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富林遗址2012年南京大学发掘区良渚文化时期墓葬发掘简报_宋建_赵东升_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富林遗址发现于1959年[1]

(图一),从1999年开始,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对广富林遗址进行了有计划的勘探和发掘,发现了良渚文化的墓地和新石器时代末期一种新的文化遗存[2]。自2008年开始,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多次对遗址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2012年,上海市文物局和上海市博物馆邀请多家单位合作发掘,总发掘面积达15000平方米。其中,南京大学发掘面积为2980平方米,发现的遗迹现象丰富,包括灰坑、墓葬、水井、灰沟、房址等,本文只报道南京大学发掘区的良渚文化墓葬。

一、地层堆积

广富林遗址2012年南京大学发掘区共包含6个时期的文化层,即崧泽~良渚过渡阶段、

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周代、宋元和明清。这

批墓葬位于良渚文化地层内,其中有3座打破

崧泽~良渚过渡时期地层。

上海广富林遗址2012年南京大学发掘区

良渚文化时期墓葬发掘简报

摘要:2012年上海市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系等单位对广富林遗址进行了发掘,在南京大学发掘区发现良渚文化时期墓葬10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随葬品以陶器为主,还有少量玉器和石器。根据墓葬开口层位、随葬品组合、典型陶器演变序列判断,10座墓葬年代存在早晚差异,其中早期墓葬3座,中期1座,晚期4座,另有2座因被晚期水沟打破不见随葬品而未能断代。墓葬均位于高土台上,反映了良渚先民择高处而葬。这批墓葬的发掘为研究良渚文化的丧葬习俗提供了新资料。关键词:广富林遗址;良渚文化;墓葬中图分类号:K871.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0327(2016)04-0003-08

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

南京大学历史系

(上海201306)

(江苏南京211102)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系

(河南开封475001)

江汉考古2016.4/总第145期考古发现

图一

遗址位置示意图

二、墓葬概况

这批墓葬共有10座,分别为M344、

M345、M350、M353、M357、M358、M359、M360和M363,另外H3762发现有人头骨一个,也应该属于一座墓葬。这批墓葬均大致南北向,竖穴土坑。M359和H3762被晚期水沟打破较甚,除了头骨未见随葬品,其他8座均或多或少的发现有随葬品,包括陶器、玉器、石器等。单座墓随葬器物不多,数量为2~10件不等,一般为6件左右。以M344、M345、M357、M363为例介绍如下。

1.M344

东北部被晚期水沟打破。开口

于第2层下,打破M351(在该区域还发现两座崧泽时期墓葬M351和M352)和第6B 层。长方形竖穴土坑,方向212°。南北长196、东西宽60、深30厘米。填土土色灰褐,土质较紧密,包含有红烧土颗粒。骨骼保存较差,墓主为仰身直肢葬,头朝南。随葬品共7件,石钺2、双鼻壶2、罐1、鼎1、罐底1。罐底倒扣在头骨上方,1件带盖双鼻壶放在头部。2件石钺在腰部,锋刃1件朝左1件朝右。另外还

有罐、鼎和双鼻壶各1件放在脚部(图二)。

2.M345开口于第6B 层下,打破第7A 层,东侧相邻M344。长方形竖穴土坑,方向187°。南北长210、东西宽55、深20厘米。填土中含红烧土颗粒和破碎陶片。骨架形状保存较好,可判断为仰身直肢葬,头朝南。随葬品共5件,双鼻壶1、石钺1、陶杯1、陶鼎1(带鼎盖)、陶盒1(带盖)。双鼻壶放在头骨上方,石钺放在两大腿骨内侧靠近膝盖部位,陶杯在小腿骨上,陶鼎在脚部。另外,陶盒与盖扣合,放置在墓圹之外西南角处,略高于墓

坑(图三)。

3.M357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M352和第6B 层。长方形竖穴土坑,方向188°。南北长216、东西宽40、深18厘米,墓葬北部比南部略深,形成台阶状。填土灰褐,较硬。骨架形状保存较好,可判断为仰身直肢,头向南。足骨以下有较深墓坑,内叠放下肢骨5根,似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随葬品10件,双鼻壶4、玉管1、陶盉1、陶钵1、陶鼎2、陶纺轮1。除纺轮外,其他9件随葬品均置于墓主人身侧,分置于头、大腿和小腿骨处,而纺轮置于脚下多余的下肢骨之中。在该墓群中此墓面积最大,随葬品最多(图四)。

4.M363开口于第4A 层下,打破第6C 层。北端被晚期水沟打破。长方形竖穴土坑,方向188°。南北残长115、东西宽43、深25厘米。填土黑褐,土质较紧密。人骨架腐朽严重,仅

图二

M344平、剖面图

1、2.石钺

3.双鼻壶

(带盖) 4.陶罐 5.陶鼎

6.双鼻壶

7.罐底

图三M345平、剖面图

1.双鼻壶

2.石钺

3.陶壶

4-1.陶鼎盖

4-2.陶鼎

5-1.陶盒盖5-2.陶盒

保存两段约20厘米长的下肢骨。随葬品共6件,陶鼎1、陶豆1、双鼻壶3(其中1个带盖)、纺轮1(图五)。

三、随葬器物

出土随葬品共43件(组),主要为陶器,还有少量玉器和石器。陶器器形有鼎、双鼻壶、豆、罐、钵、盘、盉、壶和纺轮。玉器有玉锥形器和玉管。石器有石钺、石犁和石镰。

1.陶器35件

鼎8件。以夹砂红陶为主,还有少量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2件带盖。根据鼎足变化分四型。

A型翅形足。M345:4,带盖。夹砂红陶。折沿,圆唇,侈口,浅腹,圜底略平,附三翅形足,足面饰刻划纹,鼎身一侧有宽把手,把面饰刻划纹。斗笠形盖,桥形纽。口径13、高12厘米(图六,1)。M357: 10,夹砂红陶。折沿,侈口,圆唇,束颈,下腹微鼓,圜底,下附刻划纹翅形残足。口径15.6、高12厘米(图六,4)。

B型凿形足。M363:1,夹砂红陶。折沿,方唇,束颈,鼓腹,圜底,附三凿形足。口径13.6、高17.8厘米(图六,3)。

C型“T”形足。M357:8,夹砂红陶。平折沿,侈口,圆唇,束颈,微垂腹,圜底,

上附三只“T”形残足,足侧面有竖向刻划纹。颈上饰两周弦纹。口径14.6、残高9.8厘米(图六,5)。

D型宽扁平足。M344:5,夹砂灰陶。折沿,侈口,圆唇,浅腹,圜底略平,附三卷边扁足。足面饰竖向刻划纹,腹饰数周凹弦纹。口径16.4、高11.4厘米(图六,2)。M360:2,泥质灰陶。口残缺,浅腹,圜底略平,附三宽扁平足。腹外壁上部饰2周凹弦纹,下部饰水波纹,足面饰竖向刻划纹。腹径14、残高9厘米(图六,6)。

双鼻壶15件。以泥质灰陶为主,还有少量泥质黑皮陶。口沿对称有竖鼻,高颈。根

据肩、腹、足的变化分四型。

A型颈细高,折肩,圜底附外撇圈足。

M344:3,泥质灰陶。侈口,尖圆唇,双耳面下凹,折腹。圈足饰4周凹弦纹。口径9.6、高

16.2厘米(图七,1)。M357:3,带盖。泥质灰

陶。侈口,圈足上有两周凹弦纹,上穿扁孔。盖为喇叭形纽,盖面微凹,半边附有镂孔。口径

7.8、通高17厘米(图七,3)。

B型颈略矮粗,扁鼓腹,圜底附外撇圈足。M357:4,泥质灰陶。颈部饰有刻划鱼鳞纹,足部饰凹弦纹并附两周镂孔。口径10、高

10.4厘米(图七,2)。M357:1,泥质灰陶。素

面,足部饰凹弦纹并附两周镂孔。口径8.4、高图四M357平、剖面图

1~4.双鼻壶 5.玉管 6.盉7.钵8、10.鼎9.纺轮

图五M363平、剖面图

1.陶鼎

2.陶豆

3.双鼻壶(带盖)

4.双鼻壶

5.双鼻壶

6.纺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