同攻克材料科学领域的难题,为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3. 地球与环境科学项目中国科学院与国内高校在地球与环境科学领域也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合作项目包括气候变化研究、环境监测等。
通过共同努力,科学家们能够深入研究地球与环境科学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性支持。
二、人才培养项目除了科研项目,中国科学院与国内高校还合作开展了许多人才培养项目。
这些项目旨在培养更多的科学研究人才,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水平。
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合作项目:1. 博士生导师合作培养项目中国科学院与国内高校合作培养博士生项目,通过联合培养,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科研平台和导师资源,帮助他们在科学领域取得更高的成就。
2. 学术交流项目中国科学院与国内高校开展了许多学术交流项目,如学术讲座、研讨会等。
这些项目为高校师生提供了了解最新科研进展的机会,促进了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
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国科学院与国内高校合作开展了许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合作项目:1. 技术转移与产业化项目中国科学院与国内高校合作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技术的转移和产业化。
这些项目为科学技术与产业之间的合作搭建了桥梁,促进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办法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金属所)作为材料科学的重要研究基地,承担着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的任务。
近年来,我所研究生培养的优势吸引了部分高校的合作需求,越来越多的外单位研究生培养机构申请来我所联合培养研究生。
为了更加合理地利用我所的科研教育资源,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规范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一. 金属所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以下简称合培生)指金属所研究生导师和外校研究生导师由于共同科研合作的需要联合指导(以下简称合培)的具有外校学籍的在学研究生。
二.合培申请、审批程序为,由我所导师向研究生部提出合培申请,填写合培申请表,经研究生部会同科技处审批后,由双方导师、主管部门共同签署合培协议。
合培生的审批在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进行。
三.申请合培需满足如下条件:
1.招收合培生的导师必须具有所内上岗招生资格;
2.原则上双方导师有合作研究项目;
3.合作项目课题组中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或数量不能满足工作需求,需要
引进合培生来所工作;
4.在所工作的合培生总数控制在30名以下,每位导师正在指导的合培生
至多1人;
5.合培生在金属所的拟工作时间累计一个学年以上。
四.我所导师对合培生的培养质量负有责任。
合培协议中应附详细的合培方案,应明确合培生参与的课题名称、经费情况、主要工作任务等内容。
指
导合培生的我所导师可按所内标准享受导师津贴。
五.合培生在金属所工作期间应遵守下列规则:
1. 持合培协议到研究生部报到,办理工作卡及在所内工作的相关手续;
2.应严格按照合培方案的内容进行科研及撰写论文工作;
3.遵守金属所的各项规章制度;
4.对涉密课题负有保密责任,与科技处和所在课题组签署保密协议;
5.不得侵犯金属所的知识产权。
合培生以合培期间工作内容发表的文章、
成果、专利应署名双方合培导师,知识产权归属金属所。
学位论文应同时署名注册学校和金属所。
合培生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一周内应向金属所提交学位论文两份;
6. 合培生在结束合培离所前应向研究生部提交合培工作总结。
总结应比照合培方案说明计划完成情况。
我所导师有责任对合培生的工作写出书面评语。
六.合培生在金属所学习期间,可参加金属所研究生的各种学术和文体活动。
金属所按照合培方案提供合培生必要的工作、学习和住宿条件,但不负责合培生的课程教学以及助学金和各种补贴的管理和发放。
合培生的工作、学习及住宿等费用来源和支付方式由双方导师协商确定。
凡被我所拟录取为硕士研究生的在校本科生需要在我所从事毕业论文工作者,参照此办法执行。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此前同类文件即时废止。
附:1.联合培养研究生申请表
2.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
联合培养研究生申请表
注:此表由申请合培生的所内导师填写,审批时间为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
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
注:本协议一式5份,由合培研究生及双方管理部门、导师各存执1份。
用A4纸双面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