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话中的谐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方言中的谐音现象

周质文

化学化工学院学号:101292042

1.前言

我的家乡南京的方言是南京话,在学术上属于官话大区江淮官话的洪巢片中的宁庐方言中的南京小片。南京话是一种变化极快的方言,据我父母说,他们已经不能完全听懂纯正的老南京话,我是听都没听过老南京话。虽然新南京话和老南京话有较大差别,但是是一脉相承的。

提到南京话中的谐音,我第一想到的就是:我经常说对我妈说:“当然了!”我妈就会回我一句:“当(单)然,我还双然哩!”当然,这个是个个例,也许只有我妈这样说。下面我从地名,民俗和歇后语三个方面来谈一谈南京方言中的谐音现象。

2.地名中的谐音

2.1因为谐音而出名的“大小锏银巷”

不管是“大锏银巷”还是“小锏银巷”,因为谐音极像“大贱人巷”、“小贱人巷”和“大奸淫巷”、“小奸淫巷”,因此经常在网络上被网友拿出来作为聊资;其实“锏银巷”的由来非常有典故,所谓“锏”,是指明代的一种兵器;所谓“银”,是指明代的“银作坊”;“锏银巷”即指明朝军队的军械作坊。“大锏银巷”最近一次在网上非常出名应该是著名的谜案《南大碎尸案》,因为抛尸地点就在大锏银巷13号,因此还有很多热爱福尔摩斯的朋友去现场侦查破案,再次让“大锏银巷”名噪一时。

2.2被谐音代替的不吉利地名

在珠江路东段南侧,西华巷北端,有个“庭市桥”居民区。其实,庭市桥那里原本叫做“挺尸桥”,相传明太祖驸马梅殷反对朱棣篡位,被害于那里的桥上,因此叫做挺尸桥。据我听祖辈说老南京话中说睡觉叫做“挺尸”。后人觉得这个名字实在是令人害怕,也不吉利,就取谐音改成“庭市桥”了。

情况类似的还有绫庄巷。据载,这里原称“灵床巷”,居者恶之,故改为今名。

另外,渊声巷起初叫“怨声巷”,相传此处低洼,雨天泥泞不堪,行人怨声载道,谐

音成地名。

中华门内糖坊廊和长乐街其实是一条街的两段,老城南人则统称为“篾街”。为何叫篾街呢?因为在明朝这里曾经叫“灭街”,后来取其谐音。又为何叫“灭街”呢?一说因一户人家扎了大脚妇人的彩灯,朝廷认为是嘲讽皇后马娘娘的大脚,派锦衣卫枉杀一整条街的人,因此叫“灭街”;一说元朝官员福寿及部下在元亡时不愿投降,纷纷举家自尽,整条街大小人口灭绝;还有一说:元朝三山王率兵在此抵抗朱元璋,全军覆灭,故名。清末,王陈两姓在此东段开糖坊,人们认为“灭街”、“篾街”均不吉利,于是把东段叫“糖坊廊”;西段则因附近秦淮河上有长桥而称“长乐街”。

板桥街道办事处驻地东边有个村庄叫“柿子树”,但它跟柿子树无关。它原来叫做“死鸡树”,“柿子树”是“死鸡树”的谐音。

传说抗战期间,这村子还很小,没个名字。有一天村上一只雄鸡斗死了一个日本人带来的洋雄鸡。日本人气得将死鸡远远扔去,恰好挂在一棵树上,人们就称这棵树为“死鸡树”,进而以此命名这个村子。当时也有人称这个村子为“斗鸡里”、“斗鸡坡”。后来,人们嫌原名不雅,便取谐音,叫它“柿子树”。

尧化门原是姚坊门,被英国人发错了音。

在外郭十八门中,对于姚坊门这个门,很多人觉得陌生,而南京却有一个地名叫尧化门。“其实就是一个城门。”高松说,尧化门真名应该是姚坊门,朱元璋下令在此地修建外郭城门,是因为附近有一座姚坊山。而到了清末,英国人来此修建京沪铁路,拆掉了姚坊门,他们把此地名发成了“尧化门”的音,便一直被当地人所用,所以现在多数人知道的是尧化门。

高松说之前专家已经对此地考证过,基本能确定尧化门的位置就在仙尧路与尧化门街的交叉路口。他说,根据史料,英国人修铁路拆姚坊门时,为了使北边土城和南边土城所形成的道路不被隔断,曾经在铁路上架了一座木质的桥,当地人都叫“洋桥”,位置就在这附近。

高松说,有了“洋桥”的历史,确定尧化门的位置就不难了。团友小徐说,而且这片在没有拆迁前,有个村就叫做“门里村”,显然这个村和门有关系,而且在周边发现了一些散落的明城砖,更能证明这一点了。

高松说,根据有关专家的前期考古,附近还有可能有瓮城。“想来这个城门在当年防御的功能可不一般。”

中央门外有北崮山村和北崮山路,均因附近北崮山而得名。北崮山旧时很荒凉,有许多无主坟露出累累白骨,因此被人们叫做“白骨山”。慈善家陈经先生为收留街头失去父母的流浪儿,捐款在此山下办孤儿院,因为此山名不雅,将其改为谐音的“北崮山”。(注:北崮山也可作北固山)。

中华门下,居然有个小巷子叫“煤灰堆”。它100多米长,原先七拐八弯的,狭窄,地面是高低不平的大鹅卵石,房屋又旧又破。当地老人说,清朝时,这里住了一位姓梅的大富翁,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将他家变成了一堆灰烬,人称“梅家灰堆”,后来误传为“煤灰堆”,于是将错就错,变成了地名。

3.民俗中的谐音

“扫陈”之后好过年:送走“灶神”,街头巷尾到处炸“炒米”、做“欢喜团”,一天比一天热闹。除夕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搞卫生。因为“灰”与“毁”、“晦”,“尘”与“陈”谐音,“扫尘”也就改称“扫陈”。

炒素菜,也叫炒什锦素菜、炒十样菜,是昔日南京人特有的一种过年的食俗,只要有时间,家家户户都会在年三十当天或者年三十前一两天,热热闹闹地将素菜炒好,从大年三十吃到正月初十才能吃完。南京人过年前炒素菜,由古时食“五辛盘”庆祝年节演变而来,所谓“五辛盘”是指五种辛辣生菜。潘宗鼎《金陵岁时记·十景菜》描绘得很清楚:“除夕,人家以酱姜瓜、胡萝卜、金针菜、木耳、冬笋、白芹、酱油干、百页、面筋十色,细切成丝以油炒之,谓之‘十景’。又有所谓‘安乐菜’者,干马齿苋也。如意菜者,黄豆芽也,盖取义吉祥尔。”

《金陵晚报》老南京板有一期中有这么一段叙述:家住门东的老南京人赵先生告诉记者,昔日,进入腊月不久,家中的老人们就会为“什锦素菜”着手做准备了。比如,胡萝卜要早早买来,先切成丝,放在阳光下晾晒几天,以免炒时水分多影响口味。炒素菜的配料是有讲究的,既为配色,还得象形,更要取其寓意,

讨个好口彩。如不可缺少的芹菜,是取其“芹”(勤)的谐音,勉励家人新的一年更加勤奋;竹笋,有一年更比一年高的含义;五香酱油干,则寓意着来年五谷丰登、人丁兴旺。赵先生说,各种菜的搭配有禁忌,比如有了黄豆芽,就不可以放藕,因为前者呈钩状,后者有眼,“钩眼”有“与人不和睦”的意思。炒菜也讲究顺序,一般来说,头一锅先炒黄豆芽,取其意为“万事如意”。各种菜都炒好后,最后一锅菜才轮到炒胡萝卜丝,寓意新的一年“满堂红,红到底。”

但是我妈对于为什么不用豆芽或毛豆炒藕的解释是:豆芽炒藕——勾勾搭搭,毛豆炒藕——钻空子。

4歇后语中的谐音

上元县的照壁--板(儿)的

“上元县的照壁”为什么是“板(儿)的”呢?是因为清代上元县的县衙在今天的白下路,这个衙门的照壁很特别,不是用砖砌的,而是用木板做的。所以用来形容朋友之间要诚心交往,不可欺瞒。“板(儿)的”是标准南京话。

挹江门的旗子--有点(儿)甩。

更是南京人才看得懂的妙语了。南京有许多城门,挹江门是最靠近江边的城门之一,江风吹过来,城门上的旗子当然要“甩一甩”了。“甩”是道地的南京话。南京人说你“甩”是骂你,不是说你帅。

出了南门--尽是事(寺)

这句歇后语反映了南京唐宋时佛教寺院繁多的盛况。“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京南门外,今江宁区、雨花台区一带,曾经寺庙林立。“出了南门”,“尽是寺”。“寺”谐“事”,这个歇后语形容人事情多,很烦人。

奇芳阁、魁光阁--阁(各)吃阁(各)

用阁字谐音“各”,奇芳阁、魁光阁都是夫子庙有名的饭店茶社,比喻两人各吃各,自己顾自己。

李光明的伙计--做(坐)书(输)

李光明是以前夫子庙状元境的老书店,它的伙计是做书的,以此来比喻只有输,没有赢。

上厕所不带草纸--想不揩(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