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简介
中科院金属所高温合金发展
中科院金属所高温合金发展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简称中科院金属所)是中国科学院的全资子所,也是国内领先的金属材料研究机构之一。
中科院金属所在高温合金的研发方面具有重要的贡献和成果。
中科院金属所高温合金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
1.研发技术:中科院金属所在高温合金方面拥有一支专业的科
研团队,掌握了国际领先的研发技术。
他们通过合金设计、合金精炼、合金处理等一系列研发环节,不断开发出性能更好、适应更高工作温度的新型高温合金。
2.合金改进:中科院金属所高温合金发展的重点之一是对现有
高温合金进行改进。
通过对合金晶体结构和组织性能等方面的优化,中科院金属所成功提高了高温合金的抗氧化能力、耐热性和力学性能,以适应更苛刻的高温工作环境。
3.合金应用:中科院金属所高温合金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将研发
成果应用到实际领域中。
他们与航空航天、能源等行业密切合作,将高温合金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核电等高温腐蚀性环境中,提高材料的寿命和性能。
4.创新科研成果:中科院金属所高温合金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
创新科研成果。
他们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纳米晶合金,具有优异的高温持久性能;研制出了一种具有自修复功能的高温合金,有效减轻了高温环境下的材料损伤;还成功研制出了一种高强高温合金,可应用于高温高压的环境中。
总而言之,中科院金属所高温合金发展通过研发技术、合金改进、合金应用和创新科研成果等方面的努力,为我国高温合金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我国高温环境下关键领域的科技进步。
中科院金属所2018年招生简章
中科院金属所研究生招生简章08050101材料疲劳与断裂机制*张哲峰张鹏02纳米结构金属材料变形行为与机理*卢磊03新型微纳器件材料使役行为与失效机理*张广平04材料形变与断裂机制计算模拟杨金波05金属材料强韧化设计田艳中阳华杰06高性能仿生结构材料制备与应用*刘增乾屈瑞涛07低维材料中量子相变和器件研究韩拯08薄膜中的交换耦合、磁电耦合及其输运性质刘伟09铁电薄膜和器件的制备与评价张志东胡卫进10功能薄膜材料的拓扑与物理性质马嵩张志东11磁性纳米材料的电磁性能李达张志东12功能材料中的相变和电输运性质任卫军张志东13磁性材料中的拓扑组态和输运性质赵新国张志东14纳米催化机理与表征苏党生刘洪阳15纳米碳基材料催化刘洪阳16非金属纳米碳催化齐伟17基于铁电极化的量子材料构筑及其亚埃尺度结构特性*马秀良18智能材料微结构研究*叶恒强杨志卿19金属/非金属材料界面基因组基础*王绍青马尚义20钙钛矿氧化物功能薄膜亚埃尺度的界面结构特性*朱银莲唐云龙21金属材料的形变和相变*杜奎22材料界面效应的透射电子显微学*郑士建23炭纤维预氧化的微观机理*贺连龙24钙钛矿结构铁性氧化物显微结构与物理特性的计算模拟*陈东马秀良25腐蚀介质下材料结构演变的电子显微学研究*张波马秀良26钛合金形变微观机制模拟徐东生27多相钛合金中界面行为的第一原理研究胡青苗28稀土在钢中作用行为的计算设计研究陈星秋08050201极限尺寸纳米金属的制备(I)*史亦农02极限尺寸纳米金属的制备(II)*李秀艳03极限尺寸纳米金属的结构研究*卢柯罗兆平04纳米金属材料的变形与力学行为*卢柯刘小春05梯度纳米金属的使役行为*韩忠06不互溶合金结构纳米化与界面特性*金海军07梯度纳米金属的强韧化机制*陶乃镕08纳米金属材料的扩散与表面合金化*王镇波09纳米多孔金属变形与表面效应*金海军10构筑材料*李毅11生物医用金属材料*徐坚12非晶态合金涂层制备及性能研究*王建强13非晶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张海峰14非晶合金制备及成形王爱民15极端环境陶瓷材料*王京阳张洁16陶瓷基复合材料界面设计*王京阳王杰民17纳米储能陶瓷材料*王晓辉18新型超高温陶瓷*李美栓徐敬军19新型可加工陶瓷*陈继新20微电子互联材料郭敬东21微电子互联材料*刘志权22环境功能材料*李琦23新型碳结构探索*成会明24碳纳米管的制备与性能*刘畅侯鹏翔25二维材料的光电应用*任文才杜金红26智能电化学储能材料与设计*李峰闻雷27太阳能光催化材料*刘岗康向东28高性能锂硫电池材料*李峰何匡孙振华29纳米碳基电子器件*孙东明30纳米炭复合材料的功能特性*曾尤31碳纳米材料生长机制的原位TEM研究*汤代明32抗热腐蚀单晶高温合金楼琅洪李辉33先进高温材料及凝固技术研究于金江刘金来34单晶高温合金设计与制备李金国刘纪德35抗热腐蚀高温合金的微观组织调控及性能优化秦学智周兰章36超超临界电站用耐蚀合金的凝固行为及组织性能王常帅周兰章37新型轻质高强合金罗天骄杨院生38抗腐蚀合金工艺性能的研究郑志宁礼奎39难熔金属型芯制备工艺研究刘恩泽郑志40核燃料包壳管用FeCrAl基合金研究刘芳孙文儒41高强度低模量多功能医用钛合金研究*郝玉琳李述军42新型高分子人工心脏瓣膜制备及功能研究张兴白芸43新型超高温钛合金设计与性能优化王清江刘建荣44核级锆合金晶体学研究李阁平45高性能聚合物复合材料工艺与性能隋国鑫林国明46高强TiAl合金高温性能研究杨锐刘仁慈47粉末近净成形钛合金孔隙缺陷研究徐磊48功能薄膜材料设计与应用研究*姜辛49抗海洋生物附着金刚石涂层设计及应用研究*姜辛杨兵50半导体薄膜与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与光电性能研究*刘宝丹姜辛51镁合金制备工艺及组织性能表征陈荣石08050301液态金属连续光导测温系统研制李殿中02高品质特殊钢制备工艺及装备研究王培03多场耦合凝固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陈云04先进高强钢固态相变机理与计算模拟*郑成武05高强高韧海工钢焊材研制陆善平06轻质材料的搅拌摩擦焊接*马宗义倪丁瑞07金属基复合材料增材制造*肖伯律王东08材料无损检测与评价蔡桂喜09复合防护涂层裴志亮孙超10抗高温腐蚀涂层姜肃猛宫骏11高温功能涂层宫骏祖亚培12TiB2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熊天英陶永山13冷喷涂银基复合涂层及性能*熊天英沈艳芳14材料耐久性防护与工程化李京魏英华15抗氢钢薄膜材料*赵明久16四代核电用材料的使役行为研究*戎利建陈胜虎17氧化物弥散强化合金刘实熊良银18微重力环境下的合金凝固或钢的微合金化研究罗兴宏19850℃铸造高温结构材料马颖澈郝宪朝20轻质TiAl合金相变规律陈波刘奎21纳米高分子材料结构设计*张劲松22纳米高分子合金张劲松23甲壳素基创伤修复材料研究赵岩24高强高导铝合金研制*赵九洲25焊接质量控制技术陈怀宁陈静26新型无铅环保笔头材料的研发孔凡亚都祥元27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王全兆马宗义28可溶性铝合金汪伟29海洋环境中封严涂层服役性能研究段德莉张荣禄30高性能航空合金零件轧制变形组织遗传特性与工艺调控技术研究*程明张士宏31先进铝合金板材的梯度塑性制备与评价技术*徐勇宋鸿武32生物可降解镁合金及应用谭丽丽33新型抗菌金属材料的设计与性能研究杨春光34先进氧化物弥散强化钢的研究单以银李艳芬35耐微生物腐蚀管线钢严伟36高温合金的凝固组织控制李应举杨院生冯小辉37管材形变与热处理过程织构和微观组织研究张伟红孙文儒01熔盐电化学曾潮流刘会军02纳米智能防腐技术*李瑛03新型缓蚀剂制备与性能杨怀玉04智能电化学制造杜克勤05热障涂层鲍泽斌06高温涂层制备科学沈明礼朱圣龙07硬质耐蚀涂层辛丽王成08高温氧化和防护董志宏09电化学储能及关键材料唐奡10应用电化学及材料刘建国严川伟11材料的腐蚀行为与损伤评价*韩恩厚12腐蚀与磨损的交互作用*郑玉贵13腐蚀监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郑玉贵台闯14材料的力学化学交互作用*王俭秋15材料自然环境腐蚀王振尧汪川16电化学监检测*董俊华王长罡17高性能防腐蚀涂层性能与机理研究*刘福春18镁合金腐蚀与防护宋影伟19油气管线腐蚀规律及评价方法研究闫茂成20环境微生物腐蚀及应用孙成许进注:1、以上研究方向均可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带*研究方向要求硕博连读四、初试科目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2材料学、080503材料加工工程、0805Z1腐蚀科学与防护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302数学二921大学物理或922物理化学C或923材料力学085204材料工程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302数学二921大学物理或922物理化学C或923材料力学或940材料科学基础B五、复试办法(1)复试原则坚持科学选拔。
第三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内容简介:
钛系列丛书 本书详细介绍了钛的金属学和热处理 工艺等。 全书共分 4 章:钛的金属学,钛合金, 钛的热处理,常见钛合金的热处理制 度。
【书
名】陶瓷与金属的连接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对陶瓷、玻璃、石墨等非金属 材料作了简单介绍,并对与金属连接时 所涉及的母材接合性给了必要的说明。 重点介绍了陶瓷、玻璃、石墨与金融连 接时的性能以及所采取的各项技术措 施。同时,还介绍了陶瓷、玻璃、石墨 与金属件的连接工艺实例。
【书 【作
名】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08 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 术产业司与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合作组 织编写的年度系列的第五部,重点介绍 分析了能源、生物、信息、航空航天及 节能减排等新材料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 策和建设。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教材成形类专业规划教材 本书 结合 材料 常 用成 形方 法 ( 铸 造、冲压、锻造、焊接和塑料注射 )介 绍了数值模拟的基本概念、 原理、 技术、 方法和应用,内容主要包括有限元与有 限差分法基础、 金属铸造、 冲压、 锻压、 焊接和塑料注射成形数值模拟所涉及 的相关理论、数值方法、实现过程、应 用案例等。
3
【书 【作
名】金属二元系相图手册(精装) 者】 ( 俄 ) Н . П . 梁基谢夫 ( Н .
内容简介:
本手册汇集了国际上金属二元相图研 究的最新成果。手册内容丰富、数据翔 实,几乎涵盖了元素周期表中所有的实 用性金属。
П . Л я к и ш е в )主编;郭青蔚译
【 I S B N 】978-7-122-02704-7 【页 数】1265 【定 价】CNY280.00 【索 书 号】75.33073/3434 【登 录 号】137497-137498 【出版信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01 【书 【作 名】中国至 2050 年先进材料科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高温合金研究部
: 了基 础 。 以抗热 腐蚀 高 温合 金 为例 ,上 世纪 7 0 年 代 ,为 了满 足 F r 5系列燃 机 国产 化 的需 要 ,高温 合金 研 究部研 j 与I N 7 3 8 合 金相 当 的 K 4 3 8 合 金 ,用 于制 造 F r 5系列 燃机 一 级涡 轮工 作 叶片 ;9 0年代 K 4 3 8合金 作 为 MS 6 0 0 1 燃
金联合资助基金重点项 目2 项 ;近五年来 ,研究部承担 了2 0余项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 目和青年基金项 目。 高温合金研究部现有职工和研究生近 2 0 0人 ,其 中中国工程 院院士 1 人 ,研究员 1 4 人 ,副研究员 1 5人;4 0岁
以下 的科 技 人员 中 ,7 5 % 以上 拥有 博 士 学位 。 自 2 0 0 3年 以来 ,有 3人 入选 中 国科 学 院 “ 百人计划” 引进 海 外 杰 出人 才 项 目,到 高温 合金 研 究部 工 作 。
目 前金属所 高温合金研究部研发试 验 中心 已经正式投入使用 ,试验 中心集 高温合金母合金熔炼 、型壳型芯制
造 、精 密 铸造 及 相关 分 析检 测 于一 体 ,为 高温 合 金研 究 部 承担 的多 项攻 关 课题 提 供 了先进 的制备 和检 测平 台。
二 、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第1 期
中国材 料进 展
6 3
中 国 科 学 院 金 属 研 究 所 高 温 合 金 研 究 部
一
、
Hale Waihona Puke 概 况 中 国科 学 院金 属研 究 所 成 立 于 1 9 5 3年 ,是 新 中 国成 立 后 中 国科 学
中科院金属所高塑性、室温成形镁合金板材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细小的第二相均匀地分布在基体中。 该合金板材的织构与 A 3 板材明显不同,织构中晶粒 Zl 的 c 向板材 的横 向偏转 ±3 .5 轴 04 。,类似于 等通 道制备 的 A 3 ,且织 构 的强度 明显低 于轧 Zl 制 A 3 镁 合 金板材 。具有 弱基 面织构 的新型 镁合金 轧制 板材 室温 下 沿板面 拉伸 时 ,大部分 Zl 晶粒 的基 面滑移 部具有 高 的 sh d因 子,大 量基面滑 移被 启动 ,有效 协调板 材 厚度 方 向的 cmi 应变,并抑制压缩孪晶的产生,显著提高其伸长率,降低各 向异性因子。板材的应变硬化指 数( 值) n 高达 0 502 , . - . 轧向伸长率约 3 %; 2- 9 3 横向伸长率接近 5%; O 表征各向异性的 L nf d a o kr 值 () 低 ,仅为 08到 1 ; 值 接近 l 明板材在 拉深成 形过程 中产 生制耳 的可能性 小 ; r很 . . r 3 ,表 E cs 实验表明,该板材的成形性能接近一些典型的铝合金 。I i n f he E值约为 8 ,远高于商业镁 合金的 4 ,意味着新型板材不仅可以轻易地在平板上进行加强筋、花纹 图案、标记等局部成 形 ,而 且 可 以进 行飞机和 汽 车蒙皮等 薄板 的拉胀成 形 。 研 究发现 ,与铝 合金 利用第 二相颗 粒促进 再结 晶形核 ( atl Smua dNulao , Prce t lt c tn i i e ei P N)弱化 织构 的原理类似 ,镁 合金 中加入 稀土 元素形成 大量 细小 的第二 相对 弱化轧 制 的基 S 面织构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 研究还注意到,轧制过程 中形成大量与轧制方向呈一定角度 的剪切带,动态再结晶优先在这些剪切带中发生, 其再结晶晶粒具有随机取向,弱化 了基面 织构 。 关于该新型材料的动态再结晶机理及其与轧制板材的织构形成、 室温高塑性和高成形 性 能 的关系仍 需更深 入 的研 究 。 与其它金属 、 塑料和木料等结构材料相 比,镁及镁合金具有 比强度 、比刚度高, 减振性 好,电磁屏蔽和抗辐射 能力强,易切削加工,易回收等一系列优点,在汽车、电子和家用电 器、家庭 日用品、休 闲和健身装备、航天、航空和国防领域获得 日益广泛的应用,被称为 2 l世纪的绿色工程材料,并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用量继钢铁和铝合金之后的第三大金属
国内主要科研院所简介及研究方向20111017
1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现有1个国家科学中心(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筹建中),2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2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
特别是2007年,学校作为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并负责筹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
主要研究机构: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的研究方向和侧重点:新金属结构材料: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结构金属间化合物、块体非晶及亚稳材料。
新金属功能材料:主要研究方向为稀土永磁材料、磁致伸缩材料、光电薄膜材料、纳米功能材料与器件、自旋电子材料。
新一代基础金属材料:主要研究方向为亚微米纳米复相钢、连铸连轧工艺控制技术、塑性加工过程模拟仿真、板成形理论与技术;第四代单晶高温合金、新一代钴基高温合金、金属材料的各向异性、金属及复合材料半固态加工、飞秒激光加工技术。
材料制备新技术与新工艺: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金属材料制备、成形和加工过程中组织性能精确控制技术;材料制备、成形与加工技术中关键工艺参数与材料结构组成、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工艺过程的模拟与实验分析。
主要研究内容:1.喷射成形制备应用基础研究及新材料开发2. 冷喷沉积成形技术应用基础研究3. 高性能纳米晶材料与纳米涂层制备技术研究4. 金属燃烧现象及耐热耐蚀材料研究5. 铝、镁合金的先进制备成形技术研究与应用。
材料的计算机模拟与辅助设计: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金属凝固过程计算模拟研究金属凝固过程中的传热、传质以及组织演化规律;材料与工艺的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显微组织及其演变过程的定量表征、建模与控制;高性能钢铁材料、粉末高温合金、生物医用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
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要侧重于研究碳钢和有色金属热连轧电气控制系统,棒线材、型钢生产线建设、中厚板快冷装置等工程应用。
2 北京钢铁研究总院中国钢研是金属新材料的重要研发基地,是我国金属新材料及制品生产的领军企业。
中国有色金属研究院
简介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简称:有研总院)创建于1952年11月,是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开发机构,现为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和国家首批百家创新型企业。
在半导体材料、有色金属复合材料、稀土材料、生物冶金、材料制备加工、分析测试等领域拥有11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和实验室,目前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研究课题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项目。
建院以来,共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000余项,授权专利和制订国家及行业标准1500余项。
先后为“两弹一星”、“神舟飞船”、“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和有色金属行业提供了一大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和国防军工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有研总院高度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组建了若干高技术产业化公司,并在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稀土材料、有色金属粉末、特种有色金属加工材料、新能源材料、高端冶金装备等方面形成了产业集群。
2011年,有研总院实现收入67.5亿元,利润总额7.5亿元。
有研总院现有从业人员约3400人。
其中:两院院士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0名,国家特聘专家和百千万人才10名。
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冶金工程”等学科具有博士、硕士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面向未来,有研总院将秉承战略引领至上、创新发展至先、客户服务至诚、员工培育至善的使命,知崇礼卑、止于至善,建一流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做百年有色科技服务先锋,努力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结构调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转制后阶段(1999年至今)1999年7月1日起,原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的242个科研机构改制,有研总院转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
2000年1月26日,有研总院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为企业法人。
转制以来,全院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紧密围绕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科研基地和高科技实体的目标,坚持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道路,逐步形成了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内贸外贸于一体的国际化高科技企业集团的发展格局。
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留苏科技生派遣的研究--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
《中国科技史杂志》第40卷第2期(2019年):212—227The Chinese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40No.2(2019)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留苏科技生派遣的研究——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为案例周权(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国内人才紧缺,在“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背景下,20世纪50年代中国向苏联选派了大量科技生。
其中,中国科学院是向苏联派遣研究生、实习生等留学人员最多的科研院所之一。
本文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为案例,梳理中国科学院留苏科技生的派遣过程,在苏联的培养及其回国后对于科技发展的贡献。
关键词留苏科技生中国科学院金属所中图分类号N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441(2019)02-0212-16为解决国内人才紧缺的情况,在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背景之下,新中国向苏联选派了大量科技生。
根据当时国内的需要,这些科技生的专业集中在国防军事、冶金、化工、机械制造、地质勘探等领域。
1949年10月,中国科学院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诞生,是全国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科学中心,肩负着培养新中国科技人才的任务。
在全面学习苏联的大背景下,针对科学院缺少的学科,有计划、有目的的派遣留苏研究生和实习生,是中国科学院干部培养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
中国科学院向苏联派遣科技人员除髙教部选送渠道外,在中苏两国科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后,可以直接向苏联科学院选派留学生。
中国科学院也成为当时向苏联派遣研究生、实习生等留学人员最多的科研院所之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于1951年成立,肩负着解决当时国家冶金、炼钢等紧急问题。
金属所为培养青年科技人才,通过中苏两国科学院的合作渠道,向苏联派遣了一批科技生。
这些留苏科技生努力学习、掌握了国内急需的技术,回国后,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为国家经济、军事的发展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就职条件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就职条件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于1953年建立,是中国科学院的一个重点研究机构,致力于金属材料和合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如果你想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工作,以下是你需要了解的就职条件。
1. 学历要求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工作,学历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情况下,研究所对申请人的学历要求为硕士及以上。
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申请人可以应聘到研究所的技术岗位,这要求申请人至少拥有高中以上学历。
2. 专业要求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机构,所以对申请人的专业背景也有要求。
一般情况下,招聘的专业方向集中在钢铁材料、合金材料、材料科学等领域。
如果你的专业背景与这些领域相关,你将有更大的机会申请成功。
3. 工作经验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工作需要有相关的工作经验。
对于博士研究生,研究所要求其具有2年以上的科研相关工作经验;对于硕士研究生,要求其具有4年以上的科研相关工作经验;对于本科生,要求其具有6年以上的科研相关工作经验。
4. 科研能力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工作,需要具有优秀的科研能力。
申请人需要具有扎实的科学基础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并在相关领域有较高的科研成果。
此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积极参与团队中的科研项目。
5. 英语能力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
在申请时需要提供英文简历,并需要具备流利的英语口语和阅读能力,在国际合作中能够熟练地沟通交流。
总之,在申请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职位时,需要具备相关的学历、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而且需要具备出色的科研能力和英语能力,以确保自己有更高的就职成功率。
中科院材料研究所
中科院材料研究所中科院材料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重要研究机构,成立于1987年,总部位于北京。
作为国家级研究机构,中科院材料研究所在材料科学领域拥有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研究成果。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该所在材料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的材料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科院材料研究所的研究方向非常广泛,涵盖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多个领域。
在金属材料方面,该所在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新能源材料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无机非金属材料方面,中科院材料研究所在陶瓷材料、玻璃材料、建筑材料等方面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此外,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也是该所的研究重点之一,涉及到塑料、橡胶、纤维等多个领域。
中科院材料研究所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包括了众多材料科学领域的专家和学者。
他们致力于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断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该所还与国内外许多知名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开展了许多国际合作项目,加强了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中科院材料研究所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该所与众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推动了许多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应用。
同时,该所还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中科院材料研究所作为我国材料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不断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的材料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该所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材料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科院金属所认识实习报告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简介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金属所”)成立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新创建的首批研究所之一。
建所初期,金属研究所致力于我国钢铁冶金工业的恢复和振兴;随后,成功实现了向新材料领域的跨越发展,为国家若干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材料,成绩斐然。
改革开放以来,金属研究所拓辟新宇,协同进取,集全所整体优势,攻国家急需技术,完成了大量高难度的科研任务。
1999年5月,根据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战略部署,在“东北高性能材料研究发展基地”建设中,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整合建立新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科院金属所以高性能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等为主要研究对象,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家经济建设、面向世界科学发展前沿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基础研究方面拥有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和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是我国第一个研究类国家实验室,应用研究方面拥有沈阳先进材料研究发展中心、材料环境腐蚀研究中心,工程化研究方面拥有高性能均质合金国家工程中心和国家金属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未来的金属所将凝聚一批国际材料科学精英人才,拥有先进的仪器装备和支撑条件,具备规范、高效的管理与运行机制,能够承担国家重大工程所需的尖端材料技术研究任务,不断涌现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材料,同时金属所将成为国内外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学术合作交流平台。
一,电镜这次参观的电镜仪器有Tecnai G2 F30 场发射枪透射电镜主要技术指标:点分辨率:0.20 nm线分辨率:0.10 nm物镜球差系数:1.2mm物镜色差系数:1.4mm信息分辨率:0.14nmHE STEM分辨率:0.17nm电子枪类型:肖特基场发射枪主要用途:透射电镜样品形貌,相应选区电子衍射观察高分辨电子显微像观察应用扫描模式进行样品表面形貌分析微衍射及相干电子衍射观察;配合STEM-HAADF探头进行Z-衬度像分析;配合特征X射线能谱仪(EDS)进行纳米尺度成分分析配合能量过滤像系统 (GIF)观察纳米尺度元素分布图配合电子能量损失谱系统(EELS)进行电子能量损失谱分析JEM-2010(UHR)高分辨透射电镜。
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
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
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成立于1998年,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研究机构之一,也是以金属材料研究为主的科研单位。
作为中科院下属的研究机构,沈阳金属研究所秉承中国科学院的核心价值观和使命,以推动金属材料科学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为目标,致力于提高我国金属材料科学研究的水平,为我国金属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沈阳金属研究所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包括院士、博士生导师、博士、硕士以及其它研究人员。
该团队凝聚了国内外顶尖的金属材料专家和学者,他们的才智和创新能力为沈阳金属研究所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沈阳金属研究所的科研方向广泛涉及金属材料的制备、性能调控与应用等多个领域。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新型金属材料的研究与开发、金属材料的合金化与复合改性、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研究、金属材料的表面工程与涂层、金属材料的高温高强度性能研究等。
沈阳金属研究所在金属材料科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奖励,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等。
同时,研究所积极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开展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为我国的金属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沈阳金属研究所还对培养高层次的科研人才非常重视。
研究所
设有博士研究生导师团队,并与多所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同时,研究所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发展平台,鼓励他们在学术研究和创新方面展现才华,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
总之,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一家金属材料研究机构,以推动金属材料科学领域的发展和创新为使命,致力于提高我国金属材料科学研究的水平,并为我国的金属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中科院沈阳金属所简介-2020版
中科院沈阳金属所简介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金属所”)成立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新创建的首批研究所之一,创建者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冶金学家李薰先生。
现任所长左良。
金属所是涵盖材料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化研究的综合型研究所,1999年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
金属所以“创新材料技术,攀登科技高峰,培育杰出人才,服务经济国防”为使命,主要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包括:纳米尺度下超高性能材料的设计与制备、耐苛刻环境超级结构材料、金属材料失效机理与防护技术、材料制备加工技术、基于计算的材料与工艺设计、新型能源材料与生物材料等。
金属所坚持实施“人才兴所”战略,培养和凝聚了大批优秀的材料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
截至2018年底,金属所有工作人员18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6人,研究员及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00余人,副研究员及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00余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7人、“万人计划”入选者15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4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3人,是国内在材料科学领域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人数最多的单位。
仅近五年来,金属所一批青年科技工作者在Science、Nature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
同时近年来,金属所有一批科学家活跃在国际舞台上,有14名科学家在25个国际学术组织任职,25名科学家在49种国际学术期刊担任主编、副主编、编委。
一批科学家荣获多项国际荣誉,体现了金属研究所的国际影响力,如韩恩厚研究员2016年担任世界腐蚀组织主席以及2017年当选为亚太材料科学院院长,杨柯研究员2016年荣获国际材料科学与工程协会终身荣誉会员称号,王京阳研究员2017年当选为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卢柯院士2018年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金属所以高性能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等为主要研究对象,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家经济建设、面向世界科学发展前沿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Ni的危害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Ni ↓,(N,Mn)↑→更加稳定的奥氏体 Cr ↑,Mo ↑ →更为优异的耐蚀性能
美国ASTM标准中的外科植入用不锈钢的化学成分,wt.%
不锈钢 F138, 139 F745 F1314 F1586 F2229 C ≤0.03 ≤0.06 ≤0.03 ≤0.08 ≤0.08 Cr 17~ 19 16.5~ 19.0 20.5~ 23.5 19.5~ 22.0 19.0~ 23.0 Ni 13.0~ 15.0 11.0~ 14.5 11.5~ 13.5 9.0~ 11.0 ≤0.05 Mn ≤2.0 ≤2.0 4.0~ 6.0 2.0~ 4.25 21.0~ 24.0 Mo 2.25 ~3.0 2.0~ 3.0 2.0~ 3.0 2.0~ 3.0 0.5~ 1.5 Cu ≤0.5 ≤0.5 ≤0.5 ≤0.25 ≤0.25 Si ≤0.75 ≤1.0 ≤0.75 ≤0.75 ≤0.75 N ≤0.1 ≤0.2 0.2~ 0.4 V, Nb: 0.1~0.3 其它
欧盟于1994年通过了94/27/EC 指令(Nickel Release Directive), 该指示是用以管制镍(Ni)在与皮肤有直接及长期接触的产品 上的使用量。 “镍的释放一直受到EC的限制。对长期接触皮肤的镀金或 非镀金产品,其每周排放的数量不超过0.5ug/CM 2。而穿环 用的金属底部组件如耳环杆,其每周排放量不能超过 0.2ug/cm2。
对于外科植入物材料来说,奥氏体不锈钢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而且没有磁性。目前 应用最为广泛的是316L及317L不锈钢(ASTM-F138,F139)。
外科植入用奥氏体不锈钢的发展方向
新型医用奥氏体不锈钢
植入不锈 钢 不添加镍元素 优良的生物相容性 无磁性 优异的耐蚀性和耐磨性能 优良的力学性能 (强度、韧性、疲劳等) 良好的加工性能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师昌绪”奖学金章程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师昌绪”奖学金章程师昌绪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材料与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现任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金属研究所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
师昌绪先生在金属研究所工作三十多年,为金属研究所的科研和人才培养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为弘扬师昌绪先生的事业,激励我所在学研究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创新进取,勇于献身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事业,促进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特设立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师昌绪”奖学金。
第一章奖励对象及条件奖励对象本奖学金的奖励对象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在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应届毕业研究生(包括在职生、定向、委培、与企事业单位合培生、校所合作计划中与高校合培的实验班学生和工程硕士生)。
评选条件1.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令,遵守我所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团结同学、科研道德良好。
2.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研究,愿为中华民族振兴和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3.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学位课程成绩优良。
4.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
5.一年级硕士研究生以课程学习成绩和平时表现等为主要评审标准,二年级以上硕士生和博士生以科研业绩(包括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技术突破以及专利;有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的工作等)为主要评审标准。
奖学金金额及名额1.在硕士、博士研究生中分别设一、二、三等级奖学金,各占在学研究生人数的1%、2%、3%,出现小数时按四舍五入计,若评审委员会认为候选人的工作业绩不够突出,以上各等级名额均可出现空缺。
2.一等奖学金每人5000元,二等奖学金每人3000元,三等奖每人2000元。
第二章评审组织和评审程序评审组织在各学科组负责奖学金初审工作的基础上,所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师昌绪”奖学金的终审,负责推荐院长奖学金、刘永龄奖学金、宝钢奖学金及其他有关研究生奖学金候选人。
研究生部负责奖学金的申请、管理及发放等日常工作。
我国著名冶金与金属材料科学家中科院金属所研究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依依
我国著名冶金与金属材料科学家中科院金属所研究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依依聂尊誉;陈浩华【期刊名称】《功能材料信息》【年(卷),期】2014(000)001【摘要】<正>李依依,女,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3年10月生于北京,原籍江苏苏州。
现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及所学位委员会主席。
1953毕业于北京师大附中,1957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
1990-1998年任中科院金属所所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新材料研究和相变工作。
早年在高Mn奥氏体低温钢研究中,做出Fe-MnAl系相图与相鉴定方法,发现在低温下存在【总页数】6页(P3-7,2)【作者】聂尊誉;陈浩华【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14【相关文献】1.亲切的关怀巨大的鼓舞——著名的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师昌绪先生给(长沙)《七届会》的贺信 [J], 无2.著名的金属材料专家中科院金属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胡壮麒 [J], 无3.做大做强功能材料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著名的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师昌绪先生给(长沙)《七届会》的贺信 [J], 无4.世界著名的材料科学家与工程专家我国激光材料与光电信息材料的开拓者国际玻璃协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功能材料》、《功能材料信息》编委会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干福熹 [J], 无5.世界著名的材料科学家与工程专家我国激光材料与光电信息材料的开拓者国际玻璃协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功能材料》、《功能材料信息》编委会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干福熹 [J], 杨亲民(整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9
两所整合,进入创新工程一期 进入创新工程二期,成立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 成立沈阳先进材料研究发展中心、沈阳界面材料研究中心 金属所成立50周年
2001 2002
2003
2006
进入创新工程三期(A类研究所)
历届所长 (1953-现在)
李 薰 院士 (1953-1983任所长)
师昌绪 院士 (1984-1986任所长, 现任名誉所长)
热 处 理
焊 接
工 艺 模 拟
计 算 设 计
变形加工
结 构 分 析
涂
园区示意图
文化路园区 ~261亩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研究生教育】
文萃路园区 ~39亩
【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
浑南园区 ~160+88亩
【工程化、小批量生产】 建设“国家关键结构材料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
感谢您的关注!
研究部
精密管材 精密管材 研究部 研究部
材料特种 制备加工 研究部
材料表面 材料表面 工程 工程 研究部
研究部
专用材料 专用材料 与器件 与器件 研究部
研究部
技术 技术 支撑部 支撑部
张 健 楼琅洪 金 涛
杨 锐 刘羽寅
戎利建
苏国跃
张劲松 杨永进
孙
超
杨 李
柯 曙
张重远
研究领域和方向
材料
金属材料
非金属材料
(2008)
催化材料 研究部
(2008)
公共技术 服务部
(2000)
材料 基础 数据 中心
材料 失效 分析 中心 (2001)
(2009)
沈阳先进材料研究发展中心
沈阳先进材料研究发展中心 主任:杨 锐
高温合金 高温合金 研究部 研究部
钛合金 钛合金 研究部 研究部
特殊环境 特殊环境 材料 材料 研究部
PowerPoint 报告题目
金属所历史沿革
1953
1957
建立金属研究所,主要为钢铁冶金工业服务
开展新材料、新技术和测试方法的研究,开辟高温合金、难熔金属、金属陶瓷等研究领域
1970
1978
隶属冶金部回归中国Fra bibliotek学院1982
1985 1995
成立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
重点实验室:固体原子像、材料疲劳与断裂、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金属腐蚀与防护 高性能均质合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金属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
材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 材料基础数据中心 | 材料失效分析中心
公共技术与科研服务平台
所 办 公 室 科 技 处 人 事 处 综 合 管 理 处 财 务 处 支撑部门 职能部门 研 究 生 部 学 报 信 息 部 分 析 测 试 部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
理事会
主任助理 秘书 实验室管理委员会 实验室主任 国际咨询委员会
徐曾基 研究员 (1986-1990任所长)
李依依 院士 (1990-1998任所长)
叶恒强 院士 (1998-2001任所长)
卢 柯 院士 2001起任所长
组织结构
基础研究
沈阳材料科学 国家(联合)实验室
金属腐蚀与防护 国家重点实验室
应用研究
沈阳先进材料 研究发展中心
材料环境腐蚀研究中心
工程化
高性能均质合金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金属腐蚀控制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金属间 化合物 先进复 合材料 耐火 材料
结 构 材 料
钢铁
铀的 冶炼
高温 合金
钛合金
非晶 合金
生物 材料
炭素 材料
功 能 材 料
抗氢钢
高性能 钢铁 磁性 材料
纳米 材料 能源 材料
轻合金
陶瓷
电子互 连材料
形状记 忆合金
吸波 材料
研究领域和方向
工艺和技术
冶 铸
炼 造
表面改性 分析测试
无损检测 微波催化 性 能 层 评 价 失 效 分 析 腐 蚀 防 护
非平衡金属 材料研究部
(2000)
固体原子像 研究部
(2000)
材料疲劳与 断裂研究部
(2000)
高性能陶瓷 材料研究部
(2001)
先进炭 材料研究部
(2001)
磁性材料与 磁学研究部
(2001)
材料 发展战 略研究 中心 (2009)
微电子互连 材料研究部
(2002)
工程合金 研究部
(2004)
材料加工模 拟研究部
PowerPoint单元标题
• 此模版没有放在母版中, 如果使用,可将右面的背 景图片复制到母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