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微生物学

合集下载

口腔微生物学-XY

口腔微生物学-XY

口腔微生物学一、名词解释1、牙菌斑生物膜: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多样菌丛构成的生态系。

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

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

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

Dental plaque:牙菌斑,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菌及其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2、oral ecosystem(研):口腔生态系,口腔定植微生物与口腔组成的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动态的生态系统。

生态区和微生物是生态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Ecosystem:生态系,生物体与它们的自然环境连结成的一个整体结构,是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动态的生态系统。

3、biofilm(研):生物膜,指附着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被细菌胞外大分子包裹的有组织的细菌群体。

生物膜是细菌在物体表面形成的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构,同一菌株的生物膜细菌和浮游生长细菌具有不同的特性。

4、gingipains(研):牙龈素,即半胱氨酸蛋白酶,是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重要毒力因子,其致病机制主要是影响菌毛的生物合成、作为粘附因子参与或调解细菌粘附、高度的溶蛋白和降解I型和II型胶原的作用、降低中性粒细胞活性及降解IgG、IgA和C3。

与牙周炎密切相关的有两种,分别是RgP(精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和KgP(赖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

5、共位群:在代谢上相关的种群。

6、引菌作用:暂时性的菌血症引起的细菌在代谢障碍或创伤的牙髓组织的定植。

诱因:拔牙、洁治或根管治疗等可引起暂时性菌血症,细菌通过血流进入创伤的牙髓或根尖周周围组织,继而引发牙髓感染。

7、Orland无菌鼠实验:无菌鼠+细菌→龋;无菌鼠+高糖→无龋,第一次提出了只有在有细菌存在的条件下,才会发生龋齿。

口腔生物学总结2024

口腔生物学总结2024

引言概述:口腔生物学是研究与口腔相关的生物学现象和过程的学科,包括口腔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等多个方面。

口腔生物学不仅涉及到口腔结构和功能的理解,还与口腔健康、口腔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密切相关。

本文将以引言概述、正文内容、总结三个部分来详细阐述口腔生物学的内容。

正文内容:一、口腔解剖学1.口腔结构:牙齿、牙龈、舌、颌骨等。

2.口腔腔隙:颌骨、颞颌关节等。

3.口腔粘膜:种类、结构、功能。

二、口腔组织学1.牙齿组织: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牙髓等。

2.牙周组织:牙龈、牙槽骨、根膜等。

3.口腔黏膜:结构、功能、分类。

三、口腔生理学1.咀嚼与吞咽:口腔肌肉、涎液分泌等。

2.唾液:成分、分泌机制、功能。

3.酸碱平衡:口腔pH值调节机制。

4.牙本质过敏:机制、预防和治疗方法。

四、口腔微生物学1.口腔微生物群落:定植菌群、变态菌群等。

2.口腔菌群的平衡与失衡:口腔健康与疾病关系。

3.龋齿的微生物学机制:龋齿菌的种类、生物膜的形成等。

4.牙周疾病的微生物学机制:牙周炎、牙周病菌群等。

五、口腔健康与疾病1.龋齿:龋斑、龋洞的形成机制,预防和治疗。

2.牙周疾病:牙周炎、牙周病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3.口腔癌:危险因素、早期诊断和治疗。

总结: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口腔生物学的相关内容,包括口腔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和微生物学等多个方面。

口腔结构、组织和生理功能的了解有助于理解口腔健康和疾病的机制,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口腔微生物学的研究揭示了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平衡与失衡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口腔健康与疾病的内容涵盖了龋齿、牙周疾病和口腔癌等常见口腔疾病。

希望通过对口腔生物学的学习,能够加深对口腔健康的认识,提高口腔健康的意识,做好口腔健康管理。

口腔微生物实验讲义

口腔微生物实验讲义
口腔临床标本的微生物学检查,大多数与厌氧菌有关,在标本采集后,要求立即用厌氧方式运送到培养箱中孵育。脓液或唾液标本可直接用注射器针筒运送,大多数标本均应加入具厌氧条件的还原转送液运送到实验室。减少氧敏感细菌在运送过程中死亡,保证厌氧菌的检出。
(二)几种常见标本的采集方法
1.唾液:
最佳采集时间为晨间起床后,刷牙洗漱前或两餐之间。(10:00 am或4:00pm)。在采集标本前令受检者用温开水清漱口中的食物残渣,然后自然排出唾液于无菌容器中,至少采集0.5—1ml。然后塞好管口,立即送检。
复染:沙黄染液,1-2滴,1分钟,水洗,吸水纸吸干。
三、变链球菌的分离和鉴定
目的要求
1.初步掌握变链球菌分离、鉴定的主要程序和方法。
2.掌握变链球菌的菌落特点、菌细胞形态及革兰染色特征。
材料
1.菌种:变链球菌斜面培养物
2.培养基:(1)分离培养用培养基:MS琼脂平板或血琼脂平板
(2)生化反应用培养基:4.5%NaCl、甘露醇、乳糖、七叶苷
2.牙菌斑:
按菌斑的位置可分为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两大类。龈上菌斑指牙颈部龈缘以上牙面的牙菌斑,龈下菌斑指牙龈缘内侧被牙龈所覆盖牙面上的菌斑。
(1)龈上菌斑的采集:
适用于牙龈炎和早期牙周炎的细菌分离。受检者用温开水漱口后,用菌斑指示剂显示出龈上菌斑,然后在无菌纱球局部隔湿的情况下,用无菌匙形器采集,转至有还原转移液的无菌试管中送检。
目的要求:观察口腔微生物的基本形态和一些微生物的动力。
1.不染色检查方法:标本不染色,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
(1)压滴法
材料
①菌种:变形杆菌,葡萄球菌12小时肉汤培养物。
②其他:载玻片,盖玻片等。
方法
①用接种环取变形杆菌菌液2-3环,置于洁净载玻片中央。

口腔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口腔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口腔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口腔微生物群落中最常见的细菌是:A. 乳酸菌B. 链球菌C. 螺旋体D. 放线菌答案:B2. 口腔微生物的主要栖息地是:A. 牙齿表面B. 口腔黏膜C. 舌背D. 所有选项答案:D3. 口腔微生物群落中,以下哪种微生物与龋齿的发生关系最密切?A. 乳酸菌B. 链球菌C. 螺旋体D. 放线菌答案:A4. 口腔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稳定性受以下哪个因素影响最大?A. 饮食B. 口腔卫生习惯C. 唾液分泌D. 以上都是答案:D5. 口腔微生物群落中,哪种微生物与牙周病的发生关系最密切?A. 乳酸菌B. 链球菌C. 螺旋体D. 放线菌答案:D6. 口腔微生物群落中,以下哪种微生物与口臭的发生关系最密切?A. 乳酸菌B. 链球菌C. 螺旋体D. 放线菌答案:B7. 口腔微生物群落中,以下哪种微生物与口腔癌的发生关系最密切?A. 乳酸菌B. 链球菌C. 螺旋体D. 放线菌答案:C8. 口腔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稳定性受以下哪个因素影响最小?A. 饮食B. 口腔卫生习惯C. 唾液分泌D. 年龄答案:D9. 口腔微生物群落中,以下哪种微生物与口腔黏膜炎的发生关系最密切?A. 乳酸菌B. 链球菌C. 螺旋体D. 放线菌答案:B10. 口腔微生物群落中,以下哪种微生物与口腔感染的发生关系最密切?A. 乳酸菌B. 链球菌C. 螺旋体D. 放线菌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口腔微生物群落中,乳酸菌主要通过_________作用导致龋齿的发生。

答案:产酸2. 口腔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稳定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_________是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

答案:唾液分泌3. 口腔微生物群落中,放线菌与牙周病的发生关系密切,主要通过_________作用导致牙周组织的破坏。

答案:产生毒素4. 口腔微生物群落中,螺旋体与口腔癌的发生关系密切,主要通过_________作用导致口腔黏膜的癌变。

口腔生物学实验教程

口腔生物学实验教程
实验一 菌斑的采集、染色和观察、分类 实验二 变异链球菌的分离和鉴定 实验三 细菌代谢酸的测定 实验四 细菌细胞外葡聚糖的测定 实验五 菌斑中pH值的测定
第二节 口腔生物化学实验
实验六 龈沟液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测定 实验七 唾液钙和磷含量的测定 实验八 唾液分泌情况的测定
内容目录
第三节 口腔疾病分子生物学
第一节 口腔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方法:
菌斑 采集 和处 理
染色
漱口、隔湿→ 刮取牙面菌斑
可摘式取菌器或灭菌纸尖 吸取龈沟或牙周袋菌斑
立即置转送液中密闭
震荡、分散菌斑团块
涂片
革兰负性染色
观察
观察细菌形态
分类
分类
第一节 口腔微生物学实验
①龈沟内采集法
②牙周袋内采集法
龈沟或牙周袋的龈下菌斑采集法
第一节 口腔微生物学实验
红色+、浅黄色-
红色+、黄色-
黄色+、无色-
桔黄色+、浅黄色-
黑色+、无色-
浅黄色+、紫蓝色碳粒沉于管底+, 碳粒和明胶混合褐色絮状沉淀+,无沉淀或沉 淀易溶解黑色+、不变色生明显气泡+,无气泡或产生 少量气泡2min内出现蓝色+,不变色-
第一节 口腔微生物学实验
反应板微量快速生化实验:
利用细菌产生的预成酶(胞外酶),在37℃普通孵箱中与生化试剂基质产 生特异的酶反应,通过各种指示剂或特殊的显色产物即可在4小时~24小 时观察到结果。反应板微量快速生化实验的生化鉴定系统包括30个生化实 验基质与相关指示剂、磷酸盐缓冲液(PBS)、细菌标准浊度管以及8个鉴 定系列,可根据细菌的形态、染色性及耐氧实验结果选择不同的系列生化 基质进行鉴定。这8个鉴定系列是:

口腔牙医知识点总结

口腔牙医知识点总结

口腔牙医知识点总结口腔牙医学是一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口腔疾病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为口腔颌面部的组织器官,涉及解剖、生理、病理、微生物、医学影像、药理、材料学等多个学科。

下面将结合口腔牙医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1. 口腔解剖学口腔解剖学是口腔牙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主要研究口腔颌面部的器官、血管、神经、淋巴系统等组织结构的形态、结构和相互关系。

口腔解剖学的知识点包括口腔内部结构(如舌、颊腭、牙齿、舌下腺等)、颌面骨的组成和生长发育、牙槽骨的结构和功能等内容。

掌握口腔解剖学知识对于口腔牙医学的学习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 口腔生理学口腔生理学是研究口腔颌面部器官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其知识点包括口腔器官的生理功能、牙齿的营养和代谢、唾液的分泌和功能、咀嚼、吞咽、言语等功能的生理基础、神经和内分泌调节等内容。

了解口腔生理学知识有助于理解口腔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以及指导口腔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3. 口腔病理学口腔病理学是研究口腔颌面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其知识点包括口腔疾病的分类、病因、病理生理过程、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口腔病理学的学习有助于了解口腔疾病的本质和特点,提高口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4. 口腔微生物学口腔微生物学是研究口腔颌面部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规律及其与宿主相互关系的学科,其知识点包括口腔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特征、生长特性、致病机制、预防和治疗等内容。

掌握口腔微生物学知识对于口腔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口腔医疗器械的消毒、无菌操作等具有指导意义。

5. 口腔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影像学是一种利用各种影像技术对口腔颌面部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学科,其知识点包括常用的口腔医学影像技术(如X线、CT、MRI、超声等)、影像学诊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常见口腔颌面部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要点等内容。

了解口腔医学影像学知识有助于掌握口腔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技术。

6. 口腔药理学口腔药理学是研究口腔颌面部疾病的药物预防和治疗的学科,其知识点包括口腔用药的基本原理、口腔用药剂型和药物给药途径、常用口腔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内容。

口腔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口腔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口腔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门课程主要介绍口腔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以及口腔生物学与口腔疾病之间的关系。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口腔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口腔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以及口腔生物学在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防中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1.理解口腔生物学的概念和基本理论;2.掌握口腔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3.了解口腔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4.了解口腔生物学在口腔疾病中的作用;5.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 口腔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8学时)•口腔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口腔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口腔生物学的发展历程。

2. 口腔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12学时)•口腔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口腔微生物的采集和培养技术;•口腔微生物的鉴定和分析方法;•口腔微生物在口腔疾病中的作用。

3. 口腔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6学时)•口腔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和重点;•口腔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进展;•口腔生物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

4. 口腔生物学在口腔疾病中的作用(10学时)•口腔生物学与龋病的关系;•口腔生物学与牙周病的关系;•口腔生物学与口腔癌的关系;•口腔生物学在口腔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5. 科研实践与案例分析(14学时)•科研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口腔生物学的案例分析;•学生科研实践项目报告。

四、教学方法本门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验和案例分析等。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教材: - 《口腔学》(第11版),作者:黄继光,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书目: 1. 钱庆华,《口腔生物学》,2010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 David A. Spratt (Editor), Gunther Holbrook (Editor), Brian Angus (Editor), J. Michael Spratt (Editor),《Periodontal Microbiology Made Easy》,2019, CRC Press. 3. Philip D. Marsh, Philip D. Marsh (Editor),《Dental Microbiology》,2009, Wiley-Blackwell.六、考核方式及标准1.平时表现:出勤率、课堂参与度等(20%);2.作业:课后习题、实验报告等(30%);3.期中考试:闭卷考试,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0%);4.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学生对全部课程内容的综合运用(30%)。

口腔微生物学

口腔微生物学

口腔微生物学口腔微生物学是研究口腔内微生物的科学,它涵盖了口腔内微生物的组成、功能、相互作用以及与口腔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口腔微生物在口腔健康和疾病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了解口腔微生物学对于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至关重要。

正常口腔内有数百种微生物,其中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组成了口腔微生物群落,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平衡对于口腔的健康至关重要。

当口腔内的微生物群落失去平衡,有害微生物可能会获得优势,导致口腔疾病的发生。

糖与口腔微生物密不可分。

口腔内的病原菌,例如蛀牙菌,可以利用糖类作为其生长和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

当我们进食含糖食物时,口腔中的糖浓度会增加,从而为有害微生物提供了生存和繁殖的条件。

有害微生物会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表面的牙釉质,导致蛀牙的形成。

因此,控制口腔内的糖摄入量对于口腔健康至关重要。

除了糖外,口腔卫生也与口腔微生物的平衡有密切关系。

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会导致牙菌斑的堆积,进而破坏口腔微生物的平衡。

牙菌斑是一种透明的黏性细菌聚集物,它可以在牙齿表面形成,并吸附有害微生物,对牙齿和牙龈组织产生不良影响。

定期刷牙、使用牙线和漱口水等口腔卫生习惯可以有效清除牙菌斑,维持良好的口腔微生物平衡,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

牙齿编码也是口腔微生物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通过分析演化树和微生物群体的遗传学差异,研究人员可以了解不同微生物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这种了解有助于开发新的口腔抗菌药物和治疗方法,为口腔健康的维护和口腔疾病的治疗提供指导。

总之,口腔微生物学是一个生动且全面的学科,它研究口腔内微生物的组成、功能、相互作用以及与口腔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控制口腔内的糖摄入量、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以及进行牙齿编码分析都是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践,口腔微生物学将为人们提供更多关于口腔健康的指导。

口腔生物学-口腔正常微生物

口腔生物学-口腔正常微生物

口腔正常菌群-获得与发展
• 发展-乳牙列时期(5-24月) 乳牙列为微生物的定植增加了新生境,厌氧菌明 显增加:韦荣氏菌、放线菌、乳酸菌、罗斯菌等, 可以分离到牙龈卟啉单胞菌和放线杆菌。 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开始定植牙面。
口腔正常菌群-获得与发展
• 发展-窗口感染期(19-36月) 变异链球菌最易定植在牙面
口腔正常菌群-分类
• 原则 只确定属名,未确定种名的某一株细菌,其拉丁 学名可在属名之后加sp.(species)(正体字), 如果同属未定种名的若干菌株,则用spp.取代sp.; 如果是新种,在新种的拉丁文学名之后还要加上 “sp. nov.”,nov是novel的缩写。
口腔正常菌群-分类
• 原则 属:是具有共性的若干种的组合,应与其他属有明 显的差异。不同属之间的16SrRNA序列有较大的 差异,应大于5-7%。 种:微生物学分类的最基本单元,种可以认为是 一群性质相似的菌株,与其他菌株群体有明显差 异,根据16S核糖体RNA序列的异同可以作为定种 的依据,凡是16SrRNA序列同源性大于97%的两 株细菌,即可确定为同一种。
口腔正常菌群-获得与发展
• 发展 口腔内微生物获得是一个有序的过程,是有选择 性的定植在特定的生境,并受局部微环境影响。
口腔正常菌群-获得与发展
• 发展-无牙时期 定植于粘膜的先驱菌(pioneer species)是唾液链 球菌、轻缓链球菌、口腔链球菌等; 三个月后口腔内可有一些专性厌氧菌,普氏产黑 色素菌、具核梭杆菌、韦荣氏菌等。
例子
细菌
Bacteria
细菌
Bacteria
厚壁菌门 Firmicutes
杆菌
Bacilli
乳酸菌目 Lactobacillales

口腔微生物学笔记(修)

口腔微生物学笔记(修)

口腔微生物学绪论内容提要一、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二、口腔微生物生态学基础一、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1676年—Van Leeuwenhoek牙面标本的小动物1890年—ler“化学—寄生学说”酵解糖产酸致龋1897年—GV Black、Williams首先提出牙菌斑的概念1986年—至今口腔微生物组、口腔生态学、菌斑生物膜、致病机制、新种属、抗菌药物与制剂、防龋疫苗、新方法学等细菌学家Koch对微生物学的奠基性贡献1、细菌分离、鉴定技术2、发现结核杆菌3、病原微生物确定标准Koch法则①必须从病灶位分离到同一种病原体②该病原体能在体外培养并传代③培养出的病原体能使易感动物发病,并从发病的动物继续分离培养出该病原体ler:1890 《人类口腔中的微生物》“化学细菌学说”“化学—细菌学说”牙菌斑由微生物组成在大量摄入糖类食物的易感宿主中,菌斑微生物将糖类转化为酸,这些算导致牙齿脱矿,提出去除菌斑是口腔疾病治疗的基础牙菌斑(dental plaque)·细菌沉积物·细菌为主体的生态系统·相互集聚、物质代谢交流和信息交流·可致牙体牙髓病和牙周病1950—1980年代的口腔微生物学发展近代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生物膜·基于16SrRNA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片段克隆测序片段DGGE分离·整个群落直接测序(宏基因组学)454sequencing technology·其他组学研究生物膜(biofilm)·基质包裹·相互粘附并附着于体表或界面·微生物群体·三维立体结构16SrRNA·高度的保守性和特异性·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宏基因组测序通过口腔微生物的宏基因组研究菌群结构和功能变化,筛选与相关疾病关联的显著物种或基因,对疾病进行早期预警、干预、治疗,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奠定了基础二、口腔微生物生态学基础1、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科学称为生态学生物体与环境生态系统与环境系统生态系(ecosystem):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空间构成称为生态系生命因子: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生态系统无生命因子:微生物与其宿主的代谢产物和细胞裂解物、微环境的温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特征、营养、水分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口腔生态系由两大部分组成,即生态区(口腔组织器官:包括齿、舌、颊、腭、牙、牙龈、牙槽骨、龈沟及唾液等多个小生态区)和口腔中的各种微生物群1.1口腔生态区定义:空间层次、栖息地组成:生境habitat、生态点biotopes、生态位(生态龛)niche口腔生态区包括齿、舌、颊、腭、牙龈、牙槽骨、龈沟及唾液等多个小生态区。

口腔生物学重点

口腔生物学重点

第一章口腔微生物学(4T)1.生态系及其建立的中心原则。

(p1)生态系定义: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生态系(ecosystem )生态系建立的中心原则——是生物体对其赖以生存环境有影响,例如:最先定植的菌种为先锋菌,先锋菌定植后改变了环境,给后继定制的细菌创造了定植的条件,,是只能存活于新的环境中。

(先锋菌~定植~环境改变~12h后二次细菌定植~达到动态平衡形成新的生态系)(环境变化—物种影响—适者生存—环境变化)不适者淘汰2.正常菌丛对机体的双重作用。

(p2)(有益)在一定环境中,当机体与正常菌丛之间保持着相互平衡的状态时,正常菌丛显示对宿主起着有益的作用;(有害)但当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干扰了这个平衡状态时,如放射线照射,过量激素的应用,抗生素的长期使用等而导致菌群失调,这就为正常菌群提供了显示其有害作用的机会,这些原来无致病性的或毒力很弱的细菌,遂成为机会致病菌而引起内源性感染疾病,如:长期服用抗生素所致的葡萄球菌假膜肠炎,口腔中的念珠菌病。

3.口腔生态系的决定因素。

(p2)口腔生态系决定因素定义:决定不同微生物能在不同口腔生态系中生存的因素称为(一)物理化学因素a.温度一般细菌可在-5℃~55℃环境中生存口腔食品温度变化幅度±60o 嗜冷菌< 25 ℃嗜热菌> 45 ℃嗜温菌25 ~ 37 ℃b.氧张力绝对需氧菌Obligate aerobes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s绝对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s 耐氧厌氧菌aerotolerant anaerobes微嗜氧菌microaerophilesd.pH:氢离子浓度反映为pH值口腔pH以唾液为代表~e.营养物质的利用唾液龈沟液血素(hemin) 牙龈卟啉菌生长酶类透明质酸酶,蛋白酶等(二)宿主因素(唾液和龈沟液)a.抗体唾液中主要为sIgA 龈沟液中主要为IgGb.蛋白质糖蛋白粘蛋白富脯蛋白富酪蛋白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溶菌酶(唾液功能:润滑维持口腔粘膜完整性软组织修复维持生态平衡凝集作用抗菌作用)(三)细菌因素a.细菌附着(钙桥学说,识别系统学说)1. 粘附(attachment)2. 细菌间作用聚集(aggregation)共聚集(co-aggregation)b.细菌间作用(四)宿主可控制因素饮食习惯:糖消耗频率、量、消耗方式口腔卫生:机械去除及自身口腔卫生4.与口腔疾病相关的两种主要菌种的生物学特征和致病性。

口腔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现状

口腔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现状

口腔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口腔微生物生态学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已经成为口腔医学研究的一大重点之一。

通过对口腔微生物的生态、菌群结构以及菌群与口腔疾病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口腔疾病的发病机制,为口腔医学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I. 口腔微生物及其生态在口腔中,存在着大量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

其中,细菌是最主要的成分,数量约为10的11次方个。

这些细菌构成了口腔微生物菌群。

不同部位的口腔内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均不相同,而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的分布与口腔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唾液中细菌数量要少于舌面的数量,而牙龈沟内和牙周深处则是细菌分布最为广泛的部位。

口腔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可以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两类。

革兰氏阳性菌主要包括链球菌、葡萄球菌、放线菌等,而阴性菌中则有某些致病菌如放线菌耐药菌、黑色素质杆菌等。

此外,在口腔中还存在着多种潜在病原体,如流感病毒、细菌性肺炎杆菌等。

II. 口腔菌群结构口腔菌群结构是指在人的口腔中,各部位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的组合关系。

研究发现,正常人口腔中菌群结构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但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

例如,不同齿列上菌群结构的差异较大。

上颌齿列中细菌数量和种类多于下颌齿列,而不同牙位上的细菌数量和种类的差异更加明显。

此外,唾液和咽部黏膜上细菌群结构的差异也很显著。

III. 口腔菌群与口腔疾病口腔菌群的稳定性与口腔健康的关系密切。

当口腔中的菌群结构发生改变时,可能会导致多种口腔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龋齿、牙周炎、口腔癌等。

例如,龋齿是由龋齿菌引起的一种口腔疾病。

当龋齿菌增多,菌斑中酸性物质的积累会导致牙齿脱矿,形成龋洞。

而牙周炎则是由口腔中某些致病菌引起的牙周疾病。

这些致病菌可引起牙周袋炎、牙周炎等疾病,严重者甚至会导致牙齿松动、脱落。

IV. 口腔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口腔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方法、传统培养法和成像技术等。

其中,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PCR、微生物群落分析、基因组学研究等,这些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准确性的特点。

口腔微生物

口腔微生物

口腔微生物
口腔微生物是指存在于口腔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口腔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参与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还与全身健康密切相关。

本文将介绍口腔微生物的种类、功能以及与口腔健康的关系。

口腔微生物的种类
口腔微生物包括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

其中,细菌是口腔微生物中最主要的
成分,占据了主导地位。

口腔内常见的细菌有放线菌、链球菌、梭菌等。

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霉菌等。

病毒也常常存在于口腔中,如单纯疱疹病毒等。

口腔微生物的功能
口腔微生物在口腔中发挥着多种重要功能。

首先,口腔微生物参与食物的降解
和消化过程,帮助维持口腔内环境的稳定。

其次,口腔微生物与宿主的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可以帮助宿主识别病原微生物,保护口腔免受感染。

此外,口腔微生物还可以合成一些对宿主有益的物质,如维生素等。

口腔微生物与口腔健康的关系
口腔微生物的平衡对口腔健康至关重要。

一旦口腔微生物失衡,就容易导致口
腔疾病的发生。

最常见的口腔疾病包括龋齿和牙周疾病。

龋齿是由于口腔微生物分解食物残渣产生的酸性物质腐蚀牙齿组织所致。

牙周疾病则是由于口腔微生物在牙齿表面形成牙菌斑,引发牙龈发炎等症状。

综上所述,口腔微生物在口腔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关系到口腔
健康,还与全身健康密切相关。

因此,保持口腔微生物的平衡,定期口腔清洁和检查,是维护口腔健康的重要手段。

以上是关于口腔微生物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口腔学微生物重点复习归纳

口腔学微生物重点复习归纳

口腔微生物要点总结1.口腔生态区是由唇、舌、颊、腭、牙齿、牙龈、银沟组成的。

具有:对外开放的门户;特殊的解剖结构和理化性质(滞留区+低氧化还原电位;恒温度和湿度);唾液、龈沟液、牙菌斑;丰富的营养;食物的咀嚼、吞咽和口腔的清洁措施(脱离力)。

2.常见的口腔微生物的种类: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原虫;特点是:数量多,种类复杂;以细菌为主;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与口腔的疾病和健康相关。

3.口腔微生物的相互关系:相互集聚和粘附;相互营养和生长;相互信息交流与遗传多样性;相互竞争、拮抗与生态平衡和生态失调。

4.牙菌斑: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条件下,细菌及其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5.生物膜:指附着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被细菌胞外大分子包裹的有组织的细菌群体。

生物膜是细菌在物体表面形成的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构,同一菌株的生物膜细菌和浮游生长细菌具有不同的特性。

6.牙菌斑生物膜:牙菌斑生物膜是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多样菌丛构成的生态系。

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

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

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

7.生物膜的作用节制:细菌代谢活性和保护菌丛抵抗口腔苛刻环境,使细菌在不适合的条件中仍能存留。

膜内的多聚物基质起约束网络作用,摄取和收藏食物,控制基质成分的移动速度。

膜内高水平的巯基能中和氧基,保护菌细胞勉受氧化损伤。

浓缩从环境中来的营养物质和其它元素,保留一些遗漏出来的溶解物质。

8.龈上菌斑:位于牙颈部龈缘以上牙面上的菌斑。

包括窝沟菌斑、光滑面菌斑、邻面菌斑、颈缘菌斑。

这种菌斑的结构比较完整,主要细菌是革兰阳性球菌、杆菌。

随着菌斑成熟,革兰阴性球菌、杆菌和丝状菌的数量将增多。

9.龈上、龈下菌斑的主要特征:特征\菌斑龈上菌斑龈下菌斑生长环境有氧、兼性厌氧兼性、专性厌氧优势菌G+需氧菌和兼性菌G-厌氧菌和能动菌唾液清洁+ -食物摩擦+ -代谢底物糖类血清蛋白、氨基酸、糖宿主防卫机制唾液Ig 血清Ig10.致龋菌斑:与龋病发生有关的牙菌斑,多位于牙齿的咬合面、光滑面、邻面和颈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acteria in oral ecosystems
• in a variety of habitats and local nutritional conditions. • exposed to the antibacterial agents in saliva, elements of the immune system of the host. •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diet, oral hygiene and fluoride. • soft tissues and hard tissues: mucosa, tongue, saliva and tooth surfaces.
Oral Biology
Nie Min
聂 敏
Oral Biology
Oral Microbiology
Dental Biochemistry
Disease Molecular Biology
Oral Immunology
Oral Bone Tissue Biology
Oral cells and tissues
对宿主免疫系统刺激
唾液腺的神经支配
有助于组织和器官正常发育 定菌动物 肠道发育不良
营养功能
VitK, Biotin, B6, B2 长期使用抗菌素: 营养吸收,维生素代谢障碍,外源性感染
损害作用 内源性感染 为外源性感染提供条件 pH,Eh值改变,酶的产生 使宿主致敏
三、口腔生态系的影响因素
过氧化物酶LPO ——硫氢酸盐抗菌系统(salivary peroxidase) SCN- + H2O2
硫氰酸盐
过氧化物酶
LPO
OSCN- 次硫氰酸盐
SCN氧化中间产物
(p5,54,123)
1. 抑制细菌生长,增加联合抗菌作用
2. 减少H2O2对黏膜的损害
乳铁蛋白 (lactoferrin) 能与铁结合,使部分需铁细菌受抑制。 “营养性免疫”口腔链球菌、变链菌、 放线共生放线杆菌 溶菌酶 (lysozyme) 能介导细菌聚集,破坏细胞膜,激活细 菌的自溶素。
• 粘蛋白
MGI 保护、润滑、抗微生物参与获得性膜形成 MGII 凝固细菌 血链球菌+MGI 生长 变形链球菌+MGI 不生长 血链球菌+变形链球菌+MGI 生长
(p5,53,123)
粘蛋白:
MG1 >1000kDa
(p5,53,123) MG2 200~250kDa
颌下腺、舌下腺、唇腺、鄂腺 颌下腺、舌下腺、唇腺分泌, 分泌,腮腺不产生 鄂腺、腮腺不产生 二硫键连结两个亚单位,含有 单一糖基化的单肽链,无疏 无膜区 水区 对羟基磷灰石的亲和力大,参 与牙面获得性膜的形成,保护 牙齿; 覆盖于黏膜表面,维持黏膜的 润湿,阻止有害物质的入侵, 保护口腔软组织 对牙面的亲和力不高,但能 与一些细菌特异性结合,促 进细菌凝集,有利于细菌的 清除,调节口腔菌丛,防止 龋病牙周病的发生
•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sIgA is chiefly the prevention of bacterial colonization by binding to specific antigens responsible for adhesion. • Colonization may be prevented by agglutination, or clumping, of bacteria which are then washed into the esophagus, or by affecting specific enzymes necessary for bacterial metabolism. • Some oral bacteria are more easily phagocytosed after coating with IgA.
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 关系称生态系ecosystem
环境(environment)
生物体周围许多不同复杂程度的实体
研究生物与 其环境的相 互依赖和相 互制约的科 学为生态学 (ecology)
生态系建立的中心原则是生物体对其赖以生存环境的影响
1985 Volker Rush 提出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为微 生态学(microecology)
H1409 口腔颌面组织生物力学和生物材料
H1410 口腔颌面疾病诊疗新技术 H1411 口腔颌面疾病其他科学问题
第一章
口腔微生物学
I. 口腔生态系及其影响因素 II. 牙菌斑与生物膜 III. 口腔正常菌丛 IV. 口腔生物膜疾病与微生物的关系
第一节 口腔生态系及其影响 因素
一、生态系和生态学
• 机制---破坏细胞壁氨基多糖而溶菌
(p5,54,123)
(三)细菌因素
细菌附着 1. 粘附(attachment)
2. 细菌间作用 聚集(aggregation) 共聚集(co-aggregation)
Bacteria factors
Adhesion of bacterium Adhesion between bacteria (p5-7) 脂磷壁酸-葡聚糖-葡糖基转移酶
(p4,54,124)
• Salivary IgA is chemically distinguished from plasma IgA by the presence of a secretory component in salivary IgA which renders it more resistant to proteolysis by bacterial enzymes. • IgA-specific proteases are produced by, for example, Bacteroides, Streptococcus sanguis and Streptococcus mitis. IgA possessing a secretory component is designated sIgA to distinguish it from plasma IgA. • Approximately 90% of the IgA of parotid saliva, and 85% of whole saliva in the mouth, is sIgA.
Effect Factors on Oral Ecosystem
1. 2. 3. 4. Physical and chemical factors Host factors Bacteria factors Manipulated factors by host (p2)
(一)物理化学因素
软硬组织屏障
生态位,小生境 niche 生态点 biotopes 生境 habitat niche:是生物生活或居住的微小范围的环境。
小生境的种类或数目是决定在生境中生活的物种种数 的主要因子。生境或群落的结构愈复杂,其含有的生 物种类愈多。
生态连续ecological succession(生态演替) 生物体栖息在一个变化环境中的过程
(二)宿主因素 唾液
1.抗体
唾液中主要为sIgA 龈沟液中主要为IgG
2. 蛋白质 • 糖蛋白
• • • • • •
粘蛋白 富脯蛋白 富酪蛋白 过氧化物酶 乳铁蛋白 溶菌酶
Ig:SIgA, IgG
P 130.
IgA J Chain
SIgA=(IgA)2+J+SC
IgA
Secretory ComponentPoly-Ig-Receptor
口腔颅颌面科学 H1401 口腔颅颌面组织生长发育及牙再生 H1402 颅颌面部骨、软骨组织的研究 H1403 口腔颌面部遗传性疾病和发育畸形及软组织缺损修复 H1404 牙体牙髓及根尖周组织疾病06 唾液、涎腺疾病、口腔颌面脉管神经及颌骨良性疾病
H1407 味觉、口颌面疼痛、咬合及颞下颌关节疾病 H1408 牙缺损、缺失及牙颌畸形的修复与矫治
口腔
S.mutans
300余种,人体细胞1014,仅10%为哺乳动物细胞,其他为微生物
动态平衡
口腔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有益作用
损害作用
有益作用
对外源性微生物的抑制
entagonism, microbial interference 阻止和限制外源微生物的入侵
通过竞争营养物质 产生抑制性代谢产物 占据空间位置 降低PH值 降低氧化还原电势 导致机体产生天然抗体
获得性膜
复杂的口腔环境
舌、龈上皮、龈沟、颊、腭、
釉质、牙本质、牙骨质
1. physical and chemical factors
• Temperature: psychrophilic microognism 25°C thermophilic microognism 45 °C mesophilic microognism 25~37 °C • Oxygen tension: obligate aerobes obligate anaerobes facultative anaerobes aerotolerant anaerobes microaerophiles • pH (p3)
Development of a Tooth
Dental lamina Enamel organ
Tooth bud 1-month old fetus Dental papilla
proliferation
• • • • •
为什么肿瘤要转移? 为什么神经胶质瘤不转移? 为什么肿瘤的细胞周期会变长? 为什么喉癌患者男性远多于女性?7:1 肿瘤拥有自由意志吗?
口腔菌从的的主要成员: 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厌氧菌 Eh (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s) 指两个电极之间的电位差 +75mV ~ -50mV pH 氢离子浓度反映为pH值 口腔pH以唾液为代表5.6~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