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全等三角形综合测试卷(word含答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解答题压轴题(难)
1.(1)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其底边是BC,点D在线段AB上,E是直线BC上一点,且∠DEC=∠DCE,若∠A等于60°(如图①).求证:EB=AD;
(2)若将(1)中的“点D在线段AB上”改为“点D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其他条件不变(如图②),(1)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答案】(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作DF∥BC交AC于F,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DF=∠ABC,∠AFD=∠ACB,∠FDC=∠D CE,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得出∠ABC=∠ACB=60°,证出△ADF是等边三角形,∠DFC=120°,得出AD=DF,由已知条件得出∠FDC=∠DEC,ED=CD,由AAS证明
△DBE≌△CFD,得出EB=DF,即可得出结论;
(2)作DF∥BC交AC的延长线于F,同(1)证出△DBE≌△CFD,得出EB=DF,即可得出结论.
试题解析:(1)证明:如图,作DF∥BC交AC于F,
则△ADF为等边三角形
∴AD=DF,又∵∠DEC=∠DCB,
∠DEC+∠EDB=60°,
∠DCB+∠DCF=60°,

∠EDB=∠DCA ,DE=CD,
在△DEB和△CDF中,
120
EBD DFC
EDB DCF
DE CD


∠=∠=︒


∠=∠

⎪=

∴△DEB≌△CDF,
∴BD=DF,
∴BE=AD .
(2).EB=AD成立;
理由如下:作DF∥BC交AC的延长线于F,如图所示:
同(1)得:AD=DF,∠FDC=∠ECD,∠FDC=∠DEC,ED=CD,
又∵∠DBE=∠DFC=60°,
∴△DBE≌△CFD(AAS),
∴EB=DF,
∴EB=A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综合,考查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综合性强,有一定的难度,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在四边形ABCD 中,E 为BC 边中点.
(Ⅰ)已知:如图,若AE 平分∠BAD,∠AED=90°,点F 为AD 上一点,AF=AB.求证:(1)△ABE≌AFE;(2)AD=AB+CD
(Ⅱ)已知:如图,若AE 平分∠BAD,DE 平分∠ADC,∠AED=120°,点F,G 均为AD上的
点,AF=AB,GD=CD.求证:(1)△GEF 为等边三角形;(2)AD=AB+1
2
BC+CD.
【答案】(Ⅰ)(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Ⅱ)(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Ⅰ)(1)运用SAS 证明△ABE ≌AFE 即可;
(2)由(1)得出∠AEB=∠AEF ,BE=EF ,再证明△DEF ≌△DEC (SAS ),得出DF=DC ,即可得出结论;
(Ⅱ)(1)同(Ⅰ)(1)得△ABE ≌△AFE (SAS ),△DGE ≌△DCE (SAS ),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E=FE ,∠AEB=∠AEF ,CE=GE ,∠CED=∠GED ,进而证明△EFG 是等边三角形;
(2)由△EFG 是等边三角形得出GF=EE=BE=
12
BC ,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Ⅰ)(1)∵AE 平分∠BAD ,
∴∠BAE=∠FAE ,
在△ABE 和△AFE 中, AB AF BAE FAE AE AE ⎪∠⎪⎩
∠⎧⎨===,
∴△ABE ≌△AFE (SAS ),
(2)∵△ABE ≌△AFE ,
∴∠AEB=∠AEF ,BE=EF ,
∵E 为BC 的中点,
∴BE=CE ,
∴FE=CE ,
∵∠AED=∠AEF+∠DEF=90°,
∴∠AEB+∠DEC=90°,
∴∠DEF=∠DEC ,
在△
DEF和△DEC中,
FE CE
DEF DEC
DE DE











∴△DEF≌△DEC(SAS),
∴DF=DC,
∵AD=AF+DF,
∴AD=AB+CD;
(Ⅱ)(1)∵E为BC的中点,
∴BE=CE=
1
2
BC,
同(Ⅰ)(1)得:△ABE≌△AFE(SAS),
△DEG≌△DEC(SAS),
∴BE=FE,∠AEB=∠AEF,CE=GE,∠CED=∠GED,
∵BE=CE,
∴FE=GE,
∵∠AED=120°,∠AEB+∠CED=180°-120°=60°,
∴∠AEF+∠GED=60°,
∴∠GEF=60°,
∴△EFG是等边三角形,
(2)∵△EFG是等边三角形,
∴GF=EF=BE=
1
2
BC,
∵AD=AF+FG+GD,
∴AD=AB+CD+
1
2
B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熟练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
3.如图1,在ABC
∆中,ACB
∠是直角,60
B
∠=︒,AD、CE分别是BAC
∠、BCA

的平分线,AD、CE相交于点F.
(1)求出AFC
∠的度数;
(2)判断FE与F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提示:在AC上截取CG CD
=,连接FG.)
(3)如图2,在△ABC
∆中,如果ACB
∠不是直角,而(1)中的其它条件不变,试判断线段AE、CD与A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1)∠AFC=120°;(2)FE与FD之间的数量关系为:DF=EF.理由见解析;(3)AC=AE+CD.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只要求出∠FAC,∠ACF即可解决问题;
(2)根据在图2的 AC上截取CG=CD,证得△CFG≌△CFD (SAS),得出DF= GF;再根据ASA 证明△AFG≌△AFE,得EF=FG,故得出EF=FD;
(3)根据(2) 的证明方法,在图3的AC上截取AG=AE,证得△EAF≌△GAF (SAS)得出
∠EFA=∠GFA;再根据ASA证明△FDC≌△FGC,得CD=CG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1)解:∵∠ACB=90°,∠B=60°,
∴∠BAC=90°﹣60°=30°,
∵AD、CE分别是∠BAC、∠BCA的平分线,
∴∠FAC=15°,∠FCA=45°,
∴∠AFC=180°﹣(∠FAC+∠ACF)=120°
(2)解:FE与FD之间的数量关系为:DF=EF.
理由:如图2,在AC上截取CG=CD,
∵CE是∠BCA的平分线,
∴∠DCF=∠GCF,
在△CFG和△CFD中,
CG CD
DCF GCF
CF CF
=


∠=∠

⎪=


∴△CFG≌△CFD(SAS),
∴DF=GF.∠CFD=∠CFG
由(1)∠AFC=120°得,
∴∠CFD=∠CFG=∠AFE=60°,
∴∠AFG=60°,
又∵∠AFE=∠CFD=60°,
∴∠AFE=∠AFG,
在△AFG和△AFE中,
AFE AFG
AF AF
EAF GAF
∠=∠


=

⎪∠=∠


∴△AFG≌△AFE(ASA),
∴EF=GF,
∴DF=EF;
(3)结论:AC=AE+CD.
理由:如图3,在AC上截取AG=AE,
同(2)可得,△EAF≌△GAF(SAS),
∴∠EFA=∠GFA,AG=AE
∵∠BAC+∠BCA=180°-∠B=180°-60°=120°
∴∠AFC=180°﹣(∠FAC+∠FCA)=180°-
1
2
(∠BAC+∠BCA)=180°-
1
2
×120°=120°,
∴∠EFA=∠GFA=180°﹣120°=60°=∠DFC,
∴∠CFG=∠CFD=60°,
同(2)可得,△FDC≌△FGC(ASA),
∴CD=CG,
∴AC=AG+CG=AE+CD.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重要工具.在判定三角形全等时,关键是选择恰当的判定条件,要注意三角形间的公共边和公共角,必要时添加适当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4.已知△ABC中,AB=AC,点P是AB上一动点,点Q是AC的延长线上一动点,且点P从B运动向A、点Q从C运动向Q移动的时间和速度相同,PQ与BC相交于点D,若
AB=82BC=16.
(1)如图1,当点P为AB的中点时,求CD的长;
(2)如图②,过点P作直线BC的垂线,垂足为E,当点P、Q在移动的过程中,设
BE+CD=λ,λ是否为常数?若是请求出λ的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答案】(1)4;(2)8
【解析】
【分析】
(1)过P点作PF∥AC交BC于F,由点P和点Q同时出发,且速度相同,得出
BP=CQ,根据PF∥AQ,可知∠PFB=∠ACB,∠DPF=∠CQD,则可得出∠B=∠PFB,证出BP=PF,得出PF=CQ,由AAS证明△PFD≌△QCD,得出,再证出F是BC的中点,即可得出结果;
(2)过点P作PF∥AC交BC于F,易知△PBF为等腰三角形,可得BE=1
2
BF,由(1)
证明方法可得△PFD≌△QCD 则有CD=1
2
CF,即可得出BE+CD=8.
【详解】
解:(1)如图①,过P点作PF∥AC交BC于F,
∵点P和点Q同时出发,且速度相同,
∴BP=CQ,
∵PF∥AQ,
∴∠PFB=∠ACB,∠DPF=∠CQD,
又∵AB=AC,
∴∠B=∠ACB,
∴∠B=∠PFB,
∴BP=PF,
∴PF=CQ,又∠PDF=∠QDC,
∴△PFD ≌△QCD ,
∴DF=CD=12
CF , 又因P 是AB 的中点,PF ∥AQ , ∴F 是BC 的中点,即FC=
12BC=8, ∴CD=12
CF=4; (2)8BE CD λ+==为定值.
如图②,点P 在线段AB 上,
过点P 作PF ∥AC 交BC 于F ,
易知△PBF 为等腰三角形,
∵PE ⊥BF
∴BE=12
BF ∵易得△PFD ≌△QCD ∴CD=
12CF ∴()111182222
BE CD BF CF BF CF BC λ+==
+=+== 【点睛】 此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断与性质,熟悉相关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B 坐标为()6,0、()0,6,P 为线段AB 上的一点.
(1)如图1,若P 为AB 的中点,点M 、N 分别是OA 、OB 边上的动点,且保持AM ON =,则在点M 、N 运动的过程中,探究线段PM 、PN 之间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如图2,若P 为线段AB 上异于A 、B 的任意一点,过B 点作BD OP ⊥,交OP 、OA 分别于F 、D 两点,E 为OA 上一点,且PEA BDO =∠∠,试判断线段OD 与AE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1)PM=PN ,PM ⊥PN ,理由见解析;(2)OD=AE ,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连接OP .只要证明△PON ≌△PAM 即可解决问题;
(2)作AG ⊥x 轴交OP 的延长线于G .由△DBO ≌△GOA ,推出OD=AG ,∠BDO=∠G ,再证明△PAE ≌△PAG 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1)结论:PM=PN ,PM ⊥PN .理由如下:
如图1中,连接OP .
∵A 、B 坐标为(6,0)、(0,6),
∴OB=OA=6,∠AOB=90°,
∵P 为AB 的中点, ∴OP=
12
AB=PB=PA ,OP ⊥AB ,∠PON=∠PAM=45°, ∴∠OPA=90°,
在△PON 和△PAM 中, ON AM PON PAM OP AP =⎧⎪∠=∠⎨⎪=⎩

∴△PON ≌△PAM (SAS ),
∴PN=PM ,∠OPN=∠APM ,
∴∠NPM=∠OPA=90°,
∴PM ⊥PN ,PM=PN .
(2)结论:OD=AE .理由如下:
如图2中,作AG ⊥x 轴交OP 的延长线于G .
∵BD ⊥OP ,
∴∠OAG=∠BOD=∠OFD=90°,
∴∠ODF+∠AOG=90°,∠ODF+∠OBD=90°,
∴∠AOG=∠DBO ,
∵OB=OA ,
∴△DBO ≌△GOA ,
∴OD=AG ,∠BDO=∠G ,
∵∠BDO=∠PEA ,
∴∠G=∠AEP ,
在△PAE 和△PAG 中,
AEP G PAE PAG AP AP ∠=∠⎧⎪∠=∠⎨⎪=⎩

∴△PAE ≌△PAG (AAS ),
∴AE=AG ,
∴OD=AE .
【点睛】
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坐标与图形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
6.如图,在ABC ∆中,903, 7C AC BC ∠=︒==,,点D 是BC 边上的动点,连接AD ,以AD 为斜边在AD 的下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DE .
(1)填空:ABC ∆的面积等于 ;
(2)连接CE ,求证:CE 是ACB ∠的平分线;
(3)点O 在BC 边上,且1CO =, 当D 从点O 出发运动至点B 停止时,求点E 相应的运动路程.
【答案】(1)
212
;(2)证明见解析;(3)32【解析】
【分析】 (1)根据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直接计算可得;
(2)如图所示作出辅助线,证明△AEM ≌△DEN (AAS ),得到ME=NE ,即可利用角平分线的判定证明;
(3)由(2)可知点E 在∠ACB 的平分线上,当点D 向点B 运动时,点E 的路径为一条直线,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CN=
1()2
AC CD +,根据CD 的长度计算出CE 的长度即可.
【详解】
解:(1)903, 7C AC BC ∠=︒==, ∴112137222
ABC S AC BC =
⨯=⨯⨯=, 故答案为:212 (2)连接CE ,过点E 作EM ⊥AC 于点M ,作EN ⊥BC 于点N ,
∴∠EMA=∠END=90°,
又∵∠ACB=90°,
∴∠MEN=90°,
∴∠MED+∠DEN=90°,
∵△A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ED=90°,AE=DE
∴∠AEM+∠MED=90°,
∴∠AEM=∠DEN
∴在△AEM 与△DEN 中,
∠EMA=∠END=90°,∠AEM=∠DEN ,AE=DE
∴△AEM ≌△DEN (AAS )
∴ME=NE
∴点E 在∠ACB 的平分线上,
即CE 是ACB ∠的平分线
(3)由(2)可知,点E 在∠ACB 的平分线上,
∴当点D 向点B 运动时,点E 的路径为一条直线,
∵△AEM ≌△DEN
∴AM=DN ,
即AC-CM=CN-CD
在Rt △CME 与Rt △CNE 中,CE=CE ,ME=NE ,
∴Rt △CME ≌Rt △CNE (HL )
∴CM=CN
∴CN=1()2
AC CD +, 又∵∠MCE=∠NCE=45°,∠CME=90°, ∴CE=22()CN AC CD =
+, 当AC=3,CD=CO=1时,
CE=2(31)222
+= 当AC=3,CD=CB=7时, CE=
2(37)522+= ∴点E 的运动路程为:522232-=,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综合证明题,涉及角平分线的判定,几何中动点问题,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题的关键是综合运用上述知识点.
7.综合实践
如图①,90,,,ACB AC BC AD CE BE CE ∠=︒=⊥⊥,垂足分别为点D E 、,2.5, 1.7AD cm DE cm ==.
(1)求BE 的长;
(2)将CE 所在直线旋转到ABC ∆的外部,如图②,猜想AD DE BE 、、之间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论,不需证明;
(3)如图③,将图①中的条件改为:在ABC ∆中,,AC BC D C E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并且BEC ADC BCA α∠=∠=∠=,其中α为任意钝角.猜想AD DE B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答案】(1)0.8cm;
(2)DE=AD+BE;
(3)DE=AD+BE ,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本小题只要先证明ACD CBE ≅,得到AD CE =,CD BE =,再根据
2.5, 1.7AD cm DE cm ==,CD CE DE =-,易求出BE 的值;
(2)先证明ACD CBE ≅,得到AD CE =,CD BE =,由图②ED=EC+CD ,等量代换易得到AD DE BE 、、之间的关系;
(3)本题先证明EBC DCA ∠=∠,然后运用“AAS”定理判定BEC CDA ≅,从而得到,BE CD EC AD ==,再结合图③中线段ED 的特点易找到AD DE BE 、、之间的数量关系.
【详解】
解:(1)∵,AD CD BE CE ⊥⊥
∴90ADC E ︒∠=∠=
∴90ACD DAC ︒∠+∠=
∵90ACB ︒∠=
∴90ACD BCE ︒∠+∠=
∴ACD BCE ∠=∠ 在ACD 与CBE △中,90ADC E ACD BCE
AC BC ︒
⎧∠=∠=⎪∠=∠⎨⎪=⎩
∴ACD CBE ≅
∴,AD CE CD BE ==
又∵ 2.5, 1.7AD cm DE cm ==, 2.5 1.70.8()CD CE DE AD DE cm =-=-=-= ∴0.8BE cm =
(2)∵,AD CD BE CE ⊥⊥
∴90ADC E ︒∠=∠=
∴90ACD DAC ︒∠+∠=
∴90ACB ︒∠=
∴90ACD BCE ︒∠+∠=
∴ACD BCE ∠=∠
在ACD 与CBE △中,90ADC E ACD BCE AC BC ︒
⎧∠=∠=⎪∠=∠⎨⎪=⎩
∴ACD CBE ≅
∴,AD CE CD BE ==
又∵ED EC CD =+
∴ED AD BE =+
(3)∵BEC ADC BCA α∠=∠=∠=
∴180BCE ACD a ︒∠+∠=-
180BCE BCE a ︒∠+∠=-
∴ACD BCE ∠=∠
在ACD 与CBE △中, ADC E a ACD BCE AC BC ∠=∠=⎧⎪∠=∠⎨⎪=⎩
∴ACD CBE ≅
∴,AD CE CD BE ==
又∵ED EC CD =+
∴ED AD BE =+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确定一种判定定理,根据已知条件找到判定全等所需要的边相等或角相等的条件是解决这类题的关键.
8.如图(1),AB=4cm ,AC ⊥AB ,BD ⊥AB ,AC=BD=3cm ,点P 在线段AB 上以1cm/s 的速度由点A 向点B 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BD 上由点B 向点D 运动,他们的运动时间为t(s).
(1)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当t=1时,△ACP与△BPQ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2)判断此时线段PC和线段PQ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2),将图(1)中的“AC⊥AB,BD⊥AB”改为“∠CAB=∠DBA=60°”,其他条件不变,设点Q的运动速度为x cm/s,是否存在实数x,使得△ACP与△BPQ全等?若存在,求出相应的x、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ACP≌△BPQ,理由见解析;
(2)PC=PQ且PC⊥PQ,理由见解析;
(3)存在;
1
1
t
x
=


=


2
3
2
t
x
=



=
⎪⎩

【解析】
【分析】
(1)利用SAS证得△ACP≌△BPQ;
(2)由(1)得出PC=PQ,∠ACP=∠BPQ,进一步得出∠APC+∠BPQ=∠APC+∠ACP=90°得出结论即可;
(3)分两种情况:①AC=BP,AP=BQ,②AC=BQ,AP=BP,建立方程组求得答案即可.【详解】
解:(1)如图(1),△ACP≌△BPQ,理由如下:
当t=1时,AP=BQ=1,
∴BP=AC=3,
又∵∠A=∠B=90°,
在△ACP和△BPQ中,
AP BQ
A B
AC BP
=


∠=∠

⎪=


∴△ACP≌△BPQ(SAS).
(2)PC=PQ且PC⊥PQ,理由如下:
由(1)可知△ACP≌△BPQ
∴PC=PQ,∠ACP=∠BPQ,
∴∠APC+∠BPQ=∠APC+∠ACP=90°.
∴∠CPQ=90°,
∴PC⊥PQ.
(3)如图(2),分两种情况讨论:
当AC=BP,AP=BQ时,△ACP≌△BPQ,则
34t
t xt
=-


=


解得
1
1
t
x
=


=


当AC=BQ,AP=BP时,△ACP ≌△BQP,则,
3
4
xt
t t
=


=-

解得
2
3
2
t
x
=



=
⎪⎩
综上所述,存在
1
1
t
x
=


=


2
3
2
t
x
=



=
⎪⎩
使得△ACP与△BPQ全等.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应用,能熟练进行全等的分析判断以及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是解题关键.
9.如图1,在ABC
∆中,90
ACB
∠=,AC BC
=,直线MN经过点C,且AD MN

于点D,BE MN
⊥于点E.易得DE AD BE
=+(不需要证明).
(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你认为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写出证明过程;若不成立,请写出此时DE AD B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请直接写出此时
DE AD BE
、、之间的数量关系(不需要证明).
【答案】(1) 不成立,DE=AD-BE,理由见解析;(2) DE=BE-AD
【解析】
【分析】
(1)DE、AD、BE之间的数量关系是DE=AD-BE.由垂直的性质可得到∠CAD=∠BCE,证得
△ACD
≌△CBE,得到AD=CE,CD=BE,即有DE=AD-BE;
(2)DE、AD、BE之间的关系是DE=BE-AD.证明的方法与(1)一样.
【详解】
(1)不成立.
DE、AD、BE之间的数量关系是DE=AD-BE,
理由如下:如图,
∵∠ACB=90°,BE⊥CE,AD⊥CE,AC CB
=,
∴∠ACD+∠CAD=90°,
又∠ACD+∠BCE=90°,
∴∠CAD=∠BCE,
在△ACD和△CBE中,
90
ADC CEB
CAD BCE
AC CB
∠=∠=︒


∠=∠

⎪=


∴△ACD≌△CBE(AAS),
∴AD=CE,CD=BE,
∴DE=CE-CD=AD-BE;
(2)结论:DE=BE-AD.
∵∠ACB=90°,BE⊥CE,AD⊥CE,AC CB
=,
∴∠ACD+∠CAD=90°,
又∠ACD+∠BCE=90°,
∴∠CAD=∠BCE,
在△ACD和△CBE中,
90
ADC CEB
CAD BCE
AC CB
∠=∠=︒


∠=∠

⎪=


∴△ADC≌△CEB(AAS),
∴AD=CE,DC=BE,
∴DE=CD-CE=BE-AD.
【点睛】
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旋转前后两图形全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段所夹的角等于旋转角.
10.操作发现:如图,已知△ABC和△ADE均为等腰三角形,AB=AC,AD=
AE,将这两个三角形放置在一起,使点B,D,E在同一直线上,连接CE.
(1)如图1,若∠ABC=∠ACB=∠ADE=∠AED=55°,求证:△BAD≌△CAE;
(2)在(1)的条件下,求∠BEC的度数;
拓广探索:(3)如图2,若∠CAB=∠EAD=120°,BD=4,CF为△BCE中BE边上的高,请直接写出EF的长度.
【答案】(1)见解析;(2)70°;(3)2
【解析】
【分析】
(1)根据SAS证明△BAD≌△CAE即可.
(2)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
(3)同法可证△BAD≌△CAE,推出EC=BD=4,由∠BEC=∠BAC=120°,推出∠FCE=30°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1)证明:如图1中,
∵∠ABC=∠ACB=∠ADE=∠AED,
∴∠EAD=∠CAB,
∴∠EAC=∠DAB,
∵AE=AD,AC=AB,
∴△BAD≌△CAE(SAS).
(2)解:如图1中,设AC交BE于O.
∵∠ABC=∠ACB=55°,
∴∠BAC=180°﹣110°=70°,
∵△BAD≌△CAE,
∴∠ABO=∠ECO,
∵∠EOC=∠AOB,
∴∠CEO=∠BAO=70°,
即∠BEC=70°.
(3)解:如图2中,
∵∠CAB=∠EAD=120°,
∴∠BAD=∠CAE,
∵AB=AC,AD=AE,
∴△BAD≌△CAE(SAS),
∴∠BAD=∠ACE,BD=EC=4,
同理可证∠BEC=∠BAC=120°,
∴∠FEC=60°,∵CF⊥EF,
∴∠F=90°,∴∠FCE=30°,
∴EF=1
2
EC=2.
【点睛】
本题属于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