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共42页
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狂潮会考要求:识记中法战争中镇南关大捷的时刻、领导人;台湾正式设省的时刻、第一任巡抚;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要紧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的概况;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实质和阻碍。
高考要求: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定性及其对中国和远东局势的阻碍;结合资本主义进展的时代背景,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入侵方式的变化,认识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侵华进入新时期的重要标志。
一、单项选择题1、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相似之处是()①清政府赶忙宣战②战争中奉行妥协退让的政策③战争从中国境外爆发④战败后由李鸿章签订卖国条约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④2、甲午中日战争所产生的阻碍和后果不包括()A.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C.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要紧形式D.推翻清政府成为人们的共识3、《中法新约》对越南的规定和《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二者的本质含义均是()A.越南、朝鲜均取得民族独立B.承认帝国主义操纵越南、朝鲜C.清政府对外出卖领土主权D.帝国主义已把世界瓜分完毕4、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和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的共同全然缘故是()A.清军贪生怕死B.法军、日军武器先进C.清政府封建统治腐朽D.清军将领指挥失误5、近代中国,下列爱国将领为国捐躯的先后顺序是()①关天培②聂士成③邓世昌④左宝贵A.①④③②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②D.②①③④6.《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帝国主义侵华进入一个新时期,是因为()A.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B.显示了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C.表明清政府差不多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建立7、“三国干涉还辽”在本质上反映了()A.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B.外国入侵者和清政府的矛盾C.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D.外国入侵者争夺中国的矛盾8、《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的不同点是()A.清政府承认列强操纵中国邻国B.猎取巨额赔款C.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D.中国被迫开埠通商9、中国近代历史上,规定在长江沿岸开创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有()①《南京条约》②《天津条约》③《北京条约》④《马关条约》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④10、下列事件中与《马关条约》的签订无关的是()A.康有为领导“公车内书”B.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C.俄法德干涉日本还辽D.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1、19世纪末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中签订的条约相比,最全然的不同在于()A.赔款数额持续加大B.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C.列强获得在华投资特权D.割占据土面积更大12、最先取得下列侵华特权的国家依次是()①领事裁判权②修建铁路③开设工厂④强占租借地A.法英美日B.英法日德C.法俄日德D.法俄英美13、《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竞相向中国提供贷款,这要紧是因为列强能够借此()①掠夺中国关税收入②获得高额回扣利息③获得更多政治特权④成为入侵中国的霸主A.①②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14、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我国修建铁路的阻碍,表述正确的是()①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②加大了洋务派的经济实力③引起了中国各阶层的强烈反对④有利于中国近代经济的进展⑤增强了帝国主义在华入侵势力⑥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交通的进展A.①②③⑤B.①④⑤⑥C.①③④⑥D.①③⑤⑥15、19世纪末列强掠夺中国的最高峰是()A.争相对清政府贷款B.争夺在华开矿筑路特权C. 同意“门户开放”政策合作侵华D.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畴16、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其中日本的势力范畴是()A.山东B.福建C.长江流域D.长城以北和新疆17、19世纪末一份西方国家外交文件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关于一切所谓‘势力范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物资,不管属于何国,均为适用。
第四章 中法战争与中日战争

不同意见:
1、战争结束时中方在战场全局并没有 取得绝对的优势; 2、中法之间早有接触与谈判,当时战 场形势对中方并非绝对有利; 3、《中法新约》的内容并非对中方特 别不利。
*目前内溃重于外患,传实无法支持。
(督办台湾事务大臣 刘铭传)
*近日查关内外军情,甚为可忧…诸军 气馁心离,军民多怨,目前边事益难。
俄国:培植亲信,派人潜伏。
第二节 中法战争 一、法国发动侵华战争
1、法国对越南的侵略 1850年代开始,法国侵略中国的藩国 越南。 刘永福黑旗军应越南国王邀请援越抗 法,屡败法军
河内
中 法 战 争 形 势 图
黑旗军首领刘永福
黑旗军在北宁战役中 与法军作战
法国画家笔下 的黑旗军士兵
但法国仍于1883年使越南成为其‚保护 国‛。法国要求中国撤回集结于越南北部的 中国军队,双方矛盾日趋尖锐。
3、有关中国‚不败而败‛的说法
传统观点 ‚不败‛——在中法战争中,中方已经 取得了胜利;法国茹费里内阁为此而倒 台。
法军在镇 南关等地 战败后, 茹费里内 阁在国内 舆论压力 下不得不 倒台。
“败‛——中方签署停战协议及《中法新 约》,丧权辱国,不啻于战败。
出现中国‚不败而败‛结局的原因
* 清朝统治者妥协投降、消极避战 的战略思想
这一解决之道对中国来说殊属可悲, 因为这无异于向全世界公告:这里有一个 只准备赔款而不准备应战的富足的帝国。
——《远东国际关系史》,第319页。 3、美国侵犯台湾 1867年,美国船员与台湾人发生冲突, 美国派兵进犯台湾,被击退。
4、滇案与《烟台条约》 1875年,英国武装探路队在从缅甸 进入云南时,其翻译马嘉理被当地人打 死,是为‚滇案‛。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二、中法战争
1.中国军民重创法国侵略军
冯子材 与镇南关大捷
二、中法战争
1.中国军民重创法国侵略军
冯子材 与镇南关大捷
二、中法战争
2.清政府乘胜求和与《中法新约》的签订 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 津签订了《中法新约》,内容: (1)中国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 (2)中越边界指定两处通商,法国可在此地设领馆, 法商 可在此地居住。 (3)法国货物进出越南和广西边界应减轻税率。 (4)中国以后修筑铁路应向法国“商办”。 (5)法军撤出基隆和澎湖。
政治上:顽固推行“避战自保”的投降主义路线 。 军事上:军队数量不少于日本,但素质大不如日本 。
西方帝义列强的破坏活动是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
因。
《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对中国的影响
(四)《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对中国的影响
(四)《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对中国的影响
三、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1.《马关条约》的签订及主要内容
辽东战役
日军攻占陆路椅子山炮台后,第一师团师团长在炮台上观望远处的黄金山炮台
辽东战役
日军占领后的黄金山炮台内部
辽东战役
在旅顺港内被俘的北洋海军“超海”号轮船
辽东战役
落入敌手的旅顺大坞
辽东战役
日军占领下的旅顺口
辽东战役
日本随军记者龟井兹明伯爵用照相机记录下的旅顺大屠杀情景
三、中日甲午战争
二、中法战争
二、中法战争
(一)黑旗军助越抗法
刘永福(1837—1917)字渊亭,广西上思人,黑旗军原是太平天国时期 活动于广东、广西边境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太平天国失败后,因采用七 星黑旗为军旗,所以称为黑旗军。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战争形势图事件名:甲午中日战争时间:公元1894~1895地点:黄海海域参与者:中国和日本开始标志:1894年7月25日(光绪二十年),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丰岛海域突然袭击北洋水师的济远和广甲两艘巡洋舰,即丰岛海战,甲午战争爆发。
结束标志:中国满清政府和日本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亦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日清讲和条约)。
性质: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
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
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
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
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
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
”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
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
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
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
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
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
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
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库平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
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
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
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
第四章 边疆危机和中法中日战争

1.从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及其在远东角逐的 国际条件看
从19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世界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 渡;到甲午战争之前,已经接近于过渡的最后完成,垄断组织 已在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基本取得了统治 地位。为了输出“过剩资本”,它们对殖民地的要求更为迫切。 列强各国(英、俄、法、美、德)在侵略中国问题上,他们 是互相争夺,互相勾结,促进了日本发动对华战争。
(二)新疆问题(西北边疆) 1、阿古柏入侵新疆 2、沙俄侵占伊犁 3、“海防”“塞防”之争 4、左宗棠收复新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 5、伊犁交涉和签约问题
1879年10月《里瓦几亚条约》 1881年2月《中俄改订条约》
6、新疆设省
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军政分离) 1884年新疆设省
(三)“马嘉理事件”和《中英烟台条约》的 签订,英国侵略中国西南边疆 (四)英国和沙俄侵略中国西藏地区 1、英国侵略中国西藏
2、从日本发展的特点看
日本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以后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生产力得到 巨大的发展。但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方面困难很大。为了克服 困难,增强与西方的竞争能力,日本当局用政权的力量扶植大资本 家集团,发展垄断资本,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到军事工业, 依靠军事力量对外积极推行扩张政策,从而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军国 主义道路,并制订了以征服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在大陆政 策指导下,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不断向朝鲜渗透,并加紧准备侵略 中国。1890年,日本发生了经济危机对它发动侵略战争更起到了推 助作用。
1890年《中英藏印条约》 1893年《中英藏印条款》
2、沙俄对西藏的颠覆侵略活动
二、反洋教斗争与外交危机
教案:是指近代中国民众采取暴力行动反对外 国教会的传教活动,并由此引起清政府与外国 列强之间的外交纠纷。既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 族矛盾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礼俗政教与基督 教文化冲突的结果。
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中近史复习)第四章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狂潮会考要求:识记中法战争中镇南关大捷的时间、领导人;台湾正式设省的时间、第一任巡抚;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的概况;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实质和影响。
高考要求: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及其对中国和远东局势的影响;结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背景,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认识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侵华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一、单项选择题1、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相似之处是()①清政府立即宣战②战争中奉行妥协退让的政策③战争从中国境外爆发④战败后由李鸿章签订卖国条约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④2、甲午中日战争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不包括()A.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C.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形式D.推翻清政府成为人们的共识3、《中法新约》对越南的规定和《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二者的本质含义均是()A.越南、朝鲜均取得民族独立B.承认帝国主义控制越南、朝鲜C.清政府对外出卖领土主权D.帝国主义已把世界瓜分完毕4、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和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的共同根本原因是()A.清军贪生怕死B.法军、日军武器先进C.清政府封建统治腐朽D.清军将领指挥失误5、近代中国,下列爱国将领为国捐躯的先后顺序是()①关天培②聂士成③邓世昌④左宝贵A.①④③②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②D.②①③④6.《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帝国主义侵华进入一个新阶段,是因为()A.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B.显示了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C.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建立7、“三国干涉还辽”在本质上反映了()A.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B.外国侵略者和清政府的矛盾C.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D.外国侵略者争夺中国的矛盾8、《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的不同点是()A.清政府承认列强控制中国邻国B.获取巨额赔款C.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D.中国被迫开埠通商9、中国近代历史上,规定在长江沿岸开辟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有()①《南京条约》②《天津条约》③《北京条约》④《马关条约》10、下列事件中与《马关条约》的签订无关的是()A.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B.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C.俄法德干涉日本还辽D.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1、19世纪末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中签订的条约相比,最根本的不同在于()A.赔款数额不断加大B.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C.列强获得在华投资特权D.割占领土面积更大12、最先取得下列侵华特权的国家依次是()①领事裁判权②修筑铁路③开设工厂④强占租借地A.法英美日B.英法日德C.法俄日德D.法俄英美13、《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竞相向中国提供贷款,这主要是因为列强可以借此()①掠夺中国关税收入②获得高额回扣利息③获得更多政治特权④成为侵略中国的霸主A.①②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14、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我国修筑铁路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①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②加强了洋务派的经济实力③引起了中国各阶层的强烈反对④有利于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⑤增强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⑥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交通的发展A.①②③⑤B.①④⑤⑥C.①③④⑥D.①③⑤⑥15、19世纪末列强掠夺中国的最高峰是()A.争相对清政府贷款B.争夺在华开矿筑路特权C.接受“门户开放”政策合作侵华D.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16、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其中日本的势力范围是()A.山东B.福建C.长江流域D.长城以北和新疆17、19世纪末一份西方国家外交文件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为适用。
甲午中日战争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汉族广府 人,原籍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广州市海珠区),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 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有《邓世昌传》、《英雄邓世昌》等多部文学、影视、戏 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 曲作品歌颂其丰功伟绩与英雄壮举,有墓冢、纪念馆等多处可供纪念、瞻仰、凭吊。 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鸿章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 自古以来,牺牲在战场上,一直是爱国军人引以自豪的志向。特别是那些明知死在 军阵亡各员折》中为其表功,说:“……而邓世昌、刘步蟾等之功亦不 眼前仍勇敢赴难的人,更令人崇敬。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牺牲的邓世昌就是这样的人。 可没者也”。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 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 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邓家用此款在原籍广东番禺为邓世 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 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邓氏宗祠。威海卫百姓感其忠烈,也于1899年在成 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邓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舰相遇,遇到危险, 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 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舰,以示纪念。 1894年9月17日,日本舰队突然袭击中国舰队,一场海战打响了,这就是黄海大战。 战中,担任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 吸引住敌舰。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前后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日 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邓世昌感到最后时刻到了, 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 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2] 这时,一发炮弹不幸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使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 舰沉没。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邓世昌坠身入海,随从抛给他救生圈,他执意不接, 爱犬“太阳”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狠了 狠心,将爱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享年45岁。
第八讲:边疆危机及中法、中日战争

五、中日甲午战争的深刻影响
► 首先,一方面造成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沉
沦,面临严重的亡国危险,另一方面却为中 国人民敲起了警钟,从而刺激、促进了中华 民族的觉醒。 ► 其次,大大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也极大 地助长军国主义的恶性发展。 ► 第三,引起了远东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化。
布琉球为其藩属,侵入 台湾,1874年10月, 清政府与日本订立《北 京专条》,规定日本限 期从台湾撤军,清政府 赔偿军费50万两,承 认琉球是日本的属国。
三、西南边疆危机
► 1876年9月13日,中英签订《烟台条约》和
《入藏探路专条》 。
四、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1884年)是中国边疆危机的继 续和发展,是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 而引发的战争。 《中法新约》
第二部分:中日甲午战争
► 顺治(1644-1661)、康熙(1662-1722) ► 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 ► 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
► 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
► 光绪(1875-1908)、宣统(1909-1911)
3、中日双方围绕朝鲜问题而发生的 冲突与争夺。
► 1882年,
“壬午兵变”。《仁川条约》, 取得了在汉城的驻兵权 ► 1884年,“甲申政变”。 《天津会议专条》
4、日本疯狂地扩军备战,积极进行 侵略中国的准备。
1885年,日本天皇颁布了《整顿陆海军诏书》,制定了十 年扩军计划,大肆扩充海陆军,准备侵略朝鲜和中国。 ► 1887年,参谋本部制订出详细的《征讨清国策》。 ► 1890年后,日本开始以国家预算百分之三四十的高比率建 立和发展近代化的海陆军。 ► 1893年4月,参谋本部次长、陆军少将川上操六亲自到朝鲜、 中国进行长达3个月的实地勘察,制定对华作战方案,绘制 了包括朝鲜、中国东北三省和渤海湾在内的军事地形详图。 ► 1893年5月,日本颁布了《战时大本营条例》,规定大本营 是战时统辖陆海军的最高指挥机关。
中日甲午战争课件

法国 俄国的盟国,追随俄国。也为了扩张 俄国的盟国,追随俄国。 自己在中国的势力
结果 实质
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向 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 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作为交换条件。 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作为交换条件。 3000万两白银作为交换条件 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问题上,既相勾结、 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问题上,既相勾结、 又相互斗争,一切以自己国家的利益为 又相互斗争, 转移。 转移。
1. 2. 3. 4. 阶段 东 辽 日
甲 午 中 日 战 争
经 过
(1894.71894.71894.9) 1894.9)
第二阶段
(1894.1 189 .4) .4)
1. 2. 3.
中国 东 国 国
战争的
中国失败
的
1. 2. 3. 开 4.
战争
原因
的
争
复习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中法战争 的结果是怎样的? 的结果是怎样的?
黄海海战后: 北洋海军实力尚存,主张保存实力, 黄海海战后: 北洋海军实力尚存,主张保存实力,不 许巡海迎敌 辽东战役: 海军执行李的命令 辽东战役: 日军取得黄海制海权 日军顺利运兵,占领 日军顺利运兵, 大连. 大连.旅顺 威海战役: 海军请战,李命令“若违令出战, 威海战役: 海军请战,李命令“若违令出战,虽胜亦 罪”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俄国 对朝鲜和中国东北早 有野心,日本割占 有野心, 辽东极大的损害了它的利益,因此, 辽东极大的损害了它的利益,因此,《马关 条约》一签定,它就表示反对。 条约》一签定,它就表示反对。 此时,欧洲已形成俄法联盟, 德国 此时,欧洲已形成俄法联盟,对德不 利,乘机把俄国卷入远东纠纷,减轻 乘机把俄国卷入远东纠纷, 压力。另外,也为了扩张在远东的势力。 压力。另外,也为了扩张在远东的势力。
上外考研中国近代史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整理

上外考研中国近代史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第一节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一.新疆的收复和《伊犁条约》的订立1.沙皇俄国对中国新疆地区的入侵和渗透。
1916年,新疆爆发了反清武装起事。
各地反清武装的领导权大多被宗教和民族上层分子所掌握。
他们建立了许多互不统属的封建神权割据政权,新疆陷入割据纷争的混乱局面,给外族入侵和沙俄势力扩张造成可乘之机。
1865年初,浩罕国(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军官阿古柏侵入南疆,随后不断吞并各地的割据政权,到1870年,南疆全部和北疆部分地区都被阿古柏所侵占。
阿古柏与英、俄勾结,成为英、俄阴谋分裂我国新疆的工具。
英国不断派遣官员、间谍到南疆活动,笼络收买阿古柏,送给他一大批枪支弹药和军械修造设备。
沙俄除应允为阿古柏提供各种便利外,更于1871年5月大举进犯伊犁,扬言“伊犁永归俄辖”,实行军事殖民统治。
与此同时,日本侵略我国台湾,东南海防也很紧张。
清政府内部发生了加强海防与收复新疆的争论。
经过争论,清政府一面加强海防,一面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收复新疆。
2.左宗棠收复新疆:1876年3月,清军三路进疆,在当地民众支持下,至1878年1月,收复了除伊犁地区外的全部新疆领土。
3.《伊犁条约条约》的订立①《伊犁条约条约》的订立:1878年6月,清政府派崇厚为使,入俄谈判索还伊犁。
崇厚在沙俄的胁迫愚弄下,擅自签订了《交收伊犁条约》,按照条约的规定,中方以赔款、割让领土、取得通商特权、取得领事裁判的昂贵代价收回伊犁。
消息传来,群情激愤,清政府也感到条约太苛刻,宣告“崇约”无效,处罚了崇厚,同时另派曾纪泽入俄,谈判改订条约,并再次命令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调兵备战。
1880年7月,曾纪泽赴彼得堡谈判。
经过半年多的据理力争,于1881年2月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
②内容:中国虽然收回伊犁地区,取消了《崇约》中部分割让领土的条款,但仍把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河南北两岸原属中国领土划归俄国所有。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新中图版)

18.“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 是光绪皇帝所写,哀悼的是( )
A.邓世昌 B.林则徐 C.关天培 D.左宗棠
19.因签订《马关条约》而被国人唾骂的清政府官员是
()
A.奕訢
B.左宗棠 C.李鸿章 D.曾国藩
20.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 ()
日
足
漫
壮
挥
海
天
军
下
威
泪
。
,
激战中的“致远”舰
邓世昌(1849—1894年),字正卿,广东番 禹(今广州市)人,清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9月17日,两国舰 队在黄海激战,邓世昌带领致远舰官兵浴血奋 战。在舰伤弹尽的情况下,邓世昌下令全速冲 向敌舰,决心与敌同归于尽,不幸途中被鱼雷 击中而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多人殉难。
中帝 国国 的主 狂义 潮掀
起 瓜 分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大大加深
随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在黄海海战中牺牲的清军爱国将领是( )。 A.左宝贵 B.邓世昌 C.徐邦道 D.丁汝昌
2.下列侵华战争中,时间最短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3. 标志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的事件是: C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甲午风云
岛国。人多,地少, 资源贫乏。
明治维新-走上资本 主义道路 国力日强
日本发展资本主义 中存在什么矛盾?
改革不彻底 封建残余浓厚
国内市场狭 小 资源少
生产发展 受到阻碍
对外侵略扩张
“国家独立自卫之道,其途有二:第一,守卫 主权线;第二,保护利益线。主权线指国之 疆域;利益线,指与主权线密切相关的地 区。”他公然宣称,朝鲜和中国东北都是 日本的“利益线”,叫嚷必须对这些地区 进行“保护”。
对中法战争与中日甲午战争进行对比后的反思

对中法战争与中日甲午战争进行对比后的反思摘要: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时间上相隔10年,地点都发生在我国的藩属国(越南,朝鲜),都因藩属国问题而起,同样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局更是大相径庭,本文将两次战争的一些方面作对比分析,一定程度上能让我们更加深入的认识这两场战争,牢记历史上血的教训。
关键词: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对比一、两场战争中各个阶段性战役结果对比中法战争中一些我国取胜的战役:光绪九年(1883年)四月十三日,刘永福力歼李维业,同年七月十三日,黑旗军与法军战于怀德,法军败撤,同年八月初黑旗军与法军战于丹凤,法军败撤,光绪十年(1884年)闰五月初一,二日法清战于观音桥,法军败撤,同年六月十五日,法军第一次进攻基隆,失败,同年八月二十日,法军进攻沪尾失败,同年九月二十五日,基隆法军进攻鸟嘴峰清军,法军失败,光绪十一年(1885年)二月初七,八日,法军进攻关前隘,法军败绩,同年二月十一日,冯子材率军出关收复文渊,十二日,清军与法军战于驱骡,法军旅长尼格里受重伤。
十三日,清军收复凉山。
就本人所见,上述统计我国军队在与法军交战中就有11场胜利。
然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我们鲜能找到称得上胜利的一次战役,然而比较深入的了解这场战争,我们会发现战争初期,战斗时非常激烈的,清军的士气也是很高的,也不缺乏那种拼死作战的英雄,其中安城渡之战就是就是打得比较好的一场伏击战,在这次伏击战中清军利用地形地物相当成功,周宪章等武备学生和士兵也英勇善战,充分发扬了誓死抵抗的爱国精神,歼灭了较大的日军。
后由于人数较少和增援不及时而功败垂成,甚为可惜。
中日军队激战成欢驿时,也可以发现中国军队抵抗激烈,如江自康部奋勇抵抗,聂士成时驰骋枪林雨弹中,往来策应见军火垂尽,不得已率众溃围而出。
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肯定战争初期清军是不乏士气的,在初战成欢驿时,清军兵力上占劣势,意图退回平壤,再战。
初战成欢失利对士气有很大影响。
然而在后来的平壤战役当中,战役初期,清军打得非常的漂亮,在船桥里战役中,清军以2200人对3600敌兵,拼死搏斗取得重大战果。
第二章 毛概第二章ppt课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这是一个向 下的过程。
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 这是一个向上的过程。
畸形的社会
ppt精选版
2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第一, 帝国主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 不平等条约,从经济、政治、文体等 各方面牢牢控制了中国,中国逐渐沦 为了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ppt精选版
1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ppt精选版
1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ppt精选版
1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第四,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 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势 力、本国官僚买办资本势力和封建势力 的夹缝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始终没有 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ppt精选版
2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ppt精选版
3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ppt精选版
4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从“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9月的14年间,按1937 年的货币计算,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的直接损失达 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掠夺钢铁 3350造成吨,煤5.86亿吨,粮食5.4亿吨,木材1.2 亿立方米,大豆上千万吨。中国人可能会因吃一粒大 米饭而成为“经济犯”,从而被捕入狱;也可能因拿 20个鸡蛋出门,没有特别通行证而“犯法”,从而被 刑讯、拘留。1943年,日本在北平配售由豆饼、树 皮、草根等54种杂质制成的“混合面”,造成平均每 天平均死亡近300人。
甲午中日战争

到1892年,日本建立起一支近代化海陆军,并举行大 规模军事演习,把中国的海军做为它的“假想敌人”, 伺机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战争。
北洋海军的广乙舰
北洋海军的济远舰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解说)
丰岛海战后搁浅的广乙舰残骸
1894年7月25日,“济远”、“广乙”从牙山驶往旅顺,途经丰岛海面,突遭日军“吉 野”、“浪速”等三舰的袭击。“广乙”躲避追击触礁而碎,“济远”管带方伯谦贪生怕 死,挂白旗示降,并下令转舵回逃。此时正有“高升”(租英商船)运兵船及护航舰“操 江”由天津驶来,日舰俘获“操江”,击沉“高升”,“高升”上700余人牺牲。日本以突 袭方式,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36
268
11
257
0
致远舰及管带邓世昌
致远舰及管带邓世昌
致远舰部分官兵合影
高速航行中的“致远”舰
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1887年7月23日建成。该型军舰是当时北洋舰队中航速最快 的战舰。
吉野舰
日本海军主力巡洋舰,排水量4225吨,有火炮34门,其中15公分速射炮4门,10.12公分 速射炮8门。该舰在黄海海战中,为日本常备
1836~1895 安徽庐江人
1894年9月17日,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面遭遇,双方在黄海激战5个多小 时,北洋舰队损失5艘战舰,日本舰队也重创5艘。
丁汝昌 宁死不降 自杀殉国
威海卫之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丁汝昌寓所(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 丁汝昌塑像(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
丰岛之战中高升号被击沉
“高升”号运兵船被日舰击沉
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同时宣战。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 中日战争”。
突有倭船多只,乘我不
备,在牙山口外海面,开炮
第四章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第四章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第一节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一、新疆问题(西北边疆)1、阿古柏入侵新疆2、沙俄侵占伊犁3、“海防”“塞防”之争4、左宗棠收复新疆5、伊犁交涉和签约问题二、日、美侵略台湾我国西北边疆危机的同时。
日、美侵略者又在我国东南、东南海疆挑衅。
1、“罗佛号事件”与美国侵略台湾美国侵略台湾蓄谋已久,从40年末以来先后几次窥测台湾。
1867年更是利用“罗佛号事件”发起对台湾的武装进犯。
罗佛号是一艘美船的名号,1867年,该船在台湾南部的琅峤(今恒春)附近触礁沉没,船上的十余人被当地高山族人所杀,这就是所谓“罗佛号事件”。
事后,美国焊然派其海军军官贝尔率舰队进行武装进犯,舰长马肯基率陆战队180人在琅峤登陆,高山族人民奋起抵抗,打死了马肯基,打退了美军的进。
因为当时美国还受海军力量及其他多方面条件的限制,他便与刚走上扩张道路的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勾结起来共同侵略台湾。
2、“琉球船民事件”与日美联合侵台,日本吞并琉球和控制朝鲜1871年11月,我国邻邦琉球有渔船因遭大风飘流至台湾,五十多个船员被当地高山族人误杀,剩下来的12人由中国政府送回国,这就是所谓“琉球船民事件”,这一问题本来纯属中国和疏球之间的问题,与日本毫不相干,但是日本为了找侵华借口,就直接插手这一事件,大做文章。
三、“马嘉理事件”和《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英国侵略中国西南边疆1、“马嘉理案”(滇案)和《中英烟台条约》所谓“马嘉理案”是英国在我国云南制造的边境事件。
英国为去云南扩张势力,阴谋修建从缅甸仰光到我国云南思茅地区的铁路。
1874年,英国上校军官柏朗率领武装探路队“近二百人,企图由缅甸进入中国云南,英国驻北京使馆派职员马嘉理前往迎接。
1875年2月,马嘉理一行由缅甸闯入云南,“不先行知会地方官,遂行入境”,并扬言要进攻腾越城(今腾冲),引起了腾越地区人民激奋,杀死了马嘉理,并把柏郎率领的探路军赶归回缅甸,英国利用这一事件,强迫清政府于1875年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