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电影《推手》影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推手》影评

李安的处女作《推手》,尽管这部影片没有大经费的制作,也没有《色戒》教科书式的拍摄技巧,但无可厚非的是这部良心的剧作胜在了他的剧本和演员。这部影片中,参演的演员并不多,但主要演员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除此之外,剧本延伸至今的主题,一直受到人们热议的中西文化间的交流和差异的话题,是为《推手》赢来名声的更大的原因。

在影片的开始,我们可以看到身着经典蓝色中式衣裤的中国老人闲暇地在家中活动筋骨,打着太极,打着坐;而打扮时髦的美国媳妇则坐在电脑前飞快地敲打着键盘,无意识的眼神中流露出无意的不满。尽管影片的开始,两位主人公就一同出现在“家”中,但微妙的是导演的镜头并没有让他们处在同一空间里,不同角度的构图和画面,在两人之间营造起无形的距离感,再加上近乎七分钟的无声的沉默,影片的最先开始就已经将两位主人公的距离和矛盾显现出来了,而这距离和矛盾的背后正是中美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朱师傅,是李安在影片中塑造的中国文化的化身。身为北京太极拳教授的朱师傅,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因退休而接受儿子的请求来到美国享受儿孙之福;但尽管满腹中华学问,到了异国的朱师傅也只是“文盲”般的存在。玛莎,当代美国文化的代言人,独立、追求平等、注重隐私、享受物质是她典型形象的标签。首先,不会英语的朱师傅与美国儿媳妇玛莎之间交流存在着难以跨越的语言障碍,语言中包含着文化,没有语言的交流就没有文化的沟通;而语言作为象征符号,是“洋葱”文化最外层、最显而易见的部分,是在跨文化交流中最简单便捷的交际工具。但就在“无声的语言”背景下李安将朱师傅与玛莎的文化冲突表现推向极致。两人无论在饮食观、家庭观、隐私观、教育观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但无法沟通的情况下,两人也因没办法理解对方的行为和想法而感到不适和烦恼,这样的“文化休克”心理一直在双方发生的冲突中有所表现。最明显的就是,玛莎患有胃病,朱师傅试图用太极的手法为她诊治时,玛莎因为怀疑不能放松自己而导致治疗失误,病情加重,而后再当朱师傅想要帮她医治牙疼时,玛莎慌忙躲避开了。

除此之外,在这部影片中,最主要的情境还都发生在“家”中,“家”成了影片的主场。在这个主场里,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父辈与子辈,不同的文化在相互交织着。从影片开始,玛莎的眼神就表达出了她对朱师傅的不满甚至是讨厌,从她与朋友的交谈中,我们又可以知道玛莎的心理是因为觉得朱师傅让她失去了个人空间,无法专心写作,不能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在这里玛莎的美国文化观念是清晰可见的。在美国,是强调个体的,个人的隐私和空间都是极其重要的;并且,个人价值的实现还是美国人追求的首要目标,尤其在工作中,美国人信奉着“时间就是金钱”,极其讲究工作的效率。而当玛莎向丈夫晓生抱怨道“和他住在一起我就没有了思想的空间”时,晓生回话:“没有空间?在中国,这所房子够四家人在一起住。”在这里,冲突的触发点回到了“家”的观念上。玛莎的美国文化认为“家”是只有父母和孩子,没有祖父母的,而晓生的中国文化则认为“家”是“阖家团圆”、“三代同堂”才能幸福的。可见在这部影片中,以朱师傅来到儿子的美式小家庭得以展开的中西文化之间的较量,对“家”的意义中西文化的不同诠释贯穿了整线的冲突。

对“家”的概念和意义的认知来源于主人公本身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血缘宗法为社会纽带的国家,“家国同构”的显著特征可见“家”在中国人心中极高的价值地位。影片中,晓生就对父亲说道:“爸爸,我把你接到美国来就是想让你过几年好日子,享受一下天伦之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家”的幸福,“一家团圆”更是中国文化里喜闻乐见的美好大结局。相反,美国并不存在“大家庭”的观念,只有“小家庭”的意识,像影片中玛莎对祖父辈与自己家庭同住的不理解、不能包容是一直存在在中美融合家庭的普遍现象。而像这样“家”的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是跨文化交流中最深层的、最难以掌握的差异了。

玛莎对朱师傅的不待见,是因为玛莎不能理解朱师傅的儿孙福;玛莎与晓生的争执,除

了没有理解中国的“家”观念,也同时没有理解晓生与朱师傅之间的父子情。玛莎在影片的开始就因为想和朱师傅分开生活,想搬进大房子声嘶力竭地为自己争取着,玛莎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对,站在主位文化的立场,玛莎理所当然地会想要朱师傅迁就自己的文化习惯。而朱师傅,在日夜与儿子家庭的相处中,他也日渐看到了自己与儿媳妇的格格不入,无意走失回来后再看到儿子家庭的分裂,朱师傅也开始重新思索自己来这儿的意义,直到发现儿子偷偷为自己牵红线,朱师傅才下定决心留下一封信告别儿子自己生活。到这里,迫于强大宿主文化的压力,朱师傅是不得不重新寻找自己“家”的出路的。在留给晓生的信中,“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从前那些苦日子我们都能相亲相爱,美国这么好的物质条件却容不下我在你家”,“天下之大,岂无藏身之地?任一小屋,了此残生。世事如过眼云烟,原本不该心有挂碍”说尽了朱师傅心中万分的无奈和心痛。

影片的最后,晓生和玛莎的一段对话:

“太极拳是爸爸逃避苦难现实的一种方式,是在演练如何闪避人们。他擅长太极推手。”

“什么是推手?”

“推手是一种双人太极拳对练,练习保持自己的平衡,同时让对方失去平衡。”

“好像婚姻关系……”

不仅仅只是婚姻关系,连文化交流也是一样的。“推手”不仅仅只是太极里的招式,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圆柔应对,不硬顶硬丢,调和、穷磨至“我顺人背”时方发劲,注重平衡协调。在跨文化的交流中,最重要的、最难以实现的就是文化平衡。换句话,也可以说是和解文化。太极八卦图中阴阳相合就是和解之象,也正如"Relax. Don't resist and don't break contact.”(电影中晓生的台词)。朱师傅最后的家信看似是放弃天伦之乐的不悲,实则大爱,爱己也爱人。

李安在后来是这样评价朱师傅的:“在人生的道场修行,外在的苦难和折磨他都顶的住,可内心的牵挂却卸不了力。他有颗温暖的心被伤害,有个爱的渴望需要满足,要达到虚无清静的境界,实属不易。”在我看来,虽属不易,但最后朱师傅还是达到了不易的境界,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一个正确缩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