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读书报告——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部著作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系统阐述,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的本质、结构和发展规律具有深刻的启示。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深邃与犀利。
他们以批判的视角审视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思潮,为我们揭示了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联系。
书中强调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物质生产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的政治和思想关系。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经济基础对于社会上层建筑的塑造力是巨大的。
我们不能脱离物质生产去空谈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同时,《德意志意识形态》还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反过来又会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制约或促进的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会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反之,当生产关系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引发社会变革。
这使我明白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在社会结构的分析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社会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部分。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各种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
这种对社会结构的清晰划分,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社会的运行机制。
关于人的本质,书中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观点打破了以往对于人的本质的抽象理解,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人,而应该将其置于具体的社会关系和历史背景中去考察。
此外,《德意志意识形态》还批判了当时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初读时感觉如同在迷雾中摸索,可随着深入研读,仿佛拨云见日,让我对社会、历史和人类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所阐述的观点,并非是那种高高在上、难以触及的理论,而是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对我们所处的世界进行了深刻剖析。
书中对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分工等方面的论述,让我联想到了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常却蕴含深意的现象。
就拿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工作来说吧。
在现代社会,工作分工越来越精细。
有人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处理文件,有人在工厂车间操作机器,有人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送外卖,还有人在农田里辛勤劳作。
这种分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说,那些在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他们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动作,仿佛是机器的一部分,很少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而那些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常常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竞争,身心疲惫。
这让我不禁思考,这种分工到底是解放了我们,还是束缚了我们?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想想看,以前我们的祖辈大多以种地为生,靠天吃饭,生产力水平低下。
后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人们纷纷离开农村,走进城市,成为工人。
这一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社会的结构和关系。
再说说我们的消费观念。
如今,广告无处不在,它们不断地向我们灌输着各种消费理念,让我们觉得只有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才能幸福。
于是,我们拼命工作赚钱,购买各种各样的商品,甚至很多时候是为了消费而消费。
可当我们拥有了这些东西之后,真的就变得更快乐了吗?或许在短暂的满足之后,是更深的空虚和迷茫。
这是不是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呢?书中还提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阶级之间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断斗争。
而在当今社会,虽然阶级的表现形式可能有所变化,但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问题依然存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等到我去图书馆借书的时候,含有《德意志意识形态》全文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已经被借空了。
有幸的是,包含《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还在,因而我没能看全这本书,只是看了选集中的那部分内容。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写于1843—1852年间,其作者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
书中,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黑格尔体系的唯心主义理论并阐述了共产主义理论。
下面,是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几点看法。
(一)关于历史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也就是人类史和自然史。
只要人的存在,这两个方面就会相互制约。
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限制了人类对自然科学的发现;同时,自然科学知识的有限,也限制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书中,没有进一步谈自然史,而是主要讲了人类史。
因为几乎整个德国的意识形态都在曲解人类史。
在这个意识形态中,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观念以及其他的观念都被认为是宗教观念和神学观念。
但事实上,“在任何时候意识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意识形态,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
人类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人要生存,就首先要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人就需要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
所以,人需要开始生活资料的生产。
不仅仅是原始的狩猎、捕鱼、采集野果,而是学会了使用木器、石器以至铁器;学会了养蚕、纺织,而不再是以树叶遮体;也学会了修建屋舍,而不再是据山洞而居。
这时学会了生产的人们,也就将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了。
市民社会是在过去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受生产力的制约,又制约着生产力的一种交往形式。
它包含着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的各个个人的一切物质交往。
而“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所以,可以这样说,市民社会是所有历史的真正的发源地和表演的舞台。
历史是从市民社会中开始并在市民社会中不断发展的。
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心得体会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本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著作,对于理解和认识意识形态的本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马克思独创的思想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
下面是我对于这本著作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的定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意识层面上的现象,是人们思考和表达自己观点、信仰和价值观的集合。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意识形态具有塑造和影响人们行为的能力。
这种观点让我思考到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各种意识形态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被运用于不同的权力关系中。
其次,马克思的分析方法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
他通过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揭示了其对于社会生活的压制和控制。
这种批判性的观点让我认识到,意识形态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受到社会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影响。
这让我思考到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意识形态的接受和认同要加以审视,并保持批判性思维,以避免被意识形态所束缚。
此外,马克思在书中提到的多个重要概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他通过对民族国家和宗教的批判,揭示了它们在资产阶级统治下的实质。
这让我对于国家和宗教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认识到了它们在社会中的作用与局限。
马克思还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的结果。
通过这一观点,我认识到了意识形态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这让我反思了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变革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社会结构来改变和塑造意识形态。
通过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我对于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知有了更深层次的探索。
马克思的思想和观点给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并激发了我对于社会现象和意识形态的进一步思考。
我相信这种学习经历将对我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参与有所裨益。
总结起来,学习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让我对于意识形态的本质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心得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心得《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一本重要著作,是他们对于德国社会、意识形态、哲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深入思考和分析。
这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从而对我深入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理论阐述,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其次是分析德国哲学、政治经济学、民族问题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根源;最后是对革命和社会变革进行提倡和呼吁。
这本书说到,人类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的出发点。
确实,现在的社会如此先进,如此进步,可以说是人类物质生产和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
难道说,就像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社会就能发展起来,历史就能丰满起来?就好比,中国几千年前就有人想要登月,那么他的思想和观念就和现在航空航天员的思想几乎无二,那么为什么现在就是能够实现的,成为历史的,为什么那时候的人就没有成功,只让这样的想法成为历史,却没有让这事儿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光辉呢?虽然中国有句古话”有心者,事竟成”,并且意志在中国这个民族的心中,也确实发挥着难以言表的作用。
拥有坚定的意志也确实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发挥我们的潜能。
那么既然意志这么重要,为什么唯心又为什么受到这么多的抵制和不理解呢?其实,这就要归结到唯心的主张上了,他主张意识的第-位,物质第二位。
意志是重要,但是远远没有达到那种意志决定一切的地步,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有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想想就能够做到的,历史也不是我们后人可以靠我们的意志就能够改变的。
这样想来,也难怪很多人对唯心不理解,认为他们是对社会历史的一种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正因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如此丰富的内涵,这本书毫无疑问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重要的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在哲学上彻底破除了黑格尔的体系,创立了新的世界观,实现了对历史的重构。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场思想的探险,充满了新奇和挑战。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深入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的形成以及社会结构的演变等诸多深刻的问题。
刚开始读的时候,那些复杂的理论和论述真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
但随着深入阅读,我仿佛逐渐揭开了一层又一层神秘的面纱,看到了社会运行背后的本质逻辑。
比如说,他们提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这让我想到了身边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
我有个朋友,他家在一个小镇上开了一家小工厂。
一开始,他们厂只有几台老式的机器,工人也没几个,生产效率特别低。
这时候,他们的生产关系就很简单,朋友的爸爸既是老板,又是技术员,还得管销售。
可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他们引进了新的先进设备,生产力大幅提高。
这时候,生产关系也变得复杂了起来,得招聘专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还得重新划分部门和职责。
再说说分工这个点。
书中说分工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小区门口的那条商业街。
最开始,只有几家零星的小店,卖卖日用品和小吃。
后来,随着小区居民越来越多,商业需求增大,店铺也越来越多,分工就逐渐明确了。
有专门卖水果的店,有只卖衣服的店,甚至还有了专门的宠物店和花店。
这种分工的细化,一方面满足了大家各种各样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让每个店铺能够专注于自己的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率。
还有关于意识形态的部分,这让我联想到了网络上的各种言论和观点。
有时候,一些热点事件出来,大家的看法五花八门。
有的人站在这个立场,有的人站在那个立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这其实就是不同的意识形态在起作用,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经济状况等都会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从而形成不同的意识形态。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社会现象。
比如,我们为什么会追求某种生活方式?是因为我们真的喜欢,还是受到了社会主流观念的影响?我们对于成功的定义,是不是也被某种意识形态所塑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让我明白,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现有的观念和制度,而应该去思考它们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对我们生活的真正影响。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心得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 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 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 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 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 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其中也阐述一些伦理学的思想,例如经济伦理中的分工原则,在这里就得到了较细的阐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 做了分工及其作用的分析。
分工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分工越发达, 说明生产力越发达。
分工起初是以家庭中的自然产生的分工和社会分裂为单独的、互相对立的家庭这一点为基础的, 同时出现的还有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
这就产生了所有制。
所以, 分工和私有制其实是同义语, 分工是就活动而言的, 而私有制是活动产品而言的。
因此, 在一个民族内部, 分工的发展, 会引起民族内部成员的差别与分化, 导致所有制的出现, 最终有的人占有了生产资料, 成为统治阶级;有的人被迫依附于生产资料占有者, 成为被统治阶级。
分工的不同阶段, 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文章阐述了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的特点, 通过分析他们特点, 马克思得出结论, 认为: 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 发生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而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是现实中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
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 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 在这种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
分工是异化存在的前提。
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 也就是说, 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 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 这种力量压迫着人, 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在阅读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对这部著作有了一定的认识。
首先,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做下简单介绍。
这本著作是由马克思与恩格斯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共同撰写,是马克思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
这本著作一共分为两卷,第一卷批判了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第二卷批判了当时流行于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的假社会主义本质。
与此同时,这本著作也系统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并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因此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其中也阐述一些伦理学的思想。
我认为,对唯物史观的阐述是这本著作最为核心的内容。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时,首先认为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而且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的个人。
在认识到唯物史观的前提之后,马克思与恩格斯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这是唯物史观的核心理念。
对于该理念的阐明,马克思与恩格斯又论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这也衍生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阐述。
正是从这样的逻辑推理之下,从这样的几个方面,马克思与恩格斯详细地阐述了唯物史观。
这本书在阐述唯物史观时,批判了德国唯心史观,这种唯心主义观在前提上避开了现实的个人,而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这本著作中准确地把握了唯物史观的前提,即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而且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唯物史观的前提不仅是现实的个人,也包括了现实的个人所进行的活动和物质生产条件。
现实的人如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的,就是那些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人。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读完这部著作,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这部著作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推动的。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又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
这一观点让我对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过去,我可能会将社会的变革简单地归因于某些英雄人物的决策或者偶然的事件,但现在我明白了,这些表面现象背后是深层次的经济因素在起作用。
书中对于分工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分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分工的发展使得人们在生产中逐渐专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和异化。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现象。
很多人在工作中只是重复着单调的劳动,无法发挥自己的全面才能,工作成为了一种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进行的活动,而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这让我反思我们的社会应该如何在发展分工的同时,避免人的异化,让每个人都能够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强调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
他们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这意味着我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等都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这一观点让我更加注重从实际出发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
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现实,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真正有意义的结论。
此外,《德意志意识形态》还对共产主义进行了展望。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不是一种空想,而是基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力高度发达,私有制被消灭,人们能够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这让我对未来社会充满了希望,也让我认识到我们今天所进行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目标。
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体会
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体会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点体会《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标志着唯物史观的确立,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同以往就哲学的彻底决裂。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
至关重要的是,马克思在本书中具体,全面地阐释了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最伟大发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的实质是什么呢?就是这句“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或者说,这句话是我们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把钥匙。
由此,我们可以全面、深入地洞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这句话牵扯到一个主体,就是意识和生活的主体,毫无疑问,这个主体是人。
但是,在主体这前提条件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与旧的哲学家也出现分歧。
关键的问题是这个人的本质是什么呢?是人的类本质还是个体人的本质。
过去的哲学家们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前一种对人的本质的解释,在他们的研究中的人是抽象的,无生命的。
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选的恰恰是后者,他们所考察的是现实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
那么,何为现实的人,有生命的人呢?“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将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
”这就是现实的人,能够生产自己的生产资料,同时,生产物质生活资料本身。
既然,物质生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那么,我们考察有关人的历史,人类社会的历史,物质生产就是我们考察的基点。
以往的哲学家,在考察到历史观时候,要不就是将唯心主义的世界本源作为历史的考察基点要不就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英雄史观。
在马克思看来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生活,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意识、观念、道德等意识形式不具有各自独立的外观。
人们在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方式。
正如中国古代的《管子》的一句名言:“仓廪实而知荣辱,”只有确实的,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才能找到关于人类发展的一般的客观规律,任何妄图从意识出发,探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人都不过是在缘木求鱼。
马原期中作业《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3900字
三一文库()〔马原期中作业《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3900字〕《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一、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一章节中,马克思首先对黑格尔派的观点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老年黑格尔派认为,只要把一切归入黑格尔的逻辑范畴,他们就理解了一切。
青年黑格尔派则通过以宗教观念代替一切或者宣布一切都是神学上的东西来批判一切。
青年黑格尔派同意老年黑格尔派的这样一个信念,即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
不过一派认为这种统治是篡夺而加以反对,另一派则认为这种统治是合法的而加以赞扬。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派的这种“某种独立东西的意识和它的一切产物”统治并影响社会的观点是非常虚幻的,是与现实世界脱节的微不足道的论述,对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都进行了批评。
他认为:“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知道黑格尔哲学体系是在维护和夸赞普鲁士封建统治阶级,但是它其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是对普鲁士统治阶级很不利的。
这其中的矛盾引起了分裂致使老年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出现。
其中对保守落后的老年派我不想多谈,他们的思想显然在当时的背景下也是保守落后的,然而对于青年黑格尔派中的费尔巴哈,即使他已经能够看出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漏洞和弊端并加以批判了,但是一是批判的力度不够,没有联系现实,因而不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是批判的时候没有加以选择,将黑格尔的所有东西全部抛弃了。
而马克思在进行批判的时候,从争取劳动人民的社会利益和政治利益的斗争出发,把哲学观点和现实的社会政治斗争结合起来,因而能够给予工人阶级科学的理论指导,对社会现实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又没有完全抛弃黑格尔哲学体系,而是继承和发扬了其中的辩证法,将自己的理论体系变得更加充实和完善。
二、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在这一节中,马克思说的最多的就是“分工“,分工是基于现实的条件来形成的,“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而不是根据什么观念或者精神。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这部作品对于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人类的思想意识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初读这部著作,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论述方式和深度。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一种严谨且深入的方式,对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了批判和剖析。
他们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现象描述上,而是深入到社会的本质层面,去揭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
在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社会的进步并非仅仅取决于思想观念的变革,而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连。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进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结构和运行方式。
例如,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从而导致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
这一过程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愿所决定的,而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同时,他们对于社会分工的阐述也让我深受启发。
社会分工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还塑造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思想意识。
在分工的不同阶段,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有着显著的差异。
而且,分工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异化现象的产生。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被束缚在单一、重复的劳动中,失去了对劳动的热情和创造力,人的本质被异化。
这使我更加明白,一个合理的社会分工体系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是多么重要。
另外,书中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让我对社会现象有了新的思考角度。
意识形态并非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
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往往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这让我不禁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和观念,有多少是真正反映了客观事实,又有多少是受到特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塑造?读完《德意志意识形态》,我也意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并非是空洞的思辨,而是基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和分析。
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社会,实现人类的解放。
马原期中作业《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一、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一章节中,马克思首先对黑格尔派的观点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老年黑格尔派认为,只要把一切归入黑格尔的逻辑范畴,他们就理解了一切。
青年黑格尔派则通过以宗教观念代替一切或者宣布一切都是神学上的东西来批判一切。
青年黑格尔派同意老年黑格尔派的这样一个信念,即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
不过一派认为这种统治是篡夺而加以反对,另一派则认为这种统治是合法的而加以赞扬。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派的这种“某种独立东西的意识和它的一切产物”统治并影响社会的观点是非常虚幻的,是与现实世界脱节的微不足道的论述,对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都进行了批评。
他认为:“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知道黑格尔哲学体系是在维护和夸赞普鲁士封建统治阶级,但是它其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是对普鲁士统治阶级很不利的。
这其中的矛盾引起了分裂致使老年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出现。
其中对保守落后的老年派我不想多谈,他们的思想显然在当时的背景下也是保守落后的,然而对于青年黑格尔派中的费尔巴哈,即使他已经能够看出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漏洞和弊端并加以批判了,但是一是批判的力度不够,没有联系现实,因而不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是批判的时候没有加以选择,将黑格尔的所有东西全部抛弃了。
而马克思在进行批判的时候,从争取劳动人民的社会利益和政治利益的斗争出发,把哲学观点和现实的社会政治斗争结合起来,因而能够给予工人阶级科学的理论指导,对社会现实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又没有完全抛弃黑格尔哲学体系,而是继承和发扬了其中的辩证法,将自己的理论体系变得更加充实和完善。
二、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在这一节中,马克思说的最多的就是“分工“,分工是基于现实的条件来形成的,“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而不是根据什么观念或者精神。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心得体会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心得体会马克思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之一,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分享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时的心得体会。
首先,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界定让我深感震撼。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并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恰恰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一观点让我从根本上理解了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意识形态控制着被压迫阶级的思想,进而巩固其统治地位。
这个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力,也激励我要持续地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
其次,马克思对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批判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分析了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和实践表现,揭示了其狭隘性和虚伪性。
这让我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总是以维护自身利益为出发点,无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对此,我深感应当与资产阶级的观念和价值体系进行坚决抗争,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努力奋斗。
再次,马克思的批判性思维方式给我带来了启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分析的方法,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这让我明白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
我们要坚持观察问题的全面性和多角度性,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理解问题的本质,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改造世界。
最后,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革命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克思指出,唯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的全面发展,消除剥削和压迫。
这一观点让我深思,而且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努力争取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呢?从马克思的著作中,我认识到了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反思了自身的学习与实践之路。
我意识到不能停留在思维的表面,应该深入理解,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联系到具体实践中去。
马原读书报告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11342013 陈泽伟这学期的时间我读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感觉有所收获。
在刚刚接触这本书的时候,由于对哲学与社会学此类的知识了解不多,阅读起来感觉很有难度,对于一些名词如L.费尔巴哈、青年黑格尔派一些哲学流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等,实在是一知半解。
在查阅网上的资料后,终于勉强将这本书读完,这才对于其中的内容有了些许了解。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
全书分为两卷,第 1 卷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哲学观点,第2卷的主要内容是对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观点的批判。
其写作意图在于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清算马恩从前的哲学信仰以及满足当时革命的需要。
《德意志意识形态》有着其巨大的意义,它进一步发展了《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天才思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完成了自《神圣家族》开始的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对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熟。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奠基之作。
在马克思之前,在社会历史的研究上,占支配地位的是唯心主义历史观。
这种历史观只从人的主观意识方面去考察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不能说明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
其次,唯心主义历史观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变化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并不重视。
在第1卷第1章(即《费尔巴哈》章),曾有一段话说:“在我们对这个运动的个别代表人物进行专门批判之前,提出一些能进一步阐明他们的共同思想前提的一般意见。
这些意见足以表明我们在进行批判时所持的观点,而表明我们的观点对于了解和说明以后各种批评意见是必要的。
我们这些意见正是针对费尔巴哈的,因为只有他才多少向前迈进了几步,只有他的著作才可以认真地加以研究。
”由此可见,《费尔巴哈》章不仅是针对着费尔巴哈的批评文字,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从正面阐明唯物历史观的作用。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当我第一次翻开《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我心里是有点犯嘀咕的。
毕竟,这可不是那种能轻松读下来的通俗读物。
但随着深入阅读,我却发现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思考和探索的奇妙世界。
在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件看似微不足道,却让我对这些抽象的理论有了更具体感受的小事。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
聚会上,大家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
刚开始,大家都还比较拘谨,只是简单地聊聊工作、天气之类的表面话题。
可随着几杯酒下肚,气氛渐渐热络起来,话题也变得深入和丰富。
有个做销售的朋友,一直在强调人脉的重要性,他说在他的工作中,只要能积累足够多的人脉资源,业绩就不是问题。
他觉得这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为他所处的工作环境和面临的压力,让他形成了这样的想法。
而另一个从事科研工作的朋友则不太认同,他认为知识和创新才是关键。
在他的世界里,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和技术,才能够推动自己的事业发展。
他觉得自己的社会意识是由他所从事的科研工作这种社会存在所塑造的。
我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心里却思绪万千。
这不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探讨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体现吗?每个人的观点和想法,都深深受到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职业、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就像那个做销售的朋友,他每天面对的是客户的需求、市场的竞争,所以他的意识里人脉是至关重要的。
而科研朋友,整天泡在实验室和数据里,追求的是知识的突破和创新,自然就把这当成了成功的关键。
再想想我自己,我从事的工作相对比较稳定,按部就班的成分多一些。
这也导致我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可能会更倾向于保守和稳妥。
我意识到,我的这种思维方式,也是由我所经历的这种特定的社会存在所塑造的。
聚会结束后,我在回家的路上一直在回味着大家的讨论。
我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像是生活在一个小小的社会圈子里,这个圈子里的一切,包括我们的工作、朋友、家庭,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想法和观念。
马原读书报告参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1.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关于人的解放的错误观点观点摘录:“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
‘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
”个人见解:要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必须改变现实的客观存在、改变现实的社会制度。
2.批判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观点摘录:“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
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个人见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社会历史,不可能唯物主义地揭示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只能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观点摘录:“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
”个人见解: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之所以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除了他的阶级局限性之外,从认识论来看,是他坚持消极直观反映论的必然结果,费尔巴哈没有看到3 .再次阐述人类历史的前提是物质资料生产,并考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四个方面的因素观点摘录:只有现在,在我们已经考察了原初的历史的关系的四个因素、四个方面之后,我们才发现:人还具有“意识”个人见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包含着四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生活资料生产本身。
这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第二个因素是为满足新的需要而进行的物质资料的再生产;第三个因素是人口的生产活动,即人口的繁衍;第四个因素是社会关系的生产。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马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马原)【内容提要】1,写作背景1845年春,欧洲革命形势逐渐临近,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同一些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他们的理论已经获得一些知识分子的拥护。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必须科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使无产阶级相信这种理论是正确的。
正在这时,费尔巴哈根据自己的人本主义理论公开宣称自己是共产主义者。
同年,鲍威尔和施蒂纳也发表文章,指责马克思和恩格斯。
于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定立即动笔,以对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进行总批判的形式来作出回答。
2,基本内容《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
本书既是一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宏伟巨著,又是一部批判费尔巴哈、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社会主义者”的论战性著作。
正面阐述和理论批判相结合,在对唯物史观的阐述中贯穿着对唯心史观的批判,同时在对反面观点的批判中也正面发挥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第1卷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哲学观点。
其中第1章《费尔巴哈》,详尽地阐述了唯物史观,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
【心得评论】《德意志意识形态》分两卷,我阅读的为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的内容,关于这部分内容,我从唯物史观,哲学批判,地位及意义三个方面做了一些浅显粗略的总结个评论。
1,唯物史观(1)为了阐发唯物史观,书中首先论述了人类历史的前提,提出,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这是历史活动的第一个前提;而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生活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著作揭示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并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它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规律的根本内容,并以此为据,依次分析了原始部落所有制、奴隶所有制、封建所有制和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相继更迭,把社会发展看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概述为若干要点)
详细分析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1.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2.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生产方式决定历史。
5.生产力和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6.清算马、恩以前的Leabharlann 学信仰。7.彻底发挥唯物主义。
8.以往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读书报告
姓名
学号
院系
所选篇目名称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
所在选集版本、页码
巴加图利亚版《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全本
作者名称
卡·马克思、弗·恩格斯
写作时间
1846年
此篇文献所讨论的核心问题
(200字以内)
本篇目详尽地对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进一步论证和发展了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该著作的写作背景
19世纪的前半期,德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矛盾,当时存在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相适应,甚至达到格格不入的地步。9因为那些理论要么是为资本主义做辩护的,要么是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它们都未能揭示资本主义的实质,所以,就成了和现实不相符的空想的理论学说。导致大家没有正确世界观的指导。为了与鲍威尔、施蒂纳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划清界限,把他们的哲学骗局揭穿,恩格斯在1844年10月初给马克思写信,要求他见信后尽快把新原则“从以往的世界观和以往的历史中逻辑地历史地作为二者的必然继续在几个著作中发挥出来”,之后遍产生了这篇著作。
每个人在经济领域的真正平等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在文中提到:“在资产阶级统治下和在其他一切时代一样,财产是和一定的条件,首先是同以生产力和交往的发展程度为转移的经济条件相联系的,而这种经济条件必然会在政治上和法律上表现出来。”在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公正最根本一条就是首先必须做到经济上的平等与公正。经济领域的不平等与不公正决定了人们在政治、法律、精神等其他社会领域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因而每个人在经济领域的平等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最根本的、核心的内容。
而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公有制社会里,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是平等的,但这种平等是原始的、落后的、低级的。在马克思看来,虽然此时人们看起来是自由、平等的,但这种自由显然不是马克思所追求的社会公正。
在马克思看来,随着生产资料共产主义公有制的确立,人们在生产和交往中会因此而实现真正的平等与社会公正,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各种不公正现象在这里也将得到彻底消除。
此篇文献的现实意义(也可谈对自己的启发)
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史中,《德意志意识形态》无疑具有特殊地位,因为它不仅是马克思创制并第一次使用德文的“意识形态”概念的文本,也是马克思首次系统、单独地述及其意识形态理论的著作。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其主要的理论贡献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在本书中,马克思也明确谈到了分配公正的问题,并提出按需分配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按能力计报酬’这个以我们目前的制度为基础的不正确的原理应当……变为‘按需分配’这样一个原理,换句话说:活动上,劳动上的差别不会引起在占有和消费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他认为最终的分配结果应该是完全平等、不存有任何特权。
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今天进一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相互关系、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立场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正确的方法论原则。
请摘抄出你印象最深刻的几段话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共产主义公有制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制度保障。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是导致资本主义社会普遍性不公正的经济制度根源。在奴隶制、封建制阶段,尽管生产力已经有了一定发展,但仍然不够充分。奴隶主、封建主由于对生产资料的控制和占有,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剥削、统治和支配的地位;而广大奴隶阶级、农民阶级处于受剥削、受奴役、受支配的地位,因而社会不公正现象普遍而广泛地存在。
在这一点上我并不支持,我认为公平的分配应该是各人按自己做出的贡献得到相应的回报。因为我认为个体的能力是有非常大的差异的,这导致了每个人能够为社会创造出的价值也会有差距。而且我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如果不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就能得到和其他人一样的回报,许多人就不会尽最大的努力为社会创造财富,这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阻碍。
是否属于论战性著作?若是,作者主要回应的人物和观点是什么?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论战性著作,批判对象主要指1835年至1845年间的德国哲学和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流派,包括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
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观点为: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他们认为黑格尔哲学是用理性言词包裹的神学,并宣扬极端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唯我主义、政治上的无政府主义、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
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首先,马克思提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物质基础。在马克思看来,人们的自由、社会的公正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限制着人的自由和社会公正实现的范围和程度。
在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的阶级社会中,资料和社会财富十分有限且分配不公,剥削阶级占有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整个社会为满足“少数”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和自由发展,只能以牺牲“多数”人即被剥削阶级的物质生活需要和自由发展为代价和条件。所以,在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必要而足够丰富的物质基础和物质保证,所以,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平等、公正。“人们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马克思运用了全新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能够从经济的角度看社会公正这一点在当时非常难得。
就你最感兴趣的一个论点进行评述(不少于600字)
在当今社会,公正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无论是法制公正、程序公正、分配公正……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马克思从青年时期就热爱自由、追求平等,他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反对伊壁鸠鲁的公正观,揭示的自由、公正的道德要求,这也是马克思公正思想最初的逻辑起点。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从客观的物质经济关系出发,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他自己对社会公正问题的一些看法。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不公正现象进行了犀利的抨击,并描述了自己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设想,从经济根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正现象。
一言以蔽之,在马克思的社会公正思想中,共产主义公有制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制度保障;每个人在经济领域的真正平等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核心内容;按需分配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最高目标。
这些观点贯穿于马克思之后的作品中,并得到补充和升华。这其中绝大部分的观点对于当今社会有积极意义,值得我们参考。但也有一些观点需要我们独立地去思考判断,不能一味照搬。
马克思的社会公正思想不仅包括人们在经济上的平等,也包括每个人的个性和能力均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他认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最高价值目标。在马克思看来,自由发展不应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应是每一个人都能拥有的基本权利。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社会公正思想不仅关注人的生存,更重视人的发展和人的尊严,凝聚着厚重的人文关怀。马克思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视为社会公正的最高价值追求,这无疑极具远见和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以一种更为高远的思想眼界看待社会发展中的正义问题。放眼今日,这一观点对于社会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