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 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选编

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网络课程建设组

年月

案例(一)

.案例名称:大炮与黄油

.案例适用:资源的稀缺性及由此引起的选择性

.运用到的知识点:稀缺性问题、选择问题、机会成本问题、资源配置方式问题

.按理内容:

经济学家们常常爱议论“大炮与黄油”问题。大炮代表军用品,是保卫一个国家的国防所必不可少的。黄油代表民用品,是提高一国国民生活水平所必须的。“大炮与黄油”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如何配置自己的稀缺资源的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都希望有无限多的大炮与黄油,这就是欲望的无限性。但任何一个社会用于生产大炮与黄油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这就是社会所面临的稀缺性。因此,任何一个社会都要决定生产多少大炮与黄油。这就是社会所面临的选择问题。作出选择并不是无代价的。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多生产一单位大炮,就要少生产若干单位黄油。为多生产一单位大炮所放弃的黄油数量就是生产大炮的机会成本。“大炮与黄油”问题概括了经济学的内容。

各个社会都要解决“大炮与黄油”问题。纳粹德国时期,希特勒叫嚣“要大炮不要黄油”,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前苏联为了和美国争夺霸权,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大炮军事装备与火箭的生产等,使得人民生活水平长期低下,长期缺乏黄油匈牙利经济学家称之为“短缺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作为“民主的兵工厂”(美国总统罗斯福名言),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武器,也把相当多的资源用于生产“大炮”。大炮增加,黄油减少,因此,美国战时对许多物品实行管制。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而生产更多的大炮,都要求经济的集中决策——希特勒的法西斯独裁,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或美国的战时经济管制。这些体制都可以集中资源不计成本地达到某种目的——法西斯德国的侵略,苏联的霸权,以及美国的反法西斯。但代价是黄油的减少,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在正常的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共同决定大炮与黄油的生产,以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整个经济学都是解决大炮与黄油问题。

.案例讨论:

()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大炮与黄油问题。

() 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改善人民生活,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关系问题

案例(二)

.案例名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经济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案例适用: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运用的知识点:资源配置方式,资源配置解决的主要问题

.案例内容: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三个:一是生产什么物品和各生产多少?二是如何生产这些物品,或者说怎样安排产品生产过程?三是为谁生产,即产品如何分配问题。

对于这三个问题,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做法显然是不同的。

对于第一个问题,生产什么物品各生产多少。在美国这个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里,生产什么和产量多少取决于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价格在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上是关键。而在前苏联、中国和东欧计划经济国家中,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是由政府计划确定的,企业只能执行国家的计划,消费者也只能作为价格与产量的接受者,没有发言权。

关于第二个问题,怎样生产这些物品,或者说怎样安定排产品的生产过程。在美国,这主要是由厂商来决定,当然也需要政府的参与,不过政府是通过立法来规范厂商的组织形式、厂商与雇员以及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等,但是在前苏联,既然政府是生产计划的制定者,掌握着所有企业的生产资源,他们也就可以安排和控制整个生产过程。

第三个问题,为谁生产,即产品如何分配问题。在美国,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主要由其收入水平决定,而收入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要素市场上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的。当然政府也可以通过税收来干预收入分配。但是在前苏联,由于政府直接决定各个职位的薪金水平,实际上国民的消费水平是由国家决定的。名义上,消费者可以在国营商店里按照国家公布的价格购买各种物品,但是实际情况却完全不同,很多商品在国营商店里消费者根本买不到,普通公民不得不受消费短缺之苦,另外,国家直接控制者住房、汽车之类的大多数消费品,有权决定哪些人可以享用。

.案例讨论: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各有什么优缺点?

( )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有效率的经济?

案例(三)

一,案例名称:打开罐头的"假设"

二,案例适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运用的知识点:假设在经济学中的运用

四,案例内容:

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几位在沙漠上旅行的学者经过长途跋涉,饥渴交困.然而,不幸的是,当他们坐下来围着随身所携带的一推罐头时,却因为没有开罐工具而一筹莫展.于是,一场研究如何用最简单的办法开启罐头的学术讨论会开始了.一物理学家首先发言:"给我一个聚光镜,我可以用阳光把罐头打开."

化学家接着说:"我可以利用几种化学药剂的综合反应来开启罐头

而经济学家则说:"我的办法最简单.假设我有一把开罐刀"

故事近乎可笑,但包含着重要的哲理.它说明经济学家分析问题时总是从"假设如何如何"开始的,离开了一定的假设条件,分析与结论都是毫无意义的.

.适当地运用假设,是经济理论形成的重要方法.一个完整的经济理论包括定义,假设,假说和预测等.定义是对经济学所研究的各种变量所规定的明确的含义,假设则是某一理论所适用的条件.因为任何理论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所以,在理论形成过程中,假设非常重要.当然,在形成理论时,所假设的某些条件往往并不现实,但如果没有假设,就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假设条件下得出

理论,就像自然科学在严格的限定条件下分析自然现象一样.

比如,你去问一个物理学家,一块大理石从层楼的顶端掉下来话要多长时间,他会通过假设这块大理石在真空中落下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假设是不现实的.事实上,楼房周围的空气对下落的大理石产生摩擦,并使其下落速度变慢.但是,物理学家将正确地指出,这种对石块的摩擦如此之小,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这种假设使问题大大简单化,而又对答案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经济学家由于同样的原因而作出假设.经济领域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有成百万人口和企业,千百种价格和行业,在这种环境下探索经济规律是很困难的.假设可以从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中,抽出最本质的关系加以研究,从而使解释这个世界更为容易.例如,为了研究国际贸易的影响,我们可以假设,世界只由两个国家组成,而且每个国家只有两种产品.当然,现实世界由许多国家组成,每个国家都生产成千上万的不同类型的产品.但是,通过假设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我们可以集中进行思考.一旦我们理解了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这种假想世界中的国际贸易,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生活在更复杂的世界中的贸易.

.假说是对两个或更多的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阐述,也就是未经证明的理论.在理论形成中提出假说是十分重要的,这种假说往往是对某些现象的经验性概括或总结.但是,要经过验证才能说明它是否能够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因此,假说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仍然来源于实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假设的现实性和辩证性,而西方经济学的许多假设是虚假的,脱离现实的和以偏概全的.

.预测是根据假说对未来进行预期.预测是否正确,是对假说的验证.正确的假说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够正确地预测未来.在形成一种理论时,首先要对所研究的经济变量确定定义,并提出一些假设条件.然后,根据这些定义和假设提出一种假说.根据这种假说,可以提出对未来的预测.最后,用事实来验证这一预测是否正确.如果预测是正确的,这一假说就是正确的理论;如果预测是不正确的,这种假说就是错误的,要被放弃,或进行修改.

,案例讨论:

在经济学研究中,可以任意使用假设吗?

案例(四)

.案例名称:鸦片战争后,英国洋布为什么不能进入中国市场

.案例适用:购买意愿对需求的影响

.运用的知识点:需求的含义

.案例内容:

鸦片战争后,英国商人为了打开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而欣喜若狂。当时英国纺织工业的中心曼彻斯特商人估计,中国有亿人,假如有亿人晚上带睡帽,每人每年用两顶,整个曼彻斯特的棉纺厂日夜加班也不够。于是他们把大量的洋布运到中国。结果与他们的梦想相反,中国人没有戴睡帽色习惯,衣服也是自产的土布或丝绸,洋布根本卖不出去。

按当时中国人的收入,并不是没有购买洋布的能力,起码许多上层社会人士的购买力还是相当强的。英国人的洋布为什么完全卖不出去呢?关键在于中国人没有购买洋布的欲望。

购买意愿或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的消费时尚所决定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