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京剧领军人物

合集下载

中国在世的京剧大师有哪几位?现在哪些艺术家能够成为大师?

中国在世的京剧大师有哪几位?现在哪些艺术家能够成为大师?

中国在世的京剧⼤师有哪⼏位?现在哪些艺术家能够成为⼤师?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这个艺术形式出现以后,诞⽣了很多闻名遐迩的京剧艺术⼤师。

⼀般我
们把开宗⽴派、独树⼀帜、贡献⾮凡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称为京剧⼤师。

如“四⼤名旦”的梅兰芳、
尚⼩云、程砚秋、荀慧⽣,“马派”的马连良,“谭派”的谭鑫培,“张派”的张君秋,“叶派”的叶盛
兰,“裘派”的裘盛戎,等等。

这些⼤师都已经先后做古,给⼈民留下了丰厚的⽂化遗产。

近⼏年来,随着梅葆玖、袁世海、马长礼、李世济、张春华等京剧⼤师的离世,健在的京剧⼤
师越来越少了。

让我们看看⽬前还有⼏位:
谭派⼤师谭元寿先⽣,叶派⼤师叶少兰先⽣,梅派⼤师杜近芳先⽣,尚⼩云之⼦尚长荣先⽣
(国家⾮物质⽂化遗产传承⼈)等。

还有⼀些接近⼤师⽔准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可以称为准⼤师,主要有以下⼏位:
谭派的谭孝曾,梅派的李维康、李炳淑,荀派的刘长瑜、孙毓敏,⽼旦演员赵葆秀、袁慧琴,
净⾏的孟⼴禄、康万⽣,⽼⽣的张学津、冯志孝等等。

现在当红的更年轻⼀点的还有于魁智、张建国、李胜素、张⽕丁等。

这些⼈都可能迈⼊京剧艺
术⼤师的⾏列。

3。

一代宗师梅兰芳

 一代宗师梅兰芳

一代宗师梅兰芳作者:来源:《金桥》2020年第05期梅兰芳作为把京剧这门国粹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在促进中国与国际文化的交流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提到中国的国粹京剧,就不能不提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四大花旦”之首的梅兰芳。

1894年,梅兰芳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

他的祖父梅巧玲是黴班进京后由演唱黴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13位奠基人之一,曾被清末画家沈蓉圃绘入《同光名伶十三绝》画谱而流芳千古。

父亲梅竹芬沿着其祖父的道路,亦唱青衣、花旦,伯父梅雨田则是京剧琴师,当时著名的皮黄音乐演奏家。

作为大家族中的一员,每曰耳濡目染的艺术熏陶,让梅兰芳顺理成章地接过了传承京剧的使命。

他8岁开始学艺,师从名小生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9岁又拜名旦吴菱仙为师学唱青衣。

吴菱仙十分擅长教学,教唱腔时,他先讲剧情,再解释唱词;学唱腔疲倦了,就教身段;练累了再坐下来学唱;唱得打瞌睡了,就用戒尺轻轻地拍一下。

在吴菱仙的教导下,梅兰芳的进步极为神速。

1904年,10岁的梅兰芳首次登台,出演《鹊桥密誓》中的织女,无论扮相、还是唱、念、表演都相当出色,赢得观众们的满堂喝彩。

3年后,13岁的梅兰芳出师,加入当时著名的喜连成班,正式参加演出。

迈入舞台表演的生涯后,梅兰芳惊人的才华也日益凸显出来,创新俨然成了他的代名词。

本来,在京剧中,不同行当之间彼此界限十分森严,不允许串演。

但梅兰芳却创造性地将旦角的不同特点融合在一起,在他所演的角色中,既有花旦的活泼,又有青衣的端庄,细看还有刀马旦的轻灵,让人惊叹。

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年仅17岁的梅兰芳名列第三,成为中国京剧界赫赫有名的新人。

1913年,19岁的梅兰芳赴上海演出《穆柯寨》,他塑造的穆桂英形象一时间广受赞誉,轰动上海。

第二年梅兰芳再次访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曲目,一连演出了34天,场场爆满。

正所谓“艺术无止境”。

尽管当时的梅兰芳已经拥有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但他仍在不断思考如何对京剧进一步创新与突破。

汝阳李双江

汝阳李双江

汝阳李双江
李双江,字茂卿,河南汝阳人,中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京剧皇后李香琴的传人。

李双江出生于京剧世家,他的父亲李奎仙是一位著名的京剧演员,从小就接触京剧,受到了良好的专业训练。

李双江还具备一副天赋的嗓音和出色的表演能力,使他很快成为了京剧界的翘楚。

李双江的京剧艺术风格婉转清丽,声音高亢激昂,舞台表演优雅大方,曾经多次获得一等奖和金奖。

他的代表作有《梨园春·白兔记》、《小铁匠》、《沙家浜》等,其中《梨园春·白
兔记》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京剧经典之作。

李双江的艺术成就远不止于此,他积极探索创新,并将京剧融入到现代戏剧和电影中。

他曾参演过电影《春光灿烂猪八戒》和电视剧《还珠格格》,并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除了在京剧演艺上的杰出表现,李双江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他多次参与慈善演出,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筹集善款。

他还创建了李双江京剧艺术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年轻演员。

尽管年事已高,但是李双江仍然坚持巡回演出和传授艺术经验。

他一直致力于京剧的推广和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双江是中国京剧界的瑰宝,他的艺术成就和对艺术的热爱让
人钦佩。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成为了京剧界的传奇人物。

他的杰出成就和风采将会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梅兰芳中国京剧艺术的代表性人物

梅兰芳中国京剧艺术的代表性人物

梅兰芳中国京剧艺术的代表性人物梅兰芳,是中国京剧艺术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他出生于1894年,是中国著名的京剧演员、导演和教育家。

梅兰芳用其过人的才华和深厚的艺术造诣,为中国京剧的繁荣与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早年经历梅兰芳的京剧之路始于他出生在京剧世家的环境中。

他的父亲梅葆玖是清朝末年京剧名家,从小耳濡目染的他自然对这门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家庭的熏陶下,梅兰芳早早展示了对京剧表演的天赋。

他师从于父亲,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演技。

二、艺术成就梅兰芳在京剧表演上勇于创新,大胆突破传统,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内心的塑造。

他对每个角色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善于把握细节和情感的细腻描绘,给观众带来了极富感染力的演出。

梅兰芳的表演风格独特,深受观众喜爱。

他将京剧表演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创了梅派艺术的风气。

三、代表作品梅兰芳的代表作品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残唐》、《沙河精舍》、《王宝钏》等。

这些作品展示了梅兰芳出色的演技和精湛的表演艺术。

他通过对角色的精心塑造和具体表演,成功地将京剧的美妙之处传递给观众,同时也提高了京剧的国际知名度。

四、教育事业梅兰芳不仅是优秀的演员,也是杰出的教育家。

他将自己多年的表演经验传授给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京剧演员。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和艺术修养,传承和发扬了京剧艺术的精髓。

梅兰芳开设了京剧学校,为京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影响力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和贡献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爱,广受好评。

他的表演风格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演员,京剧艺术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梅兰芳跨越时代的艺术魅力和世界性的影响力,使他成为中国京剧艺术的代表性人物。

六、总结梅兰芳作为中国京剧艺术的代表性人物,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京剧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演出向人们展示了京剧艺术的独特之处,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到了世界的舞台上。

梅兰芳以其非凡的才华和对艺术的热爱,成为了中国京剧艺术瑰宝的代表。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刘梅兰芳五年级作文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刘梅兰芳五年级作文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刘梅兰芳五年级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最敬佩的一个人——刘梅兰芳老师。

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这个名字,她是中国京剧艺术的活佛,被称为"当代京剧舞台的最高典范"。

从小我就非常崇拜她,希望长大后能成为一个像她那样出色的艺术家。

刘老师1957年出生于北京一个戏曲世家,母亲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女儿。

从小就耳濡目染,在艺术的熏陶下成长。

她8岁时就开始认真学习京剧,并很快展现出过人的天赋。

13岁时就参加了电影《红娘》的拍摄,可谓是"奇童"。

多年来,她一直孜孜不倦地钻研京剧艺术,对剧目传统有着独到的理解和创新。

刘老师的艺术造诣是令人敬佩的。

她演绎的每一个角色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舞台之中。

无论是刚烈豪放的武生角色,还是温婉大方的旦角色,她都能完美地驾驭和诠释。

她的表演无不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修养和对剧本的深刻洞见。

每看一场她的演出,我都会被她的艺术魅力所折服。

除了舞台表演,刘老师还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她热心培养年轻一代的京剧人才。

很多现在声名赫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都是她的得意门生。

不论是在台上台下,她都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将对艺术的执着热爱和严格要求传递给学生们,引导他们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

刘老师不仅有非凡的艺术才华,而且也是一位高尚的人品和有着远大理想的人。

她一直致力于振兴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让京剧这一国粹艺术薪火相传、代代相承。

虽然已年过七旬,但她始终怀抱一颗年轻的心,保持着对艺术永无止境的追求和好奇心。

她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艺术事业中,甘为人后,淡泊名利,只为能把京剧发扬光大。

这种对事业的执着和对艺术的忠诚,令我肃然起敬。

刘梅兰芳老师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艺术之魂,她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

她高尚的品德、卓越的艺术造诣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给了我太多太多的启迪和力量。

京剧叶少兰简介

京剧叶少兰简介

京剧叶少兰简介
叶少兰,江苏省苏州市人,男,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
评论家,国家一级演员。

被誉为“十八路精英”,中国京剧研究会副会长,东南大学首任汉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叶少兰毕业于1956年上海戏剧学院,参加工作后,陆续担任过苏剧
团副团长、团长等职务,在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苏剧团副团长、副团长等职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叶少兰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建立了自己的技艺,他凭借精湛的技艺、
内涵深厚的内容以及敬业精神深深打动了观众。

他运用独特的演艺手法,
以丰富的立体对比,创造出情节合理、情感充实、人物具有个性特色的艺
术效果。

他擅长滑腻折子戏、繁复折子戏以及暴戾折子戏,被尊称为“折
子戏大师”。

叶少兰凭借出色的表演技艺和敬业精神,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市级
重大文艺奖项,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赞赏,被誉为中国当代京剧
的杰出代表。

“张火丁现象”溯源及启迪

“张火丁现象”溯源及启迪

“张火丁现象”溯源及启迪傅谨张火丁是京剧界的一个奇观,20世纪90年代,就在京剧市场普遍低迷的背景下异军突起,在演出市场上表现出超强的号召力,形成所谓“张火丁现象”。

她大约在1994年左右开始崭露头角,因举办第一次个人专场演出受到京剧界高度肯定与关注,1995年调入中国京剧院,2004年,在京剧院组建了由她个人命名的工作室。

得益于工作室的灵活机制,她获得大量演出机会,并在其后的巡演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反响。

2007年张火丁在北展剧场的演出和人民大会堂的演唱会,奠定了她作为当代最优秀的京剧表演家之一的基础。

次年张火丁调入中国戏曲学院,2014年4月26日,张火丁暂别舞台数年后再度归来,相继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达到她个人艺术生涯新的高峰。

2015年5月,张火丁在国家大剧院担纲“相约北京”闭幕演出,9月初应邀赴美在纽约林肯中心大卫・寇克剧场演出,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她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当代戏曲重要的领军人物之一。

如果从1995年算起,张火丁用20年时间,在中国京剧院和中国戏曲学院两个单位完成了她从一位京剧新秀到代表性表演艺术家的跨越。

张火丁这20年的崛起历程,有太多值得研究与总结的经验。

她在艺术上的悉心追求固然是其取得突出成就最核心的因素,然而假如我们看不到张火丁另外那些不循常理的方面,就无法真正理解张火丁,也难以深刻把握张火丁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

一张火丁并非出生于京剧世家,但是她的家庭与戏曲渊源颇深。

从目前能找到的公开报道看,她9岁时初登舞台,在廊坊工人文化宫的一场戏曲演出中串演剧中的孩童。

在此之后她成为戏曲演员的梦想经历诸多曲折,1986年考入天津戏曲学校京剧科时已经15岁,比普通演员入门迟了数年。

她跟随孟宪荣老师初窥京剧门径,1989年毕业后进入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其后得到程派名家李文敏熏陶,尤其是拜师赵荣琛的经历,在她艺术生涯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张火丁一直把她拜赵荣琛为师,看成她在艺术上“开窍”的关键。

京剧名家于魁智简介

京剧名家于魁智简介

京剧名家于魁智简介
于魁智,1949年出生于北京,是中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著
名导演、民族文化宣传者。

自1977年在中央戏剧学院毕业以来,历
任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文
艺艺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也是中
国歌剧舞剧学会理事长,担任《新民报》文艺评论员,国家一级导演、一级编剧,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会员、国家文物局顾问,荣获代表中
国京剧巅峰演出艺术家称号。

于魁智一生致力于中国京戏演艺术发展。

先后创作了《落花生》、《延安大讲堂》、《成吉思汗》、《宫锁沉香》等20余部作品,精
心演绎的影视作品《赛太岁之孙贵妃》、《奋斗》、《太子少年时》
更是传唱不绝,为保护和推广中国民族文化艺术贡献巨大。

于魁智艺术活动遍及大江南北,1995年赴美宣传演出,1998年受
邀参加美国博物馆华人文化节,2002年受邀演出并应邀做演讲。

2003年,于魁智获颁国家“荣誉文化家”荣誉称号,2005年以“京剧发展
专家”身份受聘美国纽约大学访问学者,2014年获得中国国家艺术基
金古典戏曲创作奖。

于魁智的艺术成就和他的个人风格深深地影响了当代京剧演出文化,他是当代中国传统演艺艺术界最具文化影响力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梅兰芳中国京剧艺术的代表人物和名角

梅兰芳中国京剧艺术的代表人物和名角

梅兰芳中国京剧艺术的代表人物和名角梅兰芳是20世纪中国京剧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京剧界最为著名的名角之一。

他以其出色的演技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在中国戏曲界和国际舞台上都享有盛誉。

本文将介绍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对中国京剧发展的贡献,以及他在京剧界的地位和影响。

一、梅兰芳的艺术成就作为京剧艺术的代表人物和名角,梅兰芳具有卓越的艺术天赋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京剧艺术,还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使得他的表演更富有现代感和观赏性。

梅兰芳的最大特点是其精湛的技艺和出色的表演能力。

他在表演中能够完美演绎各种角色,轻重缓急的切换自如,形神兼备,能够准确地把握角色的情感变化,将戏曲形式与内心的情感融为一体,使观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此外,梅兰芳在艺术表演上还注重细节和细腻。

他注重动作的流畅和舞台形象的塑造,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服饰道具等多种手段,使得角色形象更加饱满生动。

同时,他还擅长运用音乐、歌唱和说唱等技巧,使得他的表演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感。

二、梅兰芳对中国京剧的贡献梅兰芳对中国京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不仅丰富了京剧的表演形式和艺术内涵,还为京剧的传承和革新做出了努力。

首先,梅兰芳对于京剧表演形式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注重以人物塑造为核心,通过细腻的表演技巧和个性化的演绎方式,使得角色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同时,他还积极尝试不同的表演风格和技巧,使得京剧的表演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意。

其次,梅兰芳注重京剧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传承。

他不仅深入研究京剧的历史和传统,还大胆创新,吸取并融合其他表演艺术的元素,使得京剧更加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他还积极推广京剧,并在国际舞台上进行演出和交流,使得京剧艺术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和认同。

三、梅兰芳在京剧界的地位和影响梅兰芳在京剧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他不仅是中国京剧艺术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戏剧舞台上最具影响力的演员之一。

首先,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和表演风格为后来的京剧演员树立了标杆。

近代京剧宗师王瑶卿简介

近代京剧宗师王瑶卿简介
藏私;四、要有心戏,演谁是谁;五、身段注重腰腿步,动作注
重水袖,表情注重眼神;六、“手、眼、身、步”及“字正腔
圆”传身教,通过说戏为学生打下良好基
础。如早年为梅兰芳说《玉堂春》、《长坂坡》,为程砚秋说《六
月雪》,以及晚年亲授刘秀荣《十三妹》等;二是帮助艺术上比
清江。1881年9月29日生于北京,其父是晚清著名昆曲演员王绚
云。王瑶卿9岁开蒙,14岁正式登台演出《祭塔》,16岁进福寿
班演唱,很快便入名演员之列。1906年入同庆班与京剧艺术表演
家谭鑫培长期合作。他们所演的《汾河湾》、《南天门》等剧,
珠联璧合,名重一时。此时,王瑶卿演技又有突飞猛进。1909年,
活气息。他还善于用京白、韵白相间的“风搅雪”念法,以表现
特定人物的神韵和风采。他把生活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
一切艺术手段,塑造了许多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
嫉恶如仇、明快爽朗的何玉凤(《十三妹》);勇猛多智,代父
从军的花木兰;文武双全的梁红玉以及天真活泼、有勇有谋的荀
灌娘等,无不脍炙人口,称盛一时。他晚年为《白蛇传》、《牛
说:“死戏可以活唱,戏死可以唱活”。他对于不少冷戏和不重
要的角色,如《长坂坡》中的糜夫人,《搜孤救孤》中的程娘子
等,不但表演态度严肃认真,一丝 不苟,而且还专心钻研,演出
人物特色来。他常说:“哪怕是一出小戏,只要肯下功夫去体会,
一样可以唱出彩声来。”
王瑶卿的唱功明丽刚健、遒劲爽脆,并善创新腔,恰如其分
循序渐进,由简入繁;在排演实践中要熟知全剧,兼晓各行当;
在塑造人物时,要真实自然,神情兼备。他反对弟子生吞活剥单
纯模仿哪一个人、哪一个派,也不许学生模仿他。他忠告学生

李玉刚:“流行京剧第一男旦”的从艺路_名人故事

李玉刚:“流行京剧第一男旦”的从艺路_名人故事

李玉刚:“流行京剧第一男旦”的从艺路去年“星光大道”年度总决赛落下帷幕时,28岁的吉林小伙儿李玉刚勇夺季军。

虽然只是个季军,但是李玉刚反串美女、男唱女声的精湛表演还是引来无数歌迷和业内人士的格外关注。

一夜间,李玉刚的名字引爆了网络,不少观众称赞他“眼神可以把人醉死”、“没想到京剧艺术可以给我这样的震撼”,也有人批评“他的表演与梅派艺术无关”、“他把京剧唱烂了”,甚至还有人称“李玉刚现象”很值得近年来遇冷的传统戏曲界反思……这个被网友称为“流行京剧第一男旦”的李玉刚是怎样走上文艺之路的?又是怎样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男唱女声,开始了反串美女的“新京剧”之旅呢?究竟李玉刚表演的流行京剧算不算是真正的梅派艺术?近日,笔者采访了李玉刚,从而揭开了他并不平坦的反串从艺路。

小小少年立志从艺1978年7月15日,李玉刚出生在吉林省公主岭市朝阳坡乡中央堡村。

母亲陈淑云是当地有名的二人转演员,父亲陈凤友在朝阳坡乡供销社工作。

李玉刚本名叫李刚,他上面有一个姐姐和哥哥。

1980年,李玉刚全家搬到了朝阳坡,家里很穷,母亲做些小买卖,没时间管他,常常把他一个人锁在家里。

这样,年幼的李玉刚总是一个人咿咿呀呀地唱啊,跳啊,从不觉得闷。

有时候母亲在家,李玉刚就跟在母亲身后,母亲爱唱两句二人转,李玉刚就跟着学唱,他稚嫩的童音常常逗得全家人捧腹大笑。

1986年,8岁的李玉刚上了小学。

因他生性活泼、爱唱爱跳,学校的老师都很喜欢他,常常逗他,让他即兴给大家表演个节目,李玉刚也不怯场,大大方方地给大家唱上一段二人转,他一板一眼的架势还真像个小演员。

那时候,李玉刚家没有电视,他总到邻居家去看电视,看到好看的歌舞、小品,他都会记在心里,回到家就像模像样地给家里人表演。

有一次,李玉刚在电视里看到王刚表演的小品《拔牙》,很喜欢,回到家就找出母亲做活用的线,硬是要把姐姐按在那里,给她拔牙,母亲上前阻止,李玉刚还煞有介事地说:“我在表演小品呢!”1992年,上了初中的李玉刚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活动,他自编自演的歌舞、小品都是每次演出的重头戏。

京剧传承人物素材

京剧传承人物素材

京剧传承人物素材
以下是一些关于京剧传承人物的素材:
1. 孟广禄:出生于天津,是中国当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师承方荣翔,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专攻方派铜锤花脸。

他以扎实的功底、出众的才华,成为了当代青年京剧演员中的佼佼者。

2. 赵葆秀:出生于北京,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京剧梅兰芳京剧团演员。

她主演的《金龟记》、《风雨同仁堂》等剧目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赵葆秀不仅唱功扎实,演技也非常出色。

3. 杜镇杰:北京京剧院的著名演员,是一位老生演员,出生于1961年。

他师承叶蓬、李金声、王世续、谭元寿、马长礼、高宝贤等京剧名家,是一位实力派演员。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需要客观地去看待这些素材,不可将人物标签化。

京剧名家周志强简介

京剧名家周志强简介

京剧名家周志强简介
周志强,1961年出生,安徽安庆人,现任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艺术家协会顾问,中国戏曲学会京剧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本科专业为
京剧表演,讲师、副高级职称,中央文献出版社社长,国家一级演员,安徽省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周志强从小学习戏曲,他在京剧音乐演出和唱腔演唱方面有出色的表现,曾多次荣获
奖项,被誉为“杰出京剧名家”。

他演唱的《绿水青山》、《秦淮晚景》被认为是一首
“永不落芬芳”的经典名曲。

周志强把自己一生精力都投入到京剧的发展当中去,在京剧男生面子角色方面创作了
一部不少手艺,以其卓越的演出技艺,音乐气质和形象气质输出,成功完成了一部传承发展。

其中表达朴质抒情和节奏跳跃的舞蹈话艺术也具有一定的突出的特色。

周志强的艺术在上海戏剧学院文字演讲负责,深化师生理论和艺术鉴赏。

他主持和组
织了不少走出校园的艺术活动,为学生们的了解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周志强多次受国家及省、市级领导的亲自领导及视察,以及更多的国内外客户来观摩
艺术活动,都被人们广为称赞。

在他多年的演艺经历中,周志强不断调整、完善自己演艺作品,完善传承和发展京剧
的技艺,尤其是在男生活脸和跳舞方面突出表现,常常给人以惊艳。

周志强是一位富有责任心的周剧表演家,他热衷于唱腔的创新改革,不断增进自身能力。

他用全新的视野,去探讨和发现京剧表演本质上的精髓,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表演,完成了一部部艺术记录。

当代京剧名家

当代京剧名家

当代京剧名家
生:
耿其昌(国家京剧院老生名家)
于魁智(国家京剧院副院长)
张建国(奚派老生,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陈少云(上海京剧院麒派掌门人)
杜镇杰(北京京剧院余派老生)
李宏图(北京京剧院叶派小生)
张克(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杨派老生)
李军(上海京剧院杨派老生)
王佩瑜(上海京剧院余派女老生)
旦:
李维康(国家京剧院京剧名家)
李胜素(梅派青衣名家,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
迟小秋(程派青衣名家,北京京剧院青年团团长)赵葆秀(北京京剧院著名老旦艺术家)
王蓉蓉(张派名家,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
李静文(武旦名家,沈阳京剧院副院长)
史依弘(上海京剧院著名梅派青衣)
袁慧琴(国家京剧院著名老旦演员)
张火丁(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著名程派青衣)
赵秀君(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张派名家)
李海燕(著名程派青衣,国家京剧院二团团长)
净:
孟广禄(天津市青年京剧团著名铜锤花脸)
杨赤(大连京剧院院长)
丑:
朱世慧(湖北省京剧院院长,丑角名家)。

京剧四大名人的评选标准

京剧四大名人的评选标准

京剧四大名人的评选标准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而在京剧的历史长河中,有四位被誉为“京剧四大名人”的艺术家,他们分别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和荀慧生。

这四位艺术家都在京剧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他们的评选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演技是评选京剧四大名人的重要标准之一。

京剧是一门高度技巧性的表演艺术,演员需要通过精湛的技巧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梅兰芳以其精湛的唱腔和婉转的身段,被誉为“京剧皇帝”,他的演技几乎无人能及。

程砚秋则以其深厚的功底和细腻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他的演技独特而出色。

尚小云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和独特的表演风格,成为了京剧界的一颗新星。

荀慧生则以其精湛的技巧和出色的表演能力,被誉为“京剧小生”的代表。

其次,艺术造诣也是评选标准之一。

京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演员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舞蹈和表演等方面的基本功。

梅兰芳以其对京剧音乐的深入研究和对角色的精准把握,成为了一代宗师。

程砚秋则以其对京剧舞蹈的独到见解和对舞台美学的深刻理解,成为了舞台艺术的代表。

尚小云以其对京剧表演的独特理解和对角色的深入剖析,成为了一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

荀慧生则以其对京剧表演技巧的精益求精和对角色的细致刻画,成为了一位备受赞誉的演员。

此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是评选标准之一。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艺术家们在传承传统的同时,注入新的元素和创新的思维。

梅兰芳在传承传统的同时,注重对角色的个性化刻画和对剧本的改编,使得京剧焕发出新的生机。

程砚秋则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注重对舞台美学的研究和对角色的现代化演绎,使得京剧更加贴近现代观众。

尚小云以其对京剧表演形式的创新和对角色的现代化演绎,为京剧注入了新的活力。

荀慧生则以其对京剧表演技巧的创新和对角色的个性化演绎,为京剧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评选京剧四大名人的标准主要包括演技、艺术造诣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这四位艺术家在这些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他们的艺术成就和对京剧的贡献使得他们成为了京剧界的瑰宝。

京剧四大名旦

京剧四大名旦

京剧四大名旦京剧四大名旦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京剧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沙大风于1921年在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出。

大家知道是哪几个人吗?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京剧的四大名旦,别忘了收藏哦!一、梅兰芳(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1894年-1961年),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清光绪二十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

他八岁学艺,11岁登台。

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艺术创始人;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在西方人的眼中,梅兰芳就是京剧的代名词,他的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游园惊梦》、《断桥》等。

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

在1918年,梅兰芳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炉火纯青的巅峰时代。

二、程砚秋(1904.1.1 - 1958.3.9),男,著名京剧旦角,著名京剧艺术大师,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的创始人。

程砚秋原名承麟,满族索绰罗氏,满洲正黄旗人。

北京人,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

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

三、尚小云是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中国现代京剧代表人物之一,尚派艺术的`创始人。

尚小云名德泉,字绮霞;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宫县。

1900年1月7日出生,他在近六十年的舞台实践中创造出了“文武并重,歌舞兼长,清新英爽,洒脱大方”的京剧尚派艺术,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四、荀慧生--在京剧“四大名旦”中,数荀慧生的经历最为坎坷曲折、最富传奇色彩。

他不是梨园世家出身,一个农村苦孩子,先学河北梆子后改唱京剧,没有什么文化,没有任何后台,却在27岁时跻身“四大名旦”,完全是靠自己奋斗得来的。

下载全文。

京剧朱强简介

京剧朱强简介

京剧朱强简介朱强,中国著名的京剧演员,祖籍河北省衡水市,出生于1962年3月,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现为中国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梨园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京剧家联谊会特约表演艺术家。

朱强从小受父亲朱建国影响,5岁起开始学习京剧,从八岁开始随父亲巡演演出。

1985年,朱强进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读书,师从著名艺术家邵林榆,荀慧仙、高根明等老师,1989年朱强毕业时获得优秀演员的称号,毕业作品《老舍的女儿》也获得高度好评。

毕业后朱强直接进入中国国家大剧院,由原中国国家大剧院副院长王晓丹指导,作品有《骆驼祥子》、《红高粱》、《西厢记》、《范门德斯》、《春晚节目》等。

朱强塑造的角色多样,既有花旦又有青衫,既有男性又有女性,展示出细腻深刻的内心活动,以及极强的表现力。

作品《红高粱》让朱强性格形象更加丰满,他生动把握住角色的各个性格特征,塑造出红高粱的乐观豁达、潇洒自信、文雅端庄、果断坚定等人物特质,将角色前所未有的传承风格融为一体,赢得了观众和评论界的一致高度赞誉。

朱强曾在国内外多次受邀参加演出,深受各地观众赞赏,他演出的多个角色也因其演技功力深厚,风格细腻和深刻而被称之为“抚琴京剧当代名家”,甚至被评为“中央戏剧学院历史上最成功的学生”。

他的表演技巧传承和发展京剧的发展潮流,并把它带入了新的境界。

他表演的不仅是一种艺术,而且是一种文化艺术,具有极强的精神意义。

朱强获得了国家一等奖、国家最高艺术奖、文化进步奖等诸多奖项荣誉,成为当代京剧一代名家。

朱强在京剧艺术演出领域成就斐然,他的表演体现出人物本质,深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融会贯通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是中国艺术演出的杰出代表。

京剧名家资料(辛苦收集整理)

京剧名家资料(辛苦收集整理)

京剧名家资料马连良(1901年2月28日- 1966年12月16日),回名尤素福,原籍陕西扶风,生于北京,字温如。

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老生行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马派”艺术创始人,京剧“四大须生”之首,民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扶风社的招牌人物。

代表剧目有《借东风》、《甘露寺》、《青风亭》、《四进士》、《失空斩》等。

父马西园与著名京剧演员谭小培熟识,三叔马昆山在上海唱戏,家庭的熏陶,使马连良从小热爱京剧艺术。

9岁入北京喜连成科班,23岁自行组班,发展成为独树一帜的“马派”表演风格,自1920年代至1960年代盛行不衰。

20世纪,他与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并称前“四大须生”;后三人去世,他又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并称后“四大须生”。

1931年马连良在天津与周信芳同台演出,因他们技艺精湛,各具风采,被誉为“南麒北马”。

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因主演《海瑞罢官》而被迫害致死。

杨宝森(1909年~1958年)京剧老生演员,著名吉剧表演艺术家,四大须生之一,杨派艺术的创始人。

字钟秀。

原籍安徽合肥,祖居北京。

诞辰:1909年10月9日,宣统元年(己酉)八月廿六日;逝世:1958年2月10日,农历丁酉年十二月廿二日,2时。

出身梨园世家。

八岁学艺。

曾拜陈秀华、鲍吉祥为师,学余派(余叔岩创)。

后带艺搭班入斌庆社科班。

十四岁登台。

1939年组建宝华社挑班演出。

出科后与筱翠花(于连泉)、程砚秋、荀慧生等合作演出,以《失空斩》、《捉放曹》、《桑园寄子》、《托兆碰碑》、《杨家将》、《汾河湾》、《卖马》等余派戏为主。

余叔岩(1890年11月28日-1943年5月19日),原名余第棋,又名余叔言,早年艺名小小余三胜,京剧老生。

名第祺,湖北罗田人。

余三胜之孙,余紫云之子。

余叔岩在全面继承谭派(鑫培)艺术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演唱技巧进行了较大的发展与创造,成为“新谭派”的代表人物,世称“余派”。

诞辰:1890年11月28日,光绪十六年(庚寅)十月十七日;逝世:1943年5月19日,农历癸未年四月十六日;代表作品《搜孤救孤》、《王佐断臂》、《战太平》《沙家浜》《红鬃烈马》《定军山》《南阳关》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京剧领域代表性艺术家名录
国家京剧院
李维康(70岁,国家京剧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已退休),工青衣,是家喻户晓的京剧界泰斗级人物。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于魁智(国家京剧院副院长,老生),1961年出生于辽宁沈阳,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现任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国家京剧院副院长、艺术指导,国家一级演员,研究生学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李胜素(梅派青衣名家,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工青衣、花衫。

京剧界领军当红名角,梅葆玖先生的入室弟子。

2004年,作为中国京剧第一人,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专场演唱会,开历史之先河。

耿其昌(国家京剧院老生名家),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工老生。

曾在红色经典剧目《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作品中担任主要角色。

张建国(奚派老生,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1989年他只身闯上海,连唱三天一炮打红,被称为“小演员轰动大上海”。

次年,随团赴沪公演,盛况空前。

1996年被推荐为“中国京剧之星”。

袁慧琴(国家京剧院著名老旦演员)国家京剧院一级演
员、中国京剧院三团主要演员,工京剧老旦。

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戏曲研究中心主任
李海燕(著名程派青衣,国家京剧院二团团长)
北京京剧院
杜镇杰(北京京剧院余派老生),祖籍山东省烟台莱州市,师从刘盛通、王世续、李世霖、李甫春、杨韵清、叶蓬、吴泽东等。

第二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朱强(北京京剧院著名马派老生)辽宁沈阳人。

师从尹月樵、迟金声、马崇仁、王世续、李甫春、杨韵青等,1997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首届京剧研究生班。

张建峰(北京京剧院奚派老生)1978年出生河北。

第五届CCTV全国青京赛金奖得主。

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的入室弟子。

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杨少彭(北京京剧院杨派老生)生于1976年,第五届CCTV 全国青京赛金奖得主。

第三届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学员。

当今国内炙手可热的杨派老生人才,他的父亲是我国著名京剧演员杨乃彭,他的妻子蓝恭欣工花旦同为北京京剧院演员、梨园伉俪。

李宏图(北京京剧院叶派小生)1960年生,河北省廊坊人,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常务副团长。

叶少兰先生的入室弟子。

迟小秋(程派青衣名家,北京京剧院青年团团长)1965年生于辽宁,1981年开始跟随程砚秋大师嫡传弟子王吟秋先生学习程派,19岁荣获中国戏剧界最高奖项“梅花奖”。

被著名剧作家翁偶虹喻为“程派标准传人”,当今京剧程派艺术的领军人物。

她唱做俱佳,舞台功力深厚,享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造诣。

赵葆秀(北京京剧院著名老旦演员)1948年生于北京。

1987年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2001年获得上海白玉兰奖。

王蓉蓉(张派名家,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当代张派的名家,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1978年拜张派创始人张君秋先生为师。

王蓉蓉现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主同盟会中央委员、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文化部授予“优秀专家”“德艺双馨”等称号,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

上海京剧院:
尚长荣(中国戏剧界首位梅花大奖得主,已退休)。

1940年生于北京,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之第三子,当代最负盛名的净角艺术家。

开创了架子花脸铜锤唱、铜锤花脸架子演的艺术模式。

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荣誉称号。

陈少云(上海京剧院著名麒派掌门人)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出身梨园世家,工文武老生。

1980年拜著名
麒派老生赵麟童及戏剧导演阿甲为师,现又得到京剧名家小王桂卿指点,被认为是当今优秀的麒派艺术继承人。

李军(上海京剧院杨派老生)1982年毕业分配至山东省京剧院任主要演员。

1992年调入上海京剧院工作。

王佩瑜(上海京剧院余派女老生)1978年生于苏州,上海京剧院著名京剧余派(余叔岩)女演员,师从王思及。

2011年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王珮瑜扮相俊秀,演唱古朴隽永。

2016年获颁“2015中华文化人物”
史依弘(上海京剧院著名梅派青衣),工旦角,上海京剧院梅派大青衣,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99年毕业于首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

后潜心研究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所创立的梅派艺术,参与多个京剧新剧目的创作,成为文武兼擅,风格鲜明,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一代京剧演员。

天津京剧院:
孟广禄(天津市青年京剧团著名铜锤花脸)当代著名京剧艺术家,现任中国剧协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

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

张克(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杨派老生)1962年生于天津,工京剧老生,曾受教于曹世嘉等名师。

1986年同时拜程正泰、谭元寿、马长礼及香港名票丁存坤为师,专攻杨派(杨宝森)艺术。

常演剧目有《四郎探母》、《伍子胥》、《大探二》、《杨
家将》、《击鼓骂曹》、《失空斩》等。

赵秀君(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张派名家)1987年毕业于天津市戏曲学校。

工青衣,1983年拜张君秋为师。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山东省京剧院:
张春秋(山东省京剧院著名梅派表演艺术家,已去蕊)梅兰芳的弟子,京剧大师。

因在现代戏《红云岗》中成功塑造了“红嫂”这一经典艺术形象而蜚声海内,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殷宝忠(山东省京剧院著名老生演员,已去世)北京人,工“谭派”。

1962年与尚小云合作演出《红鬃烈马》,蜚声剧坛。

长期与方荣翔、宋玉庆、俞砚霞等合作。

1964年参加编演现代戏《奇袭白虎团》、《红云岗》,担任执行导演。

宋玉庆(山东省京剧院文武老生)《奇袭白虎团》男主角严伟才的饰演者)1941年生,享誉国内外的京剧名家,是京剧舞台上难得的文武老生全才。

1964年,在《奇袭白虎团》中用全新的京剧表演理念成功塑造了现代军人形象,取得巨大轰动,吸引了包括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盖叫天等京剧大师的高度关注。

宋昌林(京剧裘派铜锤花脸,已去世)原山东省京剧院副院长(已故),工裘派铜锤花脸,我首开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方荣翔弟子。

鞠小苏(山东省京剧院尚派青衣,已退休)出生于梨园世家,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文化部原部长高占祥为其题字“尚派传人,德艺双馨”,老艺术家马少波同志题字“尚门翘楚”。

现被聘为山东省京剧院艺委会副主任。

2011年,荣获山东省政府“泰山文艺突出贡献奖”。

付正红(山东省京剧院荀派花旦,已退休),国家一级演员。

1973年分配到山东省京剧院,随表演艺术家张春秋,俞砚霞学戏。

嗓音甜美,扮相俊俏,表演舒展而细腻,能文能武,善于人物刻划塑造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

翟萍(山东省京剧院张派青衣),现任山东省京剧院一团团长。

1987年拜京剧大师张君秋先生为师并深得其真传。

她音质条件脆亮甜美,宽厚圆润,行腔舒展流畅,吐字清晰,扮相端庄秀丽,颇具张派神韵,曾获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展演二等奖等奖项。

刘建杰(山东省京剧院副院长,杨派老生)国家一级演员,第三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研究生。

1996年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鸣盛先生为师,2009年拜著名京剧教育家叶蓬教授为师。

他嗓音宽亮,苍劲挺拔,圆润醇厚,韵味夺人,表演稳重,文武兼备。

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一等奖”等奖项。

中国戏曲学院:
张火丁(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著名程派青衣)1971年生于吉林。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文化部青联委员。

原国家京剧院青衣演员,曾成立张火丁京剧艺术工作室,中国京剧程派艺术研究会理事,著名京剧程派艺术家赵荣琛的关门弟子,属程派第三代传人。

大连京剧院:
杨赤(大连京剧院院长)原籍山东,1961年生于大连,京剧袁派优秀传人。

辽宁剧协副主席,中国戏剧梅花奖、京剧梅兰芳金奖、上海白玉兰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获得者。

工架子花脸,兼工铜锤和武花脸,有“全才花脸”之誉。

湖北省京剧院:朱世慧(湖北省京剧院院长,丑角名家)湖北京剧院名誉院长,丑角,国家一级演员,安徽人,生于1947年。

主演《徐九经升官记》誉满艺坛,时称一绝。

2012年当选湖北省文联副主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