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物技术论文

合集下载

植物学方面的毕业论文范文

植物学方面的毕业论文范文

植物病原微生物与寄主植物的互作机制研究摘要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演变,植物病害问题因病原微生物的活跃而日益严峻,对作物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

本研究深入剖析了植物病原与宿主植物间的精细互动机制,旨在解锁病害发生的深层原理,为科学防控病害奠定理论基础。

通过精心策划的一系列实验,我们揭示了病原微生物如何运用多样的感染策略穿透宿主的防御壁垒,以及宿主植物如何借助复杂的防御机制和精细的信号传导路径来反击这些入侵者。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研究中阐明了信号分子(包括植物激素、一氧化氮、活性氧等)在这一互动过程中的核心调节作用,这些分子不仅指挥着宿主的防御策略,还间接影响着病原的致病效力。

此外,我们观察到不同宿主植物在防御策略及信号传导路径上的显著多样性,为抗病品种的培育开辟了新路径。

本项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植物-病原相互作用机理的认知,也为病害管理策略的创新与抗病育种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撑。

通过细致解析信号传导途径及关键调控因子,我们有望开发出更为精准高效、减少化学农药依赖的病害防控策略,保障农业生产的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抗病育种技术的突破将促成更多高抗性、高产高效的作物品种,有效缓解病害对作物产量的负面影响。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挖掘新型信号分子的调控机制,解码关键因子的功能,并加强跨物种的比较分析,力求全面解锁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动的奥秘,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加完备的技术解决方案。

关键词:植物病原微生物;寄主植物;互作机制;信号传导途径;病害防控;抗病育种目录摘要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5)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 (7)2.1 植物病原微生物学基础 (7)2.2 植物病理学基础 (8)2.3 植物免疫学基础 (9)第三章植物病原微生物与寄主植物的互作关系 (10)3.1 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机制 (10)3.2 寄主植物的防御反应 (10)3.3 互作过程中的信号传导与调控 (11)第四章实验方法与技术 (13)4.1 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培养 (13)4.2 实验设计与操作流程 (13)4.3 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14)第五章研究结果与讨论 (16)5.1 实验结果展示 (16)5.2 结果分析与讨论 (17)5.3 与前人研究的对比与联系 (18)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19)6.1 研究结论总结 (19)6.2 对农业生产的意义与建议 (19)6.3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20)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植物病原微生物对农业生产的威胁不容小觑,它们通过侵袭寄主植物引起减产和品质下滑,成为制约全球农业生产的一大障碍。

生物小论文范文

生物小论文范文

生物小论文范文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基因编辑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农业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具。

本文旨在探讨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其潜在影响。

基因编辑技术,尤其是CRISPR-Cas9系统,以其高效、精准的特点,为农业生物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通过这项技术,科学家们能够在基因层面上对作物进行精确的修改,以提高作物的产量、抗病虫害能力以及适应性。

首先,基因编辑技术在提高作物产量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

通过对特定基因的编辑,可以增强作物对光合作用的利用效率,从而增加作物的生物量和产量。

例如,通过编辑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培育出了光合作用效率更高的水稻品种。

其次,基因编辑技术在增强作物抗病虫害能力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编辑作物中的抗病基因,可以使其在不使用化学农药的情况下,有效抵抗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这不仅减少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提高了作物的安全性。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帮助作物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例如,通过编辑与植物耐旱性相关的基因,可以培育出能够在干旱条件下生长的作物品种。

这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担忧。

一些人担心基因编辑技术可能会带来生态平衡的破坏,以及对食品安全的潜在风险。

因此,对基因编辑技术进行严格的监管和评估是必要的。

总之,基因编辑技术为现代农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通过合理利用这项技术,并对其进行适当的监管,我们可以确保基因编辑技术为农业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植物生物技术论文4100字_植物生物技术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植物生物技术论文4100字_植物生物技术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植物生物技术论文4100字_植物生物技术毕业论文范文模板植物生物技术论文4100字(一):植物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摘要:开展植物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相关专业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迫切需要。

该文介绍了植物生物技术实验课程的实验教学观念、实验项目模块化、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并分析了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

关键词:植物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模块化;改革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现代生命科学及相应技术正迅速发展,植物生物技术也随之迅猛发展,其不仅在改良植物遗传性状、选育新品种、创造新种质、提高产量等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在食品、药业、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解决人类所面临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1]。

针对与植物生物技术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植物生物技术实验课程,是现代经济社会、生命科学迅速发展,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迫切需要[2]。

在以往的相关实验教学中,多较重视理论教学,而对实验教学并不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中存在所占课时的比例较小,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实验教学方法单调,学生被动实验等诸多问题[2-9]。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开展了植物生物技术实验的教学改革,以期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实验技术,对生物技术涉及的各种原理形成正确而完整的认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与专业技能,培养其科研素养,提高研究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1更新实验教学观念在以往的有关植物生物技术实验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往往只将其作为验证理论课程的附属品,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实验课所占的学时较少[3-7]。

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开展了植物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改革。

在改革中,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能力培养,在学生培养方案中增加了植物生物技术实验在总课程中所占的学时数,将实验课与理论课的学时比例由1∶2调整为1∶1。

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生物技术在现代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生物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本文将介绍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伦理和法律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第二章: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1 生物技术的定义2.2 生物技术的分类2.3 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第三章: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3.1 农业生物技术3.2 医学生物技术3.3 工业生物技术3.4 环境生物技术第四章:生物技术的伦理和法律问题4.1 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4.2 生物技术的法律问题4.3 生物技术的监管措施第五章:生物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5.1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5.2 精准医学的发展5.3 合成生物学的前景5.4 生物能源的研究与应用第六章:结论6.1 主要研究发现6.2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6.3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引言生物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领域。

它利用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生物体的基因组、蛋白质、细胞等进行研究和利用,以解决生物学、医学、农业和工业等领域的重大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伦理和法律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生物技术的定义是利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对生物体进行研究和利用,以开发新的医药、农业和工业产品或改良已有产品的方法和技术。

生物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的农业生产,然而,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主要发生在20世纪下半叶,随着基因工程的兴起和生物学研究的深入。

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生物技术在农业、医学、工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农业领域,生物技术被用于增加作物的产量和抵抗病虫害,从而提高粮食和农产品的生产效率。

在医学领域,生物技术可以应用于基因检测、基因治疗和药物研发,对癌症、心血管疾病、遗传性疾病等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生物技术论文:天敌防治有害生物技术研究进展.doc

生物技术论文:天敌防治有害生物技术研究进展.doc

生物技术论文:天敌防治有害生物技术研究进展我国有害生物发生十分严重,给森林,蔬菜、瓜果、粮食、园林、经济作物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生态损失,甚至危及人类生命健康,造成重大社会问题。

目前,对害虫的防治主要还是采用化学农药,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使农作物农药残留居高不下,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环境激素问题严重,同时,还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影响气体变化。

无农药有害生物天敌控制技术研究了天敌喷剂、飞行器及机械喷撒天敌、工厂化大规模天敌生产等多项技术,对森林、果蔬,粮食,园林等多种害虫防治很好。

利用天敌防治有害生物具有以虫治虫、不污染环境、生态内部平衡、可持续稳定控制灾害的突出特点,符合世界生物防治的大方向,但由于受技术问题制约,目前,可利用的天敌少,大多数害虫无法采用天敌进行防治。

为了开发新型天敌防治技术,扩大天敌应用范围,减少使用化学农药,笔者从2005年至2010年对天敌防治技术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现将有关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试验天敌供试天敌的种类包括管氏肿腿蜂、蒲螨,赤眼蜂、瓢虫。

天敌来源于山西省杨树林局,北京市及自繁。

试验内容天敌喷剂、飞行器高空喷撒天敌、机械喷撒天敌,工厂化大规模天敌生产,天敌及天敌喷剂对林业、农业领域的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同翅目、真螨目、等翅目、直翅目多种害虫的防治试验。

试验进展天敌喷剂目前,对林业、蔬菜、粮食、果树、花卉发生的害虫还是以化学农药为主要防治手段,尤其是大面积暴发的各类虫害,根本无法使用天敌进行防治。

天敌喷剂技术,把天敌制成了同农药剂型一样的工业产品,改变了过去只能人工释放天敌的历史,可以采用飞行器以及机械装置进行高空喷撒,并且解决了过去多数害虫没有天敌可利用的技术难题,极大扩展了天敌的应用范围,可广泛应用在森林,果蔬、粮食、园林等多领域的主要害虫防治上,大幅度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飞行器高空喷撒天敌采用热气球飞行器为载体进行高空喷撤天敌试验,其中肿腿蜂试验高度100m,赤眼蜂试验高度50m,蒲螨试验高度30m,瓢虫试验高度3m。

植物保护论文范文

植物保护论文范文

基于生物防治的农作物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摘要面对全球农业对可持续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绿色防控技术在农作物害虫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科研领域的焦点。

本研究通过全面回顾生物防治技术的基本理论、类别划分及其优缺点,精心设计了一套综合性策略,旨在针对农作物害虫实施绿色防控。

该策略整合了天敌昆虫释放、微生物源及植物源农药的应用,以及生物工程技术,旨在达成环境保护、人身安全与高效防治的和谐统一。

实地试验数据证实,这一生物防治策略能有效抑制害虫群体,显著减轻作物受害,且其环境友好性明显超越传统的化学防治方式。

不过,生物防治效果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显著影响,提示我们在实际部署时必须细致考虑这些变量并作出相应调整优化。

总体而言,本研究不仅为农业害虫管理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绿色防控体系,还为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生物防治;农作物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天敌昆虫;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生物工程技术;环境因子;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录摘要 (1)第一章引言 (4)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4)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5)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6)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 (7)2.1 生物防治的基本原理 (7)2.2 生物防治技术分类 (8)2.3 生物防治技术的优势与局限 (9)第三章农作物害虫绿色防控技术方案设计 (11)3.1 防控方案的目标与原则 (11)3.2 防控方案的具体措施 (11)3.3 防控方案的实施流程 (12)第四章实验方法 (14)4.1 实验材料与准备 (14)4.2 实验设计与操作 (15)4.3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15)第五章研究结果与分析 (17)5.1 实验结果 (17)5.2 结果分析与讨论 (18)5.3 与传统防治方法的对比 (18)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20)6.1 研究结论 (20)6.2 研究展望 (21)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农业生产的不断扩张,农作物害虫问题日益严峻,对粮食安全及农业生产构成了重大挑战。

浅谈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论文

浅谈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论文

浅谈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目前,生物技术正在世界突飞猛进地发展,而且在医学、农业、食品工业、能源工业、环境保护各个领域显示出极大的生产潜力。

作为生物技术有力手段的组织培养,也日益受到重视,组织培养在农林作物的脱毒快繁、突变诱发、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方面都可以发挥作用.当前人类正面临淡水资源短缺的困难,同时土地沙荒化、盐渍化也对人类造成威胁.我国是属于淡水资源缺乏的国家,除积极进行节用水,在农业上选育耐旱作物品种以及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之外,应用细胞工程技术快速繁殖固沙植物,筛选抗旱和抗盐的细胞突变体,以至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将抗旱基因引入到禾谷类作物中,最终将会对干旱、半干旱及滩涂地区的开发利用产生极大影响.可喜的是,目前科学家们已做出积极努力,在渗透调节基因工程方面取得了有意义的进展。

总之,生物技术的应用将对我国农林生产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本节所讲的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希望能引起读者广泛的兴趣,以便为不久的将来应用生物技术在解决我国旱区的实际问题上,能有所启迪。

一、植物组织培养中的细胞分化与器官建(一)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即是每个植物的本细胞或性细胞都具有该植物的全套遗传基因,因此在一定培养条件下每个细胞都可发育成一个与母体一样的植株。

这个概念虽然在本世纪初已经提出,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在实践上并没做到,经过几十年来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改进,目前细胞的全能性不但在理论上完全被证实,而且为组织培养在实践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植物细胞要表现出全能性,须经过几个步骤:成熟细胞→分生细胞→胚状体→完整植株。

成熟细胞→愈伤组织→出根出芽→完整植株。

脱分化也就是已经分化定型的细胞,经过诱导成为重新恢复了分裂能力(也就是成为分生状态)细胞的过程。

不但植物体细胞可以表现全能性,花粉在培养条件下也可能进行脱分化,通过愈伤组织或胚状体发育成单倍体植株.植物细胞为什么表现出全能性呢?就要从动物与植物细胞的区别说起。

植物保护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生物技术对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影响研究

植物保护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生物技术对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影响研究

植物保护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生物技术对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影响研究防治的影响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传统的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如化学农药的使用,面临着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破坏等诸多问题。

因此,利用生物技术手段进行植物病虫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生物技术对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影响,以期为未来植物保护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

二、研究意义生物技术的应用为植物病虫害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具有以下意义:1. 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和抗虫性,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2. 为培育抗病、抗虫、抗逆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提供了可能性。

3. 为揭示植物与病原体、昆虫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以下问题:1. 生物技术如何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和抗虫性?2. 不同生物技术手段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效果比较?3. 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前景及其局限性?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实验生物学方法,包括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方法,进行以下实验: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病虫害防治相关的生物技术手段,对其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详细了解。

2. 通过对转基因植物和非转基因植物的抗病性和抗虫性进行比较分析,评估生物技术手段对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效果。

3. 通过测定转基因植物和非转基因植物在病虫害胁迫下的生理和生化指标,分析生物技术手段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4. 在田间实验中测试生物技术手段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详细步骤1. 理论研究:收集和整理生物技术与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相关资料,对研究领域进行系统性的了解和分析。

2. 实验操作: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进行实验室实验。

具体步骤包括选取生物技术手段、制备实验材料、接种病原体和昆虫、观察植物的反应等。

3. 数据收集与分析:记录实验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评估生物技术手段对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及其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生物技术 毕业论文

生物技术 毕业论文

生物技术毕业论文本文探讨了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生物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的新技术,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科研界关注的热点。

在生物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生命科学、化学、药学等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成为了其中的重要领域。

本文主要从生物技术的定义、现状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生物技术的定义生物技术是指以生物为对象,运用生物制造技术、生物分析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手段,进行产业、农业、医学、环保等领域生产与应用的技术。

生物技术涉及的领域很广泛,从基础的生物学研究到医药、工业、环保等实际应用。

二、生物技术的现状生物技术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科研界关注的热点,其市场规模和应用领域均得到了持续的拓展和加强。

生物技术的应用主要以生产性应用、医疗应用、环保应用为主。

在生产应用中,生物技术可以用于食品加工、饲料添加、生物肥料、微生物酶制剂等;在医疗应用中,生物技术可以应用于生理认知、疾病治疗、新药研发等;在环保应用中,生物技术可以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资源保护等。

三、生物技术的应用生物技术在众多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就几个具体的应用方面进行讨论:1.生物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中,农业是一个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的领域,可以运用生物技术手段来不断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降低生产成本。

其中,基因编辑技术是典型的应用之一,其可以用于设计新品种的农作物,以及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

2.生物医药生物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与医药研发之中。

例如,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疗法已经投入到临床使用之中,如单克隆抗体、表观遗传学治疗、免疫治疗等。

生物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医疗治疗效果,并且使一些生命疾患的治愈变得更加可预测。

3.生物化学在生物化学领域中,生物技术手段可应用于糖化学、蛋白分析、配基识别等方面,从而联络生命科学与化学这两个领域之间的联系。

在研发上具体应用中,生物技术手段可用于多种基质的分离纯化,例如基因工程药物制剂的纯化以及该药对生物特性的评价。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 课题式教学方法初探以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践教学为例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 课题式教学方法初探以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践教学为例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课题式教学方法初探以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践教学为例摘要:园艺专业的毕业论文是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探讨了课题式教学方法在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探索。

通过对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践教学的课题设计、教学模式、师生互动等方面的分析与整理,发现课题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综合能力。

同时,论文还介绍了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践教学中的实施步骤和具体案例,希望能为园艺专业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课题式教学方法,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践教学1. 引言园艺专业是农业科技领域中的重要专业之一,培养学生掌握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

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际操作的环节,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存在一定的欠缺。

因此,本论文旨在通过课题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提高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践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2. 课题式教学方法在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践教学中的应用2.1 课题设计课题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逐步解决问题。

在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践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课题,如改善作物抗病能力、提高果实品质等,通过对这些课题的研究,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模式课题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在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践教学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课题研究。

同时,教师也要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推动课题的顺利进行。

2.3 师生互动在课题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非常重要。

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生则要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与教师进行深入的探讨,实现真正的互动式教学。

园艺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运用显微镜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园艺植物是否遭受感染

园艺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运用显微镜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园艺植物是否遭受感染

园艺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运用显微镜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园艺植物是否遭受感染研究背景园艺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易受到各种病原物的感染,如病毒、细菌、真菌等,导致严重的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

因此,对园艺植物的感染进行准确、快速的鉴定至关重要。

传统的感染诊断方法主要基于症状观察和病原分离,但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

近年来,随着显微镜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园艺植物感染的鉴定。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运用显微镜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园艺植物是否遭受感染进行鉴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首先,通过运用这些先进技术,可以更加准确、快速地诊断感染,为及时采取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减少损失。

其次,通过对不同病原体的鉴定,可以了解病原物的种类和流行情况,为园艺植物的抗病育种和品种选育提供重要参考。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运用显微镜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园艺植物感染进行鉴定的方法、步骤和优势,分析不同病原体的生物学特征和感染机制,为园艺植物抗病育种和品种选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1. 样本采集:选择具有典型感染症状的园艺植物样本,包括叶片、茎干部位等。

2. 显微镜观察:运用显微镜技术观察样本的细胞组织结构,寻找病原体并观察其形态特征。

3. 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DNA测序等,对病原体进行基因水平鉴定,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基因序列信息。

4. 数据记录与分析:对观察和鉴定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比较不同病原体的生物学特征和感染机制。

步骤本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样本采集:选择具有典型感染症状的园艺植物样本,包括叶片、茎干部位等。

2. 显微镜观察:运用显微镜技术观察样本的细胞组织结构,寻找病原体并观察其形态特征。

3. 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DNA测序等,对病原体进行基因水平鉴定,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基因序列信息。

植物转基因技术

植物转基因技术

植物转基因技术(共1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生物工程的导论论文之植物转基因技术生物1002班郭雅莉 6 摘要:目前,转基因技术已经成熟,转基因作物已进入产业化阶段,而且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呈直线上升趋势。

世界上已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出许多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生物技术产品已应用到医药,保健食品和日化产品等各个方面,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最活跃,进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为此,我将对植物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和当代社会发展的概况进行系统阐述,同时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进行系统的讨论。

关键词:国际状况转基因技术应用安全性问题自1983年美国在世界上首次获得转基因烟草以来,植物转基因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们将以转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生物技术上的巨大飞跃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植物转基因技术巨大的生产潜力将为人类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将辐射性地影响人类社会、经济、技术、生活、思想等方面的发展。

然而由于人们最初对转基因技术的认识不足或不理解,以至对转基因技术存在不同的态度和看法甚至偏见,使植物转基因技术面临着不少冲击。

在20世纪末,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就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反对者认为转基因作物具有很大的潜在危险,可能会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造成威胁。

在欧洲,转基因作物曾被一些媒体称之为“恶魔食品”[1]。

一、国际植物转基因技术状况简介转基因技术已在多种植物上获得成功,转基因的棉花、大豆、玉米、水稻、烟草、番茄、油菜等重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已作为商品投入市场。

其进入田间实验的种类不断增加,除转基因粮食作物之外,转基因蔬菜、瓜果、牧草、花卉、林木及特用植物数量逐渐增加,基因种类和来源日益丰富,转基因性状日趋多样复杂。

在所涉及的转基因方法中,农杆菌介导法占50种,基因枪轰击法24种,DNA直接转移法2种,电击介导法2种,化学介导法1种[5]。

生物技术在花卉中的应用97分

生物技术在花卉中的应用97分

《园艺专题》课程论文题目:生物技术在花卉中的应用学院:农学院生物技术在花卉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介绍了生物技术领域中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在花卉研究方面的应用,同时展望了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花卉生物技术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前景世界花卉业把花卉作为一种商品进行大规模生产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已形成了一项重要产业.据联合国贸易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世界花卉市场年销售额每年以10%至13%的速度递增,1989年为300亿美元,1991年为1000亿美元,1997年为1400亿美元,到2000年已达2000亿美元.1995年产量和产值居世界前5位的依次是:日本、荷兰、美国、意大利、德国.花卉出口国居前4位的为:荷兰、哥伦比亚、比利时、卢森堡,其中荷兰占总量的60%.传统上,新品种一般是从自然变异或人工诱导的变异植株中筛选或通过具有优良性状的植株杂交等方式获得,但这些传统方式面临着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如变异频率不高、杂交不亲和、育种周期长以及盲目性大等.生物技术的发展为育种技术提供了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手段,给花卉业注入了巨大活力.因此,世界各国对花卉生物技术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对促进世界花卉新品种的增加,品质的提高以及花卉产业化的发展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一花卉细胞工程1.1快速繁殖技术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Morel用茎尖培养的方法大量繁殖兰花,并获得成功.植物快速繁殖技术、试管苗工厂化生产和无病毒种苗生产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通过离体培养获得小植株并且具有快速繁殖潜力的植物已有100 多科、1000种以上,有的已经发展成为工业化生产的商品. 当前盆花试管苗的种类有百合、泥润、朱顶红、水仙、风信子、大丽花、万年青等;切花试管苗有非洲菊、安祖花、月季、六出花、补血草、龙胆、菊花、翠菊等.美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等欧美国家试管苗的年产量均在数千万株眦上,并且以每年7%-8%的速度增加.中国快速繁殖和无病毒种苗生产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六五” 期间主要是研究、积累阶段,到“七五” 期问研究成果开始向应用转化并大见成效.兰花、香石竹、月季、菊花、唐菖蒲、百合、花烛、非洲菊、蒲包花、大花萱草、非洲紫罗兰、大岩桐、重瓣玉簪、花叶芋、瑞香、橡皮树、草莓、茶花、桉树、杨树、苹果、柑桔、枣树、枸杞、醋栗、葡萄、木薯、无籽西瓜已进行规模化生产或中间实验.试管苗的年产量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 2 000万株左右发展到近几年的5000万到1亿株以上.1.2突变体的诱导新奇和特异是花卉观赏价值的重要组成,因此通过突变体的诱导和筛选确是一种良好的途径,突变体的诱导主要有化学诱导、物理诱导与离体培养诱导三种方式“ J •化学诱导和物理诱导的突变因缺乏专化性和常常受到嵌合体的干扰而效率不高.由组织培养再生的植株中,存在广泛的变异,如兰花、倒挂金钟、香石竹、水晶掌和锦带花等重要观赏植物的再生植株中,都观察到这种现象,有的变异频率可达30%〜70%,并且绝大多数变异可以遗传,这些变异的细胞(植株)因不同筛选因子的存在,而形成不同特性的无性系.因此,用细胞代替植株进行筛选,可将细胞水平表达的各种突变体与单细胞培养等技术结合,可得到常规育种中不易得到的遗传变异.创建新的种质资源.离体培养所产生的突变体种类多,植株形态、花瓣性状、果实颜色各异.日本获得了百合、西瓜、大丁草、草莓和兰属的新品种及抗病性水稻、番茄和烟草品系.泰国获得了改良型香蕉和菊花新品种.1.3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杂交1.3.1原生质体培养植物原生质体(protoplasf) 是脱去了细胞壁的一个由质膜包裹的裸露的植物细胞,同种植物组织可获得大量的遗传上一致的原生质体群,而不同种植物的原生质体在诱导条件下可彼此融合。

现代中药中生物技术应用论文

现代中药中生物技术应用论文

现代中药研究中生物技术的应用综述摘要:本文从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4个方面对生物技术在中药研究及应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生物技术中药【中图分类号】s961.6中药是我国制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然药用资源。

我国现有中药资源12807种。

近年来,随着盲目挖掘捕猎,不仅使野生资源日益减少,造成全国经常使用的400余种药材每年有20%的短缺,而且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人类遭受到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人工栽培品种又面临着品质退化、农药污染和种子带病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对药材品质的保证和控制。

使得我国中药生产加工总体上仍处于与现代科学技术严重脱节状态。

因此除了制定有关政策法律保护占我国药材市场80%供应量的野生资源以外,还必须找到切实可行的新技术途径彻底改变我国中药生产的落后面貌。

生物技术是一门应用生物科学研究成果工程手段增加生物制品数量、提高质量,从而满足人类日益增长需求的技术,它的具体内容包括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和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等4个方面。

生物技术作为一种综合了生命科学与多种现代科学理论与研究手段的高新技术,在中药资源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细胞工程生产药材原料或药用有效成分、部位植物能生产30000多种化合物,是微生物来源的4倍。

有些物质是很难用化学方法合成的,有些很难用微生物生产或增加产量。

植物细胞培养不受环境、生态和气候条件限制,生长比整体植株快,次生代谢物质的含量是自然植株的数倍甚至数千倍,如人参皂苷在组织培养中含量占干重的27%,全株中只有4.5%;紫草素在细胞培养物中占12%,而全株只有1.5%。

药用植物三七、人参、雪莲、银杏、紫草、洋地黄、长春花、丹参、红豆杉等的培养已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优化了培养条件。

人参细胞培养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分析表明与种植人参无明显差异。

一些植物的细胞培养已达到商业化生产应用,如在日本植物细胞培养反应器的规模已达4000~20000l,美国phyto公司已达到了75000l紫杉醇的生产规模。

植物科学与技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植物科学与技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植物科学与技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植物科学与技术是研究植物生长发育、代谢调控、抗逆应答等方面内容的学科,围绕着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来解决植物生产、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展开研究。

本文将从植物基因组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技术等不同方面综述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一、植物基因组学植物基因组学是通过对植物基因组的分析,揭示植物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促进植物遗传改良的一门学科。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植物基因组被测序和解读。

例如,近年来对水稻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揭示了大量水稻基因及其功能,为水稻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代谢调控、信号传导等生理过程。

在植物生理学领域,一项重要的研究方向是植物逆境胁迫响应机制。

逆境胁迫如干旱、高温、盐碱等对植物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了解植物逆境响应的分子机制对提高植物抗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蛋白质代谢、激素信号传导等研究成果为植物逆境响应机制的揭示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三、植物生物技术植物生物技术是将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知识和技术应用于植物的改良和利用。

在植物生物技术领域,转基因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通过转基因技术,科学家能够向植物中导入外源基因,使植物获得特定的性状或功能。

例如,转基因植物能够提高农作物对虫害、病害的抵抗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四、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不参与基本生长发育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具有多样的结构和功能,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食品等领域。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对开发新药物、改良农作物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通过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手段,多个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途径和调控网络被阐明,为植物次生代谢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综上所述,植物科学与技术领域涵盖了植物基因组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技术等多个研究方向。

通过对这些方向的综述,我们不仅能够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还可以为后续的植物科学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于生物科技论文范文2000字怎么写

关于生物科技论文范文2000字怎么写

关于生物科技论文范文2000字怎么写生物技术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农业和医药的进步,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保障,生物技术在我国的健康保障中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下面是店铺整理了关于生物科技论文2000字范文,欢迎阅读!生物科技论文2000字范文篇一:《谈谈生物高科技的发展》摘要:生物技术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农业和医药的进步,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保障。

生物技术有着诱人的前景,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寄,它不仅能成为重要的生财之道,而且可能成为二十一世纪的经济支柱,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

关键词:生物高科技发展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人民提供生活的基本需要。

生物技术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农业和医药的进步,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保障。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我国发展生物技术的目标应不同于发达国家,应有自己的特色。

1、政策与策略(1)生物技术应置于我国高科技发展计划之首,因为,生物技术的进步可以改造农业,包括谷物,肥料和家畜。

(2)优先发展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其次是医药卫生、轻工与食品领域内的生物技术新产品。

研究的重点要向农业倾斜。

生物技术的发展应尽快形成高技术生产体系。

研究项目应是有限目标,优先发展一批国内急需、技术成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国内有一定基础和条件的生物技术新产品。

(3)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以提高技术水平和产量,改进产品质量,增加品种,减少环境污染。

为此,在农业方面,我们应采用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加强优良品种的选育;在医药、轻工业方面,积极采用遗传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新技术,改革传统的生产工艺,以提高产量,增加效益。

(4)大力加强生物技术的开发工作。

例如,大力研制新型发酵设备,它既可用于细菌培养,也可用于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生产蛋白和核酸的纯化仪器和监测分析仪器等,以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5)重视生物技术以及有关领域的基础研究。

开展基础研究,可以为改进现有技术和发展新技术提供理论基础,也是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条件。

牡丹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牡丹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论文题目:牡丹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姓名:学院: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20 年月日牡丹组织培养及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从牡丹的种子培养、茎尖培养、叶及叶柄培养、芽培养和根培养几个组织培养方式,及不同组织培养方式对培养基的选择等方面来综述牡丹现阶段组织培养取得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牡丹组织培养在园艺方面所起的作用。

组织培养技术作为植物繁殖的新手段已日益普及,这种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的无性繁殖和常规方法相比,最显著的优点是可以用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空间,而且不受季节、气候的影响,由个体开始,从而产生大量植株。

关键词:牡丹;组织培养;外植体;培养基引言:牡丹(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现在这一地区尚有野生单瓣品种存在。

牡丹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间;根肉质,粗而长,中心木质化,长度一般在0.5~0.8米,极少数根长度可达2米。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摘自:百度百科)1.植物组织培养快繁的定义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的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组织(形成层、花药组织、胚乳、皮层等)、细胞(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当的培养条件,使其长成完整的植株。

由于培养物是脱离植物母体,在玻璃瓶中进行培养,所以也叫做离体培养。

2.植物组织培养外植体的选择2.1 种子牡丹种子组织培养中,主要以种胚作为外植体,培养基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激素。

胚培养技术可以用来克服胚败育和发育不良,同时也可以缩短种子休眠期,提高萌发率和提早萌发。

2.2 茎尖目前,牡丹茎尖培养主要是针对芽的茎尖,并且取得了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蔗转基因研究进展莫小敏园艺091 0931100108【摘要】蔗转基因技术发展迅速,已应用于甘蔗的品种改良。

本文综述甘蔗转基因技术、甘蔗转基因性状两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我国甘蔗转基因的发展策略做出展望。

【关键词】甘蔗;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性状;品种改良甘蔗磷既是一种重要的糖料作物, 又是一种理想的能源作物。

培育高产、高糖、高抗的甘蔗新品种以及提高甘蔗的附加值始终是甘蔗育种的主要目标。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方法对现有甘蔗优良品种进行遗传改良是进一步提高甘蔗产量、含糖量、各种抗性及其附加值的主要措施。

目前, 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己取得了以下重要进展。

1、抗性转基因甘蔗研究1.1抗虫转基因甘蔗甘蔗是重要的糖料和能源作物,甘蔗生产中鳞翅目害虫(大螟、二点螟等)和同翅目害虫(甘蔗绵蚜等)的危害已成为其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8]。

甘蔗组织培养和离体再生等技术体系比较成熟,十分有于基因工程改良,利用基因枪转化和农杆菌介导法等已经建立了多种甘蔗受体系统与转化系统,成功获得蔗转基因植株。

甘蔗转基因研究远远滞后于其它作物。

国外1992年成功实现基因枪法获得转N PT II和bar基因甘蔗植株,巴西已经获得转B t和gna基因的抗虫甘蔗株系。

1998年,ARENCIB IA等[2]报导了农杆菌介导转化甘蔗系统的成功。

AREN2C IB IA等[1]采用工程菌株LBA4404 和EHA101,35S启动子驱动,潮霉素基因为选择标记, uidA 为报告基因转化甘蔗胚性愈伤。

稳定的平均转化效率0194% ~ 1115% , LBA4404 转化效率优于EHA101。

Elliott使用工程菌株AGL0, 35S启动子驱动选择标记基因bar, 35S 或者ubi驱动报告基因gfp,瞬时表达愈伤转化效率为513%,稳定表达的植株再生效率较低,稳定表达时ubi优于35S 启动子。

美国德克萨斯州研制的转雪花莲外源凝集素(GNA)基因抗虫甘蔗研究较为深入。

小蔗螟和墨西哥稻螟是美国德克萨斯州甘蔗上的主要害虫,前者通过引入天敌螟黄足绒茧蜂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后者尚未找到有效的防控措施[1]。

IRV INE等将GNA 基因转入甘蔗,获得了表达量高达总可溶性蛋白019%的转基因株系,该转基因株系抗性遗传稳定,对墨西哥稻螟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而对小蔗螟及其天敌无显著影响。

ALLSOPP等研究表明,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Ⅰ和麦胚胰蛋白酶抑制剂Ⅰ和Ⅱ、雪花莲和麦胚外源凝集素对甘蔗蛴螬均有毒害作用,尽管不同的蛴螬种有不同的肠蛋白酶,蛴螬中肠提取物的蛋白酶活性均可被上述抑制剂降低,它们使蛴螬发育减慢,死亡率增加。

HER2RERA等从本地苏云金杆菌中克隆出了CryⅠA( c) 基因, 导入甘蔗, 表现抗螟虫; ARENCIB IA等[1 ]将CaMV35SP - CryIA ( b)基因导入甘蔗细胞,可抗螟虫幼虫, 但CryIA ( b) 表达水平较低。

NUTT等将马铃蛋白酶抑制剂Ⅱ ( PiⅡ)和雪花莲外源凝集素基因( GNA)分别用基因枪法转入甘蔗,外源基因得到表达,用转PiⅡ株系UP87喂甘蔗蛴螬,体重只有未转化株的412% ,用转GNA的G87根系喂幼虫,只有对照体重的2016%。

SETA2MOU等[6]评价了转GNA 基因甘蔗,对鳞翅目墨西哥稻螟和甘蔗螟虫生活史影响,食用转基因甘蔗的雌成虫寿命显著缩短。

我国在甘蔗遗传转化研究方面起步相对较晚,但经过近10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福建农林大学1997年报道基因枪法转化甘蔗胚性愈伤组织获得转N PT II基因白花苗。

王自章等采用农杆菌介导法成功地将海藻糖合酶基因导入甘蔗,转基因植株抗旱性有所增强,但转化效率同样较低。

早期的甘蔗遗传转化研究还用甘蔗愈伤组织为受体,采用渗透胁迫和基因枪法分别将甘蔗近缘植物的DNA导入甘蔗栽培品种。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甘蔗遗传转化再生体系。

如胚性细胞的培养时期和转化,抗生素浓度及种类的选择、农杆菌介导法与基因介导法转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转化基因植物的检测等方面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陈平华等[4]利用基因枪法将GNA 基因导入甘蔗愈伤组织,经筛选、分化获得了一批抗性再生植株,检测获得了4株PCR阳性植株。

1.2抗除草剂转基因甘蔗甘蔗草害严重,新植蔗和宿根蔗在芽前均要喷施灭生性除草剂或使用除草地膜,但是,除地膜成本较高,整地和播种要求较高,蔗农不乐意接受;苗前除草剂喷雾处理,大部分药剂触不到靶标而浪费掉。

培育抗除草剂甘蔗品种,进而在甘蔗苗期杂草萌芽后施用除草剂,对甘蔗草害的控制和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十分有利。

在南非,Leibbrandt等比u通过基因枪法获得了一个含有9拷贝pat(phosphinothricinacetyltransferase,草丁膦乙酰转移酶)基因的对除草剂草丁膦具抗性的转基因甘蔗株系,田间小区试验表明,该转基因株系抗性稳定,农艺性状未受到不利影响,通过经济效益分析,认为该株系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在美国、古巴、印度、巴西,分别获得了转bar基因抗除草剂草丁膦的甘蔗植株。

1.3抗病转基因甘蔗美国Ingelbrecht等[7]的CP基因转入到甘蔗中,获得了高抗花叶病的转基因植株,抗性具病毒株系专化性,抗性机制与转录后基因沉默有关。

Butterfield 等旧驯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尽管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外源DNA会发生重排,但多数情况下,转基因抗病性通过有性杂交传递给后代。

澳大利亚McQualter等[7]蔗斐济病毒基因组片段9的0RFl置于玉米Polyubiquitin启动予之后,采用基因枪法转化甘蔗,获得了抗甘蔗斐济病的转基因植株。

此外,美国农业部最近批准了转溶菌酶基因及转病毒CP基因甘蔗进行抗宿根矮、抗甘蔗花叶病毒和抗甘蔗黄叶病毒田间试验。

在我国,陈平华等[4]、姚伟等[3]也已将抗线虫Hslpro一1基因、抗病毒scMV —cP基因转入到甘蔗中,转基因介导的抗性尚在研究中。

1.4抗逆性转基因甘蔗影响甘蔗生产的最大非生物逆境因子当属干早, 在甘蔗转基因抗早研究上力等把担子菌肠记动”。

灰树花娇助而的海藻糖合酶基因, 转入甘蔗栽培品种中, 获得了海藻糖合酶基因正常表达的转基因植株, 转基因植株能够合成和积累海藻糖并提高了抗早性, 在自然干早条件下转基因植株产量比对照提高,含糖量比对照提高以上, 这些转基因株系已通过了安全性评估中间试验, 目前正在进行环境释放实验。

巴西研究人员把巧基因成功地转入甘蔗植株中,通过扣水试验诱导脯氨酸积累, 在干早天后转基因甘蔗植株的生物量明显提高, 分析其抗早机理后, 他们认为转基因甘蔗植株在供水不足条件下, 由干早协迫诱导的脯氨酸积累作为一种抗活性氧防卫系统成分的作用大过作为一种渗透调节物。

2、我国甘蔗转基因策略及展望甘蔗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农作物,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甘蔗种植主要集中在广西、广东、云南、海南等地,根据主栽区自然及农业生产的特点采用转基因技术对甘蔗优良品种的某些重要性状进行改良,对我国甘蔗产业具有长远的积极意义[9]。

我国转基因甘蔗研究刚刚起步,作者认为,必须着重做好下列几方面的工作:(1)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目的基因及基因表达调控元件。

当前我国转基因植物研究的现状是国外元件内组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目的基因及元件很少,从长远的角度看,这将是制约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重要瓶颈,同样是转基因甘蔗研究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

(2)建立高效率的甘蔗转化体系。

目前,转基因在受体染色体上的整合是随机的,转基因的遗传稳定性及其表达活性在不同的转化体中存在很大差异,如果没有大量的转基因植株供筛选,就不可能获得遗传稳定、转基因性状良好、其他原有农艺性状未受破坏的转基因品种或株系。

(3)结合生产实际突出重点。

当前我国甘蔗种植的特点是管理粗放,蔗区大多分布在缺乏灌溉条件的旱坡地,土壤贫瘠,长期连作,季节性干旱严重。

因此,我国甘蔗转基因除需跟踪国外进行抗病虫、抗除草剂培育外,还要突出抗旱性及土壤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研究。

(4)重视与常规育种的有机结合。

常规育种和转基因育种各有特色,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转基因育种只能作为常规育种的一种补充[10]。

叶云等[5]副研究证实转基因甘蔗可用于常规杂交育种,但杂交后代性状及基因分离情况不一定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某些性状的筛选必须在成株期进行。

(5)加强转基因甘蔗的安全管理。

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还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要使转基因甘蔗得以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目的基因的选用、转化过程及转化体的种植等各环节,严格按照相关安全法规进行安全性管理。

参考文献:[1] 黄应昆, 李文凤. 甘蔗主要病虫草害原色图谱[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2.[2] 汤亚飞, 周国辉. 甘蔗转基因技术及其在甘蔗改良中的应用[ J ]. 甘蔗糖业, 2005, (4) : 1 - 5.[3] 姚伟,余爱丽,徐景升,等. 转ScMV - CP基因甘蔗的分子生物学分析与鉴定[ J ]. 分子植物育种,2004, 2 (1) : 7 - 18.[4] 陈平华,林美娟,薛志平,等. GNA基因遗传转化甘蔗研究[J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4, 26 (5) : 741 - 748.[5] 叶云,秦新民.转基因技术在甘蔗育种中的应用.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4):90~93[6] 陈平华,许莉萍,陈如凯.抗线虫基因表达载体构建与转化甘蔗研究初报.中国生态业学报,2004,12(4):57~59[7] 李克贵,潘大仁,许莉萍.基因枪法将LEAFY基因导入甘蔗的研究.作物学报.2003,29(4):54l~544[8] 杨友军;甘蔗螟虫为害加深原因及防治对策[J];甘蔗;2003年02期[9] 许莉萍,潘大仁,陈如凯;基因工程甘蔗:潜能、现状和前景[J];生物工程学报;2001年04期[10] 陈如凯. 现代甘蔗育种的理论与实践[M ].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