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士安 近世代数 课后习题解答1
近世代数课后题答案修改版
(2)在乘法表中任取一个 1,在同一列中必有一个 x,在同一行 中必有一个 y,设第四个顶点的元素为 z,见下图,
�
..........a-1.........................c...................
......
...........................................................
......
代数学引论近世代数第一章答案精品
代数学引论近世代数第一章答案精品第一章代数基本概念习题解答与提示(P54)1.如果群G中,对任意元素a,b有(ab)2=a2b2,则G为交换群.证明:对任意a,b G,由结合律我们可得到(ab)2=a(ba)b, a2b2=a(ab)b再由已知条件以及消去律得到ba=ab,由此可见群G为交换群.2.如果群G中,每个元素a都适合a2=e, 则G为交换群.证明: [方法1]对任意a,b G,ba=bae=ba(ab)2=ba(ab)(ab)=ba2b(ab)=beb(ab)=b2(ab)=e(ab)=ab 因此G为交换群.[方法2]对任意a,b G,a2b2=e=(ab)2,由上一题的结论可知G为交换群.3. 设G 是一非空的有限集合,其中定义了一个乘法ab,适合条件:(1) a(bc)=(ab)c; (2) 由ab=ac 推出a=c; (3) 由ac=bc 推出a=b;证明G 在该乘法下成一群. 证明:[方法1]设G={a 1,a 2,…,a n },k 是1,2,…,n 中某一个数字,由(2)可知若i j(I,j=1,2,…,n),有a k a i a k a j ------------<1> a i a k a j a k ------------<2>再由乘法的封闭性可知G={a 1,a 2,…,a n }={a k a 1, a k a 2,…, a k a n }------------<3> G={a 1,a 2,…,a n }={a 1a k , a 2a k ,…, a n a k }------------<4> 由<1>和<3>知对任意a t G, 存在a m G,使得a k a m =a t .由<2>和<4>知对任意a t G, 存在a s G,使得a s a k =a t .由下一题的结论可知G 在该乘法下成一群.下面用另一种方法证明,这种方法看起来有些长但思路比较清楚。
【大学课程】近世代数教材习题答案
§1.1 集合1、 设A B ⊆ ,证明:A B A = ,A B B = .证明:由A B ⊆,可知A 的所有元素都属于B ,既A 的所有元素,都是A 和B 的共同元, 则由交集定义可知 A A B ⊆ . 又A B A ⊆ ,所以A B A = .由并集定义知,A B 的所有元素,都属于A 或B ; 又A B ⊆,所以A B 的所有元素都属于B ,即A B B ⊆. 又B A B ⊆,故A B B =2、 设B ,()i A i I ∈ 均为集合Ω 的子集,试证:()1 ()i i i I i I B A B A ∈∈⎛⎫=⎪⎝⎭ ()2 ()i i i I i IBA B A ∈∈⎛⎫=⎪⎝⎭ 证明:()1 由定义i i Ix B A ∈⎛⎫∈⎪⎝⎭当且仅当x B ∈且x 属于某一i A ;当且仅当x 属于某一i B A ;当且仅当()i i Ix B A ∈∈.()2 由定义i i I x BA ∈⎛⎫∈⎪⎝⎭当且仅当x 属于B ,或x 属于任一i A ,i I ∈;当且仅当x 属于任一i B A ,i I ∈;当且仅当()i i Ix B A ∈∈.§1.2 等价关系1、设为整数集,问以下各关系是否为M 的等价关系?1)0aRb ab ⇔≥ 2)4aRb a b ⇔+ 3)aRb a b ⇔= 4)220aRb a b ⇔+≥ 解:1)不是,因为不满足传递性2)不是,不满足反身性和传递性 3)是 4)是2、试指出上题中等价关系所决定的分类.解:3)每个元素是一个类 4)整个整数集作成一个类 3、找出下列证明中的错误:若S 的关系R 有对称性和传递性,则必有反身性.这是因为,对任意的a S ∈ ,由对称性,如果aRb ,则bRa .再由传递性,得aRa ,所以R 有反身性.解:以上证明过程中只考虑了当aRb 成立的情况,但是当对于元素a ,不存在b 使aRb 成立时,aRa 就不能得到.4、在复数集中,规定关系"" :a b a b ⇔=. (1)证明:是的一个等价关系;(2)试确定相应的商集,并给出每个等价类的一个代表元素.(1)证明:设a ,b ,c ∈ ,则()a 因为aa =,所以a a ,于是 是有反身性;()b 若ab ,则a b =,于是b a =,从而b a ,说明是具有对称性;()c 若ab ,bc ,则a b =,b c =,于是a c =,从而a c ,从而具有传递性.所以是的一个等价关系.(2)解:相应的商集[]{}0r r R r =∈≥且,其中[]{}()[]{}cos sin 0,2r x x r r i θθθπ=∈==+∈对任意的c ∈ ,等价是[]c :代表元素可取作c .§1.31、{}1,2,,100S = ,找一个A A ⨯到A 的映射.解:设(),a b 表示A A ⨯的任意元素,,a b A ∈ ,则作映射:f A A A ⨯→ ,()(),f a b b = .f 是一个A A ⨯到A 的映射.2、设A ,B 是两个有限集合,则(1)A 到B 的不同映射共有多少?(2)A 到B 的单射共有多少个?解:(1)设A n = , B m =,则A 到B 的映射有n m 个 (2)设A n = , B m =,若n >m ,则A 到B 没有单射; 若n m ≤,则A 到B 有()!!m m n - 个单射. 3、设x 是数域F 上全体n (n >1)阶方阵作成的集合.问::A A ϕ→是否为x 到F 的一个映射?其中A 为A 的行列式,是否为满射或单射?解:ϕ 是映射,且是满射,但不是单射4、设:f A B →为双射,则f 的逆映射1:f B A -→也是一个双射且()11f f --=.证明:设()() ,f x y x A y B =∈∈ ,则1:f y x -→,即()1f y x -=, 因f 是A B →的双射, 所以1f -是B 到A 的双射, 且1f -的逆映射就是f ,即()11ff --=.5、设:f A B →,:g B C →为两个双射到:g f A C → 也是双射且()111g f f g ---= .证明:()()11111B C g f f g g g ---⋅⋅==,()()111111B A fg gf f f ----==,故g f 也是双射,且()111gf f g ---= .§1.41、设A 是一个有限集合,则A 上不同的二元运算共有多少个?解:设A n = ,则2A A n ⨯= ,故A A ⨯到A 有2n n 个不同的映射. 即A 上有2n n 个不同的二元运算.2、{},,A a b c = ,规定A 的两个不同的代数运算.解:()a 第一个代数运算() , ,R x y a xRy x y A →=∀∈ ()b 第二个代数运算() , ,R x y y xRy x y A →=∀∈3、设M 为整数集,问()22 ,a b a b a b M =+∀∈是否满足结合律和交换律.解:交换律满足,但结合律不满足.例如()1104=,()1102= 4、设M 为实数集,问:23a b a b =+ (),a b M ∀∈是否满足结合律和交换律.解:都不满足.例()1004=,()1002=,故()()100100≠,又102=,013=,故1001≠.5、数域F 上全体非零多项式的集合对于()()()()(),f x g x f x g x =是否满足结合律和交换律?其中()()(),f x g x 表示()f x 与()g x 的首项函数为1的最大公因式.解:显然是代数运算且满足交换律.又结合律也满足,因为根据最大公因式的性质知:())()(()()(),,,,f g h f g h f g h f g h ===§2.11、有限群中每个元素的阶都是有限的。
韩士安 近世代数 课后习题解答1
习题1-1(参考解答)1. (1)姊妹关系(2)()(),P S ⊆(3) (),{1},1a b Z a b ∈−≠,.例如(2 ,6 )2,(3 ,6 )3,==但()2,31=.2. 若b 不存在,则上述推理有误.例如{}{~~~~}S a b c R b c c b b b c c =,,,:,,,.3. (1)自反性:,(),,n A M E GL R A EAE ∀∈∃∈=~A A ∴ 对称性:1111,,~,,(),,,,().~.n n A B M A B P Q GL R A PBQ B P AQ P Q GL R B A −−−−∀∈∃∈==∈∴ 传递性:12211221212,,~,~,,,,(),,,,n A BC M A B B C P Q P Q GL R A PBQ B P CQ A PP CQ Q ∀∈∃∈===1212,(),~.n PP Q Q GL R A C ∈∴(2) 自反性:1,(),,~.n A M E GL R A E AE A A −∀∈∃∈=∴ 对称性:()11,,~,(),,,(),~.TT n n A B M ifA B T GL R A T BT B T BT T GL R B A −−∀∈∃∈=∴=∈∴传递性: 121122,,,~,~,,(),,,T T n A B C M ifA B B C T T GL R A T BT B T CT ∀∈∃∈==()12211221,TT T A T T CT T TT CT T ∴==12(),~.n TT GL R A C ∈∴ (3) 自反性:()1,,,~.n n A GL E GL R A E AE A A −∀∈∃∈=∴ 对称性:1,(),~,(),,n n A B GL R ifA B T GL R A T BT −∀∈∃∈= ()11111,(),~n B TAT TAT T GL R B A −−−−−∴==∈∴.传递性:11121122,,(),~,~,,(),,,n n A B C GL R A B B C T T GL R A T BT B T CT −−∀∈∃∈== ()()11112212121,A T T CT T T T C T T −−−∴==21(),~.n T T GL R A C ∈∴ 4. 证明: (1) 反身性:,()(),~a A a a a a φφ∀∈=∴Q(2)对称性: ,,~,()(),()(),.a b A ifa b a b b a b a φφφφ∈=∴==(3) 传递性: ,,,~,~,()(),()(),()(),~.a b c a a b b c a b b c a c a c φφφφφφ∀∈==∴=∴{}[]|()().a x A x a φφ=∈=5. (1)()S P A ∀∈,则S =S~S S ∴,~∴具有反身性(2)设12,()S S P A ∈,若12~S S ,则12S S =,21S S ∴=21~S S ,~∴具有对称性(3)设123,,()S S S P A ∈若12~S S ,23~S S ,则12S S =,23S S =13S S =,13~S S ,~∴具有传递性 ~∴是()P A 上的一个等价关系. []{}{}{}{}{}(),1,1,2,1,2,3,1,2,3,4~P A φ=⎡⎤⎡⎤⎡⎤⎡⎤⎣⎦⎣⎦⎣⎦⎣⎦[]{}φφ={}{}{}{}{}{}11,2,3,4=⎡⎤⎣⎦{}{}{}{}{}{}{}{}1,21,2,1,3,1,4,2,3,2,4,3,4=⎡⎤⎣⎦ {}{}{}{}{}{}1,2,31,2,3,1,2,4,1,3,4,2,3,4=⎡⎤⎣⎦ {}{}{}1,2,3,41,2,3,4=⎡⎤⎣⎦6. 证明:(1)反身性: ,0,~.a Q a a Z a a ∀∈−=∈∴(2) 对称性: 设,,a b Q ∈若~a b , 即,a b Z −∈则(),b a a b Z −=−−∈ ~b a ∴ (3) 传递性: 设,,,a b c Q ∈若~,~a b b c 即,a b Z b c Z −∈−∈那么()(),a c a b b c Z −=−+−∈~a c ∴∴~是Q 上的一个等价关系. 所有的等价类为: []{}|[0,1).~Qa a Q a =∈∈且7. 证明: (1) 反身性: ~a C a a a a ∀∈=∴Q ,,(2) 对称性: a b C ∀∈,,若~a b ,则由a b =,得~b a b a =∴,.(3) 传递性: a b c C ∀∈,,,若~~a b b c ,,则a b b c a c ==∴=,,,即~.a c 所以~是一个等价关系. 商集为[]{}{0}~Ca a R +=∈U8. 设集合(){},/,,0S a b a b Z b =∈≠,在集合S 中,规定关系“~”:()(),~,a b c d ad bc ⇔=证明:~是一个等价关系.证明: 自反性: (),a b S ∀∈,则ab ba =,所以()(),~,.a b a b 对称性: 若()(),,,a b S c d S ∈∈,且()(),~,a b c d 则ad bc =所以cb da =,即()(),~,c d a b 传递性: 若()(),~,a b c d 且()(),~,c d e f由()(),~,a b c d 有ad bc =,所以adc b= 由()(),~,c d e f 有cf de =,所以adf de b⋅= 所以adf bde =,所以 af be =,即()(),~,a b e f . 所以~是一个等价关系9. 设{},,,A a b c d =试写出集合A 的所有不同的等价关系.解: {}{}{}{}{}{}{}{}{}{}1,,,,2,,,,3,,,,4,,,,P a b c d P a b c d P a c b d P a d b c ===={}{}{}{}{}{}{}{}{}{}{}{}5,,,,6,,,,7,,,,8,,,,P a b c d P a c d b P a b d c P b c d a ==== {}{}{}{}{}{}{}{}{}{}{}{}9,,,,,10,,,11,,,,P a b c d P a c b d P a b c d === {}{}{}{}{}{}{}{}12,,,,13,,,,P c d a b P a b c d == {}{}{}{}{}{}{}{}{}14,,,,15,,,P a c b d P a b c d ==10. 不用公式(1 .1),直接算出集合{}1,2,3,4A =的不同的分类数.解: 1212211211135554254254331()((/)(/))(/)152C C C C P C C P C C C P ++++++=.。
韩士安近世代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2-2
习题2-21.证:因()()n n SL R GL R ⊆,()n n E SL R ∈,故()n SL R ≠∅∀,()n A B SL R ⊆,有111AB M A M −−=⋅⋅=,故1()n AB SL R −⊆从而()()n n SL R GL R ≤∀()n M GL R ∈,有111MAM M A M −−=⋅⋅=,故1()n MAM SL R −⊆所以()()n n SL R GL R2.由P -21,例4知,()c G G ≤又因为()c G 中的每一个元素与G 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可交换,所以∀a G ∈,都有()()ac G c G a =,因此()c G G3.证:因为e e =,e HN ∈,所以HN ≠∅∀12,h h H ∈,12,n n N ∈,有11111111221122122122()()()()h n h n h n n h h h h n n h −−−−−−==又H G ≤,有112h h H −∈,N G ,故112122()h n n h N −−∈ 所以11122()()h n h n HN −∈故HN G < 4.证:1)M G ,N G ,故M N G ∩<又x M N ∀∈∩,a G ∈,M G ,有1axa M −∈ 又N G ,有1axa N −∈ 故1axa M N −∈∩ ()M N G ∴∩2)由题3知:MN G <,又∀,,m M n N a G ∈∈∈ 有111amna ama ana MN −−−=⋅∈ 故MN G5.解:对四次对称群4S 来说,44{(1),(12)(34),(13)(24),(14)(23)}K S =又因为4K 是交换群,故44{(1),(12)(34)}C K = 即444C K S ,但4C 不是4S 的正规子群,因为: 44(13){(13),(1234)},(13){(13),(1432)}C C == 44(13)(13)C C ≠8.证:H G ,则∀,a b G ∈,有()()()()aH bH aHb H abH H ab H H ab H ⋅===⋅=,必然性成立 若aH bH cH ⋅=,则()()ab ae be cH =∈ 从而()aH bH ab H ⋅=于是∀,a G h H ∈∈,有1()()ah a h aH −∈,11()a H aa H eH H −−===所以1aha H −∈ 故H G11.证:由于[:],G H m H G = ,故{}G aH a G H=∈∴x G ∀∈,有()m xH H =,故,m x G x H H ∀∈=m x H ∴∈12.证:,h H k K ∀∈∈, ,H G K G ∵∴1111()hkh k h kh k H −−−−=∈ 1111()hkh k hkh k K −−−−=∈∵ 11{}hkh k H K e −−∴⋅∈∩=故11hkh k e −−⋅=,即hk kh = 13.证:G a =<>,H G < {}G gH g G H=∈ ,G gH g G H∀∈∈,则m g a =G H∴为循环群。
近世代数习题解答
近世代数题解第一章基本概念§1. 11.4.5.近世代数题解§1. 2 2.3.近世代数题解§1. 31. 解1)与3)是代数运算,2)不是代数运算.2. 解这实际上就是M中n个元素可重复的全排列数n n.3. 解例如A B=E与A B=AB—A—B.4.5.近世代数题解§1. 41.2.3.解1)略2)例如规定4.5.略近世代数题解§1. 51. 解1)是自同态映射,但非满射和单射;2)是双射,但不是自同构映射3)是自同态映射,但非满射和单射.4)是双射,但非自同构映射.2.略3.4.5.§1. 61.2. 解1)不是.因为不满足对称性;2)不是.因为不满足传递性;3)是等价关系;4)是等价关系.3. 解3)每个元素是一个类,4)整个实数集作成一个类.4.则易知此关系不满足反身性,但是却满足对称性和传递性(若把Q换成实数域的任一子域均可;实际上这个例子只有数0和0符合关系,此外任何二有理数都不符合关系).5.6.证1)略2)7.8.9.10.11.12.第二章群§2. 1 群的定义和初步性质一、主要内容1.群和半群的定义和例子特别是一船线性群、n次单位根群和四元数群等例子.2.群的初步性质1)群中左单位元也是右单位元且惟一;2)群中每个元素的左逆元也是右逆元且惟一:3)半群G是群⇔方程a x=b与y a=b在G中有解(∀a ,b∈G).4)有限半群作成群⇔两个消去律成立.二、释疑解难有资料指出,群有50多种不同的定义方法.但最常用的有以下四种:1)教材中的定义方法.简称为“左左定义法”;2)把左单位元换成有单位元,把左逆元换成右逆元(其余不动〕.简称为“右右定义法”;3)不分左右,把单位元和逆元都规定成双边的,此简称为“双边定义法”;4)半群G再加上方程a x=b与y a=b在G中有解(∀a ,b∈G).此简称为“方程定义法”.“左左定义法”与“右右定义法”无甚差异,不再多说.“双边定\义法”缺点是定义中条件不完全独立,而且在验算一个群的实例时必须验证单位元和逆元都是双边的,多了一层手续(虽然这层手续一般是比较容易的);优点是:①不用再去证明左单位元也是右单位元,左逆元也是右逆元;②从群定义本身的条件直接体现了左与右的对称性.以施行“除法运算”,即“乘法”的逆运算.因此,群的‘方程定义法”直接体现了在群中可以施行“乘法与除法”运算.于是简言之,可以施行乘法与除法运算的半群就是群.为了开阔视野,再给出以下群的另一定义.定义一个半群G如果满足以下条件则称为一个群:对G中任意元素a,在G中都存在元素1-a,对G中任意元素b都有1-a(ab)=(ba)1-a=b.这个定义与前面4种定义的等价性留给读者作为练习.2.在群的“方程定义法”中,要求方程a x=b与y a=b都有解缺一不可.即其中一个方程有解并不能保证另一个方程也有解.4.关于结合律若代数运算不是普通的运算(例如,数的普通加法与乘法,多项式的普通加法与乘法以及矩阵、变换和线性变换的普通加法或乘法),则在一般情况下,验算结合律是否成立比较麻烦.因此在代数系统有限的情况下,有不少根据乘法表来研究检验结合律是否成立的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一般都不是太简单.5.关于消去律.根据教材推论2,对有限半群是否作成群只用看消去律是否成立.而消去律是否成立,从乘法表很容易看出,因为只要乘法表中每行和每列中的元素互异即可.6.在群定义中是否可要求有“左”单位元而每个元素有“右”逆元呢?答不可以,例如上面例2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因为e1是左单位元,而e1与e2都有右逆元且均为e1.但G并不是群.7.群与对称的关系.1)世界万物,形态各异.但其中有无数大量事物部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对称性.而在这些具有对称性的万事万物中,左右对称又是最为常见的.由群的定义本身可知,从代数运算到结合律,特别是左、右单位元和左、右逆元,均体现出左右对称的本质属性.2)几何对称.设有某一几何图形,如果我们已经找到了它的全部对称变换(即平常的反射、旋转、反演和平移变换的统称),则此对称变换的全体关于变换的乘法作成一个群,称为该图形的完全对称群.这个图形的对称性和它的完全对称群是密切相关的.凡对称图形(即经过对称变换保持不变的图形、亦即完成这种变换前后的图形重合),总存在若干个非恒等对称变换和恒等变换一起构成该图形的完全对称群.反之,如果一个图形存在着非平凡的对称变换,则该图形就是对称图形.不是对称的图形,就不能有非恒等的对称变换.显然,一个图形的对称程度越高,则该图形的对称变换就越多.也就是说它的完全对称群的阶数就越高,即图形对称程度的高低与其对称群的阶数密切相关.因此;这就启发人们用群去刽面对称图形及其性质,用群的理论去研究对称.所以人们就把群论说成是研究对称的数学理论.显然,每个n元多项式都有一个确定的n次置换群:例如n元多项式例6 任何n元对称多项式的置换群都是n次对称群.很显然,一个多元多项式的置换群的阶数越高,这个多元多项式的对称性越强.反之亦然.因此,我们通常所熟知的多元对称多项式是对称性最强的多项式.三、习题2.1解答1.略2.3.4.5.6.§2. 2 群中元素的阶一、主要内容1.群中元素的阶的定义及例子.周期群、无扭群与混合群的定义及例子.特别,有限群必为周期群,但反之不成立.2.在群中若a=n,则4.若G是交换群,又G中元素有最大阶m,则G中每个元素的阶都是m的因子.二、释疑解难在群中,由元素a与b的阶一般决定不了乘积ab的阶,这由教材中所举的各种例子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对此应十分注意.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由阶a与b决定阶ab,这就是教材中朗定理4:4.一个群中是否有最大阶元?有限群中元素的阶均有限,当然有最大阶元.无限群中若元素的阶有无限的(如正有理数乘群或整数加群),则当然无最大阶元,若无限群中所有元素的阶均有限(即无限周期群),则可能无最大阶元,如教材中的例4:下面再举两个(一个可换,另一个不可换)无限群有最大阶元的例子.5.利用元素的阶对群进行分类,是研究群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利用元素的阶我们可以把群分成三类,即周期群、无扭群与混合群.而在周期群中又可分出p—群p是素数),从而有2—群、3—群、5—群等等.再由教材§3. 9知,每个有限交换群(一种特殊的周期群)都可惟一地分解为素幂阶循环p—群的直积,从而也可见研究p—群的重要意义.三、习题2.2解答1.2.3.4.5.推回去即得.6.§2. 3 子群一、主要内容1.子群的定义和例子.特别是,特殊线性群(行列式等于l的方阵)是一般线性群(行列式不等于零的方阵)的子群.4.群的中心元和中心的定义.二、释疑解难1.关于真子群的定义.教材把非平凡的子群叫做真子群.也有的书把非G的于群叫做群G的真子群.不同的定义在讨论子群时各有利弊.好在差异不大,看参考书时应予留意.2.如果H与G是两个群,且H⊆G,那么能不能说H就是G的子群?答:不能.因为子群必须是对原群的代数运算作成的群.例如,设G是有理数加群,而H 是正有理数乘群,二者都是群,且H⊆G但是不能说H是G的子群.答:不能这样认为.举例如下.例2设G是四元数群.则显然是G的两个子群且易知反之亦然.三、习题2.3解答1.证赂.2.证必要性显然,下证充分性.设子集H对群G的乘法封闭,则对H中任意元素a和任意正整数m都有a m∈H.由于H 中每个元素的阶都有限,设a =n ,则3.对非交换群一放不成立.例如,有理数域Q 上全体2阶可逆方阵作成的乘群中,易知⎪⎪⎭⎫ ⎝⎛-=1021a , ⎪⎪⎭⎫⎝⎛-=1031b的阶有限,都是2,但易知其乘积⎪⎪⎭⎫⎝⎛=1011ab的阶却无限.即其全体有限阶元素对乘法不封闭,故不能作成子群.4.证 由高等代数知,与所有n 阶可逆方阵可换的方阵为全体纯量方阵,由此即得证. 5.证 因为(m ,n )=1,故存在整数s ,t 使 ms 十n t =1. 由此可得6.7.§2. 4 循 环 群一、主要内容1.生成系和循环群的定义.2.循环群中元素的表示方法和生成元的状况.3.循环群在同构意义下只有两类:整数加群和n 次单位根乘群,其中n =1,2,3,…. 4.循环群的子群的状况.无限循环群有无限多个子群.n 阶循环群a 有T (n )(n 的正出数个数)个子群,且对n 的每个正因数k ,a 有且仅有一个k 阶子群kn a.二、释疑解难1.我们说循环群是一类完全弄清楚了的群,主要是指以下三个方面:1)循环群的元素表示形式和运算方法完全确定.其生成元的状况也完全清楚(无限循环群有ϕ个生成元而且a k是生成元⇔(k n)=1);两个生成元,n阶循环群a有)(n2)循环群的子群的状况完全清楚;3)在同构意义下循环群只有两类:一类是无限循环群,都与整数加群同构;另一类是n(n =1,2,…)阶循环群,都与n次单位根乘群同构.2.循环群不仅是一类完全弄清楚了的群,而且是一类比较简单又与其他一些群类有广泛联系的群类.例如由下一章§9可知,有限交换群可分解为一些素幂阶循环群的直积.更一般地,任何一个具有有限生成系的交换群都可分解成循环群的直积.由于循环群已完全在我们掌握之中,所以这种群(具有有限生成系的交换群)也是一类研究清楚了的群类.它在各种应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组合拓扑学中它就是一个主要的工具.三、习题§2. 4解答1.2.3.4.5.6.7.§2. 5 变换群一、主要内容1.变换群、双射变换群(特别是集合M上的对称群和n次对称群)和非双射变换群的定义及例子.2.变换群是双射变换群的充要条件;双射变换群与抽象群的关系.1)集合M上的变换群G是双射变换群 G含有M的单或满)射变换;2)任何一个群都同一个(双射)变换群同构.3.有限集及无限集上非双射变换群的例子(例2和例3).二、释疑解难1.一般近世代数书中所说的“变换群”,都是由双射变换(关于变换乘法)所作成的群,即本教材所说的“双射变换群”.而本教材所说的“变换群”则是由一个集合上的一些变换(不一定是双射变换)作成的群.通过教材§5定理2和推论1可知,实际上变换群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双射变换群(全由双射变换作成的群,即通常近世代数书中所说的“变换群”),另一类是非双射变换群(全由非双射变换作成的群).在学习本书时应留意这种差异.2.本节教材定理2(若集合M上的变换群G含有M的单射或满射变换.则G必为M上的一个双射变换群,即G中的变换必全是双射变换)比有些书上相应的定理(若集合M上由变换作成的群G含有M的恒等变换,则G中的变换必全为双射变换)大为推广.因为后者要求G包含恒等变换(一个特殊的双射变换),而前者仅要求G包含一个单(或满)射变换即可.因此,后音只是前者(本节教材定理2)的一个推论,一种很特殊的情况.两相比较,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也说明,M上的任何一个非双射变换群不仅不能包含恒等变换,而且连M的任何单射或满射变换也不能包含.另外,在这里顺便指出,集合M上的任何双射变换群G的单位元必是M的恒等变换.3.集合M 上的全体变换作成的集合T (M ),对于变换的乘法作成一个有单位元的半群.在半群的讨论中,这是一类重要的半群.并且本节习题中第4题还指出,当M >1时T (M )只能作成半群,而不能作成群.三、习题§2. 5解答1. 解 作成有单位元半群,τ是单位元.但不作成群,因为σ无逆元.2.3. 解 G 作成群:因为易知4.5.§2. 6 置 换 群一、主要内容1.任何(非循环)置换都可表为不相连循环之积,任何置换都可表为若干个对换之积,且对换个数的奇阴偶性不变.从而有奇、偶置换的概念,且全体n 次置换中奇、偶置换个数相等,各为2!n 个(n >1).2.k —循环的奇偶性、阶和逆元的确定方法,以及不相连循环乘积的奇偶性、阶和逆元的确定方法.1)k—循环与A有相反奇偶性.2)k—循环的阶为k.又(i1,i2…i k)-1=(i k,…,i2,i1 ).3)若σ分解为不相连循环之积.则其分解中奇循环个数为奇时σ为奇置换,否则σ为偶置换.σ的阶为各因子的阶的最小公倍.其逆元可由k—循环的逆元来确定.3.由置换σ,τ求置换στσ-1的方法.n次对称群s n的中心.4.传递群的定义、例子和简单性质.二、释疑解难1.研究置换群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除了教材中已经指出的(置换群是最早研究的一类群,而且每个有限的抽象群都同一个置换群同构)以外,研究置换群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至少还有以下几方面:1) 置换群是一种具体的群,从置换乘法到判断置换的奇偶性以及求置换的阶和逆置换,都很具体和简单.同时它也是元素不是数的一种非交换群.在群的讨论中举例时也经常用到这种群.2) 在置换群的研究中,有一些特殊的研究对象是别的群所没有的.如置换中的不动点理论以及传递性和本原性理论等等.3) 置换群中有一些特殊的子群也是一般抽象群所没有的.例如,交代群、传递群、稳定子群和本原群等等.就教材所讲过的交代群和传递群的重要性便可以知道,介绍置换群是多么的重要.2.用循环与对换之积来表出置换的优越性.首先,书写大为简化,便于运算。
近世代数__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近世代数题解第一章基本概念§1. 11.4.5.近世代数题解§1. 22.3.近世代数题解§1. 31. 解 1)与3)是代数运算,2)不是代数运算.2. 解这实际上就是Mxxn个元素可重复的全排列数nn.3. 解例如AB=E与AB=AB—A—B.4.5.近世代数题解§1. 41.2.3.解 1)略 2)例如规定4.5.略近世代数题解§1. 51. 解 1)是自同态映射,但非满射和单射;2)是双射,但不是自同构映射3)是自同态映射,但非满射和单射.4)是双射,但非自同构映射.2.略3.4.5.§1. 61.2. 解 1)不是.因为不满足对称性;2)不是.因为不满足传递性;3)是等价关系;4)是等价关系.3. 解 3)每个元素是一个类,4)整个实数集作成一个类.4.则易知此关系不满足反身性,但是却满足对称性和传递性(若把Q换成实数域的任一子域均可;实际上这个例子只有数0和0符合关系,此外任何二有理数都不符合关系).5.6.证 1)略2)7.8. 9.10.11.12.第二章群§2. 1 群的定义和初步性质一、主要内容1.群和半群的定义和例子特别是一船线性群、n次单位根群和四元数群等例子.2.群的初步性质1)群中左单位元也是右单位元且惟一;2)群中每个元素的左逆元也是右逆元且惟一:3)半群G是群方程a x=b与y a=b在G中有解(a ,b∈G).4)有限半群作成群两个消去律成立.二、释疑解难有资料指出,群有50多种不同的定义方法.但最常用的有以下四种:1)教材中的定义方法.简称为“左左定义法”;2)把左单位元换成有单位元,把左逆元换成右逆元(其余不动〕.简称为“右右定义法”;3)不分左右,把单位元和逆元都规定成双边的,此简称为“双边定义法”;4)半群G再加上方程a x=b与y a=b在G中有解(a ,b∈G).此简称为“方程定义法”.“左左定义法”与“右右定义法”无甚差异,不再多说.“双边定\义法”缺点是定义中条件不完全独立,而且在验算一个群的实例时必须验证单位元和逆元都是双边的,多了一层手续(虽然这层手续一般是比较容易的);优点是:①不用再去证明左单位元也是右单位元,左逆元也是右逆元;②从群定义本身的条件直接体现了左与右的对称性.以施行“除法运算”,即“乘法”的逆运算.因此,群的‘方程定义法”直接体现了在群中可以施行“乘法与除法”运算.于是xx,可以施行乘法与除法运算的半群就是群.为了开阔视野,再给出以下群的另一定义.定义一个半群G如果满足以下条件则称为一个群:对Gxx任意元素a,在Gxx 都存在元素,对Gxx任意元素b都有(ab)=(ba)=b.这个定义与前面4种定义的等价性留给读者作为练习.2.在群的“方程定义法”中,要求方程a x=b与y a=b都有解缺一不可.即其中一个方程有解并不能保证另一个方程也有解.4.关于结合律若代数运算不是普通的运算(例如,数的普通加法与乘法,多项式的普通加法与乘法以及矩阵、变换和线性变换的普通加法或乘法),则在一般情况下,验算结合律是否成立比较麻烦.因此在代数系统有限的情况下,有不少根据乘法表来研究检验结合律是否成立的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一般都不是太简单.5.关于消去律.根据教材推论2,对有限半群是否作成群只用看消去律是否成立.而消去律是否成立,从乘法表很容易看出,因为只要乘法表中每行和每列中的元素互异即可.6.在群定义中是否可要求有“左”单位元而每个元素有“右”逆元呢?答不可以,例如上面例2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因为e1是左单位元,而e1与e2都有右逆元且均为e1.但G并不是群.7.群与对称的关系.1)世界万物,形态各异.但其中有无数大量事物部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对称性.而在这些具有对称性的万事万物中,左右对称又是最为常见的.由群的定义本身可知,从代数运算到结合律,特别是左、右单位元和左、右逆元,均体现出左右对称的本质属性.2)几何对称.设有某一几何图形,如果我们已经找到了它的全部对称变换(即平常的反射、旋转、反演和平移变换的统称),则此对称变换的全体关于变换的乘法作成一个群,称为该图形的完全对称群.这个图形的对称性和它的完全对称群是密切相关的.凡对称图形(即经过对称变换保持不变的图形、亦即完成这种变换前后的图形重合),总存在若干个非恒等对称变换和恒等变换一起构成该图形的完全对称群.反之,如果一个图形存在着非平凡的对称变换,则该图形就是对称图形.不是对称的图形,就不能有非恒等的对称变换.显然,一个图形的对称程度越高,则该图形的对称变换就越多.也就是说它的完全对称群的阶数就越高,即图形对称程度的高低与其对称群的阶数密切相关.因此;这就启发人们用群去刽面对称图形及其性质,用群的理论去研究对称.所以人们就把群论说成是研究对称的数学理论.显然,每个n元多项式都有一个确定的n次置换群:例如n元多项式例6 任何n元对称多项式的置换群都是n次对称群.很显然,一个多元多项式的置换群的阶数越高,这个多元多项式的对称性越强.反之亦然.因此,我们通常所熟知的多元对称多项式是对称性最强的多项式.三、习题2.1解答1.略2.3.4. 5.6.§2. 2 群中元素的阶一、主要内容1.群中元素的阶的定义及例子.xx、无扭群与混合群的定义及例子.特别,有限群必为xx,但反之不成立.2.在群中若=n,则4.若G是交换群,又Gxx元素有最大阶m,则Gxx每个元素的阶都是m的因子.二、释疑解难在群中,由元素a与b的阶一般决定不了乘积ab的阶,这由教材中所举的各种例子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对此应十分注意.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由阶与决定阶,这就是教材xx定理4:4.一个群中是否有最大阶元?有限群中元素的阶均有限,当然有最大阶元.无限群中若元素的阶有无限的(如正有理数乘群或整数xx),则当然无最大阶元,若无限群中所有元素的阶均有限(即无限xx),则可能无最大阶元,如教材中的例4:下面再举两个(一个可换,另一个不可换)无限群有最大阶元的例子.5.利用元素的阶对群进行分类,是研究群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利用元素的阶我们可以把群分成三类,即xx、无扭群与混合群.而在xx中又可分出p—群p是素数),从而有2—群、3—群、5—群等等.再由教材§3. 9知,每个有限交换群(一种特殊的xx)都可惟一地分解为素幂阶循环p—群的直积,从而也可见研究p—群的重要意义.三、习题2.2解答1.2.3.4.5.推回去即得.6.§2. 3xx一、主要内容1.xx的定义和例子.特别是,特殊线性群(行列式等于l的方阵)是一般线性群(行列式不等于零的方阵)的xx.4.群的中心元和中心的定义.二、释疑解难1.关于真xx的定义.教材把非平凡的xx叫做真xx.也有的书把非G的于群叫做群G的真xx.不同的定义在讨论xx时各有利弊.好在差异不大,看参考书时应予留意.2.如果H与G是两个群,且HG,那么能不能说H就是G的xx?答:不能.因为xx必须是对原群的代数运算作成的群.例如,设G是有理数xx,而H是正有理数乘群,二者都是群,且HG但是不能说H是G的xx.答:不能这样认为.举例如下.例2设G是四元数群.则显然是G的两个xx且易知反之亦然.三、习题2.3解答1.证赂.2.证必要性显然,下证充分性.设子集H对群G的乘法封闭,则对Hxx任意元素a和任意正整数m都有am∈H.由于Hxx 每个元素的阶都有限,设=n ,则3.对非交换群一放不成立.例如,有理数域Qxx 全体2阶可逆方阵作成的乘群中,xx,的阶有限,都是2,但易知其乘积⎪⎪⎭⎫ ⎝⎛=1011ab的阶却无限.即其全体有限阶元素对乘法不封闭,故不能作成xx .4.证 由高等代数知,与所有n 阶可逆方阵可换的方阵为全体纯量方阵,由此即得证.5.证 因为(m ,n)=1,故存在整数s ,t 使 ms 十n t =1. 由此可得6.7.§2. 4循环群一、主要内容1.生成系和循环群的定义.2.循环群中元素的表示方法和xx的状况.3.循环群在同构意义下只有两类:整数xx和n次单位根乘群,其中n=1,2,3,….4.循环群的xx的状况.无限循环群有无限多个xx.n阶循环群有T(n)(n的正出数个数)个xx,且对n 的每个正因数k,有且仅有一个k阶xx.二、释疑解难1.我们说循环群是一类完全弄清楚了的群,主要是指以下三个方面:1)循环群的元素表示形式和运算方法完全确定.其xx的状况也完全清楚(无限循环群有两个xx,n阶循环群有个xx而且ak是xx(kn)=1);2)循环群的xx的状况完全清楚;3)在同构意义下循环群只有两类:一类是无限循环群,都与整数xx同构;另一类是n(n=1,2,…)阶循环群,都与n次单位根乘群同构.2.循环群不仅是一类完全弄清楚了的群,而且是一类比较简单又与其他一些群类有广泛联系的群类.例如由下一章§9可知,有限交换群可分解为一些素幂阶循环群的直积.更一般地,任何一个具有有限生成系的交换群都可分解成循环群的直积.由于循环群已完全在我们掌握之中,所以这种群(具有有限生成系的交换群)也是一类研究清楚了的群类.它在各种应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组合拓扑学中它就是一个主要的工具.三、习题§2. 4解答1.2.3.4. 5.6. 7.§2. 5 变换群一、主要内容1.变换群、双射变换群(特别是集合M上的对称群和n次对称群)和非双射变换群的定义及例子.2.变换群是双射变换群的充要条件;双射变换群与抽象群的关系.1)集合M上的变换群G是双射变换群G含有M的单或满)射变换;2)任何一个群都同一个(双射)变换群同构.3.有限集及无限集上非双射变换群的例子(例2和例3).二、释疑解难1.一般近世代数书中所说的“变换群”,都是由双射变换(关于变换乘法)所作成的群,即本教材所说的“双射变换群”.而本教材所说的“变换群”则是由一个集合上的一些变换(不一定是双射变换)作成的群.通过教材§5定理2和推论1可知,实际上变换群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双射变换群(全由双射变换作成的群,即通常近世代数书中所说的“变换群”),另一类是非双射变换群(全由非双射变换作成的群).在学习本书时应留意这种差异.2.本节教材定理2(若集合M上的变换群G含有M的单射或满射变换.则G必为M上的一个双射变换群,即G中的变换必全是双射变换)比有些书上相应的定理(若集合M上由变换作成的群G含有M的恒等变换,则G中的变换必全为双射变换)大为推广.因为后者要求G包含恒等变换(一个特殊的双射变换),而前者仅要求G 包含一个单(或满)射变换即可.因此,后音只是前者(本节教材定理2)的一个推论,一种很特殊的情况.两相比较,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也说明,M上的任何一个非双射变换群不仅不能包含恒等变换,而且xxM的任何单射或满射变换也不能包含.另外,在这里顺便指出,集合M上的任何双射变换群G的单位元必是M的恒等变换.3.集合M上的全体变换作成的集合T(M),对于变换的乘法作成一个有单位元的半群.在半群的讨论中,这是一类重要的半群.并且本节习题中第4题还指出,当>1时T(M)只能作成半群,而不能作成群.三、习题§2. 5解答1. 解作成有单位元半群,是单位元.但不作成群,因为无逆元.2.3. 解 G作成群:因为xx4.5.§2. 6 置换群一、主要内容1.任何(非循环)置换都可表为不相连循环之积,任何置换都可表为若干个对换之积,且对换个数的奇阴偶性不变.从而有奇、偶置换的概念,且全体n次置换xx、偶置换个数相等,各为个(n>1).2.k—循环的奇偶性、阶和逆元的确定方法,以及不相连循环乘积的奇偶性、阶和逆元的确定方法.1)k—循环与A有相反奇偶性.2)k—循环的阶为k.又(i1,i2…ik)-1=(ik,…,i2,i1 ).3)若分解为不相连循环之积.则其分解xx循环个数为奇时为奇置换,否则为偶置换.的阶为各因子的阶的最小公倍.其逆元可由k—循环的逆元来确定.3.由置换,求置换-1的方法.n次对称群sn的中心.4.传递群的定义、例子和简单性质.二、释疑解难1.研究置换群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除了教材中已经指出的(置换群是最早研究的一类群,而且每个有限的抽象群都同一个置换群同构)以外,研究置换群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至少还有以下几方面:1) 置换群是一种具体的群,从置换乘法到判断置换的奇偶性以及求置换的阶和逆置换,都很具体和简单.同时它也是元素不是数的一种非交换群.在群的讨论中举例时也经常用到这种群.2) 在置换群的研究中,有一些特殊的研究对象是别的群所没有的.如置换中的不动点理论以及传递性和本原性理论等等.3) 置换群中有一些特殊的xx也是一般抽象群所没有的.例如,交代群、传递群、稳定xx和本原群等等.就教材所讲过的交代群和传递群的重要性便可以知道,介绍置换群是多么的重要.2.用循环与对换之积来表出置换的优越性.首先,书写大为简化,便于运算。
韩士安 近世代数 课后习题解答
习题1-1(参考解答)1. (1)姊妹关系(2)()(),P S ⊆(3) (),{1},1a b Z a b ∈−≠,.例如(2 ,6 )2,(3 ,6 )3,==但()2,31=.2. 若b 不存在,则上述推理有误.例如{}{~~~~}S a b c R b c c b b b c c =,,,:,,,.3. (1)自反性:,(),,n A M E GL R A EAE ∀∈∃∈=~A A ∴ 对称性:1111,,~,,(),,,,().~.n n A B M A B P Q GL R A PBQ B P AQ P Q GL R B A −−−−∀∈∃∈==∈∴ 传递性:12211221212,,~,~,,,,(),,,,n A BC M A B B C P Q P Q GL R A PBQ B P CQ A PP CQ Q ∀∈∃∈===1212,(),~.n PP Q Q GL R A C ∈∴(2) 自反性:1,(),,~.n A M E GL R A E AE A A −∀∈∃∈=∴ 对称性:()11,,~,(),,,(),~.TT n n A B M ifA B T GL R A T BT B T BT T GL R B A −−∀∈∃∈=∴=∈∴传递性: 121122,,,~,~,,(),,,T T n A B C M ifA B B C T T GL R A T BT B T CT ∀∈∃∈==()12211221,TT T A T T CT T TT CT T ∴==12(),~.n TT GL R A C ∈∴ (3) 自反性:()1,,,~.n n A GL E GL R A E AE A A −∀∈∃∈=∴ 对称性:1,(),~,(),,n n A B GL R ifA B T GL R A T BT −∀∈∃∈= ()11111,(),~n B TAT TAT T GL R B A −−−−−∴==∈∴.传递性:11121122,,(),~,~,,(),,,n n A B C GL R A B B C T T GL R A T BT B T CT −−∀∈∃∈== ()()11112212121,A T T CT T T T C T T −−−∴==21(),~.n T T GL R A C ∈∴ 4. 证明: (1) 反身性:,()(),~a A a a a a φφ∀∈=∴Q(2)对称性: ,,~,()(),()(),.a b A ifa b a b b a b a φφφφ∈=∴==(3) 传递性: ,,,~,~,()(),()(),()(),~.a b c a a b b c a b b c a c a c φφφφφφ∀∈==∴=∴{}[]|()().a x A x a φφ=∈=5. (1)()S P A ∀∈,则S =S~S S ∴,~∴具有反身性(2)设12,()S S P A ∈,若12~S S ,则12S S =,21S S ∴=21~S S ,~∴具有对称性(3)设123,,()S S S P A ∈若12~S S ,23~S S ,则12S S =,23S S =13S S =,13~S S ,~∴具有传递性 ~∴是()P A 上的一个等价关系. []{}{}{}{}{}(),1,1,2,1,2,3,1,2,3,4~P A φ=⎡⎤⎡⎤⎡⎤⎡⎤⎣⎦⎣⎦⎣⎦⎣⎦[]{}φφ={}{}{}{}{}{}11,2,3,4=⎡⎤⎣⎦{}{}{}{}{}{}{}{}1,21,2,1,3,1,4,2,3,2,4,3,4=⎡⎤⎣⎦ {}{}{}{}{}{}1,2,31,2,3,1,2,4,1,3,4,2,3,4=⎡⎤⎣⎦ {}{}{}1,2,3,41,2,3,4=⎡⎤⎣⎦6. 证明:(1)反身性: ,0,~.a Q a a Z a a ∀∈−=∈∴(2) 对称性: 设,,a b Q ∈若~a b , 即,a b Z −∈则(),b a a b Z −=−−∈ ~b a ∴ (3) 传递性: 设,,,a b c Q ∈若~,~a b b c 即,a b Z b c Z −∈−∈那么()(),a c a b b c Z −=−+−∈~a c ∴∴~是Q 上的一个等价关系. 所有的等价类为: []{}|[0,1).~Qa a Q a =∈∈且7. 证明: (1) 反身性: ~a C a a a a ∀∈=∴Q ,,(2) 对称性: a b C ∀∈,,若~a b ,则由a b =,得~b a b a =∴,.(3) 传递性: a b c C ∀∈,,,若~~a b b c ,,则a b b c a c ==∴=,,,即~.a c 所以~是一个等价关系. 商集为[]{}{0}~Ca a R +=∈U8. 设集合(){},/,,0S a b a b Z b =∈≠,在集合S 中,规定关系“~”:()(),~,a b c d ad bc ⇔=证明:~是一个等价关系.证明: 自反性: (),a b S ∀∈,则ab ba =,所以()(),~,.a b a b 对称性: 若()(),,,a b S c d S ∈∈,且()(),~,a b c d 则ad bc =所以cb da =,即()(),~,c d a b 传递性: 若()(),~,a b c d 且()(),~,c d e f由()(),~,a b c d 有ad bc =,所以adc b= 由()(),~,c d e f 有cf de =,所以adf de b⋅= 所以adf bde =,所以 af be =,即()(),~,a b e f . 所以~是一个等价关系9. 设{},,,A a b c d =试写出集合A 的所有不同的等价关系.解: {}{}{}{}{}{}{}{}{}{}1,,,,2,,,,3,,,,4,,,,P a b c d P a b c d P a c b d P a d b c ===={}{}{}{}{}{}{}{}{}{}{}{}5,,,,6,,,,7,,,,8,,,,P a b c d P a c d b P a b d c P b c d a ==== {}{}{}{}{}{}{}{}{}{}{}{}9,,,,,10,,,11,,,,P a b c d P a c b d P a b c d === {}{}{}{}{}{}{}{}12,,,,13,,,,P c d a b P a b c d == {}{}{}{}{}{}{}{}{}14,,,,15,,,P a c b d P a b c d ==10. 不用公式(1 .1),直接算出集合{}1,2,3,4A =的不同的分类数.解: 1212211211135554254254331()((/)(/))(/)152C C C C P C C P C C C P ++++++=.。
近世代数第一章答案
近世代数第一章基本概念答案§ 1 . 集合1.A B ⊂,但B 不是A 的真子集,这个情况什么时候才能出现? 解 由题设以及真子集的定义得,A 的每一个元都属于B ,因此B A ⊂.于是由A B ⊂ B A ⊂得B A =.所以上述情况在A=B 时才能出现.2. 假设B A ⊂,?=⋂B A ?=⋃B A解 (i ) 由于B A ⊂,所以A 的每一个元都属于B ,即A 的每一个元都是A 和B 的共同元,因而由交集的定义得B A A ⋂⊂但显然有A B A ⊂⋂所以A B A =⋂(ii) 由并集的定义,B A ⋃的每一个元素都属于A 和B 之一,但B A ⊂,所以B A ⋃的每一元素都属于B :B B A ⊂⋃另一方面B A B ⋃⊂,所以B B A =⋃.§ 2 . 映射1. A ={1,2,…,100}.找一个A A ⨯到A 的映射.解 用()b a ,表示A A ⨯的任意元素,这里a 和b 都属于A .按照定义做一个满足要求的映射即可,例如 Φ: ()b a ,→a 就是这样的一个,因为Φ替A A ⨯的任何元素()b a ,规定了一个唯一的象a ,而A a ∈.读者应该自己再找几个A A ⨯到A 的映射. 2.在你为习题1所找的映射之下,是不是A 的每一个元都是A A ⨯的一个元的象?解 在上面给出的映射Φ之下,A 的每一个元素都是A A ⨯的一个元的象,因为()b a ,中的a 可以是A 的任一元素.你自己找到的映射的情况如何?有没有出现A 的元素不都是象的情况?假如没有,找一个这样的映射.§ 3 .代数运算1. A ={所有不等于零的偶数}.找一个集合D ,使得普通除法是A A ⨯到D 的代数运算.是不是找得到一个以上的这样的D ?解 一个不等于零的偶数除一个不等于零的偶数所得结果总是一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所以取 D ={所有不等于零的有理数} 普通除法就是一个A A ⨯到D 的代数运算.可以找得到一个以上的满足要求的D .读者可以自己找几个. 2.{}c b a A ,,=.规定A 的两不同的代数运算.解 (i )我们用运算表来给出A 的一个代数运算: a b ca a a ab a a ac a a a按照这个表,通过 ,对于A 的任何两个元素都可以得出一个唯一确定的结果a 来,而a 仍属于A ,所以 是A 的人一个代数运算.这个代数运算也可以用以下方式来加以描述 : ()y x a y x o =→, 对一切A y x ∈, (ii)同理: ()y x x y x o =→, 对一切A y x ∈,也是A 的一个代数运算.读者可用列表的方法来给出这个代数运算.读者应自己给出几个A 的代数运算.§4 .结合律1. A ={所有不等于零的实数}, 是普通的除法:ba b a =o 这个代数运算适合不适合结合律?解 这个代数运算 不适合结合律.例如, 当4=a 2==c b时()122224224)(====o o o o o c b a ()()414224224==⎪⎭⎫ ⎝⎛==o o o o o c b a所以当a ,b 和c 取上述值时()()c b a c b a o o o o ≠2. A ={所有实数},代数运算: (a,b )→a+2b=a b适合不适合结合律?解读者可以用解上一题的方法来证明,所给代数运算不适合结合律.3.A={a,b,c}.由表a b ca ab cb bc ac c a b给出的代数运算适合不适合结合律?解所给代数运算 适合结合律.为了得出这个结论,需要对元素a,b,c的27(=33)种排列(元素允许重复出现)加以验证.但是利用元素a的特性,可以把验证简化.仔细考察运算表,我们发现以下规律:对集合A的任意元素x来说,都有a x=x a=x由此得出,对于有a出现的排列,结合律都成立.这一点读者可以自己验证.还剩下a不出现的排列.这样的排列共有8(=32)种.我们在这里验证4种,其余4种读者可以自己验证.(b b) b=c b=ab (b b)=b c=a所以(b b) b=b (b b)(b b) c=c c=bb (b c)=b a=b所以 (b b) c=b (b c)(b c) b=a b=bb (c b)= b a=b所以 (b c) b=b (c b)(b c) c=a c=cb (c c)=b b=c所以 (b c) c=b (c c)§5.交换律1.A={所有实数}. 是普通减法:a b= a b这个代数运算适合不适合交换律?解容易验证,当a = 1,b = 2时a b b a ≠ 所以这个代数运算不适合交换律. 2. A ={a , b ,c , d},由表 a b c da abcd b b d a c c c a b d d d c a b所给的代数运算适合不适合交换律?解 要回答这个问题,只须考察一下运算表,看一看关于主对角线对称的位置上,有没有不相同的元素.易知此运算表不对称,所以此代数运算不适合交换律。
近世代数第二版答案韩士安第一章
近世代数第二版答案韩士安第一章第一章韩士安一、韩士安的简介1. 韩士安是一位中国马术运动员,也是中国马术运动的杰出代表。
2011年,他就拿到了第一个世界级冠军,2012年又拿到了第一个奥运会奖牌。
2. 韩士安1963年4月4日出生于北京,1984年入国家体操队。
1985年选择国际马术运动,1987年参加广州亚运会,拿到个人金牌。
1992年南西马上世界杯,获得团体金牌。
3. 韩士安与罗伯特·班克斯,邓尚楠,王凡,郑青实等众多马术大师一起,打造了中国马术的传奇,对中国马术的革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韩士安的成就1. 2011至2013年,韩士安荣登全球马术大奖赛排行榜冠军,先后夺得全球马术冠军杯,宝马马术世界锦标赛,中国首届高级跳马世界冠军赛冠军等重要赛事,堪称“马王”。
2. 2012年7月,韩士安与马宝龙一起,获得了全球第一金牌,也是中国第一个,第一块奥运会跳马金牌,画进历史的美好篇章。
3. 2013年,韩士安被国际马术联合会聘为大使,也是中国第一个担任该职务的马术运动员。
三、韩士安的受奖情况1、2008年,被推举为中国体育放飞丰碑活动——“天仪体育将”,被誉为“中国体育新一本”;2、2009年,荣获“全国劳模”称号3、2010年,荣获“中华体育文明进步奖”;4、2012年,被授予“中国体育奖章”;5、2016年,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6、2017年,被授予“中国精神英雄档案”,宣传“中国梦”形象。
四、韩士安的要义1、韩士安以多年磨练之心,竭尽全力,辉煌的成就,彰显着中国人的耐心和毅力,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关于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良好训示;2、韩士安的成功也诠释了一句中国人民的传统精神——“只要用心,一切皆有可能”;3、韩士安的事迹,激发了千千万万中国人开拓创新的斗志,让世界再一次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勇气和气魄,让他们跃跃欲试,把梦想变成现实。
近史代数课后习题答案
近史代数课后习题答案近史代数课后习题答案近史代数是一门重要的数学学科,它不仅具有理论性,还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学习近史代数的过程中,课后习题是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
然而,习题的解答并不总是那么容易,有时会让人感到困惑。
在本文中,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近史代数课后习题的参考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多项式运算1. 计算多项式 P(x) = 2x^3 - 5x^2 + 3x - 7 在 x = 2 时的值。
解答:将 x = 2 代入多项式 P(x) 中,得到 P(2) = 2(2)^3 - 5(2)^2 + 3(2) - 7 = 16 - 20 + 6 - 7 = -5。
2. 将多项式 P(x) = 3x^4 - 2x^3 + 5x^2 - 4x + 1 与多项式 Q(x) = x^2 - 3x + 2相加,求和后的多项式。
解答:将 P(x) 与 Q(x) 相加,得到 P(x) + Q(x) = (3x^4 - 2x^3 + 5x^2 - 4x + 1) + (x^2 - 3x + 2) = 3x^4 - 2x^3 + 6x^2 - 7x + 3。
二、方程与不等式1. 解方程 2x - 5 = 3x + 1。
解答:将方程化简,得到 2x - 3x = 1 + 5,即 -x = 6,再将方程两边乘以 -1,得到 x = -6。
2. 解不等式 2x + 1 < 5x - 3。
解答:将不等式化简,得到 2x - 5x < -3 - 1,即 -3x < -4,再将不等式两边乘以 -1,注意不等号反向,得到 3x > 4,最后除以 3,得到 x > 4/3。
三、函数与图像1. 给定函数 f(x) = x^2 - 3x + 2,求函数的对称轴和顶点。
解答:对称轴的横坐标可以通过公式 x = -b/2a 求得,其中 a、b 分别是二次项系数和一次项系数。
近世代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近世代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 基本概念1 集合1.A B ⊂,但B 不是A 的真子集,这个情况什么时候才能出现? 解 ׃只有在B A =时, 才能出现题中说述情况.证明 如下当B A =,但B 不是A 的真子集,可知凡是属于A 而B a ∉,显然矛盾; 若A B ⊂,但B 不是A 的真子集,可知凡属于A 的元不可能属于B ,故B A =2.假定B A ⊂,?=B A ,A ∩B=? 解׃ 此时, A ∩B=A,这是因为A ∩B=A 及由B A ⊂得A ⊂A ∩B=A,故A B A = ,B B A ⊃ , 及由B A ⊂得B B A ⊂ ,故B B A = ,2 映射1.A =}{100,3,2,1,⋯⋯,找一个A A ⨯到A 的映射. 解׃ 此时1),(211=a a φ A a a ∈21, 1212),(a a a =φ 易证21,φφ都是A A ⨯到A 的映射.2.在你为习题1所找到的映射之下,是不是A 的每一个元都是A A ⨯到A 的一个元的的象? 解׃容易说明在1φ之下,有A 的元不是A A ⨯的任何元的象;容易验证在2φ之下,A 的每个元都是A A ⨯的象.3 代数运算1.A ={所有不等于零的偶数}.找到一个集合D ,使得普通除法 是A A ⨯到D 的代数运算;是不是找的到这样的D ?解׃取D 为全体有理数集,易见普通除法是A A ⨯到D 的代数运算;同时说明这样的D 不只一个.2.=A }{c b a ,,.规定A 的两个不同的代数运算. 解׃a b c aa b ca b cb bc a a a a a c c a b bd a aca a a4 结合律1.A ={所有不等于零的实数}. 是普通除法:bab a = .这个代数运算适合不适合结合律? 解׃ 这个代数运算不适合结合律: 212)11(= , 2)21(1= ,从而 )21(12)11( ≠.2.A ={所有实数}. : b a b a b a =+→2),(这个代数运算适合不适合结合律?解׃ 这个代数运算不适合结合律c b a c b a 22)(++= ,c b a c b a 42)(++= )()(c b a c b a ≠ 除非0=c .3.A ={c b a ,,},由表所给的代数运算适合不适合结合律?解׃ 经过27个结合等式后可以得出所给的代数运算适合结合律.5 交换律1.A ={所有实数}. 是普通减法:b a b a -= .这个代数运算适合不适合交换律?解׃ 一般地a b b a -≠- 除非b a =.2.},,,{d c b a A =,由表a b c d a a b c d b b d a c c c a b d dd c a b所给出代数运算适合不适合交换律?a b c aa b cb bc a cc a b解׃ d d c = , a c d =从而c d d c ≠.故所给的代数运算不适合交换律.6 分配律假定:⊗⊕,是A 的两个代数运算,并且⊕适合结合律,⊕⊗,适合两个分配律.证明)()()()(22122111b a b a b a b a ⊗⊕⊗⊕⊗⊕⊗ )()()()(22211211b a b a b a b a ⊗⊕⊗⊕⊗⊕⊗= 证)()()()(22122111b a b a b a b a ⊗⊕⊗⊕⊗⊕⊗׃ =])[(])[(221121b a a b a a ⊗⊕⊕⊗⊕ =)()(2121b b a a ⊕⊗⊕=)]([)]([212211b b a b b a ⊕⊗⊕⊕⊗)()()()(22211211b a b a b a b a ⊗⊕⊗⊕⊗⊕⊗=7 一 一 映射、变换1.A ={所有0〉的实数},=-A {所有实数}.找一个A 与-A 间的意义映射.证 φ:a a a log =→-因为a 是大于零的实数,所以a log 是实数即 A a ∈,而--∈A a ,而且b a b a log log =⇒=.因此φ是A 到-A 的映射.又给了一个-A 的任意元-a ,一定有一个A 的元a ,满足-=a a log ,因此φ是A 到-A 的满射.a a a log =→-b b b log =→-若 b a ≠, 则 b a log log ≠.即 --≠⇒≠b a b a 因此φ又是A 到-A 的单射.总之,φ是A 到-A 的一一映射.2. A ={所有0≥的实数},=-A {所有实数-a ,10≤≤-a }. 找一个A 到-A 的满射. 证 a a a sin :=→-φ,容易验证φ是A 到-A 的满射.3.假定φ是A 与-A 间的一个一一映射,a 是A 的一个元.?)]([1=-A φφ?)]([1=-a φφ若φ是A 的一个一一变换,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又该是什么?解׃ a a =-)]([1φφ, a a =-)]([1φφ未必有意义;当φ是A 的一一变换时,.)]([,)]([11a a a a ==--φφφφ8 同态1.A ={所有实数x },A 的代数运算是普通乘法.以下映射是不是A 到A 的一个子集-A 的同态满射?x x a →) x x b 2)→ 2)x x c → x x d -→) 证׃ )a 显然=-A {所有0≥的实数}.又由于 y x xy xy =→ 可知x x →是A 到-A 的同态满射.)b 由于)2)(2(2y x xy xy ≠→ ( 除非0=xy )所以x x 2→不是A 到-A 的同态满射.)c 由于222)()()(y x xy xy =→,易知2x x →是A 到-A 的同态满射.这里-A ={所有0≥的实数}.)d 一般来说,))((y x xy --≠-,:所以x x -→不是A 到-A 的同态满射 .2. 假定A 和-A 对于代数运算ο和-ο来说同态,-A 和=A 对于代数运算-ο和=ο来说同态,证明 A 和=A 对于代数运算ο和=ο来说同态。
近世代数课后练习答案
§1—3 集合、映射及代数运算思考题1:如何用语言陈述“A B ⊄”?定义4:设A B ⊂,且存在B a A a ∉∈但,那么称B 是A 的真子集,否则称B 不是A 的真子集。
思考题2:若A B ⊂,但B 不是A 的真子集,这意味着什么?定义5:若集合A 和B 含有完全一样的元素,那么称A 与B 相等,记为A =B .结论1:显然,A B B A B A ⊂⊂⇔=且.(4)集合的运算 ①集合的并:{}B x A x x B A ∈∈=或 ②集合的交:{}B x A x x B A ∈∈=且 ③集合的差:{}B x A x x B A ∉∈=-且 ④集合在全集内的补:{}A x E x x A ∉∈=且⑤集合的布尔和(对称差):{})()()()( B A B A A B B A B A x B x A x x B A -=--=∉∈∈=⊕但或 ⑥集合的卡氏积:{}B b A a b a B A ∈∈=⨯且),(卡氏积的推广:{}m i A a a a a A A A A m A A A i i m m mi i m ,,2,1,),,,( ,,,2121121 =∈=⨯⨯⨯=∏=:成的卡氏积为个集合,那么由它们做是令课堂练习:which of the following rules are algebra operations on the indicated set? 1、.,Q set the on ab b a =2、{}.0,ln >∈=x and R x x set the on b a b a3、.,0222R set the on b a x equation the of root a is b a =-4、.,Z set the on n Subtractio5、{}.0,≥∈n and Z n n set the on n Subtractio6、{}.0,≥∈-=n and Z n n set the on b a b aSolution:1、.221Q b a b and a when ∉=⇒==2、.0ln 12121<=⇒==b a b and a when3、⎩⎨⎧⋅-⋅=⇒==32323,2b a b a when4、.Okay5、.0352<-=⇒==b a b and a when6、.Okay§4—6 结合律、交换律及分配律例1、设,Z A =“ ”是整数中的加法:则)()(,,,t s r t s r Z t s r ++=++∈∀∴“+”在Z 中适合结合律。
近世代数答案(一、二章)
Chapter 11、proof Let A,B,C be sets .Suppose that x ∈B,we get x ∈A ∩B orx A B A ∈- ,andx A C∈ or x A C A ∈- sinceA B A C= andA B A C= .so x ∈C andB C⊆.Similarly ,we haveC B⊆and soB=C .2、proof ① First,consider()x A B A ∈- .Then x A ∈ or x B ∈,butx A ∉.This implies if x is not an element of A ,then x B ∈.Hence x A B∈ and ()A B A - ⊆A B .Conversely, ifx A B∈ ,then by definition , x A ∈ or x B ∈.This generates two cases: (a1) If x A ∈,clearly()x A B A ∈- ;(b2) Ifx B ∈,then either x A ∈ or not . i.e.,either x B ∈andx A ∈or x B ∈but x A ∉, in either case, we have()x A B A ∈- .Hence A B ⊆()A B A - .Therefore()A B A - =A B . ② Suppose that()x A B C ∈- .Then x A ∈but x B ∉ and x C∉.Sox A ∈-B and x A C ∈- and ()()x A B A C ∈--bydefinition .Hence()A B C - ⊆()()A B A C -- .Converssely, Assume that()()x A B A C ∈-- ,then x A ∈-Bandx A C∈-,and we have ,x A ∈but x B ∉ andx C ∉.Hence x B C ∉ , x A ∈, i.e., ()x A B C ∈- .Therefore ()()A B A C -- ⊆()A B C - and,so ()A B C - =()()A B A C --3.(a) surjective (b) bijective (c) bijective4.proof if f: X →Y and g: Y →Z are functions,then their composite denoted by g ︒f, is the function X →Z given by g ︒f: X →g(f(x))(i) suppose that (g ︒f)(a)= (g ︒f)(b), where a,b ∈X. we haveg(f(a))=g(f(b)) by definition, and f(a)=f(b) since g is injective, similarly, a=b for f is injective. Therefore, g ︒f is injective. (ii) For each Z ∈Z, there is y ∈Y with g(y)=z since g is surjective,and for each y ∈ Y , there exists a ∈ x with f(a)=y since f is surjective. So for∀z ∈Z, there is a ∈ x with(g ︒f)(a)=g(f(a))=g(y)=z. which implies g ︒f is surgective.5. proof clearly,α:R →R is a function. Suppose thatα(a)=α(b)where a, b ∈R are distinct. Then 332211aba b =++, cross multiplyingyields332323a ab b a b+=+, which simplifies to33a b= and hence a b =,so α is injective. for ∀given y ∈R,321xyx =+from,we getequation 320x yx y --=, which can be solved for x, i.e .for each y ∈R,there is at least x ∈x such that 321xyx =+.whic impliesαissurjective. Thereforeαis bijective.6、(a) R is reflexive, symmetric, transitive. (b) R is reflexive, not symmetric, transitive. (c ) R is reflexive, symmetric, transitive. (d) R is reflexive, symmetric, transitive.7、proof (1) For every a ∈R-{0},we have 20aa a =>, and so,aR a(2) If aRb , where ,{0}a b R ∈-, i.e.,0,ab > then0ba >, i.e., bRa ,(3) If ,aR b bR c , where ,,a b c ∈{0}R -, i.e.0,ab >0bc >, then 0ac >.i.e.,aRc .Therefore, therelation ~ is an equivalence relation .8、 There are 1,3,5,15 equivalence relations on a set S with 1,2,3 or 4elements, separately.9、 We can list the elements of the residue classes of modulo 3: [0]={…,-9,-6,-3,0,6,9,…} [1]={…,-8,-5,-2,1,4,7,10,…} [2]={…,-7,-4,-1,2,5,8,11,…}Chapter 21、proof i)ii )For every x,y,z ∈G ,(x*y)*z=(xy-x-y+2)*z=(xy-x-y+2)z-z-(xy-x-y+2)+2=xyz-xz-yz+z-xy+x+yx*(y*z)=x*(yz-y-z+2)=x(yz-y-z+2)-x-(yz-y-z+2)+2=xyz-xy-xz+x-yz+y +zwe have (x*y)*z=x*(y*z). And so the associative law holds.3、Solution Straightforward calculation shows that 46A IB ==.()nAB I ≠, since 1()01nn AB I -⎛⎫=≠⎪⎝⎭(0)n ≠.4、proof Suppose222()ab a b = for all ,a b G ∈,then 2()ab =()()ab ab =22a b =()()aa bb ,i.e., abab aabb =. Applying left cancellation , this becomesbab abb =,and by right cancellation, this reduces to ba ab =.5、proof For every a G ∈, there is a ,1a G -∈ such that 1a a e -=(identity)So 11()naba aba--=1aba- (1)aba-1aba-=1n ab a-。
《近世代数》习题及答案
《近世代数》作业一.概念解释1.代数运算 2.群的第一定义 3.域的定义 4.满射 5.群的第二定义 6.理想7.单射 8.置换 9.除环 10.一一映射 11.群的指数 12.环的单位元二.判断题1.Φ是集合n A A A ⨯⨯⨯ 21列集合D 的映射,则),2,1(n i A i =不能相同。
2.在环R 到环R 的同态满射下,则R 的一个子环S 的象S 不一定是R 的一个子环。
3.设N 为正整数集,并定义ab b a b a ++= ),(N b a ∈,那么N 对所给运算 能作成一个群。
4.假如一个集合A 的代数运算 适合交换率,那么在n a a a a 321里)(A a i ∈,元的次序可以交换。
5.在环R 到R 的同态满射下,R 得一个理想N 的逆象N 一定是R 的理想。
6.环R 的非空子集S 作成子环的充要条件是:1)若,,S b a ∈则S b a ∈-; 2),,S b a ∈,则S ab ∈。
7.若Φ是A 与A 间的一一映射,则1-Φ是A 与A 间的一一映射。
8.若ε是整环I 的一个元,且ε有逆元,则称ε是整环I 的一个单位。
9.设σ与τ分别为集合A 到B 和B 到C 的映射,如果σ,τ都是单射,则τσ是A 到C 的映射。
10.若对于代数运算 ,,A 与A 同态,那么若A 的代数运算 适合结合律,则A 的代数运算也适合结合律。
11.整环中一个不等于零的元a ,有真因子的冲要条件是bc a =。
12.设F 是任意一个域,*F 是F 的全体非零元素作成的裙,那么*F 的任何有限子群G 必为循环群。
13. 集合A 的一个分类决定A 的一个等价关系。
( )14. 设1H ,2H 均为群G 的子群,则21H H ⋃也为G 的子群。
( )15. 群G 的不变子群N 的不变子群M 未必是G 的不变子群。
( )三.证明题1. 设G 是整数环Z 上行列式等于1或-1的全体n 阶方阵作成集合,证明:对于方阵的普通乘法G 作成一个 群。
韩士安 近世代数 课后习题解答2
习题1-2(参考解答)1. 证明::实数域R 上全体n 阶方阵的集合()Mn R ,关于矩阵的加法构成一个交换群.证明:(1)显然,()Mn R 为一个具有“+”的代数系统. (2)∵矩阵的加法满足结合律,那么有结合律成立. (3)∵矩阵的加法满足交换律,那么有交换律成立. (4)零元是零矩阵.(),00.A Mn R A A A ∀∈+=+=(5)(),A Mn R ∀∈负元是.()0A A A A A −+−=−=.∴()(),Mn R +构成一个Abel 群.2. 证明:实数域R 上全体n 阶可逆方阵的集合()GLn R 关于矩阵的乘法构成群.这个群称为n 阶一般线形群.证明: 显然()GLn R 是个非空集合.对于任何的,()A B GLn R ∈,令C AB =, 则0C AB A B ==≠,所以()C GLn R ∈.⑴ 因为举证乘法有结合律,所以结合律成立. ⑵ 对任意(),A GLn R AE EA ∈=,所以E 是单位元.⑶ 任意的(),A GLn R ∈由于0A ≠,∴A 的逆矩阵1A −,满足11AAA A E −−==且∴A 的逆元是1A −.所以, ()GLn R 关于矩阵的乘法构成群.3. 证明:实数域R 上全体n 阶正交矩阵的集合()On R 关于矩阵的乘法构成群.这个群称为n 阶正交群.证明:(1)由于()E On R ∈,∵ ()On R 非空.(2 ) 任意,()A B On R ∈,有()()111TTTAB B A B AAB −−−===,∴()AB On R ∈,于是矩阵的乘法在()On R 上构成代数运算. (3) ∵矩阵的乘法满足结合律,那么有结合律成立. (4)对任意()A On R ∈,有.AE EA A ==∴E 为()On R 的单位元.(5)对任意()A On R ∈,存在()TA On R ∈,满足1T AA E AA −==, 1T AA E A A −==∴TA 为A 在()On R 中的逆元.∴()On R 关于矩阵的乘法构成一个群.4. 证明:所有行列式等于1的n 阶整数矩阵组成的集合()SLn Z ,关于矩阵的乘法构成群.证明:∵()E SLn Z ∈,∴()SLn Z 是个非空集合.对任意,()A B SLn Z ∈,记C AB =,则C 是整数矩阵,且1C AB A B ===,∴()C SLn Z ∈,即()SLn Z 关于矩阵的乘法封闭.(1) ∵矩阵乘法有结合律,∴结合律成立.(2) 对任意的()A SLn Z ∈,.AE EA A ==,且()E SLn Z ∈,∴A 的单位元是单位矩阵E .(3) 对任意的()A SLn Z ∈,因为()A Mn Z ∈,故*()A Mn Z ∈,又11*A A A A−−==且11A A −==,所以1()A SLn Z −∈,又11AA A A E −−==,故A 的逆元为1A −.所以, ()SLn Z 关于矩阵乘法构成群.5. 在整数集中,规定运算“∈”如下:2a b a b ⊕=+−, ,a b Z ∀∈.证明:(),Z ⊕构成群. 证明: (1)对于,a b Z ∀∈有 2a b a b Z ⊕=+−∈, 于是“⊕”在Z 上构成代数运算. (2)对于,a b Z ∀∈有,()4a b c a b c ⊕⊕=++−.()()24a b c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于是结合律成立.(3)对于,a b Z ∀∈,22a b a b b a b a Z ⊕=+−=+−=⊕∈ 那么“⊕”在Z 上有交换律.(4)对于a Z ∀∈, 有222a a a ⊕=+−= ∴2为单位元. (5)对于a Z ∀∈, 有4a Z −∈,()()4422a a a a −⊕=−+−= ∴4a −为a 的逆元.∴(),Z ⊕构成群.6. 分别写出下列各群的乘法表. (1)例6中的群:1 -1 i -i 1 1 -1 i -i -1 -1 1 -i i i I -i -1 1 -i -i i 1 -1(3) 群*7Z :1 2 3 4 5 61 123456 2 2 4 6 1 3 5 3 3 6 2 5 1 4 4 4 1 5 2 6 3 5 5 3 1 6 4 2 6 6 5 4 3 2 1(4) 群(18)U .1 5 7 11 13 17 1 1 5 7 11 13 17 5 5 7 17 1 11 13 7 7 17 13 5 1 11 11 11 1 5 13 17 7 13 13 11 1 17 7 5 17 17 13 11 7 5 17. 设,0.a a G a R a a a ⎧⎫⎛⎞=∈≠⎨⎬⎜⎟⎝⎠⎩⎭证明:G 关于矩阵的乘法构成群.证明: 记a a aI a a ⎛⎞=⎜⎟⎝⎠,1111I ⎛⎞=⎜⎟⎝⎠.(1) G 非空,1111G ⎛⎞∈⎜⎟⎝⎠. (2),aI bI G ∀∈,则,,,0a b R a b ∈≠,∴20,2ab aIbI abI G ≠=∈.(3),,a b c R ∀∈,且,,0a b c ≠,有()()242aIbI cI abIcI abcI aI bcI aI bIcI ====,结合律成立.(4)单位元为12I G ∈. 11,0,22a R a aI I IaI aI ⎛⎞∀∈≠==⎜⎟⎝⎠. (5)aI G ∀∈,则1111,4442I G aI I I aI I a a a ⎛⎞⎛⎞∈==⎜⎟⎜⎟⎝⎠⎝⎠. ∴(),G ⋅为群.8. 证明:所有形如23m n的有理数(),m n Z ∈的集合关于数的乘法构成群.证明:记{}23|,m nG m n Z =∈,G 是一个非空集合;(1)∀112223,23m n m n G ∀∈,有11221212232323m n m n m m n n G ++•=∈,∴•是G 上的一个代数运算; (2) 结合律,交换律均成立(数的乘法满足结合律和交换律); (3)1是单位元. 00123G =∈G ,且1•23m n=23m n;(4)∀23m n G ∈,有23m n G −−∈,且23m n −−•231m n =;∴ G 关于数的乘法构成群.9. 证明:所有形如101001a b c ⎛⎞⎜⎟⎜⎟⎜⎟⎝⎠的33∗实矩阵关于矩阵的乘法构成一个群.这个群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海森伯(Heisenberg )的名字命名,称为海森伯群(Heisenberg group ). 证明:(1)显然非空.(2)保持代数运算:11112211212120110120112001001001a b a b a a b b a c c c c c G +++⎛⎞⎛⎞⎛⎞⎜⎟⎜⎟⎜⎟=+∈⎜⎟⎜⎟⎜⎟⎜⎟⎜⎟⎜⎟⎝⎠⎝⎠⎝⎠.(3)结合律:111122133112121330110120130112013001001001001001a b a b a b a a b b a b c c c c c c ⎛⎞++⎛⎞⎛⎞⎛⎞⎛⎞⎛⎞⎜⎟⎜⎟⎜⎟⎜⎟⎜⎟⎜⎟=+⎜⎟⎜⎟⎜⎟⎜⎟⎜⎟⎜⎟⎜⎟⎜⎟⎜⎟⎜⎟⎜⎟⎜⎟⎝⎠⎝⎠⎝⎠⎝⎠⎝⎠⎝⎠13(21)33(21)(2121)013(21)001a a a b c a a b a c b c c c +++++++⎛⎞⎜⎟=++⎜⎟⎜⎟⎝⎠1(32)1(3232)(23)1101(32)1001a a a b a c b c c a b c c c +++++++⎛⎞⎜⎟=++⎜⎟⎜⎟⎝⎠11112332320110123001001a b a a b a c b c c c +++⎛⎞⎛⎞⎜⎟⎜⎟=+⎜⎟⎜⎟⎜⎟⎜⎟⎝⎠⎝⎠111122133011012013.001001001a b a b a b c c c ⎛⎞⎛⎞⎛⎞⎛⎞⎜⎟⎜⎟⎜⎟⎜⎟=⎜⎟⎜⎟⎜⎟⎜⎟⎜⎟⎜⎟⎜⎟⎜⎟⎝⎠⎝⎠⎝⎠⎝⎠ (4)单位元为100010001⎛⎞⎜⎟⎜⎟⎜⎟⎝⎠,101001a b c ⎛⎞⎜⎟⎜⎟⎜⎟⎝⎠100010001⎛⎞⎜⎟=⎜⎟⎜⎟⎝⎠100010001⎛⎞⎜⎟⎜⎟⎜⎟⎝⎠101001a b c ⎛⎞⎜⎟=⎜⎟⎜⎟⎝⎠101001a b c ⎛⎞⎜⎟⎜⎟⎜⎟⎝⎠. (5)∀101001a b c G ⎛⎞⎜⎟∈⎜⎟⎜⎟⎝⎠,∃101001a ac b c G −−⎛⎞⎜⎟−∈⎜⎟⎜⎟⎝⎠,使101001a b c ⎛⎞⎜⎟⎜⎟⎜⎟⎝⎠101001a ac b c −−⎛⎞⎜⎟−=⎜⎟⎜⎟⎝⎠101001a ac b c −−⎛⎞⎜⎟−⎜⎟⎜⎟⎝⎠101001a b c ⎛⎞⎜⎟⎜⎟⎜⎟⎝⎠100010001⎛⎞⎜⎟=⎜⎟⎜⎟⎝⎠. ∴G 构成群. 10. 设G 是群,12,,,r a a a G ∈L .证明()11111221r r a a a a a a −−−−=L L .证:∵G 是群,,1,2,i a G i r ∀∈=L ,则1111221,r r a a a G a a a G −−−∈∈L L . ∴()()()()()()()111111112112211222rr r r r r a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L L L L L L L 1r r a a e −=又()()()()()111111122112111r r r r rr a a a a a a a a a a a aa e −−−−−−−−===L L L L L .由逆元的惟一性知:()11111221r r a a a a a a −−−−=L L .11. 设G 是群,a ,b ,a b G ∈,证明:如果ab e =,则ba e =.证明:ba =eba =1()a a ba −=1()a ab a −=1a ea −=e .或ba =bae =1()ba bb −=1()b ab b−=1beb −=e .12. 设G 是群.证明:如果对任意的x G ∈,都有2x e =,则G 是一个交换群. 证明:对任意,a b G ∈,∵aa e =∴1a a −=.故()111ab ab b a ba −−−===,所以群G 是交换群.13. 设G 是群.证明:G 是交换群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对任意的()222,,a b G ab a b ∈=. 证明: “⇒”∵G 是交换群.∴对于任意的,a b G ∈,有ab ba =那么()()()()()222ab ab ab a ba b a ab b a b ====.“⇐”令G 为群假设对于任意的,a b G ∈,()222,,a b G ab a b ∈=,即abab aabb =.ba ab ⇒=, (消去律)∴G 为交换群.14. 设G 是一个具有乘法运算的非空有限集合.证明:如果G 满足结合律,有左单位元,且右消去律成立,则G 是一个群.证明: ∵G 是具有乘法运算的非空有限集合, 设{}12,,,n G a a a =L ,对于任意的a G ∈, {}12,,,n Ga a a a a a a G ==L . 且G 满足结合律,有左单位元. ∴存在i a a e G =∈, 即i a 为a 的左逆元. 于是G 是一个群.15. 证明:一个具有乘法运算的非空集合G ,如果满足结合律,有右单位元(即有e G ∈,使对任意的a G ∈,有ae a =),且G 中的每个元素有右逆元(即对每个a G ∈,有'a G ∈,使'aa =e ),则G 构成群.证明:(必要性)由群的定义,这是显然的.(充分性)只需证:e 是G 的单位元,'a 是a 的逆元即可.设a ∈G ,由条件知,存在'a ∈G ,使'aa =e .同时又存在''a ∈G ,使'''a a =e .于是'a a ='a ae =''''()a a a a =''''()a aa a ='''a ea ='''a a =e ,且ea ='aa a ='()a a a =ae =a .由题设条件知,e 是G 的单位元,'a 是a 的逆元.∴G 为群.16. 设G 是有限群.证明: G 中使3x e =的元素x 的个数是奇数.证明: ∵G 是有限群,{}3|A x G x e =∈=.∵e G ∈ 且3e e =, ∴e A ∈.又 对于任意的x A ∈,x e ≠,存在1x A −∈,满足()()331262xx x e e −====∴A 中的元素个数是奇数.17. 设,p q 是不同的素数.假设H 是整数集的真子集,且H 关于加法是群,H 恰好包含集合{},,,,qpp p q pq p q +中的三个元素.试确定以下各组元中哪一组是H 中的这三个元素?(A) ,,q p pq p q ; (B) ,,p p q pq + (C) ,,q p pq p (D) ,,q p q pq p + (E) ,,q pp p q . 解:(C ). (A )(),1q pp q=,()qp p mpnq p H +=∈,矛盾.(B )(),1,p p q q H +=∈,矛盾.(C )全为p 的倍数,不能生成q 的倍数,故也没有p q +. (D )()2q p q pq q H +−=∈,(),1,qpp qp q H =⇒∈,矛盾.(E )(),1q pp q=, ()()1,qp q p mpnq p q mp nq p q H +=++=+∈,矛盾.18. 假设下表是一个群的乘法表,试填出未列出的元.e a b c de e abcda abcd eb bcde ac cde a b d de a b 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题1-1(参考解答)
1. (1)姊妹关系
(2)()(),P S ⊆
(3) (),{1},1a b Z a b ∈−≠,.例如(2 ,6 )2,(3 ,6 )3,==但()2,31=.
2. 若b 不存在,则上述推理有误.例如{}{~~~~}S a b c R b c c b b b c c =,,,:,,,.
3. (1)自反性:,(),,n A M E GL R A EAE ∀∈∃∈=~A A ∴ 对称性:
1111,,~,,(),,,,().~.n n A B M A B P Q GL R A PBQ B P AQ P Q GL R B A −−−−∀∈∃∈==∈∴ 传递性:
12211221212,,~,~,,,,(),,,,n A BC M A B B C P Q P Q GL R A PBQ B P CQ A PP CQ Q ∀∈∃∈===1212,(),~.n PP Q Q GL R A C ∈∴
(2) 自反性:1,(),,~.n A M E GL R A E AE A A −∀∈∃∈=∴ 对称性:
()11,,~,(),,,(),~.T
T n n A B M ifA B T GL R A T BT B T BT T GL R B A −−∀∈∃∈=∴=∈∴
传递性: 121122,,,~,~,,(),,,T T n A B C M ifA B B C T T GL R A T BT B T CT ∀∈∃∈==
()12211221,T
T T A T T CT T TT CT T ∴==12(),~.n TT GL R A C ∈∴ (3) 自反性:()1,,,~.n n A GL E GL R A E AE A A −∀∈∃∈=∴ 对称性:
1,(),~,(),,n n A B GL R ifA B T GL R A T BT −∀∈∃∈= ()
1
1
111,(),~n B TAT T
AT T GL R B A −−−−−∴==∈∴.
传递性:
11121122,,(),~,~,,(),,,n n A B C GL R A B B C T T GL R A T BT B T CT −−∀∈∃∈== ()()1
1112212121,A T T CT T T T C T T −−−∴==21(),~.n T T GL R A C ∈∴ 4. 证明: (1) 反身性:,()(),~a A a a a a φφ∀∈=∴Q
(2)对称性: ,,~,()(),()(),.a b A ifa b a b b a b a φφφφ∈=∴==
(3) 传递性: ,,,~,~,()(),()(),()(),~.a b c a a b b c a b b c a c a c φφφφφφ∀∈==∴=∴
{}[]|()().a x A x a φφ=∈=
5. (1)()S P A ∀∈,则S =S
~S S ∴,~∴具有反身性
(2)设12,()S S P A ∈,若12~S S ,则12S S =,21S S ∴=
21~S S ,~∴具有对称性
(3)设123,,()S S S P A ∈若12~S S ,23~S S ,则12S S =,23S S =
13S S =,13~S S ,~∴具有传递性 ~∴是()P A 上的一个等价关系. []{}{}{}{}{}
()
,1,1,2,1,2,3,1,2,3,4~
P A φ=⎡⎤⎡⎤⎡⎤⎡⎤⎣⎦⎣⎦⎣⎦⎣⎦
[]{}φφ=
{}{}{}{}{}{}11,2,3,4=⎡⎤⎣⎦
{}{}{}{}{}{}{}{}1,21,2,1,3,1,4,2,3,2,4,3,4=⎡⎤⎣⎦ {}{}{}{}{}{}1,2,31,2,3,1,2,4,1,3,4,2,3,4=⎡⎤⎣⎦ {}{}{}1,2,3,41,2,3,4=⎡⎤⎣⎦
6. 证明:(1)反身性: ,0,~.a Q a a Z a a ∀∈−=∈∴
(2) 对称性: 设,,a b Q ∈若~a b , 即,a b Z −∈则(),b a a b Z −=−−∈ ~b a ∴ (3) 传递性: 设,,,a b c Q ∈若~,~a b b c 即,a b Z b c Z −∈−∈那么
()(),a c a b b c Z −=−+−∈~a c ∴
∴~是Q 上的一个等价关系. 所有的等价类为: []{}|[0,1).~
Q
a a Q a =∈∈且
7. 证明: (1) 反身性: ~a C a a a a ∀∈=∴Q ,,
(2) 对称性: a b C ∀∈,,若~a b ,则由a b =,得~b a b a =∴,.
(3) 传递性: a b c C ∀∈,,,若~~a b b c ,,则a b b c a c ==∴=,,,即~.a c 所以~是一个等价关系. 商集为[]{}
{0}~
C
a a R +=∈U
8. 设集合(){},/,,0S a b a b Z b =∈≠,在集合S 中,规定关系“~”:()(),~,a b c d ad bc ⇔=
证明:~是一个等价关系.
证明: 自反性: (),a b S ∀∈,则ab ba =,所以()(),~,.a b a b 对称性: 若()(),,,a b S c d S ∈∈,且()(),~,a b c d 则ad bc =
所以cb da =,即()(),~,c d a b 传递性: 若()(),~,a b c d 且()(),~,c d e f
由()(),~,a b c d 有ad bc =,所以ad
c b
= 由()(),~,c d e f 有cf de =,所以ad
f de b
⋅= 所以adf bde =,
所以 af be =,即()(),~,a b e f . 所以~是一个等价关系
9. 设{},,,A a b c d =试写出集合A 的所有不同的等价关系.
解: {}{}{}{}{}{}{}{}{}{}1,,,,2,,,,3,,,,4,,,,P a b c d P a b c d P a c b d P a d b c ====
{}{}{}{}{}{}{}{}{}{}{}{}5,,,,6,,,,7,,,,8,,,,P a b c d P a c d b P a b d c P b c d a ==== {}{}{}{}{}{}{}{}{}{}{}{}9,,,,,10,,,11,,,,P a b c d P a c b d P a b c d === {}{}{}{}{}{}{}{}12,,,,13,,,,P c d a b P a b c d == {}{}{}{}{}{}{}{}{}14,,,,15,,,P a c b d P a b c d ==
10. 不用公式(1 .1),直接算出集合{}1,2,3,4A =的不同的分类数.
解: 1212211211135554254254331()((/)(/))(/)152C C C C P C C P C C C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